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历史上那些王公贵胄的府邸有多大他们的护卫,府兵都住哪里
王府里面有品级的人员俸禄由朝廷发放,属于下人的长工佣人,都是签契干活。
关于王爷待遇,还有个“八分之说”,其实就是个花架子,指八样东西,如有宝石、朱轮、出行时驱赶路人的皮条,车上带着暖壶之类。
亲王年俸最高的达到1.8万两银,有些特别受宠的亲王享受双俸,即3.6万两。王爷都有皇上赏赐的大片土地,建有偌大庄园,有很大很大的收入。
至于题主的后半问,好像王府只有护卫,府兵是另一概念,作为护卫自然住在府中,随时应急,确保王爷和王府安全。欢迎网友纠正和补充。
❷ 古代府是什么行政级别,全国一共多少个府
古代府是正五品行政级别,
1、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职官名。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据古代正史职官志(百官志)记载,唐朝时已有相近的权变做法,宋朝时正式设立州府级地方长官"知府事",明朝时才最后有了以"知府"为名的地方官职,由于好古,士人经常雅称知府为太守。
2、古代官职等级中,正五品中包括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3、唐代开创了中国行政区史上道和府的建制。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分天下为10道: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等十道,不过这些道没实际权力,唐代城市等级主要是总管府、都督府、节度使等,府以下为州、县。
贞观十四年(640年),全国共设360州(府),下辖1557县。开元年间又将山南、江南各分东西,并增置京畿、都畿、黔中三道,形成十五道的格局。道设州、府,州、府下设县,开元末年,全国共有州、府三百二十八座,县一千五百七十三座。
4、水浒传里的济南府,大名府,太原府。这些与唐朝的府不同,他们是宋朝的四个京城,分别是东京开封府、南京应天府 、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
(2)历史上有多少个府扩展阅读:
宋朝汲取了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一级行政区划改为“路”。至道三年(997年)始定为十五路,包括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淮南、江南、荆湖南、荆湖北、两浙、福建、西川、峡、广南东、广南西五路。
咸平四年(1001年)分西川为利州、益州二路,分峡路为夔州、梓州二路。天禧四年(1020年)分江南路为江南东、西二路。熙宁五年(1072年)分京西路为南北二路,分淮南路为东西二路,分陕西为永兴军、秦凤二路。
之后又将河北路分为东西二路,分京东为京东东、京东西二路。崇宁五年(1106年)又将开封府升为京畿路。
宣和四年(1122年)宋金盟约,约定灭辽后宋得燕山府路和云中府路。结果后来并未设置。建炎南渡后,宋朝设立两浙东、两浙西、江南东、江南西、淮南东、淮南西、荆湖南、荆湖北、重庆府、夔州、潼川府、京西南、成都府、利州、福建、广南东、广南西十六路。
宋朝的行政区划设置与地方政治制度可谓重内轻外,中央高度集权。虽然避免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但导致地方防务贫弱,也让终宋一代外患不止。
❸ 清朝全国一共多少个府 各个省都有多少 所辖多少个县谢谢
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的是督抚制。当时全国划分为23个省,每个省设一名巡抚,为主管一省民政的最高长官。总督权力比巡抚大得多,但与巡抚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总督和巡抚都是对上直接听命于皇帝。不同的是总督可以管数省,侧重军事,巡抚只管一省,侧重民政。当时全国设八大总督,分别为直隶、两江、闽浙、两湖、陕甘、四川、两广、云贵总督。这就不难看出浙江事实上是归闽浙总督管的。李沛诚所着《中国历代改革者》一书中专门介绍两江总督管辖的是:江苏、安徽、江西三省。
总督和巡抚合称“督抚”,都是从明朝开始设置的。那时,政府派大臣处置地方军政事务,有两种头衔,全称分别是“总督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和“巡抚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前者就是总督,后者就是巡抚,都属于临时性质事罢还朝。
