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古代一共有哪些关隘
关隘:险要的关口,依山筑城,断塞关隘。——《南齐书·萧景先传》
关隘太多了,大大小小无以计数,但在历史上比较着名的有这么几个。
中国着名关隘
1.居庸关
古长城的一个重要关口名。在今北京市昌平县境内。取“徒居庸徒”之意而得名。三国时称西关。北齐时改为纳款关。唐代没有居庸、蓟门、军都等关。辽以后都称此关为居庸关。此关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所争夺。841年,幽州(今北京)发生兵乱,雄武军节度使张仲武因扼住居庸,断乱军粮草,使乱军陷于困境,得以收复幽州。
2.玉门关
古代关隘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此关北依天山余脉,南接阿尔金山,为中国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门户。为汉武帝开辟河西后所置。前108年,汉将赵破奴破车师国,前104年,李广利两伐大宛国均由此关出师。
3.嘉峪关
古代关名。在今甘肃省嘉峪关市西。此关南屏祁连山,西北靠嘉峪山,两山夹峙,北大河横贯其间,为古代肃州(今甘肃省洒泉市)西北门户和河西走廊西端之咽喉。明正德年间,即倚此关抵御吐鲁番东侵。
4.仙人关
古代关隘名。在今甘肃省徽县东南。此关西临喜陵江,南接略阳北界,北有虞关紧接铁山栈道,是关中、天水进入汉中的要地,也是由陕入川的重要咽喉。1134年,宋将吴玠军在此据险坚守,大败金兵,使金军南下的企图破灭。
5.阳关
古代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因居玉门关之南而得名,与玉门关同为西汉通往西域的交通门户。宋代以后,随着中西陆路交通的逐渐减少,关址渐废。
6.天井关
古代关名。又称太行关。在今山西省晋城县南部太行山顶。因关南有三所深不可测井泉而得名。这里适当太行南北要冲,形势险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秦与韩、魏相争上党,多交战于此。东汉建武元年(25年),冯异得过此关,连拔上党两城。
7.雁门关
古代关名。又称西陉关。在今山西省代县城西北雁门山腰。与附近宁武关、偏关合称三关。因“两山对峙,其形如门,蜚雁出于其间”而得名。关附近峰峦叠嶂,峭壑阴森,异常险要,为历代镇守重地。现关城为明洪武七年所建,为当时的军事重镇。唐会昌二年(842年),回纥侵犯唐朝,唐河东节度使刘沔进屯雁门,尔后向大同出击,打退了回纥兵。
8.石岭关
古代关名。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东北。此关形势险要,为山西北部之要冲。唐朝为防止突厥南下,曾驻兵于此。宋与契丹相争,也屡次在此交战。979年3月,宋攻北汉之时,曾在此重创辽援北汉之军。
9.平型关
古代关名。在今山西省繁峙县东北。此关西托雁门之险,东拥紫荆之固,山势险要,道路崎岖,为古代出入晋、冀两省北部的重要交通孔道,历为兵家戍守之重镇。
10.娘子关
古代关名。又称苇泽关。在今山西省平定县东北,晋、冀两省交界处。此关地势险要,两山夹峙,东与井陉相通,为古代太行山重要关口和太原东方的屏障,历为兵戍要地。唐时曾设承天军,宋时设承天塞,明设承天镇。
11.潼关
古代关名。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东汉末在此设关。此关扼黄河要津渡口,锁东西交通咽喉,历来为关中地区的防守重地。211年,曹操派兵以攻汉中为名,由河南进军关中,因马超、韩遂等扼守潼关,致使曹操颇费周折才得以进据关中。
12.蒲津关
古代关名。又称临晋关。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东。是黄河重要的古渡口和秦晋间的重险之地。战国时魏在此设蒲津关。汉武帝时改名临晋关。前205年,汉高祖刘邦曾由此关进入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一带),击虏了殷王邛。唐初,李渊父子能顺利引兵自太原而下,也主要是由于蒲津守将的不战而降。
13.武关
古代关名。在今陕西省丹凤县城东。和潼关、萧关、大散关被称为秦之四寨。关东崖悬壑深,狭窄难行,险阻天成。秦末刘邦取此道入关,灭掉了秦王朝。
14.大散关
古代关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县南大散岭上。此关扼南北交通要道,是秦、蜀往来的咽喉,为历代兵家必外之地。宋时吴玠、吴鳞兄弟率军扼守此关,打败金兵多次进攻。
15.洛阳八关
东汉首都附近八关的总称。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周围。为东汉防卫首都的军事要塞。东汉中平元年(184年)。为修器械,镇守京师而设。这八关指:函谷关(今洛阳市西、新安县东)、大谷关(今洛阳市东南)、广成关(今洛阳市南、临汝县西)、伊阙关(今洛阳市南龙门)、缳辕关(今洛阳市东南)、旋门关(今洛阳市东、荥阳县西)、孟津关(今洛阳市东北、孟津县东北)、小平津关(今洛阳市东北、孟津县东北)等八关。
