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具体是从哪个年代开始算起的
中华上下五千年是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算起,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来历:
司马迁的《史记》不列三皇,而将炎、黄排在《五帝本纪》之首,但他并没有明确黄帝的年代,甚至对颛顼、帝喾、尧、舜都没有纪年。现在的文史工具书一般都把黄帝的年代定在公元前26世纪,即距今约4600年(最近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已改为距今约5000年,显然与前述主流认识相关)。
宋健先生在《超越疑古走出迷茫》一文中说《民报》所用黄帝纪元大概是由当时在东京的史学家推算的。史式教授说其来源为:卢景贵根据邵雍《皇极经世书》称尧元年为甲辰年,推定这一年为公元前2357年。
再据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载黄帝在位100年、少昊金天氏84年、颛顼78年、帝喾高辛氏70年、帝挚9年推算黄帝元年为前2698年。史式说,从黄帝纪元即公元前2698年算起,到今年一共是4704年,不足五千年而接近五千年,这就是‘五千年’说的真正来源。
(1)这就是历史在哪个年代扩展阅读:
中华人文始祖“黄帝”介绍: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 ,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② 中国最早是哪个朝代的
中国最早是夏朝。
夏朝(约前2070-前1600 )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
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
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一般认为,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夏朝统治者在位时称”后“,去世后称”帝“),延续约471年 ,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
经夏商周断代史研究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初步勾勒出了公元前2500至前1500即尧舜时代到夏商之际的社会图景。
中原地区包括禹都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王城岗遗址)在内的夏朝时期六座规模大、等级高的中心性都邑,被列入了研究重点。
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在河南省西部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一直未能出土类似安阳殷墟甲骨卜辞的文字记载。
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斟鄩(河南洛阳偃师夏都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是夏朝都城的遗迹 。
③ 这个朝代被历史严重低估,但如果没有此朝国家至少倒退500年,这是哪个朝代
这个朝代就是隋朝,之所以被低估就是因为这个朝代存在的时间是最短的一个朝代,两代而亡,但是他着两代干的事情也是对中国影响深远的,而唐朝之所以繁荣也是因为站在了隋朝的肩膀上。
590年的时候杨坚出任扬州总督,因为当时江南地区一直是与北方处于对立态势,也是存在一些抵触的心理,而他也是竭尽全力的消除了百姓的隔阂。
他在扬州出任总督之时,通过选拔优秀人才,也是更和当地百姓亲近,让南北两地人民开始亲近。这个措施也是替唐朝的安定繁荣提供了基础。
④ 历史话题:这是哪个朝代(时期)的地图图中用颜色表示的势力 都是哪些
首先可以看出西藏地区不再范围那么可以肯定的是在唐朝之前 那时虽然没有正式行政区划但也算在唐朝版图里了。看到这样的分块最容易想到的是三国时期。红色吴国、绿色蜀国、蓝色魏国。那么其他的黄色当时孟所在部落南蛮,紫色区域靠朝鲜是高句丽王国,西北哪个小红就是乌孙。
⑤ 我们共有几个朝代呢,分别是什么,还有历史
有夏、商、西周、东周、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
夏朝(前2033?-前156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王朝。
四千多年前,夏部落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得到了虞舜的重用并最终将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让于他,是夏王朝的开端。大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即历史上所谓的“大禹传子”,宣告了部落联盟“禅让制”的结束和封建世袭制的开始。
然而夏的统治并不巩固,启在位的时代就发生了伯益叛乱;启之子太康也治国无方,当政期间更是战乱纷纷,最后被东夷的后羿夺取了统治权,史称“太康失国”。后羿与太康相同,也是一个无能的统治者,终日沉溺于游猎之中,将政事完全交与寒浞手中。寒浞掌权后,杀后羿而代之,自立为王。
