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米乙是什么字
“米乙”不是汉字。
这是一个造字,由“米”字+“乙”字组成,广西沿海地区话发音eī(短音)。米乙是北海的地方特色小吃,白色一块一块的米糕淋上特殊的酱汁而成,味道好吃又不腻,是去北海旅游必吃的小吃之一。
水米乙通体洁白晶莹,口感滑嫩有弹性,配以酱油、醋和蒜等调味料,酸咸可口。而且水米乙一般都有4—5层,吃起来比一般的米乙多了种层次感。夏天可以吃凉的甚至冰冻的,冬天则是加热了才吃,夏冬皆宜。
(1)水米乙有多少年历史了扩展阅读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时候,水米乙就被人们所熟知并且喜爱。在那个时候,对来不及做早餐的人来说,水米乙是不错的选择。北海市和各乡镇早晨的街道上,总少不了卖水米乙的摊,摊旁边坐满了要上学的孩子和准备上班的大人。
发展到现在2015年水米乙的吃法也越来越多,在北海地区其中最受欢迎的要数炒水米乙,在北海的每个农贸市场或者菜市场均有销售,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在许多酒楼、茶楼也逐渐将这道小吃作为一道小炒上桌入堂了。
Ⅱ 水米乙的水米乙 - 制作方法
水米乙原料材料:大米,煮熟的米饭,打浆机,蒸屉(无孔),酱油,白醋或者陈醋,蒜
制作步骤:水米乙的制作方法简单,材料也容易准备,但工序比较多而且重复,要有耐心才能做出好吃的水米乙。
水米乙
1.将大米加水打浆,制成米浆备用;如果在大米中加入煮熟是米饭一起打浆,得到的米浆做成的水米乙更有弹性; 水米乙一般都有5层
2.把打好的米浆倒入蒸屉,铺满一层,蒸熟;
3.再倒入米浆,铺满与上次相同厚度的一层,蒸熟;
4.重复第3步;具体要几层看个人的准备与想法,一般是5层左右,这样的水米乙吃起来层次感明显,味道也好。
水米乙调味料(蘸料)
调味料可以按自己的口味准备,酸甜咸辣都各有风味。这里介绍北海最常见的一种:酱油和醋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就看自己是喜欢咸一点的还是酸一点的;再拍碎两粒蒜放进酱油醋里,既能提鲜味道,又能又杀菌的作用,一举两得。
公馆制法
公馆蒸盖米乙的做法是:先把米浸泡到发软,磨成浆,用一个直径60-80cm的竹盖放在大锅上蒸(与蒸包子差不多),然后将磨好的米浆舀进盖里,每层不能超过2mm,等第一层五、六成熟时便加第二层,每一盖米乙一般5-6层,蒸到最后一层时,高潮就到了,上面铺一层2-3mm高的“佐料”,“佐料”比较讲究:有猪肉、虾米、木耳、芹菜、竹笋等。在蒸的时候掌握好火候,蒸出的饐就会鲜、嫩、滑。
蒸好后,将整盖的米乙从锅里端出来,用水果刀先割直线(每条线隔4cm),然后斜45度角割斜刀,间隔10cm左右,这样每一小块就成了棱型状了。小朋友喜欢象吃云片糕一样,一层一层地剥来吃。[1]
Ⅲ 水籺的历史传说有什么
水籺也叫“盖籺”,盖籺是客家人的称法,其它地方称水籺。“籺”这是一个造字,由“米”字+“乙”字组成,发音eī(短音)。
“盖”,顾名思义,就是盖东西的用器。农村的客家人,装饭、装粥用的是钵头。这里所说的“盖”,就是用来盖住钵头的用篾和篾骨织成的竹器。
