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西陂天后宫的景点简介
西陂天后宫由大门、戏台、大宝殿和登云馆组成。主体建筑为天后宫塔,高达40余米,7层,塔基用天然石块干砌,基面土墙厚1.1米,底层为主殿,高6.5米,长14.4米,宽12米,中间有四根大圆木柱,支撑着塔重心。主殿供奉天后(妈祖)。二、三层周围有走廊,四、五层用砖木结构,由四方体转为八方体,六、七层中间用大圆木柱构建,板木为墙,最上层是葫芦顶,用名瓷圆缸垒成。塔身高耸入云,顶层飞檐配有铜铃数十个,风吹铃响,铿锵悦耳。塔下有护塔房36间,塔前为大厅堂,塔后是登云馆大厅、天井,大门入口处有永久性戏台一座,呈半圆立体窟窿形,结构奇巧,每年圣母生日在此祈祷演戏,热闹非凡。
2006年05月25日,西陂天后宫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Ⅱ 高陂镇的人文历史
高陂是我国第一台200公升真空感应电炉和第一台电子轰击炉研制者、着名电机专家王灿文和着名报告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出版社社长兼总编张胜友的故乡。境内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群落一一岐坑生态观光旅游点,西陂天后宫建于公元1542年,是全国现有的独一无二的塔式天后宫,是妈祖信仰在闽粤边区兴盛的典型实例,它集古代哲学、历史、力学、美学、生态学于一炉,是天后宫建筑史上罕见的杰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之一,2006年6月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有建于清代干隆年间的石拱桥——高陂桥,建于明、清时代的方形土楼有富岭五凤楼、虎形天后宫,遗经楼等历史文化遗产,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参观考察。
Ⅲ 天后宫的历史沿革
天后宫历史上曾进行过多次维修,规模不断扩大,现存两座石碑记载了清同治四年(1865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两次重修。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后,欲拆天后宫,后慑于中国人民的愤怒未果。1936年青岛商民集资,对天后宫再次扩建,临太平路新建大戏楼,解放后曾维修。“文化大革命”期间天后宫遭严重破坏。戏楼、大殿、配殿以及东西厢房尚存。1965年,天后宫用作市南区文化馆和少年宫的办公地。
1982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将天后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拟修复对游人开放。
友情提示:参观天后宫民俗馆是免费的,可自行参观。不要跟团,避免被其中的工作人员忽悠而花冤枉钱。
Ⅳ 福建省有哪些着名的名胜古迹
福建省十大名胜:武夷山(南平)、鼓浪屿(厦门)、湄洲岛(莆田)、清源山(泉州)、大金湖(三明),冠豸山(龙岩)、崇武古城(泉州)、太姥山(宁德)、海坛(福州)、东山岛及风动石(漳州)
气势宏伟的郑成功陵园、
“天下无桥长此桥”的五里桥(安平桥)、
海交史珍贵文物的九日山摩崖石刻 、
闽南建筑大观园的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四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莲花峰、五塔岩等78个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还有大佰岛娱乐世界、山外山生态农业度假区、黄巢风景区等诸多自然、人文景观,以及典雅多姿的梨园戏、高甲戏、南音等艺术奇葩和风味独特的地方小吃。风景神奇,文化独特,民风古朴,令海内外游客流连忘返
在台湾海峡西岸,有一座面积14.35平方公里、南北修长、东西狭窄的小岛,如一块晶莹剔透的玉石,镶嵌在碧波万顷的海面上,她就是被人们称为“东海明珠”的湄洲岛。
湄洲岛钟灵毓秀、风光无限。那奇峰怪石,千姿百态、巧夺天工;那万顷林涛,青翠欲滴、沁人心脾;那黄金沙滩,宛若细绒、令人陶醉。登高远眺,但见海中有山,山外有海,山海相衔,海天一色,好一幅人间仙境。
海上龙宫妈祖庙
福建名胜古迹之最
最大的铁佛福建一尊最大的铁佛,在福州开元寺内,佛高5.3米,建于宋朝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之前,距今已920年,铁佛头部为实心,身驱为空心,估计其总重量在10万斤左右,为全国罕见。
最大的锅福建现存一口最大的锅,存放在福州鼓山涌泉寺内,这口锅深七、八米,锅盖吊在滑车上,煮一锅饭需要烧3000斤柴,煮好的饭可吃1000人,大锅边还有3口小锅,每锅饭也能吃300人。
最早的玻璃碳福建最早的玻璃碳,发现在五代后唐闽王王审知墓中。王审知墓在福州北郊,明朝丘德四年(公元1429年)墓被在该地屯垦的士兵盗挖,发现此碳,它是许多珍贵的殉葬品之一。
最老的荔枝树当推莆田市的“宋家香”荔枝树,这棵树种植在莆田城内宋氏宗祠庭院中,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名臣蔡襄曾在宋祠品尝过荔枝,写下:“世传此树已三百年”,以此推算,它当种植于唐玄宗末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它的主干周围达7.1米,直径为2.38米,树干部分木质蛀空,可容纳五、六人,公元1923年,此树被强台风腰折,不到两年又长出新枝,1951年又开始开花结果实,现树高达8米多高,枝叶茂盛,每年结果,产量达数千斤。
最早的佛寺福建最早的佛寺,名叫“绍因寺”,建于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距今已1721年历史了。寺内有琴石、金鸡井、饮马池等古迹,是汉闽越王时遗址,现福州市北大路“半野轩”,就是过去的部分寺
厦门
Ⅳ 文化遗有哪些
古文化遗址一览表
(新石器时代~宋)
所在地
时 代
采集标本
城郊乡古镇村黄竹甲村寨子顶
新石器时代
石箭镞、红软陶片、印纹硬陶片
凤城镇大洲段酒厂后山
新石器时代
石箭镞、陶纺轮、红软陶片、印纹硬陶片
堂堡乡下村天后宫
新石器时代
石锛、红软陶片、印纹硬陶片
湖雷乡增瑞村大坪里
新石器至青铜器时代
可辨器形罐口、罐底部,红软陶片、印纹硬陶片
大溪乡六溪村斜子岗
新石器至青铜器时代
石锛,可辨器形罐底部、红软陶片、印纹硬陶片
大溪乡大溪村赤坎头山
新石器至青铜器时代
砺石、石锛、陶罐、红软陶片、印纹硬陶片
湖坑乡六联村大坪顶山
新石器至青铜器时代
石锛、石斧、红软陶片、印纹硬陶片
岐岭乡蒲山村牛岗嘴
新石器至青铜器时代
石箭镞、石锛、石锉(石坐:经查,打不出)、石刮刀,可辨器形罐口沿、罐底部,红软陶片、印纹硬陶片
岐岭乡城东村暗甲子岽
新石器至青铜器时代
石锛、石箭镞、陶罐,可辨器形罐口沿和支座,红软陶片、印纹硬陶片
下洋镇东山村背头山
新石器至青铜器时代
陶罐、陶纺轮、红软陶片
抚市乡抚溪村才子山
新石器至青铜器时代
红软陶片、印纹硬陶片
金砂乡金谷寺背头山
新石器至青铜器时代
石锛,可辨器形陶口沿、底部、支座、红软陶片、印纹硬陶片
大溪乡大溪村巫屋背头山
新石器至青铜器时代
