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胡琴有多少年的历史事件

胡琴有多少年的历史事件

发布时间:2022-07-03 21:14:34

A. 二胡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关于二胡的历史与发展你了解多少

最早出现在明代。当时二胡是用来送那些死人归西的。只要有死人来,一般都是会请那些吹二胡的人来演奏。

B. 胡琴的历史

胡琴在唐宋时期,既是拉弦、又是弹弦乐器,两种演奏方法兼而有之。与陈旸同一时代的北宋文人欧阳修,在他的《试院闻胡琴作》一诗中写道:“胡琴本出胡人乐,奚奴弹之双泪落”。演奏方法则是弹拨,没有“用竹片轧之”的含意。在另一首诗中有着颇为详尽的记载:“奚人作琴便马上,弦以双茧绝清壮。高堂一听风雪寒,坐客低回为凄怆。深入洞箫抗如歌,众音疑是此最多,可怜繁手无断续,谁道丝声不如竹。”这里显然描写的是两弦弹拨乐器胡琴。可见,唐宋两代,胡琴正处于由弹弦乐器向拉弦乐器过渡的时期。
宋代的胡琴又称稽琴。宋代高承公元1080年撰辑的《事物纪原》中有:“杜挚赋序曰:秦末人苦长城之役,弦鼗而鼓之,记以为琵琶之始。按鼗如鼓而小,有柄,长尺余。然则击弦于鼓首而属之于柄末,与琵琶极不仿佛,其状今稽琴也。是稽康琴为弦鼗遗象明矣。”照此记述,稽琴在北宋之时,仍靠弹拨琴弦来发音,而不是轧弦发音的拉弦乐器。在宋代陈元靓《事林广记》(卷八)中,则明确地记载着稽琴是拉弦乐器。文中说:“稽琴本稽康所制,故名稽琴。二弦,以竹片轧之,其声清亮。”把稽琴归于公元3世纪的稽康所制,显然是伪托古人的一种附会,这可能是陈氏效其“阮咸造阮”之说吧。同是宋人,又同是记述稽琴,却记载着两种不同的演奏方法。这充分说明,宋代稽琴仍处于由弹弦乐器向拉弦乐器的过渡阶段。 宋代晚期,中国北部边疆地区已经开始使用以马尾作为弓毛拉弦擦奏的乐器了。在陕西榆林石窟第十窟的壁画中,画有一飞天用马尾弓拉奏卷首、二轸、二弦、圆筒形琴筒的乐器。此窟年代约当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时期,即与中原的宋代相交错。在山西省繁峙县岩山寺的经幢(为“特赐广济大师之塔”)上,有一线刻乐器图形,一人正盘腿而坐,手持马尾弓拉奏。有关学者认为,繁峙在元代之前即为蒙古管辖,并以大元为年号,此经幢为“大元二十三年十月十日”建成,即公元1236年,也正值宋代末年。上述两处之乐器图像,均与今日之二胡维妙维肖。这种用马尾弓代替竹片擦弦发音的乐器,是中国北方长期过着游牧生活的少数民族的创造,它是拉弦乐器向前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南宋之时,胡琴类拉弦乐器开始走上发展时期。中国大批制造乐器用的丝弦,也始于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之际,故丝弦有“杭弦”之称。在当时文人的笔记、小说里也不时提及,在《绿窗新语》中的“金彦游春遇春娘”故事里,就写有:“金彦与何俞出城西游春,见一庭院华丽,乃王太尉庄。贯酒坐阁子上,彦取二弦轧之,俞取箫管合奏。”这“二弦”即是与胡琴形制十分相似的拉弦乐器。 明代,胡琴类拉弦乐器随着戏剧和曲艺的兴起而有所改进和发展,演奏形式也多种多样。从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尤子求的《麟堂秋宴图》画卷中,就可以看到一种由胡琴、箫管和拍板三种乐器组成的合奏形式,图中所绘的胡琴,是龙首、卷颈、二弦、马尾弓,而且有了用以固定弦长的千斤。这在陈旸《乐书》中的胡琴图上是没有的,但也保留着胡琴的较短琴筒、置轴方向和拴弦方法。它较南宋《绿窗新语》中的二弦有了较大进步,与今日的朝鲜族胡琴和我国福建地区流行的南音二弦已较为接近。朝鲜音乐家成伣编朝鲜古籍《乐学轨范》(1494年序)中载有:“胡琴,以黜檀花木(刮青皮),或乌竹、海竹弓马尾弦,用松脂轧之。按用左手,轧用右手,只奏乡乐。”可见,胡琴在明代已传入朝鲜。清代,胡琴用于宫廷的瓦尔喀部乐和庆隆乐中,而前者还要使用四件胡琴演奏。据民间传说,胡琴是经东胡人之手传入牡丹江镜泊湖一带及东镜城等地的。后来成为朝鲜族人民所喜爱的拉弦乐器。

