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为什么要取消洛阳历史文化名城

为什么要取消洛阳历史文化名城

发布时间:2022-07-01 18:56:30

A. 从盛唐到民国,中华圣城洛阳如何走向衰落

一、洛阳的衰落是因为洛阳比赛的地理位置已经不适合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而且在中堂之后战火是一直在进行的所以当时的经济中心就是像江淮一带蔓延了。再加上雍容16周的丧尸,大幅度的削减了北方的空间。


四、在安氏叛乱期间,洛阳成为主要战场。洛阳的繁荣城市被摧毁,宫殿大楼被摧毁。在885年,洛阳市被黄朝叛乱分子俘虏。洛阳市完了,变成了一片废墟。从那时起,洛阳逐渐地从历史的舞台上走过一小段光荣。

五、随着国家领土的扩张,中国古代经济中心迁往东南部。洛阳盆地,位于黄河中部,也失去了经济和地理因素作为资本。在宋朝之后,开封成为了首都,洛阳成为了一个较大国家的首都,在元王朝之后,它变得越来越边缘化,成为河南的统治者。在现代清朝和中华民国,由于北方和南方的繁荣,洛阳已成为一个文化古城,在人们心中,而不是一个战略位置。

B. 从盛唐到民国,中华圣城洛阳究竟是如何走向衰落的

洛阳是九朝古都,是着名的华夏文明发源地,尤其在大唐以前,深受君王的看重,多次被作为都城,而大唐以后,逐渐边缘化,虽然仍然是一座名城,不过再也没有被立为首都了。洛阳的衰落跟国家的发展有关,以前洛阳是中原,是国家的政治经济地理文化的中心地带,不过随着东南方的崛起,洛阳的战略意义没有那么明显了。

随着国家版图的扩大,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心,向东南迁移之势已成,处在黄河中游的洛阳盆地也丧失了作为都城的经济地理要素,在宋朝以后,以开封为首都,洛阳越来越不适合于做一个大国的首都了,到元朝以后,更加边缘化,成为河南府治了。到了近代清朝和民国,由于北方和南方的兴盛,洛阳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文化古城了,不是一个战略要地了。

C.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问题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原则

北京是世界着名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应充分认识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重大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重点保护北京市域范围内各个历史时期珍贵的文物古迹、优秀近现代建筑、历史文化保护区、旧城整体和传统风貌特色、风景名胜及其环境,继承和发扬北京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

(1)坚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原则,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强化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地位。

(2)坚持整体保护的原则。完善市域和旧城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的保护体系。重点保护旧城,坚持对旧城的整体保护。

(3)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探索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的方法。在政府主导下妥善处理居民生活条件改善与古都风貌保护的关系。防止片面性,解决“建设性破坏”所引发的矛盾,疏解居住人口,消除安全隐患。统筹保护历史文化资源,重塑旧城优美的空间秩序。

(4)坚持积极保护的原则。合理调整旧城功能,防止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目标,强化文化职能,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增强发展活力,促进文化复兴,推动旧城的可持续发展。

(5)坚持保护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与创新的原则。加速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法制化进程,调整和健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的机制与体制。
方法措施
(1)分析总结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发展和现状特点,确定合理的城市社会经济战略,并通过城市规划在城市空间上予以落实。
城市要不断发展,历史文化名城也不可能当做博物馆·,不可以让它的生产和生活停顿凝固。对于名城保护规划来说,重点在于如何控制和引导而不是排斥发展,保持城市的活力与繁荣。历史文化名城的经济发展战略就要考虑保护城市中大量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需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使之并行不悖。大跃进时期在古城内大办街道工厂,以后又把发展经济与发展工业等同起来,认为只有办工业争产值才是发展经济,这样的“发展”显然是不适合的。研究城市历史上的兴衰规律,寻找与保护工作相得益彰的经济发展战略,比如发展传统产业、旅游事业,利用历史古城知名度大的特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处理与保护有干扰的工业项目时注意选址位置,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2)确定合理的城市布局、用地发展方向和道路系统,力图保护古城格局和历史环境,通过道路布局和控制建筑高度展现文物古迹建筑和地段,更好地突出名城的特色。古城内集中了较多文物古迹和历史街区,建筑的高度和形式往往要受到诸多制约,规划布局要为保护古城、保护文物古迹创造先决条件。
(3)把文物古迹、园林名胜、遗迹遗址以及展示名城历史文化的各类标志物在空间上组织起来,形成网络体系,使人们便于感知和理解名城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许多文物古迹在遭受一定的破坏以后丧失了相互间应有的空间关系和联系,看起来像是孤立而不相关的。规划应把文物古迹、园林名胜以及各类提示性标志物(如古树名木、碑刻、标牌等)在空间上组织起来,形成网络,从而给人们的欣赏创造有机的空间线路和逻辑线索。洛阳规划建立历史标志物的体系,日本东京组织散落的文物点建立文化旅游步行道,这些都是可行的好办法。
(4)通过高水平的规划设计处理好新建筑与古建筑的关系,使它们的整体环境不失名城特色。
文物建筑巾于陈旧、体量小等原因非常容易淹没在新建筑的汪洋大海中,如何使人们发

