‘壹’ 什么是“历史主义”
西方所谓历史主义,尽管评论众多,并无确切定义。[4]②我以为,它实际是18世纪末西方近代史学从神学、哲学、文学中分离出来后逐步形成的一些原则。它仍带有“文史哲”的着重事件描述和直观的思想方法,强调历史世界(Writ als Geschichte)与自然世界(Weltals Natur)之不同。据说,历史主义(Historismus)一词最早是德国人评介维科(G·B·Vico)的1725年的着作[5]③时所用。维科认为历史是循环进化的,但一国的观念、制度、价值观完全受自己历史发展所决定。被称为西方“近代史学之父”的兰克(L·Ranke,1795—1886)可称为第一个历史主义者。他写有德、奥、法、英历史,但每国只写其某主要事件,有类“纪事本末”。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其个性,代表一种个别的精神,而无共同的历史可言。其后德国着名史学家如特洛奇(E·Troeltsch)、迈纳克(F·Meinecke)等,并在方法论上强调历史是不可重复的,历史事物具有单一性和相对性,不能象自然科学那样用普遍规律或模式进行推理研究。特洛奇强调直觉方法,迈纳克更重视思想史研究。这就形成了德国历史主义学派。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历史主义传播到各地。法国史学家孟德(G·Mond)来德国学习,后于 1876年创办《历史评论》(Revehistorique)。法国的米歇莱(J·Micheled)、英国的斯塔布(W·Stubbs)都用德国学派方法写法国、英国中世纪史。俄国的罗斯托维季耶夫(M·I·Rostovtzeff)也到德国学习,成为古代史专家。美国阿达姆(H·B·Adams)于1884年创建美国史学会,引进德国史学思想,他的学生图诺(F·J·Turner)创立进步学派(pro-gressive school),成为美国的历史主义学派。
19世纪末出版班海姆的《历史方法论》、朗格卢瓦与塞纽博斯的《历史研究导论》。这种“史学手册”性质的书将历史主义概念系统化,译文流行各国,成为传播历史主义的重要工具。[6]④
讲到经济史,那又是与19世纪四十年代以李斯特(F·List)为先导,由罗雪尔(W·G·F·Roscher)创立的、七十年代经施穆勒(G·Schmoller)等人发展了的经济学中的德国历史学派分不开的。这个学派反对英国古典经济学建立永恒的普遍的经济理论的企图及其抽象演绎方法,主张根据各国历史发展的特性研究具体的经济政策。象国民经济有机体、经济发展阶段论、历史法学方法、历史语言学方法、各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和经济理论的相对性等观点和方法,都是这个学派提出的,也成为史学中历史主义的部分内容。这个学派的希尔德布兰德(B·Hildebrand)、克纳普(G·F·Knapp)、布伦塔诺(L’Brentano)原来都是史学家,施穆勒、毕雪(L·Bhcher)是着名的经济史学家。英国着名经济史学家阿施莱(W·J·Ashley)、坎宁翰(W·Cunningham)也都具有历史主义观点。
1883年,经济学中奥地利学派创始人门格尔(C·C·Menger)的书中批评德国历史学派缺乏理论分析,指出历史方法不能用于经济理论的研究。施穆勒为文反驳,引起一场争论,史称“方法论论争”,断续达20年。1904年,韦贝尔(M·Weber)为文批”评德国历史学派将伦理道德范畴应用于经济学,是在科学中掺入主观价值判断。施穆勒为文反驳,又引起一场争论,史称“价值判断论争”。其后,桑巴特(W·Sombart)和布伦塔诺接受了韦贝尔的观点,认为经济学不应作价值判断,成为经济学中德国历史学派瓦解的原因之一。[7]①但在史学中,价值判断传统保留下来。不过,这时的历史主义已摆脱早期神学的残余,接受了实证主义观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方史学家,除马克思主义者外,大都变成“爱国主义者”和主战派,各为本国、本阵营的“特殊性”辩护,而这也是战后历史主义转见强盛的原因之一。这以后情况,已见前引《趋势》一书的分析。现我再据《趋势》所述三十至五十年代对历史主义的批评,将所谓历史主义的特征归纳为下列五项。
一、历史主义的史学是叙述式的,缺乏分析。又常是事件和史例的罗列,或用单线因果关系将它们联系起来,而缺乏整体性、结构性的研究。
二、历史主义者强调历史事件、人物和国家的特殊性和个性,而不去研究一般模式和存在于过去的普遍规律,因而其解释是个别的和相对主义的。
三、历史主义者在考察史料时采用归纳法和实证论,这种经验主义的方法不能在逻辑上肯定认识的真实性。他们在解释史料和做判断时,由于缺乏公理原则和强调个性,就主要凭史学家的主观推理和直觉。这两者都背离科学。
