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河源的客家有多久历史!!
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的一个支系。河源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语系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河源是纯客家地区,是东江客家聚居地。据史证,河源是最早客家先民的涉足地和落居地,岭南文化的发祥地。据史书记载,河源客家先民在南越王赵佗于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前已经驻守在越地了,其中有“中华姓氏第一村”之称的该市龙川县佗城村,目前已被历史学家考证拥有179个姓氏,而且当地拥有完整的48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古老祠堂,充分见证了客家人多次迁徙的历史。 据有关历史学家介绍,河源客家人是指原籍在河南、山东等地区的中原汉族,在东晋战乱南迁,开始成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后来的多次大迁徙行动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
B. 河源是什么时候才建市的以前是归那个地方管的
河源简介
河源市是国务院1988年1月7日批准设立的地级市,管辖源城区、东源县、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共五县一区。全市原有119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截止至2003年9月20日,全市按要求撤并乡镇17个,占乡镇总数的14.8%。全市现设有98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1394个村委会和149个社区居委会。
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其范围是东经114度14分至115度36分,北纬23度10分至24度27分。东接梅州市、汕尾市,南邻惠州市,西连韶关市、惠州市,北与江西省交界。全市面积1.58万平方公里。河源市是京九入粤第一市,又是广东省拥有铁路最长的市;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105国道、205国道、河惠高速公路构筑了河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粤东北重要的交通枢纽。
河源市是中国广东省的一个地级市,1988年1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河源市东部与广东省梅州市、汕尾市交界,南部与惠州市毗邻,西部与韶关市接壤,北部与江西省相连。河源市的总面积为154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为332万。
河源犹如镶嵌在东江之畔的一颗明珠,河源市区别名槎城。东江自北向南流经市区,新丰江从西向东绕城而过,两江在市区东面交汇,使得整个城市三面环水,看起来象浮在水上的木筏,因此而得名。
以新丰江为界,槎城划分为新老城区。老城具有1500多年的历史,公元492年而江北的新市区是1988年建市后才建起的新城,一老一新,为我们留下了不少历史人文景观和令人骄傲的现代奇迹。
C. 河源市的历史
河源,上古属扬州南境,战国属楚,秦于龙川置县。 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龙川析地置河源县,属南海郡。南梁天监二年(503年)属梁化郡,隋唐属循州,南汉乾亨元年(917年)析循州分置祯州、循州,河源地区属循州。宋天禧五年(1021年)改祯州为惠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循州并入惠州,河源地区在1913年属广东省都督府潮循道,后直属广东省革命政府东江行政委员会。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属东江行政委员会、东江行政专员公署、粤东行政公署、韶关地区、惠阳地区等。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县,设立河源市,辖源城区、郊区、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1988年3月2日市委、市政府正式挂牌办公。1992年8月河源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成为既可享受山区优惠政策,又可享受沿海开放区优惠政策的地区。1993年11月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市郊区,设立东源县,县委、县政府驻仙塘木京。 河源市是东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百越”时期,来自江浙一带的越民散居于少数民族之中,对开化粤地起了重要作用。秦平百越后,迁陕陇之民居粤,带来了黄河文化。此后,凡遇中原战乱,都有一批批的移民进入岭南。这些南迁之民与当地土着民族相互同化,逐步形成了客家文明。
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东江中上游,东靠梅州,南接惠州,西连韶关,北邻江西赣州。河源上古属扬州南境。南朝齐永明元年(公元483年)由龙川县(公元前214建县,首任县令为“南越王”赵佗)析地设置河源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源曾分别隶属韶关和惠阳,曾与深圳、惠州、东莞同属一个地区。1988年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河源地级市,辖源城区、东源县、和平县、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等1区5县。全市共有97个镇、1个民族乡(东源漳溪畲族乡)、 4个街道办事处、1248个村民委员会、153个居委会。全市区域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2006年末户籍人口341.26万人
D. 河源是哪个地区
河源是广东省地级市。
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东江中上游,东靠梅州市,南接惠州市,西连韶关市,北邻江西省赣州市。其范围是东经114°14′至115°36′,北纬23°10′至24°47′。全市面积1.5642万平方千米。