16.函谷关
古关名。在今河南省灵宝县东北。战国时秦置。因山谷悬崖峭壁,深险如函,关在谷中而得名。东自崤山,西至潼津为函谷。此关地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前241年,楚、赵、韩、魏、卫等国联合攻秦,至此为秦据险所败。汉武帝时将故关东移300里到今河南省新安县东,史称新关,原函谷关相应被称作旧关。并改置为弘农县。
17.虎牢关
古代关名。又称武牢关、成皋关、古崤关、汜水关。在今河南省荥阳县汜不镇。因传闻周穆王曾将进献的猛虎圈养于此而名虎牢。此关,地处东西咽喉,由岭夹峙,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秦时因其地险而设关。以后每逢战乱,多争此关。唐初李世民与窦建德也曾在此一决雌雄。
18.义阳三关
古代关名。在今河南省信阳市南。南北朝时对义阳郡南三关的总称。这三关指:武胜关(在今河南省罗山县南)、平靖关(在今河南省信阳县和湖北省应山县交界处)、黄岘关(在今河南省信阳县南)。三关历来为南北交通要道,地势险要,是古代南北抗衡的军事关隘。唐朝中叶,淮西割据势力因据三关诸险而屡次作乱。宋朝南渡后,也因三关势力单薄,致使寿春、合肥等地多遭袭击。
19.瞿塘关
古代关名。故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瞿塘峡西口。汉时在此置江关都尉。214年,刘备攻打广汉未克,诸葛亮与张飞、越云等率军自荆江逆江而上,占领此关,遂克巴东。后被蜀汉视为重镇。历代要取巴蜀,必先取得此关。
20.大胜关
古代关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区大胜关村。宋时在此设置巡检塞,1132年置烽火台。元时设水驿,名大城港。1360年,朱元璋在此设伏,击败了陈友谅数十万军队的进攻,于是改名大胜港并在此设关,即大胜关。沿袭至今。此地地势十分险要,自古以来为南京的江防要塞和中转港口。
21.独松关
古代关隘名。在今浙江省安吉县南独松岭上,为南宋时所筑。此关东西为高山,狭谷串通南北,是古代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通往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的咽喉要地。1275年,元军即从此关攻破临安,灭亡南宋王朝。
22.仙霞关
古代关隘名。在浙江省江山县保安乡南。878年,黄巢起义军转战浙东时所辟就。此关位于佩霞岭上,山高谷深,层峦叠嶂。为古代衢(今浙江省衢县)、建(今福建省建瓯县)两州间之咽喉。明朝末年,朱聿键在福州称帝,企图依托仙霞之险与清廷相抗衡,后因清兵破关而失败。
23.鬼门关
古关名。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县西。界于北流县与玉林市间,因其南多瘴疫,往者多难生还,故名鬼门关。为古代通往钦州、琼州、雷州及交趾(越南)的交通要道。明代改为天门关。
24.古严关
古代关名。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城西。关名,一说为秦时所提,一说为汉所称。此关处群山环抱之中,周围山势连绵,悬崖峭壁,险不可攀,因之为古代军事要地。关前有清人商昌书刻“古严关”三字。
25.镇南关
古代重要关隘名。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市西南。此关控大青、金鸡两山隘口,山峦重叠,谷深林茂,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古代中国通往越南的重要交通要道,素有“南疆要塞”之称。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老将冯子材率军据关而守,身先士卒,在此大败法国侵略军。1965年,此关更名为友谊关。
26.下关
古代关隘名。在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此关扼点苍山与洱海间狭长地段之通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古代南诏、大理国都之门户。公元779年,南诏王在此设关,以为都城屏障。明初,大将沐英进攻大理,大理国据关以守,明军巧出奇兵,攻占此关,迅速灭亡大理。
B. 关中、关内、关外和关东各指哪些地方
1、关中
关中是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
现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五市一区,总面积55623平方公里。
2、关内
关内,古代在今陕西建都的王朝,通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叫关内。今指山海关以西或嘉峪关以东一带地区。
3、关外
①秦、汉是定都陕西的王朝,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为“关外”。