清朝时,正式以督抚为地方最高长官。总督管辖一省或二三省,冶理辖区内的军民要政。巡抚是省级地方长官,总揽一省的军事、吏治、刑狱等事。鸦片战争前,清朝全国有8总督16巡抚。8总督为:直隶、陕西、甘肃、浙江、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江西。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的督抚一直到公元1906年才设置。直隶、四川两省只设总督,不设巡抚。甘肃巡抚于1754年撤去,由陕甘总督兼任。公元1884年,建新疆省,开始设甘肃新疆巡抚,驻乌鲁木齐。公元1885年,台湾建省,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驻台北,福建巡抚由闽浙总督兼任。其余各省则督抚并置。总督的官品高于巡抚。
附:清朝官制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集各种权力于一身的皇帝,总结历史上各朝代的经验,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分化大臣权利,以防权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别于以前各朝的官制。
内阁:明朝时为了进一步集权而不设宰相、中书省等机构,宰相的权利转移到内阁,由内阁来处理国家政务。清朝继承了这一做法,内阁的首辅大学士以及协办大学士都被称为中堂,即宰相的别称,但实权则由军机处掌握,在军机处任职的官员称为军机大臣,统称大军机,军机大臣的僚属称为军机章京,又称小军机。
中央行政机构:
清朝沿袭明朝传统,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长官(管部的大学士及尚书、侍郎等)称堂官,部下属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一下的七品小京官称为司官。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
军事系统:
清朝军队主要分八旗和绿营两个系统。八旗又分京营和驻防两部分,京营中侍卫皇帝的称为亲军,由侍卫处(领侍卫府)领侍卫内大臣和御前大臣分掌,而御前大臣持掌乾清门侍卫和皇帝出行随扈,权位尤重。其他守卫京师的有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虎枪营、善扑营等。骁骑营由八旗都统直辖;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各设统领管辖;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由于都是特种兵,设掌印总统大臣或管理大臣管辖;虎枪营专任扈从、围猎等,设总统管辖;善扑营则专门练习摔角。
驻防八旗驻扎于全国各重要之地,视情况不同设将军、都统、副都统、城守尉、防守尉等官。内地将军等只管军事,而驻扎边疆的将军等要兼管民政。清朝的将军是满官的称号,战时则任命亲王为大将军。
绿营即汉兵,驻扎京师的称巡捕营,归步军统领管辖。绿营的建制分标、协、营、汛几级,标又分为督标、抚标、提标、镇标、军标、河标、漕标等,分别由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八旗驻防将军、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统率。督标、抚标、军标、河标、漕标都是兼辖,实际各省绿营独立组织为提标、镇标,提督实为一省的最高武官,总兵略低于提督。总兵以下,副将所属为协,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所属为营,千总、把总、外委所属为汛。
行宪机构:
清朝沿袭明代设监察院,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为监察院长官,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则为总督、巡抚的加衔。
地方行政:
清沿袭明制,大致分省、府、县三级,总督、巡抚为掌握行政、军事、监察大权的高级地方官员,布政、按察两使为督、抚的属官。与督、抚平行的有驻防将军和提督学政,不过驻防将军只管八旗驻军;提督学政只管学校与科举考试,其权力不能与督、抚相比的。省以下有道的设置,道为监察区性质,不算正式行政区。道主要有分守道和分巡道两种,兼兵备衔,另有一些不属布政、按察二司的道,如海关道、管河道、督粮道、盐法道等。省以下为府,设知府、同知、通判等官,与府平行的有直隶厅,设同知、通判。府以下为县,设知县、县丞、主簿等官,与县平行的为散厅,设置同直隶厅。在少数民族地区则设专门机构管理,即土司,一般分为两种:一种由军事部门管辖,如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等,长官为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另一种是由行政部门管辖,也设府、县等,官员称土知府、土知县,通常由少数民族头人担任。
❹ 北宋有多少个府,比如应天府,顺天府。还有什么叫什么
开封府,河南府,颍昌府,应天府,大名府,开德府,河间府,真定府,太原府,隆德府,京兆府,延安府,河中府,凤翔府,潼川府,兴元府,江陵府,云中府,燕山府。北宋的行政区划一般都是“路”,下边设“州”,有些地方就叫府,大概就有这么多吧,不知道全不全。
❺ 清朝江苏省有多少个知府,哪个地方的
