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永定河的河龄
北京母亲河的永定河已有300万岁的年纪,技术人员通过对永定河冲积物的研究发现,永定河最早的沉积物——泥砾岩形成年代距今约300万年。2004年,国土资源部与北京市政府联合开展北京市多参数立体地质调查,对北京平原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第四纪地质调查。
技术人员在多个地质钻孔中发现,在永定河冲积扇底部普遍见有含卵石泥砂砾岩,俗称“泥包砾”,其中新5孔钻透第四纪、新近纪和古近纪,在地表以下340米发现单层厚度达95米的“泥包砾”。经古地磁测试,这些“泥包砾”距今约300万年。
据介绍,地质历史上永定河上下游并不连通,永定河的形成时代是指永定河上下游连通,即延庆古湖和北京古湖连通的时间。曾有一些学者对永定河的形成时代做过研究工作,一种观点认为永定河形成于中更新世(距今约70万年),另一种认为永定河形成于上新世(距今约240万至500万年),但此前两种观点都缺少充足证据。
B. 永定河是哪一年挖的
永定河,古称㶟水,
隋代称桑干河、金代称卢沟,每年7至8月汛期。河水自燕山峡谷急泄,两岸峭壁林立,落差为320:1,最大流量5200立方米/秒左右。河水挟带大量泥沙,河水浑浊,年含泥量3120万吨。元、明代有浑河、小黄河等别称。由于河迁徙无常,俗称无定河,历史上曾留下多条故道。
其中离北京较近的大型故道有3条:第一条古故道由衙门口东流,沿八宝山北侧转向东北,经海淀,循清河向东与温榆河相汇。第二条西汉前故道自衙门口东流,经田村、紫竹院,由德胜门附近入城内诸" 海",转向东南,经正阳门、鲜鱼口、红桥、龙潭湖流出城外。第三条三国至辽代故道,自卢沟桥一带,经看丹村、南苑到马驹桥。史载这一故道历时900余年,一直到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进一步疏浚河道,加固岸堤,才将史称无定河改名为永定河。
C. 历史上的永定河是什么样子的
永定河,古称㶟水,隋代称桑干河,金代称卢沟,曾是一条迁徙无定、善淤善决的河流,故名“无定河”。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经过大规模治理后,河道相对稳定,为祈望其永远安定,再无水患,康熙帝赐名“永定河”。
永定河是海河流域七大水系之一。流域面积47016平方公里,全长747公里,流经内蒙古、山西、河北三省区、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共43个县市。
苍 雄欣乐 上河图的一角画卷
红霞满天 挂车彩云里的摇 篮
历史上永定河的水源十分丰富,地下水资源充足,清冽甘美的西山诸名泉主要是永定河通过石灰岩渗滤而来的,这些名泉之水汇成多条河流,流经今天北京城区大部分区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今天的什刹三海、积水潭、龙潭湖、莲花河、高梁河均为古永定河河道的余脉。特别是明清时期,正是因为有了永定河间接提供的水资源,才使西郊一带的皇家园林得以不断扩展。
三国时期,永定河上曾修建过北京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戾陵堰、车厢渠,这个水利工程效益最好时灌溉北京周边100余万亩土地,前后使用数百年之久,对北京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深刻影响。可以说历史上的永定河是京城的“生命水道”,滋养了北京城,养育了北京人,被北京人称之为“母亲河”。
D. 永定河的介绍
