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历史已经上千万年用文言文怎么说
其史已有上千万年矣
⑵ 历史 古文 解释
楼上译得不错
补充下
炊者不及析骸,食者不遑易子
有成语:析骸易子 析骸以爨
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
鲁宣公十四年(前594年),楚王派申舟出使齐国,但命令他途经宋国时不向宋国借道,而要擅自经过,用这种方法故意向宋国挑衅。结果,宋国把申舟抓住并杀死了。楚王便以此为借口带兵攻打宋国,一下将宋国围困了九个月。直到第二年的夏历五月,楚国军队的粮草已消耗殆尽,楚王想要退兵。申舟的儿子申犀挡在楚王马前,劝阻说:“我父亲明知按国君的命令路过郑国而不借路,必定会被宋国杀死,但他对您的命令还是毫不打折扣地去执行了。那时国君曾对我父亲许诺说:‘如果宋国敢杀害你,我一定会替你报仇。’但现在国君却要不守信用,不为他报仇就撤兵了。”楚王无言以对。大夫申叔时建议说:“我们可以深扎营寨,在城外召回那些逃离的农民,让他们恢复耕种以供应我们军队的粮草。这样,过不了多久,宋国都城内也断了粮,自然会向大王投降。”楚王听从了这个建议。
宋国人听说后非常害怕,就派华元在天黑的时候潜入楚营,爬到大夫公子侧的床上,把他从睡梦中拉起来,对他说:“宋王让我来向您说一下现在宋国的困境。如今我们已经没了粮草,城内已经到了互相交换着儿子杀了吃掉,把尸骨拆开来当柴烧的地步了。即使是这样,只要楚国不退兵,宋国宁可亡国也决不投降。如果你们能退兵三十里宋国则愿意和你们签订和约。”公子侧很害怕,就私下和华元订了盟约。第二天将这件事告诉了楚王,楚王答应退兵三十里,宋国于是同楚国讲和。
后来,人们便以“析骸易子”形容极端的困境。
不遑与不及是同一含义。
⑶ “历史”一词是怎么来的
“历史”一词是怎么来的?
在古代,历史只称“史”,但“史”的范围比现在广泛多了,除了史本身的范畴之外,还有天文、地理、人事、灾祸等。古代记载史的人称史官,他们就是负责记载如前所述内容的。古往今来,对历史一词,说法很多。现代汉语中的“历史”一词,学术界很多人认为,是清朝末年从日语中引进的,并不是出自中国古籍。其原因是古文简炼,一般都用单字表述,很少用双字的,因此中文古籍中名词以单字为多,古代汉语中很难见到“历史”一词。《辞源》是古今汉语大型权威工具书,但里面也没有“历史”这个辞条,其“引进”的身份应该不会有假。但是且慢,就编者所知,“历史”一词在中国古籍中有多处出现,并且含义与现在这个词汇几乎等同。
在先秦时期,一般情况下,史书之名都不是用“史”字的。在先夏时期中国就有四部非常着名的史籍,名《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左传·昭公十二年》记有楚灵王称赞左史倚相之语:“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么说来,早在2500多年前,楚国左史倚相即已能通上古名着而闻名于朝野,遗憾的是《左传》上对这四部上古名着的内容与形式都没有具体说明。传说是由孔子所撰《尚书序》中说的:“伏牺(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喾)、唐(尧)、虞(舜)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诰奥义,其归一揆,是故历代宝之,以为大训。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由古代记载而论,广义的“史”其实就是人类一切活动的记录,我们可以由此推断,“坟”、“典”、“索”、“丘”可也被看作中国最早史书之名称。随后,记事的“史”一般被称之为“志”,如《夏志》、《商志》、《周志》等等,就是中国上古三代的历史;孔子所作《春秋》,就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影响深远,随后才有《吕氏春秋》、《晏子春秋》、《吴越春秋》等“摸仿”之作,“春秋”就成为史书之名;至汉代时,司马迁撰《史记》,班固撰《汉书》,这两部书都可以用史书冠名;后又有称史书为历者,如《吴历》、《晋历》等。在一段时间内,记、书、志等几个名字都曾并用过,如前四史就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而正史中除《史记》外,以“史”为名的,则是唐代初年写成的《南史》、《北史》。将历和史合为一词而曰“历史”,最初是韦昭撰写的《吴书》,书中有“(赵)咨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之句;《南齐书》之《武十七王传·子响传》中,亦有“二主议加于盛世,积代用之为美,历史不以云非”之语。然较之于“史”字之现身频频,“历史”一词就少之又少,很难风其踪迹于典籍之中。到明代万历年间,袁了凡作《历史纲鉴补》,将“历史”一词作书名,产生很大影响。大约在明朝末年,日本人得到此书,如获至宝,带回东瀛,翻刻该书,广为流传。到日本更新学制,教育机构选用“历史”一词作为科目名称,其名始大盛。清末民初,我国学界先驱于学术名类方面多受日人影响,如皮锡瑞、章炳麟、夏曾佑诸史学前辈着书立论、传布新知,凡涉及史学时,都喜欢用“历史”这一词,国人受其影响,“历史”一词才为大家所熟悉。其实“历史”就是“历代之史”,与“史”字之泛指于含义上完全可以等同并用;综上所述,“史学”与“历史学”比较,实际上是一回事。此词产生,可比日本早了几千年。中国古籍汗牛充栋,不可胜数,且种类繁多,名目丰富。中国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历史”一词不可能是“引进”于倭冠外邦而来的。
⑷ 了解事物必先了解其历史,用古文怎么表达
了解事物必先了解其历史
古文:
知必知其事
⑸ 形容"历史"的词语有哪些
1、万古千秋[ wàn gǔ qiān qiū ]
解释:形容延续的时间极久。
示例:全世界的和平事业万古千秋。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2、源远流长[ yuán yuǎn liú cháng ]
解释: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示例:剥削阶级的幸福观,是源远流长,影响仍然是相当深广的。 秦牧《一个黑人战士的豪迈声音》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3、千秋万代[ qiān qiū wàn dài ]
解释:一千年,一万代。指世世代代,时间久长。
示例:玩弄权势而显贵于一时的人,必然被后人千秋万代地唾弃谴责。
语法:联合式;作定语、状语;含褒义
4、沧海桑田[ cāng hǎi sāng tián ]