四、历史主义者或是根据伦理、道德取向来评议是非、臧否人物;或是认为一切是受时间、地点和历史环境决定,无绝对的善恶。两者都是不可取的。
五、历史主义者脱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来研究历史,认为历史学的唯一目的是真实地再现和理解过去。这就造成史学家为研究过去而研究过去的心态,养成埋头繁琐探索,穷究细枝末节的职业作风。
须说明的是,不是每个被称为历史主义者的史学家都具备这五个特征,他们往往还批判其中某些观点,或者根本不承认有所谓历史主义存在。
‘贰’ 什么是历史主义研究方法
把一个历史事件放到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中去研究,
不要认为的拔高或者贬低他,
运用历史的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研究方法
去考证一个历史事件。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叁’ 历史主义方法的起源
历史主义学派是从批判理性主义之中演化而来的一个科学哲学派别。它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之末,流行于60年代之初,仍具有相当影响。
‘肆’ 如何坚持历史主义方法论
历史的看问题,可以说是坚持这种方法的要义。但也要看其现实态,把辩证的眼光看待,国情的眼光,历史的眼光等充分结合起来,考虑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因素和影响。
‘伍’ 史学概论 什么是历史主义原则
历史主义原则:历史主义是运用历史方法研究人类历史时遵循的基本原则。一切史学研究,都要从历史事实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都要用发展的眼光,站在历史进步的立场上研究历史;都要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都要重视历史的内在联系,尊重历史的客观规律;都要批判继承地对待历史遗产。
‘陆’ 历史主义方法基本要求和意义
在历史研究与史学批评中,历史主义应当与唯物辩证法相结合,令思维方式具备深刻、准确的逻辑性,唯物辩证法还具有从客观实际出发,主张事物发展的前进性、阶段性,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法则等等思想原则,从而使历史主义具备完整的历史观、方法论和鲜明的立场。在史学领域,历史主义是研究方法的主线,作为最高逻辑思维方式的唯物辩证法,则补充、强化了历史主义,被纳入历史主义的框架内。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史学界,曾经强调历史主义必须与阶级观点相结合,这是不允当的。阶级观点不过是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法则在一些具体历史问题上的观念,不具备方法论上的普遍性,将之作为普遍的历史学原则会导致谬误,滥用于史学批评更是祸患无穷。例如戚本禹《必须把史学革命进行到底》(《红旗》杂志1966年第3期)一文,论述自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时期史学阵地的所谓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未点名地“批判”翦伯赞等人在解放前为“左翼史学家”,学术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解放后没有接受脱胎换骨的思想改造,成为资产阶级右翼和“史学革命”的绊脚石。这种史学批评具有极“左”的阶级观点并且结合了强烈的历史主义形式,足够我们永远引为警戒。
一般而言,具体的史学批评大多仅涉及学术认识的问题,很少需要提到阶级斗争、政治斗争的角度。在史学批评中贯彻历史主义方法,就是要在遵从历史主义基本观念的前提下,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实事求是、兼指得失,是史学批评的基本出发点,历史主义要求尊重历史的实际情况,而唯物辩证法的根本原则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的无根据议论。对于一部历史着述、一种史学思想、一类史学观点的批评,并非绝对排除基本否定或基本肯定的评价,那些炒作、抄纂甚至剽窃之作,完全应当予以严肃的批评,但批评者在未细致研究批评对象之前,不应预设基本否定或基本肯定的意图,而只能从实事求是、兼指得失的宗旨出发。
