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甘肃碧口古镇老吊桥突发侧翻,侧翻是否有造成人员伤亡
近日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有一座老吊桥突然发生了侧翻,这样的事件让人感到触目惊心,真为当时在桥上的人不由得捏了一把汗。
有人猜测这是连接桥面和连接桥上方顶部的绳索断裂才导致的桥发生侧翻的情况,也有人表示不明白当天的天气没有发生洪水,也没有挂大风,表示不明白为什么会突然侧翻。
由此件事看出,好在事故有惊无险,不要只是贪图一时方便酿成意想不到后果真会让人后悔一生,提醒大家不管是出于什么样原因都要对自己的人身安全考虑,在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坚决不做冒险的事。
B. 甘肃碧口镇80年的面貌
甘肃碧口镇八零年的这个面貌,这些东西呀,你现在是已经回不去了,这肯定是回不去了。
C. 碧口镇的介绍
碧口镇原名碧峪口、碧霞口,位于陇南市文县的东部,白龙江的下游,它与通渭县马营镇、永登县红城镇、华亭安口镇并称为“甘肃四大名镇”,又因1949年以前,碧口是甘川两省的水旱码头,商贾林立,而列于甘肃四大名镇之首。
D. 甘肃省的碧口古镇有什么文化旅游特色呢
我国名胜古迹无数,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景色诱人,然而在这些旅游名胜之地之外,还有一种景区近年来备受人们关注。它就是古老的城镇,也就是古镇,古镇之所以能够吸引人,很大程度与它的历史是分不开的,很多人喜欢游览古镇是为了体验古镇历史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寻找古今的不同之处。
干隆七年,碧口镇大肆修建会馆和寺庙,这些建筑雄伟壮丽,是周边地区少有的宏伟建筑,它们成为了碧口镇后来的标志性建筑,前来游玩的旅客都会到会馆和寺庙一探究竟。甘肃一古镇走红,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称,位列甘肃四大名镇之首。不知你对碧口古镇有何看法,欢迎留言区留下足迹。
E. 甘肃碧口镇怎么样
碧口镇原名碧峪口、碧霞口,位于陇南市文县的东部,白龙江的下游,它与通渭县马营镇、永登县红城镇、华亭安口镇并称为“甘肃四大名镇”,又因1949年以前,碧口是甘川两省的水旱码头,商贾林立,而列于甘肃四大名镇之首。
碧口镇距文县县城85公里,它南邻四川青川县,白龙江从这里向东进入四川省。碧口海拔624米,与平均海拔在1300多米的甘肃省相比,这里真的算是甘肃的平原了。就象它的地理位置一样,碧口是陕甘文化与巴蜀文化的过渡地带,这里的语言、风俗习惯大多与一江之隔的四川相似,自古就有“碧口不象甘”的说法。
碧口的悠久历史和甘川两省的水运息息相关。白龙江,旧称羌水,是嘉陵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甘肃、青海、四川三省交界处的甘南藏族自治州郎木寺附近,在文县它横贯临江、尖山、口头坝、玉垒、范坝、碧口、肖家、中庙等8个乡镇,从中庙乡罐子沟出境,于四川省广元县昭化汇入嘉陵江。白龙江在碧口至昭化段,水势平坦,流速较小,因此十分有利于船只通行。
明清时期,在白龙江、嘉陵江两百里水道上,商船列队、号子振天、岸上码头林立,是名副其实的水上“丝绸之路”。清朝干隆以前,碧口还只是白龙江边上的一个小村子。最初,从四川来甘肃的船队停留在在距碧口20公里的中庙,后来又迁到肖家坝,干隆初年才迁到碧口。从此,碧口成为白龙江上繁华的水运码头、甘川两省的物资集散地。附近岷县、宕昌、甘南、武都等地的名贵中药材等货物都通过这里运往上海等地,甚至河西等地的部分货物也通过此地运往东南沿海,碧口镇也因此成了远近闻名的货物集散地和水运码头,当地人形象地将其比喻为甘肃的“小上海”。那时,一船一船的岷党、大黄、天麻等产自陇南山林的珍贵药材从碧口装船沿白龙江、嘉陵江运往重庆、武汉和上海等大都市。来自这些沿江沿海大都市的丝绸、布匹、日用品也朔江而上,从碧口卸货,然后由骡马驼运至武都、天水,再经公路转运到兰州、迪化、西安等地。
鉴于碧口繁荣的水运与货物交易,民国年间,碧口陆续增设了烟酒营业税局、直接税局、特税局、海关税局等税收机关。碧口海关也是甘肃省最早的海关机构。1949年以后,陇海、宝成铁路和国道212线的开通以及省级公路的建成通车,碧口的水运才日见平淡,白龙江上再也看不到昔日百舸争流、千帆竞立、商船列队的繁忙景象。
2005年3月,甘肃、四川、重庆三省市与铁道部共同签署《关于兰渝铁路建设的会议纪要》,兰渝铁路力争明年开工,3年建成。按规划,兰渝铁路将在碧口设站。兰渝铁路有中国铁路网上的“三峡工程”之称,早在80年前,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就将兰渝铁路列入了“中国铁路系统中最重要者”。根据铁道部的规划,兰渝铁路总投资293亿元,北起甘肃省兰州市,南止重庆市。在甘肃境内全长611.85公里,陇南境内线路长294公里,境内设站27个,其中,宕昌106公里,设站11个(阿坞、哈达铺、脚力铺、高桥、宕昌、老树川、谢家坝、官亭、化马、清水子、沙湾);武都县105公里,设站7个(陈家坝、枣村、两水、武都、汉坪、贾家坪、外纳);文县83公里,设站9个(欧家坝、老妈子、竹园坝、文县、横丹、后坝里、井底村、碧口、郭家坝)。
