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用叉子吃饭最早起源于哪
叉子吃饭的起源,你了解叉子的历史吗?
从古埃及时期开始,就有各种盛菜用的叉子了,很多坟墓的考古发现也都证实了叉子的存在。希腊人真正开始使用叉子将食物送入口中,是在四世纪左右,从拜占庭帝国开始的。这个习惯在1056年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因为拜占庭帝国国王的女儿狄奥多拉·杜卡斯嫁给威尼斯总督多明尼各·塞沃后,看到意大利人用手指吃饭就感到恶心,便在威尼斯推行使用叉子。
追溯来看,最早的餐叉出现在中国哦!青铜时代齐家文化(公元前2200至约前1600年)遗址中发现骨质餐叉,且商代(公元前1600年至前1050年)一些遗址中也出土过骨质的餐叉。当时人们把用于餐桌上的刀具叫做“匕”。现代人用的匕首原来产生的时候居然是用于饮食的。青铜匕,它具有两种实用功能:一是相当于勺子,二是相当于餐刀,可以切可以捞。据说,后来由于中国人口的大量增长,叉子逐渐被更高效方便的餐具筷子所取代了。
骨质餐叉
㈡ 叉子什么时候出现在中国
最早追溯到唐朝。唐代留下来的文物资料显示那时胡风盛行。人们喜欢吃胡饼和烤肉。于是就有一种两尖的叉开始使用了。可以说叉子的使用也是作为北方草原民族文化传入华夏的。而随着后来生活习惯的规范化和文化的趋于保守。加之以“筷子”在文化上引申出的“直。方。圆。正”的君子文化概念。筷子也被视为是高贵和正统的进食工具。叉食被当做是粗野和“虐待食物”的进食方式被逐渐遗忘。
㈢ 中国的筷子文化和西方的刀叉文化哪一个更悠久
那肯定是我大中华的筷子文化更早出现的啊。
首先,我国作为唯一传承下来的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长远的历史。最早出现在饮食文化中的是勺子,随后是刀叉,再然后是筷子。据相关史料估算,筷子的出现也已经有3000年之久。而西方文化首先历史就比我中国要短,而且刀叉原来是西方游牧民族方便割肉进食随身带在身旁的,到了文艺复兴后,贵族阶层崛起才重视起餐桌礼仪,这时候刀叉文化才慢慢走向殿堂。在到了近代西餐文化逐渐传播,才会让中国人了解西方刀叉文化。
再说中国在刀叉时用方面也远远早于西方,我国那是因为筷子的使用习惯了会更加顺手,而且我国餐桌上没有像牛排那样需要割的食物,所以我们才逐渐的选择了筷子,这也与我们的饮食习惯有关。
㈣ 一次性筷子与普通筷子有什么区别
一、原材料的区别。
筷子,是指中国常用的饮食工具,通常由竹、木、骨、瓷、象牙、金属、塑料等材料制作。一次性筷子主要有一次性木筷和一次性竹筷。一次性竹筷由于是用可以再生的竹子制作,十分经济,越来越被广泛使用。
二、历史上的区别。
中国很早就已经使用餐具,用勺子的历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历史约4000年,用筷子的时间上限还不确定,但至少已有3000年历史,餐叉直到战国时仍在用,河南洛阳的战国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
早在江户时代,日本人就发明了适合日本饮食习惯的一次性筷子。到1990年,日本国产一次性筷子的产量达到了240亿双。与此同时,由于一次性筷子消耗了大量木材,日本国内掀起了一起关于一次性筷子是否破坏森林资源的讨论。一些厂商于是将目光转向海外。
三、健康上的区别。
一次性筷子制作过程中须经过硫磺熏蒸,所以在使用过程中遇热会释放硫磺,侵蚀呼吸道黏膜。一次性筷子在制作过程中用双氧水漂白,双氧水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对口腔、食道甚至胃肠造成腐蚀。普通的筷子只要清洗干净,经常更换就没有问题。
㈤ 刀叉是在何时兴起的
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后来走向定居生活后,欧洲以畜牧业为主,面包之类是副食,直接用手拿。主食是牛羊肉,用刀切割肉,送进口里。到了城市定居以后,刀叉进入家庭厨房,才不必随身带。由此不难看出今天作为西方主要餐具的刀和筷子身份很是不同,它功能多样,既可用来宰杀、解剖、切割牛羊的肉,到了烧熟可食时,又兼作餐具。
