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56陕西地震
华县地震1556年1月23日夜,中国陕西省南部秦岭以北的渭河流域发生的一次巨大地震。是中国人口稠密地区影响广泛和损失惨重的着名历史地震之一,估计震级为8级。据史书记载,以陕西渭南、华县、华阴和山西永济四县的震灾最重 ,故称为华县地震。 目录[隐藏]地震简介 地震范围 古籍记述 中国地震目录 地震记 明史 县志地震后果 人员 地形地震启示 频发地带 伤亡解释 地震类型 地震遗迹 普救寺塔地震题刻 碑阳面文 碑阴面文地震简介地震范围古籍记述 中国地震目录 地震记 明史 县志地震后果 人员 地形地震启示频发地带伤亡解释地震类型地震遗迹 普救寺塔地震题刻 碑阳面文 碑阴面文
[编辑本段]地震简介发震时刻 1556年1月23日24时左右(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子时) 震中位置 中国陕西省华县地区(北纬34.5度,东经109.7度) 震级 8.0-8.25级 死亡人数 83万人(有姓名记载) 是目前世界已知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 [编辑本段]地震范围101个县遭受了地震的破坏,分布于陕、甘、宁、晋、豫5省约28万平方公里。地震有感范围为5省227个县。震中区为西安市以东的渭南、华县、华阴、潼关、朝邑至山西省永济县等,约2700平方公里。 陕西、山西、河南三省97州遭受破坏。余震月动三五次者半年,未止息者三载,五年渐轻方止。 [编辑本段]古籍记述中国地震目录《中国地震目录》归纳史书记载对此震的描述是:“秦晋之交,地忽大震,声如万雷,川原坼裂,郊墟迁移,道路改观,树木倒置,阡陌更反。五岳动摇,寰宇震殆遍。陵谷变迁,起者成阜,下者成壑,或岗阜陷入平地,或平地突起山阜,涌者成泉,裂者成涧,地裂纵横如画,裂之大者水火并出。井泉涸废,新泉涌流,喷高丈余。山移河徙四五里,涌沙、陷没亘数千里。华山诸峪水北 潴沃野,渭河涨壅数日。华县、渭南、华阴及朝邑、蒲州等处尤甚。郡城邑镇皆陷没,塔崩、桥毁、碑折断,城垣、庙宇、官衙、民庐倾颓摧圮,一望丘墟,人烟几绝两千里;四处起火,数日火烟未灭;民天寒露处,抢掠大起。军民因压、溺、饥、疫、焚而死者不可胜计,其奏报有名83万有奇,不知名者复不可数。” 地震记曾亲身经历过华县地震的明代官吏秦可大在《地震记》中写道:“受祸人数,潼、蒲之死者什七,同、华之死者什六,渭南之死者什五,临潼之死者什四,省城之死者什三,而其它州县。则以地之所剥剔近远分深浅矣”。据史料记载,死亡人口上万的县,西起径阳,东至安邑;死亡人口上千的县,西起平凉,北至庆阳,东至降县。震时正值隆冬,灾民冻死、饿死和次年的瘟疫大流行及震后其它次生灾害造成的死者无数可计。地表出现大规模形变,如山崩、滑坡、地裂缝、地陷、地隆、喷水、冒砂等。历史文献记载地震裂缝“裂之大者,水出火出,怪不可状,人有坠于穴而复出者。有附于水穴之下,地复合,他日掘一丈余得之者”。华县地震之所以造成巨大损失,还与震中区位于河谷盆地和冲积平原,松散沉积物厚,地下水位高,地基失效,黄土窑洞极易倒塌;且地震发生在午夜时分,人们没有丝毫准备有关;加之地震前两年关中地区大旱,岁荒粮歉,地震后完全丧失了抗御灾害的能力。 明史《明史》对这次地震记载为: “(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壬寅,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 渭南、华州、朝邑、三原、蒲州等处尤甚。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郭房屋, 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数震,或累日震不止。