另外,从2006年起,甘肃省将斥资4亿元人民币打造全省水上交通网,其中就包括白龙江碧口至罐子沟段航运工程。加上原有的碧口水库的水运条件和连接甘、陕、川三省的公路网,碧口镇又将成为响誉西北的现代化水旱码头,腾飞发展的“金三角”。
F. 文县推荐(特产、旅游、美食)
文县特产有:纹党参、文县花椒、文县核桃、陇南绿茶,文县绿茶,纹党参、榨干酒、黑木耳、贾昌柿饼、文县蜂蜜。
文县旅游:白马河生态民俗风情景区、碧口古镇、文县天池国家森林公园、阴平古城、文县天池、
文县特色小吃:面皮、米皮、面茶、罐罐茶、油茶麻花、莜面窝窝、文县豆花面、咂杆酒等
G. 甘肃有没有比较出名的古镇呢
甘肃这样一个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交汇地带,四周被群山所环抱的地方,在一些没有去过那里的人们看来更是如此。其实,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在这样一片土地上从南向北就有着四种类型的气候。多样的气候类型和地形决定了甘肃注定是一个干旱与湿润并存的宝地,这个地方不只有沙漠戈壁,还有着秀美的古镇风光。
走一走那犹如画卷一般的古路,尝一尝那醇正的雨后绿茶,快活似神仙。你是怎么看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H. 碧口镇的历史文化
碧口,原名碧峪口、碧霞口。多为四川经商落户移民,语言、服饰、习俗、民宅无不和巴蜀大地同出一辙,故自古就有“碧口不象甘”之说。碧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古发掘响浪汉代墓群出土的铜器表明,两汉时期这里就有农牧活动。明清以来,碧口至四川昭化的白龙江、嘉陵江两百里水道,成为水上“丝绸之路”,商船列队,搏击惊涛骇浪,号子声声震峡谷,纤夫肩上的纤绳沟通了甘、青与巴蜀的联系。清朝干隆以前,碧口的冯家沟只有十几家茅舍。当时。四川来甘肃的舟辑在距碧口20公里的中庙行店,后迁至肖家坝的旋滩,干隆初年迁至碧口。至此,碧口成为繁华兴旺的水陆码头,甘肃、四川的物资集散地,木船沿白龙江入嘉陵江可直达重庆。凡甘、青及四川松藩等地药材、土特产品运出,西南各省、江浙一带日用物品进入甘、青及四川西北,都必须经过碧口集散。商贾云集,交易兴隆,外地商人在碧口建有会馆5处,药材行栈40多家,古镇名播陇原,享誉华夏,为甘肃四大重镇之一,有“小上海”之称。随着水运业的日益兴旺,碧口古镇繁华至极,各地客商纷纷解囊建馆修宫,一时间工商船帮会馆林立,成为商镇发达的象征。江西会馆三元宫、四川会馆川主宫、陕西会馆忠义宫、船帮之所鲁班庙等,各具风姿。清干隆七年(1742年)开始修建以供奉镇江龙王为主的紫云宫,为船帮会馆,俗称王爷庙,历时六十载建成,至民国十八年(1929年)经两次修葺,此庙富丽堂皇,宏伟壮丽,为邻近诸省少有。同时带建有不少庙宇,如红庙子、南山寺、土地庙、响浪寺等。民国初年,碧口街居民500余户,2000多人,除本地十几户张姓农民外,余者皆为外来商族。每日来碧驮运骡马100多匹,肩挑背负及来往客商1000多人,每逢集日四邻农村来赶集交易者尤多,市场喧嚷繁荣,行人擦肩接踵,日商品交易额达八九万元。碧口可谓万商云集,遂成为甘肃四大名镇之冠。民国年间,碧口陆续增设了烟酒营业税局、直接税局、特税局、海关税局等税收机关。抗日战争后期部分海关沦陷,药材出口滞销,经营药材的商家改营大烟生意,碧口至此大烟生意交易跃居全省首位。年税收曾多达两万多银元,占全省税收的一半以上。民国十六年(1927年),碧口统捐局达七万六千元(银圆)。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征地价税六万六千多元,碧口经济之繁荣由此略见一斑。民国后建碧口公园,其内有园亭楼廓、动物园、抗日楼、书画院、城隍庙、文庙等,可见古镇历史的繁荣。清代有诗《碧峪镇登紫云宫楼》为证:紫云楼阁最高层,遥眺关河远是增。山势千重盘陇蜀,江声一气赴嘉陵。川原形势仍古今,人数代迁感废兴。今日皇图垂巩固,须知寰海水清澄。1933年新建碧山公园,大礼堂门口有一联云:碧山巍峨紧关秦岭千重锁,白水汹涌冲破江河万里涛。
I. 从碧口古镇到若尔盖草原多少公里
镇—碧口
碧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古发掘响浪汉代墓群出土的铜器表明,两汉时期这里就有农牧活动。明清以来,碧口至四川昭化的白龙江、嘉陵江两百里水道,成为水上“丝绸之路”,商船列队,搏击惊涛骇浪,号子声声震峡谷,纤夫肩上的纤绳勾通了甘、青与巴蜀的联系。清朝干隆以前,碧口的冯家沟只有十几家茅舍。当时。四川来甘肃的舟辑在距碧口20公里的中庙行店,后迁至肖家坝的旋滩,干隆初年迁至碧口。至此,碧口成为繁华兴旺的水陆码头,甘肃、四川的物资集散地,木船沿白龙江入嘉陵江可直达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