大约15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用刀把食物送进口里不雅观,改用叉叉住肉块,送进口里显得优雅些。叉才是严格意义上的餐具,但叉的弱点是离不开用刀切割在前,所以二者缺一不可。直到17世纪末,英国上流社会开始使用三尖的叉,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所以西方人刀叉并用只不过四五百年的历史。
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
虽然不能将不同传统的形成和餐具差异简单对应,但是它们适应和促成了这种分化则是毫无疑问的。筷子是一种文化传统的象征。华人去了美国、欧洲,还是用筷子,文化根深蒂固,而老外们在中国学会了用筷子,回到自己的国家依然要重拾刀叉
㈥ 中国人为什么用筷子而非刀叉
筷子的祖先在中国。当时称它为“箸”,也叫“筯”。因为古代的中国人,不能用手捞热烫或冰冷的食物,迫使他们折些小树枝或小竹枝代替。渐渐地发展用削得圆滑的竹枝做筷子取食吃饭。筷子流传以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好处和乐趣。如:蒙古族的筷子舞。筷子舞是舞蹈人手拿着筷子有节奏地打着自己的肩、腰、腿等部位边打边歌舞。节奏欢快,别有一番风味。在唐朝之前,筷子还作为中国文化传输给亚洲各国。并产生广泛影响,目前世界上使用筷子的人大约有10多亿。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发明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巧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的杠杆原理,受到着名物理学家的高度评价。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长,不怕热烫,不怕寒冻,真是高明极了!
中国人对于筷子的情有独钟,可谓是“不可一日无此君”。那么为什么是中国人发明出了这种别具特色的进食餐具并一直沿用至今呢?7月18日,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仁湘在首都图书馆,演讲“餐桌上的历史风景——中国古代进食传统”,讲述国人与筷子的情感渊源。
古代各式餐匙
史前的勺子还没有勺子的形状,只不过是个骨头的片片,一个宽片的骨片,就可以盛饭吃了。
勺子和筷子在古代的分工很明确,勺子是吃饭的,筷子是吃羹里头的菜的,规矩非常明确。所以勺子一开始形状不定。
有的勺子每个顶部有一个孔,孔里面拴一根绳,绳子干什么用的?如果说是放在碗里头,用不着拴绳。
这些勺子都是在墓葬死者的腰部发现的。我们推测这个东西系在腰带上,随身携带,是个不可少的装备。现在的少数民族,如藏族,他们出门要带一个小刀,小刀就是餐具,用来割肉。
早期的勺子,由于冶金术还没有发明,主要用兽骨做成,或用蚌壳绑一个棍。到青铜时代,出现了青铜勺。春秋以后就开始出现圆头勺子,一直用到现在。当然,我们现在的勺子的造型跟西餐的一致,不是我们传统的样式。
还有餐叉,我们在甘肃青海地区发现了若干件史前餐叉,距今四千年之久,用骨头做的,很精美。它比较大,有二十多厘米长。
叉子、勺子和刀,那时候就都有了。西部地区,主要以放牧、畜牧为主要的经济形态,所以吃肉食比较多,他用得着这东西。餐叉到了商周时还在用,我们在洛阳有一个战国墓葬里边,有一次发现了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这不是家庭用的规模,这应该是宴会用的。
战国以后餐叉发现的就比较少了,很可能就被淘汰了,我们不再用了。
叉的名字在古代,我自己考证,可能叫毕,“毕”是个网子,是个带有长柄的网子,是可以网动物的。为什么餐叉也叫毕呢?我想这个毕也是作为一个星座的名字,我们叫二十八宿。北斗也是一个勺子的名字,取了星名。毕可能是取自我说的网子的名字,取了星座的名字,然后回过头来取作这个餐具的名字。