解释:桑田: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示例:沧海桑田,谓世事之多变。 清·程元升《幼学故事琼林·地舆》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形容世事变化很大
5、海枯石烂[ hǎi kū shí làn ]
解释:海水干涸、石头腐烂。形容历时久远。比喻坚定的意志永远不变。
示例:汝要说我降,除非海枯石烂。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
译文:你想说服我投降,是不可能的事情。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褒义
⑹ 关于历史的文言文名句
关于历史的文言文名句
1、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2、扶危周急固为美事。能不自夸,则其德厚矣!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6、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7、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9、义利辩以小心,须严一介。是非起于多口,务谨三缄。
10、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⑺ 历史悠久用文言文怎么说
历时绵长。
⑻ 关于历史和文言文
1自强不息
2福所依 祸所依
3老 幼
4终不悔 消得
5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6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动笔写作(《史记》)。全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共五个部分,约五十二万六千多宇,共一百三十篇。记载了(3000 )年的历史
7作者:北宋画家张择端
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
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
8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全长1700余公里.2500多年的历史
1中国文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1.宗法文化 2.农业文化 3.血缘文化.
这三种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随着历史的演变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作用越来越紧密.例如: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里面,血缘关系十分重要,特别强调辈分和地位的等级差距,因此十分重视家族家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国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宗法文化对封建统治和人们思想产生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直至今日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制度.
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几千年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因此我认为中国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儒家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的经世治国达到完美的统一.儒家文化的精髓就是平和中正,思无邪!
其次,农耕文化、家族文化、还有一些地域文化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历史的漫长演变中逐渐的形成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采的内涵。
2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现在的农历既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而是阴历与阳历结合的一种阴阳历。农历存在闰月,如按照正月初一至腊月除夕算作一年,则农历每一年的天数相差比很大(闰年13个月)。为了规范年的天数,农历纪年(天干地支)每年的第一天并不是正月初一,而是立春。即农历的一年是从当年的立春到次年立春的前一天。例如2008年是农历戊子年,戊子年的第一天不是从公历2008年2月7日(农历正月初一),而是公历2008年2月4日。
当然有存在价值,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3标志是飞天,特点是将各个人物、动物、植物的形象变化的各种手法塑造
4我同意。
因为,最早的长城是秦灭六国后,将六国的防御城墙连接起来,用来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的防御工事。现在的长城是明代重修的产物,它的象征意义更大一些。
而都江堰则是战国时期,李冰父子和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用自己超凡的智慧建造的用来灌溉,防洪,排沙的一个极其成功的水利工程,它让周边的人民受益达2000多年。用现在系统学的观点看仍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是系统学一个非常经典的范例。
⑼ 求形容历史重要性的诗句或者一句古文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阿房宫赋》
⑽ 历史悠久用文言文怎么说
你好,据我所知,历史悠久,用文言文表述是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