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有效阅读历史
广泛的阅读,通过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各种信息和图片形式首先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情况,有利于历史知识和记忆的渗透。
❷ 如何阅读历史书
对于如何阅读历史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每种想法都有其独特的内涵,我们要尊重它的内涵,了解他它的不同,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应我该如何阅读一本历史书。
对于如何阅读历史书,首先,我们要看这本历史书的前言。看历史书的前言,能让我们轻松的总览这本历史书所要讲的主要内容。从而总结出这本历史书所讲的时间段,具体讲的是哪一时期的历史。通过我们自己对这一时期历史的了解,简单的做出规划,应该怎样认真地学习这本历史书。
总之,阅读一本历史书。我们首先要看前言,其次要看目录,最后重点关注每一节的具体内容。这样我们就能轻松的学会历史。
❸ 怎样阅读历史故事
历史书相对于其他门类的书籍来说,布头比较大,书一般比较厚,而且语言上比小说生涩难懂,但要想读好历史书还是有方法的。
初步建立历史学科的专业知识框架
历史讲究的五种史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和唯物史观。因此在阅读史书前,建立简单的知识框架很重要。比如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中国,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上看中国从农耕文明迈向工业文明的历程。
一般读历史书之前,最好知道一些阶段性特征,这样对于一段历史的把握更加清楚一些。比如我们在看中国近代史之前,你首先要了解中国近代史既是列强的侵华史,也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同时也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探索史。救亡图存是主线,列强的侵华伴随着中国人民的抗争。
比如我们在看古代政治制度的时候,要知道中国古代的朝代沿革顺序以及政治制度的趋势: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削弱。初步建立知识框架之后,在根据书本的内容添加一些细节,这样看待历史才更加全面。
带着问题去读历史,掌握一定的记忆技巧
历史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增加了记忆的难度,我们在读历史书的时候,感觉读起来比较有趣,但是要记住比较难。
读书一定要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效率,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读历史书也是一样,在打开书本扫读目录封面封底以后,不妨问自己三个问题,我将从这本书中获取哪些东西?对于和解决问题无关的内容可以略读,重点看自己需要的那部分。
❹ 如何阅读历史书籍
读历史书要带有问题去读,要选对书,还要客观的心态,最后要方法正确。学习历史其实是锻炼逻辑思维,学习历史就是在梳理好时间线之后,去思考因果关系,在时间线上,每一个小的事件发生所具备的前提条件,因为这些条件所最终导致的结果。
❺ 如何研究历史
,这个概念对我们来说显得大而有些不切实际,即便是对现在许多史学大家而言也不便妄谈此论,对我们这些后生晚辈更显得极为奢侈,不过正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们也应该去考虑一下我们应当如何去研究历史以便有助于我们今后去研究历史。这里的说法让史学大家来看是些不成文的野路子,权且作为拙笔对研究历史的一些粗略的看法吧!研究历史前,拙笔认为首先需要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我们为谁而研究历史既我们研究历史是在为古人而写还是在为今人而作。这是一个在研究历史之前我们有必要去弄明白的问题,从现在的角度去看我国古代的二十四史,就会发现史书里面有很多记载多是为祖先彰显功德的事情,正所谓盖棺定论。历史研究的指挥棒不同,那么历史研究成果也就不同。拙笔在阅读过一些史书之后觉得历史研究还原历史真相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从这些历史中真正挖掘到对我们后世有益的东西,否则拙笔真不知道研究历史的真正价值所在。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应以怎样的认识去研究历史。很多了解史学的人都知道,我国古代史学研究一般以经学为指导,因而现代人认为我国古代的史学研究除受到政治影响外还无形中要受经学影响,比如很多古人在写史书时都喜欢用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虽然当时认为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不过从现在来看他却给后人对历史的研究造成很大的不便。