河、渭大泛,华岳、 终南山鸣,河清数日。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 县志(明)李可久《华州志》也记载了地震时地裂缝的概况以及人员伤亡情况。顺治《渭南县志》记载:“嘉靖乙卯季冬十二日子夜大震,声如轰雷,势如簸荡,一时公私庐舍城垣尽圮。死者数万人。地裂数十处,水涌……” (明)张瀚《松窗梦语》记载:“嘉靖乙卯冬地震渭南、华州等处,余自出陕,经渭南县,中街之南北皆陷下一二丈许”。 万历《华阳县志》卷七记载,“民惊溃走,垣屋尽倾,知县陈希元等罹变,人畜压死不可胜计,地裂水涌,人多坠于穴,自乙卯至己末震渐方止,自古灾伤无此惨也”。 米登岳《华阳县续志》记载,“地裂数丈,水涌数尺,殿宇为之倾倒,隆庆六年三月曾重修”。 (明)赵时春《赵浚谷文集》卷八曾记载,“山多崩断,潼关道壅,河逆流,清三日,水从坼窦涌沙,没麦败田,圮屋覆灶”。 万历《白水县志》记载:“且走山裂石,涌水泛河,变异之大,’古今所未有也”。 (明)宗臣《宗子相文集》记载:“地颤山愁千万里,奇峰片片下沉水,黄河直上峰头座,忽散人家室屋里。往往屋上游赤鲤,千门万户半作鬼,广厦高宫尽成土,白日不闻父老哭”。 万历《同官县志》记载:“嘉靖三十四年大饥,十二月十二日夜地震有声,同漆二河水涨,坏公私庐舍以百计”。 嘉靖《耀州志》记载:“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夜,关中地大震,河水涨,井泉水溢。人死者耀州三干余人,同官二干五百余人,富平三万余人;三处坏公私庐舍以数万计。始将军山比宝鉴山高,是后二山等高,他处陵谷变迁,人死者益多”。 [编辑本段]地震后果人员这次地震人员伤亡如此惨重,其重要因素是由地震引起一系列地表破坏而造成的。其中,黄土滑坡和黄土崩塌造成的震害特别突出, 滑坡曾堵塞黄河,造成堰塞湖湖水上涨而使河水逆流。当地居民多住在黄土塬的窑洞内,因黄土崩塌造成巨大伤亡。地裂缝、砂土液化和地下水系的破坏,使灾情进一步扩大。这个地区的房屋抗震性能差,地震又发生在午夜,人们难有防备,大多压死在家中;震后水灾、火灾、疾病等次生灾害严重,加上当时陕西经常干旱,人民饥饿,没自救和恢复能力。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致灾原因。 震灾损失极其严重。民房、官署、庙宇、书院荡为废墟;较坚固的高大建筑物城楼、宝塔、宫殿全部倒塌。地震造成华阴县城西驻马桥断裂,城北大员村地裂数丈,水涌数尺。大荔县南的紫微观和朝邑西南的太白池在震后干涸。黄河南岸的大庆关和蒲州河堤尽数崩塌。华县凤谷山石泉废为干泉。根据各县州府志记载,地震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光报上名字的就有约83万人。据史料记载,死亡人口上万的县,西起径阳,东至安邑;死亡人口上千的县,西起平凉,北至庆阳,东至降县。震时正值隆冬,灾民冻死、饿死和次年的瘟疫大流行及震后其它次生灾害造成的死者无数可计。地表出现大规模形变,如山崩、滑坡、地裂缝、地陷、地隆、喷水、冒砂等。历史文献记载“起者卧者皆失措,而垣屋无声皆倒塌矣,忽又见西南天裂,闪闪有光,忽又合之,而地皆在陷裂,裂之大者,水出火出,怪不可状。人有坠入水穴而复出者,有坠于水穴之下地复合,他日掘一丈余得之者。原阜旋移,地面下尽(改)故迹。后计压伤者数万人”。 地形 陕西华县地表形变在上述极震区内,地表大规模形变,山崩、滑坡、裂缝、地陷、地隆等现象随处可见。华县“原阜旋移,地高不尽改故迹”,地裂缝“裂之大者,水出火出,怪不可状,人有坠于穴而复出者。有坠于水穴之下,地复合,他日掘一丈余得之者”。渭南县城内“中街之南北,皆陷下一、二丈许”,“自县治至西城陷丈余”的故址,至今仍清晰可辨。县城东甫的五指山陷入平地,毁削无存。距县城东南9公里的张岑滑坡,长、宽、高各1公里以上,滑坡体所过之处“原移路凸”。