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历史上的宁波
宁波历史悠久。早在七千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春秋时为越国地,战国中期以后为楚国辖地。公元前222年,秦定楚江南地,置鄞、?、句章3县,属会稽郡。两汉、三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3县除隶属的州、国和郡名时有变动外,其区域范围基本未变。隋开皇九年,3县同余姚合并,称句章县,县治置小溪(今鄞县鄞江镇),仍属会稽郡。唐武德四年(621年),改置鄞州,设州治于三江口(现宁波老城区);武德八年(625年)改称?县,属越州,县治复置小溪。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设明州,辖?、慈溪、奉化、翁山4县,州治也在小溪。唐长庆元年(821年)州治从小溪迁至三江口,并建子城,为其后一千多年来宁波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据记载,宁波最早的城垣为东晋隆安四年(400年)刘牢之所筑,称筱墙,故址相传在今西门筱墙巷一带。
五代称明州望海军。北宋建隆元年(960)称明州奉国军。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置沿海制置使,辖温台明越四郡。南宋庆元元年(1195)升为庆元府。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称庆元路。大德七年(1303年)设浙东道都元帅府。
朱元璋吴元年(1367年)称明州府,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避国号讳,改称宁波府。宁波之名沿用至今。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设宁绍台道,驻宁波。1927年划鄞县城区设宁波市。
1949年5月浙东解放,鄞县城区建置宁波市,城区亦为宁波专署驻地。1983年撤销专署,实行市管县体制,随着北仑深水良港的开发建设,宁波逐渐由河口城市向海港城市演进,并形成三江、镇海、北仑三片滨海临江发展的空间格局。1986年宁波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计划单列市。
宁波以港兴市,是中外闻名的商端口。唐时已是与日本、朝鲜及东南亚一些国家通商的主要港口。鸦片战争后,宁波被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在近代史上,宁波新兴工商业发展较早,“宁波帮”更是蜚声海内外。2000年宁波港吞吐量已突破亿吨。北仑港已经成为我国着名的深水良港。
㈡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有几年历史
象山县自立县以来,大约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象山县是中国浙江省宁波市下辖县,位于东海之滨,因县城西北有山“形似伏象”,故名象山,由象山半岛东部及沿海608个岛礁组成。
象山历史悠久。据塔山史前文化遗址出土文物考证,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于此生息繁衍。春秋时,象山为越国鄞地。
唐神龙二年(706),象山立县。因此,严格追溯象山县的历史,大概距今是2022-706=1316(年)。
㈢ 宁波的历史沿革
早在七千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代,宁波的名称为“鄞”,春秋时为越国境地,秦时属会稽郡的鄞(县治为今奉化市西坞街道白杜村)、鄮(县治为今鄞州区五乡镇同岙村)、句章(县治为今江北区慈城镇王家坝村)三县,唐时称明州。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设明州,辖鄮、慈溪、奉化、翁山4县。唐长庆元年(821年)州治迁至三江口(今海曙区),并建子城,为其后一千多年来城市的发展奠定基础。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称句章城,县治置小溪(今鄞州区鄞江镇)。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州治于三江口;
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改称鄮县。
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设明州,辖慈溪、奉化、镇海、定海、象山等5县,州治鄞县,属浙江东道。
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州治从小溪迁至三江口,并建子城,为其后一千多年宁波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据记载,宁波市中心最早的城垣为东晋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刘牢之所筑,称筱墙,旧址相传在今天西门口筱墙巷一带。
五代十国属于吴越国。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称明州奉国军,属于两浙路。
南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属于两浙东路。
南宋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升为庆元府,属于两浙东路。
元朝至开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称庆元路。
元朝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设浙东道都元帅府。属于江浙行省。
