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美国的历史教科书是怎么写中国和世界历史的
美国许多中学都采用一本题为《世界历史与当今世界的关联》的教材,供10~12年级(相当于我国的高中一、二、三年级)的学生阅读。课本是彩色精装书,洋洋洒洒1000页内容里有60页是有关中国的,中国历史穿插在不同时期的世界历史发展中叙述。可以说,美国人从小就是从这本书开始认识中国的。
首先,看看美国中学历史书是怎么写台湾的。虽然美国政府称其遵守“一个中国”原则,但美国公众在谈到台湾时,很多时候仍将“台湾”和“中国”错解成了相对应的概念,他们不会把“台湾”和“中国大陆”对应,也不会补充一句“中国台湾”。
何以如此呢?在美国教科书中,数次出现的“中国疆域地图”,商代的、秦汉时期的、元代的,一直把台湾模糊化。在书后的世界地图里,中国大陆和台湾是用深绿和浅绿两种颜色标示的。
其次,中国与西方的贸易问题。书中说,早在中国汉代,东西通商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逐渐形成,汉朝把大量昂贵的丝绸输出到西亚。为了保护丝绸贸易,中国人一直保守丝绸制作过程的秘密。
中国的统治者历来严格限制外国商人,只允许他们在广州活动。
中国卖给他们丝绸、茶叶、瓷器,换来的却是大把大把的黄金和白银,造成巨大贸易顺差。1793年,英国人要求增加贸易权利,被干隆皇帝拒绝,他说:“西方的东西找不出一件中国用得着的。
再次,有关民主和人权问题。美国课本把新中国成立的政府划归“集权政府”一类,对中国的民主和人权状况横加指责。
在其他方面的基本事实上,美国历史教科书可能借鉴了中国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书中除了没提传说中的黄帝、炎帝,把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名字写成“李伯”之外,主要历史事件和年代都与中国历史教科书相一致。
⑵ 外国历史书上是怎么描述中国的
满洲国原本是位于长城以北、阿穆尔河以南、蒙古沙漠以东的一个酋长国,后来通过一系列战争吞并了蒙古、中国(这上面所说的满洲国和中国完全是两码事,其实也不算是歪曲中国的历史,因为我们国内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满族人在17世纪的时候还不是中国人,包括很多专家)、维吾尔、吐蕃(Tibet,西藏),并通过武力使高丽、越南等国臣服纳贡,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满洲帝国。满洲帝国曾对我国发动了野蛮的侵略战争,1689年迫使我国签订了不平等的《尼布楚条约》割占了我国远东地区大片领土,那一页还附了一张图,上面俄罗斯的东南部边界就是康熙时期清朝东北部的边界,只不过在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的这一片区域打上了斜线,TNND,这斜线的意思肯定就是说条约里割占的土地,满洲帝国在被其征服的蒙古国展开血腥的屠杀,又在俄蒙边境俄国一侧的唐努乌梁海地区进行烧杀抢掠,并把该地区据为己有,随后又从俄维边界入境对我国进行了残酷的侵略并侵占了我国巴尔喀什湖湖以东的大片领土。一百多年后,我国同满清帝国通过和平谈判,索回了这些领土。
⑶ 英国历史书如何编写中国
你可以去看剑桥中国史
⑷ 外国课本是如何写中国历史的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宗旨。——高尔基
中国作为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灿烂的文化,在经历的上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有过盛世,也有过屈辱,但这些都已经成为了历史,这些历史也将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被人们铭记,对于过去的历史,无论是去繁荣还是屈辱都应该以真实的情况被铭记,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文化的尊重,历史不应该被掩盖,更不应该被曲解,这是毫无疑问的。
结语
任何一个文化的轮廓,在不同的人的眼里看来都可能是一幅不同的图景。——雅各布·布克哈特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居安思危,表达的意思就是在和平年代,也不能掉以轻心,在内心中一定要有忧患意识,时刻保持警惕性,毕竟人心复杂,任何地方都会成为缺点,包括他们介绍我们是所说的,中国古代文化更加讲究情感和礼仪,而不是理性和务实,是啊,中国有多少祸端都是因为意气用事而导致的,大家如何认为呢?
参考文献
《世界名人语录》
⑸ 英国法国的历史书上是怎么描述火烧中国圆明园的那段历史的
肆意掠夺
⑹ 请在英国呆过的朋友帮我解惑一下,英国历史书是怎么描述他们那一段殖民历史的
英国人对于他们的殖民史是颇为得意的,那正是他们成为全球霸主的一段历史,他们英国人普遍认为是文明战胜荒蛮,给本国人民带来幸福。随便说个吧,就连苏格兰人的起义领袖威廉华莱士,现在在英国很多历史学当中被认为是流氓、乌合之众、垃圾人。。。更不用说非洲、北美、印度和澳洲的被殖民者了。。。就说现在还有个英联邦运动会、英联邦这个活动、英联邦那个活动,英国女王不仅在英国本土受尊重,很多曾经的英国殖民地都认这个女王。。。殖民本身是非常罪恶的!