民国二年(1913年),属广东省都督府潮循道,后直属广东省革命政府东江行政委员会。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属东江行政委员会、东江行政专员公署、粤东行政公署、韶关地区、惠阳地区等。
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县,设立河源市,辖源城区、郊区、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
(4)河源多少年历史扩展阅读:
河源市在春秋战国时称百越之地,属楚国。
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龙川析土置河源县。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龙川析土置和平县。
明崇祯七年(1634年),和平、河源析土置连平县。
明隆庆三年(1569年)由长乐县(今五华县)、归善县(今惠阳、惠东县、古属川县)析土置永安县,民国三年改名紫金县。
河源地区汉朝属南海郡。
两晋南北朝属东官郡。
南梁天监二年(503年)属梁化郡。
隋唐属循州(期间曾更名龙川郡、雷乡郡等)。
南汉乾享元年(917年)析循州分置祯州、循州,河源地区属循州。
宋天禧五年(1021年)改祯州为惠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循州并入惠州。
E. 河源市的资料
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东江中上游,东靠梅州,南接惠州,西连韶关,北邻江西赣州。河源上古属扬州南境。南朝齐永明元年(公元483年)由龙川县(公元前214建县,首任县令为“南越王”赵佗)析地设置河源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源曾分别隶属韶关和惠阳,曾与深圳、惠州、东莞同属一个地区。1988年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河源地级市,辖源城区、东源县、和平县、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等1区5县。全市共有97个镇、1个民族乡(东源漳溪畲族乡)、 4个街道办事处、1248个村民委员会、153个居委会。全市区域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2006年末户籍人口341.26万人。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治理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广东省双拥模范城市”。
交通通讯方便快捷,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京九”铁路经江西定南县进入河源境内,穿越和平、龙川、东源和市区,并在龙川县城与广梅汕铁路交汇,设立华南地区最大的铁路编组站。105国道和205国道纵贯全市。惠河、河梅和粤赣高速公路全面贯通,河源融入了珠三角城市“两小时经济生活圈”。实现了城乡通信传输数字化、网络化、宽带化,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的现代化通信网络。农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市政公共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市综合功能日臻完善。
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全市电力充足,广东省最大的两座水电站——新丰江水电站和枫树坝水电站均在河源境内,投资53亿元的河源电厂将于近期正式开工建设,还拥有总装机容量60万千瓦的众多小水电站。境内的万绿湖(新丰江水库)是华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水域面积达380平方公里,常年平均进库水量达60多亿立方米,库容139亿立方米,水质长期保持国家地表水I类标准,是粤港地区重要饮用水源地,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唯一认证为“中国优质饮用水资源开发基地”。河源被誉为“粤东宝库”,矿产资源点多面广,储量大、品位高,现已探明的矿产有40余种,其中铁矿、稀土矿、萤石矿等矿产储量均居广东省首位。广东大顶铁矿是华南地区最大的露天铁矿。此外,铅锌矿、铜矿、钨矿、瓷土矿的储量也十分丰富,开发利用价值巨大。全市有山地1800万多亩,森林覆盖率达68.2%(新标准),继续保持全省前列,是华南地区重要的商品林基地。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珍稀植物有银杏、水杉、香樟等,珍稀动物有水鹿、苏门羚等。土特产丰富,着名品种有猕猴桃、春甜桔、板栗、香菇、火蒜、桂花鱼、三黄鸡等。
生态环境优美,名胜古迹众多。河源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拥有一流水质、一流森林、一流空气,被誉为“珠三角的后花园”。全市常年气候温和宜人,生态环境保护良好,被列为广东省“环境保护教育基地”。市区有桂山风景区,是北回归线上现存面积最大的常绿阔叶林区,成为广东生态旅游品牌;有亚洲第一高喷泉,喷射最高程达169米;有世界上唯一的恐龙蛋化石、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脚印化石“三位一体”的恐龙遗址,目前已发现了占地近3平方公里的恐龙脚印遗址、出土恐龙蛋化石1万余枚、恐龙骨骼化石8具,被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与古生物中心授予“中国恐龙之乡”,恐龙蛋化石馆藏量创吉尼斯世界纪录;有浓郁客家风情的苏家围、南园第一村;有体现“世界浴”文化为主题的高埔岗龙源温泉山庄和充满“巴厘岛”风情的紫金九和御临门温泉山庄;有“小桂林”之称的连平陂头山水,有“地下龙宫”之称的东源漳溪黄龙岩、连平圣迹苍岩,有“粤东丹霞”之称的龙川霍山,有和平热水漂流及温泉旅游,以及“南越王”赵佗故居、龙川学宫、越王井、越王山、正相塔、龟峰塔、孙中山第一代入粤故居等历史文化古迹。
