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周公的历史地位及贡献
周代的爵位,得爵者辅佐周王治理天下。历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约公元前1100年),亦称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
周公旦,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周代第一位周公。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儒学先驱。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武王死后又平定“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周公在当时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学者。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势力扩展至海。后建成周洛邑,作为东都。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论见于《尚书》诸篇,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论语》中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周公庙周公旦是周武王姬发(?~公元前1043年)的母弟。他在周灭商之战中,“常左翼武王,用事居多。”灭商2年后,武王病死,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心中不服。他们散布流言蜚语,说周公有野心,有可能谋害成王,篡夺王位。周公闻言,便对太公望和召公召公奭说:“我所以不顾个人得失而承担摄政重任,是怕天下不稳。如果江山变乱,生民涂炭,我怎么能对得起列祖列宗,和武王对我的重托呢?”周公旦又对将要袭其爵,而到鲁国封地居住的儿子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论身份地位,在国中是很高的了。但是我时刻注意勤奋俭朴,谦诚待士,唯恐失去天下的贤人。你到鲁国去,千万不要骄狂无忌。”。 相传他推行井田,制礼作乐,建章立制,主张“明德慎罚”。其言论见《尚书》等篇。
Ⅱ 历史上的周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武王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乃践祚摄政当国。因为武王去世时成王还太小,所以周公就自己登基执掌朝政了。不过待成王长大,他还能退下来再成为臣子,(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这是历史上别的权臣做不到的事情。能上能下,说明周公并不想篡夺武王的王位,只是为了国家的稳定着想。
由此可见周公是一个很自信的人,很有责任感的人,伟大的人,最重要的是有足够的智慧。周公为后世为政者的典范。孔子的儒家学派,把他的人格典范作为最高典范,最高政治理想是周初的仁政,孔子终生倡导的是周公的礼乐制度。
Ⅲ 为什么说历史上对周公旦的评价是至高无上
首先是因为他曾两次帮助周武王东伐纣王,开创了周王朝800年的基业:武王建立周王朝后不久就去世了、由他的儿子成王继位。由于周成王还未成年,周公担心四方者侯全趁机危害周王朝,于是留在朝中辅政,在辅政期间,周公毫无篡位之心、虽然受到许多人的猜疑,他还是兢兢业业为周室劳心劳力.成王成年后,他亳于怨言地把政权还给成王、令人敬仰。
Ⅳ 周公的历史评价是什么
周公旦是周王朝重要的缔造者与制度的开创者.他的政治实践及其所创立的制度、提出的治国思想,不仅影响了有周一代,而且延泽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周公是中国历史上推动了华夏文化发展进步的伟大人物.
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继王位之后,周公旦成为他的最主要助手.周公旦常和武王一起讨论治国、胜敌、灭殷之策.牧野之战,周武王率军伐纣,战争中周公旦“夹辅武王”,为灭商大业做出了贡献.因此,他可说是周王朝重要的开创者.
周王朝建立后两年,周武王病笃.当时,周王朝不仅内部矛盾趋于尖锐,而且殷商残余势力也趁武王逝世之机,勾结管叔发动叛乱,史称“三监”叛乱.由周公领导的东征最终获得胜利.平叛之后,周公便着手建立周王朝的各项基本制度及设定基本国策,并且营建成周雒邑.因此,他又可说是周王朝的缔造者.
史载东征之后,周公开始制礼作乐.制礼作乐,开创了有周一代的制度与文化精神传统.分封制是周王朝的立国之本,而周公东征平叛之后所进行的分封,则与武王时期的分封很不同,他非常强调宗法血缘关系,这就保证了分封制度的实施完全贯穿着宗法精神,使得分封与宗法构成了周王朝的两大支柱.周公开创性地确立了分封制与宗法制,从此便具有了明确的典章文物.
夏商以至西周,文化已积累了近千年,周公制礼作乐,可说是对夏商以来文化传统的继承.而周公以礼乐规范人心,并不局限于贵族阶层,而是全社会共同的行为准则.周公制礼作乐,促进了周人的文化进步,也从根本方面推动了华夏文明的进程.
