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昆明有多久历史

昆明有多久历史

发布时间:2022-07-04 05:21:49

① 从古至今云南经历了哪些历史时期,从经济文化政治方面谈一谈各个时期云南是什

云南简称滇或云,以位于云岭以南而得名。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东与贵州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相连,北与重庆、四川省为邻,西北隅紧倚西藏自治区,处在青藏高原的东南面,西与缅甸交界,南与老挝、越南毗邻。国境线云南西部与南部有27个边境县与邻国有陆地边界线长3207公里,其中中缅边界长1997公里,中老边界线长500公里,中越边界长710公里。

云南广泛分布着石灰岩地层。发育着比较典型的岩溶地貌、岩沟、石芽、溶斗、溶蚀洼地,峰林、峰丛溶洞与地下河等较为常见。路南石林是典型的喀斯特貌。云南省大小河流600多条,其中红河和珠江发源于省内,其余为过境河流。除金沙江、珠江外,其余均为国际河流。多数河流具有落差大、水流急、水量变化大的特点,水利资源和水能资源十分丰富。云南有大小湖泊40多个。滇东较大的湖泊有滇池,抚仙湖、阳宗海、杞麓湖、东湖等。滇西较大的湖泊有洱海、程海、泸沽湖(位于川、滇交界处,为两省共有)、剑湖、茈碧湖等;滇南主要湖泊有异龙湖、长桥湖、大屯海等。云南因地质构造复杂,断裂构造较多,在一些断裂带附近,常有温泉出露。地热资源丰富,全省有温泉706处,居全国之首。云南地质构造复杂,近期的地壳运动比较强烈,沿着构造线或大的断裂带经常有强烈的地震发生。

云南的矿产资源丰富,素有“有色金属王”之称。是我国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宝地。

云南历史悠久,开发较早,战国时期,楚庄锈入滇,建立了滇王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行政建制和区划经过大小若干次演变,逐步发展成为现在的云南。云南作为政区地名,系由小到大,先是县名,继为郡、州名,最后定为省名,即因古历史地名“云南县”得名。1949年12月9日,云南和平解放,省府在昆明市。

云南省会昆明是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最早是古代“西南夷”中的部族名称。昆明(或“昆猕”、“昆弥”)是少数民族语言用汉字记录下来的称谓。公元1254年开始作为城市称鸭池城。明清时代一直是云南省治所在地。1928年设昆明市。1950年2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昆明,从此昆明获得了新生。

昆明坐落在滇西横断山脉与滇东高原之间的滇池盆地东北部。海拔1894.7米,三面环山,南濒滇池,形成了湖光山色的天然环境。昆明属北亚热带气候。冬季由于北部乌蒙山等山脉屏障,抵御了寒流,南部并不寒冷。全年温差较小,年平均气温15.1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31.5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7.8摄氏度,有四季如春、遇鱼成冬之称。

昆明是省内外交通枢纽,也是通向东南亚的重要门户。1949年后,经过40年的建设,目前已形成了一个铁路、公路、航空等多种运输工具组成的交通网络。

昆明是古西南荑族称的译音。早在3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已在滇池地区生活。昆明族原游牧于云南西部,后迁入滇池地区定居,即以族称作为地名。昆明作为城市以有2000年的历史。昆明不仅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1911年,昆明革命党人发动起义,在同盟会革命党人的领导下,为辛亥革命的成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昆明成为抗日的大后方矿主要的国际通道。

昆明四季如春,气候宜人,其独特的文化历史和山川地貌又形成了诸多风景名胜、历史遗踪。大观楼的长联,龙门的石室雕刻,黑龙潭的深潭烟岚,滇池的万顷碧波,以及圆通寺等,都令游人流连忘返。昆明正以她优美的自然风光、众多的古迹和日新月异的建设成就,成为了人们旅游观光的胜地。

昆明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城市中心海拔为1891米,常年平均气温为摄氏15.1度,被人们誉为“春城”。昆明约有花卉400多种,其中山茶、杜鹃、玉兰、报春为昆明四大名花,山茶花被定为昆明市市花。

昆明是全省的重要工业基地和经济、科技、文化中心。有许多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风景名胜有滇池和石林风景区等。昆明已和日本藤泽市、瑞士苏黎世市、摩洛哥沙温市和美国丹佛市结为友好城市。

② 昆明市市情历史概况

昆明市,别称“春城”,是云南省会,云南省唯一的特大城市和西南地区第三大城市(仅次于成都、重庆),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旅游、商贸城市,亦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东盟开放的重要枢纽城市。

2012年,全市年末常住人口为653.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6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61‰,城镇人口比重为67.05%。

2012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011亿元,同比增长14%以上。全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78.4亿元,比2011年同期增收60.71亿元,同比增长19.1%,完成年初预算的103.6%,地方财政收入继续保持稳步增长,顺利实现年初既定目标。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350亿元,同比增长25%以上。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投资预计完成520亿元,同比增长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70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200元,分别增长17%和18%。

昆明市下辖6区、1县级市、4县、3自治县:
官渡区 、西山区、呈贡区、东川区、安宁市、晋宁县、富民县、嵩明县、宜良县、石林彝族自治县、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

昆明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滇池地区拥有3000年的文明史。约3万年前,即有人类生活在滇池地区。

数万年前昆明人的祖先就已在这一带过着茹毛饮血、穴居野处的原始生活。约四千至七千年前,滇池一带已有了定居的农业民族,从事“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和狩猎、饲养畜禽等多种经营活动,并已能纺纱、织布。滇池地区和稻谷种植至今至少已约有数千年的历史。

青铜器时代滇池地区各氏族部落,以叟族为主,属氐羌族语系。氐羌,是中国古代分布在陕西、甘肃、青海、四川到云南北部一带的古老游牧民族。其中一部分从越西(今四川越西)渡金沙江而南进入滇池地区,与当地傣僮语系氏族“蒲”、“僚”等部落相融合,共同促进了滇池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公元前三世纪(纪元前298~277年间),楚国大将庄𫏋率众入滇,抵滇池地区,与当地的叟族部落联盟,建立了以叟族为主的“滇国”,自称“滇王”,其故城在今晋宁县晋城镇。“庄开滇”带来了楚国和中原内地先进的文化、技术,对促进当时以滇部落为主的滇池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战国至东汉初,滇池周围的“滇人”建立滇国,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滇文化”。

西汉王朝建立后,积极谋求对“西南夷”地区的开发。公元前109年(西汉元封二年),汉武帝征发巴蜀地区士卒,滇王被迫归降。汉王朝以滇池地区为中心设置了益州郡,郡治与滇王驻地同在今晋城附近。郡下设县:昆明为谷昌县,昆阳为建伶县,晋宁为滇池县,安宁为连然县,富民为秦臧县,宜良为昆泽县,把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推行到了西南边疆,标志着古代云南接受中央王朝直接统治的开始。郡县制度的施行,有力地促进了滇池地区奴隶制社会的解体。汉族移民和中原内地先进技术、文化的传播,使滇池地区的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蜀汉诸葛亮平定南中后,改益州郡为建宁郡,“郡治仍益州郡之旧”,任用“大姓”为地方官吏,实行促进民族团结的政策。

公元271年(晋武帝泰始七年),晋王朝把南中四郡(建宁、云南、永昌、兴古)从益州(治成都)分划出来,设立宁州,与益州同列,为全国十九州之一。东晋以后,“方土大姓”爨氏势力逐渐强盛,成为滇中地区的统治者。公元339年(成帝咸和十四年),晋王朝封爨琛为宁州刺史,并承认其世袭地位。

历经南北朝隋初的二百多年间,在中原政治动乱、民族纷争的形势下,爨氏对昆川一隅的统治,保持了“力役齐平,教化清静”的较为安定的社会局面,使滇池地区的社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到梁末隋初爨瓒、爨震时代,滇池地区已是“户口殷众,金宝富饶”、“多骏马、犀象、明珠”,成为当时西南在经济上较为繁荣和富庶的地区。

公元617年唐王朝建立,先后在云南设置了九十二州。滇池地区为九十二州的主要部分。公元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唐朝任命爨氏子孙爨弘达为昆州刺史,治理属县,治所仍设在益宁城。唐代中叶,蒙氏势力在洱海地区崛起,建立南诏国。公元746~747年,蒙氏皮罗阁进兵安宁,攻灭爨氏。