第57页

现它们,如何突出它们而提示名城的特色,保护规划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通过道路的选线、建筑高度分区控制和重要古建筑之间的视廊控制,突出地层现文物古迹。比如苏州的北寺塔是宋代留存下来的古塔,规划把城市主干道正对该塔,使之成为古城内十分醒目的重要景观和主要的视觉中心之一,并控制几个主要视线通廊,如要求作为拙政园内借景、作为城市标志从沪宁线上可以看到它等;北京的大钟寺原在城郊不显眼的地方,开辟北三环路时把它的大门展露在这条城市环道上,很好地提示了它的存在。
(5)规划保护范围,制定有关要求、规定及指标,制止建设性破坏。
只有通过在城市规划中划定各类保护及控制区并制定出相应的各种要求和规定、控制指标,并通过规划管理严格把关,才能保证历史文化名城的文物古迹保护单位以及历史文化保护区不致于在建设中被破坏。

D. 洛阳和西安同为13朝的古都,为什么洛阳的影响力比不上西安

因为曾经在洛阳定都的朝代影响力比不上在西安定都的朝代。对于两个城市的影响力一直都有非常大的争议,毕竟两个都是非常有名的古都而且都曾是13个国家的古都,所以对于影响力的大小自然会有一番比较,最终结果还是西安的影响力大于洛阳。今天就来分析一下这其中的原因。

不管两个古都的影响力如何都是孕育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城市。这两座城市都孕育着上千年的文化所以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知识与文明。所以对于这两个城市我们都应该怀着尊敬和欣赏的态度去看待。

E. 洛阳地处何处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把都城迁到这里

洛阳位于河南西部,地处中原,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阳而得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个人看来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洛阳的风水有龙脉,许多历代帝王都曾以洛阳为都城,还有就是环境和交通比较便利,从历史原因上来看,应该是当时的洛阳比较发达吧。。。

F. 洛阳现在为什么没古代繁华

洛阳,一座拥有五千年文明史、四千年城市史、一千五百年建都史的历史名城,十三个王朝在这里演绎出难以磨灭的沧桑活剧,缔造了无数中华文明的“神都传奇”。

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史上,洛阳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清末、民国时期,洛阳和开封仍是河南省两大中心城市,资本主义性质的近现代工业、商业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开始发芽结果。新中国成立后,洛阳逐渐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而在改革开放初期,这座工业重镇又一度陷入困境。如今,这个老工业基地正在进行一场艰难的转型攻坚战,奋力建设特色明显的新型工业化城市,锻造成为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战略支撑点。

起步

清末,洋布、洋油等西方工业品进入洛阳。洛阳近代工业从无到有,缓慢发展。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采用机械裁缝设备生产服装的洛阳裕大裁缝店建立,拥有缝纫机6台,工人10余名,这是洛阳最早的近代服装生产企业。宣统元年(1909年),老城鼎新街人史振元在顺城西街开办鸿文石印馆,利用石印设备印刷书籍,成为洛阳较早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印刷企业。宣统二年(1910年),为了承担汴洛、洛潼铁路的车辆修理业务,洛阳机车修理厂建立,占地3多万平方米,有工人约300人。

