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17到18世纪上半期,欧洲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时代特征: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1、随着新航路开辟而来的殖民扩张活动,使欧洲各国完成资本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2、资产阶级开始要求政治地位,因而出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过半世纪的反复,终于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北美独立战争后,美国建立并确立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㈡ 西方最早的历史是什么时代
公元前3500年左右
㈢ 欧洲的历史发展的阶段
中世纪
中世纪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一时期的历史。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但是世界各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当西欧在5世纪刚刚进入封建社会的时候,中国已经走完了约1000年封建社会的历程。
在欧洲的封建社会里,国王、贵族和骑土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构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级制度,但是他们的权力和义务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复杂的等级关系使得欧洲封建国家长期处在割据状态,和东方中国“普天之下,莫非王上;率土之滨,莫非王巨”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大不一样。各国统治者仍不断进行战争,相互抢掠吞并,许多国家一直没有出现统一的稳固政权。封建地主凭借土地所有权和政权对农民进行剥削。在欧洲,基督教会已成为封建统治工具,他们和世俗封建主共同维护封建制度。农民和农奴的劳动被封建主以劳役、实物地租、名目繁多的捐税和教会“什一税”等形式侵吞。农民的反抗持续不断,但是起义的规模一般比较小,没有像中国那样发生过多次推翻了一个王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封建经济主要是以一家一户农民为基本生产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民由于可以拥有一些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可以获得一定的劳动产品,因此,劳动积极性比奴隶高得多。中世纪时代铁制工具早已普及,再加上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使社会财富大大丰富起来,并且促进了商业的发展。14、15世纪在地中海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发达的城市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中国在16、17世纪,在江南一带城市中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封建生产关系中滋生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说明封建社会已经走到它的尽头。从那时候起,欧洲一些国家的资本主义兴起已形成一个不可逆转的势头。
中世纪的欧洲,文化落后,思想愚昧,是历史上所谓的“黑暗时代”,而在中国,正是文化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期,东西方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宗教在世界广大地区占据了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在许多国家成为“国教”。儒家学说则主宰了中国的思想领域。这种文化现象虽然对封建社会的巩固一度有推动作用,而当资本主义兴起后,它就成为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障碍。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欧洲出现的“文艺复兴”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它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和近代科学的大飞跃。在东方,由于封建思想的长期桎梏,社会发展趋于缓慢,从此开始落后于西方。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发生在十八世纪的欧洲,最初产生在英国,而后发展到法国、德国与俄国,此外,荷兰、比利时等国也有波及。法国的启蒙运动与其他国家相比,声势最大,战斗性最强,影响最深远,堪称为西欧各国启蒙运动的典范。