石锛、石纺轮、陶罐、盆、盅、豆、钵、壶、碗、红软陶片、印纹硬陶片
金砂乡西湖寨塘背岗背头山
新石器至青铜器时代
石箭镞、石锛、印纹硬陶片
金砂乡西湖寨坪顶岗
新石器至青铜器时代
石箭镞、石锛、可辨器形陶罐口沿和底部、印纹硬陶片
大溪乡大溪村巫屋燕子坑
青铜器时代
石环、石锛、陶钵、可辨器形陶罐沿口、印纹硬陶片
湖坑乡奥杳村金竹下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石锛、印纹硬陶片
湖坑乡奥杳村公王背山
青铜器时代
石锛、陶杯,可辨器形陶罐口沿和底部,印纹硬陶片
岐岭乡蒲山村茶头岗
青铜器时代
石箭镞、石纺轮、印纹硬陶片
岐岭乡龙湖村凉伞岽
青铜器时代
石锛、石罐口沿、陶碗、陶纺轮、陶支座、陶豆、印纹硬陶片
下洋镇东山村暗峡墩
青铜器时代
可辨器形陶罐口沿,印纹硬陶片
古竹乡大德村石山岗
青铜器时代
石箭镞、印纹硬陶片
古竹乡古竹村茶头岗
青铜器时代
印纹硬陶片
湖雷乡上湖村横岗头后龙山
青铜器时代
印纹硬陶片
湖雷乡石坑村前头板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印纹硬陶片
湖雷乡下湖村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可辨器形陶罐口沿,印纹硬陶片
湖雷乡上湖村桔树下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印纹硬陶片
湖雷乡上南村坳头甲
青铜器时代
石箭镞、石锛、石环、陶砖、陶壶、印纹硬陶片
堂堡乡村中平山里荷树坪
青铜器时代
陶纺轮、印纹硬陶片
抚市乡抚溪村楼背山
青铜器时代
石锛、可辨器形陶罐口沿,印纹硬陶片
抚市乡抚溪村下大洋坡三角窠
青铜器时代
陶砖
抚市乡抚溪村平仑山顶
青铜器时代
印纹硬陶片
抚市乡抚溪村洋大山
青铜器时代
石锛、可辨器形陶罐口沿,印纹硬陶片
抚市乡铜锣坪后山
青铜器时代
印纹硬陶片
抚市乡铜联村下坑仑山
青铜器时代
印纹硬陶片
抚市乡抚溪村应名墩山
青铜器时代
印纹硬陶片
坎市镇文馆村松光仁山
青铜器时代
印纹硬陶片
坎市镇文馆村佛子甲后龙山
青铜器时代
可辨器形陶支座,印纹硬陶片
坎市镇浮山村塔岭
青铜器时代
石箭镞、有孔石器
坎市镇文馆村细高洞
青铜器时代
陶罐、印纹硬陶片
高陂乡北山村西门排
青铜器时代
石箭镞、砺石,印纹硬陶片
高陂乡西陂村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石锛、可辨器陶罐形口沿和底部、印纹硬陶片
高陂乡北山村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可辨器形陶罐口沿,印纹硬陶片
高陂乡西陂村神岭头
青铜器时代
可辨器形陶壶口沿,印纹硬陶片
虎岗乡龙溪村龙岗山
青铜器时代
印纹硬陶片
洪山乡下迳村鸡子石下山
青铜器时代
石锛、砺石、可辨器形陶罐口沿和陶钵底部及口沿,印纹硬陶片
洪山乡下迳村仁横岗背
青铜器时代
石锛、砺石、石餐具,可辨器形陶罐口沿,印纹硬陶片
洪山乡上迳村廖氏宗祠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石箭镞、石锛、砺石,可辨器形陶罐底部和口沿,印纹硬陶片
峰市乡大园村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可辨器形陶碗底部,印纹硬陶片
峰市乡信美村湖顶山
青铜器时代
石箭镞、石锛、石锉、砺石、刮削器等石器,陶纺轮和陶钵,可辨器形陶罐口沿、支座、盘底部,印纹硬陶片
仙师乡仙师村岭下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可辨器形陶罐口沿和底部,印纹硬陶片
仙师乡仙师村彭屋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砺石、印纹硬陶片
仙师乡乡政府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石锛、砺石、有孔石器、印纹硬陶片
仙师乡恩前村对面
青铜器时代
石锛、印纹硬陶片
仙师乡大阜村田背后山
青铜器时代
石锛、砺石、印纹硬陶片
仙师乡仙师村村塘口右侧山
青铜器时代
石箭镞、石锛、砺石、刮削器、可辨器形陶罐口沿和底部,印纹硬陶片
仙师乡岭下房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石箭镞、石锛,可辨器形陶罐口沿、印纹硬陶片
西溪乡礼田坝村沙角里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石锛、石饼、可辨器形陶罐沿口、印纹硬陶片
西溪村礼田坝寨下老屋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陶□、罐、印纹硬陶片
西溪乡上寨村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石箭镞、石矛、陶罐、可辨器形陶罐口沿、印纹硬陶片
金砂乡西湖寨中心小学后山
青铜器时代
印纹硬陶片
金砂乡太平村后山
青铜器时代
有孔石戈、印纹硬陶片
金砂乡赤竹村罗屋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石箭镞、可辨器形陶罐口沿、印纹硬陶片
凤城镇大洲段店上北山
青铜器时代
石锛、石箭镞、陶豆、陶□,可辨器形陶罐口沿和底部、印纹硬陶片
凤城镇大洲段变电厂后山
青铜器时代
可辨器形陶罐口沿、印纹硬陶片
城郊乡新寨村对门山
青铜器时代
印纹硬陶片
城郊乡龙安寨罗前头山
青铜器时代
石锛、石箭镞、陶罐、印纹硬陶片
仙师乡兰岗村祠堂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砺石、石箭镞、印纹硬陶片
仙师乡兰岗村黄泥岗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石箭镞、印纹硬陶片
仙师乡兰岗村黄泥岗水口伯公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印纹硬陶片
仙师乡兰岗村联二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石箭镞、印纹硬陶片
仙师乡兰岗村联三背头山
青铜器时代
可辨器形陶罐口沿和底部,红软陶片、印纹硬陶片
城郊乡龙安寨后山
唐~宋
可辨器形瓷口沿和底部、瓷片
二、上杭场
据民国以前《永定县志》记载,唐大历四年(769年)析龙岩湖雷下堡(今湖雷乡人民政府所在地)设上杭场。
三、秇梓堡
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上杭场由湖雷下堡迁至秇梓堡(在今高陂乡北山村),筑木栅为城(今已废),城壕旧址尚存。旧志载:“宋太宗淳化五年乙未(994年)升上杭场为县,割长汀南境属焉。”“至道二年丁酉(996年)徙治于白沙(今属上杭)。则秇梓堡之地实为上杭始建县治之所。”
四、文天祥设垒抗元遗址
在县东圆岭、岩永交界处,东属龙岩,西属永定,宋景炎二年(1282年)右丞相文天祥领兵驻扎筑垒抗元处。后来永定县人士筑文山亭纪念(亭现已废),龙岩人士则于亭畔立石碑以纪其事(碑今尚存)。明永定人阙恩诏赋诗吊云:“岭头犹记昔年碑,丞相南来虎节持;半壁河山经破碎,藐孤臣主更流离,于今客路空禾黍,自古忠魂想旆旗;枯木寒鸦斜照外,清风石上拜须眉。”今该址西侧属永定,东侧属龙岩。
五、太平军壁诗遗迹