永定河,古称㶟水,隋代称桑干河,金代称卢沟,旧名无定河,海河流域七大水系之一,是河北系的最大河流。流域面积47016平方千米,其中山区面积45063平方千米,平原面积1953平方千米。永定河全长747公里,流经内蒙古、山西、河北三省区、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共43个县市。全流域面积4.7万平方公里。
E. 永定河干旱了多少年
永定河坐落在北京郊区,传说其十年一决口,百年一改道,又被称为不定河。明万历皇帝就曾望着波涛汹涌的永定河感叹:观此水可知黄河矣!仅清代自1644至1911年的268年间,决口漫溢即达78次,平均每4年左右造灾一次。
如1801年,永定河石景山左堤漫决5处,计长90余丈,卢沟桥下南北两岸决口18处,总长达3200余丈,卢沟桥孔宣泄不及,洪水将桥栏石狮冲毁。北京城右安门外大桥被冲断,永定门、右安门外灾民多至两万余人,“人多避树上巢居”。《清宫晴雨录》载,当年七月份只有四个晴天,一个月内降雨600多毫米,“宫内水深数尺,屋宇倾圮者不可数计。”又如1890年,大雨淋漓,“彰义门(即广安门)南西门(即右安门)外一带,平地水深丈许,洪流淹浸之处,室庐十不存一。”(御史何福*奏折)而北京城内,“家家存水,墙倒屋塌,道路因以阻滞,小民无所栖止,肩挑贸易觅食维艰”。“大清门左右部院寺各衙门,亦毕浸灌水中”,“深则埋轮,浅亦及于马腹,岌岌可危”,“难以办公”。“并闻外城之永定、左安、右安各门,雨水灌注不能启闭,行旅断绝。一切食均不能进城。”(御史周天霖奏折)《天津县新志》载:“永定河盛涨,天津受群流贯注,城不没者三版”。类此历次洪灾记述,史不绝书。
到了民国时期,天灾发生之频繁,后果之严重比清朝有过之而无不及。1924年永定河发生了民国时期最大洪水。这一年7月以后华北地区阴雨连绵,连续出现三次大范围的暴雨过程,每次日降水量都在300毫米以上,最多达到600毫米。各河河水“水势激涨,泛溢横流”。其中永定河的形势最为严峻。连绵大雨致使永定河上游张家口洋河山洪暴发,水位大幅升高,埽坝纷纷蛰陷,堤岸不断出现险情。至13日水位涨至2丈4尺有余,距堤岸仅1尺多。“狂风暴雨,浪激如山”。最大洪峰流量达4920立方米每秒,为民国时期最大的一次。洪峰一度使水势骤然增涨,高出堤顶4尺有余。很快在南岸漫溢决口。起初漫口约250余丈,至15日坍塌、冲刷成三处,其中有两处宽约240余丈,一处宽约90余丈。决口没有得到及时控制,又继续发展为四处,据后来堵口时实测,其中一处约300 米,三处各约800 米。洪水由决口处南下奔小清河、大清河、西河而至天津,下游几乎断流。大清河本已发生洪水,永定河洪水的到来加剧了灾情。7 月20日大清河决口,水围新城县县城达两三个月。居民乘船出入,被淹死的人和牲畜无法统计。河北的涿县沿京汉铁路一线受灾最重,全县有四分之三都在水中,约有300多村庄被水淹没。赈灾人员带着粮食前往灾情最重地方散放,“至则一片汪洋,无处举炊,故不得已而返”。死亡人数很多,仅一处树上就有30具尸首,系“避水时升树,后以缺乏食物而致饥毙”。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花费了大力气治理永定河。不过几年光景,困扰北京人民千年已久的水患就得到了彻底的根治。
永定河干了。
F. 北京永定河的永定河介绍
北京五大水系(见河流)之一,海河五大水系中最大的一支,市域最大水系。石景山区、门头沟区及丰台区的界河。流经山西、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等5省市27个县市,从河北省怀来县幽州村南流入北京市,经门头沟区、石景山区、丰台区、房山区、大兴区,自大兴崔指挥营村东出市境域。全长650千米。上游分南北两大支流,北支为洋河,发源于内蒙兴和县,南支为桑干河,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两大支流在朱官屯汇合后称永定河,于官厅水库下游流入市境,市境域内主河道长189千米,流域面积3168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的18.9%,其中山区面积2491平方千米,河床最宽处为3800米。