后,太康弟仲康之孙少康与夏朝遗臣伯靡联手,起兵打败寒浞,恢复夏朝的统治地位,史称“少康中兴”;夏朝的统治这才得以巩固,进入了国势向上的相对稳定时期。自少康以后的杼、槐、芒、泄、不降、扃、胤甲等八代的统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到夏代的第十三个国王孔甲执政,夏朝开始走向了衰亡。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乱”,引起人民的不满和诸侯的叛乱。夏朝的统治从此发生危机,只过了四代便导致了亡国之祸。故而史书记载“孔甲乱夏,四世而陨”(《国语·周语》)。
夏朝的最后一个国王夏桀,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期间,大量驱使百姓为其建造了无数的宫室台榭,又大肆兴兵对外征伐,使得诸侯纷纷离之而去。而这时,黄河下游的一个夷人部落——商在其首领成汤的领导下兴盛起来。成汤以讨伐暴君夏桀为名,发动了灭夏的战争;夏桀兵败,死于南巢(今安徽寿县),夏朝宣告灭亡。
夏朝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由于年代久远,加之至今我们仍未发现任何原始的文献与文字记载,故而,我们今日了解夏朝只能从一些上古典籍及一些传说中略知一二。近年来,通过对夏都遗址的考古工作及“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使我们对夏代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又有了新的认识。在河南偃师县二里头村发现的二里头文化正是夏朝文化的代表。其中,发现了大量青铜器、陶器及大面积宫殿遗址群。由此看来,夏朝已由石器时代进入了青铜器时代,并且掌握了冶金与铸造技术。与石器时代相比,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据传说,酿酒业也是由夏朝开始的。《世本.作篇》有“伐狄作酒”的记载。)另外,从一些古典籍中我们可以看到,夏朝已经采用干支纪年,并且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夏时”,这都是当时科学文化水平的见证。
夏朝共经历十三世、十六王,他们分别是: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胤甲—孔甲—皋—发—夏桀,前后约四百七十一年 。夏王朝是一个古老的王朝,虽然距我们已经四千年,但关于夏的一些传说至今还广为流传。由此可见,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夏作为上古三代的开始,为华夏文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夏朝就没有此后中华民族的三千多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
商朝(前562年?—106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与夏、周并称为中国的“三代”,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据传说,商王的祖先是五帝的后代之一。
约在公元前16世纪,一个以鸟为图腾的氏族——商在黄河下游崛起,其首领成汤深得民心;在大臣伊尹、仲虺等人的大力辅佐下,开始了伐桀的战争。先消灭了个葛、韦、顾、昆、吾等夏的盟国,翦除了夏桀的羽翼,后又在有娀之墟与鸣条两次大败夏桀军队。成汤回师毫邑后,便正式即位为王,各路诸侯前来朝贺,商王朝正式建立。
成汤在位十二年而死,死后由外丙即位。自外丙经仲壬至太甲几代执政时间都很短,商朝的大权实际掌握于伊尹手中。太甲即位后,不遵先法,胡作非为,伊尹便把他放逐到桐。及至悔过,伊尹又亲迎太甲回来继续执政,商的统治又呈现出清明气象。
太甲死后,传位于其子沃丁,其后历经太庚、小甲、雍、太戊四代,商朝统治曾一度衰落,直至太戊执政期间,商朝才再度兴盛起来,出现了继成汤之后最好的政治局面,故商人称太戊为“中宗”。
商朝中期的几百年间,历代统治者由于朝廷内部的分争及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曾多次迁都:仲丁自毫迁于嚣;河檀甲自嚣迁于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迁奄;盘庚自奄迁殷。自盘庚迁都到殷起,商朝的国势又开始上升。武丁即位后,大力选拔人才,任用傅说、甘盘、祖已等贤能志士,征服了周围的各方国,大大的扩充了商朝的疆域和人口,为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这段时间,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空前的发展,达到商朝后期的鼎盛时期,史称“武丁中兴”。