②初开始,指山西雁门关以外的漠北之地。
③明清称东北三省,即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为“关外”,因位于山海关以外而得名。
④如今,深圳市二线关以外的地区,即宝安区、龙岗区和光明新区,当地人也俗称关外。
4、关东
古代关东通常指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三国演义中,曹操、袁绍等18路诸侯伐董卓时,自称关东联军,主要是指虎牢关以东。
近现代的关东主要指山海关以东,即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四盟市(蒙东源于关东),今泛称“东北”,明朝俗称“关东”,清朝称之为满洲东三省。
直到当代仍在民间盛行。历代对关东行政区划不一,名称种种,而形成一具有特色的区域文化,却是经历了千百年的沧海之变,最终跻身于中华民族文化之林,成为它的不可分的一部分。
(2)陕西省历史共有多少个关口扩展阅读:
一、关中的“关”
1、潼关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
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素有“第一关”的美誉,干隆皇帝游历帝国大好河山,行至于此,也不免感慨潼关之险峻,并于城楼外横额上留下“第一关”的鎏金御书。
2、大散关
大散关(Sanguan Pass)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称散关。中国关中四关之一。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自古为“川陕咽喉”。秦汉时期(前206年),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从这里经过。
三国时期,曹操西征张鲁亦经由此地。散关是一个交通枢纽,具有很重要的战略位置。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为“川陕咽喉”、兵家必争之地。
3、武关
武关,古晋楚、秦楚国界出入检查处。位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东武关河的北岸,与函谷关、萧关、大散关成为“秦之四塞”。
武关历史悠久,远在春秋时即以建置,名曰“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关城建立在峡谷间一座较为平坦的高地上,北依高峻的少习山,南濒险要。关城周长1.5公里,城墙用土筑,略成方形。
东西各开一门,以砖石包砌卷洞。建国前西门上有“三秦要塞”四字,东门有“武关”二字,内门额上有“古少习关”四字。
建国后城门、城墙等遭到毁灭性破坏。关西地势较为平坦,唯出关东行,延山腰盘曲而过,崖高谷深,狭窄难行,因此武关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4、萧关
萧关,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六盘山山脉横亘于关中西北,为其西北屏障。自陇上进入关中的通道主要是渭河、泾河等河流穿切成的河谷低地。
渭河方向山势较险峻,而泾河方向相对较为平易。萧关即在六盘山山口依险而立,扼守自泾河方向进入关中的通道。萧关是关中西北方向的重要关口,屏护关中西北的安全。
二、关内的“关”
1、潼关(已介绍)
2、山海关
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千米处,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起点。
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与“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3、嘉峪关
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
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
三、关外的“关”
1、三海关(已介绍)
2、嘉峪关(已介绍)
3、居庸关
居庸关,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着名古关城,“天下九塞”之一,“太行八陉”之八,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城所在的峡谷,属太行余脉军都山地,西山夹峙,下有巨涧,悬崖峭壁,地形极为险要。居庸关与紫荆关、倒马关、固关并称明朝京西四大名关,其中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又称内三关。
居庸关是四大重要关卡之一,有南口,居庸关,上关和八达岭。
四、关东的“关”