明朱元璋吴元年(公元1367年),中国沿海地区海禁,唯独明州对外开放。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为避国号讳,朱元璋采纳鄞县读书人单仲友的建议,取“海定则波宁”之义,将明州府改称宁波府。宁波之名沿用至今。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设宁绍台道,驻宁波。
民国1927年划鄞县城区设宁波市,属于浙江省。
1949年5月浙东解放,鄞县城区建置宁波市,城区为宁波专署驻地。
1983年撤销专署,实行市管县体制。随着北仑深水良港的开发建设,宁波逐渐由内河城市向海港城市演变,并形成三江片、镇海片、北仑片相对独立的滨海临江发展空间格局。1986年宁波被列为中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经国务院审核,成为计划单列市。
1984年,宁波被列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1988年3月批准为有制订地方性法规权限的较大的市。
1994年宁波被确定为副省级市。
2015年11月1日宁波当选2016“东亚文化之都”。
㈣ 宁波建城多少年
如果是说现在的宁波城,那应该是从唐821年在三江口地块建子城(就是现在的鼓楼)……
简单转述一下宁波历史:
宁波历史悠久
早在7000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春秋时为越国地,战国中期以后为楚国辖地。
公元前222年,秦定楚江南地,在宁波境内置鄞、鄮、句章3县,属会稽郡,两汉、三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3县除隶属的州、国和郡名时有变动外,其区域范围基本未变。
隋开皇九年(589),3县同余姚县合并,称句章县,县治在小溪(今鄞州区鄞江镇),仍属会稽郡。
唐武德四年(621),改置鄞州,设州治于三江口(现宁波老城区)。
武德八年(625)改称鄮县,属越州,县治复设小溪。
开元二十六年(738)设明州,辖鄮、慈溪、奉化、翁山4县,州治也在小溪。
长庆元年(821)州治从小溪迁至三江口,并建子城,为其后1000多年来宁波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代称明州望海军。
北宋建隆元年(960)称明州奉国军。
南宋绍兴三年(1133)置沿海制置使,辖温、台、明、越四郡。
南宋庆元元年(1195)为庆元府。元至元十三年(1276)称庆元路,大德七年(1303)设浙东道都元帅府。
朱元璋吴元年(1367)称明州府,明洪武十四年(1381)为避国号讳,取"海定则波宁"之意,改称宁波府,宁波之名遂沿用至今。
清顺治十五年(1658)设宁绍台道,驻宁波。
1927年划鄞县城区设宁波市。
1949年5月25日,成立宁波市人民政府,并为宁波专员公署驻地。1983年7月后,实行市管县体制,形成今宁波市行政区划。
㈤ 宁波的历史背景
宁波简称“甬”,位于东经120度55分至122度16分,北纬28度51分至30度33分。地处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当今中国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北濒杭州湾,西接绍兴市,南临三门湾,与台州相连。
宁波的历史可以上溯到7000年以前,河姆渡遗址的发掘,证明宁波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之一。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代,宁波的名称为“鄞”,春秋时为越国境地,秦时属会稽郡的鄞、、句章三县,唐时称明州。公元821年,明州州治迁到三江口,并筑内城,标志着宁波建城之始。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取“海定则波宁”之义,改称宁波,一直沿用至今。
目前,宁波设海曙、江东、江北、镇海、北仑、鄞州六个区,下辖余姚、慈溪、奉化三个县级市和象山、宁海两个县。全市陆地总面积981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71.02万。其中市区面积2462平方公里,市区人口221.83万。宁波市树为樟树,市花为茶花。
宁波,历来是一座商贸名城。
唐宋时,宁波“商舶往来,物货丰衍”。至清初,则成“百货咸备,商号林立”的繁荣景象。至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宁波的钱庄、南北货号、鱼行遍布于市,世人称“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
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宁波这座历史悠久的商贸都会再一次迸发了活力,成为长三角南翼一颗闪亮的明珠。
关键词:宁波帮
在繁荣的商事活动中,逐渐孕育形成并发展起在中国商帮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宁波帮”。 “宁波帮”形成于明朝,崛起于五口通商后的上海,至辛亥革命后达到鼎盛。近代中国工商业的风风雨雨,留下了“宁波帮”浓墨重彩的一笔。
早在清末,宁波人在上海创下诸多“第一”:上海第一家中国自办的银行、第一家华商交易所、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第一家新式毛织厂,拍摄中国第一部无声短故事片、成立第一个红十字会组织等。目前仍有30余万“宁波帮”及其后裔分布在60余个国家和地区。港、澳、台的“宁波帮”举世闻名,他们中不乏工商巨头和世界级的名流,如“世界船王”包玉刚、董浩云,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王宽诚,“影视大王”邵逸夫,“棉纱大王”陈廷骅,“毛纺大王”曹光彪等。在香港的十大富豪中,“宁波帮”曾占三席;在八个“世界船王”中,“宁波帮”也占有两名。美国十大华人财团和日本十大华侨财团中,“宁波帮”也各占一席。
老一辈“宁波帮”诚信务实、开拓进取,同时又爱国爱乡,报效桑梓。改革开放以来,新一代的宁波商人继承了老“宁波帮”的优秀传统,把生意做到了全球各地。