可见研究历史指导思想很重要,有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史学研究成果。只有科学的思想才有利于我们去研究历史。除却以上提到历史研究之处外,古人对历史研究的方法总结我们是不能忽视的,譬如着名的史学三长:才、学、识及史德的提出。对于这些拙笔认为我们对历史研究时需要很好的继承。才,一般而言就是指我们对历史研究的书写表达,我们研究的再深再高没有很好的书写表达能力是不行的,这样会使我们的史学研究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一定的损失,不过它在史学三长中不能成为最主要的。学、一般很重要,它主要是指我们的史学知识,相对来说“学”是比较复杂的,它是我们历史研究的基础,有时它甚至与“识”有一争高下之势,如我们常常说某某史学大师以功夫见长,某某史学大师以思想见长,说的就是“学”与“识”的事。说到“学”,我们就应该提到与其密切相关的史料的整理,史料对历史研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正确的资料,我们对历史的一切推索可以直接视为枉费,因此很多史学大师对史学资料极为看重,甚至不惜重金索取。没有足够的学是不行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史学大师在为其弟子讲课时都喜欢列出一系列书单的原因,其目的就是要增加弟子们的学,一面在以后的历史研究中做出误判。至于“识”,拙笔认为除却经验外,更多的是一种天赋,这也是在间接地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搞研究。我们不敢说所有史学大师的成就一定出于其天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有天赋的史学大师成就会更高。下来,我们谈论一下关于“史德”的话题。一个历史研究者品德的好坏将会影响其在史学的成就,对于这一点我们不能做过多的阐述和解释,不过一名历史研究者在品德方面的修养无疑是很有必要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我们如何处理史料的问题。对于如何收集史料及辨别史料的真伪和史料的价值,这方面许多历史研究者早已作出非常健全的考证方法了,拙笔就不在这里班门弄斧、多费笔墨了。不过有几点拙笔还是认为有必要提出的:其一,资料收集越多越好,资料越靠近史实越真;其二,既要依靠史料,又要跳出史料。既不能拘泥于史料,因为时代不同、价值观念不同。其三,史料需要多方对证,上下结合(地上资料和地下出土文物)其四,多学科集合,多记载结合,譬如经、子、集等也是具有一定史料价值的。总之,历史研究繁重而又很考验人的事,它不但需要丰富的史学知识、高超的史学造诣,还需要很多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
❻ 怎么阅读历史书籍
对于如何阅读历史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每种想法都有其独特的内涵,我们要尊重它的内涵,了解他它的不同,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应我该如何阅读一本历史书。
对于如何阅读历史书,首先,我们要看这本历史书的前言。看历史书的前言,能让我们轻松的总览这本历史书所要讲的主要内容。从而总结出这本历史书所讲的时间段,具体讲的是哪一时期的历史。通过我们自己对这一时期历史的了解,简单的做出规划,应该怎样认真地学习这本历史书。
总之,阅读一本历史书。我们首先要看前言,其次要看目录,最后重点关注每一节的具体内容。这样我们就能轻松的学会历史。
❼ 怎样研究历史
学习历史是为了牢记过去,研究历史是为了珍惜现在和展望未来。
唐太宗李世民说的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泱泱浩大的五千年文明史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传承,中华民族的永续,祖先用丹青墨笔记载下了宝贵的信史资源,这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学习历史可以让我们深刻体会中华民族是如何从黄河岸边的一个部落历经沧桑,饱经磨难,坚韧不拔,风雨兼程一路走来的艰辛和不易。
会增强自己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一份情感。
学习历史会在心底记录下曾经发生在中国大地的重要往事,因为历史会带我们走进战争与和平的交替,体会发展与进步的艰难,感受文明与野蛮的抗争,回味辉煌与落后的反差,见证民族迁徙和民族融合结出的文明硕果。
学习历史会让我们懂得辨别人的忠与奸,正与邪,善与恶,善政与恶政,轻轻触摸古人的精神世界,与古人进行对话,遥想远去的风烟往事。
学习历史会让我们从沉痛中得到坚强,让中华民族懂得如何更好的保卫自己,在历史的‘凤凰涅槃’后得到发展,在灿烂的辉煌中增强民族自豪,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
翻阅历史的演进过程会让目光变得深邃,远大,思维变得跳跃而丰富,个人的品味和修养得到提升,这都是学习历史带给个人的好处。
仅仅学习历史不是最终目的,如果能够通过学习的基础再去思考和研究历史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作为非历史专业人士我们该如何研究历史呢?