从字面上讲,启蒙运动就是启迪蒙昧,反对愚昧主义,提倡普及文化教育的运动。但就其精神实质上看,它是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体系的运动,并非单纯是文学运动。它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禁欲、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发展,直接为一七八九年的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启蒙思想家们从人文主义者手里把反封建、反教会的旗帜接过来,进一步从理论上证明封建制度的不合理,从而提出一整套哲学理论,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社会。他们用政治自由对抗专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对抗宗教压迫,用自然神论和无神沦来摧毁天主教权威和宗教偶像,"天赋人权"的口号来反对"君权神授"的观点,用"人人在法律面前平"来反对贵族的等级特权。他们就用这些思想启发教育群众,去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进而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权.上述的这种思想,称为启蒙思潮,宣传这种思想的话动,就称为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既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 会斗争的继续和深化,也是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理论准备阶段。如果将它同文艺复兴运动作一比较,那就更为清楚了。首先,从反封建方面说,文艺复兴运动的反封建,主要是反对封建领主的割据状态,要求建立民族统一的君主专制政 体,以便在王权保护下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而在启蒙运动中,资产阶级已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进一步提出要求获得政权,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文艺复兴时代的反封建侧重于思想意识、伦理道德的范畴;而启蒙运动侧重于政治制度和政权性质方面。
其次,从反教会方面说,文艺复兴时期主要是揭露中世纪天主教会的贪污腐化,谴责修道院戕害人性的罪恶,要求进行宗教改革,废除烦琐的宗教仪式,提倡比较简便的礼仪。在启蒙运动时,由于唯物论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因此在反教会方面就比文艺复兴时期更为彻底,它已把反教会提高到自然神论和无神论的高度。
再次,从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上说,文艺复兴时代强调的是反禁欲主义,要求个性解放,执着尘世,面向现实。到了十八世纪启蒙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重点,就转移到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等政治原则方面来。由于启蒙运动具有政治思想革命运动的性质,因此启蒙运动的参加者决不限于文学家。除法国的盂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四大启蒙作家外,英国的哲学家洛克,科学家牛顿德国的美学家莱辛和海尔德尔,荷兰的哲学家斯宾诺莎等等,均属启蒙思想家的行列。
还有,从文艺的风格和方法上说,启蒙时期的现实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主义的继续,但又有新的发展。它的特征不在于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不在于刻画人物的性格,而在于具有更多的政论性,作家们都有意识地把他们自己的政治思想贯穿在文学作品之中。这些启蒙着作,成了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争夺政权的精神武器,是传播资产阶级世界观的"网络全书"。作品中的语言不是诗化,而是流畅的雄辩的政论性散文,富有逻辑性,启发性和战斗性。有些作品,由于哲学意义的深刻、强烈,使它们变成小说化了的哲学沦文。启蒙作家的作品都具有纯理性的特点。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14世纪至16世纪欧洲文化和思想发展的一个历史时期,是欧洲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新文化运动,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百花齐放、硕果累累、群星争艳、人才济济的光辉时代。恩格斯称之为《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的时代。