主要支流有妫水河、清水河、天堂河等。流域内有笔架山、青水尖、九龙山、黄草梁、百花山风景区、灵山风景区,以及永定河纪念林区、永定河峡谷、永定河绿野高效农艺园、永定河观光旅游带、珍珠湖、龙泉水上乐园、东方骑士中心及鹰山森林公园等。古迹有卢沟桥、灵岳寺、川底下村、金门闸、南海子沙龙遗址、求贤坝遗址、十里铺古渡口、门头沟卧龙岗、丰台鹰山及明代石堤等。河上有大、中型桥梁48座,京广铁路、京原铁路、丰沙铁路等跨河而过。建有官厅水库、斋堂水库、苇子水水库等大型水库。1985年被列入中国四大重点防洪河道之一。1987年7月,第一届“醒狮杯”越野赛跑(见杯赛),利用永定河河床的滩地,划定路线,进行比赛。2003年大兴永定河流域建立沙地综合治理开发与旅游观光相结合的示范区。 永定河自金代开始,历代政府均在河床两岸进行大规模的河道治理。其中有重大影响的有元代郭守敬的治理永定河、明代李庸修筑堤坝、清代康熙帝根治水患、李鸿章治水以及1924年开始的卢沟桥分洪侧闸等。1949年后在河上修建了官厅水库。1967年第一次较系统地加高、加固卢沟桥至衙门口段石堤。1973、1974年将卢沟桥至庞村的大部分左堤加高、加固;1976年再次加高卢沟桥至石景山段河堤;1983、1984年进行卢沟桥至双峪路口左堤基础加固、加高及延长部分堤段工程等。关于卢沟桥以下左堤加固工程,1973年制定《卢沟桥至梁各庄河段规划》,标准是卢沟桥以下洪峰流量2 500立方米每秒的水位为准。2005年4月至2005年6月,永定河综合治理工程一期工程完工,施工期间拆除龙泉务水电站一座,引水渠2400米,房屋2411.77平方米,改移电缆、光缆等线路15条。2006年启动永定河综合治理二期工程,经过治理,永定河有望在2008年成为继密云水库后第二个饮用水源。
G. 永定河的历史文化
永定河,古称㶟水,隋代称桑干河、金代称卢沟,每年7至8月汛期。河水自燕山峡谷急泄,两岸峭壁林立,落差为320:1,最大流量5200立方米/秒左右。河水挟带大量泥沙,河水浑浊,年含泥量3120万吨。元、明代有浑河、小黄河等别称。由于河迁徙无常,俗称无定河,历史上曾留下多条故道。
其中离北京较近的大型故道有3条:第一条古故道由衙门口东流,沿八宝山北侧转向东北,经海淀,循清河向东与温榆河相汇。第二条西汉前故道自衙门口东流,经田村、紫竹院,由德胜门附近入城内诸“ 海”,转向东南,经正阳门、鲜鱼口、红桥、龙潭湖流出城外。第三条三国至辽代故道,自卢沟桥一带,经看丹村、南苑到马驹桥。史载这一故道历时900余年,一直到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进一步疏浚河道,加固岸堤,才将史称无定河改名为永定河。
永定河门头沟段有官厅水库、册田水库、友谊水库、珠窝水库、斋堂水库、落坡岭水库、三家店水利枢纽。永定河丰台段有拦河闸、泄洪闸、大宁水库、滞洪水库(包括:稻田水库、马场水库)、联通闸、退水闸作废的闸有金门闸(历史遗志)。
永定河孕育了浓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独特的人文资源,形成了九大文化特色。其主要内容有:以灵山、百花山、妙峰山等为代表的富蕴人文历史的流域名山文化;以潭柘寺、戒台寺为代表的以北方佛教宗派中心寺院着称的流域宗教文化;以上游的许家窑人遗址、涿鹿、幽州,中游的东胡林人遗址、沿河城、举人村、爨底下、三家店、琉璃渠等为代表的可以贯穿中华文明发展史的流域古人类、古都、古城、古村落文化;以永定河的起源、变迁、治理、开发为内容的流域水文化;以京西商旅古道、进香古道、军事古道等为见证的流域古道交通文化。
H. 为什么说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
一直以来,择水而居是人类生活的传统。而古人建城也大多依河而建,因河而兴。诸如,永定河之于北京、海河之于天津、渭河之于西安、汾河之于太原??