公元765年,蒙氏阁逻风(南诏国国王)命长子凤迦异于昆川(今昆明城区一带)置拓东城,并令其驻守。拓东城就成为了当时南诏国的东部重镇。拓东城的开辟,为古代昆明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发展成为南诏的第二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往来广西、贵州和安南(今越南)的重要通道,在当时大西南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与东南亚的国际交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公元765 年,南诏国筑拓东城,为昆明建城之始。大理国时称鄯阐城。拓东城、鄯阐城分别为南诏国、大理国的东京。

公元937年,大理段氏夺取南诏政权,建立大理国,统一了云南,在拓东城的基础上设鄯阐府,为大理国八府之一。府治沿袭拓东城。段氏政权在其内部经历了较剧烈的社会变革,释奴隶,免徭役,进一步瓦解南诏的贵族统治,解放了社会生产力。鄯阐府的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繁华的市中心逐渐移至盘龙江以西(今金碧路、三市街)一带,大理国国主也经常驻节于此。段氏统治者在鄯阐营造宫室园林,兴修水利,到大理国末期,鄯阐城已发展成为滇中一座“商工颇众”的繁华城市。

公元1253年(元宪宗三年),元军攻占云南。127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赛典赤主滇后,把军事统治时期所设的万户、千户、百户改为路、府、州、县,正式建立云南行中书省。置昆明县,为中庆路治地(昆明命名即始于此),并把行政中心由大理迁到昆明。自此,昆明”也正式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元朝统治时期,经过初期的军事掠夺和民族镇压之后,逐渐代之以定赋税和改善民族关系的政策,并大兴民屯,整修水利,订立租赋,免除徭役,“开云南驿路”,“驰道路之禁,通民往来”。元朝官吏在昆明地区挖海口河,疏通螂螳川,降低了滇池水位,不仅解除了昆明城市的水患,还“得壤地万余顷,皆为良田”,扩大了农田面积。并修金汁河、松花坝,引盘龙江水灌溉滇池东岸农田;还从内地引进养蚕技术,发展丝织业,使农民和手工业者“收利十倍于旧”,使滇池地区的政治经济在元朝中期有了新的发展。

公元1381年(洪武十四年)明朝进军云南后,改元代“路”一级行政区划为府,仿内地建制,设置云南承宣布政使司和都指挥使司。明代,大量移民进入云南,昆明汉族人口首次超过本地土着居民。明末清初,李定国等农民起义军、永历帝、吴三桂先后在昆明或建立政权、或建立皇宫。
到了清朝后期,自鸦片战争,特别是1885年(光绪十一年)中法战争以后,法、英等帝国主义势力迅速侵入云南。1884年(光绪十年)创立的云南机器局,成为昆明近代工业的开端。之后,造币厂、制革厂、官印局、电报局、邮政局等官办企业也应时而生。1900年(光绪廿六年),昆明开始出现商办企业。1905年(光绪三十年),清朝把昆明辟为商端口。1905年,昆明自辟为商端口及1910年滇越铁路的修通,使昆明成为一个开放城市。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滇池出现小火轮,市内也开办有“人力车公司”。1910年(宣统二年),滇越铁路修通昆明。进一步加强了昆明作为全省商业、贸易中心的经济地位和交通枢纽地位。到1911年(宣统三年),全市已有火柴、面粉、玻璃、香烟、五金、制茶、皮货加工、西药加工、火腿罐头等十多种行业,最多的为火柴业,已有厂商四家。此外,还有四十三处煤、铅、铜、铁、碗花(钴)等矿产的小规模开采。

1911年的“重九起义” ,推翻了清朝在云南的统治。1915年,昆明爆发“护国首义” ,全国响应。1919年,设云南市政公所,为昆明设市的发端。

1922年改设昆明市政公所。1928年8月1日,成立昆明市政府。抗战时期,昆明成为支撑中国抗战的经济、文化、军事重镇之一,成为着名的“民主堡垒”。1949年12月9日,昆明和平解放。
1937年抗日军兴,外地的工厂、学校内迁,大量的资金、设备和人才流入昆明,促进了昆明经济的短暂繁荣。国民党中央和云南地方的官僚资本纷纷在昆明设置和开办工厂企业,如中央机器厂、炼铜厂、电工厂、发电厂、53兵工厂、电力制钢厂、纺纱厂、烟厂等相继建立。

1950年2月24日,昆明和平解放。

③ 云南的古今历史

云南的古今历史:

地名来源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武帝开西地南夷,置县24,云南为其一。取县名为“云南”有三种说法,一是“彩云南现”说,建县时,县治驻地现云南驿村北面的龙兴和山出现五彩云霞,县城在彩云之南称“云南” ;二是“云山之南”说,云山即现宾川鸡足山,常凝云气高数丈。

三是“武帝追梦”说,相传汉武帝夜梦彩云,遣使追梦,在今祥云县境追到彩云,因置云南县 。唐朝,南诏王阁罗凤遗使到长安拜唐王,王问:君在何方?使遥指南曰:南边云下。于是在朝廷心目中“云南”便为祖国西南边疆地域的代称,开元十六年(728年)唐王便封阁罗凤为“云南王”。

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设云南等处行中书省,“云南”正式作为滇域的名称确定下来,云南县的地域上曾设过云南郡、云南赕、云南州,“云南”两字一直沿用。明至清代为区云南县与省名的使用混暇,常将云南县称为“小云南”。民国七年,为免省县同名,将“云南县”改名“祥云县”。

古今历史

云南省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猿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和亚洲最早人类。

夏、商时期,云南属中国九州之一的梁州。殷周时期,云南被称为“百濮之国”。

前3世纪,楚国大将庄𫏋进入滇池地区,建立滇国。

秦代修“五尺道”,在云南派官“置吏”,标志着中央王朝对云南正式统治的开始。

汉元封二年(前109年),西汉武帝时期,开西南夷,滇王降,设益州郡,领县27个。东汉在今保山设永昌郡,亦属益州部,对云南的统治进一步深入,中国在云南西部地区的疆域已大体奠定。

魏晋南北朝时期,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被称为“南中”。三国时南中部分奴隶主贵族据地自雄,诸葛亮率大军渡泸(今金沙江),平定南中,并调整郡县建置。

西晋,云南改设中央直接统治的宁州,为全国十九州之一。这时云南广泛使用铁器,实行移民屯田,滇中、滇东北等地出现了新的封建生产关系的因素。南北朝时期云南进入爨氏的统治时代。

晋朝泰始七年(271年),改置宁州。太康三年(282年),复省入益州,置南夷校尉。太安二年(303年),复置宁州。东晋咸和八年(333年),李雄派李寿率兵攻占南中,李寿被封为“建宁王”,爨琛为交州刺史。咸康四年(338年),分置安州。

咸康五年(339年),爨琛降晋,晋王朝封爨琛为宁州刺史,并承认其世袭地位,从此彝族豪族爨氏统治云南400年。南北朝,梁大同年间,改置南宁诸州,承圣末年,云南没于群蛮。

隋朝,消除割据势力,云南重新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统治之下,唐初继之,基本上恢复了汉晋时期的郡县规模。隋开皇十七年(597年),复开南中,仍置南宁州,领羁縻数十州,后又领于益州都督府。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置姚州管羁縻州三十二。贞观六年(633年),于戎州置都督府,督南中一十七州。707年,唐朝击败南侵洱海的吐蕃扩张势力,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洱海地区的蒙舍诏部落首领、哀牢夷人皮罗阁兼并其他五诏,建立南诏国,被唐朝赐名“归义”。

天宝元年(742年),置戎州督羁縻三十六州。天宝九年(750年),南诏占领云南全境,称臣吐蕃,僭国号曰大蒙。贞元四年(788年),吐蕃册封日东王。五年,复归唐。

十年,请改国号南诏。太和三年,复叛唐。大中十三年,僭称帝国,号大礼。 879年,郑买嗣杀南诏王建大长和。光化四年,郑买嗣夺位,自立为王,改国号大长和。后唐天成三年,杨干贞建大义宁。后晋天福二年,段思平联络三十七部灭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政权。

元朝 1253年,忽必烈率大军乘革囊渡金沙入云南,灭大理国,1260年,设“大理国总管”。1276年忽必烈选派赛典赤·赡思丁来云南建立云南行省,任赛典赤为“云南行中书省平章政事”。