Ⅳ 水米乙的水米乙 - 起源追溯
客家人的盖米乙农历七月十四快要到了,在客家风俗习惯里,七月十四也算是个比较大的节日,有俗语云:五月节,包粽米乙;七月十四砻盖米乙。
先说说什么是“盖”。“盖”,顾名思义,就是盖东西的用器。农村的客家人,装饭、装粥用的是钵头。这里所说的“盖”,就是用来盖住钵头的用篾和篾骨织成的竹器。这些盖,一般为圆形,有大有小,小的,只比一个巴掌大一些,大的,可和一个牛二锅那么大。
客家人的盖米乙,说白话和廉州话的人称为“水米乙”,广东湛江人称为“簸箕炊”,但无论是“水米乙”还是“簸箕炊”,都是没有心(配料)的,而客家人的盖米乙是有心的。
盖米乙的制作方法是:
把大米洗净、泡软,拿去用石砻砻成米浆。
砻盖米乙,既要力气又要技巧。说要用力,就是一个人(当然可二人)捉住砻勾用力推那个沉沉的石磨,砻完一钵米,真是腰酸手痛。而那个舀米进砻的人(一般是女的),则要眼疾手快,前面推砻的,一圈推过去,舀米的则要很快地舀了米放进去,如果不快,则有可能会给砻勾碰伤手。一勺舀好,看看米全漏进去了,又一勺放进去。如此推啊推啊,舀啊舀,不一会就可见白花花的米浆从石砻的缝隙里流出来。砻好米浆后,则要做盖米乙的配料,也就是盖米乙心。盖米乙心一般用竹笋、猪肉、炒好的鸡蛋、木耳等混合配制而成。
砻,七月十四,客家人用它砻盖米乙,八月十五,客家人用它砻豆腐。蒸盖米乙开始了。用锅头煮开水,在锅头里放一个木架,把盖放在木架上,把米浆舀进盖里,薄薄的铺开,盖上锅盖开始蒸,蒸到看看起泡泡了,即表示米乙熟了,就又可以舀进米浆铺上第二层。如此反复制作,直到最后的二、三层,即可放入配料和花生油或猪油一起蒸(最后一层的配料为最多),待到蒸熟,这锅盖米乙算是制作完成。一盖盖米乙,一般都有十层八层之多,且米乙肉白色,配料有褐色(木耳),有黄色(鸡蛋),层次分明,喷香诱人。[2]
吃盖米乙,一般是把盖米乙用刀(或篾骨)割成菱形的一块块,大人放在碗里一口一口地咬着吃,小孩子则放在手上,一层一层地剥开来吃,想吃舍不得吃的样子,细嚼慢咽,吃得有滋有味,韵味悠长。 盖米乙当然不一定非到七月十四才可砻来吃。平时,有些人家去村,亦可砻了盖米乙去村。记得一次一位亲戚来我家,担了一担四角箩的盖米乙来,打开四角箩的盖,混合竹笋香、猪肉香的盖米乙香味直扑鼻而来……
人们创造了节日文化,同时也享受这种文化所带来的欢乐。这种节日,激发了艺术、饮食创造行为。如春节贴门神、年画,是一种艺术创造,七月十四砻盖米乙,是一种饮食创造,而且是客家人的一种聪明才智的创造:米怎么能变成米浆呢?于是客家人制造了石砻,石砻难做啊,对着一块大石头,又要凿又要铲……但是客家人硬是做出来了!“只有上无去的天,没有过不去的水。”这是客家人的谚语,一切生活的需要,都可以创造出来。客家人的生活,是丰富多彩而迷人的生活。客家人在世代过着的艰苦山区生活中,把自中原迁徙时带来的中原古老生活风格糅进当地生活环境所成就的风气中,形成自己特殊的生活习俗。
往日,在合浦县城,可看见一个骑着三轮车的人在卖盖米乙,但这种盖米乙是正宗客家盖米乙的变种,把心全放在了米乙面上,这样吃起来就不够味道了,加上这个人的形象实在不佳,整个人“油高漫抵”(客家话,衣服很久不洗而非常脏)的,实在不敢吃他的盖米乙,倒是家乡干净的、真真正正的盖米乙才好吃。七月十四到了,出门在外的人们很想念家乡的盖米乙!