清代太平军在湖雷下寨驻扎,在“馥馨楼”后侧三楼中厅墙壁上用毛笔写诗三首:“天朝虎将到来临,伐暴安良义气深;劝民不学痴迷汉,山林藏匿饿损身。”“不烧房屋不杀人,万众思何不义心;四民回头方是岸,要敬天父是好人。”另一首字迹已看不清。
六、彭坑清代窑址
1987年5月发现,在高陂乡西陂村彭坑口庵窑脚分布大量素面陶瓷片及可辨器形陶瓷底部、口沿等遗物。
第二节 古墓葬 【至顶部】
第二节 古墓葬
经普查,全县古墓葬18处,其中宋代2处,明代9处,清代7处。
一、宋代墓葬
郑清之墓 郑清之(1192~1251),字浩源,又名德源,号碧泉。原籍浙江温州鄞县人。官至太师左丞相兼枢密事。因谏上,被谪于上杭县梅溪(今属永定)任巡检使,为永定县郑氏始祖。卒后葬于永定城郊乡龙安寨水口。后被追封为魏群王,至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更筑坟碑。该墓座南朝北,风字形,长12米,宽6.5米,石碑高1.85米,宽1.65米,上书“大清顺治十四年丁酉吉旦。始世祖宋左丞相位太师讳清之郑公墓。荥阳十三户嗣孙士凤等立”。三合土封顶。完整。
江百八郎墓 江百八郎系永定县江氏一世祖,宋末卒,葬于古竹乡高南村水口塔下山。该墓座南朝北,风字形,占地约100平方米,三合土封顶,石碑高1米。完整。
二、明代墓葬
卢妣李夫人(生卒无可考)墓 范阳郡坎市卢氏始祖。座落于坎市镇青溪村大坪山。该墓座南朝北,风字形,三合土封顶,占地约100平方米。明嘉靖丁未年十月(1547年)重立碑,清康熙四十年秋(1701年)重修。完整。
江文渊墓 江文渊,古竹乡高东村人,明宣德年间生。官至安徽合肥主簿,卒于明弘治年间,葬于古竹乡高北村金山古寨东侧。该墓座北朝南,风字形,三合土封顶,石砌墓边,石碑高0.8米,占地约50平方米。完整。
赖中峰墓 赖中峰,坎市镇洪源村人,官至湖广当德府知府。明代卒,葬于坎市镇洪源村老虎垄。该墓座西朝东,占地约100平方米,风字形,三合土封顶,石砌墓边。清康熙四十年冬(1701年)重修、立碑。完整。
三、清代墓葬
张振依墓 张振依,金砂乡下金村人,官至广西梧州府总兵,康熙十八年(1753年)卒,葬于下金村石碑下。该墓座南朝北,风字形,三合土封顶,占地约80平方米。完整。
江世春墓 江世春,古竹乡高北村人,清雍正年间生,官至广安州知州。干隆末年卒,葬于古竹乡高北村金山寨大坪头。该墓座西北朝东南,风字形,石碑高1.2米,三合土封顶,占地约100平方米。完整。
游旺选墓 游旺选,字兴峰,号廷峰,大溪乡人。清嘉庆初任四品昭武都尉。嘉庆七年(1802年)卒,葬于大溪至三角塘村路旁。该墓风字形,三合土封顶,石碑高2米,宽0.9米,占地约50平方米,墓道长30米。完整。
廖氏墓群 在城郊乡古镇村城关中学内。八世祖葬于清干隆四年(1739年),中为八世祖,大于两侧墓。东侧依次葬十二世祖、十五世祖墓,西侧依次葬十三世祖、十九世祖墓。风字形,三合土封顶,东南侧10米处立一对三合土塑狮。完整。
十二州县同考官墓 在城郊乡东溪村。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立,墓主系湖南十二州县同考官、进士,姓名不详。该墓座南朝北,风字形,占地650平方米;石碑呈屏风状,高1.6米,宽1.5米,两侧青石雕龙,刻对联:勋名自昔留青琐,吉壤于今占紫垣,横披:文澜秀挹。三合土封顶。外两侧立石雕桅竿,高1.2米,内两侧立三合土狮,高1米。墓顶雕花纹图案。完整。
阙廷华墓 阙廷华(1857~1909年),字豪彩,号月潭,清代武进士、御前侍卫、云贵总兵。葬于湖雷乡增瑞村葛廷坪。该墓座西朝东,风字形,三合土封顶,占地约400平方米。完整。
第三节 古建筑 【至顶部】
第三节 古建筑
一、文 庙
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建,位于今凤城镇中山路,座北朝南。前后分三落,前为文庙,后为明伦堂、情文斋、约礼斋等辅助厢房。现存文庙(即大成殿),砖木结构。殿内分布12根石柱,中2根浮刻蟠龙;殿外琉璃瓦覆盖,雕梁画栋。历代在此设考场。辛亥革命后为道南小学,后为县政府驻地至1949年。
二、城楼、古寨
峰市河头城 原属上杭县,明万历四年(1576年),在今峰市街对岸的河头坪筑城一座,设东、西、南3门。从此,河头坪称为河头城。清代此地成为汀州府八县重镇之一,面临汀江,是水上交通要道。今尚存临江门、西门宫及街道。
金山寨 位于古竹乡高北村承启楼后侧金山山顶。寨址圆形,尚存2层高均为3.5米的寨底石砌平台,下层直径比上层直径长6米,上层面积约600余平方米。墙体以上已废。年代未考。
仙鹤寨 位于仙师乡芦下坝对面山顶上,永定河旋绕其下,为永定河水口(注入汀江)关键寨址。已废。年代未考。
兴化寨 在城郊乡古镇(古二村)小山包上,明洪武五年(1372年)设兴化司于此。已废。
石寨 在坎市镇长流村中华山上,距地面高70余丈,周长300余丈,有岩洞,可容百余人,清嘉庆年间乡人依岩建中华书屋。岩旁的中华庵、岩顶的魁星阁,已废。
三、古 井
东门井 座落在凤城镇东门拐角头,建于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深10.7米,内径0.68米,砖砌圆形井壁,石构圆形井栏,高1米。完好。
南门井 座落于凤城镇南门街,建于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深10米,内径1.38米。砖砌圆形井壁,石构圆形井栏,高1米。“泉味清冽,应汲不穷”。完好。1983年7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门井 座落于凤城镇北门,今永定县第一中学门口,建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深16米,内径0.88米,砖石结构,石构圆形井栏。完好。水已涸。1983年7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古 桥
永平桥 在虎岗乡虎东村木坑口,建于明代。单孔,石构拱式廊屋桥,桥宽4.3米,高30米,跨度30米,廊屋高5米,长宽与桥面相同,廊屋破坏严重,桥身完整。
砥柱桥 建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在坎市镇长流村水口,单孔石拱廊屋桥。长20米,高8米,跨度12.4米,宽4.95米,孔高6.85米。桥墩以条石纵横叠迭,桥面为土木结构廊屋,墙厚0.4米。公路修通以前,该桥是长流通往坎市镇的必经之处。基本完好。
文溪桥 在坎市镇文溪村等4个村之水口,建于清干隆年间。单孔石拱廊屋桥,长50米,高12米,宽4米,跨度25米。桥墩以条石纵横叠迭。桥面为土木结构廊屋,轻微损坏。
高陂桥 在高陂乡和兴村口,为高陂乡与坎市镇分界处,建于清干隆二十一年(1756年),因桥横跨永定河上游两岸的悬崖峭壁之上,故取名为高陂桥。单孔石拱廊屋桥。长59.6米,宽7.5米,高16.45米,跨径20米,拱门横披“长桥永泰”,左右镌有“一道飞虹人在青云路上,半轮明月家藏丹桂宫中”的对联,系清干隆翰林院庶吉士王见川所撰。桥墩以条石纵横叠迭。桥面筑三合土结构廊屋,现在仅剩1米高灰墙。1983年7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济恒桥 座落在湖坑乡新南村,建于光绪二十三年(1896年)。单孔石拱,廊屋木构,桥长25米,宽3.5米,高6米。现全桥完整,暑天可供村人乘凉。
五、塔
文馨塔 座落于古竹乡高南村水口山上,清干隆四十六年(1782年)建。倡建人系当地名士江世春。通高40余米,呈八棱形,共8层,除须眉座为石砌外,其余是砖砌。因未修完整,无塔尖,故又称“秃尾塔”。1981年9月28日中午自然倒塌,仅存四分之一。