1、函谷关
函谷关,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函谷关镇王垛村,该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函谷关历史上有两座:秦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汉关东移至洛阳新安县,西距秦关150公里。因其地处“两京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2、山海关(已介绍)
3、虎牢关
虎牢关,又称汜水关、成皋关、古崤关,是洛阳东边门户和重要的关隘,位于今河南省荥阳市市区西北部16公里的汜水镇境内。
虎牢关作为洛阳东边门户和重要的关隘,因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此关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关外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关内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关东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关中
C. 长城四大关口是哪四大关口
1、山海关
山海关被称为“天下第一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千米,是万里长城的入海处。全长26千米,主要包括:老龙头长城、南翼长城关城长城、北翼长城、角山长城、三道关长城及九门口长城等地段。老龙头长城是长城入海的端头部分。山海关是明代创建“卫所兵制”的产物,明代的“屯田制”和改革政策又对山海关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陕西省历史共有多少个关口扩展阅读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着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期中陕西省是中国长城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境内长城长度达1838千米 。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D. 中国有哪十大关口
山海关、潼关、嘉峪关、居庸关、友谊关、雁门关、紫荆关、剑门关、娘子关、武胜关。
1、山海关
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千米处,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有“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筑城建关设卫,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关。山海关城周长约4千米,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门,多种防御建筑。
包括“天下第一关”箭楼、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瓮城以及1350延长米的明代平原长城等景观。
2、潼关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素有“第一关”的美誉;
干隆皇帝游历帝国大好河山,行至于此,也不免感慨潼关之险峻,并于城楼外横额上留下“第一关”的鎏金御书。
3、嘉峪关
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 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
4、居庸关
居庸关,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着名古关城,“天下九塞”之一,“太行八陉”之八,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城所在的峡谷,属太行余脉军都山地,西山夹峙,下有巨涧,悬崖峭壁,地形极为险要。居庸关与紫荆关、倒马关、固关并称明朝京西四大名关,其中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又称内三关。
5、友谊关
友谊关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凭祥市西南端,322国道终端穿过友谊关拱城门,与越南公路相接,是通往越南的重要陆路通道和国家一类口岸,距凭祥市区18公里。
关楼左侧是左弼山城墙,右侧是右辅山城墙,犹如巨蟒分联两山之麓,气势磅礴。
