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陕西历史博物馆有什么好看的吗
陕西历史博物馆,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首批中国“AAAA”级旅游景点,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小寨东路91号,大雁塔西北侧。馆藏文物171.795万件(组)[1],其中,一级文物762件(组),国宝级文物18件(组),其中2件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居中国博物馆前列。[2][3]
陕西历史博物馆建筑的外观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长安自古帝王都,历史上先后有周、秦、汉、隋、唐等十三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具有丰富的地上地下文物,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4]
陕西历史博物馆前身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六月成立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1950年改称西北历史陈列馆,1952年改称西北历史博物馆,1955年6月改称陕西省博物馆。1983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生前指示,开始在现址筹建新馆,1986年夏破土动工,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开放,并定名现名[5][6]。2016年,陕西历史博物馆被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评选入“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7]。2017年12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名单。[8]
2008年,陕西历史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09年被确定为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馆区占地 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56万平方米,文物库区面积8千平方米,展厅面积1.1万平方米。馆藏文物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文物不仅数量多、种类全,而且品位高、价值广。
B. 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品
陕西历史博物馆,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首批中国“AAAA”级旅游景点,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小寨东路91号,大雁塔西北侧。馆藏文物171.795万件(组)[1],其中,一级文物762件(组),国宝级文物18件(组),其中2件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居中国博物馆前列。[2][3]
陕西历史博物馆建筑的外观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长安自古帝王都,历史上先后有周、秦、汉、隋、唐等十三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具有丰富的地上地下文物,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4]
陕西历史博物馆前身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六月成立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1950年改称西北历史陈列馆,1952年改称西北历史博物馆,1955年6月改称陕西省博物馆。1983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生前指示,开始在现址筹建新馆,1986年夏破土动工,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开放,并定名现名[5][6]。2016年,陕西历史博物馆被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评选入“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7]。2017年12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名单。[8]