关键词: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高度发达是商城宁波的最大特色,也成为“宁波活力”和市场机制的主要源泉。
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宁波人致力于经济发展,改善生活。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宁波已经成为东部沿海经济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并在众多行业中创造了辉煌,成为中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截至2009年底,宁波私营企业11.44万家,个体工商户27.46万户。有103家企业的135只工业产品产销量居全国同行同类第一位,成为行业“单打冠军”。经国家工商行政总局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累计已有20件,“中国名牌”产品61个。
目前,宁波的服装产值已占到全国的1/12,成为全国三大服装主产地之一和全球最主要的男装产地;文具产值占到全国的1/4,已成为“中国文具之都”;塑机产值占全国的1/3,被国家认定为“中国塑机之都”;宁波是“中国模具之都”,慈溪、北仑、宁海都是中国着名的模具生产基地;宁波还是全国三大家电主产区之一,全国1/8的空调和1/3的小家电都是宁波制造。
目前,宁波民营经济创造的GDP接近全市总量的80%,创造的利税约占全市的70%,创造的就业岗位接近全市的85%,其经济活力指数在全国位居前列。
关键词:百万外贸大军
30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沉睡百年的通商口岸。1984年,宁波被列为中国大陆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中国综合改革试点城市。1987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宁波成为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的计划单列城市。至此,宁波拥有了外贸自营进出口权,获得了直接与外商打交道的机会,开放型经济步入了发展快车道。
与此同时,国家及时赋予了宁波更多的开发开放权限。1984年,国家级开发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设立。199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宁波保税区。2002年,国务院批准宁波设立出口加工区,享有特殊优惠政策。2004年,国家又批准宁波设立保税物流园区。2008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梅山保税物流港区。这无疑为宁波新一轮深度对外开放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目前,宁波全市与外贸相关的制造行业和进出口企业从业人员超过百万,达到140万人。这意味着,每4个宁波人中,就有1人的就业与外贸息息相关。
2009年,宁波市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达到12927家,自营进出口总额达到608.1亿美元,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三位。利用外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全市合同利用外资34.2亿美元。
能商善贾的宁波人,踏着开放的脚步走出国门,把世界变成了自己的舞台。目前,宁波企业已在全球87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069家境外企业和机构。2009年,宁波对外承包劳务合作营业额达到8.8亿美元。
关键词: 信息服务产业
2009年年底,全球娱乐业巨头迪士尼公司登陆宁波,建立了迪士尼美国本土以外的首个网络动漫制作基地。
近年来,信息服务业已成为宁波的重点优势产业。
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成为宁波优先发展的新兴战略产业之一,年均增幅超过40%,增幅连续3年位列全省第一。2009年,宁波软件业务实现收入72亿元,同比增长42.4%,增幅连续三年位居全省首位。
在去年高速增长的软件业务收入中,软件出口额为7000万美元,软件外包服务收入2亿元,其中软件外包出口1400万美元。宁波的软件业务收入占全省软件业务收入的比重已由2006年的8%提升到2009年的16%。
去年,我市举办了东京“服务外包合作交流会”、第二届电子服务大会、第四届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大会等大型活动。今年5月,上海世博会“信息化与城市发展”主题论坛将在宁波举办。这是上海世博会开幕后的第一个主题论坛,将围绕城市信息化,深度关注全球经济一体化下城市管理、城市生活及城市融合问题,展望信息化背景下的城市发展趋势。
关键词: “中提升”
2006年,宁波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启动了“中提升”战略。“中提升”即提升中心城区发展水平,重点是推进城市功能由生产性为主向服务性为主转变,大力发展国际商贸、运输物流、金融结算、科技创新、聚才兴教、宜居宜业等六大功能,增强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力。
根据中心城区的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确定了重点开发建设的十大功能区块:东部新城中央商务区、湾头休闲旅游区、三江中央商贸区、科技文化创业区、长丰滨江休闲居住区、南部商务区、都市文化旅游商贸区、铁路南站客运枢纽区、镇海浙东生产性港口物流区和宁波保税港区。其中,东部新城将建设成为集商务、会展、行政、文化、居住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重要地区,并将与以三江口为核心的老城区一起,形成“一城二心”的总体空间格局。