C. 胡琴的起源

胡琴的历史
胡琴源于唐代的奚琴。北宋出现马尾胡琴;胡琴自元代起成为拉弦乐器的专称。
胡琴源于唐代的奚琴,北宋,出现用马尾弓拉弦的胡琴,是当时主要的拉弦乐器,据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记载,马尾胡琴形状长柄、无品、音箱梨形、两弦,琴头上镶着龙首,用马尾弓拉奏,曲声抑郁。北宋元丰五年(1082),驻守在北部边疆的宋代军队中,就已广泛使用以马尾做弓弦的拉奏的胡琴。
到了南宋,胡琴已比较流行。我国大批制造丝弦,也始于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之际,故丝弦又有“杭弦”之称。
元代,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广为交流、融汇。这时的胡琴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吸收了蒙古族弹弦乐器的特点而形成的。其形制与今日流行的龙头二胡已比较接近。甘肃榆林石窟元代壁画中有一乐伎拉奏乐器,卷颈,二弦,以弓拉奏。元代胡琴不仅在宴乐中用于独奏或合奏,还广泛用于军队的演奏活动中。 从元代开始,胡琴之名已逐渐成为拉弦乐器的泛称。
明代胡琴随着戏曲、曲艺和民间器乐合奏的繁荣而更加发展。在《麟堂秋宴》一图中,有一童子奏胡琴、卷首,龙头,二弦,用马尾弓拉奏,琴杆上已有固定弦长的千斤。
明末清初,胡琴传到藏区巴塘(今四川西部),颇受民间艺人欢迎,并就地取材做成了牛角胡琴。当时产生的藏族民间歌舞弦子,就是因有胡琴伴奏而得名。
清代除了原有的胡琴或二胡之外,又出现了四弦的四胡、伴奏京剧的京胡和伴奏梆子戏的板胡等。为伴奏不同的地方戏曲和演奏民间器乐的需要,形制各异的胡琴类拉弦乐器纷纷问世,如广东的粤胡、湖南的大简、河南的坠胡、蒙古族的马头琴和壮族的马骨胡等。
胡琴类乐器表现力丰富,它可以用不同的弓法,指法深刻细致地表达音乐内容。由于它在民间流传很广,民间艺人创造的一些特殊表现技巧,如模拟各种人的声调、唱腔、道白和欢笑声,自然界中飞禽走兽的鸣叫声,等等,使它更有一种独特的表现力,富有韵味。