县东张家岭滑坡体南北长2100米,东西宽1000米,体积约1000多万立方米。郭家沟滑坡体南北长1300米,东西宽550米,体相约300多万立方米。华阴县城西驻马桥石桥摧裂,城北大员村地裂数丈,水涌数尺。大荔县甫的紫微观和朝邑西南的太白池是面积可观的湖沼,“经地震平芜”,湖水干涸。黄河南岸的大庆关和蒲州河提,“下钉柏桩,上垒条石,中贯铁锭”,十分坚固,,地震后“提岸尽崩”。永济至临潼之间出现近东西向长100多公里的地震断裂带,断裂带以北大面积下降,以南大面积上升,断裂的垂直断距超过5米,其华县地盘下降5~10米,赤水镇下降4米,渭南下降2.5~4米,华阴下降2~3米。 [编辑本段]地震启示有关专家认为,这次地震损失惨重的原因,除了地震发生在深夜、震区人口稠密等因素外,还有当时的抗震救灾体系不健全,民众防灾减灾意识薄弱,应当引以为戒。 [编辑本段]频发地带陕西省是地震活跃的地区之一,自有史料记载以来,共发生有感地震400余次,破坏性地震60余次。目前陕西已建立了由国家基准台、省级区域台网、地方台、流动监测等构成的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地震速报水平、预报水平不断提高,西安地区可以监测到1级以上地震,全省绝大多数地区可监测2级以上地震,并组建了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 [编辑本段]伤亡解释这次地震之后又引起了饥荒和瘟疫,造成了空前巨大的人员伤亡。地震当时即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光报上名字的就有约83万人。震时正值隆冬,灾民冻死、饿死和次年的瘟疫大流行及震后其它次生灾害造成的死者无数可计。是世界上死亡人员最多的一次大地震。据有关专家分析,造成此次地震灾害还有不少其他方面的致灾因素: 1.震中区人口稠密,房屋抗震性能较差; 2.地震发生在午夜时分,地震前又没有明显的地震前兆,人们没有丝毫的精神准备; 3.水灾、火灾、疾病等次生灾害严重; 4.社会治安混乱,谣言四起,灾民惶惶不可终日; 5.当时的陕西经常干旱,发荒粮歉,人民饥饿,无居,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加上人们有听天由命的思想,缺少防震救灾知识以及突发性地震事的应变能力; 6.震中区位于河谷盆地和冲积平原,松散沉积物厚,地下水位高,地基失效,黄土窑洞极易倒塌。 [编辑本段]地震类型发生在陕西省华县地震属于典型的板块内部大地震,其重复期很长。渭河流域从地质构造上看,南面是秦岭北麓大断裂,北面是凤翔-澄城大断裂,中间是近东西走向的渭河断陷盆地。此处地壳的垂直升降运动很强烈,有发生大地震的地质背景。 [编辑本段]地震遗迹普救寺塔地震题刻 “皇明嘉靖乙卯冬,地维告变,于是普救寺塔亦在倾颓。甲子春得铜梁张太守命僧重建。大明嘉靖四十三年春三月望日,蒲州知州,前进士,铜梁张佳胤修。”“嘉靖乙卯冬地大震,催折无遗。......胜地曾为瓦砾场,浮图今放海珠光。” 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陕西临潼宝峰寺铁钟地震铭文 “嘉靖、隆庆地震二次,一方人畜,玄遭涂炭。” 武乡县明代嘉靖皇帝地震致祭碑二面 碑阳面文: 维嘉靖三十五年岁次丙辰二月庚寅朔二十九日戊午,皇帝遣户部左侍郎邹守愚致祭于焦龙之神曰:惟神受命上帝,镇奠一方。兹者,山西蒲解、泽、临汾、临晋、翼城、闻喜、襄陵、灵石、安邑、荣河□□夏等州县及河东运司,各因地震,接连千里,响声如雷,震倒房舍、压死(人畜)不计其数。惟兹灾变异常,予深用惶恻,特遣大臣敬赍香帛,往诣祭告,伏冀明神赞天敷佑,旋斡化机,潜消劫难,锡福生民,地主其永赖焉。谨告。 