文艺复兴最早源于意大利。意大利在当时的欧洲已经率先完成了从封建主义走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阶级准备、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马克思曾说,《资本主义生产,最早是在意大利发展》。14、15世纪的意大利佛罗伦萨等地,随着工场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富裕的匠师和大作坊主成为了新兴资产阶级。他们需要取得与自身经济地位相适应的社会地位,需要将本阶级的价值观、思想文化提升为社会主流。但当时的资产阶级还是刚刚登上历史舞台、正在成长的新生力量,为抗衡并最终战胜其时顽固、保守、愚昧而残暴的天主教会,必须找到一种强大的思想武器来武装自己。它必须能唤起大众的觉醒意识,同时应以非暴力、非革命的面目出现。于是,资产阶级将目光投向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他们认为,那是欧洲人都引以为豪的光辉时代,是欧洲文化史上的一个高峰,那时盛极一时的古典自然科学、哲学、文学、艺术和罗马法将可用以同天主教会作斗争的实用的、有效的武器。于是,资产阶级积极倡导《复活》、《再生》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掀起了从文化到社会各领域的变革活动。《文艺复兴》即由此得名。
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其核心是《人乃万物之本》,主张以个人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人文主义者重视人的价值,提倡个性与人权,主张个性自由,反对天主教的神权;主张享乐主义,反对禁欲主义;提倡科学文化,反对封建迷信。
文艺复兴的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一)13世纪属文艺复兴运动早期,突出特点是文学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这一时期的文化中心城市是佛罗伦萨。代表人物是被誉为《前三杰》的三位文学家:但丁(1265至1321)、彼特拉克(1304至1374)和薄伽丘(1313至1375),他们的杰作《神曲》、《阿非利加》和《十日谈》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突出位置。由于他们的作品广为流传,这三位诗人的家乡------佛罗伦萨------的方言成为现代意大利语的前身。本阶段值得一提的还有被尊为《欧洲绘画之父》的大师乔托(1267至1337),他的艺术手法直接影响了其后一百年的意大利画风。(二)14世纪末至15世纪上半期为文艺复兴高潮的准备期。期间人文主义和文学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的画家、雕刻家和建筑家,如画家马萨乔(1401至1428)、雕刻家多纳太罗(1386至1464)和建筑家布鲁涅列斯基(1377至1446)。其中,由布鲁涅列斯基于1434至1437年间主持设计的佛罗伦萨教堂大拱顶,规模宏大、巍峨华丽,令人过目难忘。(三)15世纪末至16世纪上半期是文艺复兴的盛期,文化中心城市已从佛罗伦萨转移到了罗马。主要代表人物是《后三杰》----达.芬奇(1452至1519)、米开朗基罗(1475至1564)和拉斐尔(1483至1520)。他们留下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大卫》、《圣母悲戚》和《西斯多圣母》以及梵蒂冈博物馆内拉斐尔画室的大量壁画堪称世界艺术画廊珍品,在中国也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四)16世纪下半期至17世纪上半期为文艺复兴晚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威尼斯画派四大名家:乔尔乔内、提香(1490至1576)、委罗奈斯和丁托列托,还有三位着名科学家、思想家:布鲁诺、伽利略和康帕内拉。
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乃至世界的社会、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文艺复兴诱发了宗教改革,开创了现代世俗国家的雏型;文化领域内以个人为本的内容及严谨典雅的形式都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人文主义者杰出贡献在于奠定了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历史上一次思想大解放,表达了资产阶级破除封建思想休系的精神桎梏,解放生产力、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要求。
㈣ 西方历史最早开始于什么时候
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不能算作西方,对于现在的西方来说,那已经属于东方了。
所谓西方,最早只能从古希腊文化开始算起。
古希腊文化,最早的起源在克里特岛。然后到公元前12世纪,希腊才兴起。
克里特文化深受西亚的薰陶,也有埃及的影响。公元前2500年左右,有来自北非的移民迁至南克里特,与当地居民相混合。从埃及输入了蓝釉陶珠、彩瓶、象牙和装饰品。但克里特文化从一开始就不是对外来文化的复制和模仿,而是加以吸收改造,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约公元前2000年,克里特出现了最初的国家。克里特文明的最大特征是宫殿的修筑,每个城市国家多围绕王宫而形成,宫廷是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克里特易发生地震,由于天灾人祸,各地王宫多遭到过破坏和进行重建。学者们根据这一特点将克里特文化的发展分成前王宫时期(约公元前3000年代)、古王宫时期(约公元前2000—1700年)、新王宫时期(约公元前1700—1450或1380年)和后王宫时期(约公元前1450或1380— 1100年)。
㈤ 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早期的西方世界的历史发展总趋势是什么