简要谈点个人心得;
一;首先必须尊重历史;
这是研究历史最最基本的要求;中国历史是国家圣器,是中华民族的人生历程,是中国的国家尊严,是民族的体面,以崇敬的心情看待中国历史,像安抚和关心亲人一般地爱护她是对喜爱中国历史者的最基本要求。
但网络现实却很遗憾,总有那么一些人夹带着浓厚的偏见,情绪和性格化来’咒骂研究’历史,并且‘振振有‘义正词严’,只要他们一开口侮辱,谩骂,抨击,羞辱,诋毁中国历史,王朝,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言语就源源不绝而来,比如有人辱骂宋朝是‘怂朝’,清朝是‘螨清’,汉族是’绵羊,软蛋,怂汉‘,更甚者辱骂‘靖康之耻’时期宋朝受害的皇室女性是‘鸡’,听到这样残忍无情的言语,血都要喷出来。在中国古代皇权和皇族就是国家的象征,就是华夏民族的象征。我们的祖先都曾经无怨无悔地为王朝,为国家流尽自己最后一滴血,抛下一颗头颅,祖先用生命捍卫国家尊严,守护民族自尊。这些辱骂中国王朝,侮辱皇室的人,民族情感何在?国家情感何在?对得起那些流血牺牲的祖先吗?
中国王朝政权在后人眼里永远是一个静态存在,因为他们所有的一切功过是非,大恶大善都融化进了中国历史,成为中国历史的一部份,成为中华民族人生的一部份。
没有尊重的心态就不要说研究什么历史,最好的选择是连历史都不要去看,徒留下不健康的心理,反而得不偿失。
二;客观,公正的立场研究历史;在用心尊重历史的基础上,通过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是研究历史问题的最佳利器,因为历史是过往,曾经的事件,人物,政策,作为等一切都是过往,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功过善恶都成过去,所以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重点必须放置在历史的天平,重点考察对历史的影响,其次是把研究对象放置在他们对当时的时代影响,以历史影响高于当时影响为决定标准。
而研究对象往往又具有复杂的两面性,一正一反,一荣一辱,一功一过,一善一恶,因此不能用简单,粗暴的’一刀切’不是好,就是歹来判定,而是结合历史行为综合比较,权衡之后,最后得出结论,是功大于过,或是过大于功。
比如对秦始皇的历史评价,应该是功在千秋,罪在当代。
功在千秋;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基中国本部版图,统一文字,度量衡,建立中央集权,完善郡县制,为中国的大一统做出巨大贡献。
罪在当代;‘焚书坑儒’毁灭先秦时期留下的大量文化典籍[同时也是罪在千秋],严刑酷法,耗尽国力民力修建阿房宫和秦始皇陵,不重视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安定民心,给当时的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
站在后人角度和立场一比较,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秦始皇功大于过。
三;用串联的思维研究历史;
研究历史非常忌讳那种仅以一点,一事,一言,一行确定历史某人,某事不是好就是歹的‘一根筋思维’。应该把某人,某事用历史串联起来进行比较,区分和判断。
比如网友攻击汉武帝的‘罢黩百家独尊儒术’是错误的决策,而应该延续‘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国策,这就是典型的孤立看待历史问题,缺乏对历史的综合考量。
思考视角要放置到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和各家核心理念的比较。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大战乱时代的独特历史产物,是百家各展所长,激烈角逐政治统治思想的产物,从百家争鸣到汉武帝时代已经相距300-200多年,假若百家争鸣的状态依然继续延续,历史上就不会出现秦始皇统一了,也不会有汉朝的诞生了,汉族也不会出现了。自秦孝公公元前356年任用‘商鞅变法’开始,法家成为秦国的绝对主导
政治思想,随着商鞅变法的成功,秦国率先走上封建社会制度的国家体制,实现富国强兵,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国家大一统后,社会本应由大乱走向大治,与民修养,爱惜民力,恢复生产,增加人口,建立社会秩序,建立人文伦理观念的最好时机,但法家却反其道而行,逆社会需要安定的潮流而动。
法家首开中国历史文字狱,‘焚书坑儒’,毁灭先秦以来大量中华文化典籍,一味以‘性恶论’和‘法,权,术,势’作为治国理念,而严刑酷法,徭役深重给百姓和国家带来巨大灾难,导致农民起义,秦国经历30年就灭亡。
法家岂能赢得当时民心?
岂能在当时社会潮流前站稳统治脚跟?