D. 关于胡琴的历史源流问题学术界目前主要有哪些不同观点

胡琴,既是现代二胡、马头琴、四胡的前身名称,亦是我国诸多民族拉弦民间乐器的总称。在我国数以千计的民族民间乐器中,胡琴类拉弦乐器,是居于首位的庞大乐器族系,在各民族、各地区广泛流传,仅在汉族中,就有皮膜类的二胡(民间亦称南胡、嗡子)、高胡(粤胡)、京胡、京二胡、坠胡、中胡、革胡及板面类的板胡、椰胡、二弦等多种胡琴;而在蒙、藏、壮、彝、傣、瑶、佤、哈尼、朝鲜等20几个少数民族中,分别以木、竹、金属、葫芦、牛角、马骨为琴筒的独弦、二弦、三弦、四弦等名称不同、形制各异的胡琴,多达50余种。绚丽多姿的多民族的胡琴,广泛地应用于民间歌舞、弦索乐、丝竹乐、吹打乐、鼓吹乐等民间器乐,以及庙堂等多种宗教音乐之中。以此可以说明,胡琴类乐器,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族民间乐器。
胡琴类乐器,不但盛传于中国各地,由于千百年来中外文化交流,亦广泛流传于东南亚一些国家,如朝鲜与韩国的奚琴;日本清乐中胡琴:携琴(似四胡)、提琴(似板胡)及三弦提琴(亦称“小弓”、“胡弓”);越南古代木槽二弦的丐弹胡琴(相当于今日的chainhi )柬埔寨的变种三弦(toikhmer);泰国的三弦萨乌山塞(Saw sain sai);缅甸三弦(tro)等等。(注:(日)林谦三《东南亚乐器考》, 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千百年来,胡琴类乐器一直在中国及东亚地区一些国家的音乐文化史和人民群众生活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国内外的史料中均有不同的记载,中外音乐史学家亦有诸多论述。对于胡琴类乐器的渊源、历史沿革、发展脉络,已基本清楚,但其中某些环节,尚有模糊不清、各执一说、甚至似是而非、误解和讹传的情况。由于胡琴类乐器的发展与蒙古族的乐器史有着密切关联,胡琴类乐器的重要分支马头琴、四胡又是蒙古族最有代表性的古老传统乐器,所以笔者就此谈些浅见,以期有益于关于胡琴类乐器更深入的研究。

1、胡琴的前身——奚琴
胡琴的前身,可追溯到唐代的奚琴。宋·陈@①《乐书》载:“奚琴,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宋·欧阳修亦有“奚琴本出奚人乐,奚虏弹之双泪流”的诗句。由此可确认,奚琴是由北方少数民族——奚人传入中原的乐器。根据《乐书》所绘图观之,琴筒呈圆形,确似拨浪鼓,竹杆,二弦,但无千斤,琴轴设置与现代胡琴类的琴轴相反。
2、奚琴于盛唐传入中原,亦名“嵇琴”
奚琴是何时传入中原的,陈@①《乐书》和欧阳修的诗句中并未予说明。我们只能根据史料分析判断。史载,奚人本属东胡族系,与契丹族“异种同类”,汉时称乌桓,元魏时“与契丹分背”,自号“库莫奚”,隋唐时期始简称“奚”。(注:见《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可见,奚琴传入中原的时间,不可能早于隋唐。另外,由于“奚”、“嵇”同音通假,故在唐朝,奚琴亦称嵇琴。这在唐·孟浩然《池亭诗》中早有所云:“竹引嵇琴入,花邀戴客过”。而孟浩然(689—740年)的创作成熟期正值盛唐时期(712—762年),由此可知,奚琴(嵇琴)最晚也是在盛唐前就已存在了。所以,某些有关中国古代音乐史的论着中称:“胡琴类拉弦乐器,在唐为奚琴,在宋为嵇琴”。“到了南宋时期,奚琴改名为嵇琴”(注: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这样的说法均欠准确。另外,关于嵇琴的由来,宋·陈元靓《事林广记》有云:“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对于此说,诸多中国音乐史和乐器志、艺术辞典中,都有所引,但未见分析。(注: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辞典》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辞典》(民出版社,1991年)等。)而以笔者所见这恐怕是望文生义了。因为,其一,嵇康是魏晋时期音乐家,其时,除陈元靓“嵇琴本嵇康所制”之说外,无任何史籍证明嵇琴的存在;其二,嵇康生于公元224年,公元263年为司马昭所杀。在他有生之年,奚人尚属鲜卑宇文部的一支,直到公元4世纪末,才与“契丹相背”分立,“自号库莫奚”,而到隋唐时改称“奚”,那已是6世纪末、7世纪初的事了,前后相距至少有300余年。“皮之尚无,毛由何生”。所以“嵇琴本嵇康所制”之说,是难以成立的。