6、雁门关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代县县城西北的雁门山腰,历朝历代都是拱卫京都、屏护中原的兵家重地。
雁门关周长二里,墙高二丈,石座砖身,雉堞为齿,洞口三重,曰东门、西门、小北门。东门上筑楼台,曰雁楼,门额嵌石匾一方,横书“天险”(即“天险”)。
7、紫荆关
紫荆关位于河北省易县紫荆岭上,是内长城的重要隘口之一。因位于居庸关和倒马关之间,明代时合称它们为“内三关”,是由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区的要口。
紫荆关始建于战国时期,汉时为土石夯筑,后历经各代扩建,修葺,到明洪武初年,则改用石条作基础,以砖砌面封顶,并用石灰碎石灌注。
自明成祖迁都北平(北京)后,更大兴土木,修城建关。在正统、景泰、弘治、嘉靖、万历、崇祯年间,都曾改筑、扩建关城,增设城堡、隘口,开凿盘山道等,使紫荆关形成了一个较完备的防御体系。
8、剑门关
剑门关,位于四川省剑阁县城南15千米处,剑门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直入云霄,峰峦倚天似剑;绝崖断离,两壁相对,其状似门,故称“剑门”。享有“剑门天下险”之誉。
剑门关隘口形成于白垩纪,是世界罕见的城墙式砾岩断崖丹霞景观,垂直高度近300米,底部最窄处仅50米的天然隘口,是自然天成的天下第一关隘。
9、娘子关
娘子关位于山西省平定县与河北省的交界处,是出入山西省的咽喉之地。唐朝初年,高祖李渊的三女儿平阳公主曾率兵镇守于此地,因而得名“娘子关”。
娘子关还以山明水秀的宜人景色闻名遐迩,"娘子关瀑布"悬流百尺,顺悬崖峭壁而下,形成了一幅绚丽的“水帘瀑布”,如喷珠散玉直泻谷底。瀑布旁又有水帘洞、趵突泉等景点,景色极为优美。
10、武胜关
武胜关,位于河南信阳与湖北交界处,北屏中原,南锁鄂州,扼控南北交通咽喉,是古义阳三关之一,中国古代大别山脉与桐柏山脉之间重要隘口。春秋时期称直辕、澧山,秦统一中国后改为武阳关,南宋时期易名武胜关。
武胜关关口,被人们称为“青分豫楚、气压嵩衡,襟扼三江”的一块风水宝地,地质学上为秦岭褶皱山系东段桐柏山脉和大别山脉的东西交界处,中国南北地理的中点。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十大名关
E. 请问陕西省关中地区周围的四个关口的名称和掌故历史~谢谢啊!
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时期,一般认为西有散关(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取意四关之中(后增东方的潼关和北方的金锁两座)。《史记·年表》入都关中索隐注曰:“东函谷,南崤武,西散关,北萧关”为关中4大关隘。
大散关亦称散关,关中四关之一,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 这里山势险峻,层峦叠嶂,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为“川陕咽喉”、兵家必争之地。
据史料记载,大散关曾发生战役70余次。 楚汉相争时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就从这里经过;三国时曹操西征张鲁亦经由此地;据陈寿《三国志》记载:“(建兴六年)春,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据传“老子西游遇关令尹喜于散关“,授《道德经》一卷;曹操过大散关留下了《晨上大散关》的诗;唐代王勃、王维、岑参、杜甫、李商隐等,特别是宋代陆游、苏东坡有关大散关的诗最多,影响也最大。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之中,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周慎靓王三年,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秦依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始皇六年,楚、赵、卫等五国军队犯秦,“至函谷,皆败走”。“刘邦守关拒项羽”,“安史之乱”的唐军与叛军的“桃林大战”,1944年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的“函谷关大战”,都是在这里进行的。
武关历史悠久,远在春秋时即以建置,明曰“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关城建立在峡谷间一座较为平坦的高地上,北依高峻的少习山,南濒险要。关城周长1.5公里,城墙用土筑,略成方形。东西各开一门,以砖石包砌卷洞。西门上有“三秦要塞”四字,东门有“武关”二字,内门额上有“古少习关”四字。关西地势较为平坦,唯出关东行,延山腰盘曲而过,崖高谷深,狭窄难行,因此武关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名胜古迹有:武关古城、秦楚分界墙、烽火台、全国核桃现场会纪念碑等。武关八景(余光返照、石桥古渡、笔山鹿鸣、砚水鱼跃、龙潭古寺、白崖仙迹、莽岭神芝、玉泉串珠)使历代墨客骚人留下千古绝唱。武关已载入《全国名胜辞典》。