武丁之后的商朝,开始逐渐走向了衰亡。武丁之子祖庚、祖甲相继即位后,在政治上没有才能,又荒淫无道,致使社会混乱,民不聊生。而自祖甲之后的六个国王(廪辛、康丁、武已、文丁、帝已、帝辛)则比祖甲有过之而无不及。至帝辛(商纣王)时,商王朝终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商纣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宠爱美女妲己,将商容、比干、微子、箕子等贤臣逐一废除贬斥,将政务完全交给费仲等弄臣。为此,不仅朝中大臣、贵族反对纣王,而且诸侯和各方国也于商王朝离心离德。公元前一零二七年(?),西方周族在周武王的领导下,在牧野一举击溃商军,从而结束了商王朝六百多年的统治。
商王朝经过六百多年的发展,在政治、经济以及科学等各方面都比夏代有了长足的进步。从我们考古出土的殷墟遗址来看,商朝已完全脱离了原始部落的生活方式,由游牧而改为定居。在殷墟中还出土了大量的占卜龟甲及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等物品。其中,在安阳发现的“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这说明商朝的的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以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在占卜龟甲上发现的甲骨文,被普通认为是商时代的文字,这是我们今天可以识别的最早的中国象形文字,为我们今天研究商文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商王朝共历十七世三十一王,前后约四百九十六年。
西周(前1027年?—前771年)是我国继夏商之后的第三个王朝,是中国远古社会的鼎盛时期。
周的先祖起源于黄帝族,在夏朝时,周族首领弃为“后稷”,负责管理农事,故而,周族是一个善于农业耕作的部落,这大大促进了周的经济发展。至周文王时,周已发展成为一个可与殷商抗衡的大诸侯国。文王是周朝历史上卓有政绩的统治者之一。他在位期间,在军师姜尚的辅佐下,开始了“翦商”的准备,先后灭耆、邗、崇等国,又迁都于丰(今西安市西南),于是完成了对商都的钳形包围。在迁都后的第二年,文王卒,其子姬发继承王位,即赫赫有名的周武王,继续周朝的灭商行动。武王九年,周于孟津大会诸侯,并与诸侯结下同盟,共同讨伐商纣。此后,武王又打败商军于牧野,攻占商都朝歌,结束了商朝的统治。
武王死后,其子诵即位,是为成王;因成王年幼,由武王之弟周公旦摄权。在他的统治下,周消灭了各个叛乱势力,东迁国都于“雒邑”,加强了对东方诸部的统治。分封周室亲戚及有功大臣为诸侯。建立“周刑”稳定了社会秩序。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治理,西周王朝的统治得到了巩固,开始走向繁荣。西周自成王,经康王、昭王、至穆王,是向外扩张的时期。成王时代周公旦平定了东方的小诸侯国,而康王、昭王、穆王等人也都使周王朝的疆域和人口有所扩大,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达到了周朝的鼎盛时期。昭王后期,周王朝又开始了南征。十九年,昭王亲率大军伐楚,但却因不得民心而失败了,昭王也死于南方。
厉王是周朝的第十代统治者,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期间,对人民大肆压迫,却又禁止人们议论国事,致使人民怨声载道。最后,愤怒的人民冲入王宫,赶走了厉王,结束了厉王的残暴统治。至此,周王朝开始走向衰落。
厉王逃走后,诸侯推举共伯和摄理王事,这一年被称为共和元年(司马迁着《十二诸侯年表》就从这一年开始,自此中国才有了准确的纪年)。共伯和好行仁义,在诸侯中有很高的威信,他代国王行使权力长达十四年。逃亡的周厉王薨后,共伯和立太子静继位,是为周宣王。宣王是位开明的君主,以昭公、周公二相为辅,又任用尹吉甫、仲山甫等贤臣,使得国家逐步恢复了往日的统治,各国诸侯纷纷来朝见周天子,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为“宣王中兴”。然而,中兴的局面并没有长久保持下去,宣王薨,子宫涅继位,是为幽王。幽王是西周的最后一个皇帝,与厉王一样,他也是昏庸之君。他为博得爱妃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结果,当犬戎举兵大举进攻的时候,幽王再次点燃烽火,竟没有一个诸侯发兵相救。幽王兵败,死于骊山脚下。他死后,申侯、鲁侯和许文公拥立宜臼为平王。平王东迁,史称“东周”。自此,西周王朝宣告灭亡。
周朝礼仪制度比较健全,有自己的官制、兵制、刑法、地制以及礼制。直至春秋时期,孔子还在崇尚周礼,这说明周礼对后代的影响很大。周的先祖是夏时的农官,所以它的农业生产技术比较先进,这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最初的物质基础。随着物资的丰富,手工业、商业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得到了促进。在当时, 已有专门的人员负责观测天象,记录历法,而中华民族传统的五行、八卦之说也极有可能起源于周朝。这些都无疑证明了当时社会在科学上的进步和发展。
西周王朝共历约二百五十七年,传十一世、十二王。
东周时期又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性大分裂形成的时期。史家一般以“三家分晋”作为春秋时代的结束和战国时代的开始。
公元前七七零年平王东迁,建立了东周王朝。但此时周已衰弱到了极点,统治范围方圆不足六百里,各诸侯国纷纷割据称雄,不再朝见周王,其统率诸侯的权利也是名存实亡。此间,全国共分为一百四十多个大小诸侯国,而其中以楚国、齐国、晋国、吴国、越国、秦国为大。