3、宋代嵇琴的高度发展和马尾胡琴的产生
奚琴虽然是唐代传入中原,但当时并未得到重视,却是到了宋代才广泛流传,无论宫廷还是民间,均盛行演奏嵇琴。对此宋史料中多有记载。如宋《都城记胜》云:“瓦社中的细乐常用箫、管、蓁、嵇琴、方响之类合奏”。《乐书》亦云:“至今民间用焉”。由此,宋代出现了技艺精湛的演奏琴师,沈括《梦溪笔谈》云:“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足见徐衍演奏技巧的高超程度。
奚琴在中原发展为嵇琴的同时,在北方广袤的草原上也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对此,虽然未有确切史料可查,但唐宋时期,是北方草原众多少数民族频繁更迭、不断分化交融时期,其中奚族就已逐渐分化,并分别与契丹、女真、蒙、汉各族融和,奚人代表性乐器奚琴也自然会为草原各少数民族、甚至中原汉族所接受并广泛流传。宋·沈括在《梦溪笔谈》记载了他赴fū@②延(今延安)督军防御西夏时,曾“制凯歌数十首,令士兵歌之”。其中第三首曰:“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弯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寄书。”可见,到了宋朝,奚琴早已在西北草原演化成先进于中原竹擦嵇琴的弓擦马尾胡琴了。
沈括作歌是宋元丰五年(1082年),而晚其20年后成书晋宫的陈@①的200卷巨着《乐书》中,却未见马尾胡琴的记载。 此事颇令中外民族音乐学家和史学家费解。“不无使人迷惑”(注:(日)林谦三《东南亚乐器考》,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其实,此事也非“不可解”,在此以笔者拙见,探讨一、二。其一,马尾胡琴虽然在西北方草原产生和流传,甚至传入宋驻边的军队中,但尚未传到中原。须知,在古代,一件乐器的传播是非常困难和漫长的。以曲项琵琶为例,据史料记载,约在公元350年前后,就由波斯通过印度传入了中国北方, 而传到南方的时间却是200多年以后,直到公元551年才见着文字记载(注: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古代一件乐器传播速度如此之慢,陈@①对于马尾胡琴无从得知,亦是自然和可能的;其二,陈@①的200卷《乐书》巨着,确实功不可没, 但由于他是一个十足的复古主义者,保守狭隘和陈腐落后的音乐观,使他反对音乐史的新因素、新观念(如音阶中的变音和二度音等),特别反对民间音乐、少数民族和外域音乐。(注: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由此也可推想,陈@①或许知道马尾胡琴的存在,但他是否不屑一顾、视而不见或听而不闻,也未可知。所以,在他的《乐书》中只字未提马尾胡琴,也就不足为怪了。