⑺ 请看各国历史书上怎么写中国
[转贴]外国教科书怎么写中国
外国教科书里的中国外国人的中国观是如何形成的?专家说,教育和媒体的影响最为重要。那么,外国历史教科书中怎么写中国?会不会颠覆我们过去所学?对这样的疑问,《环球》杂志记者求诸书本,一是为了解外国教育界灌输给学生的是怎么一个中国,二来也可寻找外国人对中国的各种看法由来的答案。
美国历史教科书,另一面镜子
《环球》杂志驻纽约记者/李博
美国历史书中的台湾、贸易、人权
美国许多中学都采用一本题为《世界历史与当今世界的关联》的教材,供10~12年级(相当于我国的高中一、二、三年级)的学生阅读。课本是彩色精装书,洋洋洒洒1000页内容里有60页是有关中国的,中国历史穿插在不同时期的世界历史发展中叙述。可以说,美国人从小就是从这本书开始认识中国的。
首先,看看美国中学历史书是怎么写台湾的。虽然美国政府称其遵守“一个中国”原则,但美国公众在谈到台湾时,很多时候仍将“台湾”和“中国”错解成了相对应的概念,他们不会把“台湾”和“中国大陆”对应,也不会补充一句“中国台湾”。
何以如此呢?在美国教科书中,数次出现的“中国疆域地图”,商代的、秦汉时期的、元代的,一直把台湾模糊化。在书后的世界地图里,中国大陆和台湾是用深绿和浅绿两种颜色标示的。
其次,中国与西方的贸易问题。书中说,早在中国汉代,东西通商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逐渐形成,汉朝把大量昂贵的丝绸输出到西亚。为了保护丝绸贸易,中国人一直保守丝绸制作过程的秘密。中国的统治者历来严格限制外国商人,只允许他们在广州活动。中国卖给他们丝绸、茶叶、瓷器,换来的却是大把大把的黄金和白银,造成巨大贸易顺差。1793年,英国人要求增加贸易权利,被干隆皇帝拒绝,他说:“西方的东西找不出一件中国用得着的。”
再次,有关民主和人权问题。美国课本把新中国成立的政府划归“集权政府”一类,对中国的民主和人权状况横加指责。
在其他方面的基本事实上,美国历史教科书可能借鉴了中国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书中除了没提传说中的黄帝、炎帝,把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名字写成“李伯”之外,主要历史事件和年代都与中国历史教科书相一致。
历史书注重讲史方法
《世界历史与当今世界的关联》一书也有许多值得中国教科书编纂者借鉴之处。书中非常注重历史与当今的联系。比如:唐宋的机械钟表与今天的石英表;古人用硫磺、硝酸钠和木炭混合制成火药至今被用于制造武器和烟花;天花疫苗引发免疫学的产生,活版印刷发展到今天的电脑印刷。
这本书还注重国家间的横向对比,通过一些表格和图形,让学生对同一时期各国经济文化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先进、落后一目了然。
书中提到中国的孔子和印度的释迦牟尼、希腊的苏格拉底几乎是同一时代的。通过这一横向对比,学生可以直观了解到当时的世界思想家辈出,在不同文明中闪光。这或许是历史的巧合,或许是不同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
对于中西文化和贸易的交流,教科书也大书特书。从“丝绸之路”的产生到葡萄、无花果、黄瓜、核桃从西亚传入中国,从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1271年来到中国再到郑和下西洋从非洲带回长颈鹿,书中颇下笔墨。书中摘录了《马可波罗游记》中关于忽必烈皇宫的描写:“宫殿屋顶很高,大厅都由金银镶嵌,墙壁上雕刻着龙、鸟、牧马人和各种野兽以及战斗的场面。天花板上也是如此,满眼都是黄金和图画。厅很宽很长,可以容纳6000人的宴席。”
书中还格外重视妇女在各个时期的社会地位,几乎各个章节都有特别提到。其中说,考古发现证明商朝时期的贵族妇女社会地位很高,有土地,还领导自己的军队;汉代贵族妇女穿着漂亮的丝绸长袍;唐代,中国出现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她召贤纳才,对诗人骆宾王不计前嫌;在唐宋初期,妇女地位较高,她们主持家务,负责理财和管理佣人;在“五四运动”中,妇女参加了示威游行,她们反对包办婚姻、裹脚,呼吁提高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不过,书中也有中国女婴被遗弃的描述。