东华山鲤鱼浮塔 座落于抚市乡东安村东华山寺后的嵯峨石峰之巅,于清嘉庆四年(1739年)建。共4层,六角形,砖木结构,通高15米。塔内有历代游人香客的诗对。损坏严重。1983年7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寺庙、宫庵、宗祠
五显庙 在坎市镇庵排自然村,始建于明末,面阔3间,进深前、中、后3堂,前堂为主建筑,两侧为厢房。砖木结构。庙内饰龙凤、八仙、花鸟壁画。还有碑刻记载历史沿革。庙尚完整。
汤子角天后宫 在下洋镇中川村旗山,建于清康熙年间。大殿砖木结构,两层,雕龙画栋。正面左侧为土木结构两层横楼,与殿形成直角。“文化大革命”期间被严重破坏,后由华侨捐款修复。
狮宝岩庙 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在坎市镇孔夫村燕子岩石盘上,砖木结构。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构架,面阔3间,进深2间。庵后仙人洞、龙宫洞、天灯洞3洞并列。尚完整。
东华山寺、庙 在抚市乡东安村,为道人黄华音募资建造,初为庵观,清干隆十三年(1748年)毁于兵燹,后重修改为寺。后堂为主建筑,砖木结构,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构架;前堂为土木结构。庵内菩萨林立。两堂之间为天井,两侧为厢房。寺外有九鲤仙庙、关帝庙及鲤鱼浮塔。九鲤仙庙、关帝庙均土木结构,单间,歇山顶,抬梁式构架。完好。
关帝庙 位于下洋镇东联村下山甲,建于清干隆年间(1736~1796年)。土木结构,高10米,六角攒尖顶,3层,二、三层为楼阁式。完好。
金莲山庵 位于湖坑乡奥杳村金莲山,建于清干隆四十年(1775年),土木结构,面阔3间,进深2间,中为天井,两侧为厢房,雕梁画栋,庵后一巨石,石腹中空,人称“出米石”。完好。
西陂天后宫 座落于高陂乡西陂村,结构奇特,为古塔宫殿式建筑。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全部落成于清顺治十九年(1662年)。塔7层,建于明万历元年(1644年),楼阁式,通高40米,一至三层为正方体,四层以上为八面体;塔基须眉座,石构;一层为土木结构,二层以上为砖木结构;八角攒尖顶,塔刹为圆形。塔周围为宫殿,塔前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登云馆、天井、大宝殿、外天井、戏台、大门、两侧平台、回廊、厢房,左右对称,大宝殿为主建筑,戏台与大门相连,均为砖木结构,举梁高8米,雕梁画栋,塔与殿连成一体。损坏严重。1983年7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当地群众集资维修大门,1986年至1987年省文化厅拨款维修塔之四至七层。
社前天后宫 座落于抚市乡社前村。建于清干隆五十年(1785年),砖木结构。中轴线前为大门、戏台,中为天井,天井后面是大厅,最里面是神座大厅,左右是厢房。主建筑大厅举梁高6米,雕饰花鸟,单层。损坏严重。
胡氏家庙 在下洋镇中川村。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为明代胡氏九世铁缘公所建。清嘉庆年间、民国18年两度部分被焚,后均按原貌修复。座南朝北,中轴线自北而南依次为外天井、前厅、内天井、后厅(正厅)。庙内有200根木柱,8个厢房,20幅大型壁画。壁画大多出自着名画家宋省予(上杭县人)等人之手。中厅有清代翰林巫宜福(本县大溪人)的题联,木刻金字。庙外尚存10支石雕桅竿,高达10余米。该庙土木结构,两侧之厢房全部木构,雕饰花卉、鸟兽、人物。1983年7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由海外华侨、港澳同胞捐款修缮。
第四节 石 刻 【至顶部】
第四节 石 刻
一、碑 刻
明代青石刻“太平门”横额 楷书阴刻,长114厘米,宽43厘米,厚22厘米,明弘治七年(1494年),嵌于县城门东城楼门楣。今城门已废,该石刻本县革命纪念馆收藏。
永全渡碑 清代,原立于今湖雷乡车前岗十二驳桥上侧,纵1.53米,横65厘米,花岗石,阴刻永全渡碑,下刻捐款人姓名、款数。碑题清晰,余已模糊。本县革命纪念馆收藏。
四季竹诗图石刻 清光绪年间青石刻,四幅长屏。长59厘米,宽32厘米,厚6厘米,阴刻;以竹叶构成文字,每块文字组成一句诗,合4块石刻为一首诗。另一块为石刻铭文,楷书,与竹诗图石刻相联嵌于峰市乡关帝庙内。阴刻铭文:“世传延陵十字碑为宣圣手泽三吴士大夫以得覩为聿千载而下继起称圣者厥维 关壮穆而手迹无传殊为阙典乙亥岁余承乏峰川荐绅诸君出墨刻诗竹四帙云系 鸾笔得自亲师峰川固有 关庙鸠工重锓□石庙门以彰肵夫以大圣人之手泽虽残篇断简犹将宝而贵之况此帙诗凌李杜画轹车乐文苏以竞直之姿写忠贞之操风神奕奕千古昭迥者乎以之作诗观可也以之作画观可也以之作十字碑观亦可也 光绪元年乙亥岁腊月 日吴门秦维榕谨叙”。均本县革命纪念馆收藏。完好。
游旺选等牌坊 在大溪乡五福楼(又名友龙圆寨)南侧村口,建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石构单间,高7.2米,宽6.5米。正面铭文自上而下依次为:“圣旨”、“都阃府”、“嘉庆七年诰赠昭武都尉游旺选,字兴廷,号廷峰。岁进士诰封昭武游讳上华,字友龙,号仰轩。邑庠生,由守御所千总恩授都司游讳联登,字莲芳,号白溪,坊冬月旦”。完整。
二、摩崖石刻
太湖古洞石刻 在湖坑乡新南村背隆之西与大溪乡黄龙村之东交界的山凹,周围环山,中凹平,形似“天湖”,故得名。东侧有清干隆年间建的净行寺。遗石刻2处于悬崖石上:一为“锦屏玉壁”,字高70厘米,宽50厘米,正楷;一为“荷花献实”,字高30厘米,宽25厘米,篆书;均无落款。完好。
地界题刻 在洪山乡中村王寿山半山腰石道旁悬崖峭壁上,清干隆二十七年(1762年)刻,山壁上阴刻:“干隆二十七年奉总督部堂杨布政司德府太爷高连城上杭县主王潘张勘讯结饬令立界刘廷嗣裔照契管业载土名西至分水凹在此。”楷书,每字长宽约40厘米。完好。
Ⅵ 西陂天后宫的艺术成就
西陂天后宫的建筑结构及其艺术成就,是国内的天后宫中所罕见的。它的壁画、雕塑、石刻、造型,从山水风光、花卉鸟兽以至神话传说、人物典故,无不栩栩如生,堪称一绝。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妈祖文化的实迹,而且在建筑学上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清华大学古建筑系和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的师生都来到这里参观、绘画、摄影、学习、研讨其精湛的建筑艺术。同时,戏台屏风上彩画的仕女图,古朴风流,与戏台规制均为难得的研究戏曲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西陂天后宫,在土地革命时期曾是太平区农民武装暴动集结地点和区乡红色政权所在地,现已列为当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多次修缮,美奂美仑,香火尤盛。
Ⅶ 天妃宫有多少年历史了