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傅友德、蓝玉、沐英率军西进平定云南,洪武十五年(1382年)建立了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云南内地设府、州、县,实行以流官为主的统治,在边远地区则建立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御夷”府州等,全由土司管辖。

清朝,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进攻云南,永历帝及其随员逃至缅甸。康熙元年(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及其子被吴三桂从缅甸逮回,绞死在昆明金蝉寺,明朝最后一代王朝覆灭。清康熙年间,吴三桂的叛乱被粉碎。清朝时期大量移民入滇,并推行“改土归流”。

(3)昆明有多久历史扩展阅读:

云南的经济地位:

云南,简称云或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昆明,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界于北北纬 21°8'-29°15′,东经97°31′-106°11′之间,东部与贵州、广西为邻,北部与四川相连,西北部紧依西藏,西部与缅甸接壤,南部和老挝、越南毗邻,云南省总面积39.4万平方千米。

云南省地势呈现西北高、东南低,自北向南呈阶梯状逐级下降,属山地高原地形,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8.64% 。地形以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宽谷为界,分为东西两大地形区。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是云贵高原的组成部分,表现为起伏和缓的低山和浑圆丘陵。

西部高山峡谷相间,地势险峻,形成奇异、雄伟的山岳冰川地貌。云南省地跨长江、珠江、元江、澜沧江、怒江、大盈江6大水系。云南气候基本属于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滇西北属高原山地气候。

截至2017年底,云南省下辖8个省辖市,8个自治州,67个县,29个自治县,16个县级市,17个市辖区。

截至2017年末,云南省常住人口4800.5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4亿元,第一产业2310.73亿元,第二产业6387.53亿元,第三产业7833.0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4545元。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云南

④ 昆明是哪年建市的

现在的云南省省会昆明,和大理、曲靖一样都是云南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昆明自元代起为中庆路,至元十三年设“云南行中书省”于昆明,从此成为云南政治文化中心。明洪武十五年改中庆路为云南府,清沿袭。1919年辛亥革命,昆明爆发“重九起义”,推翻清王朝在云南的统治,废除云南府,昆明县仍为省会所在地。1928年,昆明正式建市。

⑤ 昆明的名称由来

“昆明”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写作“昆”、“昆弥”或“昆淋”。早期并非城市名称,而是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即今日的云南西部、四川西南部的一个古代民族的族称。

见诸记载,“昆明”一词的出现,可追溯到汉武帝时期。“昆明”一词是古代云南一个少数民族的族称。

“昆明”作为地名出现,则是在唐代。“武德二年,于镇置昆明县,盖南接昆明之地,因此为名。”按此处置昆明县,非今之昆明,乃四川定笮镇(今盐源县境)。

唐代为什么把定笮镇命名为“昆明”,记载当中已写得很清楚,系它接近昆明之故。此处昆明仍指昆明族而言,盖汉唐以前,昆明族大部定居云南西部地区。

直到南诏、大理国时期,乌蛮、白蛮兴起,昆明族居住的地方,为乌蛮、白蛮据有,昆明族才东迁滇中,聚居于滇池周围。

宋宝祐二年(1254年),元灭大理,在鄯阐设“昆明千户所”,“昆明”始作为地名出现,延续至今。

昆明市历史:

昆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滇池地区拥有3000年的文明史。约3万年前,即有人类生活在滇池地区。

新石器时代与青铜器时代滇池地区氏族部落林立,以百濮人为主。

公元271年(晋武帝泰始七年),晋王朝把南中四郡(建宁、云南、永昌、兴古)从益州(治成都)分划出来,设立宁州,与益州同列,为全国十九州之一。

公元617年唐朝建立,先后在云南设置了九十二州。滇池地区为九十二州的主要部分。

127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赛典赤主滇后,把军事统治时期所设的万户、千户、百户改为路、府、州、县,正式建立云南行中书省。

置昆明县,为中庆路治地(昆明命名即始于此),并把行政中心由大理迁到昆明。自此,昆明也正式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公元1381年(洪武十四年),明朝进军云南后,改元代“路”一级行政区划为府,仿内地建制,设置云南承宣布政使司和都指挥使司。

清朝后期,自鸦片战争,特别是1885年(光绪十一年)中法战争以后,法、英等帝国主义势力迅速侵入云南。

1884年(光绪十年)创立的云南机器局,成为昆明近代工业的开端。之后,造币厂、制革厂、官印局、电报局、邮政局等官办企业也应时而生。

(5)昆明有多久历史扩展阅读:

云南名字来历:

“云南”,最早不是作为省名出现,而是以县名出现的。

《云南通志》载:“汉武年间,彩云见于南中,谴吏迹之,云南之名始于此。”《南诏野史》亦载:“彩云现于龙兴和乡,县在云之南,故名云南。”

这个以“彩云南”冠名的县就在今滇西门户祥云县境内。从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设云南县于今祥云县云南驿镇至今,已经2100多年。

其间,蜀汉建兴三年,改设云南郡;南诏大理国时期,设云南节度;元年间,设云南行中书省,至此,“云南”正式成为省级区划的名称。

⑥ “昆明”的来历与意义

“昆明”这个词在中国古籍中又写作“昆弥”“昆㳽”,或“昆”。最早并非城市名称,而是一个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即今天的云南、四川西南部和贵州西部古代民族的名称。

“昆明”这个词是“夷语”即“昆明”族的语言;中国古代内地人民按照当地的读音,用汉字把它记录下来,写为“昆明”或“昆㳽”“昆弥”等。

公元前109年(汉元封二年),西汉朝廷在今云南省境内建立益州郡。郡辖24县,其中有一个以名将郭昌的名命名的“昌县”,其位就在今昆明市区。

公元1276年(至元十三年),元朝政府把昆明千户所改为昆明县,隶属于中庆路。中庆路和云南行中书省的机构均住在昆明县城内。从此,昆明县城就成为云南的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14世纪的着名着作《马可·波罗游记》曾经描述过它的繁荣景象。

在这部游记中,昆明县城被称为“鸭赤城”。明代,中庆路被改作云南府,昆明县为其属县之一。昆明县城既是云南府治城,同时又是省会。这种情况在以后的整个清代也没有变动。

(6)昆明有多久历史扩展阅读:

“昆明”最初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个古代民族的名称。

中国古籍中的“昆明国”是专指大理洱海地区。因为这里昆明族人数较多,居住集中,地域封闭,绝非为昆明族在中国西南建立的国家。

昆明族和我国其他的一些古代民族一样,经过上千年的融合、分化,不断形成一些新的民族共同体。在隋、唐时期,分化成乌蛮、白蛮、河蛮、磨蛮、弄栋蛮、董蛮、卢鹿蛮等。其名目繁多,不胜枚举。宋、元以后,又逐渐分化、融合为彝、白、纳西、哈尼、傈僳、拉祜等民族。

概括地说,“昆明”一词最早并且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是一个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古代民族的名称,而不是城市的名称,更不是古代泰族语“大的城市”的意思。这个古代民族是今天中国西南地区的彝、白、纳西、哈尼、傈僳等民族的先民。

不论从语言的基本词汇还是风俗习尚方面考察,昆明族都不是泰国泰族、缅甸掸族、中国倷族和壮族的先民。棠特·洛乍那珊(陈棠花)在《泰族的祖先奋斗史》中认为昆明族是“泰族的另一支系”的观点,和客观历史事实相差甚远。

⑦ 昆明历史是什么

一、远古时期

滇池周边及附近地区是地球生物起源地之一。在昆明海口发现的“海口华夏鱼”和“中新鱼”,隐藏着人类生命起源的奥秘。

距今300多万年前,正处于雏形的昆明盆地只有几条小河缓缓流过。距今290万年至260万年前,形成了一些面积较小且彼此孤立的湖泊;距今102万年前到20万年前,现在意义上的滇池出现。

远古时期的滇池周围,山上是原始森林,山下坝子则竹草丰盛,亚洲象、犀牛、大熊猫等动物在此繁衍生息。九乡张口洞发现的牙齿化石证明,30万年前,昆明地区就有早期智人生存。稍晚些时候,滇池地区,开始有“现代人”活动的踪迹。

在呈贡区龙潭山,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滇池周边迄今为止最早的人类颅骨、颌骨、体骨、牙齿化石。经科学测定,年代为距今30500年,±800年,属晩期智人(现代人),专家们将其命名为“昆明人”。