“中提升”战略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许多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阶段性成果。如和义大道滨江休闲区、万达广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等区块的建设,改变了这些地块原来的破旧面貌,建成了适合各类消费群体的现代化商场、旅游景点。
市民的出行也越来越便捷,形成了从宁波到上海、杭州、金华、温州2小时交通圈。轨道交通1号线去年开工建设,2号线也计划于今年年底开工建设。
关键词:文化大市建设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宁波正在勾画未来城市的“文化形象”。
近年来,宁波市健全了公共文体服务体系,积极打造“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基本满足文化及健身需求。三江文化长廊展示了“文化大市”的新风采。包括老外滩、城建馆、美术馆、音乐厅、宁波大剧院、时代广场、江滨公园等标志性的文化休闲场所,以及在建和延伸中的宁波书城、湾头休闲旅游区、群众艺术活动中心、各类水上体育健身设施,与历史遗迹珠联璧合,交相辉映。
宁波还开展了精彩纷呈的高雅艺术和大型文体节庆赛事活动。去年全市共举办25项全国性以上赛事和活动。文艺精品创作也硕果累累,长篇纪实文学《家国书》、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歌曲《钢筋班的棒小伙》、甬剧《典妻》、电视剧《北风那个吹》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全市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鲁迅文学奖、群星奖等全国常设性文艺大奖的作品累计达100余件。
今后,宁波将着力实施“先进文化引领”战略、着力实施“公共文化惠民”战略、着力实施“文化品牌提升”战略、着力实施“文化产业升级”战略、着力实施“文化人才支撑”战略、着力实施“文化创新推动”战略,兴起文化大市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增强宁波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㈥ 宁波历史
宁波历史悠久,早在七千年前,先民们已经创造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古为扬州之域.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设置州治,称明州。唐长庆元年(821年)迁州治自小溪至“三江口” (今宁波老城区),当时明州刺史韩察筑造内城(俗称子城),自此标志城市的建立,迄今已有1170多年的历史。五代梁开平三年(909年),避梁大祖曾祖茂琳讳,吴越改*贸县为鄞县,仍为明州治。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升称庆元府,元改为路。元末改明州府。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避国号“明”讳,取“海定则波宁”之意,改称宁波府。1912年废府置会稽道,1927年废道直属于省。
㈦ 关于宁波的历史
宁波历史
宁波历史十分悠久。早在七千年前,人类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创造出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春秋时
期,宁波一直为越国辖地;战国中期以后,宁波为楚国所据。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平定江南,置鄞、鄮
、句章三县,属会稽郡。
两汉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县辖地未变。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三县与余姚合并,名为句章
县,县治置于小溪(今鄞县鄞江镇),仍属于会稽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置鄞州,定州治于
三江口;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改称鄮县,属越州,县治复置小溪。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设明
州,下辖鄮、慈溪、奉化、翁山4县,州治在小溪。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明州州治由小溪迁往三江口
,并建城筑池,为日后宁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朝建立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避国号的讳,改称明州为宁波。从此宁波之名沿用至今。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设宁绍道台,驻宁波。1927年划鄞县城区设宁波市。
1949年5月浙东解放,鄞县城区建置宁波市。1986年宁波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宁波人在北京经营的名店———同仁堂。“宁波帮”,泛指旧宁波府属的鄞县、镇海、慈溪、奉化、象山
、定海六个县在外地的商人、企业家及旅居外地的宁波人。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商
人都涌向经济较发达的城市经商,形成了商帮,当时较着名的商帮有“广帮”、“徽帮”、“闽帮”等,
