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上唯一一次对特大地震做出准确预报的是哪个国家地震发生在这个国家哪个地区具体日
中国,1975年2月4日的辽宁海城地震被中国地震界视为里程碑式的事件,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准确预报的强震,联合国迄今为止只承认了这一个准确预报的地震案例。
2. 都说地震不可预测,人类史上唯一的地震精确预测,辽南地震又是怎么做到的
有可能只是凑巧了,当年的辽南地震发生在1975年,唐山地震发生在1976年,辽南你能避免,唐山你就发现不了呗,若真的是因为辽南地区可以预测地震,我国的地震破解了,那为啥相差一年的唐山没发现呢,可能是因为相差的时间短没普及,那为啥如今的四川九寨沟也发现不了呢?
辽南地震是我国唯一一次预报成功的大地震,被誉为人类历史上的奇迹,除了预测成功当地政府还组织了民众撤离,大大降低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就在群众全部撤离等待的时候,发生了7.3级地震。
这个地震说白了就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很多前期铺垫,为后期做了准备,地震不是每次都这样,给你个预示,让你做好准备,告诉你,我要来了,你准备好,所以辽南的地震预测与其他地方的地震不同,所以不能相提并论。
3. 世界上唯一成功预测出的地震是哪一次
世界上第一次成功预测地震的案例--1975年2月4日,辽宁省海城7.3级地震。
由于我国地震部门对这次地震作出预报,当地政府及时采取了有力的防震措施,使地震灾害大大减轻,除房屋建筑和其他工程结构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失外,地震时大多数人都撤离了房屋,人员伤亡极大地减少。
在当时的这种条件,在人口密集程度的情况下,发生一次7.3级地震,如果没有这个预报的话,可能要死十万人以上,海城地震至少可以说减少了近10万人的人员死亡。仅仅亡1328人,震惊世界,连美国佬也派人来考察学习。
4. 世界上第一个预报成功并取得明显减灾实效的地震是哪个地震
当年海城地震
5. 世界历史上首次预报成功七级以上大地震的国家是中国,具体是在哪一次地震中
1975年辽宁海城7级地震。
1975年2月3日18时,海城—营口地区发生了一次3.1级地震,紧接着地震频次逐渐增加。地震专家们分析了地震活动的发展趋势,并结合全省各地提供的近2000条前兆信息,于4日零时及时向省政府发出了辽宁海城—营口将要发生大震的预测。省政府于2月4日上午10时发出通报,要求落实防震、抗震工作。当天19时36分,震级7.3的大地震发生了,我国首次实现了对7级以上地震的成功预警。在海城地震发生后,联合国确认海城地震预报为人类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惟一一次对强震作出的准确临震预报。即便是被联合国承认的惟一一次准确预报地震的先例,它的功臣们也把“凑巧”这个因素放在重要位置。
再补充一点,其实1976年唐山地震前,已经有专家学者意识到京、津、冀地带会有地震,因为离北京很近,所以即便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中央也立即成立专门调查小组前往这些地区去做进一步的实地研究。调查组也已经到访了唐山,指出有强震的可能。但当时如果大面积的疏散安置,而后又没有地震,是要背上政治包袱的,所以唐山市委迟迟没有行动,想再等更确定性的消息。此时唐山大地震发生了。这里面只有一个县长,比较谨慎,在和调查组的科学家深入交流后,全县进行防震动员,这也是唐山大地震没有受到太大损失的一个县——青龙县。
6. 世界上首次成功预报取得明显减灾实效的地震有哪些
1975年2月4日,辽宁省海城、营口地区发生了7.3级强烈地震。由于地震工作者的成功预报,我国在防震减灾方面第一次取得了世界最佳效果,被世界科技界称为“地震科学史上的奇迹”。
海城市地处辽东半岛北部,隔渤海湾与山东半岛遥遥相望。从地质发育上看,远在1000多万年以前,这两个半岛还是一个整体陆地。由于渤海湾地区受北东向和北西向的沉降作用,导致今日略呈斜十字形的渤海轮廓。地势自北向南缓倾,海拔为20~50米。这是北东向的汕燕沟—营口断裂、海城—金州断裂和鸭绿江断裂等长期活动对地貌控制的结果。
1975年1月中旬,辽阳、本溪、鞍山、大连等地大量井水和动物出现了异常情况。有关部门对辽宁的情况进行了认真研究,指出辽东半岛的营口至金州一带和丹东地区上半年可能发生5~6级地震,是1975年全国重点监视区之一。1975年1月15日,海城地区发生一些小震。该地地震观测站密切监视各种仪器变化,并加强与各种群众测报网点的联系,掌握了大量的观测数据和各种前兆。2月3日早晨,土地电突变,地倾斜倾向东南。晚上该站又接到果树一场“震次频繁、听到响声”,以及毛祁葫芦峪“震动感觉明显”的报告。根据上述情况,他们推测震级将升高,震中范围将扩大。2月3日晚向上级作了可能有大震发生的预报。2月4日10时30分,辽宁省委向全省电话通报,相继又向鞍山、营口两市发出了具体防震批示,及时采取了有力的防震措施,使地震灾害大大减轻,除房屋建筑和其他工程结构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失外,地震时大多数人都撤离了房屋,人员伤亡极大地减少。
7. 世界上第一次取得明显减灾实效的成功地震预报是