主要是进入帝国主义时代。
㈥ 西方公元前的辉煌历史有多大的可能性是伪造的
西方“古典历史”植根于西方“古典学”。西方“古典学”依托于“古希腊”的“古典时代”概念,而“辉煌、神圣的古希腊”概念,在本质上形成于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期间。欧洲历史上的“文艺复兴”概念,本质上是19世纪西方学者们的“创造”,再加上19世纪以貌似“科学”的“比较语言学”方法、提出并兜售“古印欧语”谱系的假说,进而以之为基础,建构了“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观。
早期独立的古文明都有独特的文献载体,如:中华文明(甲骨文、金文、简帛)、古印度文明(贝叶)、古埃及文明(莎草纸)、古巴比伦文明(泥板)等。而所谓的“古希腊”则没有独立的文献载体。“古希腊”没有独立的文献载体,不可能有所谓“古希腊”手稿传世。 曾于1909-1931年间担任大英博物馆馆长、图书馆首席馆员的弗雷德里克·乔治·凯尼恩(1863-1952)在《古希腊罗马的图书与读者》中主张,自公元前六世纪以降,在希腊土地上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是纸草。凯尼恩在《古希腊罗马的图书与读者》还列举了许多莎草纸古典文献的例子,然而凯尼恩本人就是最早伪造“古典纸草文献”的嫌疑人。西方“古典时期”,可能作为文献载体的两种材质,一种是埃及出产的“莎草纸”,另一种是所谓的“羊皮纸”。“莎草纸”在欧洲的绝大多数气候条件下难以保存。在古希腊的气候条件下,保存不到几十年就会发霉、粘连,不可能有片纸流传下来。在埃及,所谓“古代莎草书卷”只限于墓葬中发现的残卷。[ 参看[美]乔治?萨顿《希腊黄金时代的古代科学》中译本第30页,大象出版社2010年5月] 而“羊皮纸”出现的时间只能是在公元前2世纪以后。[ 同上第30页]况且,羊皮纸成本高,抄写一部《新约圣经》大约需要三百张羊皮[ “哥腾堡活字版印刷术发明时,第一套书,就是用欧洲自制纸与羊皮纸印的新约圣经,据说每本用300张小羊皮。(注:Dard Hunter:《Paper Making-The History and Technique of an Ancient Craft》)”[台]陈大川《纸由洛阳到罗马》第98页,财团法人树火纪念纸文化基金会、民国102年10月第1版]。《新约圣经》翻译成中文约为22万5千字,而《旧约圣经》翻译成中文为70万5千余字,是《新约圣经》字数的三倍多,《新约圣经》用三百张羊皮的话,《旧约圣经》就需要九百张羊皮,新旧约合计则需要一千两百张以上的羊皮。用羊皮纸大量保存文献,就是大国皇家也未必有那个财力,何况小小城邦。
实际上,“羊皮纸”不是“纸”、“莎草纸”也只是“草”。“羊皮(parchment)和犊皮(vellum)是西方国家较长使用的书写材料。Parchment这个词系指用羊皮做成的书写材料,译成“羊皮纸”是不恰当的,因为不是纸,可否译成“羊皮片”。英文中的parchment,法文作parchemin,均指羊皮板写成的文件,导源于Pergamum,本是小亚细亚米西(Mysia)的古代城市名。……羊皮板后来成为欧洲主要书写材料之一,甚至文艺复兴后印刷术西传时还用以印刷书籍。我们在西方大图书馆里仍可以看到甚至16世纪至17世纪时的“羊皮板”写本。与“羊皮板”一起在西方广泛使用的还有“莎草片”(papyrus),将这个西方词译成“莎草纸”同样是不恰当的,因为它也不是纸。”[ 潘吉星《中国造纸史》第4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1月]
从加工流程来看,“莎草片”没有任何蒸馏、化合的过程,只是简单的进行整形处理,还是“草”本来的形态。
“纸莎草纸的传统制法是:首先剥去纸莎草的绿色外皮,留下髓部,并割成薄片,放入水中浸泡几天,捞出后用木槌敲打,压去水分,重复多次,把薄片两端切齐,一条条横向并排铺开,然后在上面纵向排开,并用石块压紧,挤出糖质猫液,使草片相互猫结起来。晾干以后,用象牙或者贝壳磨平草片的表面,就成了纸莎草纸。”[ 孙宝国、郭丹彤《论纸莎草纸的兴衰及其历史影响》,载《史学集刊》2005年7月第3期]
埃及的这种“莎草片”实际上并不稀奇,在欧洲人没有来到美洲前的几百年间,美洲的玛雅人和阿兹台克人用树皮作成薄片,用以书写文字画,叫huun或amatl。其方法是将树皮剥下后,除去有色外表皮,将其内皮撕成一英寸宽的长条,放在锅内加草木灰煮沸。再在平板上纵横交错地叠起,用槌打在一起成为薄片,干燥以后以石磨光。现在墨西哥的奥托米印第安人(Otomi Indians)还用此法作树皮片,作书写材料。
太平洋各岛屿如夏威夷、斐济、日本北海道、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等广阔地区的土着居民,也用树皮借锤毡法打制成薄片,通称为tapa。夏威夷人称kapa,意思是捶打。印第安人的huun或amatl,或太平洋岛屿土着人的tapa或kapa,在制造方法及取材上大同小异,可统称之为“树皮毡”。[ 潘吉星《中国造纸史》第4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1月]
“美国造纸专家兼纸史家亨特到现场考察了莎草片、huun及tapa的制造方法后,得出正确的结论是,这三者在技术上是属于同一范畴,虽然均可作书写材料,但没有一个可谓之为真正的纸。”[ 同上第45页]
中国造纸专家潘吉星对“莎草片”的体验
“1981年笔者旅居弗吉尼州时,曾得到一枚用传统方法制成的莎草片,表面不平滑,需涂一层白粉后才能在上面画彩色画。”[ 同上第44页]
这种“莎草片”质地薄脆易碎,稍微折叠就会破损,甚至难以承受陆路运输的颠簸。[ 参看孙宝国、郭丹彤《论纸莎草纸的兴衰及其历史影响》,载《史学集刊》2005年7月第3期]
“纸草片”和“羊皮板”用什么“笔、墨”写画?