楚
楚国是三苗人在长江中下游建立起的一个国家,它在周初曾参加了武王发纣的战争,后得到周的封号,居楚地丹阳(今湖北姊归县)。春秋初期,楚国日益强大。前七零四年,楚君熊通字号为武王,有地千里。因其地处中国南方,故而楚国与中原的华夏各诸侯经常发生一些战事。通过战争,楚国先后吞并了四十五个较弱小的诸侯方国,并逐步成为春秋前期中国南方的主要强国之一。
齐
齐国的祖先是周文王的谋臣姜尚之族,姜尚因助周灭商有功被封为齐侯,同时周统治者赐予齐国一种特权——可以讨伐有罪的诸侯,凭借这项特权,齐国在西周时期以发展成为东方的大国。春秋年间,齐国出现了一位历史上着名的政治家——齐桓公。他依靠谋士管仲整顿国政,设各种官吏,各司其职,并分全国为二十一乡,其中工商六乡、士十五乡,此十五乡即为农乡,乡中之人在 和平时专心务农,战时当兵。如此几年之间,齐国国富民强,到公元前六七九年,齐国以称霸北方。后来,齐国又于前567年消灭了东夷大国——莱,使之土地扩大了一倍以上,成为真正数一数二的大国。
晋
晋国原处于戎狄游牧地区,东周初期,晋献公(前676年-前651年)建都绛(山西翼城县),开始了晋国的霸业。晋国先后消灭霍、耿、魏、虞、虢等一些北方小诸侯国,统一了汾河流域。前六三六年,献公之子重耳即位,他曾被献公放逐十九年之久。在这十九年之中,重耳周游列国,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故而他回国后便立即着手整顿政事,他于大臣们君臣一心,先后两次率晋、秦、宋、齐四国联军南击楚国,占领了南方的大片领土。晋军南征促使华夏文明进一步流传到长江以南地区,加快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步伐。到了春秋后期,晋国的统治出现危机,并最终分裂成韩、赵、魏等几个独立的诸侯国家,史称“三家分晋”。
吴
吴国是春秋中前期发展起来的新兴诸侯国家,它本是楚国的属国,但随着后来的强大逐渐脱离了楚国的统治。前五零六年,吴国打举进攻楚国。在战争中,吴国五战五捷攻破了楚国两百年经营的都城成郢(今湖北江陵),掠去大量的物资。这场吴楚大战是春秋时期的第一大战事,战争的结果使楚国受到空前的创伤,而吴国则渐渐取代了楚国的位置成为南方大国。
越
越国与吴国相同,都是楚的属国,但越的兴起比吴还要晚一些,直至允常执政时期,越主才始称为王。在此之后,越王在楚的旧臣文种和范蠡的协助下,击退来犯的吴国。后吴王夫差任又用吴子胥为将,大胜越国,使之臣服。但越王勾践并不甘心失败,他住于薪柴之中,并每日尝一次苦胆,以示不忘国仇。经过几年的准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七三年灭吴,成为继吴之后的又一个南方大国。
秦
在几大强国中,秦国并不是最强大的国家,但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秦成为春秋时期发展最快的国家。在秦穆公执政期间,曾任用谋臣百里溪,使秦国强盛一时。但秦国地处中原之北,与戎狄、羌等北方诸族混居,故华夏诸侯一直以秦为戎狄国,禁止其会盟中原,而这却给了秦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到后来战国时期,秦才能以强大的实力消灭六国统一天下。
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纷纷兼并其他小国,其中以楚、齐等大国甚之。到春秋末年,大部分中小国家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秦、楚、燕、韩、赵、魏、齐七国统治的的时代。至此,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便告一段落,随之而来的是另一个割据时代——战国。
公元前365,商鞅变法
公元前221,秦统一六国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1)政治上: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经济上:统一货币,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统一度量衡,对尺寸、升斗、斤两,作出统一的规定;(3)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来又推广隶书;(4)思想上:加强思想控制,分布焚书令,实行“焚书坑儒”;(5)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开发南疆修灵渠。
公元前209,大泽乡起义 大泽乡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a.秦的暴政 b.徭役繁重 c.赋税沉重 d.刑法残酷 e.秦二世更加残暴。(2)直接原因:陈胜、吴广等九百多个穷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途中遇雨而误期,按照秦法,误期者要被处斩,被迫举行起义。时间:公元前209年。地点:大泽乡。政权的地点:陈建;历史作用: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公元前207,巨鹿之战,刘邦攻入咸阳,秦朝覆灭
公元前202,刘邦建立西汉
