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急:先进思想、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有什么具体的历史事件例如,欧洲的启蒙运动,越具体越好
美国:
“分权制衡”思想帮助美国在1787年颁布宪法,建立“三权分立、独立平等”的联邦制共和国。
“国家干预”是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内容,这种经济模式帮助美国逐渐走出危机,推动资本主义的自我完善。“福利制度”是缓和社会矛盾的法宝。凯恩斯的“市场经济理论”是如今世界上被广为认可的指导理论,推动经济全球化。
欧洲:
古希腊“民主”思想及其衍生的民主政治,对日后西方政治制度影响巨大。
古罗马的“法治”精神影响了后世的法律框架构建。
智者学派的那些人,雅典的那些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名言和思想耳熟能详啊,影响随便扯。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主要思想和影响网上有,字数太多,恕不详写!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带来了——巴黎公社成立,法国大革命,十月革命胜利,中国共产党的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影响。
当然,这只是高中历史有关欧美的部分。
⑵ 三次大革命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关于中国三次大革命指:
第一次是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统一中国;
第二次是1911 年的辛亥革命;
第三次是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另一种说法
第一阶段: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进行技术革新,创办近代工业.重大事件有:洋务运动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
第二阶段: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进行政治变革,走资本主义道路.重大事件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第三阶段:学习西方思想文化,解放思想.重大事件有:新文化运动.
这些事件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最终都失败了,近代化的历史重任最后落到无产阶级的肩上.
还有一种说法
第一次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又称“大革命”,是1924年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⑶ "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分别指的什么历史事件
1.正确认识春秋战国历史发展的三种趋势
(1)由分裂走向统一。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大国兼并小国,诸侯数目逐渐减少;战国时,较大的诸侯国只剩下齐楚等七国,七国继续进行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人民渴望统一。秦国经商鞅变法逐渐富强,秦王赢政经过大规模兼并战争,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
(2)由奴隶制瓦解到封建制确立。春秋时期,由于铁器、牛耕的使用,私田增多,鲁国首先采取按亩收税的方法,承认土地私有。一些贵族将土地出租,收取地租.转化为地主,奴隶转化为农民,井田制瓦解,意味着奴隶制的瓦解。战国时期,在新兴地主阶级推动下,各诸侯国经过100多年的变法,废除了旧制度,封建制度最终确立。
(3)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王朝同周边地区各少数民族的关系都有了发展,在前代的基础上,在频繁的战争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中,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快,经济文化联系加强。这些为后来秦朝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成为我国民族融合的重要历史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后的成果
(1)经济方面:由于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迅速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了封建制的生产方式,形成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出现了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 (2)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征伐自诸侯”,世卿世禄制被军功制取代;以分封制、宗法制为主要内容的奴隶社会政治制度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取代。
(3)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对人的重视在社会上普及开来,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开始,个人着书立说成为风气.适应各种政治派别的需要,出现了各种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4)民族关系方面:“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开始了融合。
(5)军事方面:诸侯国在争霸称雄的战争中,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推行改革,富国强兵,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促进了新旧体制的更替过程;大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
⑷ 1917到1923年的思想革命主要是指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的发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或五四爱国运动。。。新文化运动后期诞生了无产阶级,五四爱国运动是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⑸ 文革的起因是什么
文革的起因:
毛泽东发动这场“大革命”的出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但他对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错误估计这时已经发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
过去几年的农村“四清”、城市“五反”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采取断然措施,公开地、全面地、由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才能揭露党和国家生活中的阴暗面,把所谓被“走资派篡夺了的权力”夺回来。