1975年2月4日,在海城发生的7.3级强烈地震,波及九千平方公里,受灾人口八百万,由于我国科学家对海城地震做出了成功预报,有1328人遇难。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虽已时过30年,但对全世界地震预报科学探索和防震减灾工作还正在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如果没有这次预报 当时海城 过半数人 就要回天堂了 效果不亚于唐山地震(中国房子都是豆腐渣)
8. 1975年二月十日我们成功的预报了哪里的地震
海城地震是1975年2月4日发生于中国辽宁省海城的大地震。1975年2月4日北京时间19点36分,在辽宁省海城、营口县一带(东经122°50',北纬40°41')发生了强度是里氏7.3级(矩震级7.0级)的强烈地震,震源深度为16-21公里。
由于中国科学家对该次地震进行了准确预测并及时发布了短临预报,全区人员伤亡共18308人,仅占总人口数的0.22%。其中,死亡1328人,占总人口数的0.02%,重伤4292人,轻伤12688人,轻重伤占总人口数的0.2%。部分人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在正确预测地震的基础上,由官方组织撤离民众,明显降低损失的唯一成功案例。
在海城地震发生后,联合国确认海城地震预报为人类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对强震作出准确临震预报。
9. 我国成功预报地震的实例有哪些
(一)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地震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地震的成功预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海城地震被中国地震界视为里程碑式的事件,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准确预报的强震。联合国迄今为止只承认了这一个准确预报的地震案例。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使可能导致超过10万人的死亡人数降低到1300多人。
1975年2月3日,工作于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的李志永,结束了对沈阳水库一个月的观测后,到营口探亲。2月4日早上,营口发生了有感地震,他赶到营口市科技局和地震办参与工作。根据地震台源源不断报上来的数据,他在2月4日中午做出了一个重要的推测,在2月4日晚12点左右可能会发生7级以上的大地震。
在做出这次短临地震预报前,该区地震也引起政府和工作部门的重视。1974年6月国务院转发的中科院的69号文件中,锁定了几个可能发生地震的地区,京、津、唐、渤、张,“立足有震,提高警惕,防备六级以上地震的突然袭击……”。营口地区不断出现地震前的征兆,当地的地震工作者一再推测和锁定大地震可能发生的时间。1975年1月,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发布了地震情况通报:丹东、营口、旅大、盘锦地区有发生5.0~6.0级地震的可能。从2月1日到2月3日,地震监测设备监测到小震增强。
2月4日凌晨,辽宁省革命委会地震办公室发布简报称,即将发生5.0级以上地震。2月4日早晨7点50分,一场4.8级的地震发生了。这场地震让李志永和近一个月在水库的观测结果以及9年前在邢台地震中所取得的重要经验联系起来。下午市里有个关于地震的紧急会议,李志永的这个推论被在会议上传达,会议要求通过街道办等基层组织传达给市民。
在海城地震发生之前的那天下午,居民被通知,晚上可能有大地震,必须做好抗震准备,睡觉不能关灯锁门,有的地方甚至通知放映露天电影,建议居民不要进屋睡觉等。
(二)1976年5月29日云南龙陵地震1976年5月,云南龙陵发生了7.3级和7.4级两次地震。这两次地震都是有预报的。1970年5月龙陵地震办成立,1973年曾预报3年内龙陵会发生5.0~6.0级地震的可能性。1975年又预报1年内会发生5.0~6.0级的中期地震预报。1976年4月上旬,土、地、电有异常。4月下旬,水及电流等出现同步异常,经过反复会商认为在6月1日至10日在龙陵县100千米范围内,可能发生5.0~6.0级的地震,并将会商结果上报保山地震办,同时向县委办公室汇报了短期预报情况。5月29日19点左右在龙陵发生5.2级前震,这时在家的李文煌、赵松茂两人紧急会商认为:“大震还在后头。”李文煌马上找到主管的县委副书记,当时的县委书记杨茂春得到消息后,迅速跑到地震办,赵松茂紧急告诉他“大震还在后头”。杨茂春听后,马上回去第一个电话就是让县医院马上疏散,第二个电话告诉电影院停止放映,人员要疏散。赵松茂抓紧起草地震预报广播稿。当时李文煌在室外突然看到一条橘红色光带在西北边出现。当即判断这是大震前兆,并跑回值班室敏捷地拉响了警报,紧接着李文煌拿着赵松茂写好的预报广播稿向广播站奔去,行走在途中(19点58分)第一次大地震发生了,广播站被震坏了播不出去。
龙陵地震办对这次大地震做了长中短期预报,基本上是成功的。因此受到国务院办公厅的通报表扬,办公室受到中央慰问团团长、副总理吴桂贤的亲切慰问。
(三)1976年8月16日四川松潘、平武地震1976年8月16日、22日和23日松潘、平武发生7.2级、6.7级和7.2级地震,震前地震部门作了预报,政府采取了防御对策和措施,减少了损失。
