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辛亥革命之后民主共和的思想真的就深入人心了吗
不是立竿见影的深入人心,而是一个漫长的逐渐发展的过程,毕竟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的影响是深远的,直到今天,这还是一个艰巨的问题。
❷ 话语权是什么意思
摘要 您好,话语权即说话的权力。
❸ 国际话语权的国际话语权的内容
国际话语权主要涉及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话语施行者、话语内容、话语对象、话语平台和话语反馈。
第一,话语施行者(或传播者)可以是主权国家的官方机构,也可以是非官方组织或群体,其所用符号可以是语言的,也可以是非语言的。
第二,话语内容是反映一个主权国家所关注的与自身利益相关或所承担的国际责任义务相关的观点和立场,可以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但从国际关系发展的现实来说,话语内容往往是由一个主权国家的实力及其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拥有的影响所决定。
第三,话语对象是一个“有话对谁说”并涉及如何选择听众以争取或扩大话语效果的问题,而这与话题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听众所在国的政治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话语对象可以是外国政府和国际官方组织(如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也可以是国际非官方组织(如国际非政府组织)、外国民间组织(如所在国的非政府组织)和民意力量(如议员或议会)等。
第四,话语平台是指话语凭借何种载体或渠道被表达,从而实现话语施行者的权利。就国际环境而言,现代社会中可以使用多种话语平台来凸显国际话语权。以国际舞台为背景的话语平台主要表现有:一是公众媒介,包括传播媒体、互联网和出版物,如电视、报纸、杂志、书籍和网络等;二是国际会议 包括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活动;三是主权国家的对外交流、合作和援助计划,包括政府和民间项目;四是国际间的正式和非正式官方互访活动;五是民意机构,主要是相关国家的议会,可通过电话、传真、传统邮件和电子信箱等及时与这些相关国家的议员进行沟通,或面对面探讨相互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六是民间特别活动,可以是因某一个特定的国家主体利益问题与国际环境相关所引发的公众集会或游行等活动。
第五,话语反馈是指话语所表达的立场、主张和观点等获得的某种结果。这种反馈可以表现为:一是话语没有得到任何实际上的反应,毫无效果;二是话语在某种程度上被关注或得到相应互动,这涉及到话语最终起到了什么作用的问题。前者是与话语权能否实现相关,而后者则是和话语权的增强与否相连。从话语反馈的结果上可以看到,没有作用或结果的话语,就等于是没有话语权 “说话权”和“话语权”不同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说话权可以体现为寻找发出声音的权利,而话语权要追求其所表达的话语能被确认。如2008年的八国集团首脑会议诞生了一个被认同的新集体(“五国”集团),而中国被认为在其形成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因为经济规模,中国的声音是自然更大。 然而重要的是,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不是靠恩赐得来的,而主要是靠有效和灵活的中国政府决策与行动,还要靠中国非官方组织的努力以及中国公民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运用多种话语平台作为入口,让世界通过这些平台了解中国对国际事务的意见。
❹ 什么是历史,历史的撰写者由谁掌握,可信度又是多少
历史的撰写者当然是有史官,或者是(官方)文人掌握。可信度吗?一半而已,有句话讲得好,就是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并不是没有道理,读过历史的会思考的人就会发现这个规律,尤其是封建时代没有言论自由,一切都由官方掌握,自古文人控制着话语权,而官员是一个国家的大脑,个人看不管历史怎么改,我们看历史要懂得逻辑性,谎言是没有逻辑思维的,说的话前后矛盾,怎么分辩要看个人阅历……没有网络时消息闭塞,现在有了网络消息反而太多太杂,所以懂得逻辑性和分辩能力才能更好的研究历史。
❺ 话事权、话语权
什么是“话语权”?
简言之,就是说话权,即控制舆论的权力。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决定了社会舆论的走向。且不说“怎么谈”,单论“谈什么”,就已经由话语权决定了,一旦决定了谈什么,很多问题就谈不了,更何况怎么谈?