毕星座的连线是几个点的连线,我们知道牛郎织女的星座图,这个毕的星座图的连线就是个叉子的形状,所以它叫毕。
再回到筷子,我引用一句话:“不可一日无此君”,人一天都离不开它,你猜它是什么?就是筷子。
筷子是明代以后有的名字,明代之前叫箸。我们读明代人陆容的《菽园杂记》。它说当时的江南人,苏州这一片的人,民间的对话有一些避讳的风俗。如果你在开船,就避讳说“箸”(住)。也就是说我们在船上,如果要吃饭你就不能说把箸拿来,这样就不吉利。你要快快地行走,你说“箸”就是要停的意思了。
你要反着说,说“筷”,拿筷子。这样,因为苏人行船,给我们常用的餐具带来了一个新的名字——筷子。
殷墟出的筷子头是用铜做的。到汉代以后主要是圆的筷子,竹的筷子。两端一样,并没有分哪个是上面,哪个是下面。我们现在也不太多用,我们家里用的筷子夹菜的那一端是圆头,我把它叫足,上面的方的,我把它叫首,就是头。
这是古代,包括现在最标准的筷子。自从一次性的筷子问世之后,筷子就改变了传统的形象了,五花八门。方头的筷子,比较确定的证据是明代出现的,明代以前的筷子都还没定型。杭州的萧山有个跨湖桥遗址,发现了几只小木棍,有一对大小形状比较接近,大概有十几厘米长的木棍。发掘者觉得它应该是筷子,因为一端还刻有一些符号,可能是特别的符号。这个符号有点像后来算卦用的数字符号。筷子在早期,在汉代的时候可以用来算卦,所以它是算筹码。
一些汉代的图像,餐桌上明确放的是筷子。唐代的壁画上,桌子和椅子上放的有勺子有筷子,说明勺子和筷子在比较正式的宴会场合也都是要齐备的。《韩熙载夜宴图》上,也有筷子和勺子。明清的时候就不用说,非常普遍了。清代人画的《红楼梦》插图,也有筷子。
特别要提醒大家的是,筷子的放法也有特点。汉晋的时候是直着放的。在唐代,一双两双、三双四双,是横着放在桌面上的,勺子也是横着放的。这种放法传到了韩国、日本。
我们从宋代开始,筷子就改为直着放了。《清明上河图》上,餐桌上的筷子是垂直放的。
可见,汉晋直着放,到唐代就横过来,到宋代又直过来。这种变化过程是怎么样,或者为什么要这样,我们现在也不能说得很明白,只是看到了这种变化。
我讲的是历史的细节,讲的是餐桌上的风俗,由这些细节可以看到我的传统,你看到你现在的生活其实是受到传统引导的。
最后,我引用德国的《法兰克福汇报》2008年的一篇文章,标题是《厨房的勺子才是真正的文明权杖》。它先讲了一个故事,商代伊尹辅佐汤王灭夏,他最早是一个弃婴,被一个厨师收养长大,学会了做一手好菜。商王羡慕得不行,就把他请来做了自己的高参。这个伊尹就见了汤王,他就说全国各地有很多好吃的,我们必须怎么怎么样才能得到这些东西,然后就讲怎么做菜,把治国的道理讲得跟做菜的道理一样。这就是后来老子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文章作者就发了感慨,说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历史是多么神奇,厨房的勺子才是真正的文明权杖,美味是消除野蛮的最佳武器。好人吃好,坏人吃坏。想世界变得更美好就应该从厨房下手,建议应该把安理会改成厨师技校。
我们有很多厨师当大官的,在历史上。厨师很受尊重的,一个军官打了败仗以后为了活命逃命可以扮成一个厨师,不然的话小命就丢了。这个结语就是说我们对历史的研究不是一个小事,不仅仅是健康、文化上的小事,可能还是有关人类命运的政治,升华到这方面的大事情,甚至是有关国际政治生活的大事情。
㈦ 叉子是谁发明的
对于刀叉,我们也是有发言权的,因为一开始中国祖先也是用刀叉而不是筷子,也就是说刀叉是中国人发明的,历史上也曾出土过很多刀叉文物。
距今大约7千年前,为了对付肉食类,新石器时代的人生活当中最好的餐具是刀,只不过当时人们把这种刀具叫做“匕”。
可以想见,聪明的中国古人就把刀最先应用于饮食之中。
中国出土的青铜匕,具有两种实用功能:一是相当于勺子,二是相当于餐刀,可以切可以捞。
考古发现,从西周到战国,先后流行过青铜勺形、尖叶勺形和长柄舌形餐刀。窄柄舌形餐刀从春秋到宋元一直用了两千多年,制作材料有青铜、银、金等。