当时,“昆明人”住在溶洞中,能使用简单、粗糙的石制、骨制、蚌制工具。比“昆明人”时代稍晚的大板桥遗址、小石坝野猫洞遗址、石林板桥乡的旧石器遗址,也都发现了许多古人类活动的遗迹。

新石器时代,滇池地区原始人群大为增加,已有了“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2、先秦时期

滇池地区居住着不同的部落,他们与巴(在今川东)、蜀(在今川西)和中原地区都有联系。《禹贡》将夏代的昆明地区划入九州之一的梁州。商沿夏制。周朝合梁于雍。公元前七八世纪,即内地的西周时代,滇池地区进入了原始社会末期,开始出现了阶级分化。

春秋战国时期,滇池及周边地区出现了数以千计的部落联盟,其中“滇”的规模最大。当时滇池周围,“河土平敞,多出鹦鹉孔雀,有盐池田渔之饶,金银畜产之富”。

战国时期,楚国大将庄𫏋入滇,统一了滇池流域各大大小小的部落,建立起统一的滇国政权。滇国的都城在今晋宁县晋城镇,庄𫏋还在今昆明市区修建了一座“苴兰城”。“庄𫏋开滇”,将楚国和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带到滇池地区,加速了当时以“滇族”部落为首的滇池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滇国各族创造出了享誉世界、独成体系、灿烂夺目的青铜文化——晋宁石寨山文化。这些青铜器工艺精湛、题材广泛,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反映了古滇国的社会发展水平。

3、秦汉时期

秦朝时开通五尺道,于夜郎、滇、邛都等地设置郡县,派遣官吏前往治理。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被称为“西南夷”。

汉朝初年,曾一度放弃秦朝对“西南夷”地区的经营。至汉武帝时,决定开拓西南夷。元封二年(前109),汉武帝开滇,滇国举国归附汉朝。汉武帝封尝羌为“滇王”,并赐“滇王之印”,以滇池地区为中心设立益州郡,郡治滇池县(今晋宁晋城)。

时益州郡所领24县中属今昆明地区的有滇池县(今晋城一带)、谷昌县(范围约当清代昆明县范围)、连然县(今安宁市)、建伶县(今晋宁县昆阳镇周围至易门一带)、昆泽县(今宜良县)、牧靡县(今嵩明县、寻甸县地)、秦臧县(今富民县、禄丰县地)。

益州郡的设立,是古代云南直接接受中央王朝统治的开始,东汉永平十二年(69),从益州郡西部划出6县,设永昌郡。今昆明地区仍属益州郡范围。

汉朝实施屯田实边政策,大量汉族移民来到昆明地区,他们与土着居民共同开发生产,推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这些汉族移民,因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逐渐殷富。其中不少人成为有权有势的“大姓”。

4、魏晋南北朝时期

汉朝末年,南中大姓豪强时叛时服。为稳固蜀汉在南中地区的统治,建兴三年(225)春,诸葛亮率军征讨,平定了南中。此后,采取“和抚”政策,把南中四郡调整为南中七郡,将益州郡改名为建宁郡,郡治从滇池县迁驻味县(今曲靖)。

晋武帝泰始年间,在南中地区设置宁州,为全国19州之一,今昆明属宁州所辖之建宁郡。太康三年(282),废宁州,建宁郡归并入益州。太安元年(302),西晋王朝再设宁州,又把建宁郡西部的滇池等七县划出来设益州郡(今滇中地区),郡治滇池县。

永嘉二年(308)西晋王朝又把益州郡改名为晋宁郡,领七县,今昆明市县(市)区当时大部分在晋宁郡、建宁郡范围内。西晋末年至东晋初年,宁州实为霍氏、爨氏等地方大姓所控制。

东晋时期,晋宁郡仍领七郡,除西晋时的冷丘县复改称建伶县外,其余均沿袭西晋制。建宁郡中属今昆明范围的谈槁、牧靡、昆泽等县沿西晋制,仍属建宁郡。

南朝刘宋、萧齐、萧梁等政权及西魏时期,宁州(西魏时称南宁州)及所辖之建宁、晋宁郡隶属关系及管理范围时有变化,表面上仍由中原政权控制,实际上已经为地方大姓爨氏家族控制。北周时,任命土长爨瓒为南宁州刺史,南宁州完全为爨氏控制。

爨氏统治时期,与内地混乱局面相比,南宁州保持了较为安定的社会局面,滇池地区的社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爨龙颜任建宁太守时,达到了极盛,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爨氏统治区域又有东爨、西爨之分,并有东爨乌蛮、西爨白蛮之称,今昆明地区属西爨白蛮地。

5、隋、唐(南诏)时期

隋朝,今昆明地区属南宁州总管府所辖之昆州(亦称昆川)。委任爨翫为昆州刺史,后因不能直接统治而废昆州。

唐王朝建立后,重设昆州,委爨宏达为昆州刺史。武德四年(621),唐朝于味县(今曲靖),设南宁州总管府(后改为都督府),昆州属之。昆州治所在益宁县(今昆明市,具体城址不详)。昆州管辖益宁(今昆明)、晋宁(今晋宁县晋城)、安宁(今安宁)、秦臧(今禄丰、富民)等4县。

公元8世纪初,南诏势力在大理地区崛起。时唐朝想打开一条南北纵贯爨氏地区的交通线,触犯了爨氏贵族们利益,导致爨氏的反对并发生叛乱。天宝五至六年(746~747),唐王朝令“云南王”皮罗阁率部从大理地区到东部爨地镇压爨氏贵族的叛乱。

南诏的势力借镇压爨氏叛乱之机从滇西伸入滇中和滇东地带。此后,唐与南诏间发生天宝战争,唐失败,南诏便脱离唐朝,建立了南诏政权。

763年,南诏王阁罗凤视察滇池地区,765年阁罗凤即命其长子凤伽异在今昆明市区范围内筑拓东城,又称拓东节度城。拓东城成为南诏的副都,后因拓东城地位的重要,先后称为东都、东京、上京。拓东城是有准确史料可查的今昆明的建城之始。

南诏筑成拓东城后不久,即设置了拓东节度。在拓东节度的军事防守区域内,南诏仿效唐设置府、州、郡、县。拓东城立为副都后,又设置了鄯阐府(驻今昆明市,拓东城亦称鄯阐城),与拓东节度同城。

府领镇一城三赕一部一,即安宁镇(今安宁),拓东城(今昆明市)、龙和城(今禄丰腰站)、呈贡城(今呈贡),次赕(今罗次),强宗部(今呈贡东南)。

902年,南诏政权灭亡。随后的36年间有3个政权更替,期间行政区划无详载。

6、宋(大理国)时期

后晋天福二年(937),段思平推翻了杨干贞的义宁国,建立了大理国。宋绍圣元年(1094),大理国权臣高升泰夺取政权,改国号“大中国”。宋绍圣三年(1096),高升泰之子高泰明还位段正淳,仍称“大理国”,史家称为“后理国”。传8世至段兴智,为蒙古军所灭。前后两个时期同为段氏家族统治,同称大理国。

大理国的行政区划和政权机构,前期与后期不同。大理前期沿袭南诏时的制度。与南诏不同的地方是设郡,郡隶属于节度或都督,与称为“部”“赕”的行政单位并列;大理后期则废节度、都督,而以府、郡统率部、赕。

大理国前期在今昆明地区,设鄯阐节度,并置鄯阐府,其辖境分别与南诏时期的拓东节度、鄯阐府相同。鄯阐城(今昆明)一如南诏国的拓东城,为大理国的副都,称为“东京”,是大理国东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理国后期,废节度,鄯阐府成为大理国东部重镇。

大理国时期,鄯阐府成了高智升家族的世袭领地,鄯阐府辖区内,“白蛮”与“乌蛮”交错居住,或分别组成“部”,或共居于甸,或筑城自守。各部、甸、城以相当于县一级的行政区隶属于府。大理国东方乌蛮三十七部,其中的一部分即在鄯阐府辖区内,以些莫徒人组成的部最多。

宋宣和元年(1119),乌蛮三十七部起事,攻陷鄯阐城,全城夷为平地,后称作“废城”。高氏鉴于鄯阐城废弃,扩大占地面积重建土城,称新城,沿称鄯阐城。到大理国末期,鄯阐已发展成为一座“城大而名贵,商工甚众”的繁华城市。