2008年,陕西历史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09年被确定为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馆区占地 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56万平方米,文物库区面积8千平方米,展厅面积1.1万平方米。馆藏文物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文物不仅数量多、种类全,而且品位高、价值广。
C. 陕西历史博物馆有什么镇馆之宝
1、彩陶人面纹细颈瓶
新石器时代中期文物,高13.5厘米,口径5.8厘米,腹径10.5厘米,底径3.5厘米,1977年陕西省临潼县姜寨遗址出土。
泥质红陶,饰以黑色彩绘。小口,大平沿,瓶首形似花苞;束颈,溜肩,垂腹,小平底。口部绘制八道粗辐射纹,颈的上部饰黑彩,肩至中腹绘由三角、椭圆及圆点所组成的变形人面纹。
人面纹是这件细颈瓶的主题纹饰,突出两只大大的眼睛,也有人称之为“兽面纹”。人面纹可能是神话化了的图像,反映了原始人的图腾崇拜。
这种正面双眼的人面或兽面纹的图像一直影响到了后代,尤其是在商代的青铜器上常能见到类似的纹饰,表明这种纹饰的传承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2、龙泉窑刻花三足炉
明代文物,通高25.1厘米,口径25厘米,腹径27.5厘米。1956年西安市郊区出土。
宽沿上卷,束颈,鼓腹,三柱足,口沿上设两只对称的编索状竖耳。颈部一周刻划回纹,腹上刻划折枝花卉三处,用凹宽带区分。通体青釉晶莹肥厚,有匀称密集的气泡。外底无釉,为红色肚脐状。胎质灰白细密。
龙泉窑在今浙江省龙泉市境内,现已发现古窑址三百余处。据调查,其创烧于北宋早期,兴盛于南宋,衰落于明中期,有七八百年的烧造历史。
3、“廿六年诏”陶权
秦朝文物,高12.4厘米,底径15.3厘米,重2.85千克,1956年陕西省博物馆征集。
灰陶制成,陶质细腻。整体为覆钵形,上有桥形提钮,钮下穿圆孔。腹部刻秦始皇二十六年为统一度量衡而颁发的诏令八行四十字:“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权是古代天平的砝码。有皇帝诏文的秦权,其质地多为铜和铁,这在陕西、甘肃、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山东、江苏等省和自治区都有发现。作为陶质的秦权,出土较少,有诏文的更是罕见,因而这件“廿六年诏”陶权,极显珍贵。
4、彩绘胡人牵驼俑
唐代文物,高45厘米,1974年陕西省咸阳市契苾明墓出土。
该俑头扎幞头,凸目圆睁,阔鼻大口,留有蓬松的络腮胡须,身着翻领袍服,袍服下摆撩起缠于腰间,外套毛皮坎肩,下穿红色窄腿裤及皮靴;双臂屈抬腰间,右手半握拳呈牵驼姿势。
5、捧食盒侍女俑
宋代文物,高41厘米,陕西省汉中市出土。
女子头发向后平梳,挽髻,上身穿襦袄,外罩宋代非常流行的一款服装背子”,下着长裙,脚穿平底翘头鞋,双手小心翼翼地捧着一个用织物衬、盖的多层食盒,似乎是为了保持盒中食物的温度,正在静静地耐心侍奉主人。
参考资料来源: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精品
D. 陕西历史博物馆有哪些馆藏有什么特色
作为综合性历史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陈列主要分为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临时陈列三部分。基本陈列为陕西古代史陈列。它以时代为序,将陕西古代史分为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7个部分,用约2000件文物形象、系统地展现了陕西自旧石器时代早期的蓝田人至鸦片战争一百多万年的发展过程。
专题陈列是学术性、专业性较强并围绕着某一主题而举办的不定期展览。
临时陈列是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的补充,具有周期短、内容丰富、常看常新的特点,同时它又是一个文化交流场所、博物馆面对社会的文化窗口。
E. 陕西历史博物馆60件文物,你知道多少呢