碑阴面文: 维嘉靖三十五年二月庚寅朔二十有九日戊午,户部左侍郎邹守愚谨率副使汪来都、指挥王玉以牲醴香帛,致祭于焦龙之神曰:天子明圣道,在位天地而抚神人,宵旰忧勤,期臻至化。乃者地震之异,出于非常。圣心恻焉,惧神之不安于居也,不以余为不肖,亟遣以告于神。适然之变,母(毋)亦出于数而不可逃者邪?神其母(毋)或震惊,乃又知神之显灵于兹土也。以余为善事神者,亟祷以虔请于神,冀锡之鉴。和阴阳,兴云雨,蕃登五谷,以康义我人,则固神之能也。神其母(毋)或靳惜,守愚不揣,以不腆之羞,敢用犭敫惠于神,幸以余言为信也,俾余借以上欢宸衷,下辑民和,庶简用兹行,或者托神以 咎,而神不亦永显耀于来兹也乎?维神其鉴之。尚乡。 西安小雁塔 在西安,地震造成高15层的小雁塔塔顶被震毁,余下13层。
2. 历史上西安地震过吗,最高级别多少
地震过,1556年1月23日,陕西省华县发生的8级强烈地震。2009年11月5日7时西安发生4.4级地震,西安2009年11月20日下午18时08分,西安高陵与与临潼交界处发生3.0级地震。
西安在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地震带之间 也就是说在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之间。又由于西安北部是黄土高原,南部是秦岭,也就是说西安不在那两个大的地震带上,但是还是在秦岭地震带的边缘上的。
(2)历史上陕西地震是什么时候扩展阅读:
从公元前1189年至公元1971年,3100年间陕西共发生地震469次,平均6.5年一次。多数是5级以下小震,6级以上地震约500年一次。
据华阴县志记载:1556年1月23日午夜(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华岳山鸣,天摇地动,四处塌陷,地面涌水,房倒屋塌,同(现大荔县)、华(现华阴市)之民死者十数有六。
重灾面积28万平方公里。有名者死83万,未名者不可计。西岳庙毁,华阴所有庙寺尽倾,自古灾伤无此惨也,为世界震灾之最。
3. 陕西历史上有没有大的地震发生
有,明朝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1月23日)夜间,在陕西渭南一带和山西蒲州等地发生了强烈地震,死亡83万多人。这次地震是我国历史上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最大的一次地震。
明人朱国桢《涌幢小品》载:地震发生时,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同时发生地震。渭南、蒲州等地震时:“(震)声如雷,鸡犬鸣吠。”受地震影响,黄
河、渭水因河道壅塞,河水上涨泛滥,华山、终南山“山鸣”。地震后,渭南城门陷入地中,华州城墙全部倒塌,潼关、蒲坂两地城墙全部塌陷。至于民居、官舍更是成为一片废墟。
此次地震死亡人数有姓名记载的83万多,不知名的死者及未经奏报的死者更是不计其数。大体上,潼关、蒲坂的死亡人数约为当地人数的十分之七,同州、华州为十分之六,渭南为十分之五,临潼为十分之四,陕西省城为十分之三。其他州县因位置不同,死亡人数也不同。
地震时,有许多人家全家同时遇难。如居民米仲良全家85人同时遇难,居民陈朝元全家119人同时遇难。其他全家死亡人数达百人的尚有许多。
在死者当中有一些朝廷官员,其中有致仕南兵部尚书韩邦奇、南光禄卿马理、南祭酒王维桢,其他还有郎中薛祖学、员外贺承光、主事王尚礼、进士白大用、御史杨九泽等。韩邦奇在地震时掉入火炕灶中,被烧成灰烬。薛祖学在地震时落入一丈多深的水穴被淹死。马理被深深地埋入土窟。
地震当夜,祭酒王维桢在母亲房中聊天。二鼓时分,母亲让王维桢回房休息。王维桢回屋,还未到床,地震发生。王维桢急忙奔出,呼唤母亲,此时母亲已入睡。随之,王维桢被倒塌的墙壁压死,而王维桢母亲的房屋虽然也发生倒塌,但她却侥幸存活。