服务体系完善,投资环境优越。制订了“只收税不收行政规费”和奖励纳税大户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千方百计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积极营造“赚钱多、麻烦少、身体好”的一流投资环境。分别在市、县成立了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为投资者办理立项、审批、发证、登记和年审等手续;精心打造“一区六园”工业园区,大力推进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和五县一区产业转移园,构筑引资平台。2006年,“一区六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和税收入库,同比分别增长75.2%、67.9%和51.9%。特别是河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效能管理,按照“一区多园”的格局,认真抓好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营造“洼地”效应,大力发展手机产业,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投资者落户河源。
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进步。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263.99亿元,同比增长(下同)27.3%;全社会工业总产值343.6亿元,工业增加值108.81亿元,分别增长57.8%和56.7%;农业总产值70.2亿元,增长5%;旅游总收入22.31亿元,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39亿元,增长18.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7.42亿元,增长57.6%;外贸出口总额5.58亿美元,增长88.4%;实际利用外资2.38亿美元,增长31.2%;国地税收合计23.7亿元,增长37.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54亿元,增长47.2%;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7358元,增长7.6%;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073元,增长8.2 %。科教文卫等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在全省的生态屏障地位进一步巩固。
F. 河源是什么样子
被誉为“客家古邑 万绿河源”的河源市位于广东省北部、东江中上游,南接惠州、汕尾、东靠梅州,西连韶关,北邻江西赣州,是广东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饮用水源地。河源1988年撤县建市,现辖源城区、东源县、和平县、龙川县、连平县,有95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理、1个农场,1251个村委会、155个社区居委会。市区距广州约180公里,距香港约200公里。全市面积1.56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348.98万人,农业人口266.89万人,常住人口295.35万人,有少数民族畲族,人口2万多人。
河源地势北高南低,山地、丘陵约占80%,谷地和平源约占20%。境内有罗浮山、九连山两大山脉、东江、新丰江两条河流纵贯全境。全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全市年平均温度20.5℃,平均降水量1809.1毫米,无霜期324.8天。
河源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河源上古属扬州南境,战国属楚。自秦置龙川县至2009年已有2223年历史,世界第一个客家人越佗担任龙川县首任县令,秦汉时属南海郡,南齐时始置河源县,隋唐宋属循州,清属惠州,是客家人开发岭南最早的地区。明代着名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心学”流派创始人王阳明向朝廷奏设和平县,并创立阳明书院,推广理学文化。河源是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紫金县是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的入粤始祖地,河源人刘尔崧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批57名党员之一,河源大地还养育了阮啸仙,刘琴西。黄居仁等一批早期优秀共产党员。1927年4月26日,刘琴西等共产党人地紫金发动“四 二六”武装暴动,成立全国第一批县有革命政权----紫金县人民政府,之后建立炮子红色苏区,海陆惠紫成为中国革命着名的红色根据地。周恩来、彭湃、徐向前、叶剑英、阮啸仙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河源领导过革命斗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河源是东江纵队和粤赣湘边纵队的重要根据地,龙川是闻名中外的“香港大营救”指挥部之一。
河源是粤东“资源宝库”。人均矿产、森林、水、土地资源拥有量均居全省前列。全市忆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有36种,其中钨矿、铁矿、萤石矿和稀土储量位居全省第一。有新丰江水库和枫树坝水库两个广东第一和第二大的水库,其中新丰江水库库容达139亿立方米,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唯一授予“中国优质饮用水资源开发基地”称号。全市森林面积达1800万亩,森林覆盖率703.%,生态资源十分丰富。
河源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源源生态环境优良,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等常年保持优级水平。拥有华南第一湖万绿湖、桂山、苏家围、热水漂流、亚洲第一高音乐喷泉、黄龙岩、霍山、越王山、龟峰塔及众多温泉等旅游景点。拥有众多的古村落、古民居。还拥有世界上唯一的集恐龙蛋化石、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足迹化石“三位一体”的恐龙遗迹,已出土恐龙蛋化石15000多枚,恐龙蛋化石馆藏量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被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与古生物研究中心授予“中华恐龙之乡”称号。