不论陈@①是“无从得知”,还是“不屑一顾”,宋《乐书》中未有马尾胡琴的记载,确是千古遗憾。因为迄今为止,我们只是从《梦溪笔谈》中了解到宋末年间西夏产生了马尾胡琴,却无法得知其确切形制。由此造成对马尾胡琴形制的不同推测,一般史料中,多是对其形制避而不谈,或不加分析地自然认为是嵇琴式的筒形胡琴,与嵇琴的区别只是竹片擦弦和马尾弓擦弦的区别。唯独在《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辞典》的“马头琴”条目中云:“马头琴”,又称“胡兀尔”、“胡琴”、“马尾胡琴……”,但又言之无据。当然,笔者亦倾向于认为“马尾胡琴”可能就是“潮兀尔”(马头琴的前身)。因为在沈括作歌的公元1082年宋末和辽王朝时期,蒙古族已在北方草原迅速崛起,并于1206年以武力统一了蒙古高原,建立了蒙古帝国,其间,胡琴——潮兀尔与胡兀尔,早已普遍使用于祭祀和征战中(注:《内蒙古历史概要》中云:“十二、十三世纪时……祭祀时奏忽忽尔”(即胡琴)。)。但宋代马尾胡琴之形制究竟如何,仍有待继续探讨和考证。
4、奚琴在北方的流传与演变
奚琴在中原演变为嵇琴、在西北草原演变为马尾胡琴之后,约于宋末(即高丽睿宗时代)也传入东北牡丹江镜泊湖、东镜城和高丽国其它地区,逐渐为朝鲜族所喜爱,乃至成为我国延边朝鲜族和朝鲜半岛人民最有代表性的乐器之一。明代朝鲜的《乐书轨范》载:“奚琴,以黜檀花木(刮青皮),或鸟竹、海竹马尾弦,用松脂轧之。”由此可知,至少于明代,奚琴在朝鲜已是木擦和弓擦并存的两种形制乐器了。而据《乐学轨范》的绘图来看,奚琴是竹杆、弓擦、琴轴反置,有了千斤,而且琴筒也不再是拨浪鼓似的扁圆鼓形而改为长筒形,即比较接近现代胡琴类乐器了。(见图2)
诚然,奚琴在北方草原上的继续发展并非只是朝鲜奚琴,在北方其他少数民族中,亦有其不同的变体。如《清史稿》一○一卷载:“奚琴,刳桐为体,二弦,龙首,方柄,糟长与柄等。背圆中凹,凿空纳弦,绾以两轴,左右各一。以木系马尾八十茎轧之。”清《皇朝礼乐图式》卷九中有其绘图(见图3)。此种瓢状音箱形制奚琴, 容易使人误解为是马头琴的前身——“潮兀尔”(注:赵双虎《蒙古族四胡二题》,载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实则只是形似而已。“潮兀尔”同时在《皇朝礼乐图式》卷九中绘有琴图(见图4)。 但此种奚琴,其后未流传下来,很可能是由于与潮兀尔过于近似而合二为一,或被潮兀尔取代而淘汰了。
值得特别说明的是,筒形奚琴这一古老乐器,至今仍在流传于我国北方蒙古族(内蒙古东部及辽宁、黑龙江等蒙古族居住区)、朝鲜族(延边)民间之中,而且仍保持其古老母体的“音色柔和、纤细”、音域不宽的特点(注:《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辞典·奚琴》, 民族出版社, 1991年,第505页。),蒙古族称其为奚胡或胡乎。更有趣味的是,至今福建南音中的二弦,其筒形、反装琴轴,与古老的奚琴十分相似(注:《中国大网络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278页。)。需要说明的是“胡琴”这一称谓,并非始于元代,早在唐代就已有之。不过在唐代,胡琴是泛指我国少数民族和西域传入我国的乐器,即胡人乐器之意。其时,一般多是指弹拨乐器,如琵琶、胡雷等。由此,使得国外民族音乐学家误认为胡琴在唐代就是琵琶的别名(注:(日)林谦三《东南亚乐器考》,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对此笔者将在另文中专述。

E. 二胡源于哪个朝代朝代

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

二胡是一种拉弦乐器。有两根弦,现代二胡以纯五度定弦,在胡琴之中属于中高音域乐器。现在各地方根据需要的条件,独立发展出不同形状的弓弦乐器,如高胡、京胡、板胡、二弦、喇叭弦等。为满足中乐交响化的需要,根据二胡的制式,也另外发明中胡等。

制琴师通常以木材制作二胡,如红木、小叶紫檀、乌木、鸡翅木、血檀、大叶紫檀、非洲红花梨、非洲紫檀等,也有制琴师以象牙、玉石、塑胶等材料制作二胡,因为他们有声学以外的考量。琴筒一端蒙以蛇皮,这是二胡独特音色的来源,一些高级的二胡则采用蟒蛇皮。不论是来自野生或被圈养的蛇,收集蛇皮的成本日益增高。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限制其参与团体对蠎蛇皮的进出口,近年有人便开发蛇皮的替代材料,以期模仿蛇皮的音色。通常使用钢弦、尼龙弦、丝弦,羊肠弦已极少人使用。总结来说,这导致了用原材料制作的二胡也随着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替代材料。

中国为二胡的主要生产地,其中上海、北京及苏州最为频繁。不同的地方生产的二胡音色各有不同及差异:传统上,上海生产的二胡,音色较柔美;北京出产的胡,音色较高亢;苏州出产的二胡,音色则揉合上海与北京的特色。