南京天妃宫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为了保佑郑和下西洋,由明成祖朱棣下令建造的,她见证了南京条约的签订,毁于清代至民国的战争;建国后2004年7月,为纪念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南京下关区花费巨资重建开放。
太仓天妃宫,道教宫观。在江苏省苏州太仓市浏河镇。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至正二年(1342)重建;明宣德六年(1431)大修;清干隆五年(1740)复修。道光十四年(1834),江苏巡抚林则徐再修,至此初具规模,遂成祀奉妈祖的显要道教宫宇。前有照壁,山门、钟楼、鼓楼,入宫有正殿、后殿及道舍等;正殿高大雄伟,结构严谨,殿内原奉妈祖神像,匾额纵横,宫灯高悬。宫之左右建有城隍庙、文昌阁、五路堂、三官阁等;整个建筑群东西有金钩、玉带两河环抱,景色秀丽。后因兵灾人祸,大部分殿宇先后被废。1992年5月间,做为道教活动场所正式对外开放。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上海市松江区方塔天妃宫,前身为顺济庙,原位于上海小东门十六铺一带,咸丰六年(公元1853年)
遭毁,光绪九年(1883年)易地上海河南路桥堍重建,改名“天后宫”。1980年,因市政建设需要,天后宫移至松江区方塔园内,易名“天妃宫”。
福建省漳州龙海市港尾镇浯屿岛的天妃宫,供奉妈祖天妃,原名叫“和安宫”,俗称“祖婆庙”,位于该岛中心地带。坐东向西(偏南五度),依城面海,与斗美隔海相望。宫深38.9米,宽9.2米,面积 376.28 平方米。共有三进四殿,第一殿陈列明清时代及近代碑记四座。第二殿为正殿,供奉着天妃神像,形态端庄慈祥。天妃两边有“顺风耳”、“千里眼”塑像。在供奉天妃的神龛上,悬挂着清康熙皇帝所赐的御匾,记载着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在平讨澎湖、台湾时妈祖天妃“涌泉济师”和“助战湿袍”的事迹。第三殿供奉着天妃手执玉笏的神像,当地人称“镇殿妈”。第四殿供奉的是三宝佛像。
在天妃宫天井两侧壁上,彩绘着左青龙,右白虎的壁画,其他各殿的壁上也画着飞禽走兽,梅兰菊竹,以及“西游记”,“三国志”,“封神榜”、“廿四孝”,“廿八星宿”,“六天罡”等壁画。天妃宫外两侧,有井二口,系延平郡王郑成功在1661年以前驻岛所建的龙虎井。自湄州岛建起第一座妈祖庙至今,福建、台湾、东南亚及美国檀香山都有妈祖庙。港尾镇浯屿天妃宫始建何时,至今尚无志可考。据宫中所存《重建天妃宫碑记》载:明万国辛丑年(1601年)抗荷英雄、浯屿把部沈有容为谢神恩,重建天妃宫。天启元年(1621年),红夷(荷兰)侵占浯屿,天妃宫被毁。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再次重建。道光五年(1825年)、道光十年(1830年)、民国时期(三十年代)和1943年、1981年又先后多次进行修建。如今的浯屿天妃宫,经过一番修葺,整个布局富丽堂皇,面貌焕然一新,成为游览胜地。它将为我们研究天妃史迹、历代经济史、航海史以及民族学、民俗学等提供宝贵的历史资料。浙江省丽水市天妃宫又名天后宫,也是福建会馆【福建人来浙江处州(今丽水)经商商人、或汀州府人所建,至今汀州人后裔在丽水有数十万之众】。位于浙江丽水市区仓前卢镗街(街以明朝抗倭名将命名,现仓前菜场旁的一条小弄内),建于清干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建筑材料全部来源福建,是当时浙江最大的福建会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公布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3月又被公布为丽水市级文保单位。天妃宫原占地面积1766平方米,由前庭、两廓、拜亭、正殿、后寝组成,现仅存后寝部分,其它部分和原来的佛像、匾额等均在文革期间被拆除。浙江省云和县天妃宫:鄞江会馆也称‘天妃宫’。位于1983年紧水滩水电站移民前的赤石前大街,清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乱”(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后,闽汀州府客家人(长汀、连城、宁化、清流、归化、上杭、武平、永定)迁移浙江云和县赤石所建。Ⅷ 有关天后宫的历史
汕头天后宫
[编辑本段]
位于汕头市东南出海口,距离市区约3.6海里的南北航道中间,有一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古名为“马屿”的海岛,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渔船和其它船只停泊于此避风或待航。
末代淳熙年间,停泊马屿的福建渔船渔民为求妈祖庇佑海上航行安全,与当地船民及商贾到福建湄洲组庙请来妈祖香火,在岛上创建一简陋狭小的妈祖庙以供朝拜。此后,来岛进香拜谒海上女神的越来越多,“马屿”也逐渐被改称为“妈屿”。
有了妈祖庙,妈祖的圣事很快传播到潮汕各地。乘船过海上岛的善信者络绎不绝,朝拜后将带来的活鸡放生在岛上,任其孳息,时日长久,满山鸡群,故而“妈屿”又名“放鸡山”。
揭阳乔林天后宫
[编辑本段]
位于广东省揭阳市东山区乔林乡,建筑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形状为一艘远洋大船船楼,船头刻有“安澜水庆”匾额,赞颂海神祖姑。宫庙建三进宫殿式。中殿顶端建八角燥井,既通风通光又壮丽美观。正殿供奉祖姑塑像,旁有侍女和千里眼、顺风耳塑像。祖姑塑像既壮严又慈祥,突出圣姑除暴去恶救苦救难的形象。宫庙梁柱雕刻精工细致,殿顶嵌瓷巧夺天工。庙的右前方有碑亭和可供香客乘凉歇息的书,书廊前边有记载历代重修的碑记石刻。宫庙四周乡河缭绕,浮光倒影,风景清幽,名气远着。
天后圣姑是乔林卿林氏族人的直系小姑,南宋时,祖姑的第六代裔孙陶公(讳文熙),任职广东提刑按察司副使,巡历于潮汕,观榕江之滨的磐溪是块土沃物丰的土地,留下第三子崇(讳德高)卜居立籍,创建乔林乡。二公从福建莆山县涵头望江里请来祖姑香火,建庙奉敬。乔林先辈历来十分崇敬祖姑,现在的十多万乡民(包括海外侨胞)对祖姑也十分虔诚。每逢祖姑耶诞都热情捐资庆祝。全乡三个自然村以村为单位,每个二月二十一,由长辈们穿着礼服带队,招展彩旗,欢奏鼓乐到圣庙奉请祖姑香火到神坛。家家户户备办礼品,诚心朝拜。神坛前高搭戏台,各村都演梨(戏)三天。宫前神檀香火更盛,也高搭戏台演戏二天。全乡设计四个神坛三天共演12台大戏。庆典之后,还整装队伍大锣大鼓奉送祖姑香火进宫庙。为使祖姑香火更加旺盛,乡民还成立了天后宫理事小组,小组的成员由三个自然村选派。近十年来在理事组的积极管理下,天后宫庙务不断发展。
1995年,对天后古庙背后场地进行清理,修建“天后园”。建成后的天后园有古树、假山、鱼池、凉亭、留芳亭和诏廊。诏廊裏竖立着宋、元、明、清四朝皇帝对祖姑的封赠圣旨46道的精工石刻金字的碑林,这是全国少有的,也是林氏后裔弘扬祖姑伟德的重大创举。为方便广大香客,2000年乡民献地兴建了香客停车场。最近又增置价值近万元的大型石雕香炉。理事小组还节约不必要开支,拿出人量资金协助本乡建初级中学,修桥筑路,竖大型石刻乡界碑,设立乡界路标灯等,以实际行动彰演祖姑美德。日前,理事会正积极开展把乔林天后宫列入揭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
芷江天后宫
[编辑本段]