萧关地处环江东岸开阔的台地上,是关中的北大门。出关达宁夏、内蒙及兰州、河西等地;入关经环江、马莲河、泾河直抵关中。
自战国、秦汉以来,萧关故道一直是关中与北方的军事、经济、文化交往的主要通道。旧《环县志》载:“其疆域西北与宁夏固原势若唇齿,东北一带花马池、定边出入之要津。自灵州而南至郡城,由固原迤东至延绥,相距各四百余里,其中唯此一县襟带四方。实银夏之门户,彬宁之锁钥也。”战国秦长城由西而东,横跨环江,越过萧关故道,沿河设塞,筑城建关,建在此交叉点上的萧关,即是在长城上建的关口,也是长城史上最早的关口之一,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王维:“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F. 陕西的中部号称八百里秦川,可是为什么又被称为“关中”呢
关中地区确实号称八百里秦川,指的就是秦岭北麓渭河冲击平原的一个地区,八百里秦川主要是形容这里常年风调雨顺,因为土壤肥沃,农业自古以来就非常发达,更是为秦国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所以也叫八百里秦川,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人们很自然的就将这里称之为“关中地区”,正是因为这个地形,处在四关之内的关中平原因为河流冲积和黄土堆积,形成了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而且交通便利,关中地区也因此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天府之国”。然而关外地区却连温饱都很难解决,所以也有“关中人”和“关外人”的区分,久而久之,这个“关中”的名称也逐渐流传下来,只是随着时间和地势的变化,关中所包含的区域也存在变化。
G. 关中四大关有是哪四关
关中关中四关之中:函谷关,武关、陈仓大散关、萧关。这四座关隘控制着关中地区几个主要方向的出入通道。 函谷关:后世多有营建,并且名字也改成了潼关。黄河自上游西来,纳渭水后折而向东。从这里开始的大河两岸,大自然充分展现了她的鬼斧之功:南北两岸,华山、崤山与中条山夹河而立,高岸深谷,险峻非常。关中与中原之间的通道,穿越华山和崤山北麓的山地,延绵数百里,尽皆“车不方轨”之险阻。函谷关当道依险而立,控扼东西。 武关:位于今陕西省商州东南近两百里之地。汉江支流丹水自西北向东南穿越秦岭东段山地,切开 一条狭长的低谷地带,成为秦岭东段南北往来的一条通道。这条通道沿西北上行,越秦岭分水岭后,可直达蓝田,逼近长安(咸阳),向东南下行,可达南阳盆地。武关正在其东南出口凭险而立,为关中之东南门户。 大散关: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西约五十里。秦岭西端与陇山分界处为嘉陵江上游低谷地带,是秦岭西部往来的一条重要通道。大散关即在此通道的北端依险而立。此关是关中与汉中、巴蜀之间的咽喉,为南北所必争。北不得散关,无以图汉中巴蜀,南不得散关,无以图关中。 萧关:又名陇山关,位于今宁夏固原东南。陇山山脉横亘于关中西北,为其西北天然屏障。自陇上进入关中的通道主要是渭河、泾河等合流穿切形成的河谷低地。渭河方向山势险峻,而泾河方向进入关中较为容易。萧关即在陇山山口依险而立,扼守自泾河方向进入关中的通道。萧关是关中西北方向的重要关口,屏护关中西北的安全。 除了这四塞之外,还有一处渡口必须要提。这是个黄河渡口,名为蒲津,扼守该渡口的重镇叫蒲坂。位于今山西省蒲州,西临大河。这里是自山西进入关中的一条极为重要跳板,同时也是自关中进入山西的桥头堡。 关中四塞,加上一个蒲坂,可谓险固。但纵观中国古代统一进程,兴起于关中的政治势力,凡在政治上奋发有为者,都不以四塞为限制,而是采取更为积极的进攻态势。相反,政治上无所作为,胸无大志者,则是闭关自守,纵有四塞之险,也只是作茧自缚。 进取者,秦、西汉、隋、唐也。 自守者:匈奴刘汉、前秦,赫连之夏也 。 进攻态势者,军出武关,逼南阳盆地,直插中原;蒲坂方向,进攻晋西南;大散关方向,进取汉中,以图巴蜀;萧关方向,控制陇西;函谷关方向,进占洛阳三川河谷,尽有崤函之险。这是以关中为举出而争雄天下最有利的态势。 这种态势犹如面向中原拉开的一张巨弓,其势能之大,无以言喻。
H. 函谷关、萧关、大散关、武关、潼关、金锁关分布在关中的什么地方
函谷关(河南省三门峡市)、萧关(宁夏固原)、大散关(陕西宝鸡)、武关(陕西省商洛市)、潼关(陕西渭南)、金锁关(陕西铜川)。
1、函谷关
函谷关,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函谷关镇王垛村,该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函谷关历史上有两座:秦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汉关东移至洛阳新安县,西距秦关150公里。因其地处“两京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2、萧关