唐朝时称二胡称“奚琴”,是居住中国东北地区的奚人乐器。

宋代音乐理论家陈旸于《乐书》中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 奚琴发源于中国东北,和来自西北的胡琴有很大区别, 它只有两条琴弦,轧时竹片在两弦之间,不在两弦之上。

欧阳修也在《试院闻奚琴作》写到 “奚琴本出胡人乐,奚奴弹之双泪落”。此时奚琴尚未成为主流演奏乐器。

在元代,奚琴开始在宴乐中用于独奏或合奏,并出现在用于军队的演奏活动中。《马可·波罗游记》中曾记载:“鞑靼人又有一种风俗。当他们队伍排好,等待打仗的时候,他们唱歌合奏他们的二弦琴,极其好听。”这二弦琴描述的就是二胡。

明代时,二胡开始变成了一种成熟的弓弦乐器,《元史·礼乐志》记载 “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此时的二胡在奚琴 基础上加上了围定弦长的千斤,与今形制已大致相同。

现朝鲜半岛仍称二胡为奚琴。

五四运动时期,刘天华融合欧洲的音乐理论、演奏技巧,根据中国民间音乐特性及借镜小提琴,将二胡定弦为d、a,并对二胡的演奏技巧进行革新,扩展二胡的表现力,并且为二胡创作多首独奏曲。

1920年代,周少梅、周荣根、陶洪茂合作改良二胡:加长琴杆至90公分、加大琴筒、改用莾蛇皮、改用软弓、改用更粗的琴弦,使音量、音色有所改善。

1930年代,蒋风之设计出“六角哑铃式”二胡,又被称为“蒋氏南胡”。周荣庭与蒋风之、陆修堂等共同设计出“洋山柄头”二胡和“回纹头”二胡。

1950年代至1960年代间,上海民族乐团、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中央民族乐团等模仿交响乐团的职业“民族乐团”出现,增加对二胡专业的需求。

1963年,首届全国二胡比赛于第4届上海之春音乐节举办。

1970年代,汤良德研制出前八角后圆(方圆)二胡和可调节的半月形音窗。1975年,王国潼与满瑞兴制订出“扁八”二胡的尺寸为:琴筒长133毫米,前口纵向直径86毫米,横向直径92毫米,后口内径84毫米;琴筒中加装竹筒以改良高音音色。

1970年代,王国潼与满瑞兴开始研发二泉琴,1980年代闵惠芬与王瑞泉、沈德庆研制成功。

现代二胡作品出现,有《豫北叙事曲》(1959年)、《三门峡畅想曲》(1960年)、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1982年)等。

1980年代中后期,已出版的二胡独奏曲达数百首,并开始发展叙事曲、协奏曲等大型二胡曲。

台北市民族器乐大赛、中央电视台民乐大赛等专业比赛相继举行。

F. 胡琴的简介

胡琴,又称乡胡、稽(同奚)琴。历史悠久、形制古朴。发音柔美,音色动听。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尤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最为盛行。流行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唐宋时期的胡琴曾传入朝鲜。朝鲜成伣编《乐学轨范》(有1494年序)载:“……以黜檀花木(刮青皮)或乌竹海竹弓马尾弦,用松脂轧之。按用左手,轧用右手,只奏乡乐”。
现代胡琴,全长60厘米。琴筒木或竹制,有半圆球形和长筒形两种。前口蒙桐木薄板。琴杆木制,琴头呈弯月状、无饰,两轴置于琴杆上部右侧、与琴筒呈平行,轴顶旋成葫芦形。张两条丝弦或钢丝弦。五度定弦A、e,音域 A—a1。 远在古代,中原的汉族人民,把居住在北方和西北方的少数民族统称为胡,对他们所用的乐器、音乐以及服饰等,也都冠以胡字。《后汉书·五行志》中有:“灵帝好胡服、……胡箜篌、胡笛、胡舞,……”。汉刘熙《释名》载:“批把本出于胡中”之句,琵琶以出胡中,而名胡琴。唐初四川射洪大诗人陈子昂,曾以千金买一胡琴,即是琵琶,直至唐宋之时,对琵琶、忽雷等弹弦乐器,还称之为胡琴。 胡琴是中国古代北方、西北方少数民族所用乐器的统称,近代才作为胡琴类拉弦乐器的专称。胡琴始于唐代。在宋代音乐理论家陈旸于公元1099年所着的《乐书》(卷一二八)中载有:“胡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据书中所示,两弦轴的装置方向与今日二胡相反,不用千斤。奚族在南北朝时称库莫奚,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的西拉木伦河流域,唐末之时,一部分奚人西徙妫州(今河北省怀来县),别称西奚,五代十国时,东、西奚渐与契丹人相融合。据陈旸所考,胡琴当为唐代末年我国北方西奚所用的一种乐器。它是在古代弹弦乐器弦鼗的基础上衍变发展而成的,其演奏方法与轧筝相似,完全是受到唐初汉族轧筝的影响所致,不同之处是胡琴只有两条琴弦,轧时竹片不在弦的上(外)面而处于两弦之间。