“黑墨水用碳的沉积物制造,例如从油灯头或锅底上刮下来的烟灰,用木炭和烧过的骨头研磨成精细的碳粉。无论用什么东西制成碳,都要混合一种阿拉伯胶之类的黏合剂,即一种阿拉伯树的水溶性树液。把这种混合物晒干,制成小块。在准备写字的时候,就用湿润的笔在墨水块上刷一刷。文士们也常使用红墨水,那是铁的氧化物、红赭石或者其他土壤中的矿物质制作的。”[ [美]斯蒂芬·米勒、罗伯特·休伯《圣经的历史---“圣经”成书的过程及历史影响》中译本第29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最早用来在纸莎草纸上写字的笔更像是小号油画刷,用生长在沼泽中的灯心草或小植物制成。这些笔的长度不同,通常在15到45厘米之间(6到15英寸)。文士们把笔的一端嚼松,露出其中细小的纤维,将其制成纤维的刷子。……新约时代,人们用芦苇削成尖头的管状笔。”[ 同上第30页]
我们知道,任何植物材料都会碳化。无论在何种植物材料上施以何种颜料,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几十年间逐渐褪色、劣化、解体、澌灭,何况是一种“质地薄脆易碎,稍微折叠就会破损”的材料。无论是埃及的“莎草片”,还是印第安人的huun以及太平洋诸岛土着民族的tapa,在其上涂以何种植物或矿物的墨汁或颜料,在自然的条件下,都不可能长期保存。中国纸“纸寿千年”人们可以理解,而西方的“千年纸草”却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
“莎草片”开始出现大约在拿破仑攻略埃及的八十年之后、即相当于蒙森晚年时代;在此之前,整个西方学术界并不知道有莎草片的存在。例如伏尔泰或吉本的着作中都没有莎草纸的踪影。在此之前,说到“纸”就是“中国纸”、以及将“羊皮片”混同为“纸”的概念,称之为“羊皮卷”。
无论是1793年“纸草文献”现身赫库兰尼姆[ [德]维拉莫威兹《古典学的历史》中译本第1版第130页,三联书店2008年6月],还是古罗马时涉及“莎草纸”制作方法的文献普林尼《自然史》等,都是后世所伪造。曾任大英博物馆馆长、图书馆首席馆员的弗雷德里克·乔治·凯尼恩(1863-1952)是最早涉嫌制造“伪莎草纸文献”的西方学者之一。[ 炮制所谓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的就是此人。]
当代美国科技史权威乔治?萨顿认为古希腊人的文字载体为石刻。
“如果文字只能刻在石头上(很明显,在希腊这种情况持续了数个世纪),它的范围就只能局限于记录被认为非常重要的事情。文学作品太长,难以刻在石头或金属上。”[ [美]乔治?萨顿《希腊黄金时代的古代科学》中译本第29页,大象出版社2010年5月]
然而,人们只见过大量的古希腊“石刻摹本”,没有见过“石刻原物”,而那些大量的“石刻摹本”是在18世纪前后被炮制出来的。
中国自儒教执政以来文化上通常只把世界分为国内和国外,东方和西方。用西方统括国外的世界显然太过空洞了,把不同的国度文化历史合称西方文化历史,有意无意中有替某些造假国度洗白的意味。
㈦ 欧洲历史的史前历史
希腊文明是一群城市国家——城邦(最重要的有雅典、斯巴达、底比斯、科林斯和锡拉库扎)的集合,拥有千差万别的政体和文化,包括没有先例的各种各样的政府形态、哲学、科学、数学、政治、体育、戏剧和音乐。最强大的城邦——雅典,通过雅典贵族克里斯提尼发明的一种早期的直接民主方式进行管理。在雅典民主制度之下,雅典公民独立自行投票表决立法和行政议案。这里诞生了苏格拉底,公认的西方哲学奠基人之一。苏格拉底还发明了苏格拉底法,或称反诘法——一种一直使用至今的教育方法,提出一系列问题要求学生个人回答,鼓励对问题进行更基础深入的思考。因为这种哲学,苏格拉底被宣判死刑,罪名是“蛊惑雅典的青年人”,以及他的讨论与当时的宗教信仰不相容。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是柏拉图学院的建立者。他在作品中记录了这一幕,并且继续下去发展出了它自己的独特哲学——柏拉图主义。