但有些商帮逐步衰落,销声匿迹,而“宁波帮”历久不衰,不断发展、壮大,尤其是在港、澳、台等地的
“宁波帮”企业家,更是举世闻名。
肇始———壮大———鼎盛:宁波帮的发展
1 . “宁波帮”的肇始时期。宁波,地处东海之滨,居全国大陆海岸线中段,海道辐辏。宁波有众多
的优良港湾,从宁波港起航,商船可借助海潮和风力往来南北,是我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陶瓷
之路”的出发港,在秦代商贸活动已相当活跃。唐时,宁波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外贸事业颇为
兴旺,唐开成四年至天佑四年( 8 3 9 —9 0 7 年) ,中日往来贸易船舶3 7 次,其中通过明州( 宁波)
放洋,有确切记载的达7 次,唐会昌二年( 8 4 2 年) 至咸通六年( 8 6 5 年) ,海商李邻德、张支信、
李延孝分别率领商帮从明州望海镇( 今宁波镇海) 出发,7 次赴日本进行商贸活动,每次去的人数在5 0
人左右,规模颇为可观。日本的遣唐使节、留学生及高僧等也从宁波口岸入唐。北宋淳化六年( 9 9 0 年
) ,宁波设市舶司,同广州、杭州的市舶司合称为“三司”,除与日本继续交往外,与朝鲜的往来显着增
加,专设高丽使馆,沿途设有“航济亭”、“高丽亭”,接待朝鲜的使者和商人。南宋时,又与真里富(
今柬埔寨) 、占城( 今越南) 、�婆( 今印尼) 、大食( 今阿拉伯) 等国进行贸易往来。元时,设庆元(
今宁波) 市舶提举司,直隶中书省,海运事业
非常兴旺,海运户达1 0 0 0 余户。明朝和清康熙二十三年( 1 6 8 4 年) 以前,较长时间里实行海禁,
宁波的合法海外贸易一度停滞,但走私商贸活动仍非常活跃。在明末清初期间,宁波商人向北京及沿江、
沿海的城镇发展,在北京的宁波商人,经营的主要行业是药材和成衣。明崇祯年间,宁波的药材商在北京
建立起“鄞县会馆”。清初宁波商人又在北京建立“浙慈会馆”。干隆、嘉庆年间,宁波商人在汉口建立
了“浙宁会馆”。在清嘉庆二年( 1 7 9 7 年) ,宁波在沪商人钱随、费元圭等发起募捐,筹建以行帮为
基础的“四明公所”。道光十一年( 1 8 3 1 年) ,又有方亨宁等发起重修,这时期的“四明公所”以办
理同乡善举为主。咸丰三年( 1 8 5 3 年) ,得到镇海大商家方仁照兄弟捐巨款又进行重建,作为同乡集
会之所,“四明公所”把上海的宁波人集合起来,在上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上述这些,标志着宁波
作者: 60.179.156.* 2006-6-12 11:56 回复此发言
--------------------------------------------------------------------------------
2 宁波历史
商帮已开始形成。
2 . “宁波帮”发展壮大时期。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势力入侵我国,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
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上海以其地处长江流域终点,腹地深广,交通便捷的优势,逐渐成为全国内外贸易
的中心,各省商帮都云集上海,宁波商人以甬沪交通仅一水之隔的优势,大批涌入上海,据估计清末在上
海的宁波人已达4 0 万人。他们当中,既有地主、商人,也有破产的农民、手工业者、城市居民、苦力者
,他们在上海经营南北洋的端口际贸易及颜料、钟表、粮油、海味、煤炭、棉布、药材、西药、棉纱、银楼
、五金、机械等行业,并经销洋货,开展对外贸易。上海最早受外商雇用的洋行和银行的买办多数是宁波
人。有些宁波商人既是金融买办,又是贸易买办。宁波商帮在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经济中急剧
崛起,形成自己的实力地位。成为我国民族资本的一支重要力量。宁波商人基于发展需要,在上海相继组
成各种行业小团体,在商业行帮中有同善会( 渔业) 、崇德会( 海味业) 、济安会( 酒业) 、永兴会( 南
货业) 、敦仁堂( 猪业) 、喻义堂( 药业) 、诚仁堂( 肉业) 、永济堂( 洋货业) ;手工业行帮有长寿会
( 石作业) 、年庆会( 木业) 、同义会( 银匠
) ;劳工团体有四明长石会、水手均安会等。这类小团体具有同乡和同业的双重结构,它以维护帮会利益
、互济互助为目的,是“宁波帮”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宣统
元年( 1 9 0 9 年) ,在上海的宁波商人筹建四明旅沪同乡会,成为上海最早的地域性同乡会组织,1 9
1 0 年改名为“宁波旅沪同乡会”,作为同乡人彼此交往、相互照应、休戚与共、同乡人谋取共同利益的
自治社团组织,又是联络旅沪宁波人的纽带。1 9 2 0 年—1 9 3 5 年间,还分别建立了镇海、定海、奉
化、象山等地以县为单位的旅沪同乡会。从“宁波帮”在上海商界举足轻重的地位到集合同乡力量的组成
,标志着“宁波帮”趋于成熟阶段。
3 . “宁波帮”的鼎盛时期。民国时期,“宁波帮”臻于鼎盛阶段。随着财力的积聚、业务的扩大、
人员的增加,“宁波帮”以上海为基地,将活动地域伸向汉口、天津、苏州等大城市。1 8 5 8 年汉口开
端口,宁波商帮很快向汉口扩展,汉口成为上海以外宁波商帮较集中的地区,主要经营水产、银楼、航运、
火柴、水电、杂粮、洋油、五金、银行等行业,其中石油行业几乎全部被宁波商人所占,长江夹板船航运
业皆属宁波商人所经营。有许多宁波商人还充任洋人在汉口的洋行、银行的买办。在天津的宁波商人,远
在清中叶闭关自守时代,就经营航运业,代清廷南粮北运及民间的南北货运输,以6 艘船为一小队,1 0
艘船为一大队,成群结队往来于宁波、上海、天津之间,最多时达六七十艘,主要经营户为鄞县的秦氏、
吴氏,慈溪的孙氏、董氏,镇海小港的李氏、乐氏。天津开端口后,宁波商人进一步向天津发展,1 8 4 0
年以后,宁波帮在天津的势力日益扩大,在天津建立上海的分支机构。除继续经营航运业务外,还在天津
开展进出口贸易、银行保险业、绸缎呢绒业、金银眼镜业等。民国时期,在天津商业中心劝业场一带有不
少名店,都是宁波商人经营的。一批实力雄厚