地震后,渭南、同州地方一些乡民乘乱打劫,哄抢官仓,均被镇压,事件得以平息。
4. 历史上的陕西有过几次地震
公元前780年(周幽王二年)陕西岐山(34.5°N,107.8°E)M≥7(震中烈度≥Ⅸ)“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国语》卷1《周语》)
北边郡国地震 发生于西汉绥和二年九月丙辰(公元前7年11月11日)。据史书记载,这次地震波及"自京师至北边郡国三十余坏城郭,凡杀四百一十五人"(《汉书�6�1五行志》)。京师即今陕西省西安市。汉时北边郡国应包括今甘肃、陕西、山西、河北等省在内。史书对这次地震有"水出地动"的记载,这可能是中国关于震前地下水异常变化的最早记载。 甘肃金城、陇西地震 发生于东汉永和三年二月乙亥(公元138年2月28日)。据初步考证,这次地震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测震仪器(张衡的候风地动仪)记到的破坏性地震。当时候风地动仪放在洛阳,距震中约700公里。东汉时的金城郡包括今兰州市在内。震级估计为埿级。地震时,"二郡山岸崩,地陷"(《后汉书�6�1顺帝纪》), "地震裂,城郭、室屋多坏,压杀人"(《后汉书�6�1五行志》)。 1501年1月29日(明弘治十四年正月庚戌朔)陕西朝邑(34.8°N,110.1°E)M7(震中烈度Ⅸ)“陕西延安、庆阳二府、潼关等卫、同、华等州,咸阳、长安等县,是日至次日地皆震,有声如雷。而朝邑县尤甚,自是日至十七日频震不已,摇倒城垣楼橹;损坏官民庐舍共五千四百余间,压死男妇一百六十人,头畜死者甚众;……”(《弘治实录》卷170)“……据本府朝邑县申,……将本县城楼、垛口,并各衙门仓监等房,及既()县军民房屋,震摇倒塌,共五千四百八十五间,压死大小男女一百七十多口,压伤九十四名口,死头畜三百九十一头只。……汛流震开裂缝,长约一二丈、四五丈者,涌出溢流,良久方止;蔡家堡、严伯村等,四处涌出,几流成河。”(《马端肃公奏议》卷7) 1556年1月23日夜,中国陕西省南部秦岭以北的渭河流域发生的一次巨大地震。是中国人口稠密地区影响广泛和损失惨重的着名历史地震之一,估计震级为8级。据史书记载,以陕西渭南、华县、华阴和山西永济四县的震灾最重 ,故称为华县地震。101个县遭受了地震的破坏,分布于陕、甘、宁、晋、豫5省约28万平方公里。地震有感范围为5省227个县。震中区为西安市以东的渭南、华县、华阴、潼关、朝邑至山西省永济县等,约2700平方公里。 陕西、山西、河南三省97州遭受破坏。余震月动三五次者半年,未止息者三载,五年渐轻方止。 1970年以来陕西省发生四级以上地震的目录 编号发震时间震中位置震级深度(km)年.月.日时-分-秒经度纬度地名MLMS11974.5.3116-23-23.0106°57′34°55′陇县4.23.72221976.1.1720-01-44.2107°14′34°28′宝鸡凤翔间4.03.4731978.2.1108-11-21.2108°08′32°48′石泉4.74.2 41980.6.2411-03-36.6106°57′34°58′陇县4.84.32351980.6.2411-09-49.5107°03′35°02′陇县4.33.81061982.3.1118-42-55.1110°21′33°15′山阳4.94.52571986.5.918-43-33.2110°22′36°15′宜川阁楼4.03.41681988.1.613-47-21.2108°12′34°12′周至4.33.82091998.1.509-36-46.0108°57′34°25′泾阳5.24.81003.4.24 06-37-30.48108°20.04′33°12.1′石泉4.7 10
2008年5月27日16时37分(北京时间)陕西宁强(震中位置位于北纬32.8度,东经105.6度) 发生5.7级地震
5. 1556年,陕西发生特大地震,致83万人遇难,5年之后才缓解吗