希腊各城邦在黑海、地中海、小亚细亚、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的大希腊沿岸建立了大量的殖民地,但是在公元前5世纪向东部的扩张受到了来自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的反击。在希波战争中,希腊城邦结成了联盟,并在普拉蒂亚战役中战胜波斯帝国,击退波斯人的入侵。希腊各城邦结成了提洛同盟继续与波斯战斗,但是雅典在联盟中的领导地位促使斯巴达组织了针锋相对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两个联盟之间为希腊的领导权爆发了伯罗奔尼撒战争,伯罗奔尼撒联盟获胜。对于随后的斯巴达霸权的不满导致了科林斯战争爆发,底比斯领导的联盟在留克特拉战役中击败了斯巴达。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战将希腊文化传播到波斯、埃及和印度,也得到了这些国家的更古老的知识,开创了一个被称为希腊化时代的新的发展时期。亚历山大逝世于公元前323年,他的帝国分裂成许多希腊化文明国家。 君士坦丁大帝312年在拉布兰旗下收复罗马之后,马上于313年签署了米兰敕令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的合法宗教。此外,君士坦丁正式地将罗马帝国的首都从罗马迁到希腊城市拜占庭,并将后者改名为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之城)。395年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国教,同时他也是最后一个统一的罗马帝国的皇帝,从此之后,帝国一分为二:西罗马帝国以拉文纳为中心,东罗马帝国(后被称为拜占庭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西罗马不断受到日耳曼部落的掠夺(见:欧洲民族大迁徙),并在476年最终陷落于赫鲁利人首领奥多亚塞之手。罗马的权威在西部完全丧失,西部省份很快变成了一群日耳曼王国的拼凑集合。但是罗马城在罗马天主教教会的监管之下,仍然是知识的中心,在西欧很大程度保留住了罗马的经典思想。同时,在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成功地将所有的罗马法法典化成为《民法大全》(529-534)。在6世纪中,东罗马帝国卷入了一系列致命的冲突之中,首当其冲的是与波斯萨珊帝国(见罗马-波斯战争)的战争,随后是新兴的伊斯兰教哈里发帝国(四大哈里发和倭马亚王朝)的进攻。至650年,埃及、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省已经落入穆斯林军队之手,倭马亚王朝随后在7世纪和8世纪分别征服了西班牙和意大利南部(见穆斯林占领时期)。
在西欧,一种新的政治结构正在形成:罗马帝国解体后的权力真空之下,当地建立起了平民和他们耕种的土地之间的等级制度。地主收取什一税,并向当地的领主效忠。什一税用于支付国家财政和战争支出。这就是封建制度,新的领主和国王不断出现,其中最伟大的是法兰克人的统治者查里曼大帝。800年,查里曼作为大片领土的征服者,被教皇利奥三世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Imperator Romanorum),有效地加强了他在西欧的权力地位。查里曼的王朝是一个新的西欧日耳曼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开始的标志。在其国界之外,新的力量也在积聚。基辅罗斯公国在封疆扩土,大摩拉维亚在日益成长,而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则忙于保家戍边。 西罗马帝国不断受到来自北欧的袭击,而罗马最终于476年陷落。