的宁波商人,分别在天津开设钱庄、金店、绸缎庄、五金商号、洋行、房产公司、轮船公司等,还代为洋
人在天津经营猪鬃、皮毛、山货、棉花等进出口业务,成了洋人在天津的买办。
开拓———创业:足迹遍布全球
从“宁波帮”的活动地域看,宁波商人的开拓创业精神的确令人惊叹。从《鄞县通志》记载的旅外同
乡会的情况看,宁波商帮的主要活动点除上所述外,还有南京、杭州、苏州、常熟、温州、无锡、扬州、
徐州、芜湖、南昌、沙市、长沙、重庆、厦门、汕头、青岛、烟台、郑州、大连、沈阳、临海、兰溪、建
作者: 60.179.156.* 2006-6-12 11:56 回复此发言
--------------------------------------------------------------------------------
3 宁波历史
德等地。宁波人所到之处,那里的商业活动就繁荣起来。宁波人在各地还经营了许多名店、大店,如北京
、天津、上海等地的同仁堂、童涵春、蔡同德等着名药铺,亨得利、亨达利钟表店,都是宁波人经营的。
宁波大慎木行金廷荪在福建设坐庄,置有宁波南船和大北船各三四十艘。在上海经营五金机械进出口业务
的,绝大多数都是宁波人,仅叶澄衷( 镇海人) 一人,就在上海开设了老顺记、南顺记、义昌顺、新顺记
、瑞昌顺等5 家。虞洽卿( 镇海人) 、朱葆三( 定海人) 等集资创办宁绍、三北、鸿安、长和、永利、永
安、舟山等轮船公司。这些轮船公司,由于得到上海等沿海口岸和长江各端口“宁波帮”的大力支持,在外
国轮船公司的倾轧下,不仅屹立存在,并且有所发展。仅三北轮船公司的船只曾占全国民族航运业吨位的
1 / 7 。“宁波帮”还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机器
轧花厂、第一家榨油厂、第一家火柴厂、第一家机器制造厂和第一家银行,为我国近代经济的发展,作出
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宁波帮”不仅闻名于国内,且足迹遍布全球,在世界各地,凡有宁波人聚居的地方,就可找到“四
明公所”、“宁波同乡会”之类的组织。如新加坡宁波同乡会,其会员每月聚会一次,4 0 余年来从未间
断,他们的后代,至今乡音未改。目前,宁波旅居海外的华侨、华裔和港澳同胞有7 . 3 万人,遍布香港
、澳门、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5 0 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各地也
涌现了一批善于经营的“宁波帮”企业家。包玉刚( 镇海人) ,原在上海一家银行工作,到香港后继续经
营银行和航运,1 9 5 5 年以7 7 万美元购买8 2 0 0 吨旧油船1 只起家,开创航运事业,经过2 0 多年
的努力,至1 9 8 0 年3 月,已有船舶2 0 2 艘,2 0 5 3 万吨,在世界各大港端口设有2 0 余家子公司或
代理公司,包玉刚成为当时世界上拥有船只最多、吨位最高的“船王”。香港1 0 大首富中“宁波帮”占
了3 个。
商会———冒险———乡情:历久不衰的秘诀
“宁波帮”之所以能历久不衰,力压群雄,成为上海诸商帮的巨擘,它有以下3 个主要特点。
一是,上海总商会是控制上海金融贸易和影响全国商业的商人团体,“宁波帮”能获得较快发展,称
雄商界,一个重要因素是上海自有商会组织以来,基本上由“宁波帮”掌握着上海商会的实权。他们还通
过银业、钱业两公会,控制和影响上海工商界各业公会。1 9 0 2 年上海商业会议公所成立,首任总理是
慈溪人严信厚,1 9 0 4 年改称上海商务总会,严又继任会长。从1 9 0 2 年—1 9 4 6 年的4 0 余年期
间,“宁波帮”中的一批头面人物在上海商会中任职的有:朱葆三( 定海人) 、周晋镳( 慈溪人) 、虞洽
卿( 镇海人) 、秦润卿( 慈溪人) 、宋汉章( 余姚人) 、李厚佑( 镇海人) 、傅筱庵( 镇海人) 、袁履登
( 鄞县人) 、俞佐庭( 镇海人) 、励树雄( 镇海人) 、方椒伯( 镇海人) 、金润庠( 镇海人) 、盛丕华(
镇海人) 等人。“宁波帮”中这些人物能在较长的时间里控制上海商会,反映了“宁波帮”在上海商界的
地位。另一方面,“宁波帮”在上海经济界拥有相当权力的商会中任职,保护了宁波商帮的利益,促进了
“宁波帮”在上海的经济发展。
二是,“宁波帮”所以能闻名于世,这与宁波商人富有开拓冒险精神有关。如“宁波帮”原来掌握着
沙船业,镇海的李也亭、慈溪的董耿轩家族都是以沙船业起家发财。鸦片战争后,轮船兴起,宁波商帮仍
抓住航运这个优势,发展轮船业,虞洽卿、方椒伯、袁履登等兴办宁绍轮船公司,虞洽卿独资办三北轮端口
公司,敢于同外轮竞争。三北公司总吨位达9 万吨,为当时我国三大民营轮船公司之一。上海的钱庄业,
“宁波帮”势力最大,9 个主要钱业资本家家族集团,“宁波帮”就占6 个。但后来感到钱庄久居外资银
作者: 60.179.156.* 2006-6-12 11:56 回复此发言
--------------------------------------------------------------------------------
4 宁波历史
行的附庸地位不妥,1 8 9 7 年由严信厚、叶澄衷发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虞洽
卿、李云书等筹办了四明银行。后来实力较强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以及
垦业银行等都由“宁波帮”所掌握,实现了从落后的钱庄业到先进的银行业的转变。镇海人方液仙,不愿
继承方氏家族祖业,吃现成饭,而去搞化学工业,父亲反对,不给资金,母亲和舅舅给的钱全部赔光,都
没有动摇他搞化学工业的决心,从而创办了中国化学工业社。从经营的行业上看,“宁波帮”经营了许多
新兴的行业,如经销五金、颜料、洋油、洋布、西药等畅销货。还有许多宁波商人从事进出口贸易。这一
切都反映了宁波商人能审时度势,及时开拓新的领域,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三是,宁波商人重乡情乡谊,同乡扶助观念特别强,能风雨同舟,共同抵御经营风险。如宁波商人合
资创办的宁绍轮船公司,与英商太古公司和法华合资的东方公司抗衡。当时票价斗争十分激烈,宁绍轮一
开航,就在船上挂牌“立永洋5 角”,以示永不涨价。同时减免货运费,这样一来大家争着去乘宁绍轮,