全文参见《文史知识》2005年第4期,晁福林《周公为政及其历史功绩》
Ⅳ 周公的历史贡献有哪些
周公在历史上颇负盛誉,他姓姬,名旦,又称叔旦,是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因他分封的采邑在周,所以被称为周公。
周武王平定殷商,周公为武王之重臣,他为武王辅佐纳策,累建功勋。周武王建西周后,没过两年就去世了。武王早逝,给周朝政权带来了极大困难,长子姬涌即位,年仅15岁,是为成王。当时天下初定,局势不稳,为了巩固西周政权,作为武王四弟的周公便主动出来摄政,代理行使王权。周公摄政使管叔、蔡叔十分妒忌,特别是管叔,他排行第三,是周公的哥哥,对周公辅政极为不服气,于是到处散布流言,说周公要篡夺王位,甚至朝内大臣召公等一时摸不清底细,也对周公有看法。所以周公的摄政引起朝内外的反对。商侯武庚在殷地趁“三叔”对周公摄政不满之机,就煽动管叔、蔡叔、霍叔又串联了东南各地的徐、奄、薄姑和熊、盈等属国,共同起兵叛周。一时烽火四起,人心浮动。在这紧要关头,周公说服成王和大臣召公一起,组织军队亲自统兵东征。经过三年的平叛战争,最终平定了武庚之乱,杀武庚、管叔,流放蔡叔,眨黜霍叔,接着东征军又讨伐了参加这次叛乱的楚、虎方、录国、淮夷、奄国、蒲姑等,一直追击叛敌者到黄海、渤海之滨。东征军还北伐殷人残余势力,到河北北部,向西又诛灭了叛乱的唐国。这次东征国势大为扩展,周国国威四扬,四方的国家都来顺服于周。周公功业盖世。周公东征后,建议成王迁都洛阳,成王接纳周公建议,先将西周王权象征的九鼎迁到洛阳,接着委派周公营建洛城,周公在洛水两岸修建了一座雄伟的王城并取名为洛邑,作为西周统治东方的政治、经济中心,故又名东都。西周政权在周公摄政下,渐渐巩固。
周公东征,使西周疆域空前扩大,但是,周人原是偏西的“小邦”,如何来统治这些新征服的广大地区呢?于是周公就当机立断实行封藩建卫。封藩就是在以往周武王分封的基础上,继续实行再分封,就是将周天子的子弟、亲戚、功臣或古代先王之贤后裔(强大部落和各国首领,先后授封的封国就有:管、蔡、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邗、晋、应、韩、凡、蒋、邢、茅、胙、祭等国,同时还授予一定范围的土地和人氏。授封诸侯国要对周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出兵勤王,缴纳贡赋,朝聘述职,随王祭祀等义务,以起到捍卫王室以藩屏周的作用。在这次大规模分封中最重要和有代表性的是鲁、卫两国。为了进一步维护西周王朝的统治,周公还制定和推广一套典章制度,其中以宗法和等级制度最为重要。宗法制度是由原始社会末期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点的权力分配制度。周公规定周王为天下之大宗,其嫡长子为亲子,是王位的继承人;庶子为小宗,周王以其政治权力封之为诸侯。诸侯分封下有卿大夫,卿大夫分封下有士,他们也有本支的大宗,也是嫡长子为职位的继承者,庶子为小宗,实行再分封。周王自谓天子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所以称为“周天子”。由此可见,这样西周上至周天子下至士的一切权力始终都是集中握在大宗手中。因此,西周封建贵族的统治制度是政权、族权、神权结合的产物。
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国,在诸侯国内,又将大部分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卿大夫,作为采邑。卿大夫又把所封采邑内土地再分封给士,士直接统治广大劳动人民。自诸侯至卿大夫直到士,其职位、俸邑都由嫡长子继承。自周天子至于士,层层分封,形成为一种“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宝塔式的统治结构。周王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是塔尖,即是中央机构的首领,又是诸侯的共主。周公在西周推行宗法和分封制度的基础上,又建立了一套比商代更严格更复杂的官僚统治机构,大大强化了西周封建专制国家机器。周公制订的《周礼》规定:周有之官,即“天官冢宰”,就是宰相,辅佐周天子,是百官之长;“地官司徒”,掌管土地和户籍;“春管宗伯”,专管王族事务;“夏官司马”,专管军事;“秋官司寇”,专管刑法;“冬官司空”,专管公共工程。六官以下尚有许多其他小官吏,从而形成一个官吏网。这些大小官吏的官职都是由大小贵族充任,在无违法情况下,其职位是父死子继,各官职都有采邑作为俸禄,这就是“世卿世禄”的制度。