在我国有这样一种说法,那就是"多难兴邦",纵观整个中国的发展进程就会发现,无论是在古代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中,中国的发展都是伴随着许多灾难的,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一次又一次的灾难让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虽然说在灾难发生之后,中国社会的建设之路会因此受到一定的打击,但实际上,正是因为这些灾难的存在,中国的民族精神才得到了进一步的凝聚。
提到地震或许大家都不陌生,由于在中国境内有着地震带的存在,因此,一些地方也经常会发生大型的地震。而在1556年时,我国的陕西地区就曾经发生过一次特大的地震,在这场地震结束之后,约有八十三万人遇难,而此次地震为整个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直到五年之后才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缓解。那么,这究竟是哪一场特大地震,在当时的中国境内,人们又是怎样解决这次灾难的呢?
对于所有中国人而言,很多灾难的发生都是我们不能避免的问题,而通过历史上的很多灾难,我们也能够总结出一些应对灾难的办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之下,我们也拥有了更多能够降低损失的办法,或许在未来的日子中,我们也能够找到一些避免灾难发生的方法,到那个时候,人类社会的发展之路也将会变得更加顺遂。
6. 西安历史上发生过大的地震没
据史籍记载,自公元前2世纪至今,境内共发生大于或等于4级的地震128次,其中5级以上地震25次。较大的地震有:
西汉建昭四年六月初五(公元前35年7月11日),蓝田地震,烈度7度。“壅灞水,安阳(陵)岸崩。壅泾水,水逆流”。
西汉绥和二年九月廿五日(公元前7年11月11日),西安以北地震6级,烈度7~8度。“自京师北至北边郡国三十余,坏城郭,凡杀四百一十五人”。
唐贞元四年正月初一(公元788年2月12日),西安地震,烈度7度。“是日质明,含元殿前阶级栏槛三十余间无故自坏,甲士死者十余人”。并有十几次余震。
唐乾符六年二月(公元879年3月),蓝田地震5级,烈度7度,“京师地震,有声如雷。蓝田山裂水涌”。
明成化二十三年七月廿三日(1487年8月10日),临潼地震,涉及地区北至洛川、黄陵,西达岐山,东至渭南,烈度8度。“关中地震声如雷,屋舍多坏,山多崩圯。死一千九百余人。至长安荐福寺塔中裂尺许”。
明隆庆元年十二月(1568年1月),西安地震5级,烈度6度,“房屋树木多倒”。
明隆庆二年三月初四(1568年4月1日),临潼烈度6度。“西安府地震如雷,尘灰蔽天,垣屋欹侧。泾阳、咸阳、高陵城无完屋,人畜死伤甚多”。
此外,邻区特别是关中东部的强烈地震对本区影响很大。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1556年1月23日),华县大地震对西安产生强烈破坏。西安慈恩寺,长安灵感寺、华严寺均毁于地震,荐福寺塔裂为二,“西安、扶风、庆阳诸郡邑,城陷压死者数十万人”。
自1568年大地震至今,西安境内再未发生过较大地震。弱震、微震的频度和强度均低于整个汾渭断陷地震带的其他各区。
7. 历史上陕西最大的地震是多大
明朝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1月23日)夜间,在陕西渭南一带和山西蒲州等地发生了强烈地震,死亡83万多人.这次地震是我国历史上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最大的一次地震.