Ⅳ 河姆渡遗址距今有多少年的历史
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余姚市罗江乡河姆渡村东北,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3年开始发掘。河姆渡遗址位于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
河姆渡遗址发现于1973年,遗址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经测定,最下层的年代为7000年前。通过1973年和1977年两次科学发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是我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曾多次出国展览,深深地震撼着整个世界。
河姆渡遗址是世界闻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总面积约四万平方米,堆积厚度四米左右,上下叠压着四个文化层,其中,第四文化层的时代,距今约七千年,是我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地层之一。第三、四文化层保存了大量的植物遗存,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和构件,以及数以千计的陶器、骨器、石器、木器等。
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在浙江省余姚县的河姆渡遗址首先发现,故于1976年命名。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平原,并越海东达舟山岛。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公元前6000年。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确立,扩大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领域,说明在长江流域同样存在着灿烂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
该文化目前唯一经过较大规模发掘的是河姆渡遗址,在1973~1974年和1977~1978年,由浙江省文管会、浙江省博物馆主持,进行了两期发掘。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在浙江鄞县辰蛟,宁波八字桥,舟山白泉、大巨等地,都发现有河姆渡文化的晚期遗存。
河姆渡遗址位于河姆渡镇金吾庙村(原罗江乡浪墅桥村)。它是1973年夏天当地农民建造排涝站时发现的,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自下而上叠压着4个文化层,根据北京大学碳14实验室测定,第四文化层距今约7000-6500年,第三文化层距今约6500-6000年,第二文化层距今约6000-5500年,第一文化层距今约5500-5000年。该遗址于1973年和1977年冬进行过两次考古发掘,合计面积2630平方米,出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原始艺术品等文物6700余件,还发现丰富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积的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采集的植物果实及少量的墓葬等遗存。所有这些,为研究我国远古时代的农业、建筑、制陶、纺织、艺术和东方文明的起源以及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文的演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河姆渡遗址第一、二文化层的出土文物与省内湖州邱城遗址下层及嘉兴市郊马家滨遗址的器物相似,第三、四文化层的出土文物,在我省是新发现,而且它已拥有较为发达的耜耕农业、采用榫卯技术的干栏式建筑,在国内同时代的遗址中它的生产、生活水平处于领先地位,因此是一支全新的考古学文化,暂时命名为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遗址发现后,在海内外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为尽快把它公诸于世,1976年4月,国家文物局、浙江省文化局在杭州召开“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工作座谈会”(实际是一次研讨会),来自北京、上海、陕西、广东、福建、安徽、浙江的专家学者和余姚县、罗江乡的代表共60多人参加了这次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在7000年前长江流域同样有着繁荣的原始文化,与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一致同意了对河姆渡文化的命名。1980-198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相关市县文管会在宁绍平原作了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普查,近年来在基本建设中又陆续发现了一些,至今共发现河姆渡文化类型遗址47处,分布于钱塘江以南的沿海地区和舟山群岛,其中以姚江平原最密集,计有25处,因此可以说,余姚是河姆渡文化的故乡。
Ⅵ 我国水稻种植有多少年的历史
我国水稻种植有7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中记载大禹时期曾广泛种植水稻,夏本纪记载: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大禹命令伯益给大家分发水稻种子,种在水田里,还命令后稷(周的先人)给大家分发食物。没有食物的地方,他就命令有多余的地方,分给那些少的地方。
(6)水米乙有多少年历史了扩展阅读
水稻起源:
目前掌握的生物学证据显示,野生稻可能在大约8500年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被驯化为粳稻。之后与黍、杏、桃等作物一起由商人和农民传到印度,通过与野生稻的杂交于约3900年前在恒河流域转变为籼稻,后又传回长江中下游地区。
水稻在全球的分布范围:
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南亚、地中海沿岸、美国东南部、中美洲、大洋洲和非洲部分地区,中国北方沿河地区也种植稻。也就是说,除了南极洲之外,几乎大部分地方都有稻米生长。世界上种植水稻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印度,种植面积将近5千万公顷,总产量为1亿5千万吨。
中国水稻:
中国水稻的种植面积为3千万公顷左右,居世界第二,但是中国是世界上水稻产量最高的国家,总产量高达2亿吨以上。
Ⅶ 黄果树瀑布有多少年的历史
古代着名旅行家徐霞客在300多年前就对黄果树瀑布有过描述,也是中国历史上对黄果树瀑布进行详尽记载的第一人.