萧关,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六盘山山脉横亘于关中西北,为其西北屏障。自陇上进入关中的通道主要是渭河、泾河等河流穿切成的河谷低地。
渭河方向山势较险峻,而泾河方向相对较为平易。萧关即在六盘山山口依险而立,扼守自泾河方向进入关中的通道。萧关是关中西北方向的重要关口,屏护关中西北的安全。
3、大散关
大散关(Sanguan Pass)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称散关。中国关中四关之一。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自古为“川陕咽喉”。秦汉时期(前206年),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从这里经过。
三国时期,曹操西征张鲁亦经由此地。散关是一个交通枢纽,具有很重要的战略位置。 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为“川陕咽喉”、兵家必争之地。
4、武关
武关,古晋楚、秦楚 国界出入检查处。位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东武关河的北岸,与函谷关、萧关、大散关成为“秦之四塞”。
武关历史悠久,远在春秋时即以建置,名曰“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关城建立在峡谷间一座较为平坦的高地上,北依高峻的少习山,南濒险要。
关城周长1.5公里,城墙用土筑,略成方形。东西各开一门,以砖石包砌卷洞。建国前西门上有“三秦要塞”四字,东门有“武关”二字,内门额上有“古少习关”四字。
建国后城门、城墙等遭到毁灭性破坏。关西地势较为平坦,唯出关东行,延山腰盘曲而过,崖高谷深,狭窄难行,因此武关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5、潼关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
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素有“第一关”的美誉,干隆皇帝游历帝国大好河山,行至于此,也不免感慨潼关之险峻,并于城楼外横额上留下“第一关”的鎏金御书。
6、金锁关
金锁关地处陕北高原与关中平原的过渡地带,自古是咸榆道上一处咽喉、关塞要地。周围三山雄峙,北面女回山,东曰马栏山,西曰仲家山,柳林河与漆水河在女回山下交汇南流而去,俗称“三关口”,是古代兵家的必争之地,享有“雄关天堑,鹰鹞难飞”之称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函谷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萧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武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大散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潼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金锁关
I. 中国四大关口是那四大关口
潼关、虎牢关、玉门关、雁门关。
1、潼关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
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素有“第一关”的美誉,干隆皇帝游历帝国大好河山,行至于此,也不免感慨潼关之险峻,并于城楼外横额上留下“第一关”的鎏金御书。
潼关设于东汉末,当时关城建在黄土塬上,隋代南移数里,唐武则天时北迁塬下,形成今日潼关城旧址。唐置潼津县,明设潼关卫,清为潼关县,民国时袭之。
因为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进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
2、玉门关
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年一前105年)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玉门关当随之设立。
据《汉书·地理志》,玉门关与另一重要关隘阳关,均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皆为都尉治所,为重要的屯兵之地。当时中原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曾是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