此外,周公在平定武庚叛乱后,为西周共组建三支武装:一为虎贲,是王室的禁卫军;二为周六师,是周军的主力,由周人组成,驻京师所在地的西土,亦称西六师;三为殷八师,由殷商遗民组成,由周人充任将帅,主要驻在东方,亦用以征战。正因为西周有齐全的六官和勇武的三军,这种排列完整和组织严密的官制和军制,才能使西周的政权得以逐渐确立和巩固起来。周公作为对西周和中国整个封建社会作出最大的贡献的是在于他的“制礼作乐”。“礼”简单地说,它是一种社会等级制度,或是等级制度的代名词。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甚至到衣食、住、行无礼不定,各人都有相应的仪礼。周公的目的是力图将西周宗法制度所规定的各宗封建贵族通过等级制来构成王、卿、大夫、士的等级地位,周公自制订一套完整而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仪礼制度亦将文明用政权固定下来,还运用这套制度来确保周天子的天下共主的世袭地位和平衡诸侯以下封建贵族之间的权力分配。为此,周公更对祭祀、出征、会盟、饮宴、婚娶等等,也都规定了相应的仪式和不同的乐舞。周公摄政前后共七年,后来成王长大成人,便返政于成王,自己仍然北面就臣位,恭谨地服侍成王,最终完成了他自己的诺言。周公一生的所作所为,为西周政权从建立、发展、巩固一直到强大都起到了关键核心作用。他的为国忘私、“明德慎刑”的思想和身体力行的实干精神,必将永载史册。
Ⅵ 写过《周公解梦》的周公,在历史上是怎样一个人
所谓的《周公解梦》的周公其实指的是周文王的儿子周公旦,他是武王姬发的弟弟。周公一生的功绩主要在于辅佐自己的侄子周成王和制定礼乐两方面。
辅佐成王
周武王灭掉商朝以后,来不及统治就去世,此后周王朝的一切政治制度都是由周公制定,可以说周王朝统治的根基便是由周公奠定的,尤其制定周礼方面,对于中国后世具有极为重大的影响,也因此后世将周公尊为“圣人”。
Ⅶ 谈谈周公的的政治贡献与地位
周公旦,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周代第一位周公。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儒学先驱。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武王死后又平定“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周公在当时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学者。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势力扩展至海。后建成周洛邑,作为东都。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论见于《尚书》诸篇,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论语》中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Ⅷ 周公的历史评价
汉初大思想家贾谊评价周公曰:“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周公曾先后辅助周武王灭商、周成王治国。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平定三监之乱后,大行封建,营建成周(洛邑),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与发展周朝统治上起了关键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公在当时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学者。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之子武庚禄父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势力扩展至海。后营建洛邑。相传他制礼作乐,制定和完善宗法制、分封制等各种制度,使西周奴隶制获得进一步的巩固。