第二,史学批评联系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相关的客观条件予以分析,是历史主义方法的主要特征之一,即将事件置于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考察,可以加强认识的准确性与深刻性。例如对于《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恢宏气度,批评其夸张、渲染的内容和文字,都应该联系西汉武帝时期强盛的政治背景,好大务博的事功追求,哲学、文学上弘博视野与虚构、夸饰风格来分析,而不是止于赞扬司马迁的创新精神和批评其史学的局限性;批评王夫之绝对排斥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思想,应该联系明清之际的政治大变动与民族矛盾的历史环境,而不是过度地谴责其认识的偏激;对于当代史学界浮躁风气及某些学术腐败现象的批评,应该联系历史研究整体结构的缺陷、学术管理及评价机制的不完善来予以分析,而不是仅仅限于学术道德方面的褒贬。
将事件置于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考察,必须避免脱离实际的穿凿附会,结论要谨慎,评价重实据,否则最容易出现似是而非的偏差。如20世纪40年代出现的“战国策派”史学观点,存在学术认识的谬误和政治见解的幼稚,应当予以批判,但被判定为“法西斯主义史学流派”,则缺乏有力的实据,乃是不恰当地联系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历史背景所造成的偏激性论点。近来一些史学批评,对某些老一辈的史学家的部分见解和议论横加指责,而实际上,当时乃是因为史料不足才造成学术的疏误,是社会的大环境促成的议论失当,这对于绝大多数人都是可以谅解的,不顾那些史学家的总体成就而肆意贬斥,不是历史主义的正确态度。而又有一些史学批评,将过去受到过火批判与遭受政治打击的史家,描述为完美的学术大师,千方百计为其学术认识中的谬误加以辩护,这也是非历史主义的态度,远离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
第三,评论一部史学着述、一种史学思想、一类史学观点,要将之置于思想、文化、学 术及一般历史进程中分析和定位,看其究竟比前人提出哪些新的见解?新的启示?价值如何?影响多大?产生了什么问题?出现了什么失误?这是史学批评所面临的比较复杂的任务 ,往往需要多层次发掘、反复研究和广泛讨论,以努力避免发掘研究不足与轻下虚美 赞誉的两种倾向。例如“古史辨派”在史学上的疑古考证,对旧的历史文化传统具有强 力 冲击作用,史学思想与方法上皆开新立异,应予以充分肯定,对其中的讹误和偏颇, 虽然应当批评,但不占主要地位。而史学界时下流行的“栽花”、捧场式的书评,虽未 必 全然空洞无物,但其虚美、浮夸之风是应当受到抵制的。
正确地贯彻历史主义方法,有助于保证史学批评的学术宗旨,史学批评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史学界的学术认识问题,这就需要从事史学批评的学者扎扎实实地进行史学研究,培养自己的学术底蕴。史学批评者应当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较丰富的历史知识,还应当有较深的史学史造诣,否则难以将评论对象在史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给与恰当的定位。说到史学批评的学术宗旨,涉及学术与政治的关系。笔者认为:政治与学术之间也是辩证的、历史性的关系。带有政治宗旨的史学批评也可以取得重大的学术突破,但这主要表现于重大的宏观性问题,如梁启超《新史学》对封建旧史学的批判。即使如此,太强的政治目的仍不免导致某种偏激的议论,梁启超把“二十四史”都说成帝王的家谱就是一例。
历史学对社会的审视具有综合性、总结性,但同时也有滞后性,即总要在现实事物过去一段时间后再予以总结,史学批评就更滞后一步。但所有社会活动的最后的审判,将是历史学的学术性研究,不同史学观点的审判,将取决于史学批评,因此,轻视史学和史学批评的思想,无疑是文化视野的狭窄与短视。
‘柒’ 什么是历史主义
在人类学上,“历史主义”指人类或生物会适应当地的环境而作出发展。在神学上的使用,一些基督教教派亦会以“历史主义”为名理解圣经的预言,特别是与教会发展作出关连理解。 历史主义有时会与还原论相比较:还原论主张人类发展可以还原为基础法则。例如,有些人类历史发展是由经济法则所决定的(经济决定论)。历史主义者则以解释个别人类历史发展,建立他相信的基础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