河源是后发城市。河源交通区位日益凸显。境内有京九和广梅汕两条铁路,105线、205线两条国道,惠河、河梅和粤赣三条速公路,已融入“珠三角两小时经济生活圈”。随着途经河源的广河、广赣、汕昆、河紫、粤湘等高速公路和京九高铁及连接珠三角的城际轻轨建成通车后,河源将全面融入“珠三角一小时经济生活圈”,真正成为粤东北陆路交通枢纽和沟通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大陆桥”。河源承接产为转移势头迅猛。目前全市有4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初步形成了食品饮料、矿产冶金、机械制造、电子电器、太阳能光伏、轻纺服装、建材陶瓷、生物制药等主导产业。河源拥有国家级通讯终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是“广东省手机生产基地”,“河源手机”区域品牌逐步形成。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416.9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4322元;三大产业比重为12.6:53.7:33.7;税收总收入39.35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8亿元;外贸出口额14.1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27亿美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01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38元。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河源已经从落后偏僻的山区小县城发展成初具规模的现代化中等城市,特别是近年来,河源践行反传统路径依赖、反经济周期操作、反梯度产业发展战略的“三反”理念,大力发展新电子、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四新”产业,争创“生态发展和低碳经济示范区”,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治理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港澳及海外华人心目中最适宜居住和创业的城市”、“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最具发展潜力金融生态市”、“中国节能减排二十佳城市”、“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最佳范例”、2008年城市综合增长竞争排名全国第一位(并列)、2008年中国最有魅力城市200强14名、“广东省文明城市”、“广东省园林城市”。
G. 哪位高人知道广东河源的历史
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县,设立河源市,辖源城区、郊区、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1988年3月2日市委、市政府正式挂牌办公。1992年8月河源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成为既可享受山区优惠政策,又可享受沿海开放区优惠政策的地区。
建市20年来,河源市经济社会有了很大的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灯塔盆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百万亩水果基地”建设为突破口的“三高”农业蓬勃发展;贯穿市区的“工业走廊”开发已初具规模,对外经济空前活跃,投资不断升温,规模逐步扩大,在新的历史时期里,河源市将突出特色经济、借外发展、科教兴市、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大力创造体制创新、对外开放、资源转化三大优势,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我们将进一步利用山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三高”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把河源建成京九线上的农业强市和珠江三角洲的“菜篮子”基地;利用沿海与内陆结合部的区位优势,不断优化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把河源建设成接纳沿海产业转移的一块投资兴业宝地;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把河源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利用矿产,水资源和农副产品等资源优势,形成以资源开发为依托的加工型工业。
H. 河源是什么城市
河源
河源市是中国广东省的一个地级市,1988年1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东江自北向南流经市区,新丰江从西向东绕城而过,两江在市区东面交汇,使得整个城市三面环水,看起来象浮在水上的木筏,因此而得名。是粤东北重要的交通枢纽。
城市荣誉:
中国绿色经济十佳城市 最具发展潜力金融生态市 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 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
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广东省文明城市 等
历史沿革
河源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个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客家古邑,全境五县一区皆为客家人聚居地,是目前中国大陆唯一一个纯客家的地级市。以新丰江为界,槎城划分为新老城区。老城具有1500多年的历史,而江北的新市区是1988年建市后才建起的新城。 现有新石器遗址、唐代正相塔、宋代龟峰塔、孙中山祖居(由闽入粤第一代)等历史遗迹。 据考证,早在公元前10000年至4000年,东江中上游流域便有人类繁衍生息。上古时代,河源市辖区先属沃土次州,后属杨州。
春秋战国时称百越之地,属楚。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百越,置南海郡,在东江中上游流域设置龙川县,首任县令是后来统一岭南,被汉高祖封为南越王的赵佗,县治设在现龙川县佗城镇,县域包括现在的河源市、惠州市、汕尾市,(部分)以及兴宁、五华、江西省寻邬县等地。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龙川析土置河源县;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龙川析土置和平县;明崇祯七年(1634年),和平、河源析土置连平县;明隆庆三年(1569年)由长乐县(今五华县)、归善县(今惠阳、惠东县、古属川县)析土置永安县,民国三年改名紫金县。