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他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孔子最崇敬的古圣之一,《论语》中记载孔子言论云:“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孟子首称周公为“古圣人”,将周公与孔子并论,足见尊崇之甚。荀子以周公为大儒,在《荀子·儒效》中赞颂了周公的德才。汉朝的刘歆、王莽将《周官》改名《周礼》,认为是周公所作,是其致西周于太平盛世之业绩,将周公的地位驾于孔子之上。直到唐开元时期,有着强烈权力欲的唐玄宗作为皇帝不能容忍周公在武王逝世、成王年幼时期主政以及西周末期周厉王出奔后的“周召共和”,于是下令取消周公文庙供奉的资格,改以孔子为主。唐朝的韩愈为辟佛老之说,大力宣扬儒家“道统”,提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统序。
周公旦“制礼作乐”,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即以血缘为纽带,规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长子继承。同时把其他庶子分封为诸侯卿大夫。他们与天子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小宗与大宗的关系,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这就是所谓的礼乐制度,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就是这种有秩序的社会,影响了后世几千年。
Ⅸ 人们常说的“梦里见周公”里的“周公”在历史上真实身份是什么
周公,姬姓,名旦,是西周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元圣”、儒学先驱,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
关于梦周公,在儒教长期主导文化的中国,周公也就不可避免的直接与梦联系起来,梦,经常被称为“周公之梦”,或“梦见周公”。表明周公在儒家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孔子以“吾不复梦见周公矣“之言,隐喻周代礼仪文化的失落。
Ⅹ 周公给中国的影响。
很多人知道孔子、老子,却不知道孔子和老子的老师,周公。实际上,孔子一生所做的事情,无非是倡导周公的政治理想和周礼文化,老子的《道德经》不过是周公整理编写的《周易》的读后感。道德经中的阴阳哲学,辩证思想,来源于周易,而非老子的创造。 周公姓姬,名旦。周公是黄帝的后代,这个姬姓,是中国一百八十多个大姓的始祖。可是有几个人能知道周公何须人也?有何功绩? 大概一般人只是从《封神演义》中知道有个周公,有的人从周公解梦这个词中知道有个周公。年龄大一点的人,可能在批林批孔时,知道中国历史上有个周公。只知道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个人的名字。 多数人将周公和姜子牙当作神话故事中的人物。更多的人,估计95%的人都分不清周文王与周公的区别,分不清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的区别。 去年春天到咸阳拜周陵的时候,除过我们一家人,竟然再看不到什么人到这里来。这次到歧山拜周公庙的时候,大概只见到四五十个人。也有一些人给周公像磕头,但主要是为了算卦。像我与朋友这样,专门因为崇敬他而磕头的人,大概不会有几个人。 这是一件实在让人可叹的事情。这个伟大的人物,实在不该被后世遗忘。 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圣人的人只有两位,周公与孔、孟,孟子是在唐宋以后增加进去的。周公被称为先圣,孔子被称为先师,周公要高于孔子。由于儒学有兴起,慢慢的出现了周孔并列的局面,周公被称为元圣,孔子被称为至圣。 这样的并列,如果孔子在世,一定会大骂的。因为孔子在世时常说他梦见比他早生了五百年的周公,可见他对周公的崇敬之情。在他老了的时候,梦少了,梦不到周公了,感叹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他感叹,他很久没有梦到周公了,他真的老了。 孔子的门生们,常感叹他们,没有一个能梦见周公,没有孔老师那样的德行。只有达到孔老师那样的境界,才可能梦见周公。 作为大圣人,讲究礼仪与道德秩序的孔子,绝不会想要与周公平起平座,只要能梦见周公就是莫大幸福了。 孔子因为春秋时代,战乱不至,礼崩乐溃,国王们不讲仁义,争强斗恨的打仗。老百姓不读书学习,道德下滑,民风刁蛮。因此孔子特别推崇周公时代人的的道德与文明,希望当时的社会能像周公时代一样,国泰民安,国王敬天爱民,百姓安居乐业。这大概是他推崇周公的社会背景。 