在舞水西岸,与县城隔河相望。清同治八年(1869年)《芷江县志》载:"干隆十三年(1748年)福建客民创建。"占地3700多平方米,现保存建筑面积1970平方米。坐西朝东,南北建耳室,中间三进;戏台、正殿、观音堂,左为财神殿,右为武圣殿和五通神殿,梳妆楼已拆,建消防池。全部建筑结构完整。解放后,驻进电厂、乡政府、财贸学校。建筑上盖保持原状,下部随着需要改装成宿舍、课堂、餐厅。为人交口称赞的是门坊的青石浮雕。
坊高10.6米,宽6.3米,重檐歇山顶,门楼形状。两侧雄狮蹲踞,石鼓对峙;顶盖斗拱飞椽,十二金鲤咬脊,葫芦攒尖;左右青石铺地平台,围夔龙、规矩龙栏杆;中间十七级石阶紧接沿河大道。面临滔滔舞水,门坊显得格外雄伟。
坊上浮雕,凡95幅。大幅2.62平方米,小幅0.09平方米。鱼龙凤狮,花草木竹,神鬼人仙,形象生动逼真,画面清晰如故。或一幅为一的典,或数幅为一据。华?quot;鱼樵唱和"与"耕读为本"相对,侧柱八幅为"八仙飘海"、"丹凤朝阳"、"二龙争珠"、"狮子滚绣球"、"八王巡天"、"魁星点斗"、"连升三级"……大雕细刻,镂空镌深,堪称鬼斧神工。"五龙拱圣"中"天后宫"三个大字,用笔浑厚圆润;"武汉三镇"、"洛阳桥",施刀细腻入微。参观石雕艺术的专家,无不称扬此坊工艺之绝无仅有。
1979年,天后宫已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石坊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参观者,春夏秋冬,络绎不绝。 浙江嵊泗县天后宫 坐落在金平乡金鸡岙,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1949年《奋进中的嵊泗列岛》载:"金鸡澳内天后宫庙,殿宇极大,全山共建",现尚存前殿,是本县仅存的古建筑。前殿分正堂、左右两偏殿。殿宇整肃,装饰古朴,正门洞壁上方,左右各镌有一幅宗教题材的浮雕。门外左右墙上,各镌刻一幅金鸡奋飞图案,有一定艺术性。(《嵊泗县志》编一建置P17、《嵊泗地名志》卷四风景名胜P208)
广州番禺南沙天后宫
[编辑本段]
农历三月二十三,天后诞,南沙天后宫庆
天后林默,(公元 960 年—— 987 年)民间称之妈祖,是沿海百姓崇祀的海神。她是宋代福建湄洲屿的一个奇女子,暂短的生命留下了许多行善济世,救助海难的动人传说。历来备受治国者的褒封。人们逐渐把她奉之为神,顶礼膜拜。据资料显示,现今世界上约有一亿多人信奉天后,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有天后宫,足见其影响的深远。
明代,南沙鹿颈村曾建有天妃庙一座,为南沙天后宫的前身。清干隆年间,经重修定名为“元君古庙”,后被日夷炸毁。一九九四年,国家政协副主席,着名实业家霍英东先生倡议并捐资重建南沙天后宫,于一九九六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辰)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庆典。 重建的南沙天后宫坐落于南沙大角山东南麓,面对烟波浩淼的伶仃洋。1.5 公顷的广场上,矗立着美丽善良的巨型天后圣像。建筑的特点则集北京故宫的风格和南京中山陵的气势于一体,其规模是现今世界同类建筑之最。这里草木葱茏,繁花吐艳,还有杨柳依依的池塘,高耸的南岭塔,雅致的小山亭。暧日晴烟,凉风习习。树上的鸟儿自由歌唱,花间的彩蝶翩翩起舞。一派祥和景象,令游客留连忘返。
景区内更有大角山炮台多座,与东莞的沙角炮台相守望。当年鸦片战争,硝洇滚滚,写下了中国人民抗击英帝国主义可歌可泣悲壮的一页。现今炮台内弹痕残壁,依稀可寻。国家已将其列为重点保护文物。逐渐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是值得青少年参观学习和缅怀的好地方。 ---------------------------南沙天后序---------------------
天后 — 林默(公元 960-987 年),人民亲称“妈祖”,是中国乃至世界公认的海上保护神。
天后‘虽属中国民间信仰之一'但不是凭空想象的神明偶像,而是一个是实实在在的人‘一个勇敢无畏的人,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人。她曾以一介女子,在湄洲湾海上涉波履险,救急救难;她曾以神的名义,鼓舞着郑和远航舰队的官兵,同心协力,实现了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 七下西洋;她曾以正义的化身,激励着满怀爱国热情的郑成功壮士,从荷兰殖民主义者手里,收复了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她始终以爱的源泉,充溢着千千万万中国海员和华侨的心田,庇佑他们走遍五洲四海
天后,本是宋代一位普通民间女子,在短暂的一生中,留下无数救难济世的动人事迹,赢得当代和后人的敬仰。后来又根据众多的神话传说,人们渐渐把她奉祀为神,形成一种民间信仰。一千多年来,在中国沿海的众多城镇,以及内陆江河沿岸的要端口,直至像贵州镇这样的西南古城,都建有天后的祀庙;台湾更建有天后庙八百余座,三分之二的人敬奉天后;港澳地区,妈祖的名字早已是家喻户晓。
此外,在东南亚、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非洲各国,甚至在北欧的挪威、丹麦,只要那里有中国海员、华侨,那里就有天后的足迹,就有敬奉天后的人。
天后的生平
根据《湄洲志》和台湾《林氏太宗谱》的记载,天后姓林,名默,世居福建莆田贤良港。父惟悫(一说名愿),宋初宫都巡检;母王氏,生一男(名洪毅)五女。宋建隆无年( 960 年)庚辰 三月廿三日 生第
六女,弥月不闻啼声,异之,因名曰默,甚钟爱之。七岁教之学,悉解文义。 10 岁喜静坐一室。 12 岁,有老道士玄通者来其家,授以玄微秘法。十五岁能为常人治病,常渡海至湄洲救助海上遇险船舶。其秋 9 月,父与兄浮海而北,时西风正急,狂涛震荡,女在机织,忽闭睫,神色有异,手持梭,足踏机轴,状如有所挟,母怪其假寐,抚之醒而梭坠地,曰:“阿父无恙,兄殁矣!”俄而父归,言于怒涛中几溺者屡,似有主其舵令二舟相近者,终于父舟脱险,兄舟舵折而沉。次日,女与母、嫂驾舟入海,寻得兄尸。乡人神之,称之为神姑。 28 岁 九月九日 ,别诸姐日:“今日欲远游以畅怀,恨不得同行。”家人漫笑之。逐渡海上湄峰最高处,闻隐隐有鼓乐声,彩云布合,逐不相见。时雍熙四年( 987 年)丁亥,里人建庙于其处祀之。
---------------------------景点介绍------------------------ 南沙天后宫是参照福建田湄洲妈祖庙建成的(该庙是妈祖庙的祖庙),占地 100 公顷 。其整体建筑是清代宫殿式的建筑风格,庄严肃穆,极具宫廷的气派。天后圣像高达 14.5 米 ,屹立在占地 1.5 公顷 的天后宫广场上。整座天后宫四周绿树婆娑,殿中香烟袅袅,置身其间令人顿生超凡脱俗的感觉。
矗立在天后宫广场巨大的天后石雕圣像,用 365 块花岗岩石砌成,象征着天后娘娘在一年 365 天中都保佑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在广场中央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条中轴线,南沙天后宫的建筑物都是依据这条中轴线而建造的
牌坊原全国宗教协会主 席赵朴初 先生生前为牌坊题词。穿过牌坊便到达山门。山门是天后宫的正门,室内供奉是“千里眼”和“顺风耳”这两尊像神。