公元前138,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漠北战役,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汉武帝大一统措施:(1)政治上:削弱诸候国的势力,诸候国越分越小;(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3)文化上:在长安举办大学,以儒家的五经为教材,大力推行儒家教育;(4)军事上:反击匈奴,巩固了国家的大统一。(5)民族关系上:张骞出使西域,进一步加强了汉朝同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
公元前60,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公元9,西汉灭亡
公元25,刘秀建立东汉
公元75,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166,古罗马派使臣访问洛阳
200,官渡之战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208,赤壁之战 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基础
220,魏国由曹丕建立,标志东汉灭亡
221,蜀国由刘备建立
222,孙权称王,吴国。标志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229,孙权称帝
230,孙权派人访问夷洲,也就是台湾。
266,司马炎建立西晋
280,统一三国
316,西晋灭亡
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1)西晋统一以后,统治集体迅速腐朽;(2)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西晋的皇帝纷纷起兵争夺皇帝,耗竭了西晋的国力;(3)内迁各族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总之,西晋的灭亡是因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不断激化而发生的。
317,司马睿建立东晋
376,前秦王苻坚统一黄河流域
383,淝水之战
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开发的情况怎么样?有何影响?
原因:(1)江南地区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2)从东汉末开始,许多人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逃往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3)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小,社会秩序比较安定;(4)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情况:(1)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恳为良田;(2)江南以种植水稻为主,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你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3)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4)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福建、广东等地也得到一定的开发。
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4世纪后期,北魏建立
439,北魏统一黄河流契丹族
辽(契丹国)
10世纪初
阿保机(辽太祖)
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族)
与北宋签订澶洲之盟,此后双方保持长时间和平局面;后被金灭亡。
汉族
北宋
960年
赵匡胤(宋太祖)
东京(今开封)
1127年被金灭亡。
党项族
西夏
11世纪前期
元昊
与北宋议和;后被蒙古军灭亡。
女真族
金
12世纪初期
阿骨打(金太祖)
兴庆(今银川)
后被蒙古军灭亡。
汉族
南宋
1127年
赵构(宋高宗)
会宁(今黑龙江阿城)
与金议和,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后于1276年被元军灭亡。
蒙古族
蒙古国
1206年
铁木真(成吉思汗)
元
1271年
忽必烈(元世祖)
大都(今北京)
元灭南宋后不久统一,结束了唐后期以来长期的分裂局面;1368年被明军灭亡。
女真族
后金
1616年
努尔哈赤
赫图阿拉(后迁盛京)
满洲
清
1636年
皇太极
盛京(后迁北京)
1644年入关,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七年级历史 第二单元复习提纲(下)2007-10-27 16:02
5元世祖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有哪些?