当今天我了解了西方的历史之后,东西文明的东比,让我更体会到周公的伟大和对中国文明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我对周公的崇敬之情,大概不会比孔子少。整个冬天都在想着天气转暖后,到周公庙磕头。春天来了,我第一个出游的地方就是周公庙。 简单介绍一下周公吧。周公(名姬旦),不是周文王,而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出生于公元前1100年,到现在已有3100年历史。 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 周公旦是周武王姬发(约公元前1122-前1116)的母弟。他在周灭商之战中,“常左翼武王,用事居多。”灭商2年后,武王病死,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周公摄政6年,当成王已经长大,他决定还政于成王。在还政前,周公作《无逸》,以殷商的灭亡为前车之鉴,告诫成王要先知“稼穑之艰难”,不要纵情于声色、安逸、游玩和田猎。然后“还政成乏,北面就臣位”。成王本是周公的侄子,在让成王归政后,周公由此称臣。 一,从周公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了人文社会,神不在重要了,家庭和人才是最重要的。这种文化传统一直保持至今。在周之前,商朝仍是多神论的,人比较迷信。无论是打仗或是决定重大事情,总是要用甲骨占卜。商朝时人们认为,国王的权力是来自上天的授意,王权神授,是天子,因此如果农民造反,就是违背天意的。然而如果真是如此,商朝灭夏朝就是违天意的,不合天道的,周朝灭商朝也是违背天道的,是不合天意的。 为了说明周朝也是符合天意的,周公提出了新的政治观念,“以德配天”。认为天命要求国王要有道德,有德才能承受天命,无德则是违背天命。商纣王残暴无德,因此已失去天命。周朝因为有德承受天命。虽然这仍有王权神授的思想,但却加上了一个条件,就是做国王要有德行。只有怜民,爱民的国王才叫有德的国王,才能承受天命。老天爷是不会让人一个无德的人,代表他行使权力的。 这一解释了不得,神权思想开始瓦解,中国开始进入了无神论社会。中国社会即使今天也有鬼神观念,但绝为像西方人那样相信神了,只是在需要神灵的时候才去把相信他。 周公让中国人早在公元前1100年就开始进入人文社会了。西方人直到300年前,仍然有君权神授的观念,因些西方人在此之前,缺少人文意识和家庭观念,很少有农民起义。直到300年前,才开始有了启蒙运动,打破神权思想,才开始进入人文社会。神权的迷信观念禁锢了西方人三千年的思想,直到今天美国仍有90%的人信神。周公让中国人的文明进步比西方人早了三千年。 二,几乎与周公时代的同时,现在的希腊那个地方曾有一个迈锡尼文明,结果被现在的希腊人的祖先灭绝了。这些希腊人刚从山林里跑出来,仍是野蛮人,看着城墙和房屋不知何用,直到二三百年后才进入文明社会。这些人从古埃及和波斯人那里,学来了文化,才开始出现像苏格拉底,柏拉图那样的哲学家。这些西方的哲人,比起我们的周公要晚多了。 当时的希腊人,仍是一个喜欢迷信的民族,也缺少道德伦理。因此出现了让人难以想象的希腊神话故事,而且那其中的神话人物,多数都是乱伦出生的。在周公之后的三百年,犹太人出现了先知的故事,人民仍将神话当成史实。 西方宗教发源于犹太教,这些宗教让你只相信自己的神,仇恨别人的神。因此二千多年来,西方社会经常为了天上的神打仗,直打到今天。美国人与恐怖分子的战争,不仍是为了神打仗吗。美国人仇恨共产主义,就是因为共产主义是无神论思想。 从周公开始,由于中国人不是很迷信神,更不是一神教,因此中国文化具有包容精神。中国历史上,没有发生过为神打仗屠杀的事情,避免了西方两千多年来持续不断的罪恶。原因就在于周公让中国人早在三千年前就进入了人文社会。三,中国人今天的文化和礼仪,是周公创立的。周公倡导“礼刑结合”的治国模式,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不仅以法制国,也要以德治国,而且特别重视以德治国。他认为如果人民都养成了良好的道德风尚,就会自律,就会减少犯罪。而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风尚,就要通过各种礼仪来教化人民。因此周公在晚年,制定了很多中国人的礼仪制度,这些风俗习惯保留至今。 我们婚丧嫁娶的很多风俗,都来自于周公的创制。是周公让中国早在三千年前,就成了礼仪之邦。而当时的西方社会仍是原始社会,野蛮社会。 四,从周公开始,中国人讲究以德治国,以礼治国,慎用刑罚。而西方社会一直是以残暴治国,直到今天仍只知以法治国,不知以德治国。 五,在周公之前的商朝,各地的国王并非同姓氏,名义上为一个国家,实际上各自为政,国家很衰弱。