7、元代

1253年,忽必烈率兵攻灭大理,后又经过两年多的战争,征服大理政权全境。

兀良合台征服大理后,设鸭赤(今昆明)、哈剌章、茶罕章、金齿、赤秃哥儿五城,进行军事统治,系元初设置云南行省以前的五个行政区域。鸭赤即鄯阐,为五大行政区域之一,包括大理国时期的鄯阐府、东川郡、河阳郡、石城郡、秀山郡以及三十七部之地。

蒙古宪宗五年(1255),元朝在大理段氏行政区划的基础上,根据其势大小,设置了19个万户府,各万户府之下又分设千户、百户所,递相统率。鄯阐万户府管辖约当今昆明地区范围。时鄯阐万户府设置有“昆明二千户”,“昆明”作为地名,第一次在滇池地区出现。

宪宗七年(1257),设大元帅府于大理,统帅19个万户府。1260年又把19个万户府合并为5个总管府。总管府分别管辖若干个万户所。其中鄯阐总管府范围,相当于今昆明市及嵩明县、寻甸县、宜良县、易门县等地,管辖鄯阐万户府、阳城堡万户府、巨桥万户府、嵩明万户府。

1274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回回人赛典赤·赡思丁为云南行省平章政事,建云南行省,行政中心在大理。至元十三年(1276),将行政中心由今大理迁到今昆明。

昆明成为了云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赛典赤撤销原来的万户、千户、百户等军事组织,改设路、府、州、县等行政机构。昆明地区设中庆路,领3县4州。

8、明代

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任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左右副将军,率军征讨云南。洪武十五年(1382)初占领昆明。经两年征战招抚,明军占领云南各地。洪武十六年(1383),留沐英镇守云南,巩固明朝对云南的统治。

洪武十五年(1382),明朝改元代云南行中书省为云南承宣布政使司。实行“三司”制,即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掌行政、军事、司法。布政使司下辖府、州、县;都指挥使司统帅军队,其编制为卫、所;提刑按察使司分巡各道,并察诸府、州、县、司、卫、所及驿站。

洪武十五年由元朝的中庆路改设云南府,府治昆明县,布、都、按三司及随后的巡抚皆驻于此。洪武十五年,修筑了昆明砖城(元代为土城),周围九里左右,高近三丈,有六座城门,城外有护城河,河上可行舟楫。

明代,在云南实行大规模移民屯田,大量内地人口移民到云南。沐英刚入滇时,昆明还是“人民半杂夷”,少数民族还占相当大的数量。经移民屯田,滇池地区民族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变,汉族人口全面超过了土着民族人口。所以,至今有的昆明人说祖籍是“南京应天府”,是有一定历史根据的。

1647年,明末农民起义军张献忠大西军余部李定国等四将军,入云南建立抗清政权,于1650年把云南省改为云兴省,云南府改为昆明府,昆明县改为昆海县。后南明永历帝入滇,以贡院为皇宫,称昆明为滇都。

9、清代

清顺治十五年(1658),清兵由吴三桂、铎尼、赵布泰等人率领,分川、黔、桂三路入滇。清军占领云南之后改明代承宣布政使司为云南省,设巡抚,并设云贵总督在云南、贵州两省互驻。省辖府、州(厅)、县。云南府辖区基本沿袭明朝时期设置,共有4州,7县,府治昆明。

吴三桂入滇后,不断坐大,云贵逐渐成为不为清廷控制的独立王国,历史上把他与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合称“三藩”。吴三桂割据期间,在云南实行一系列残暴统治,激起了云南各族人民的反抗,各地起义不断。

1673年农历11月21日,吴三桂在昆明竖起反清大旗,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下令恢复汉族服装发式,打击满清贵族统治,俨然以民族代表自居。1678年3月,吴三桂在湖南衡阳称帝,国号“周”,年号“昭武”。

8月,吴三桂病死,其孙吴世璠在贵阳继位,改元“洪化”,不久后退回昆明,以五华山为宫城,其新府后称“洪化府”。1681年,清军攻入昆明,吴世璠自杀,三藩之乱结束。

清朝后期,自鸦片战争,特别是1885年中法战争以后,法、英等帝国主义势力进入云南。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昆明自辟为商端口(与约开商端口不同,自辟商端口有较大的自主权,可尽量减少西方列强的控制)。

1910年(宣统二年),滇越铁路修通,昆明开放程度加大。光绪十年(1884)云南机器局创立,成为昆明近代工业的开端,昆明开始了近代化历程。

10、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二年(1913)4月,“废府存县”,裁去云南府,保留昆明县,由省政府直接领导。昆明城区在建制上仍属昆明县,但划归省会警察厅管辖。

民国八年(1919),省长唐继尧“废督裁兵,实行民治”,把省会所在地划出来为市,设云南市政公所于翠湖的湖心亭,为市政机关萌芽。当时,昆明为开办市政较早的省会之一。

1920年,因顾品珍发动政变,逼走唐继尧,云南市政公所即撤裁。1922年春,唐继尧回云南,复掌省政,于同年8月1日恢复成立市政公所,划定省会区域,脱离昆明县,隶属于市,并按历史地理关系命名为昆明市。

市政公所直接受省政府的监督,督办由省长任命。昆明市政公所管辖区域东西长5.4里,南北宽6.3里,面积17.96方里(4.49平方公里)。行政上分为6个区。

1928年8月1日,昆明市政公所改组,正式成立昆明市政府。1930年7月,民国政府颁布《修正市组织法》,昆明市因人口、税收条件不符合设市规定,民国政府内务部“不准予备案”。

1934年,昆明市政府呈准将昆明县附近市郊村落大小27村划入市区管辖。市辖区域总面积77方里(19.25平方千米)。

至此,昆明市人口、税收始符合《修正市组织法》规定。1935年2月云南省政府正式向国民政府内务部呈递建市备案报告。同年4月23日,国民政府内务部正式颁发昆明市政府暨昆明市参议会铜质印信各1枚。至此,成立了5年多的昆明市政府才正式办妥合法的法律手续。

抗日战争期间,由于人口剧增,昆明战略地位更显得重要,云南省政府又于1939年11月正式批准昆明市为云南省政府直辖市。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12月9日昆明和平起义。1950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昆明,成立昆明军事管制委员会。同时成立昆明市人民政府。当时接管的8个区公所,均为市政府派出机构。昆明市的辖区范围总面积7.8平方公里左右。昆明县由武定专区管辖。

1951年市辖8个区调整为5个区,昆明县由武定专区划归昆明市。1953年市区由5个区调整为4个区。撤销昆明县,将原县属8个区调整为5个郊区,共辖9个区。1954年昆阳县第三区(海口)划归昆明市,设立第十区。

1956年,第一、第三区合并设立盘龙区;第二、第四区合并设立五华区;第五、第六区合并成立官渡区;第七区改为龙泉区;第八、第九区合并设立西山区;第十区改为海口区;安宁市从楚雄专区划归昆明市,改设安宁区。

1959年撤销安宁区、海口区,辖区合并恢复安宁县;富民县从楚雄州划归昆明市;晋宁县从玉溪专区划归昆明市,全市管辖4区3县。

1963年将原属晋宁县的呈贡行政区域划出设立呈贡区。全市管辖5区3县。1965年撤销呈贡区,恢复呈贡县,全市管辖4区4县。

1983年宜良县、嵩明县、路南彝族自治县从曲靖地区划归昆明市;禄劝县从楚雄彝族自治州划归昆明市,全市管辖4区8县。

1985年撤销禄劝县,设立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仍属昆明市。

1995年10月,安宁撤县建市。

1998年10月8日,国务院批准路南彝族自治县更名为石林彝族自治县;12月正式更名。

1998年12月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地级东川市,设立昆明市东川区;将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划归昆明市。至此,昆明市辖区为5区1市8县。

2011年,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呈贡县,设立昆明市呈贡区;同意昆明市人民政府驻地由昆明市盘龙区东风东路迁移至昆明市呈贡区锦绣大街。