山门两侧有钟楼和鼓楼。钟鼓楼内的钟和鼓都按时敲击。每逢节庆期间,这里更是钟鼓齐鸣,一派喜气洋洋的气氛
献殿则位于山门的正上方。殿内供奉着“蹈海天后”,四海龙王则持圭在两旁站立着,寓意天后女神统领四海龙王的安澜利运
正殿是南沙天后宫的中心,木雕神龛中分别供奉着以香檀木雕刻贴金的天后像,以及从天后故里湄洲妈祖庙点睛分灵出来的出巡软身天后像。整个殿堂仁爱与威严同在,正气与圣洁共存
寝殿位于正殿之后,是天后起居休息之所,内供奉素装的天后坐像,两侧布置模仿天后日常生活的器具和摆设。从这闺房中,可看见天后是一位十分艰苦朴素的民间女子
南岭塔塔高 45 米 、共 8 层。据传,修塔的原因大致有四:一是此塔可平衡右侧较高的大角山的主峰;二是应了所谓“左青龙”的说法;三是天后既为海神,就必应有指路导航的建筑物在此;四是该塔作为人们登高眺望的建筑,它同时亦是一座标识物。与此同时,这塔的层数是 8 层,之所以是双数,与其它塔单数的不同,是因为民间传说中有这么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男神仙的代码是单数,女神仙的代码是双数。天后是女神,因此天后宫内,无论是阶梯、瓦楞还是对联的单联(上联或者下联)字数,都是呈双数的。
放生池是游客放生的地方,所谓种善因得善果。放生是一大善事,所以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来这里放生。
大角山炮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鸦片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英勇的中国军民在此与外国侵略者殊死拼斗,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烈诗篇。炮台在 1982 年被国务院正式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大角山炮台这一文物古迹十分重视,专门拨出巨款重修,并于 1997 年香港主权回归前夕对广大游客开放。现在对游客开放的七座炮台分别是:振威台、振定台、安平台、安胜台、安威台、安定台、安盛台(后改名为流星台)等,以及火药局即洋弹药库一座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虎门大角山炮台-----------
虎门是珠江的主要入海口,是南中国的重要门户,虎门要塞是我国八大要塞之一,是鸦片战争的主战场。虎门炮台始建于康熙五十六年( 1717 )年,后几经毁坏、几经修建,共计有炮台 50 座。 大角山炮台雄踞虎门西岸,与沙角炮台隔江对峙,扼守虎门水道出口,构成虎门要塞的第一道防线。二次鸦片战争后,大角山炮台增设为:振阳、振威、振定、安平、安定、安威、安胜、安盛等八处炮台 , 分布在南北两道山梁上。 十九世纪初,英国殖民者向中国输入大量鸦片,正当烟毒危及中国生存的关键时刻,钦差大臣林则徐赴广东禁烟,与两广总督邓延祯,水师提督关天培等整顿海防,缉拿烟贩,严惩受贿官吏,并于 6 月 3 日至 25 日在虎门海滩销毁 237 公斤鸦片,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英国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叫嚣“要用武力教训中国政府懂得对外义务”。 1840 年 6 月下旬,英侵华远征军舰船 48 艘,陆海军 15000 余人抵达广东海面,并宣布从 28 日起封锁广州江面和海口,于是震惊中外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同年 6 月 30 日,英军主力北上,攻陷浙江定海,舰抵天津,直逼北京,道光皇帝慑于英舰炮火威胁,将林则徐、邓延祯二人革职,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与英方谈判求和。 1841 年 1 月双方正谈判时,英军突然进攻虎门,随即于 1 月 26 日非法抢占香港。 1841 年 1 月 7 日,英军同时进攻大角、沙角炮台,左路英军共四舰 1400 多人, 110 门火炮,向大角炮台猛烈轰击,并派小船抢占滩头,大角炮台千总黎志安率 200 多名官兵英勇抗击,浴血奋战,但终因寡不敌众,大部伤亡,大角炮台沦入敌军之手。 1856 年 10 月,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两广总督叶名琛采取投降路线,英法联军乘虚而入,大角山炮台于同月 23 日再度被陷。 帝国主义的野兽侵略,给中国人民戴上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沉重枷锁,这民族的耻辱,我们当永世不忘。
陆丰虎岛天后宫
[编辑本段]
虎岛天后宫位于陆丰市螺河下游东岸灯峰山下,距陆城5公里,交通便捷。
据记载:早在南宋咸淳年间(公元1266-1277年),福建百姓因灾向粤东大迁移中在灯峰山下安居生息,带来了妈祖神位。目前18个村庄的二万多人,大多为妈祖信众。宫庙原为小庙,于明代洪武年间(1370年)建成大庙,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虎岛天后宫在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由广大妈祖信众大力捐助,经多次修建,焕然一新。宫庙包括前后殿、拜亭以及殿两侧厢房,540多平方米,理事会楼房一座,200多平方米。宫庙范围为2000多平方米。宫殿为硫璃瓦飞檐,殿顶正面饰立体“双龙戏珠”,大殿拜亭两侧辟有“龙虎”天井。宫内文物,虽遭“文革”破坏,但仍有幸存。如大厅正中悬挂“后德配天”、“一六生成”匾额,以及“后德配天万古声灵有赫,母仪称圣千秋且豆重光”“英风护国千秋泰,烈气庇民万古安”等三对木楹联,都是清道光年代社会名流赠送的。同时还保存四尊清代的神像以及香蕉炉等。现在宫庙理事会领导正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修建公路、建设公厕等多项慈善公益事业。决心为弘扬妈祖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多作奉献。
Ⅸ 描写龙岩西陂天后宫的作文(400字左右)
写作思路:要直接简化任务语言。在叙述中,我们要把直接叙述变成间接叙述,尽可能简化人物语言。这样,即使情节连贯,又使语句“简练”。
土楼,位于福建省永定县,这些土楼千姿百态,个性鲜明,有圆形的,正方形的……都是用土建成的,还真是神奇。
走进游览区,一座座千姿百态的土楼展现在我的眼前,我们先来到“土楼王”,这是一座圆形楼,是漏顶的,有4楼,400多个房间,可以住800人。我想:一座普通的楼可以居住30人左右,要住八百人,得要多少栋楼房。我不禁发出了惊讶的声音。
听导游说:这四楼,一楼是厨房,二楼是客厅,三楼是储藏室,四楼是卧室。听了导游的介绍,我感到这儿的人生活真有条理。
穿过“土楼王”我们来到“土楼王子”,听着这个名字,就知道这座楼一定很美丽,的确如此,确实很漂亮,这个土楼也是圆形楼,楼顶的,圆楼旁边还有两个小房子立在旁边,像是土楼的保护神。导游说:这座土楼是1912年建成的,历史很悠久,是世界文化遗产。我们听了都赞不绝口,竖起了大拇指。
我望着眼前这巧夺天工之作,心中不由得涌起了一股自豪感:我们的祖国多么伟大,我们的人民多么聪慧!