8. 历史上陕西地震过吗震过几次在什么地方
陕西岐山地震 发生于周幽王二年 (公元前780年)。这是中国史书记载比较可靠的、最早的一次大地震。地震时,"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
(《国语周语》)。三川,即今陕西省的泾河、渭河、洛河。估计此次震级在7级以上。
陕西华县地震 发生于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
(1556年1月23日)。这是中国历史地震中死人最多的一次纪录。"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明史五行志》)。地震前,该地区长期没有中小地震活动。但震前约8小时左右,在震中区有"地旋运,因而头晕"感(《隆庆华州志》)。这次地震首次记载到地震时"地中出火"(地光)现象。震后,灾民曾考虑用木板作房墙,以便抗震。此震极震区长轴与渭河地堑方向一致。估计震级约有8级或更大。
公元1556年1月23日,陕西关中东部发生强烈地震,死亡人口达83万有奇,为古今中外地震史上罕见。这次地震震级为8级,震中烈度Ⅺ度,陕西、山西、河南、甘肃等省(区)受重灾,面积达28万km2,地震波震撼了大半个中国,有感范围远达福建、两广等地。
这次地震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的重要因素是由地震引起的一系列地表破坏而造成的。其中黄土滑坡造成震害最为突出。分布从极震区Ⅺ度至Ⅶ度区均有。
9. 明朝时的陕西大地震真的死了83万人吗
是的。
1556年,中国陕西省南部秦岭以北的渭河流域发生的一次特大地震。是中国人口稠密地区影响广泛和损失惨重的着名历史特大地震之一。据史书记载,以陕西渭南、华县、华阴和山西永济四县的震灾最重 ,故称为华县地震。
死亡83万人(有姓名记载)是目前世界已知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
(9)历史上陕西地震是什么时候扩展阅读:
《明史》记载:“(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壬寅,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当时,“震风解瓦,飞沙镇压,伍尺之童,无不惊骇”由于地震于午夜(子时)发生,多数人还在熟睡之中,所以导致83万人死亡。
死亡人数与黄河泛滥造成的伤亡相若,方圆二千里(800公里)的人口有六成死亡。当时退休的前南京兵部尚书韩邦奇,南京光禄寺卿马理、郎中薛祖学、员外贺承光、主事王尚礼、进士白大用、御史杨九泽,以及南京国子监祭酒王维桢同日遇难,其余不知名死者,更不可胜数。
据报是因为大多数死者都是居住在陕西黄土高原一些建在崖边的窑洞里,而当地震发生时,他们被坍塌的窑洞压死。不过,西方历史学家对这个数字抱怀疑态度。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华县地震
10. 中国最早有记载的地震是什么时候
世界上最早记录的地震,是公元前780年发生在中国陕西的岐山地震。
据《国语·周语》记载,陕西岐山地震发生于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这是中国史书记载比较可靠的最早一次大地震,也是世界上最早记录的地震。根据《中国历史地震目录》,此次地震震级约为7级,极震区烈度为9度。
(10)历史上陕西地震是什么时候扩展阅读:
世界上死亡人数最多的大地震是1556年(明朝嘉靖三十四年)的陕西华县8.25级大地震,据《明史》记载死亡人数超过83万。这个数字存在争议,综合估算实际死亡人数可能在45万以内,仍是世界震害之首。
地震灾害是重大自然灾害风险防范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颠覆性因素。据统计,1900年以来的120年里,全球共发生8级以上特大地震106次,造成人员死亡超过22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