黄果树瀑布(Huangguoshu Falls)以其雄奇壮阔的大瀑布、连环密布的瀑布群而闻名于海内外,十分壮丽.并享有“中华第一瀑”之盛誉.黄果树风景名胜区位于贵州西线旅游中心安顺市西南45公里处,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境内,东北距贵州省会贵阳市150公里,有滇黔铁路、株六复线铁路、黄果树机场、320国道、贵(阳)黄(果树)高等级公路贯通全境,新建的清(镇)黄(果树)高速路直达景区.景区以黄果树瀑布为中心,以瀑布、溶洞、地下湖为主体.
着名的黄果树大瀑布,是贵州第一胜景,中国第一大瀑布,也是世界最阔大壮观的瀑布之一.景区内以黄果树大瀑布(高77.8米,宽101.0米)为中心,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科学手段,测得亚洲最大的瀑布———黄果树大瀑布的实际高度为77.8米,其中主瀑高67米;瀑布宽101米,其中主瀑顶宽83.3米.,分布着雄、奇、险、秀风格各异的大小18个瀑布,形成一个庞大的瀑布“家族”,被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评为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列入世界基尼斯记录.黄果树大瀑布是黄果树瀑布群中最为壮观的瀑布,是世界上唯一可以从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位观赏的瀑布,也是世界上有水帘洞自然贯通且能从洞内外听、观、摸的瀑布.明代伟大的旅行家徐霞客考察大瀑布赞叹道:“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甚雄伟;所谓‘珠帘钩不卷,匹练挂遥峰’,俱不足以拟其壮也,高峻数倍者有之,而从无此阔而大者”.
Ⅷ 米乙 怎么读啊,不会五笔
读作:hé,是籺的异体字,打不出来,含义与籺相同,写法如下:
相关组词:只有两个
1、块籺[ kuài hé ]
广东粤西地区着名的小吃之一,其味道分为咸味与甜味两种。
2、糠籺[ kāng hé ]
糠覈。指粗劣的食物。
同音字:和、合、何
一、和hé
释义:
1、平和;和缓。
2、和谐;和睦。
3、结束战争或争执。
4、(下棋或赛球)不分胜负。
5、姓。
6、连带。
7、引进相关或比较的对象。
8、表示联合;跟;与。
9、加法运算中,一个数加上另一个数所得的数,如6+4=10中,10是和。也叫和数。
10、指日本。
二、合hé
释义:
1、闭;合拢。
2、结合到一起;凑到一起;共同(跟“分”相对)。
3、全。
4、符合。
5、折合;共计。
6.应当;应该。
7、旧小说中指交战的回合。
8、在太阳系中,当行星运行到与太阳、地球成一直线,并且地球不在太阳与该行星之间的位置时,叫做合。
9、姓。
10、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
三、何hé
释义:
1、疑问代词。
2、副词,多么。
3、姓。
Ⅸ "米乙"字怎么打有没有这个字呢
“米乙”不是汉字。
这是一个造字,由“米”字+“乙”字组成,广西沿海地区话发音eī(短音)。米乙是北海的地方特色小吃,白色一块一块的米糕淋上特殊的酱汁而成,味道好吃又不腻,是去北海旅游必吃的小吃之一。
水米乙通体洁白晶莹,口感滑嫩有弹性,配以酱油、醋和蒜等调味料,酸咸可口。而且水米乙一般都有4—5层,吃起来比一般的米乙多了种层次感。夏天可以吃凉的甚至冰冻的,冬天则是加热了才吃,夏冬皆宜。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时候,水米乙就被人们所熟知并且喜爱。在那个时候,对来不及做早餐的人来说,水米乙是不错的选择。北海市和各乡镇早晨的街道上,总少不了卖水米乙的摊,摊旁边坐满了要上学的孩子和准备上班的大人。
发展到现在2015年水米乙的吃法也越来越多,在北海地区其中最受欢迎的要数炒水米乙,在北海的每个农贸市场或者菜市场均有销售,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在许多酒楼、茶楼也逐渐将这道小吃作为一道小炒上桌入堂了。
Ⅹ 水米乙的介绍
水米乙,水米乙通体洁白晶莹,口感滑嫩有弹性,配以酱油、醋和蒜等调味料,酸咸可口。而且水米乙一般都有4—5层,吃起来比一般的米乙多了种层次感。夏天可以吃凉的甚至冰冻的,冬天则是加热了才吃,夏冬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