这是在六十年代中期发动“文化大革命”在思想上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5)思想和文化革命是什么历史事件扩展阅读: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有一个过程。1962年重提阶级斗争,经过不断升级的中苏论战,特别是经过“四清”运动,毛泽东越来越感到中国有出修正主义和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他认定,中国有走修正主义道路的社会阶层,而且相当广泛,人数不多,但有影响。
他还认定,中国会不会放弃社会主义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关键不在基层,而是在上层,尤其是中央。他说:“领导人、领导集团很重要。……六二年刮歪风,如果我和几个常委不顶住,点了头,不用好久,只要熏上半年,就会变颜色。
许多事情都是这样:领导人一变,就都变了。”(1965年8月11日听取罗瑞卿汇报时的插话)就在1965年八九月间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第一次提出“如果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应该造反”的问题。从此以后就不断讲这个事。
防止出修正主义、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成为毛泽东晚年思考和担心的焦点。怕党和国家改变颜色,这就是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根本出发点和主观动机。
有一次他对身边护士说:“我多次提出问题,他们接受不了,阻力很大……要是按照他们的做法,我以及许多先烈们毕生付出的精力就付诸东流了。我没有私心,我想到中国老百姓受苦受难,他们是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
所以我依靠群众,不能让他们走回头路。”历史和现实的事实越来越使他感到问题的紧迫性。
毛泽东觉得时不我待,就在73岁那年毅然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批判《海瑞罢官》只不过是一个突破口。
但是,毛泽东对党内和国内的政治情况作了不符合实际的、过于严重的估计,把持不同意见的各级领导干部看成是“修正主义分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把许多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也说成是阶级斗争,严重地混淆了是非,混淆了敌我。
用什么办法才能够彻底解决党内和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阴暗面的问题,毛泽东想了很多,也想了很久。他说:“只有发动群众才有办法,没有群众毫无办法。”
但是毛泽东对群众运动产生了一种片面的看法。他说,“我们有一部分干部不接近人民群众,做官当老爷,对付这些人,我毫无办法。这回好,群众就整他了”。
这样,在放弃了党的领导的情况下,各种社会矛盾,人与人之间平时的积怨,就在自发的、失控的群众运动中,以革命的名义和极端的形式,集中地爆发出来,造成社会动乱。
⑹ 近代历史上的三次思想文化运动
1.戊戌变法中维新派顽固派论战
时间:1895年
目的:救国图强,在保留清朝的统治的前提下发展资本主义。
背景:
面对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
代表人物:梁启超,康有为,戊戌六君子;
性质和意义:
它具有重要的爱国救亡意义,它把民族救亡意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戊戌变法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提倡新学,批判旧学,着重宣传“兴民权”,大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从此,民主主义成为汹涌的社会思潮,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面貌。戊戌变法是第一次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政治变革运动,它并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一次质的飞跃。洋务运动仅仅是为了维护和加强封建制度,而戊戌变法则是要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代表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2.清末,辛亥革命,保皇派与革命派论战
时间:1911年
目的: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主义的运动。比较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背景:
中国深陷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的签订,将革命风暴推向前台;
代表人物:孙中山;
性质和意义:
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
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3.新文化运动
时间:1915年-1923年
目的: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
背景:
- 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
- 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 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直接原因)。
代表人物:陈独秀 胡适 鲁迅 李大钊
口号:
“德先生和赛先生”
“德先生”指的是“Democracy”(民主),“赛先生”指的是“Science”(科学)。
性质和意义:
·进步性:
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局限性:
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味批判以及对西学的全盘肯定具有片面性。
(有人认为五四是新文化的延续,但个人认为五四对思想文化影响不大,况且前面也提到五四后期传播马克思)
⑺ 为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1.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标志性事件是1640年查理一世召集议会开会,筹集军费;领导人是克伦威尔;
美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标志性事件是1775年4月莱克星顿枪声;领导人是华盛顿
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标志性事件是1789年7 月 14 日, 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领导人是罗伯斯庇尔
2.英法两国都冲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美国冲击的是英国的殖民统治。
3.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法国大革命
1、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封建等级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
2、领导:资产阶级
3、导火线:1789年三级会议的召开
4、开始:1789年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狱
5、重要文件:《人权宣言》(1789年,大资产阶级,制宪会议)
6、建立共和国:1792年废除君主制,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7、高潮: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派专政,把法国革命推向高潮。