以上内容参考 昆明市人民政府——昆明历史简介

⑧ 昆明有几百年的历史

远古
数万年前昆明人的祖先就已在这一带过着茹毛饮血、穴居野处的原始生活。约四千至七千年前,滇池一带已有了定居的农业民族,从事“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和狩猎、饲养畜禽等多种经营活动,并已能纺纱、织布。滇池地区和稻谷种植至今至少已约有数千年的历史。
青铜器时代
青铜器时代滇池地区各氏族部落,以叟族为主,属氐羌族语系。氐羌,是中国古代分布在陕西、甘肃、青海、四川到云南北部一带的古老游牧民族。其中一部分从越西(今四川越西)渡金沙江而南进入滇池地区,与当地傣僮语系氏族“蒲”、“僚”等部落相融合,共同促进了滇池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庄𫏋入滇
公元前三世纪(纪元前298~277年间),楚国大将庄𫏋率众入滇,抵滇池地区,与当地的叟族部落联盟,建立了以叟族为主的“滇国”,自称“滇王”,其故城在今晋宁县晋城镇。“庄开滇”带来了楚国和中原内地先进的文化、技术,对促进当时以滇部落为主的滇池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汉代三国
西汉王朝建立后,积极谋求对“西南夷”地区的开发。公元前109年(西汉元封二年),汉武帝征发巴蜀地区士卒,滇王被迫归降。汉王朝以滇池地区为中心设置了益州郡,郡治与滇王驻地同在今晋城附近。郡下设县:昆明为谷昌县,昆阳为建伶县,晋宁为滇池县,安宁为连然县,富民为秦臧县,宜良为昆泽县,把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推行到了西南边疆,标志着古代云南接受中央王朝直接统治的开始。郡县制度的施行,有力地促进了滇池地区奴隶制社会的解体。汉族移民和中原内地先进技术、文化的传播,使滇池地区的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蜀汉诸葛亮平定南中后,改益州郡为建宁郡,“郡治仍益州郡之旧”,任用“大姓”为地方官吏,实行促进民族团结的政策。
两晋南北朝
公元271年(晋武帝泰始七年),晋王朝把南中四郡(建宁、云南、永昌、兴古)从益州(治成都)分划出来,设立宁州,与益州同列,为全国十九州之一。东晋以后,“方土大姓”爨氏势力逐渐强盛,成为滇中地区的统治者。公元339年(成帝咸和十四年),晋王朝封爨琛为宁州刺史,并承认其世袭地位。
历经南北朝隋初的二百多年间,在中原政治动乱、民族纷争的形势下,爨氏对昆川一隅的统治,保持了“力役齐平,教化清静”的较为安定的社会局面,使滇池地区的社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到梁末隋初爨瓒、爨震时代,滇池地区已是“户口殷众,金宝富饶”、“多骏马、犀象、明珠”,成为当时西南在经济上较为繁荣和富庶的地区。
南诏国
公元617年唐王朝建立,先后在云南设置了九十二州。滇池地区为九十二州的主要部分。公元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唐朝任命爨氏子孙爨弘达为昆州刺史,治理属县,治所仍设在益宁城。唐代中叶,蒙氏势力在洱海地区崛起,建立南诏国。公元746~747年,蒙氏皮罗阁进兵安宁,攻灭爨氏。公元765年,蒙氏阁逻风(南诏国国王)命长子凤迦异于昆川(今昆明城区一带)置拓东城,并令其驻守。拓东城就成为了当时南诏国的东部重镇。拓东城的开辟,为古代昆明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发展成为南诏的第二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往来广西、贵州和安南(今越南)的重要通道,在当时大西南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与东南亚的国际交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大理国
公元937年,大理段氏夺取南诏政权,建立大理国,统一了云南,在拓东城的基础上设鄯阐府,为大理国八府之一。府治沿袭拓东城。段氏政权在其内部经历了较剧烈的社会变革,释奴隶,免徭役,进一步瓦解南诏的贵族统治,解放了社会生产力。鄯阐府的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繁华的市中心逐渐移至盘龙江以西(今金碧路、三市街)一带,大理国国主也经常驻节于此。段氏统治者在鄯阐营造宫室园林,兴修水利,到大理国末期,鄯阐城已发展成为滇中一座“商工颇众”的繁华城市。
元明时期
公元1253年(元宪宗三年),元军攻占云南。127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赛典赤主滇后,把军事统治时期所设的万户、千户、百户改为路、府、州、县,正式建立云南行中书省。置昆明县,为中庆路治地(昆明命名即始于此),并把行政中心由大理迁到昆明。自此,昆明”也正式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元朝统治时期,经过初期的军事掠夺和民族镇压之后,逐渐代之以定赋税和改善民族关系的政策,并大兴民屯,整修水利,订立租赋,免除徭役,“开云南驿路”,“驰道路之禁,通民往来”。元朝官吏在昆明地区挖海口河,疏通螂螳川,降低了滇池水位,不仅解除了昆明城市的水患,还“得壤地万余顷,皆为良田”,扩大了农田面积。并修金汁河、松花坝,引盘龙江水灌溉滇池东岸农田;还从内地引进养蚕技术,发展丝织业,使农民和手工业者“收利十倍于旧”,使滇池地区的政治经济在元朝中期有了新的发展。公元1381年(洪武十四年)明朝进军云南后,改元代“路”一级行政区划为府,仿内地建制,设置云南承宣布政使司和都指挥使司。
清朝时期
到了清朝后期,自鸦片战争,特别是1885年(光绪十一年)中法战争以后,法、英等帝国主义势力迅速侵入云南。1905年(光绪三十年),清朝把昆明辟为商端口。1910年(宣统二年),滇越铁路修通昆明。进一步加强了昆明作为全省商业、贸易中心的经济地位和交通枢纽地位。1884年(光绪十年)创立的云南机器局,成为昆明近代工业的开端。之后,造币厂、制革厂、官印局、电报局、邮政局等官办企业也应时而生。1900年(光绪廿六年),昆明开始出现商办企业。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滇池出现小火轮,市内也开办有“人力车公司”。到1911年(宣统三年),全市已有火柴、面粉、玻璃、香烟、五金、制茶、皮货加工、西药加工、火腿罐头等十多种行业,最多的为火柴业,已有厂商四家。此外,还有四十三处煤、铅、铜、铁、碗花(钴)等矿产的小规模开采。
民国时期
1937年抗日军兴,外地的工厂、学校内迁,大量的资金、设备和人才流入昆明,促进了昆明经济的短暂繁荣。国民党中央和云南地方的官僚资本纷纷在昆明设置和开办工厂企业,如中央机器厂、炼铜厂、电工厂、发电厂、53兵工厂、电力制钢厂、纺纱厂、烟厂等相继建立。
1950年2月24日,云南和平解放。

⑨ 急!昆明的历史

昆明是云南省省会。位于滇东高原中部,东西最大横距151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18公里,总面积15561平方公里。现辖4区7县,总人口380万人。居民以汉族为主,占87.4%,还有彝、白、回、苗、傣、哈尼等25个少数民族,占12.6%。境内地形以高原陷落盆地与陷落河谷相交错,中部高,四周低,境内河流分属金沙江、珠江、红河三大水系,形成高山大河与盆地共生、地面高差悬殊、水系复杂的地形特点,其中昆明坝子为全市最大的盆地。着名的高原湖泊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湖泊,总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境内85%左右为山地。昆明具有亚热带气候特征,干湿季节分明、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四季如春,被人誉为“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昆明因此又有“春城”之称。自元代起为中庆路,至元十三年设“云南行中书省”于昆明,从此成为云南政治文化中心。明洪武十五年改中庆路为云南府,清沿袭。1928年设昆明市,1950年3月成立昆明市人民政府。
云南石林。石林风景区是世界最典型的咯斯特地貌景观,范围达350平方公里,素有“造型地貌天然博物馆”之称,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共有七个自然景观。石林的民族风情也堪称一绝,“阿诗玛”的美丽传说、绚丽多彩的萨尼刺绣、古老神奇的“火把节”、热烈欢快的萨尼歌舞,石林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令人流连忘返。

⑩ 昆明的资料

昆明,云南省省会,具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的中心,同时也是我国着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

昆明地处云贵高原中部,位于东经102度10分至103度40分,北纬24度23分至26度22分,东西最大横距140千米,南北最大纵距220千米,城区距首都北京2100千米(航空线),南达中越边境515千米,西抵中缅边境876千米,西南至中老边境906千米。

昆明地理位置属北纬亚热带,然而境内大多数地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具有典型的温带气候特点,素以“春城”而享誉中外。昆明气候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1. 春季温暖,干燥少雨,风高,蒸发旺盛,日温变化大 .2.夏无酷暑,雨量集中.3.秋季温凉,天高气爽,雨水减少,霜期开始. 4.冬无严寒,日照充足,天晴少雨.5.干、湿季分明.