民国建立后,工业门类开始增加。1917年,洛阳四德打蛋厂建立,是最早的现代食品生产企业。该厂设打蛋房、烘干房等,生产蛋黄粉、蛋白粉等,兴旺时拥有职工300多人,年利润12万元(银元)。次年,民办新安煤矿公司开业,是洛阳最早采用现代工具进行采煤的煤炭工业企业。接着,宜阳协盛煤矿、中华煤矿等一批用现代工具采煤的企业开始建立。1920年,董家位、魏子清、杨民在洛阳火车站(今东站)北创办照临电灯公司,资金5万元(银元),用蒸汽机发电,发电功率880千瓦,这是洛阳历史上的第一个发电厂,也是洛阳有电灯之始。1922年洛阳晋昌火柴厂建立,这是洛阳现代火柴工业之始。1927年洛阳人石昆创办的大有火柴公司,是民国时期洛阳最大的火柴制造企业。1925年,老城马家织毛巾厂建立,是洛阳最早的棉织工业企业。1931年,洛阳药业公共制药研究所建立,采用现代设备炮制中药,其中六味地黄丸、梅花点舌丹、林则徐戒烟丸等行销全国。

1932年以后,洛阳成为国民政府的行都,现代工业有了一些增长。鸿文石印馆易名为同文印刷坊,设备不断更新,1932年已有铅印机3台、石印机2台,职工20多人。当年,开封新豫印刷厂迁洛。行都建设委员会曾筹资兴建行都电厂,未成功。1934年,中央军官学校洛阳分校电厂在西工小屯兴建,次年发电,装机容量500千瓦。在此前后,洛阳机车修理厂规模扩大,30年代初,已拥有各种专用设备200余台,年修理蒸汽机车23辆,客货车220辆,工人达700余人。针织企业得到增长,30年代中期,针织企业已有100余家,生产毛巾、平布等,采用机械加工。

抗战爆发后,随着豫东的沦陷,大批资金集中于洛阳,洛阳日用化工、皮革工业、食品工业发展迅速。30年代末,洛阳最早的日用化工企业祥大肥皂厂建立,生产的虎牌肥皂行销全国,此后又有20余家日用化工企业在洛阳建立。1939年建立的洛阳工合制革厂用现代设备加工皮革,能生产各种皮件和皮鞋。次年,洛阳土产制革厂建立,是民国时期洛阳最大的皮革制品工业企业,有工人200余人。接着,洛阳出现160余家现代制革企业,洛阳皮革风行一时。40年代初,长兴电磨坊和任太电磨坊成为洛阳最早的面粉加工企业,既对外加工,又对外出售面粉。另外,洛阳日用陶瓷工业在1944年以前已有长足发展,新安瓷业厂、新安缸窑厂等采用现代设备烧制日用陶瓷,其所产瓷器为全国名优产品。

1944年5月,日军进攻洛阳,城内房屋被炸成一片瓦砾,现代工业基本上被摧毁。次年光复后,由于物价飞涨,工业恢复缓慢。

民国时期洛阳近现代工业虽然起步,但是与手工业相比,其所占份额仍很小。手工业作坊仍在工业中占主导地位,前店后厂式的传统经营模式仍是城市经济的主体。

辉煌

1953年,共和国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将156项重点工程中的6项放在了洛阳,包括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矿山机器厂、洛阳滚珠轴承厂、洛阳热电厂、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河南柴油机厂,还为其配套了洛阳水泥厂。“二五”计划期间,国家又在洛阳安排了洛阳玻璃厂、耐火材料和棉纺厂、机车厂;“三五”至“五五”期间,国家又在洛阳建设了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单晶硅厂和炼油厂。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随着“三线”企业建设,一批“三线”企业又进驻洛阳,使洛阳发展成以机械装备、石油化工、建材、有色金属、纺织工业为支柱的重要工业基地;为了和这些重点项目配套,国家又在洛阳建立了10余个部级科研单位,使洛阳的工业体系更加完备。

这些都是洛阳工业从无到有、再到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的辉煌历程。在河南,谈工业必谈洛阳,谈洛阳必谈这些“老三篇”。到改革开放后,洛阳这个老工业基地尽管一直在发展,但一度出现了步伐缓慢、自我更新能力弱、市场适应能力差等问题,一些共和国工业的“长子”企业,甚至走到了濒临破产边缘。

经过近些年的不断调整、改革,这个老工业基地开始重新焕发活力,一度黯然失色的共和国“长子”企业,再度站到市场前沿,成为行业领军企业。

由原洛阳矿山机器改制而来的中信重工,通过不断自主创新实现成功转型,形成了国内外不可替代的核心制造优势,有效带动了企业新一轮产品结构的调整。这标志着中信重工已成为全球最具实力的重型装备制造商,对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在洛阳,以一批产业升级重大项目为标志,这些老工业企业都被贯以了新的名称:新一拖、新重机、新洛铜、新河柴、新洛轴、新机车、新春都,如一拖的大马力拖拉机项目、洛玻的玻璃基板项目、洛铜的10万吨电子铜板带项目等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实施,使企业形象、技术和规模得到了全面提升。