在餐具刀之后,接着出现的就是叉子。考古发现证实,在距今4000多年以前我们的先人就开始使用餐叉了。西北齐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些骨制餐叉,是三齿状的。这种餐叉,跟我们现在用的西餐餐叉形状、大小非常接近。
在我国商代的一些遗址、墓葬中也有出土餐具,都表明商代时刀叉是人们使用的主要餐具。而且当时它和勺子、骨刀同在,表明当时餐叉、勺、刀是三件配套的。另外在洛阳的一个战国墓里头出土了50多件铜刀铜叉,说明战国也用刀叉。
甘肃酒泉出土过东汉铜餐叉,广东出土过东晋铁餐叉,甘肃漳县出土过元代的餐叉,和餐刀一同出土,同时在山东嘉祥也出土了刀叉,还有专门放置刀叉的竹鞘。
被认为是餐具的筷子最早出土文物是安阳殷墟1005号墓发现的6支铜箸头,所以商代被认为是最早使用筷子的时代,之后筷子逐渐取代了刀叉,战国时已经成为了主流,从此中国人开始大规模地使用筷子了。
为什么筷子会取代了刀叉?这是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结果。因为在商周时期,中国的烹饪技术进入到饮食的文明时期。这个时期吃饭时无需再用刀叉进行分割,因此便使用筷子直接夹入口中。
那么对于今天使用刀叉的西方人古代社会用什么吃饭呢?那就是不用餐具!
在很多画作中,我们可看到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吃饭都是用手,当时最强盛的罗马贵族最时尚的吃法也是躺在床上,用手取食物。为了区分地位的高低,王室和贵族是用三个手指,不能像平民用五个手指。所以,叉子一般都是三齿。
事实上西方人用餐叉的历史并不太长。西方学者认为,西餐普遍用餐叉是16世纪开始的,有的认为还早一点,但顶多能推到是拜占庭帝国时候开始的。
中国饮食文化中刀叉和筷子的使用,传到了欧洲之后,因为西方饮食特点,刀叉显得比较实用,可以切肉切面包,而筷子却不太实用,所以西方人只接受了东方饮食文化中的刀叉。
㈧ 欧洲人是什么时候开始用刀叉作为餐具的
大约在13世纪以前,欧洲人在吃东西时还都全用手指头。在使用手指头进食时,还有一定的规矩:罗马人以用手指头的多寡来区分身份,平民是五指齐下,有教养的贵族只用三个手指,无名指和小指是不能沾到食物的。这一进餐规则一直延续到16世纪,仍为欧洲人所奉行。
叉子:进食用的叉子最早出现在11世纪的意大利塔斯卡地区,只有两个叉齿。当时的神职人员对叉子并无好评,他们认为人类只能用手去碰触上帝所赐予的食物。有钱的塔斯卡尼人创造餐具是受到撒旦的诱惑,是一种亵渎神灵的行为。意大利史料记载:一个威尼斯责归人在用叉子进餐后,数日内死去,其实很可能是感染瘟疫而死去;而神职人员则说,她是遭到天谴,警告大家不要用叉子吃东西。
12世纪,英格兰的坎特伯爵大主教把叉子介绍给盎格鲁一撒克逊王国的人民,据说,当时贵族们并不喜欢用叉子进餐,但却常常把叉子拿在手里。当作决斗的武器。对于14世纪的盎格鲁一撒克逊人来说,叉子仍只是舶来品,像爱德华一世就有7把用金、银打造成的叉子。
当时的大部分欧洲人,都喜欢用刀把食物切成块,然后用手指头抓住放进嘴里;如果一个男人用叉子进食,那就表示,如果他不是个挑剔鬼,便是一个“娘娘腔”。
18世纪法国因革命战争爆发,由于法国的贵族偏爱用四个叉齿的叉子进餐,这种“叉子的使用者”的隐含寓意,几乎可以和“与众不同”的意义画上等号。于是叉子变成了地位、奢侈、讲究的象征,随后逐渐变成必备的餐具。
餐刀:西方餐具中至今仍保留了刀子,其原因是许多食物在烹调时都切成大块,而在吃的时候再由享用者根据个人的意愿,把它分切成大小不同的小块。这一点与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在烹调开始前,将食物切成小块的肉丝、肉片等然后再进行加工的方法不同,也许这便是西方烹调技术一直落后于东方的重要原因之一。
餐刀很早便在人类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1.5亿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开始用石刀作为工具,刀子挂在他们的腰上,一会儿用来割烤肉,一会儿用来御敌防身;只有有地位、身分的头领们,才能有多种不同用途的刀子。