法家自此成为辅助儒家,区居第二的统治理念,也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其次;在考察道家
汉初70多年一直执行‘黄老之学’的观念治理国家,道家清静无为,讲究无为而治,重视休养生息,爱惜民离,恢复生产,增加人口,这是道家治国思想的优点。
但道家的短板也是根深蒂固,[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是老子描述的理想国境界。
道家之长在哲学,而不在政治观念,‘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超脱境界是和‘大一统’理念背道而驰的。汉初政治面临重大问题,国家统一和行政管理面对破坏,郡县制面临严峻挑战,国家面临再次分裂的危险。
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和武帝时期的淮南国之乱就是明证,刘嚊和刘安就是‘黄老之学’的忠实信徒。再次;墨家
后人看来,最吸引人的是科技,的确如此。但墨家的核心理念却问题多多,兼爱,非攻,选君,选贤。什么意思?兼爱,就是无条件的爱,非攻,就是不打战,反对战争,这和不拘手段的统一主张也是背道而弛的,墨家的‘鬼神观’,假如墨家成为治国理念,中国可能就成为‘政教合一’的国家了,墨家主张‘天选君’,即天子通过天选举确立,这种主张是直接和皇权对立的。所以墨家是四大家里最早消亡的。
最后研究儒家,汉武帝时代董仲舒向武帝建言推行‘罢黩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纲领,而儒家的核心政治观念‘天人合一’‘仁政’‘仁德‘人本思想’,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的修身观,教育人的最高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契合了当时社会需要安定和统治者治国的实际需要,由春秋战国经秦,汉初延续几百年大乱的彻底结束,大乱走向大治儒家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政治思想的确立给完成文化,疆域,社会,民族等大一统创造了条件,在大一统理念的指导下汉族诞生了。汉族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
从学习历史到研究历史的过程可以看出,历史带来的最大作用;
一;中国历史具有不可割裂的延续性,任何历史事件,政策或人物都不能用孤立,静态的眼光去看待,认为是想当然的结果,事实并非如此,而是经过漫长的不断演变,运动,角逐和转化最后才成为必然的结果。
二;中国历史发展的结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文,影响一直延续至现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国情’,即使在西方价值观念不断充斥下的今天,任何外来事物,无论是先进或落后,首先都必须面临是否符合‘中国国情’的考验。
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展望未来。
❽ 个人如何系统地了解中国历史
首先,要清楚中国历史的大致发展阶段,一般我们最简单地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古代部分,可分为史前时期(即通过考古得到信息的时期)、先秦时期(秦大一统王朝之前的夏商周时期)、秦汉魏晋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王朝更迭)时期。
先秦时期的历史推荐吕思勉先生的《先秦史》,秦汉史可读钱穆的《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历史比较乱,如果有文言功底可以看《晋书》、《资治通鉴》等,通俗一些的可读《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隋唐时期可读岑仲勉的《隋唐史》,宋代历史研究成果颇多,粗略了解的话可以读一读《剑桥中国史》中的宋史卷。
元代可读《新元史》,明代历史想读有趣的就看《明朝那些事儿》,清史看《清史稿》就好。近代史推荐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
❾ 读历史的正确姿势是什么
读书是我认为的一件正确的事,要长期的坚持下去,是道。那么读什么书,怎么读就是术。属于把事情做对的范畴。
在读什么书的问题上,我把历史定为要读的书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类型,今天主要就来谈一谈历史应该怎么读?
以下皆个人观点。
四、现实意义
升华一下,读历史不仅要知道发生了什么以及后人对这件事的观点如何。最重要的一点,读历史,要指导我们的现在。俗话说“以史为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再延伸一下,不仅仅是历史,多看看我们周边发生了什么事情,别人是怎么看的。但不要人云亦云,要客观、理性的去分析,我应该怎么看。最起码,要从中看出哪些事情不能做,别人犯过的错误,出过事的地方,我不要做,就降低了自己踩坑的概率。
现如今各路消息满天飞,很多人可能都是道听途说,真正知道真相的人很少,这就要求我们理性的去看待问题,尽量避免杂音,探求事件本身的真相。
就像小马过河的结尾所说的那样:“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想松鼠说的那样深。”。这个故事的后续,我曾经想过:小马回家后又告诉小鸡,河水很浅,遂小鸡过河,卒。后来大家明白了这件事,可能和自己的身高有关,于是小鸭看到自己和小鸡身高差不多,也不敢过河,但是它忘了,它会游泳!这就像在现实世界中一个道理,可能适合大多数人,却不一定适合自己,凡事必须看到事物的的本质,追根溯源,认清自己的能力圈,才能指导正确的决策。二年级的一个小故事,却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大道理。
看历史,看身边发生的事,也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