西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个罗马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向日耳曼首领奥多亚塞投降。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在《罗马帝国衰亡史》(1776)中认为罗马人堕落了,丧失了公民的美德。吉本说相信死后可享永生的基督教使人懒惰与冷漠,至今仍然如此。格伦·布沃肖克评论说:“从18世纪以后,我们对罗马衰亡耿耿于怀:它被看作是所有已知的衰落的原型,而且因此成为我们担忧自身的象征。”它仍然是最大的历史谜团之一,传统上拥有庞大的研究学者队伍。
另外一些值得注意的时期如378年的阿德里安堡战役,395年狄奥多西一世(罗马帝国最后一次政治统一)逝世,406年日耳曼人在罗马军团撤回意大利阻挡亚拉里克一世时跨过莱茵河,408年斯提利科去世,以及随后的西罗马军团瓦解,565年最后一位尝试收复西罗马的查士丁尼一世去世,以及632年后穆斯林势力入侵。很多学者坚持认为比起“衰亡”来这些变化更适合被描述成一次复杂的转变。随着时间流逝关于罗马帝国为何衰亡或者是否真的衰亡了提出了很多理论。
㈧ 西方文明的历史轨迹是什么
综合西方史料会发现,西方文明的历史轨迹是:王政——>共和——>僭主(独裁)——>帝制。
然则可见,历史已经证明民主共和并非是所谓的高级政治形式,那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迷雾罢了。
凡是稳定态的体制,大多是混和体制,就是说,不是某一种单纯意识形态所推崇的体制单独起作用,而是多种意识形态所推崇的多种体制共同起作用,互相制约、制衡、抵消、加强,这样一个文明实体的历史走向才不会走偏。
(8)早期西方历史是什么样的历史扩展阅读:
西方文明的特色:
西方世界的一大特色就是致力于科学与技术,并善于创造新加工、新材料,进而形成新产品。正是在西方,蒸汽机得到了发展,并被应用于工厂,以产生电力。四冲程循环和内燃机的发明和前期发展也都发生在西方。核电站则发明于芝加哥。
发电机、变压器、马达以及电灯,可以说几乎所有熟悉的电器,都源自西方。新的通讯设备与系统,比如电报、电话、传真、海底电缆、无线电以及电视、通讯与导航卫星、因特网、万维网,这些都可以归功于西方。
一些司空见惯的材料,比如混凝土、铝、明亮的玻璃、合成橡胶、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等等,这些都是西方的发明。钢铁造的轮船、桥梁以及摩天大楼,首先出现在西方。疫苗接种、麻醉、MRI、口服避孕药,以及所有纯的抗生素都来自西方。
晶体管、集成电路、存储芯片、计算机、鼠标以及硬盘都在西方问世,还有铅笔、圆珠笔、CRT、LCD、LED、摄影、静电复印、激光打印机、等离子显示器等。轮船的经度仪、引擎带动的螺旋桨、火车头、自行车、汽车以及飞机,都发明自西方。
眼镜、望远镜、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各种色谱法、蛋白质、DNA排序、CT、核磁共振、X射线,还有白光、紫外线、红外线的光谱研究,都首先在西方的实验室、医院、工厂里开发并应用。
生化疾病、糖尿病、细菌病源论也是由西方人发现。根除古代被称为天谴的天花,则是在西方人唐纳德·汉德森领导下展开。
在数学中,微积分、统计、逻辑学、矢量、张量、复分析、群论以及拓扑学都发展自西方。生物学中,进化论、染色体、DNA、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用到的方法,都在西方首创。物理学中的力学、量子力学、相对论、热力学、统计力学都由西方人创造。
原子、原子核、电子、中子和质子都由西方人揭示。大部分的化学元素,包括其组成等,都在西方被发现。固氮和石化产品也是西方人的功劳。化学正是在西方发展成为科学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