法国皇帝路易十三在位期间(公元1610年—公元1643年),深谙政治谋略的黎塞留大公,不仅在使法国跻身于欧洲的主要强国之列作出了贡献;即便是对于一般生活细节,这位枢机主教也很注意。当时餐刀的顶部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那样呈椭圆形状,而是具有锋利的刀尖。很多法国的官僚政要,在用餐之余,把餐刀当牙签使用,用它来剔牙。黎塞留大公因而命令家中的仆人把餐刀的刀尖磨成椭圆形,不准客人当着他的面用餐刀剔牙,影响所及,法国也吹起了一阵将餐刀刀尖磨钝的旋风。
汤匙:汤匙的历史更是源远流长。早在旧石器时代,亚洲地区就出现过汤匙。古埃及的墓穴中曾经发现过木、石、象牙、金等材料制成的汤匙。
希腊和罗马的贵族则使用铜、银制成的汤匙。15世纪的意大利,在为孩童举行洗礼时,最流行的礼物便是送洗礼汤匙,也就是把孩子的守护天使做成汤匙的柄,送给接受洗礼的儿童。
餐巾希腊和罗马人一直保持用手指进食的习惯,所以在用餐完毕后用一条好毛巾大小的餐巾来擦手。更讲究一点的则在擦完手之后捧出洗指钵来洗手,洗指钵里除了盛着水之外,还飘浮着点点玫瑰的花瓣;埃及人则在钵里放上杏仁、肉桂和桔花。
将餐巾放在胸前,其目的是为了不把衣服弄脏,西餐中常有先喝汤的习惯,一旦喝汤时弄脏了衣服,便常会让人整个的一餐都吃得很不愉快。
餐巾发展到17世纪,除了实用意义之外,还更注意观赏。公元1680年,意大利已有26种餐巾的折法,如教士僧侣的诺亚方舟形,贵妇人用的母鸡形,以及一般人喜欢用的小鸡、鲤鱼、乌龟、公牛、熊、兔子等形状,令人美不胜收。~~
㈨ 筷子应该怎么使用筷子的历史有多久
筷子,中国传统餐具。筷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饮食工具。可以制成筷子的材料非常多,有竹、有木、有瓷,也有象牙、金属等等。筷子,即使我国的一个文化标志之一也就是饮食文化,也是世界最常使用的一种餐具。最早是由我国发明,后来才流传到了海外,比如朝鲜、日本等等国家。在我国,我们非常习惯使用筷子来夹取食物进食,但是在某些国家比如印度等等他们则是更加习惯直接用手抓取食物。
筷子的使用方法并不唯一。事实上,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使用筷子的手势,只是差别不大。筷子有两根,放在上下两个地方,然后上面的筷子主要由大拇指、食指以及中指三个手指一起控制。之后只要能够把下面的筷子固定住,每次动筷子的时候只动到上面的筷子,然后夹取食物的时候,食物可以很稳定的被夹持住,那么就是正确的使用方法了。
㈩ 筷子和叉子的历史哪个更悠久
刀叉5800年前;筷子6600-5500年前
最近读了《休闲读品·天下》2012年第1辑《恍若同世》一文,文章作者前往半坡、河姆渡古人类遗址实地探访后,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上古人类的生活画卷。文章对上古人类的衣食住行及娱乐进行了系统的描述,有一个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
作者参观文物时发现,在早期人类生活中,曾出现过骨质刀叉作为餐具(青海同德县的宗日遗址),距今已经5800多年历史。在我印象中,中国的古人似乎就是用手直接抓饭,加上《论语》中曾说过“勿抟饭”,似乎更是印证了这个看法,然后就是开始大规模使用筷子,之前从没听过哪一时期有刀叉作为餐具。事实上筷子出现时间也极早,江苏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有42件骨筷,它们的发现可以把中国人使用筷子的时间追溯到6600~5500年以前。早期的人类在筷子和刀叉中作出了抉择,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曾评论说,“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且不怕高热,不怕寒冻,真是高明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