西周旟(yú)鼎,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前10世纪中叶)文物,1972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杨家村,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周旟鼎通高77厘米,口径56.5厘米,重78.5公斤。旟鼎铸于西周康王时期,承袭商代圆鼎风格,造型敦厚雄伟,厚重庄严,纹饰庄重神奇,华丽精美,是一件杰出的青铜器。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壶体为白银质地,壶身为扁圆形,上方一端开有竖简状小口,壶盖帽为捶揲成型的覆式莲瓣,顶中心铆有一个银环,环内套接了一条长14厘米的银链与提粱相连,壶肩部焊接着一端有三朵花瓣的弓状提梁。这种形制,既便于外出骑猎携带,又便于日常生活使用,这种巧妙设计独具匠心,唐代工匠的设计艺术让我们现代人敬佩不已。
F. 陕西历史博物馆有18件国宝级文物,分别是哪些,分别位于哪些展厅
1、西周早期【(方舆)左右偏旁yu鼎】通高77,口径56.5厘米。1972年陕西眉县杨家村出土。
目前暂存库房,没有在展线上展览。
2、西周中期【五祀卫鼎】通高36.3,口径34.3厘米。1975年岐山县董家村出土。
在一楼西周展览大厅中段。
3、西周晚期【多友鼎】通高51.5厘米,口径50厘米。1980年陕西长安县下泉村出土。
在一楼西周展览大厅中段。
4、西汉【皇后玉玺】高2,边长2.8厘米,重33克。1968年陕西咸阳市韩家湾乡狼家沟出土。
在二楼西汉展览大厅前段。
5、西汉【鎏金竹节熏香炉】通高58,口径9,底径13.3厘米。1981年陕西兴平县豆马村出土。
在二楼西汉展览大厅前段。
6、唐【舞马衔杯纹银壶】高14.3厘米。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
在二楼隋唐展览大厅中段。
7、唐【阙楼.仪仗图】高28O,宽280厘米。1971年陕西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
8、唐【宫女图】高176,宽196.5厘米。1960年陕西乾县唐永泰公主墓出土。
9、唐【马球图】高229,宽688厘米。1971年陕西乾县章怀太子墓出土。
10、唐【狩猎出行图】高100-200,全长890厘米。1971年陕西乾县李贤墓出土。
11。唐【礼宾图】1971年陕西乾县章怀太子墓出土。
以上五组18幅壁画均保存密封库房中,在二楼隋唐展览大厅内均有其复制品供游客欣赏。
12、13、唐【鸳鸯莲瓣纹金碗(两件)】
高5.5厘米,口径13.7厘米,足径6.7厘米。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
在二楼隋唐展览大厅中段。
14、唐【镶金兽首玛瑙杯】长15.5,口径5.9厘米。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
在二楼隋唐展览大厅后段。
15、唐【鹦鹉纹提梁银罐】高24.2,口径12.4,足径14.3厘米。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
在二楼隋唐展览大厅中段。
16、唐【三彩载乐驼】通高58厘米。高24.2,口径12.4,足径14.3厘米。1959年西安市西郊牛堡村唐墓出土。
原件在库房,其仿制品在二楼隋唐展览大厅后段。
17、北宋【青釉提梁倒注瓷壶】高18.3,腹径14.3厘米。1968年陕西彬县出土,
在二楼宋元明清展览大厅中段。
18、宋【黑釉油滴碗】高8.5,口径30,底径10.6厘米。陕西渭南出土。
在二楼宋元明清展览大厅后段。
G. 陕西历史博物馆18件国宝都是什么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十八件国宝级文物如下:
1. 镶金兽首玛瑙杯
唐代,酒器长15.5厘米,口径5.9厘米。
2. 旟鼎
西周,通高77厘米,口径56.5厘米,重78.5千克。1972年陕西眉县杨家村出土。
3. 五祀卫鼎
周康王时期,造型敦厚雄伟,纹饰庄重神奇。通高77厘米,口径56.5厘米。
4. 多友鼎
西周,通高51.5厘米,耳高10厘米,宽11.6厘米,厚3厘米,腹径50厘米、深31厘米,口沿外折2厘米,重35千克。
5. 皇后之玺
西汉,高2厘米,边长2.8厘米,重33克。
6. 鎏金银竹节熏炉
西汉,通高58厘米,口径9厘米,底径13.3厘米,重2.57公斤。
7.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唐代,高14.8厘米,口径2.3厘米。
8. 客使图
唐代,高185厘米,宽247厘米。
9. 阙楼仪仗图
唐代,阙楼图共两幅,内容相同,分别绘于懿德太子墓道东壁和西壁,东壁阙楼图高304厘米,宽296厘米;西壁楼图高305厘米,宽298厘米。
10. 马球图
唐代,高229厘米,宽688厘米。
11. 宫女图
唐代,高176厘米,宽196.5厘米。
12. 鸳鸯莲瓣纹金碗
唐代,通高5.5厘米,口径13.7厘米,足径6.7厘米。
13. 鎏金鹦鹉纹提梁壶
唐代,高24.2厘米,口径12.4厘米,足径14.3厘米,重1789克。
14. 三彩载乐驼
唐代,通高58厘米,高24.2厘米,口径12.4厘米,足径14.3厘米。
15. 青釉提梁倒注瓷壶
宋代,高18.3厘米,腹径14.3厘米。
16. 黑釉油滴碗
宋代,高9厘米、口径30.2厘米、足径11.8厘米。
17. 狩猎出行图