⑻ 美英等国历史书关于八国联军侵华以及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是怎样描述的
英国史中对鸦片战争的描述是基督教文化受到愚昧暴力的自卫,更是为了把先进文明带给东方,促进贸易的目的,甚至在一些英国历史学家的论着里不怎么提战争,只是说有一些冲突。同样的情况出现在中国的史书中,对朝鲜和东南亚国家和民族发动的侵略以及带来的苦难都只是只言片语。
所以个人觉得看历史最好是能够结合国外的史书从正反两个角度来客观地评价和反思。
英国史里边的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在中国史里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但是英国的历史家们对这个重大的事件究竟如何处理呢?本文的目的即是要探讨这个问题。
一 英国通史里边的鸦片战争
一个历史家对于某一件叙述的详略多半是决定于在他们的眼光中这件史事的重要性,这本是修史的惯例。我们且先看英国通史中英国历史家所给鸦片战争的地位。近几十年来,英国写的单卷的或两卷的英国史,最着名的有三种。较早的是葛林着的“英国人民简史”,在这部通史中,鸦片战争只占了两句话。叙述到巴麦尊的外交政策的时候,他说这位外长到处施行高压政策:“英国人的良心为一八三九年因中国禁止鸦片私运入境而引起的战争所伤害了。”(一九二四年改订本,卷二,第四八七页)下边又说:“对中国讲和了,依据和约,几个海口对外国开放了。”(卷二,第四八八页)这两处都是因为叙述一八四○年代英国复杂的外交的时候而附带提到的。着者并没有与以适当的叙述,大概他认为这件事情对于英国的影响并不太大吧?不过他在这简单的几句话中,对于这件事情的是非曲直,倒还明白地承认,并不加以粉饰,这可以代表前世纪七○年代进步的史家的看法,而是后来英国历史家所不及的。
葛林的“英国人民简史”以后,十九世纪末年英国史学家伽丁纳的“英国史教科书”对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一个字也没提。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因为叙述巴麦尊内阁垮台,顺便地说:
“巴麦尊的高压政策,使得他于一八五七年对中国挑起了战争,这场战争在国会的多数议员看来是没有理由的,因而对他加以攻击。他解散了国会,诉之于国民好战的本能,他在新国会里反而得到多数。”(一九二七年改订本,第九五五页)
这段引文只是说明在一八五八年巴麦尊内阁因为什么塌了台,并非是要述说这次战争。很明显地,在他看来,这件事情对英国是不足轻重的,因之不必叙入。
近年来新出的英国通史,最着名的自然是屈勒威林着的“英国史”。他这书对于鸦片战争也是一字也没有提。只笼统地说道:
“在这危急的关键(按指拿破仑战争后),英国掌握着有色人种的命运。在和中国接触中,在和印度更密切地接触中,并且在不久的非洲开发中,它代表着欧洲。假若白种人对土人的接触仍继续着以前的愚昧、自私、不负责任的态度,那世界文明不久就会遇到很大的灾害。”(第五九八页)
英国十九世纪对中国和印度海盗式的侵略行为,他竟说是“接触”。英帝国主义者对于印度无情的压迫和剥削,他竟说是为了印人的利益。本书对于英帝国主义的讴歌,对于受压迫民族的鄙视,都是惊人的。所以本书与其说是一部历史,还不如说是英帝国主义的宣传品。
以上我们所检讨的三本英国通史,全是资产阶级历史家站在侵略者剥削者的立场写的。最近一位英国马克思主义者莫尔吞着了一本“人民的英国史”,站在人民的立场,以辩证唯物论的方法来研究英国史。自一九四五年再版以来至四八年已经出了四版,可见英国人民对于这类书籍需要的迫切。在他这简短的英国通史中(一册,共五六三页),他给了鸦片战争相当的篇幅,并且他直言不讳称它为“鸦片战争”(第四六三页),让我们把这段全文翻译过来罢:
“一八一三年以后,东印度公司商业收入的来源是靠着中国茶叶贸易的专利,这个专利,以后又维持了二十年。东印度公司每年卖出价值四百万英镑的茶叶,约等于在广州买进时价格的一倍,利润已经相当的大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一八三九至一八四一)进行的时候,正值蓝克郡的便宜纱布大量涌人中国的时候,正和从前涌入印度相同。所以这个战争表面上看来虽是为了强迫中国人买印度的鸦片,而实际上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是要突破自由对华输出英货的障碍。战争之后,英国获得 了香港和五口开放。到了第二次战争(一八五六到一八五八),英国的势力就伸入扬子江流域了。”(第四六二至四六三页)