1975年11月20日至25日,四川省召开地震趋势会商会议,提出“1976年上半年松潘、茂汶地区存在发生6级左右地震的危险”。1976年1月,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议肯定了上述意见。2月,国家地震局在《关于1976地震趋势的意见》中,指出“在川、青、甘交界一带存在发生较强地震的背景下,尤为值得注意的地段是川北的松潘至茂汶一带”,并将其列为全国第二重点加强监视的危险区。
1976年6月12日,省地震部门向国家地震局、四川省计委、四川省军区呈报了《关于我省近期震情报告》,提出了“近1~2月内,我省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即茂汶、川北—宝兴、天全、芦山一带可能发生6级地震”的意见。6月14日,省地震部门召开了紧急会商会议,发出了《地震简报》第二期,提出了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茂汶、北川至康定在1~2个月内,特别是6月下旬要注意,可能发生6.0级左右地震的预报意见。当时提出,主要注意两个地区:一是茂汶、北川、汶川一带,二是天全、泸定一带。第2期地震简报发出后,中共四川省委和国家地震局对此非常重视。6月22日,成都召开了南北地震带中段近期地震趋势会商会议,认真分析和研究了各种异常资料,进一步提出了近1~2个月内(8月底以前)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有发生6.0级或6.0级以上地震的危险。中共四川省委根据省地震部门的汇报和会商中一些同志认为有7.0级以上地震的意见,在川委发(1976)30号紧急通知中明确提出“我省龙门山断裂中南段近期可能发生7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对测、报、防、抗、救作出部署,要求阿坝、绵阳、温江、雅安、甘孜等地、市、州及有关各县加强党对防震工作的领导,扎扎实实地做好本地区的防震工作。
1976年7月31日、8月5至6日,四川省地震部门连续召开了专群结合的震情会商会,对专业台站和群众测报资料、宏观异常等进行了分析,并于8月2日、7日接连发出《地震简报》第五、六期,指出在8月份,特别是8月13日、17日、22日前后,在龙门山断裂中南段,茂汝、北川或康定、泸定一带可能发生6.0级或6.0级以上甚至7.0级左右地震。中共四川省委立即指示四川省防震指挥部和四川省地震办公室于8月12日凌晨紧急电告绵阳、阿坝、温江、成都等地、市、州和各地震台站,并转地震危险区各县,自8月12日凌晨起进入临震戒备状态,要求做好人畜转移,邮电、交通、物资、卫生等部门及有关部队做好应急准备,一旦地震发生,立即奔赴灾区进行抗震救灾。
这次地震预报的成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减少了人员伤亡,3次地震仅造成38人死亡,重伤150余人,伤600余人。若无预报和预防,人员伤亡数将是数倍或更多。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和缓解了唐山地震的负面效应,取得了人们和社会对地震科技人员和防震减灾工作的理解和信任,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友人的赞扬和高度评价,为国家争得了光彩和荣誉,推进了国际的学术交流,先后接待了日本、美国等14个国家的地震代表团21批次。培养锻炼了一支地震科技队伍,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四川省科学大会奖、四川省科技成果一等奖和国家地震局科技成果一等奖。
(四)1976年11月7日四川凉山州盐源县强震1976年11月7日,四川凉山州盐源县发生6.7级强震。同年12月13日,在原震区附近又发生了6.4级地震。本次地震的成功预报,为地震预报提供了很好的实例。
盐源—宁蒗地区中强地震与龙门山地震带北段松潘和南端康定地区强震的对应关系、地壳垂直形变长趋势异常、地电阻率趋势性异常、理塘毛垭温泉趋势性异常等异常综合分析研究,在1976年9月中旬,四川省地震局召开的川西南地区震情会商会议上正式提出:1976年冬天年底以前,川滇两省相邻盐源、宁蒗一带地区,有可能发生5.0~6.0级地震,应认真注意监视。
在短期预测意见提出后不久,趋势性异常即开始出现转折,并不断加速上升。地磁低点位移预示可能发生地震的时间已不远了。接着11月1日和2日又先后出现了西昌台水氡突跳和地磁日变形畸变的突出临震前兆异常。认为时机已到,立即组织地震综合分析预报组会商,经分析研究讨论,提出川滇两省相邻盐源与宁蒗一带地区,在11月10日以前最晚15日,有可能发生5.0~6.0级地震的临震预测意见,并立即上报了四川省地震局。
1976年10月7日,地磁普遍出现低点位移。出现的台站有四川西昌、米易、攀枝花、马边、康定、道孚、甘孜、郫县、马尔康、松潘10个台和云南的下关、昆明、思茅、通海4个台及甘肃兰州、天水2个台共计16个地磁台。其中多数台在14点出现,4个台出现在15点和13点时间。
四川省地震局接到会商意见后非常重视,省地震局领导指示,通知西昌地震中心站和凉山州地震办公室,要他们认真做好监视,并立即向州领导汇报,注意加强预防。11月7日盐源地区就发生了6.7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