唐代,高100厘米—200厘米,全长890厘米。
至于为什么是十七个,是因为阙楼仪仗图有两幅一模一样的内容,所以归到一类,但是属于两件国宝级宝藏。
网络_陕西历史博物馆
H.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18件国宝都有哪些
分别是:镶金兽首玛瑙杯、旟鼎、五祀卫鼎、多友鼎、皇后之玺、鎏金银竹节熏炉、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客使图、阙楼仪仗图。
马球图、宫女图、鸳鸯莲瓣纹金碗、鎏金鹦鹉纹提梁壶、三彩载乐驼、青釉提梁倒注瓷壶、黑釉油滴碗、狩猎出行图、鸳鸯莲瓣纹金碗有两件,所以共计18件。
1、黑釉油滴碗
黒釉碗大口小足,胎质灰白,通体施黑釉。油层表面布满了大小不一,称金属光泽的小圆点,这些圆点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油滴一样,因此被成为”油滴釉“。油滴釉是黒釉中一个特殊的种类,属于结晶釉。这件是迄今所见同类器物中体量最大的一件。
古籍记载黑釉油滴碗“盛茶闪金光,盛水闪迄今所见银光。映日透视,光彩夺目。
2、青釉提梁倒注提壶
青釉提梁倒注瓷壶,高18.3厘米,腹径14.3厘米。1968年陕西彬县出土。这件造型独特、构思巧妙的倒灌壶,壶身呈圆形,盖、梁、身连为一体。
象征性的壶盖为柿蒂形,提梁是一只伏卧着、圆眼短嘴的凤凰。壶嘴为一张口侧卧的母狮,一只幼狮正在腹下吮吸乳汁,非常生动,活泼可爱。
壶身一周饰有凸雕的缠枝牡丹花,下饰一周仰莲瓣,纹饰简洁明快。因为凤凰、狮子和牡丹分别为百鸟之王,百兽之王和百花之王,这件壶也被称作“三王壶”。
3、唐鸳鸯莲瓣纹金碗
唐鸳鸯莲瓣纹金碗共出土两件。一件高5.5厘米,口径13.7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2克;另一件高5.6厘米,口径13.5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1克。
两碗造型、纹饰均相同。纯金质,锤碟成形,錾刻为纹,造型饱满庄重。侈口,弧腹,圜底,喇叭形圈足。器壁捶作出上下两层向外凸鼓的莲花瓣纹,每层十片,上下轮廓相合。每一个莲瓣单元里都錾刻有装饰图案,上层主题是动物纹,有鸳鸯、野鸭、鹦鹉、狐狸等。
下层是单一的忍冬花装饰图案。莲瓣上空白处装饰飞禽和云纹。鱼子纹底。两碗内壁分别墨书“九两半”、“九两三”,应是碗的重量。墨书标重显示两碗重量略有差异,但天平实测重量相同。
4、唐舞马衔杯纹银壶
壶的造型采用的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皮囊的形状,壶身为扁圆形,一端开有竖筒状的小口,上面置有覆莲瓣式的壶盖,壶顶有银链和弓形的壶柄相连,这种形制,既便于外出骑猎携带,又便于日常生活使用,表现了唐代工匠在设计上的独具匠心。
银壶的两侧采用凸纹工艺各塑造出一匹奋首鼓尾、跃然起舞的骏马。壶上的骏马就是唐代有名的舞马形象,《明皇杂录》记载,玄宗曾在宫中驯养舞马400匹,每年8月初,玄宗生日时,则给这些舞马披上锦绣衣服。
按着“倾杯乐”的节拍,跳舞祝寿,高潮时,舞马跃上三层高的板床旋转如飞,有时还让壮士把床举起,让马在床上表演,而少年乐工则站在周围为马伴奏。
亦有诗描写舞马完成表演后的神态:“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棹尾醉如泥。”此壶的舞马形象正好与书中记载相互印证,是十分难得的文物珍品。
5、唐兽首玛瑙杯
唐兽首玛瑙杯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选材精良,巧妙利用玉料的俏色纹理雕琢而成。杯体为角状兽首形,兽双角为杯柄。嘴部镶金帽,眼、耳、鼻皆刻画细微精确,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
唐兽首玛瑙杯上口近圆形,下部为兽首形,兽头圆瞪着大眼,目视前方,似乎在寻找和窥探着什么,兽头上有两只弯曲的羚羊角,而面部却似牛,所以不能认为造型完全出自写实的手法。
但看上去安详典雅,并无造作感。兽首的口鼻部有类似笼嘴状的金冒,能够卸下,突出了兽首的色彩和造型美。
I. 陕西历史博物馆各展厅特色
1、第一展厅
第一单元——《人猿揖别》,以距今115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大荔人、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先民遗存,再现了中华民族生机勃勃的童年和文明的曙光。
第二单元——《凤鸣岐山》,以陕西作为西周王都拥有的丰富遗迹、遗物,展示了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尤其是伦理精神以及青铜铸造技术。
第三单元——《东方帝国》,重点展示以兵马俑为代表的秦文物,以磅礴的气势和鲜明的军事特征,表现了秦帝国垂范后世的制度文明,以及积极进取、一统河山的时代精神。
2、第二展馆