景观:西依西山之畔,是游览观光的理想之地。昆明周围,东有二碑,千佛塔,阿庐古洞,彩色沙林,南有抚仙湖,星云湖,九龙池,通海秀山;西有安宁温泉,禄丰古生物化石遗址;北有武定狮子山,禄劝彝文摩岩石刻。可为景点多矣,其中滇池和路南石林均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行政区划

辖盘龙区、五华区、西山区、官渡区、东川区五个区和呈贡县、晋宁县、富民县、嵩明县、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宜良县、石林彝族自治县(原名路南县)、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八个县及安宁市。

气候

昆明四季温暖如春,全年温差较小,市区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最热时月平均气温19℃,最冷时月平均气温7.6℃。

由于温度、湿度适宜,日照长,霜期短,所以鲜花常年不谢,草木四季长青,昆明“春城”的美誉由此得来。

昆明日温差较大,一天之中有四季,一下雨就成秋天了,在冬、春两季,日温差可达12~20℃,去时别忘了带件毛衣或外套。另外,昆明的雨季大多集中在5~10月,只要一下雨,气温就会降下来,这个时候前往,建议游客最好带件风衣。

地理
昆明地处云贵高原中部,市中心海拔1,891米。南濒滇池,三面环山。属于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由于受印度洋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日照长、霜期短、年平均气温15℃。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不严寒,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是极负盛名的“春城”。每年的12月到来年的3月,一群群躲避北方寒风的红嘴鸥,万里迢迢地从遥远的西伯利亚贝加尔湖飞来,落栖在昆明城中的盘龙江、翠湖、滇池等水域。

昆明市域总面积约1556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约98平方公里。总人口400万。全省26个主要民族在昆明都有居住。

人口/民族/文化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有51个,其中人口超过5000人,并有一定聚居区域的有25个。在25个少数民族中,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基诺族等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1995年末,少数民族人口达1355万人,居全国第二位。 云南少数民族人口分布,以聚居、杂居、散居三种类型并存、具有平面分布以边疆为主、垂直分布以山区为主的明显特征。主要聚居于内地坝区和边疆河谷的有回族、满族、白族、纳西族、蒙古族 、壮族、傣族、阿昌族、布依族、水族等10个民族;主要聚居于半山区的有哈尼族、瑶族、拉祜族、 佤族、景颇族、布朗族、德昂族、基诺族等8个民族;主要聚居在高山区的有苗族、僳僳族、藏族、 普米族、怒族、独龙族等6个民族;彝族在半山区和高山区都有分布。总人口400万。全省26个主要民族在昆明都有居住

昆明还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荟萃之地。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质结构,为昆明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昆明市是一个发展中的国际旅游城市,目前,已形成了以世博会为中心的集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为一体的多功能的四季皆宜的旅游胜地。

历史名称
“鸭池” 为元初蒙古人对昆明的称呼,也作“押赤”或“雅歧”,

交通
昆明市是云南省的交通枢纽、通讯中心及中国面向东南亚的口岸。昆明机场是中国五大国际航空港之一,有飞往仰光、曼谷、新加坡等的6条国际航线、通往香港的一条地区航线及通往国内各大中城市的约40条航线,以及省内的7条航线。现有昆明至成都、昆明至贵阳、昆明至南宁、昆明至内江、昆明至河口等12条铁路干支线,以及省内的广大铁路、昆玉铁路等。昆明的公路四通八达,有108、213、320、324、326等多条国道经过,有5000多公里的公路通往省内各地和邻省邻国。

旅游景点
·大观楼 ·云南民族村 ·圆通寺

·西山-龙门 ·筇竹寺

·滇池 ·大观楼 ·九乡风景区 ·世博园

·石林风景区 ·翠湖 ·圆通山

·金殿风景名胜区 ·昆明黑龙潭 ·玉龙湾·云南陆军讲武堂·轿子雪山

昆明民风民俗
昆明是一个多民族汇集的城市,世居26个民族,形成聚居村或混居村街的有汉、彝、回、白、苗、哈尼、壮、傣、僳僳等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既相互影响,融会贯通,同时又保持各自的民族传统,延续着许多独特的生活方式、民俗习惯和文化艺术。生活在昆明地区的各民族同胞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民风纯朴,无论是其待人接物的礼仪、风味独特的饮食、绚丽多彩的服饰,还是风格各异的民居建筑、妙趣横生的婚嫁,都能使人感 受到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众多的民族节日中,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绕三灵”,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踩花山”,僳僳族的“刀杆节”等久负盛名,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每逢节日,各民族群众都会穿上自己手工刺绣染制的民族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举行摔跤、斗牛、对歌等活动。按照岁时节令,农历三月初三的西山调子盛会、正月初九的金殿踏春、九九重阳的螺峰登高、中秋之夜的大观赏月等许多习俗在民间十分流行。
昆明地方文艺种类繁多,滇剧、花灯戏、民歌小调以及少数民族剧种、民间叙事长诗、民间传说等,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和传颂,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教育
云南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昆明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财经大学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

特色小吃
过桥米线 小锅米线 大救驾 烧饵块 气锅鸡 老奶洋芋 米凉虾 宣威火腿 豆焖饭 洋芋焖饭 抓抓粉 春卷 紫米八宝饭 宜良烤鸭 开远小卷粉 香竹烤饭 香茅草烤鱼 白族三道茶 烧豆腐 豌豆粉 喜洲粑粑 洋芋粑粑 路南乳饼 大理乳扇 鸡枞菌 干巴菌 牛肝菌 竹荪 松茸 虎掌菌 黑木耳 青头菌 耙肉饵丝

昆明特产
报春花

每当残冬欲逝,新春来临之际,报春花以最艳丽最热情的姿态,绽放出万紫千红的花朵,展现出一片绚烂的锦霞,第一个报到春天的来临。因此人们把报春花视为春天的使者。
春花又叫年景花或樱草,属于报春花科,报春花属,原产我国西南部,其中云南种类最多。我国共有报春花230种,云南就有158种。其中多为野生种,从高山到平坝,从丘陵到深谷,处处都有报春花的踪影。“天涯何处无芳草”这句名言在云南如果用来指报春花是恰如其分的。春节前后,报春花与娇艳的山茶,绚丽的杜鹃,晶莹的玉兰,顶霜傲雪的梅花,共同绘出绚丽多彩的画卷,迎来云贵高原的春天。

茶花

云南山茶花,花大色艳,有的一株盛开万朵,如火如荼,红霞一片。山茶花早在1300多年前就被人们发现。栽培始于隋、唐,宋渐多,元代以后与日俱增。

傣家竹编

竹编是傣家人擅长的工艺。如果你有机会到傣乡作客,一踏上那别致的竹楼,仿佛进入了一个竹子编织的世界:墙壁用竹子编成,地毯是竹编席垫,室内陈设的家具什物,大到衣柜,小到饭盒、小凳,以及凉帽、雨帽,随身携带的小背篓,无一不是竹编的。
竹编工艺品种类繁多,造型古朴,美观实用,是上好的工艺品。内施朱、外漆金、并压印出孔雀羽纹饰和镶嵌上五彩的琉璃图案,显得富丽堂皇,是佛寺里祭祀的用具。

傣锦

是傣族民间织锦,傣族妇女人人会织,傣锦以织工精巧,图案别致,色彩绚丽,富有浓郁的民族气息而闻名。傣锦的花色和面料不同,价格也有所差别,在各地摊上都可看到,如一条普通的傣裙,摊主开价100元,可还价到60元左右。

杜鹃花

全世界共有杜鹃850多种,我国就有460余种,占世界总数的54%;而云南就有260余种,占全国总数的百分之五十,占世界总数30%,可见云南杜鹃种类之丰富。
云南杜鹃花分布面广,全省绝大多数县区均有生长。大理的点苍山、丽江玉龙雪山、中甸哈巴雪山等,都可见到漫山遍野万紫千红的杜鹃花。腾冲县有一株高25米,地径30.7米,冠幅60平方米的大树杜鹃。春夏之交,万花齐放,红霞一片,称得上是“世界杜鹃之王”。

建水紫陶

建水民间传统工艺品,始于元末明初。用建水近郊五色陶土制作成型,经过书画、雕刻、填刮、烧炼、磨光等工序,陶器色泽深紫,花纹雪白,叩声如磐。其中深黑嵌白者,尤为上品。
建水紫陶品种繁多,有煮器具、茶具、花盆及案头陈列装饰用品等。造型大多古朴典雅,别具一格,用作蒸具,可蒸鸡、鸽等肉食品,鲜美异常。