3、虎牢关
虎牢关,又称汜水关、成皋关、古崤关,是洛阳东边门户和重要的关隘,位于今河南省荥阳市市区西北部16公里的汜水镇境内。
虎牢关作为洛阳东边门户和重要的关隘,因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此关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4、雁门关
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着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
2001年,雁门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14年雁门关风景区荣获“中国最佳文化旅游观光目的地”称号。此外还获“国家5A级旅游景区”、“山西十大旅游品牌”等称号。
(9)陕西省历史共有多少个关口扩展阅读
潼关故城
东汉末,潼关作为一处关隘,诞生了。据我们今天的推测,东汉创建的潼关,关址大概在今潼关县港口镇杨家庄城北村附近。汉潼关的建筑情况,史书缺少记载,又由于考古工作尚未完成,所以只能推测大概在今天潼关故城以南的山原上。
一般认为,潼关城三易其址。汉代在南边的塬上,隋代到禁沟口,唐武则天时期,将城址挪到了黄河边,从此直至明清、民国,关城位置一直没变。
东汉设立的潼关,在隋大业七年(611年)时被废除。大概是由于黄河不断下切,黄土塬面不断展宽的缘故,城址挪到了更靠近黄河的北边。
隋潼关关城建制情况不详。有学者认为汉潼关和隋潼关的关防设施单一,大约主要是修筑一条关城,“一”字形拉开,向两边延伸,截断源头通道,以阻挡敌军进入,城墙上设立关门,以便行人进出。但由于史料和考古依据的缺乏,到目前为止,这些还都只是猜测而已。
J. 中国古代关卡有多少名字是
关名 地点 山海关 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隅 潼 关 陕西省潼关县,晋豫陕三省交界 伊阙关 河南省洛阳市龙门 长台关 河南省信阳市长台关镇 虎牢关 河南省荥阳县汜水镇西关 古称崤关、汜水关、成皋关 武胜关 河南省信阳县南40公里鸡公山下 “义阳三关”之一 玉门关 甘肃省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壶 关 山西省长治市东南壶关县太行山口 剑门关 四川省剑阁县北25公里剑门山 函谷关 河南省灵宝县西南 洛阳周围四关之一 阳 关 甘肃省敦煌西南70公里党河西岸 大散关 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山岭上 友谊关 广西省凭祥市西南9公里处 娄山关 贵州省遵义县北30公里大娄山中 嘉峪关 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南隅 雁门关 山西省代县城西北20公里雁门山腰 南津关 湖北省宜昌西北 金锁关 陕西省铜川市北20公里神水 偏 关 山西省偏关县黄河东岸 又称“偏头关” 阳平关 陕西省西南,嘉陵江之滨,定军山西 紫荆关 河北省易县城西紫荆岭上 太行八陉之七,明内三关之一 镇远关 宁夏石咀山市城西 葭萌关 四川省广元县南嘉陵江畔 楼烦关 山西省宁武县东北 邛崃关 四川省荥经县西 娘子关 河北省井陉县与山西省平定县交界 万里长城第九关 宁武关 山西省宁武县 明景泰六年(1450) 三关之一 斜谷关 陕西省眉县西南30公里,太白山西 古褒斜谷道 龙门关 山西省河津县西12.5公里黄河岸边 铁门关 新疆焉耆与库尔勒市之间孔雀河畔 峣 关 陕西省蓝田县东南20公里处 古北口 北京市密云县东北 倒马关 河北省唐县西北60公里 明内三关之一 瓦桥关 河北省雄县 松亭关 河北省宽亭县西南 武 关 陕西省丹凤县东20公里商山谷涧之间 关中四塞之一 居庸关 北京市西北60公里昌平县境内 明内三关之一 平型关 山西省繁峙县东北与灵丘县界 轵 关 河南省济源县西北 萧 关 瞿塘关 四川省奉节县东长江北岸赤甲山上 鬼门关 广西省北流县城西7.5公里玉林县界 米仓关 陕西省汉中市南70公里米仓山上 昆仑关 广西省邕宁宾阳县界昆仑山上 井陉关 河北省井陉县北井陉山上 天然险塞 古九塞之一,太行八陉之五 黑峪关 河北省兴隆县北雾灵山北麓 马兰关 河北省遵化县西北 铁铃关 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枫桥镇 独松关 浙江省安吉县独松岭上 杭州北侧天然屏障 仙霞关 浙江省江山县保安镇西南 千秋关 安徽省宁国县城东南60公里 万松关 福建省龙海县步文乡堆云岭 穆陵关 山东省沂水县城北50公里 古称“齐南天险” 平靖关 湖北省应山县城北30公里 “义阳三关”之一 梅 关 广东省南雄与江西省大余之间 岭南第一关 雄镇关 广东省南澳县云澳至深澳途中 严 关 广西省兴安县城西7.5公里 胜境关 云南省富源县城东8公里 芦 关 陕西省安塞县城北70公里土门山谷 #1 0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