因为有大河才孕育了文明,因此,史学界一直都有“先有永定河,后有北京城”之说。
事实上,北京有5大水系,西南有大清河水系,西部有永定河水系,西北有温榆河水系,东北有潮白河水系,东部蓟运河水系。这5大水系又分别有很多支流,大大小小加一起有180多条河流之多。而这其中对北京影响最大的一条河要数永定河了。
北京永定河
永定河,已有160万年的历史。它的上游在山西,流经内蒙、河北、北京、天津。永定河裹挟着上游从黄土高原带来的肥沃泥土,来到北京。在出山后,经过千百万年的冲击,形成了洪积冲积扇,北京城就坐落在永定河的洪积冲积扇上。
追溯北京城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和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其形成和发展与永定河息息相关。
永定河在历史上有六十多个名字,漯河、湿水、桑干水、清泉河、清水河、浑河、小黄河、无定河、卢沟河、永定河??它之所以有这么多名字,是因为它的水一直在发生变化。
如今的永定河,正是一两千年来形成的地貌。古永定河的水非常大,北京的清河、沙河、一直到大兴都是古永定河流经的地方。
商代,永定河从三家店出来,一路向北流,今天的昆明湖、圆明园、清华大学也都是当时永定河流过的地区。
在永定河的影响下,北京到处都是水,到处都是沼泽,北京海淀区的名字就说明了这一点,海代表大,淀是浅湖的总成。在华北地区人们都把浅湖叫做淀,最有名的是白洋淀。
如今在海淀区,我们还能看到很多水面,比如:昆明湖、福海、北大的未名湖、清华的荷塘、紫竹院、玉渊潭等等。
因为海淀有山有水,从明代开始人们便在这里营建园林。
到了清朝,满清入关后没有烧宫殿,便将财力用在了兴建园林上。
在海淀,前后150年,绵延20余里都是大规模的园林。最着名的要数三山五园,万寿山、玉泉山、香山、圆明园、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其中玉泉山静宜园最早,金朝金章宗的行宫就在玉泉山,而清漪园就是现在的颐和园。
永定河往东流以后,流到玉渊潭、紫竹院、北海、后海一带。永定河退了以后,留下很多坑坑洼洼的地方,在低处的地方就有很多泉水。比如,紫竹院就有紫竹泉,紫竹泉形成了紫竹院湖。
湖水和流出昆明湖的长河一起往东流过了白石桥,往东来到动物园的中心湖,再到展览馆的后湖,继续流就到太平湖,通过高粱河流到了积水潭。积水潭往东南流是后海、什刹海、北海、中海,往东流就进入金水河,进故宫,然后流到菖蒲河。
再往南从台基厂往南,流到三里河,到前门一带,有很多斜的胡同,都是故河道。这些水是老舍先生笔下的龙须沟、金鱼池,再向东南流就到龙潭湖,注入通惠河。
北京城从一个小居民点,变成一座大城市,历经三千余年,它始终是在永定河的边上成长起来的。因此,毫不夸张地说,是永定河水滋养了北京城。
(责编:李兆年)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
本文系BeijingCom原创稿件,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I. 了解永定河的历史资料
永定河,古称澡水,隋代称桑干河、金代称卢沟,每年7至8月汛期。河水自燕山峡谷急泄,两岸峭壁林立,落差为320:1,最大流量5200立方/秒左右。河水挟带大量泥沙,河水浑浊,年含泥量3120万吨。元、明代有浑河、小黄河等别称。由于河迁徙无常,俗称无定河,历史上曾留下多条故道。其中离北京较近的大型故道有3条:第一条古故道由衙门口东流,沿八宝山北侧转向东北,经海淀,循清河向东与温榆河相汇。第二条西汉前故道自衙门口东流,经田村、紫竹院,由德胜门附近入城内诸“ 海”,转向东南,经正阳门、鲜鱼口、红桥、龙潭湖流出城外。第三条三国至辽代故道,自卢沟桥一带,经看丹村、南苑到马驹桥。史载这一故道历时900余年,一直到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进一步疏浚河道,加固岸堤,才将史称无定河改名为永定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