十一五期间,洛阳市经济总量实现翻番,生产总值迈上了2000亿的台阶,年均增长14.6%,人均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均比十五末翻了一番。

突破

随着近年来的发展,洛阳目前已经形成了装备制造、有色金属、能源电力、石油化工、硅光伏及光电等五大优势产业,这五大产业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了75%。

这是洛阳市通过不断的结构调整,实现优势工业从基础原材料行业向五大支柱产业升级换代的结果。在装备制造领域,一拖集团的大轮拖、中信重工的重型矿山装备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首位;电力总装机容量近910万千瓦,占全省的五分之一;石化产业形成1000万吨炼油、21.5万吨PX、32.5万吨PT A、40万吨聚酯、36万吨涤纶长短丝产能;硅光电产业形成从硅材料到光伏电池组件的产业链,多晶硅产能占全国的10%,光伏电池片及组件产能居国内前列;有色金属方面拥有125万吨电解铝、80万吨氧化铝和38万吨铝深加工产能,中铜洛耐建成了世界上规模第一的碳化硅制品基地。

战略新兴产业也从无到有,不断壮大。在新能源领域,洛阳已经形成了1 .8亿安时锂离子动力电池、600套风电叶片产能;节能环保装备领域,中信重工纯低温余热发电设备和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50%和80%,北玻公司低辐射镀膜玻璃设备市场占有率超过90%;生物制药方面,普莱柯生物的猪病毒疫苗市场占有率超过80%。

目前,洛阳已经先后获得了中国制造名城、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硅材料及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节能环保装备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一系列荣誉。

经过多年的调整突破,在中原地区拥有最完备、实力最雄厚的产学研链条的洛阳,发展活力明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仅十一五期间,洛阳新增各类研发机构33家,其中国家重点试验室4家,数量占全省的80%;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和省重大科技专项29项,遥居全省第一。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一等奖有10项,占全省的80%,被列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如何实施推进老国企的战略重组和大力培育民营经济,是老工业基地重新焕发活力避不开的难题。在十一五期间,洛阳市在国企战略重组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先后引进了中铝公司、中钢集团、中集集团、国机集团、中色总院、中船重工、中建材、河南煤化集团等40多家优势企业,引进资金210亿元,对洛阳的一批国企实施战略重组,使其重新焕发生机,盘活的资产便达144亿元。

G. 洛阳的历史,可以详细的说一下吗

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太康时迁都洛阳,今偃师二里头一带为其国都斟鄩所在。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建都西亳,偃师尸乡沟商城遗址则为其故址。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克殷,命召公、周公在洛阳新建王都。周公在涧水东、瀍水西营建成周城,并迁九鼎于此。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居王城;周敬王时,因避王子朝之乱,于公元前510年在王城东20余里的狄(翟)泉另建成周城,洛阳作为东周国都长达500余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洛阳为三川郡郡治。公元前206年,楚汉相争,项羽封申阳为河南王,居洛阳。次年,刘邦入洛,置河南郡。公元前202年,刘邦建汉,初都洛阳,后迁长安。公元25年,东汉建立,定都洛阳,历时近200年。220年,曹丕建魏,定都洛阳。265年,西晋代魏.仍以洛阳为都。436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在洛阳置洛州;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605年隋炀帝营建洛阳,改称"东都";隋末,王世充于洛阳称帝,国号郑。618年,唐朝建立,以洛阳为陪都;657年,唐高宗移置洛阳,称东都。690年,武则天称帝,改东都为神都,其后中宗复立,改神都为东都。唐中叶,安禄山曾于洛阳称帝,建国号"燕"。907年,朱温废唐自立,都开封,后迁洛阳。923年,李存勖建后唐,以洛阳为"洛京"。936年,石敬瑭灭后唐,初都洛阳,后迁开封。960年,赵宋王朝建立,定都开封,以洛阳为西京,并置河南府。1217年,金升洛阳为中京,置金昌府。元时,洛阳为河南行省河南府治所。明时,在洛阳置河南府,是伊王和福王封国所在。清朝沿用明制,在洛阳置河南府,府治洛阳。1912年民国建立,废河南府,置河洛道,道尹公署设在洛阳,辖豫西19县。1920年,直系军阀吴佩孚盘踞洛阳,在洛阳设置了"两湖巡阅使公署"和"陆军第三师司令部"。1923年,河南省长公署迁于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1932年日军攻占上海,国民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迁洛阳办公。七七事变后,华北大部沦陷,洛阳成为北方抗敌前哨,"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驻洛阳。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阳,洛阳又成为河南省会。1948年3月,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1955年洛阳县并人洛阳市。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部分县改属洛阳市。