8、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摧毁了封建专制,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9.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对国内法国大革命是一次广泛而深刻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从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到热月政变,法国大革命经历了五年的历程,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在三次起义中,人民群众都显示出伟大的力量,一再把革命从危机中挽救过来,并推动它进一步向前发展,它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对世界法国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摧毁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传播了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期间所颁布的《人权宣言》和拿破仑帝国时期颁布的《民法典》(后改名《拿破仑法典》)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次革命也为此后的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因此具有世界意义。
二、拿破仑帝国
1、崛起:在抗击反法同盟和镇压国内叛乱的斗争中显示了军事才能。
2、夺权: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夺取政权。
3、称帝:1804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军事帝国。
4、措施:
(1)对内: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颁布《法典》。
(2)对外:多次打败反法同盟,对外扩张,控制了欧洲很多国家。(前期是自卫战争,后期是侵略战争)
5、覆灭:1814年拿破仑帝国覆灭,封建势力复辟。
6、评价拿破仑:拿破仑是法国大资产阶级的军事家、政治家,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青年时期的拿破仑在平息国内叛乱、抗击外国战斗中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1799年底,他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1804年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为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颁布了《法典》,对外多次打败欧洲反法同盟,扫荡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同时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最终葬送了法兰西第一帝国。
⑻ 中国思想和文化经历了一次伟大的突破指哪一历史事件
新文化运动。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陈独秀、胡适之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近代西方先进思想的推动下,冲破了几千年封建文化的牢笼,高喊 “科学和民主”,开展新文化运动,推动着中国社会大改造。新文化运动从一开始就以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为起点和中心阵地,以民主和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旗帜,向封建主义展开了猛烈的进攻。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进入了崭新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⑼ 中国近代史中自强,变法,革命分别思想文化的变革是什么运动
洋务运动历史作用:1.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持此论者有祁龙威(当时署名“汉声”)、牟安世等人.2.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此说以孔令仁、李时岳、胡滨为代表.
洋务运动贡献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地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戊戌变法既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2)从目的来看:洋务派创办洋务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维新派的根本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
(3)从主张来看:都主张学习西方,但前者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后者还学习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4)从活动方面来看: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维新派掀起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
维新变法意义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思想解放运动.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它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他对资本主义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传播资本主义思想是十分有利的.
⑽ 近代前期中国思想文化的近代化突出表现在哪几个历史事件主要侧重于哪方面表现
中国近代化起步于鸦片战争。
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1840~1949)这一百多年里,中国危机四伏、政局动荡、战乱频仍、舆论纷扰。恰恰是在这样的混乱局势中,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般的根本性转型。社会形态转变了,政治体制转变了,文化思想也同时转变了。鸦片战争前那个愚昧自大、排外守旧、“严夷夏大防”、死守“道统”的古老中国,经过一百一十年的风吹雨打,变而成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国度。
从清代前期病态文化发展到“经世致用”学风的再兴过程中经历了“制夷”一“悉夷”一“师夷”的艰辛历程。林则徐、魏源提出开眼看世界,主要侧重学习器物,坚船利炮。洋务自强运动引发了中学西学之争“师夷长技”说的“变通自强”后,为维新变法立论的康梁“新学”随后兴起,他们主要侧重学习制度,君主立宪开国会、伸民权和民主共和等新文化运动,主要侧重学习精神,民主科学,以图通世界之知识,采万国之美法。
辛亥革命前后民权观念勃兴促成文化自省,紧随其后的民族与民权革命对文化思想观念的影响更大。三民主义因此侧重于民主共和,表现为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
而新文化运动则重于思想解放,表现为绝对肯定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绝对否定中国传统文化。1919年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文化的兴起跟传播真正对近代、现代中国产生了最为重要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