末了他又引了马克思的话,说明英国的便宜的工业制造品对于中国印度手工业的打击。拿这些话来和前边所引的三种资产阶级历史对比一下,就可以看出资产阶级史学家是如何掩盖粉饰来欺骗读者。
二 英国近世史里边的鸦片战争
试再看在英国近世史中,英国历史家对鸦片战争事如何处理。
在马瑞奥特的“滑铁炉战后的英国”一书(第九次改订本,一九二九年出版)中鸦片战争前后占了三节。第一次鸦片战争占了两页,他称它为“对华战争”。按鸦片战争这个名辞本来是英国人首先创用的(自鸦片战争开始时已经如此称呼),可是近来英国的历史家要粉饰自己国家的侵略行为,便不常用这个名辞了。着者说,关于这次战役的道德问题,直到了现在还不能解决。在当时英国政治家葛莱斯吞尝说:“我从没有听到比这次对华战争起源更不公道,进行时更给英国丢脸的战争。”这在当时,英国人都互相传诵,认为名言;但是一百年后的历史家硬要将它推翻。竟说在这场战争中,鸦片并不是主要的原因,而是一个偶然的问题。他又说:自一八三三年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的专利权取消了以后,鸦片贸易突然增加,而这些新参加对华贸易的买卖人,不受任何束缚,不负任何责任,东印度公司对他们不能过问。这些商人目无法纪,到处闯祸,遂致引起了中国政府的注意。他们也承认这次战争的本身对于英国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但是他又说:“无论当地的英国臣民和官吏如何地非法,英国政府是无可非议的。”(第一五八页)说到南京条约,作者的本意又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了。他说:“战争虽然没有带来了光荣,但是由南京和约中我们倒得到了不少切实的利益。”(第一五九页)
这书对于二次鸦片战争也有简单的叙述(第二五五至二五六页),关于亚罗船事件,他竟含混其辞地说道:“无论是和非罢,亚罗船是在英国的旗帜下航行的。”(第二五五页)他承认英国香港总督鲍林是要拿这事件作借口来达到广州入城的目的战争才因之爆发(第二五六页)。这本书虽然对于两次鸦片战争都有简单叙述,但是完全是为英国的侵略政策辩护,其中的叙述是毫无价值可言的。
较马瑞奥特的书更详细的是罗和山德斯二人合着的专论维多利亚女王朝的“英国史”(一八三七至一九○一)。这部书虽是以政治外交为主,但是讲到鸦片战争的地方也很简略,在五百三十二页中只占了两三页的篇幅。
他们指出这次战役是为了对于鸦片的争执而引起来的。但是又把战争的责任归到林则徐身上。他们承认舟山一役,英国的兵丁因疫疾损失了一半,所剩下的一半又重伤了二分之一。从前一般的印象,以为英国得了一个便宜的胜利,并没有受到什么损失,这是错误的。翌年英国又大举入寇,当时清朝的主战派失败,投降派得势,英国才得到了便宜的胜利。最后他又指出当时英国一部分主持正义的人士对于这次战役颇加攻击。但是单从鸦片贸易一项,印度政府一年抽税就在一百多万磅以上,为了经济利益英国政府也就顾不得道义了。(第四十一至四十二页)
吴德渥德的“改革时代——一八一五至一八七○”是牛津英国史的第十三本,也是一部较新的十九世纪英国史,一九三六年出版。在这部书中鸦片战争占了三页的篇幅,从一八三九叙述到一八六○年,算是较为详细的了。
但是他的叙述充满了偏见和武断,为英国侵略政策尽了辩护的能事。他也称鸦片战争为对华战争。他以为战争的主因是东方和西方的社会政治的不同,这种不同是没有方法可以解决的,所以终致诉之于武力。中国的皇帝要保持几千年的传统,反对进步;而西方的商人根据他们冒险贪得的习惯,坚持要和中国自由通商。 http://cyc6.cycnet.com:8090/xuezhu/his_study/content.jsp?n_id=6289
⑼ 想问一下有一本关于中国历史的书,是一个外国人写的(印象里好像是英国人),请问一下书名和作者
1929年来华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Arnold J.Toynbee,1889-1975)。
《中国之旅见闻录》(A Journey to China, or Things Whichare Seen,1931)
⑽ 各国历史教科书都是如何描述中国的
1、日本的历史教科书:看不起近代的中国,非常崇拜古代的中国。
2、美国的历史教科书观点中立,非常关注中国的创造发明。
3、韩国的历史教科书中盲目自大,歪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