河源地区汉朝属南海郡,两晋南北朝属东官郡,南梁天监二年(503年)属梁化郡,隋唐属循州(期间曾更名龙川郡、雷乡郡等)。南汉乾享元年(917年)析循州分置祯州、循州,河源地区属循州。宋天禧五年(1021年)改祯州为惠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循州并入惠州。河源地区在1913年属广东省革命政府东江行政委员会;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属东江行政委员会、东江行政专员公署、粤东行政公署、韶关地区、惠阳地区等。
直到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河源县,设立河源市(地级)。河源市设立源城区、郊区,并将原惠阳地区的紫金、连平、和平、龙川4县划归河源市管辖。1988年3月2日市委、市政府正式挂牌办公。1992年8月河源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成为既可享受山区优惠政策,又可享受沿海开放区优惠政策的地区。1993年11月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市郊区,设立东源县,县委、县政府驻仙塘木京。
河源市是东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百越”时期,来自江浙一带的越民散居于少数民族之中,对开化粤地起了重要作用。秦平百越后,迁陕陇之民居粤,带来了黄河文化。此后,凡遇中原战乱,都有一批批的移民进入岭南。这些南迁之民与当地土着民族相互同化,逐步形成了客家文明。
I. 广东河源属几线城市
截至2019年10月,广东河源属四线城市。
依据160个品牌商业数据、17家互联网公司的用户行为数据和数据机构的城市大数据,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对中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再次排名,其中河源市属于四线城市。
河源,又称“槎城”,广东省地级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东接梅州市、汕尾市,南邻惠州市,西连韶关市,北与江西省赣州市交界。
河源市是东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有着“客家古邑,万绿河源”的美称,拥有地方立法权。“百越”时期,来自江浙一带的越民散居于少数民族之中,对开化粤地起了重要作用。秦平百越后,迁陕陇之民居粤,带来了黄河文化。
此后,凡遇中原战乱,都有一批批的移民进入岭南,这些南迁之民与当地土着民族相互同化,逐步形成了河源市境内的客家文化。
(9)河源多少年历史扩展阅读
河源的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河源属南越。民国二年(1913年),河源属广东省都督府潮循道,后直属广东省革命政府东江行政委员会。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属东江行政委员会、东江行政专员公署、粤东行政公署、韶关地区、惠阳地区等。
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县,设立河源市,辖源城区、郊区、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1988年3月2日市委、市政府正式挂牌办公。
1992年8月河源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成为既可享受山区优惠政策,又可享受沿海开放区优惠政策的地区。1993年11月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市郊区,设立东源县,县委、县政府驻仙塘木京。
J. 河源市属于哪个省哪个地区
河源是属于华南地区。
河源市是广东省辖地级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东接梅州市、汕尾市,南邻惠州市,西连韶关市,北与江西省赣州市交界。
华南地区,中国大区之一,位于中国最南部,包括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及临近海岛。
故河源市是属于华南地区。
(10)河源多少年历史扩展阅读:
河源历史沿革:
东江自北向南流经河源市区,新丰江从西向东绕城而过,两江在河源市区东面交汇,使得整个河源市区三面环水,因而得名河源。
先秦时期河源属南越。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随即,秦始皇将所夺取的岭南地区,设“桂林、象、南海”3个郡,南海郡包括今粤东、粤北、粤中和粤西的一部分,今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河源属南海郡。
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龙川析地置河源县,属南海郡。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属梁化郡(治归善县,今惠州市区东北)。隋唐属循州(治归善县,今惠州市区东北)。
南汉乾亨元年(917年)析循州分置祯州(治归善县,今惠州市区东北)、循州(迁至雷乡县,今龙川佗城),河源地区属循州。
宋天禧五年(1021年)改祯州为惠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循州并入惠州府。清朝无变化。
1913年属广东省都督府潮循道,后直属广东省革命政府东江行政委员会。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属东江行政委员会、东江行政专员公署、粤东行政公署、韶关地区、惠阳地区等。
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县,设立河源市,辖源城区、郊区、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1988年3月2日市委、市政府正式挂牌办公。
1992年8月河源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成为既可享受山区优惠政策,又可享受沿海开放区优惠政策的地区。
1993年11月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市郊区,设立东源县,县委、县政府驻仙塘木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