周公建立了封建制,将全国土地和人口,以中央授权地方的形式,分封给自家族人。形成国王和诸候的明确关系,各诸候必须听命于国王。这从形式上保证了国家的强大和统一,形成了统一的国家观念。在面对外来民族的入侵时,可以团结抗敌。 在人类文明史上,早先的文明都被野蛮的游牧民族灭绝了,仅有中国保留下来。统一的国家观念,统一的文化观念,是中国免于被消灭绝的重要原因。 周公开创封建制,在当时是一个巨大的社会进步。当然,这仍不如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更强大。但比起早先的夏商部落文明来,是巨大的进步。 五,周公一直强调敬天爱民的政治观念,因此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将些奉为真理。中国历史上残暴恶劣的皇帝非常少,就是受这周公政治思想的影响。如果你看一看西方国家历朝历代的皇帝、国王的执政方式,你就知道那些没有教化的皇帝和国王是多么残暴。中国的皇帝和国王,比西方好多了。周公的政治哲学,让中国人避免了暴政。当然这只是相比西方历史而言。 六,周公为历史历代为臣的官员,树立了忠群报国的典范。在他的侄子国王小的时候,他一直摄政,从无二心,树立了一个道德典范。西方没有这样的典范,也没有这样的思想,因此在古罗马,当皇帝和国王是风险最大的职业。因为谁都想着将你杀掉,抢夺皇们。中国这样的事情比较少,如果有也多是自家人互相不服气。真坏为臣而不忠皇帝国王的人是少数,这避免了出现太多的政治动荡。 七,中国的哲学思想的源头在周公。周公的父亲周文王,在被商纣王抓起来后,在监禁期间将八卦演义成六十四卦。周公对周易做出了文字解释。 周易是中国哲学之母。而周易是由周公的父亲周文王和周公,共同编写完成的。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根,阴阳五行,辩证思考,这些基本的文化理念,便是由周易产生的。 西方社会直到一百五十年前的马克思,才产生了这种辩证哲学,唯物主义。而周公早在三千年前就形成了。因此中国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比较容易理解。 阴阳平稳,辩证思想,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思想其实早在周公时代就有了。如果仔细思考今天的中国文化和三千年前的中国文化,不仅一脉相承,而且几乎没有变化。 为什么?因为周公早在三千年年就将中国文化推向了极高的阶段。即使今天,西方人仍在信神,仍缺少辩证思想,仍热衷于走极端,仍缺少周公时代那些最基本的政治伦理。 来自于西方的阶级斗争和民主政治,说起来很先进,但都是一种残酷的竞争哲学,要斗争,要攻击,以攻击对手获取胜利。往往造成社会分裂,观念斗争。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就如阴阳八卦图那样,首先有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也有内部的矛盾。应先强调和谐和统一,再转化内部矛盾,这样才比较符合天理。但西方的阶级斗争和民主政治,都是强调竞争,先激化矛盾,然而再形成和谐。每一次选举都对社会造成一次分裂和伤害。这是我从阴阳八卦图中理解的,也许我的看法不对。 总结五千年的中国历史,第一个重要的人物是黄帝,让中国人进入了农业文明社会。第二个便是周公,将中国文明推向极高境界。第三个是毛泽东,开创了平民政治,实现了中西文明的结合。其它人物,不过是历史的过客而已。如我前面所说,孔子不可是周公思想的传人,老子只是写了读后感。秦始皇结束了封建统治,让中国走向中央集权,形成了大一统国家。在谈论周公的文章里,我不知道还要那个历史人物值得一提。 中国国家正在兴起,中国文化将影响世界。由周公开创的中国文化,在新的时代里,也许会远播世界,和谐人类。 陕西歧山的周原,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国文化的根。这里风水极好,原上有原,原后有山,原下是渭河。是最适宜古人耕作和生养的地方。还是母系社会有姜嫄,在此生下弃,以后又有后稷教民种地。再有周王朝在此确立中国文化。这里是华夏人脉之根,也是中国文化之根。到了周原,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好像在梦中来过这里。有一种寻根的体会。 对于一般人来说,他们到陕西想看兵马俑,汉阳陵,因为他们不了解周原,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其实对于真正懂文化的人来说,最值得一去的是周原。因为那里的高原与渭水,养育了我们的民族和文化周公的父亲周文王,积善行仁,势力扩张很快。