H. 洛阳古时候很繁华为什么现在却默默无名

洛阳,一座拥有五千年文明史、四千年城市史、一千五百年建都史的历史名城,十三个王朝在这里演绎出难以磨灭的沧桑活剧,缔造了无数中华文明的“神都传奇”。

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史上,洛阳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清末、民国时期,洛阳和开封仍是河南省两大中心城市,资本主义性质的近现代工业、商业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开始发芽结果。新中国成立后,洛阳逐渐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而在改革开放初期,这座工业重镇又一度陷入困境。如今,这个老工业基地正在进行一场艰难的转型攻坚战,奋力建设特色明显的新型工业化城市,锻造成为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战略支撑点。

I. 唐朝迁都洛阳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唐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

1,地理位置

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东经111.8’至112.59’,北纬33.35' 至35.05'之间。位处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

位于暖温带南缘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东邻郑,西接虢, 北跨黄河,南与平顶山、南阳相连。洛阳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川丘陵交错,地形错综复杂,周围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荆紫山、周山、樱山、龙门山、香山、万安山、首阳山、嵩山等多座山脉。

境内河渠密布,分属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黄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铁滦河、涧河、瀍河等10余条河流蜿蜒其间,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

由于洛阳地处中原,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所以“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2,历史文化

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就出自洛阳。被奉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据河图和洛书画成了八卦和九畴。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头,构成了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史学考证知,文明首萌于此,道学肇始于此,儒学渊源于此,经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玄学形成于此,理学寻源于此。圣贤云集,人文荟萃。

“崤函帝宅,河洛王国”,洛阳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

西周初期,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大公路网,洛阳是其中心,驰道驿路,其直如矢,无远不达;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在洛阳建东都,下令开凿大运河,至此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东南辐射总长达2000多公里的南北水运网;以洛阳为东端起点的“丝绸之路”,可以直驰地中海东岸,明驼宛马,络绎不绝。

(9)为什么要取消洛阳历史文化名城扩展阅读:

一般称洛阳“九朝帝都”是因为“九”在古代是最大的阳数,有“最”、“多”的意思,由清干隆皇帝所提,此说法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洛阳,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是我国历史上最建都时间最早、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的城市。

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武则天被册立为皇后。显庆二年(657年)10月,高宗“循皇后武氏之请”首次东幸洛阳,并诏改洛阳宫为东都,“洛州官吏并如雍州”,把洛阳升格到都城的地位。这是武则天迁都洛阳的第一步骤。

此后的二十六年间,唐高宗李治曾九次来往于东西两都,寓居洛阳十一年。上元元年(674年)则天以“天后”之尊开始执政。

永淳元年(682年)居洛后,不复西返。唐高宗尚未东幸洛阳前,便着手修葺洛阳宫殿。显庆二年4月,他命司农少卿韦机(韦弘机,为避讳改为韦机)为司农卿兼知东都营田,完葺宫苑,从而揭开了大规模的营建东都洛阳的序幕。

韦机在洛阳宫原有的基础上,增建了许多宫殿设施,禁苑中修造了高山宫、宿羽宫两宫,制度壮丽;沿洛水建造了奢华无比的上阳宫,显胜一时。弘道二年,官名、官服都加以变更;洛阳城的许多名称也加以变动,改东都为神都,东都苑为神都。

J. 洛阳为何不见旧城

洛阳不见旧城是因为洛阳市内比较完整的古城墙大多数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原有的遗址上翻新重建的。
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横跨黄河中下游南北两岸,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之一、隋唐大运河的中心。现辖7县7区,2个国家级开发区、2个省级开发区,18个省级产业集聚区。

阅读全文

与为什么要取消洛阳历史文化名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0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5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