G. 胡琴是不是二胡

不是二胡。

胡琴,琴类一种,因为来源于北方少数民族,古代汉人称谓北方少数民族为“胡”,从北方传过来的琴,因此而得名。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古称胡尔。蒙古族俗称西纳干胡尔,意为勺子琴,简称西胡。

元代文献称其为胡琴。汉语直译为勺形胡琴,也称马尾胡琴。历史悠久,形制独特,音色柔和浑厚,富有草原风味。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尤以东部科尔沁、昭乌达盟一带最为盛行。



(7)胡琴有多少年的历史事件扩展阅读:

历史意义

胡琴是朝鲜族人民喜欢使用的一处弓弦乐器,相传是中国宋代东北一带的奚部族创造的,故面得名。胡琴能机动灵活地演奏各种乐曲,声音抑扬顿挫,连续自如,能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特别用其演奏出的滑音,几乎就是语言声腔的再现。

胡琴的制作工世非常讲究,逐渐用梧桐木代替刺楸木做振动面板,胡琴琴弦的两头各固定在琴头和琴尾,在琴头有弦枕。13根琴弦用码子支柱,琴头可以左右移动,调节音阶。伽??琴富有表演力,是善于表达民族柔和情感的民间乐器。


H. 二胡的由来和发展史

二胡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胡琴在唐代就已开始流传,而且是中西方拉弦乐器和弹拔乐器的总称。

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为二胡。半个多世纪以来,二胡演奏水平已进入旺盛时期。刘天华先生是现代派的始祖,他借鉴了西方乐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胆、科学地将二胡定位为五个把位,并发明了二胡揉弦,从而充扩了二胡的音域范围,丰富了表现力,确立了新的艺术内涵。

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民间音乐发展很快,为了大力发掘民间艺人的艺术珍宝,华彦钧、刘北茂等民间艺人的二胡乐曲经过整理被灌成唱片,使二胡演奏艺术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起来。

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先后涌现了张锐、张韶、王乙等为代表的一批二胡教育家和演奏家,在他们的影响下,又培养出了新的二胡演奏家闵惠芬、王国潼等。就如二胡作曲家刘文金的《长城随想曲》等将二胡的性能超常发挥,并刻意创新,使二胡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异彩。

(8)胡琴有多少年的历史事件扩展阅读:

二胡产业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逐步减少蟒蛇皮用量,不断增加仿生皮用量,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是大势所趋。”湖北省武汉市专业仿生皮经销商黄全武表示,目前“仿皮二胡”主要销往国外,每年大约有几千把,数量在逐年增加。但国内市场目前需求量较小,相信今后会有较大增长潜力。

目前梅村有18家二胡制作企业,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聚效应,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梅村街道党工委书记章晓明表示,主动植入生态环境保护因子,这是梅村二胡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二胡共鸣箱和琴杆的制作材料,也和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相关。比如,高档二胡采用印度紫檀、大红酸枝等受国际公约保护的珍稀红木,中低档的二胡采用不在公约保护之列的红檀木、紫檀木,最低档的则使用柏木。“

目前,国内二胡制琴行业使用的印度紫檀、大红酸枝等红木,多为库存的‘老料’,已不再进口新料,对于珍稀红木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黄建洪说。