第四单元——《大汉雄风》,以汉都长安、汉家陵阙和典型汉代文物如汉金饼、西汉“皇后之玺”玉印、西汉鎏金银竹节铜熏炉、西汉彩绘雁鱼铜灯、西汉彩绘陶钟、汉酱釉绿彩云纹陶奁、西汉彩绘骑兵俑、西汉上林铜鉴等,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汉代繁荣的经济、文化、对外开放与交往,彰显其开放进取、开拓强盛的时代风貌。
第五单元——《冲突融合》,以陕西丰富精美的农业民族与草原民族的文化遗存及宗教文物,如汉金怪兽、晋“晋归义羌王”金印、西魏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十六国灵华紫阁服乘金错泥筩、北魏彩绘骑马吹号角俑、南北朝彩绘持盾胡人武士俑、北魏鎏金佛菩萨三尊铜像等,表现了民族大融合、佛教东渐以及文化艺术的繁荣与特征。
3、第三展馆
第六单元——《盛唐气象》,通过隋唐时代典型遗存,展示了中国古代最鼎盛时期的文化风貌,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的国际大都会长安,和沟通东西方交流的丝绸之路,以及隋唐文化兼收并蓄、创新发展而达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七单元——《告别帝都》,展示了唐以后,作为西部重镇和西北区域中心的陕西,依然独具魅力的文化创造和精神传承。
4、唐代壁画珍品馆
唐墓壁画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独具特色的珍贵藏品,共有20多座唐墓的壁画精品近600幅,达1000多平方米。
其中5件(组)18幅被国家定为国宝级,69件(组)82幅被定为一级品。
5、大唐遗宝展
何家村出土玉器、宝石等器物30余件组,包括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兽首玛瑙杯。
6、马文化展
陕西历史博物馆每年还推出6—7个大型临时展览,如《骁腾万里——中国古代马文化展》。
展览由陕西历史博物馆主办,新疆博物馆和甘肃博物馆、山西博物院、青海省博物馆等全国14家文博单位共同协办,挑选了最具各地特色关于马的文物精品。
7、文保修复展
《巧手良医——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展》,是以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为主题的专题性展览,主要展示多年来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方面的举措,展示文物保护修复的理念、方法和技术。
(9)陕西历史博物馆里面有什么扩展阅读:
部分馆藏文物:
1、青铜器
已登录注册3900多件。藏品时代上起商周,下止秦汉。种类有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其中最为典型的商周青铜器,许多器物(如多友鼎、师献鼎等)上铸有史料价值很高的铭文。造型较为典型的有先周凤柱斝、西周牛尊、它盉、战国鸟盖瓠壶和汉彩绘雁鱼灯等。
2、唐代壁画
收藏400多幅,画面面积1000多平方米。是1952年至1989年先后从陕西关中25座唐墓里揭取的。墓主均系唐代三品以上的皇亲国戚和朝廷重臣。画面内容有四神、仪卫、建筑、狩猎、生活及唐与四邻的友好来往等。
3、历代陶俑
已注册2000多件。藏品时代包括秦、汉、北朝、隋、唐和宋、元、明、清。质地有陶、彩绘陶、釉陶和三彩。艺术形象有文武官员、甲士侍卫、男仆女侍、西域胡人,以及天王、镇墓兽和马、骆驼等各种动物。
由于得天独厚的优势,陕西历史博物馆所藏古代陶俑种类多、数量大、等级高,而且产生演变的序列完整,在中国博物馆极为少见,尤其是天真古拙的汉代陶俑和雍容大度的唐代陶俑最为着名。
J. 陕西历史博物馆中都有什么厉害的国宝呢
我们知道,在《国家宝藏》中陕历博从它众多珍贵展品中精挑细选了三件:杜虎符、懿德太子墓壁画《阙楼仪仗图》、葡萄花鸟纹银香囊。陕历博馆长强跃表示,选择这三样“不同风格却又充满故事的文物”,目的是想确保每一件珍宝都能深得不同性别、不同年龄观众的厚爱。如此看来,他们还有许多珍宝因为这个考虑而没露面。下面简单列举几个国历君印象比较深的:
1. 皇后之玺
这枚印章的主人是西魏八柱国之一、鲜卑族上层人物独孤信,它由26个大小不一的正方形和三角形组成,印文内容可分为三大类:公文用印,如“大都督印”、“柱国之印”等;上书用印,如“臣信上疏”等;书简用印,如“独孤信白书”等,这样使得这位身兼数职的独孤信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值得一提的是,独孤信可谓是“中国古代第一老丈人”,他的大女儿嫁给了北周的明帝;七女儿嫁给了隋开国皇帝杨坚;四女儿嫁给了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父亲。因此他作了连续三个朝代的国丈或太上国丈。不过正因为有此渊源,所以隋唐两代最高统治者身上都流淌有少数民族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