答:农业:(1)多次下令禁上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2)治理黄河;(3)推 棉花的种植。
6元朝为什么要实行行中书省制度这一制度的内容如何?有何影响?
答:内容:(1)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2)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3)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影响: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从此,行省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保留至今。
6为什么说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元朝民族融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元朝统一后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和。
(1)许多汉族人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作出贡献;
(2)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
(3)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
(4)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⑥ 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曾经出现过五次盛世,究竟是哪一个朝代
在历史的长河中,出现盛世的王朝屈指可数。但是一个王朝出现五次可谓说是强大。这个朝代就是唐朝。大唐帝国是由李渊建立,经过几代的皇帝的励精图治,大唐成为震惊东西的帝国。此间出现了许多盛世。依次是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等,一共出现五次,每次出现都振兴了唐朝。在唐朝时期,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可谓说是古代最强大的朝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内部也出现危机。但是在明君的治理下,全部都恢复了正规。但是终究躲不过三百年一轮回的局面,强大的唐朝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最终还是灭亡了。
⑦ 中国历史上是有确切年代记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我国有确切纪年开始于公元前841年。
这是后人根据西方公历纪年法推算出来的。
中国古代纪年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没有这种公元纪年形式。这一年司马迁记载是共和元年。十二诸侯纪年表也是开始于这一年,举例来说,周厉王三十七年就是公元前841年。
史学家司马迁经过大量的梳理和查阅资料,追根溯源,发现公元前841年之前的历史纪年很混乱,或者没有记载具体时间,无法准确定位,这可能是因为史料的遗失缺乏所致。同时他发现,公元前841年之后的历史纪年脉络清晰,没有中断,可以确定准确的时间,所以他把公元前841年定为共和元年,也就是共和1年。
这一年以后,中国就有了准确的年代记载。
⑧ 史上最早的朝代是哪个朝代
在上世纪初,这个答案是周朝,周天子,这是当时国际公认的华夏最早历史~~但是,上世纪,在中药中发现了甲骨文,因此提早到了商朝这个国度,根据史书等资料,我们还有夏朝~~但是这个是需要我们考古调研的,经过调研,应该夏朝是存在的,但是是否能反推中华5000年,存在很大争议,很可能我们学者那啥,都懂得~~世界最早的文明,应该埃及被认可的比较多,应该公元前3000年,上下埃及就完成统一,相当于始皇统一天下~
另外,有说法,商朝和周朝是不同的文化,商朝信奉了周的文化,很难说商朝、夏朝它们应该说是朝代还是类似希腊的城邦集群~~
按照历史书说法,应该是夏朝,还有可能有更早的传说五帝时代,不过证据太少,我们只敢承认到夏朝而已;按照真实历史,觉得周也比较松散,秦叫王朝才比较合适~~~
⑨ “黄袍加身”是发生在哪个朝代的历史事件,请详细谈谈事件经过
北宋历史上有两次黄袍加身。
宋朝在中原王朝之中有前所未有之富,也有前所未有之弱,是一个让人爱恨交加的朝代。北宋起于960年的陈桥驿黄袍加身,亡于1127年的靖康之变,在这167年里曾经发生过两次黄袍加身的故事,不一样的是一次是立国,一次是亡国。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汴京城里传来了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时任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的赵匡胤乘机取得后周的最高军权,奉命去前线抵抗外敌。正月初三日,赵匡胤统率大军离开都城,夜宿距开封东北20公里的陈桥驿。当晚就发生众所周知的“黄袍加身”陈桥兵变,带兵出征的大将军就“不情不愿”的“被迫”当了皇帝,这就是北宋历史上的第一次“黄袍加身”。由兵变而来的皇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大将权利,遵循“强干弱枝,内外相维”的原则,以文臣御武事,为大宋武力积弱埋下了隐患。