I. 求二胡的历史 故事 传说!悬赏30

二胡是中国弓弦乐器中的一种,是我国各地名族民间乐队中的乐器。二胡产生于唐代,当时称作“奚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关于二胡最早发源何地,据宋代学者陈旸在他所写的《乐书》中说:“奚琴本胡乐也……”。就是说“奚琴”本是我国古代北部地区一个少数民族的拉弦乐器。后来流传开来。从唐代诗人岑参所写的“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看来,既然在“中军置酒饮归客”的场合中也出现了胡琴,可见胡琴在唐时就已经流行并被人们所重视。到了宋代,胡琴又取名为“嵇琴”,据宋末陈元靓《事林广记》中记载:“‘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二弦,一竹片轧之,其声清亮”。

北宋时,二胡已有了相当高的演奏技巧。我国宋朝大学者沈括在他所着的一本名着《梦溪笔谈》(卷八)中曾经记载过这么一件事情:在一次宫宴上,一位名叫徐衍的“伶人”为皇帝大臣们演奏“嵇琴”。徐衍能为皇帝演奏,自然时很有艺术造诣的艺术家。他演奏得情切切,意绵绵,情声并茂,回肠荡气,听得皇帝大臣个个高兴。忽然,只听“嘣”的一声,原来,因徐衍感情太投入,拉到深情处,用力过猛,竟然就把一根弦拉断了,“二胡”成了“一胡”。在这种场合,拉断弦时不吉利的,弄不好要砍头的。徐衍急中生智,面不改色,手中的弓不停,指不乱,竟然在剩下的一个单弦上继续拉着,直到把曲子演奏完。皇帝见他演奏技巧如此高超,哪里还想得起吉利不吉利,还夸奖他演技高,重重奖励了他呢。

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五)中还记载:“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弯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寄书”。说明在北宋时已出现了马尾胡琴。自元代开始胡琴的名字就已普遍应用,而到了明清时代,胡琴已普遍被用于各种戏曲伴奏,民间乐器的合奏,且演奏技巧有了很大的提高。近百年来,二胡的演奏更是进入了兴盛时代,逐步成了江南丝竹等民间乐队中的主奏乐器。

20世纪初,民间音乐家周少梅先生对二胡的演奏开始了从一个把位到三个把位的演奏探索。而到20年代,着名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先生对二胡的演奏更是做了大胆的创新,他所创作的二胡练习曲和10首二胡独奏曲把二胡的音域扩大到四个、五个把位,创造了四把位、五把位的演奏手法,并吸收了西洋弦乐器的某些演奏手法,使二胡的性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大大提高和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从此,二胡摆脱了原来仅处于伴奏、合奏的地位,而成了一件具有特殊韵味的独奏乐器。在刘天华先生等一批音乐家的努力下,二胡艺术在30年代开始登上了高等学校的大雅之堂,可以这样说,刘天华先生开创了二胡演奏艺术的新纪元。在这以后,出现了华彦钧(阿炳)、刘北茂、蒋风之、陈振铎、陈永禄、陆修棠、孙文明等一大批民族民间二胡演奏家。他们的作品如《二泉映月》(华彦钧)、《小花鼓》(刘北茂)、《怀乡曲》(陆修棠)、《流波曲》(孙文明)等均是脍炙人口、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乐曲,他们的演奏更是为人民群众所欢迎。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民族音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二胡演奏艺术的发展也随之突飞猛进,五六十年代在张韶、张锐、王已、项祖英、鲁日融等一批二胡教育家、演奏家的努力下有培养出了新一代的二胡演奏高手,闵惠芬、王国潼、肖白墉等一批演奏家是新一代二胡演奏家的代表;专业二胡作曲家的出现为二胡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20世纪60年代刘文金的《豫北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曾经轰动整个民乐界,而20世纪80年代刘文金的大型民族管弦乐和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的出现对二胡的演奏技术更是作了许多创新。正是在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下,二胡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才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
传说估计也就只有二泉映月的作者的故事了

阅读全文

与胡琴有多少年的历史事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2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3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3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1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3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4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5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