商纣王担心周文王强大之后,不利自己。找借口监禁了周文王,周文王在被监禁期间演绎八卦。长子伯益到河南救父,结果被商纣王杀掉,让周文王吃伯益的肉。让人不要相信文王是圣贤之人。文王装疯卖傻,真吃,从此纣王不再害怕文王。后西歧人给周王送美女和马,将文王救回。 文王后找来姜太公商讨灭商大计。在临死前嘱太子武王灭商,武王在牧野之战中消灭商纣王。建立周朝,追认父亲为周文王。建周次年,武王去世,其子周成王继位,由于年幼,由其叔父周公代为执政。 周公对原来商纣王的子民,进行安置。这与西方社会的战胜之后的灭族和当奴隶的传统大不相同。体现的是仁政,中国特色。但由他的两个弟弟代为监督。但周公的两个弟弟与纣王之子武庚叛乱,周公用三年时间平息了叛乱。仍然没有消灭其人民,只是警告他们,周王朝是代天行义,如果违背天命,今后不饶。 周公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和贵贱等级制,确保了当时的社会稳定。这也是西方文化所没有的。因此西方社会经常出现争夺皇位的政治屠杀和动乱。周公确立了一系列政治伦理和家庭论伦理,一直为所世所尊崇。 公元前779年,周幽王被少数民族犬戎打败。周朝迁都洛阳,西周灭亡。由于王室衰微,再也形不成统一的政权,中国陷入到诸候争霸的春秋战国时期。在经历了五百多年的战乱后,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不仅结束了长期的战乱,而且将中国推向了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社会。而直到今天,欧洲大陆仍然是诸候国,才开始一步步的结盟,组建一个联邦制的共同体。 根据姓氏判断,你是否是黄帝和周公的后人和亲属: 在华人的数以千计的姓氏当中,最古老的是姬姓。姬姓的族人可以说是黄帝的嫡系后裔,这个姓氏具有将近5000年的悠久历史。全世界的华人都自称是“黄帝子孙”或“炎黄子孙(炎帝与黄帝)”,他们和姓姬的族人有什么分别呢?缘源是这样的,在中华民族繁衍与发展的过程中,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但是黄帝的子孙很多,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他们分封在各地,多数以地名为姓氏。 在中国的宗法制度下很注重长子嫡孙,也就是嫡系子孙,黄帝的嫡系后裔长期以来保持着“姬”姓,其他的非嫡系子孙就不姓“姬”了。根据《说文》的记载,起初黄帝居住在姬水,因而姓“姬”。 在远古时代,黄帝是轩辕氏部落的首领,他与炎帝都出自少典氏,这两个部落经过一场坂泉之战(坂泉在今河北涿鹿东南,因此,又称涿鹿之战),炎帝被打败,合并为炎黄部落。于是中华民族自称“炎黄子孙”。 接着,黄帝领导的炎黄部落又打败了九黎族的首领蚩尤,黄帝率领的炎黄部落都姓姬,他们是今天的炎黄子孙的远祖,也是姬氏族人的远祖。后来,黄帝的家族越来越大了,他的后裔陆续分封在各地,成为其它的姓氏,构成中华民族的主流。 然而黄帝嫡系子孙(长子、长孙……)世世代代仍旧以姬姓相沿袭,直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姬昌)父子,仍然继承着祖传的姬姓,建立了中国最长的王朝——周朝,奠定了家庭及宗族之间伦常关系以及封建制度。周公执政后,将其家族分封统治全国。你的姓氏即使不是发源于姬姓,但在三千年的历史中,由于相互通婚,大概每一个中国人的血统都是以姬姓为主体。 中华之大,中华历史渊源流长,自古以来有夏商周历代!自周为中华之文化记录史也!周文王收百子而赐以百姓!故才有中华百家姓也! 百家大姓中出自姬姓的有:〔按人口排列〕 李 姬姓王 张 姬姓刘 陈 姬姓杨 赵 黄 姬姓周 姬姓吴 徐 孙 姬姓胡 朱 高 林 何 姬姓郭 马 罗 梁 宋 姬姓郑 谢 姬姓韩 唐 姬姓冯 姬姓于 董 萧 姬姓程 曹 袁 邓 许 傅 姬姓沈 姬姓曾 彭 吕 苏 卢 姬姓蒋 姬姓蔡 姬姓贾 丁 姬姓魏 薛 叶 姬姓阎 余 姬姓潘 杜 姬姓戴 夏 钟 汪 田 任 姜 范 方 姬姓石 姚 谭 廖 邹 熊 金 陆 郝 孔 白 崔 康 姬姓毛 邱 孟 秦 江 史 顾 姬姓侯 姬姓邵 龙 姬姓万 姬姓段 雷 钱 汤 尹 黎 易 姬姓常 武 乔 贺 赖 姬姓龚 文 其中出自姬的有: 按人口排列〕 姬姓王 姬姓刘 姬姓杨 姬姓周 姬姓吴 姬姓孙 姬姓胡 姬姓郭 姬姓郑 姬姓韩 姬姓冯 姬姓于 姬姓程 姬姓沈 姬姓曾 姬姓蒋 姬姓蔡 姬姓贾 姬姓魏 姬姓阎 姬姓潘 姬姓戴 姬姓石 姬姓毛 姬姓侯 姬姓邵 姬姓万 姬姓段 姬姓常 姬姓龚 因此说大多数姓都出自姬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