剑川木雕

剑川的木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有“木雕之乡”美称。剑川木雕用于室内厅堂摆设的桌、椅、凳、茶几,高档家具中有“双凤朝阳”、“飞龙揽云”、“孔雀开屏”等配套的家具多达24件,特别是在其间镶上大理石显得更加美观大方。近年来,剑川木雕厂又开发生产了一批旅游小件工艺品。
它是用比较珍贵的木料雕制成的各种工艺品,古朴别致,深受游客的青睐。比较集中的木雕工艺品销售点一是花鸟市场,二是翠湖南路的众多工艺品店。

昆明牙雕

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有立体牙雕和平面牙雕之分,更值得一提的是刻字组像,形象生动,雕工精细,设计精巧,是难得的工艺收藏珍品。小牙雕大约几十元,大一点的上百元左右。

蜡染

蜡染是流行于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手工染印工艺品,昆明蜡染面料融合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图案独特新颖,古朴大方,一块蜡染布的价格约15元左右。

路南挑花

路南挑花是石林彝族自治县撒尼人(彝族的一个支系)的传统手工艺,历史悠久。主要产品有背包、桌布、窗帘、服饰等。挑花手法多样,有单面挑、双面挑:有素色挑花,有新色丝线挑花。有的产品有挑、有绣、有补。其成品或精巧,或粗放,充分表现了撒尼人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

木雕工艺品

这是用比较珍贵的木料雕制成的各种工艺品,古朴别致,深受游客的青睐。比较集中的木雕工艺品销售点一是花鸟市场,二是翠湖南路的众多工艺品店。

撒尼挂包

勤劳智慧的撒尼妇女,在迷人的石林风景的陶冶中,培养和发展了爱美的天性和精美的手工缝制技巧,备受海内外游客欢迎的秀花挂包就是她们的杰作。它是一种生活用具,也是一种精美的民族民间工艺品,挂包的图案及挑花技巧,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地方色彩,是云南民族挂包中的代表,曾获得国家旅游产品奖。

乌铜走银

是云南独特的工艺美术技艺。产品以乌铜为胎,在胎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以金或银冷嵌其间,即呈现黑黄或黑白分明的装饰效果,色态极其雅致。如使乌铜走银与斑铜和锡制工艺品相结合,装饰效果显得更加鲜艳明朗。

锡工艺品

锡工艺品采用个旧出产的高纯精锡,经过溶化、压片、下片、造型、车光等多道工序,再精镂细雕,刻上各种图案,精心制作而成。其成品洁白似银、光亮如镜、还具有耐酸碱、无毒无味、防腐、不易氧化等特点。锡制工艺品品种繁多,巨细皆备,除生活用品外,还有许多精致美观的艺术品、欣赏品、礼品和奖品。

玉兰花

玉兰的花蕾绽开以前,象毛笔笔尖,故又称木笔或辛夷,可入药,有散风寒、通鼻窍的功效。玉兰花瓣肥厚脆嫩,洗净,从面粉、白糖和水调成的面糊中拖过,然后油煎,便成香嫩可口、别具风味的玉兰饼。

云南斑铜

昆明青铜制造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西汉时期昆明地区就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奇异的地域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的青铜文化。斑铜工艺就是在吸收青铜、铜鼓制作技术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一朵奇葩。早在1915年的“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上,昆明的斑铜工艺品“九龙鼎”就令世人惊叹,被重金购走。斑铜制作工艺复杂,它采用独特的工艺使铜和其他金属混而不合,呈现出各种瑰丽的棱斑花纹,色彩金黄交错,华贵高雅,因而取名斑铜。斑铜制品既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及仿古制品,又有造型优美的鼎、炉、瓶、罐、爵等静制品,“孔雀冥王”、“五型薰炉”、“大犀牛”等被列为国家珍品而永久收藏。

云南食用菌

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山多林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秋两季,时晴时雨,为食用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极其有利的自然条件。云南食用菌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在滇味菜肴中是名贵的“山珍”。其中最具经济价值的是鸡枞、松茸、竹荪,此外还有牛肝菌、羊肚菌、青头菌、干巴菌、猴头菇等。

云南水果

云南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山高水长,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兼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气候。各种时鲜水果,品种繁多,四季不断,昆明街头常年都有供应。着名的果品有:景谷象牙果,新平、元阳、元江、路江产的菠萝,红河、玉溪、思茅、德宏产的芝麻蕉、天宝蕉、矮脚蕉,河谷区的菠萝蜜、呈贡的宝珠梨,昭通的青苹果,昆明郊区的黄桃,昆明、陆良产的桃李、会泽、蒙自的石榴,河谷地区的酸角等。

云烟

昆明卷烟厂生产的“云烟”、“红山茶”、“茶花”、“大重九”、“春城”等产品,赢得消费者的信赖。

云子

即云南围棋子,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早年以永昌府(今保山市)生产的棋子质量较高,又称永子,明清时期为进献皇室的贡品,云子古朴浑厚,手感舒适,色泽柔和,适于弈者作长时期的观看与思考。白子洁白如玉,黑子在棋盘上呈漆黑色,手指夹住对着光看则呈碧绿色,素有“国宝”之称。

扎染布

扎染布是大理周城镇白族人民生产的传统染织品。它以当地土靛为染料,把原色白布,经过人工扎成“八卦图”、“蝴蝶”、“三塔倒影”、“梅花”等各种花样,放到染液中冷染十余次,一展开即得兰底白花图案。其特点是花色朴素大方,不易变色。制作服装、室内窗、门帘、台布、壁挂等装饰用料、还可制作纪念袋、纪念巾等多种旅游纪念品,深受游客的喜爱。

珠宝玉石

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云南形成了以昆明为心,以腾冲、瑞丽、盈江、芒市等地为依托的珠宝玉石集散地。刚玉类宝石有:红宝石、蓝宝石;绿柱石类有:祖母绿、 海蓝宝石、金刚石、石榴石(紫牙乌)、电气石、紫水晶、黄玉、蛋白石、橄榄石、绿松石、孔雀石、独山玉、岫玉、玛瑙、珍珠等。其中翡翠最有名气。翡翠是一种硬玉,主要产于缅甸。红者为翡,绿者为翠。玉石多为翠,一旦出现翡,就是“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宝中之宝。达到宝石级的翠玉有四种绿色调:祖母绿、秧草绿、苹果绿、翠绿。好的翡翠的特点为:首先色泽艳丽、光彩夺目;其次质地坚硬、稀有。

名称由来
古族名。汉晋时,居住在滇西滇东和滇中山区的“编发,随畜行徙”的一些部族,叫昆明诸种,或昆明之属。是云南境内人数最多和分布最广的民族集团。当时,汉人把云南境内各少数民族又泛称为“夷”或“夷种”。称大种曰“昆”,小种曰“叟”。与昆明人同时存在的还仍有嶲(音西)、笮、邛等同族部落。属于“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的原始社会时期。他们多次阻断了汉武帝寻求通身毒(印度)的通道。东汉时,刘尚渡泸击“昆明诸种”追至不韦(今施甸)并在洱海和保山地区设西部都尉(后改为永昌郡),管理这一带的“昆明”人。住在滇池以东的“昆明”人,在他们住地都留有“昆明”这个地名。诸葛亮南征后,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青羌”,与交纳赋税的賨叟不同。他们当是住在山区从事游牧的“昆明”人,与住在坝区从事农耕的“僰”、“叟”人处于垂直分布状态。史载三国时云南有所谓“上方夷”和“下方夷”之分。“上方夷”即是山居的昆明人。西晋以后,朱提郡的“叟”人和“僰”人大量西迁,滇东遂成为“昆明”人的主要聚居地区。由于居住在“爨”氏统治地区的东部,后来又称为“东爨”。但族属上区别于“西爨”。蜀汉时,原居住在滇西的“昆明人”,又大量移居至滇中和滇东北与原来居住在那里的“昆明”人汇合。隋唐五代时聚居在滇东北的昆明人曾建立过“罗殿国”。“滇僰”西迁和“昆明”东迁,是东汉至隋唐时期民族迁徙的主流。

阅读全文

与昆明有多久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2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3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3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1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3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4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5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