使太古轮乘客锐减,有时甚至放空。资本实力雄厚的太古公司,把票价从1 元降到3 角,以图压垮宁绍轮
,大批旅客又涌向太古轮。资本微薄的宁绍轮入不敷出,难以维持。紧急关头,宁波商帮的方樵岑、朱葆
三、秦润卿等组织了航运史上罕有的“航业维持会”,集资1 0 余万元。给宁绍公司每票补贴2 角,使宁
绍公司也能以每票3 角的低廉价格与太古公司竞争。同时,虞洽卿还发动同乡会会员,让货物尽量交付宁
绍公司承运,使宁绍公司和外轮竞争中取得胜利。宁波人还有“爱乡而又不恋故土”的特点。宁波人外出
经商自古有之,一般男孩到十四五岁,家中就挽亲托眷找人介绍职业,到外地商店、工厂当学徒,否则就
会被人视为没有出息而遭受非议。男子背井离乡出门到外地,父母也不因恋子之情而加以阻拦。学徒3 年
备受艰苦,故在外经商、务工多有所成就。许多“宁波帮”的着名人物,如虞洽卿、叶澄衷、秦润卿、盛
丕华、金润庠等,都由亲戚、同乡介绍当学徒而发迹致富。
民谚说:无宁不成市,阿拉(我)宁波人做生意头子活络,不管是千里路,不管是万里远,只要有市面,
都有宁波人。
在上世纪,在中国,有十大商帮,而这
十大商帮中,“宁波帮”是一大劲旅。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人做过一次调查,旅居上海的外来移民中
,以广东人和浙江宁波人最多。在这些移民中出现的有
影响的工商界人物,广东帮占一成,其他各帮占二成,而宁波帮占了七成!宁波帮在工商业、金融业等领
域不但影响了江浙、上海的进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影响
了中国工商业、金融业的进程。 被称之为“宁波帮”的,是一个什
么样的“地域群体”呢?岁月的风尘肯定已经湮没了太多的历史细节,但有一个数字仍足以引起人们长思
。1920年,上海公共租界共有华人68万,而其中宁波
人竟占40万人之多。以上海作为一个最大的集散地,宁波人,宁波帮,这群从小闻惯了海风腥味的人们,
这一传统儒学教化之下的新兴商帮,带着商人的精明开阖
却不失书生的道德操守,完成了从传统商业到现代商业的转型,真正在中国的近代经济舞台中脱颖而出。
一
在海外的宁波帮中,包玉刚是一位有号召力的人物。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
北京会见了一位香港来的客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世界船王”包玉刚。
1984年8月1日,邓小平说过一句对后来影响深远的话:“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
在邓小平的讲话鼓舞下,包玉刚行动起来了,他无偿捐资1000万美元建了一座饭店。对此,他没有别的要
求,只要求用他父亲的名字命名“兆龙饭店”。邓小平为饭店题写了店名,这在邓小平一生众多的题词中
作者: 60.179.156.* 2006-6-12 11:56 回复此发言
--------------------------------------------------------------------------------
5 宁波历史
,为一家饭店题写店名并不多见,足见邓小平对此事的看重。
而在众多的捐款中,也许人们记忆最为深刻的是他为家乡宁波捐资兴建宁波大学。
1984年月12月19日,是个大吉大利的好日子。这一天,中英两国正式签订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也
就在这一天的晚上,包玉刚与当时的宁波市长耿典华签订了筹建宁波大学的正式协议。这真是历史的巧合
。
1985年10月29日,宁波大学破土动工,仅用了13个月,新建的宁波大学就迎来了她的开学典礼。
邓小平的重要讲话,包玉刚的率先垂范,这对海外宁波帮不啻是巨大震动。赵安中、曹光彪、李达三、顾
国华、汤于翰、黄庆苗、朱绣山等一大批海外“宁波帮”纷纷捐资,包氏家族也继续出资捐建宁波大学。
一个在故乡办学的热潮,在海外的宁波帮中蔚然成风。
今天,当人们走进宁波大学的校园,你会发现这座优美的校园称得上是“捐资助学博物馆”。每一幢楼都
诉说着宁波帮人士对“百年树人”的深刻认识;铭刻着宁波帮人士对家乡的赤子情怀。“要真正富裕起来
、强大起来,就靠教育,就靠人才”,这正是他们的共同认识。
宁波大学的成长,宁波帮的慷慨助学,
激发了更多的宁波有识人士办教育的热情。宁波万里教育集团又走出了一条中外合作办学的新路子。
2004年4月15日,浙江万里学院与英国诺丁汉大学联合举办的宁波诺丁汉大学在宁波举行了奠基仪式,这
是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大学,从此中国的
学子们可以在家门口直接“留学”世界名校了。 二
宁波人办教育是有传统的。它又与一位年轻的改革家王安石名字连在一起。正是他指给了宁波人又一条出
路。
1047年,也就是北宋庆历七年的秋天,27岁的年轻知县王安石从今江西临安风尘仆仆地踏上了宁波的土地
。
王安石是一位十分执着而务实的人,他把离衙门不远的一处破旧的庙宇改建为县学,并亲自从深山寻找到
五位知书识字的老先生出山执教。这五位人物,便是日后在浙东学术史上着名的“庆历五先生”。
宁波文化的种子播种发芽了。从此宁波有了作为学子科举考试的专门场所“考试院”。十余年后,当王安
石以参知政事的身份为宋王朝部署改革的时候,宁波的第一代进士也产生了。那些农人商民的孩子经过十
年寒窗开始成才,不久,即产生了宁波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
这些原本安放在宁波孔庙里的历代的儒学碑,无不颂扬着王知县当初的开蒙之功。王安石的意义并不在于
使少数的民间子弟通过读书做官而从闭塞的小城走向全国,他的更为重要的影响恰恰在于他从此倡导了一
种价值取向,形成了一种耕读传家、商儒并生的传统。
宁波人士诸孟家说:“我太公就是对我们讲不能求官,只能求学,有学才可以以后经商。你没文化我跟你
做生意做不来的。就是以前毛泽东讲的没有文化的军队就是愚蠢的军队。我那祖宗也是这么讲,有文化我
们就能走遍天下,就可以经商。”
这以后宁波出了2432名进士、12
名状元,出了数万名举人和数十万名秀才童生,更为重要的是,王安石开创的那种“田家有子皆习书,士
儒无人不织麻”的社会氛围,那种尚文尚礼、崇信崇义的地