话语权是掌握在媒体控制者的手里,掌握在拥有经济权的人手里。他们一般学有所成,控制着媒体和其他经济实体,而他们想说的,一定和自己有关。
❻ 话语权的研究指出
对这些基本程式的书写造成了意识形态的巨大飞跃。道格拉斯媒介研究小组曾指出,在关于工人罢工的报道中,动词“拒绝”“要求”在涉及工会和工人的报道中常被使用。而“提议”或“许诺”等更为肯定积极的词语则出现在雇主身上。研究小组把这种偏见出现的原因归因于无意识的职业习惯和媒介从业人员的阶级背景,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电视中表现的偏见相当严重,已经违背了它理应均衡报道的职责。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电视机构的过度等级化,发现了在他们与“官方的”和“可接受的”信息来源之间存在的紧密的联系,而这导致了新闻总是倾向于给予某些看待世界的方式以优先权。
话语权是一种潜在的现实权力
话语权作为一种潜在的现实权力,更多程度上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关系。对于权力的理解,以科尔曼为代表的“信任——权威”模式认为,权力只能存在于群体中,权力是个人基于利益的权衡由信任(尽管在具体个体上并不总表现如此)而出让对自身一定行动的控制所形成的外部管理约束机制,也就是说个体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出让自身的一部分利益由他人掌控的一种社会行为。
媒介价值和社会舆论影响社会行为
媒体的话语权就是受众出于对个体自己或整个社会发展的形势考虑,将自身的一部分利益由媒体来间接控制(尽管有时候是非自愿的),而这种控制是潜在的,它通过社会的职能部门来完成最终的行为,因为人们并没有给予媒体直接的权力,他只是通过媒介价值和形成的社会舆论影响了社会行为。
公司高管代表公司决策层的一些言论
补充一点,还有公司高管代表公司决策层的一些言论和代表决策层利益的言论。
❼ 延安时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历史经验
话语权是指通过话语所包含的符号、概念、价值观、意识形态等要素在国际国内所产生的影响力、吸引力。话语权的核心是权力关系,具体表现为设置话语议题、赋予话语意义、制定相关规则的权力。党在延安的13年,通过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以设置话语主题,依靠领导集体和知识分子群体以赋予话语意义,借助学习整风、学术争鸣及外国记者进行话语传播,较为成功地建构起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彰显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感染力、解释力。
❽ “发言权”与“话语权”有什么不同
发言权与话语权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
“发言权”是指具有发言的权利,通常是指某个人、单位或国家在公众场合想说话、要说话、能说话的基本权利,而“话语权”则是指某个人、单位或国家在公众场合所说话语的地位分量和作用,即所说话语的权威性、引导舆论的掌控力。
从上述定义来看,“发言权”与“话语权”的区别主要:
一是主体资格不同,比如,在重大国际安全事务中,发言权是以所有联合国成员为主体的,也就是说所有联合国成员都拥有这种说话的机会和权力;话语权则以当事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为主体。二是本质内涵不同,话语权本质上主指说话算数、有效成分相对比较高;发言权泛指说话的机会和权力,不含有权重几率、有效程度等因素。三是说话分量不同,话语权通常特指蕴含着某种引导力、领导力和向心力;发言权泛指所有说话的机会和权力,既包括具有某种引导力的,也包括那些不具有引导力的。
发言权与话语权一般特指国际外交术语比较多见,但国内、单位、个人之间的交往也会时常出现。
以国际外交舞台为例,发言权与话语权既有区别又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发言权是话语权的基础,发言权孕育着话语权,没有发言权就没有话语权,话语权则以发言权为前提,话语权寓于发言权之中,话语权体现了发言权,是发言权地位和作用更高层级的体现,是一种影响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新中国在解放前只有发言权,没有话语权;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和印度等国家通过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加入了联合国,不仅有了发言权、话语权,而且倡导一带一路,成立亚投行,在国际政治军事经济舞台大展身手,挤进了名副其实的大国强国之列,成为话语权的分量更重的国家之一。这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伟大进步。
❾ 话语权是什么意思
摘要 话语权即说话的权力。依据主体不同,话语权分为:个人话语权、群体话语权、政党话语权、国家话语权、民族话语权。主体有无话语权、话语权大小,取决于主体的智慧、学识、实力。话语权最根本的是智慧;智慧中最根本的是思维方式。 以形式逻辑思维方式为代表的线性、非对称、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奠定了西方话语权的基础;以对称逻辑思维方式为代表的对称、非线性、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奠定了中华民族话语权的基础。 话语权,汉语词汇,指的是主体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权力。 话语权是指一种信息传播主体的潜在的现实影响力。 在当代社会思潮中,话语权指影响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