Ⅹ 永定土楼是坑爹的!
现存最古老的土楼——龙安寨。方形土楼,坐落在城郊乡古二村,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没有石脚墙基。今存遗址(包括部分残墙)。
最古老的圆土楼――金山古寨。位于永定高头乡的小金山上,该寨建于南宋祥兴二年,即公元1279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没有石脚墙基。今存遗址。
最令人震撼的土楼群——初溪土楼群。位于下洋镇初溪村海拨400-500米大山深处的山腰上,山势峻峭,地形复杂,坡度较大,形成于明代初(公元13世纪初)至现代。包括5座圆楼在内的近百座土楼依山就势、错落有致、气势磅礴、背靠千亩梯田。该土楼群是人与自然完美结合、和谐相处的典范。
经典土楼最多的土楼群——洪坑土楼群。位于湖坑镇洪坑村,形成于宋代末(公元12世纪)至现代,现存百余座圆楼、方楼、宫殿式土楼、五凤式土楼、府第式土楼等,依山就势,沿溪落成,错落有致,与青山、绿水、田园融为一体,构成一幅古朴、神奇、美丽的画卷。其中奎聚楼、福裕楼、振成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洪坑村被评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
最壮观的土楼群——南溪土楼群。被称为南溪土楼沟。位于湖坑镇南溪片,形成于宋代(公元12世纪)至现代。5个行政村、数十个自然村,村连着村,两边青山耸立,溪水从村中贯穿而过。数百座土楼形态各异,沿溪而建,在狭长的山谷间蜿蜒10余公里,巍峨壮观,气势恢宏。
最具侨乡特色的土楼群——中川土楼群。坐落在下洋镇中川村,形成于明代早期(公元15世纪20年代)至现代。百余座造型、规模各异的土楼依山傍水,建筑风格别具一格,充分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颇具侨乡韵味。历史上曾涌现众多如胡子春、胡泰兴、胡文虎等在全国乃至国际着名的文武人才、商界巨子。
规模最大的圆楼——承启楼。坐落在高头乡高北村,又名天助楼,被称为“福建土楼王”。始建于明祟祯年间(1628—1644),按《易经》八卦原理设计,直径73米。“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套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鼎盛时期住过800多人。1959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一书对该楼作过详细介绍。1986年,我国邮电部发行一套中国民居系列邮票,其中福建民居邮票就是以承启楼为图案。
楼梯最多、最奇特的土楼——集庆楼。圆形土楼,坐落在下洋镇初溪村,建于明朝永乐(1403—1424)年间。两环,高4层,外径66米。以年代久远、结构特殊着称。底层内通廊式,二层以上用72道楼梯分割成72个单元。全楼木结构均以榫头衔接,不用一枚铁钉。
最像布达拉宫的土楼——奎聚楼。宫殿式方楼,坐落在湖坑镇洪坑村,建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形成楼宇参差、错落有致的格局,如同西藏的布达拉宫。
品位最高的五凤楼——福裕楼。坐落在湖坑镇洪坑村,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占地约4000平方米3堂4横式。雕梁画栋,装饰精美,楹联众多。全楼共有166个房间、22个厅堂、28道楼梯、6个天井、2个大门、2个侧门、2口水井、6个浴室。
最富丽堂皇的圆楼——振成楼。坐落在湖坑镇洪坑村,建于民国元年(1912),被称为“土楼王子”,以富丽堂皇、中西合璧、内部空间设计精致多变而着称。2环,外环高4层,直径57.2米,按《易经》八卦原理设计。该楼开创了将西洋建筑文化融入客家土楼建筑的先河。
最具书香气的土楼——衍香楼。坐落在湖坑镇新南村,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外圆内方,按《易经》八卦原理构建。雕梁画栋,古朴典雅。历代以诗书传家,人才辈出,是典型的书香门第。
最秀丽的土楼——振福楼。圆形土楼,坐落在湖坑镇西片村,建于民国2年(1913),按《易经》八卦原理构建,被人称为“土楼公主”。2环,外环高4层,直径43.5米。山清水秀、风光旖旎、高贵雅致。厅堂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石刻楹联众多。
最富传奇色彩的土楼——环极楼。坐落在湖坑镇南中村,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被称为“大地音响”和 “抗震巨堡”。圆形土楼,2环,高4层。站在楼中间天井中心喊话,即产生扩音器的效果,其缘故至今是个谜。1918年农历正月初三永定发生强烈地震,该楼外墙被震开一条一尺多宽的裂缝,而后又慢慢愈合。
直径最大的圆楼——福盛楼。坐落在陈东乡岩太村,始建于1966年,3环,外环高4层,直径达84米。
最像仙境的土楼群——岩太土楼群。位于陈东乡岩太村海拔750——900米的山腰上,形成于宋代(公元13世纪)至现代。46座造型各异的土楼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坡度较大、海拔千余米的山腰上,周围群山耸立、林木葱茏、梯田环绕。楼内楼外经常云雾缭绕,形成茫茫云海,与四周群山、梯田交相辉映,如诗如画,宛若人间仙境。
最高的生土建筑--西陂天后宫。位于永定高陂镇,该宫共七层,高40多米,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最早被编入中国建筑史的土楼--裕隆楼。坐落在高陂镇压富岭村,始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占地面积5113平方米,3堂2横式。1959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一书对该楼作过详细介绍。
最华美精致的土楼--永康楼。坐落在下洋镇霞村,建于民国27年(1938)。外圆内方,直径36米,高3层。4个厅堂雕梁画栋、装饰精美、美伦美奂,前厅、侧厅活页门扇的镂雕镏金人物古事、双龙戏珠、八仙过海和花鸟,惟妙惟肖,金碧辉煌。前厅屋檐下的彩绘国画,以现代生活为题材,洋气十足,充满时代气息。
最早的方土楼--馥馨楼。坐落在永定湖雷镇,该楼建于公元769年。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全楼大体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