方文化精神,成为了一代代宁波人人格理想的精神支柱。这以后,从宁波走向全国的基本上就是两种人:
商人和学人。 所以,从19世纪末以来,包括包玉刚在内的众多宁波帮一直都盼着在自己的家乡有一座属
于自己的大学。但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他们美好的愿望始终未能实现。只有在新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年
代,包玉刚们的抱负才得以实现。
三
唐宋(618-1279)以来,宁波人向外拓展的目光开始转向中国漫长的海岸线。假舟楫之利的宁波商人,开
始与日本、高丽、东南亚沿海国家有了贸易往来。而与宁波毗邻的上海,更成为他们活动的主要区域。
当三北盐碱平原的第一批先行者渡过杭州湾来到上海的时候,黄浦江边还仅仅是一大片滩涂地,一个小小
作者: 60.179.156.* 2006-6-12 11:56 回复此发言
--------------------------------------------------------------------------------
6 宁波历史
的县城蜷缩在今天的南市。
三江汇流的宁波,是中国最早开放的贸
易口岸之一。开放带来的商业文明,使宁波人拥有了一种闯荡天下的勃勃雄心。耸立在宁波江滨老码头上
的雕塑,成了这座城市某段历史的注脚。它所表现的,正是
印记在一代代老宁波记忆里最常见的情景。当地的口语,向来把外出经商形象地称为“跑码头” 。 当时
民歌唱道:“大海泱泱,忘记爹娘。”早期的宁波商人,正是沿着一条“沙船之路”驶向了上海。
沙船是当时的南方最常见的一种商船,尽管这种只有三尺阔的平底木驳船,常常经不起海涛的颠簸,但与
走西口的山西人相比,“跑码头”的宁波商人,却似乎少了一些悲凉,多了一份放达。
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已经有很多宁波商人走出故乡的四明山,来到隔海相望的上海。在那个交通并不
快捷的年代,乡音成了游子心中最温暖的慰藉。1797年,宁波人在上海的第一个同乡团体“四明公所”建
立了。
对于当时旅居外地的宁波人来说,组织
同乡团体不仅仅是出于一种自然的乡情纽带,更是出于一种生存的需要。1819年,宁波籍的号商和船主在
上海建立了“浙宁会馆”,而在上海干手艺活的宁波籍
下层民众,也本着“亲帮亲,邻帮邻”的互助精神,于1831年建立了“水木业公所”,会众基本上是泥、
木、石、雕、锯的匠人。以上两个同乡团体,前者是同
乡的互谊组织,而后者则是同乡的行业协会。 另一种更具特色的同乡性的行业,也在这时出现在宁波人
聚居的上海滩。裁缝,也就是成衣匠,这也是用沙船带过来的宁波手艺。不过宁波的成衣匠不是一些只会
使用剪刀的寻常工匠,他们有一个特定的名字,叫“红帮裁缝”。
宁波裁缝因为专门给当时被叫做红毛人
的外国人做西装,因此就被称作“红帮裁缝”。据说他们的祖师爷宁波人张尚义,是一个在横渡杭州湾时
翻船的幸存者。这位当年的宁波小裁缝因为抱住了一块破船
板,经过数天的漂泊竟得以到达日本的横滨。在言语不通、满目都是陌生人的异国他乡,他居然凭手艺找
到了自己的职业,为停泊在那里的俄国船员修补西装。心灵
手巧的张尚义很快成了西装裁剪的高手,多年以后,他的儿子张有松回到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西服店
——福昌西服店,并向宁波同乡广为传授手艺。 “红帮裁缝”作为一个群体,最早
是依托上海滩才得以扬名,以后他们的足迹逐渐遍布了大江南北。这些出身卑微的宁波裁缝,成了中国近
代服装改革的先驱,由他们所创造的中国服装史上的很多个
第一,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据史料记载,中国的第一套西服、第一套中山装,甚至第一部西服理论着
作,都是出自宁波人之手。 中山装的设计者王宏卿之子王汝珍
说:孙中山先生提出来了,(袋口)要用笔架形,那个时候我父亲问他,为什么要用笔架形,因为笔架形做
起来比较麻烦啊,圆的做起来简单啊,他说呢,这里有意
义的,什么意义呢?就是我们的革命要用知识分子,等衣裳全部做成以后,孙中山先生来了,(这种款式
)称为国服,具体名字就以中山先生命名就叫“中山服”。
宁波裁缝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垄断
了各地的西服制作业,日后上海南京路上涌现的最有名的西服号,几乎都是宁波人所开。后来的事实证明
,“红帮裁缝”的影响并没有随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而消
失,即使在1949年以后,毛泽东等新中国领导人身上的服装,几乎都是由“红帮裁缝”的传人巧手制作的
。 今天,这个中国东部的城市,仍是名副其实的服装之都,在国产的每十件服装中,就有一件是从这里
生产出来的。
四
随着宁波商人北渡上海,并从上海辐射
到北京、天津、汉口等各大城市,药材商的足迹也如海鸥逐浪般地流向四方。宁波商人经营的着名药铺,
如上海的童涵春、冯存仁、蔡同德,北京的同仁堂、天津的
达仁堂,都是这些城市的药业名店。今天我们仍可以看到这些百年老店的金字招牌,未见丝毫褪色。 京
作者: 60.179.156.* 2006-6-12 11:56 回复此发言
--------------------------------------------------------------------------------
7
㈧ 宁波是什么时候开始叫宁波的历史多久了
宁波之前叫明州,因为市区里有日湖和月湖,日月为明,
因为明朝时期与国号重,取“海定则波宁”的意思,所以改明州为宁波
宁波拥有中国新石器时代代表性的河姆渡遗址。春秋时为越国地,战国中期以后为楚国辖地。秦以来,属会稽郡。621年(唐),改置鄞州。625年(唐)改称鄮县,属越州。738年设明州。1133年置沿海制置使,辖温台明越四郡。1195年升为庆元府。1276年称庆元路。1367年称明州府,1381年(明初)为避国号讳,改称宁波府。宁波之名沿用至今。
1658年设宁绍台道,驻宁波。1927年划鄞县城区设宁波市。1949年5月浙东解放,鄞县城区建置宁波市,城区亦为宁波专署驻地。1983年撤销专署,实行市管县体制,三江、镇海、北仑三片滨海临江发展。1986年宁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