明朝定都南京,现在的江苏地位大增,设南直隶,辖今天的江苏、安徽、上海。清朝初年,将南直隶改名为江南省。到了1661年,江南省分拆为江南左和江南右。1667年,江南右改名为江苏省(取江宁府、苏州府首字),江南左改名为安徽省,至此,现在江苏省的轮廓大致形成。
在清朝时,江苏省一大特色是实质上的双省会。首先,两江总督驻江宁府,江苏巡抚驻苏州府。其次,江苏省设置了两个布政使(主管全省的财政、民政及人事),一是江苏布政使,与江苏巡抚同驻苏州,主管苏州府、镇江府、常州府、松江府、太仓州相关事宜;二是江宁布政使,与两江总督同驻江宁,主管江苏其他地区。其实,江宁布政使在1761年才设立,之前驻在江宁的是主管安徽省相关事宜的安徽布政使,直到1760年,安徽布政使才从江宁府迁往安徽省城安庆。
淮安府署
徐州府:徐州市。明代设徐州直隶州,清代改为徐州府,府治设在铜山县。管辖今天的徐州、宿迁及安徽的砀山、萧县等地。民国废徐州府,留铜山县。抗战时,铜山县城析出,设立徐州市。1953年1月,新中国江苏省成立,徐州成为江苏省辖市。而铜山县则在2001年,成为徐州市铜山区。
剩下的府州厅,简略的说一下现状:江宁府(明代为应天府),即现在的南京市。松江府,治所华亭县,管辖今天上海苏州河以南地区,华亭县即现在的松江区。通州直隶州,清代升通州为直隶州,即今天的南通。太仓直隶州,太仓原属苏州府,清代雍正年间升为直隶州,管辖今天上海苏州河以北地区。海州直隶州,清代雍正年间升为直隶州,管辖今天的连云港及沐阳、新沂等地。海门直隶厅,清代干隆年间置,管辖今天的海门和启东。
❻ 古代府(州)县衙门内有多少人
古代府(州)县衙役定额为:门子2人,皂隶16人,马夫12人,禁卒8人,轿夫与伞扇夫7人,灯夫4人,库卒4人,仓夫4人,民壮50人,小县有衙役数百人,大县有上千人甚至数千人。
1、地方州县等衙门内供驱使奔走之差役隶卒人等,统称衙役。具体又有内班与外班之分:内班是在衙内服役,如门子、侍役之类;外班又有壮班、皂班、快班等“三班” 以及粮差、仵作之类。
2、衙役没有官方身份,只属于为衙门服役性质。这些人负责衙门的站堂、缉捕、拘提、催差、征粮、解押等事务。以清代州县衙门为例,胥役分为三班,即皂、捕快、壮班。各班均有班头,或称头役,统领本班。
3、衙役大致还分两类,一种就是我们要讲的“三班衙役”,另一种是杂役类的人员,如仵作、马夫、伙夫、更夫,看管仓库的库丁等。而所谓的三班衙役,更多的是执法者的身份,以职能划分的,每一班衙役都有自己负责的事项,当然在一些重大事情上,三班衙役是会同时出动的。
(6)历史上有多少个府扩展阅读:
(1)站班皂隶,类似今天的法警,负责跟随长官左右护卫开道,审判时站立大堂两侧,维持纪律,押送罪犯,执行刑讯及笞杖刑。
(2)捕班快手,简称捕快,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刑事警察,负责传唤被告,证人,侦缉罪犯,搜寻证据。这个在《水浒》里往往被称为“观察”。
(3)壮班民壮,负责把守城门、衙门、仓库、监狱等要害部位,巡逻城乡道路,类似今天的武装警察。这在《水浒》传里往往被称为“都头”,此外还有看守管理监狱的禁卒牢头,执行死刑的刽子手等等。
(4)检验尸、伤的仵作,巡夜的更夫、看管仓库的斗级库丁,以及报时的钟鼓夫、养马的马夫、烧饭的伙夫等等衙门勤杂人员,这些人都统称为衙役。
❼ 历史上播州曾分为哪两个府
历史上没有分为两个府。
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周静帝将南兖州改称亳州。
隋大业三年(607年),又改亳州为谯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谯郡更名为亳州,下辖谯县(今谯城区)、山桑县(今蒙城县)、城父县(今谯城区城父镇)、临涣县(今安徽濉溪临涣镇)、酂县(今河南永城酂城镇)、鹿邑县(今河南鹿邑县西南)、永城县(今河南永城)、真源县(今鹿邑县)8县。武德五年(622年),在亳州置总管府,辖亳、宋、颍、沈、谯等州。武德七年(624年)改亳州总管府为都督府。
宋时,亳州属淮南路,宋真宗升亳州为集庆军,置节度使,统县七。
金时,属南京路,下辖6县5镇。
元时,亳州属汴梁路,下辖6县。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刘福通起兵反元,拥韩林儿于亳州称帝,建 “韩宋”政权,以亳州为都城三年。
明朝初年,亳州一度为县,属南直隶凤阳府。弘治九年(1496年),又升县为州,境内设义门巡检司。
清初,亳州属安徽布政使司直辖。雍正二年,亳州辖谯县、太和县、蒙城县(今蒙城、涡阳和利辛部分地区)[18]
1864年,清廷镇压捻军后,析谯县、蒙城县、阜阳县各一部设涡阳县。
1912年,国民政府降亳州为亳县,由省直辖,亳县兼管太和县党务。
1947年,设亳城市,辖亳县和郊区。[1]
1964年,国务院决定从阜阳、涡阳、蒙城、凤台各划出一部成立利辛县。
❽ 福建古代设有多少府县
我同意回答者:山丹陈梦凡.
还有我给你们看明朝时期的福建府地图。。。。 http://tieba..com/f?ct=335675392&tn=PostBrowser&sc=2822512631&z=284276627&pn=0&rn=50&lm=0&word=%B8%A3%BD%A8#282251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