公元1125年,在金军即将打过黄河的时候,宋徽宗下旨,将皇位禅让与太子赵桓。当时北宋朝政被“六贼”把持,国家昏乱到了极点,再加上金军在汴京城外虎视眈眈,赵桓也不想接下这么个烂摊子,于是坚决辞让,一日之内哭昏数次,决不当皇帝。在宰相、皇后两次传旨催促登基无果后,汴京群臣冲进太子寝殿,强行将黄袍披在赵桓身上,抬往皇宫迫使他继承皇位。最终,这位北宋的末代皇帝,在昏迷之中登上了皇位,改元靖康。这便是北宋史上的第二次“黄袍加身”。
⑩ 唐宋元明清这五个朝代在历史上分别存在了多少年历史上时间最长的是哪个朝代谢谢!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历经289年。
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首都。其鼎盛时期的公元7世纪时,中亚的沙漠地带也受其支配。在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迁都洛阳,史称武周,也称“大周”。705年唐中宗李显恢复大唐国号,恢复唐朝旧制,还都长安。唐朝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至天佑四年(907年)梁王朱温篡位灭亡。唐历经21位皇帝(含武则天),共289年。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宋朝(960年—1279年)南北宋朝合起来是319年。
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为北宋与南宋,合称两宋。
元朝(1271年-1368年)历经97年。
由蒙古族统治者忽必烈(即元世祖)于1271年所建,定都于大都(今北京市),国号大元,1279年灭南宋。统治地区西到新疆东部,西南包括西藏、云南及缅甸北部,北至西伯利亚南部,越过贝加尔湖(一说直到北冰洋),东到鄂霍次克海。1368年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北伐所推翻。其残余势力退居漠北,与明军对峙,史称北元,元朝正式结束的时间是,1635年,1635年四月,后金皇太极派多尔衮、岳托、萨哈璘、豪格率军远征察哈尔余部。额哲与母亲苏泰太后献元朝传国玉玺投降。元朝正式结束。
明朝(1368—1644)276年,还有说1368—1683,共315年。历史书上是前面的,因为清君顺治是1644年入关的。后面的南明政权已经是不成气候了,严格的说,不能算明朝,而且那个时候清帝已经统治全国了。
在正史上是指由朱元璋于公元1368年建立的中国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所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至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崇祯十七年,1644)止,共276年;亦有看法认为应延续到永历三十七年(1683)止,共315
年。
清朝(公元1636年~1911年,一说1616年建立,1644年起为全国性政权)
又称大清,简称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
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周朝”。周朝经历了三十七代天子,八百多年,到公元前二百六年,才被秦国灭掉。
周王朝的统治大体上可以分为西周、东周两个阶段。从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北方的犬戎人杀死,这是西周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到公元前256年秦国军队灭亡周朝,这是东周时期。虽然周王朝建立的确切时间目前史学界还无法给出一个十分精确的答案,但是粗略估算一下还是不难发现,周王朝的统治前后历时800年左右,远比夏朝的600年要长得多,至于后世的各个王朝,更是无法望其项背。
东西周加起共800年,可是周朝是个比较松散的分封制国家,到后300年间基本是名存实亡了。
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最长的应该是汉朝--有400余年。当然也是东汉和西汉一起算。然后是宋,超过300年,包括北宋和南宋,其次是明,超过300年,包括明朝280多年和南明30多年。其次是唐,接近300年。
因为算法不一,所以数据的说法不是很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