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普陀山普济寺跟天台山国清寺,哪个历史悠久
普济寺,俗称前寺,位于舟山市普陀区普陀山白华顶的灵鹫峰南麓,
普济寺外貌[1]
创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后屡兴屡毁,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南巡时下诏重建寺庙,后又赐题额“普济群灵”。
普济寺占地约数亩,寺分两院,为清代干隆年间的建筑。整个寺庙修筑在山势比较宽阔、平坦的地带。大殿内有两颗着名的云南樱花,树粗一人抱不过来,犹如两条蛟龙,遮满了大殿的庭院。每逢春天,殿内的樱花满树火红,与寺周洁白的梨花交相辉映,使整个寺庙,芬芳扑面,分外娇美。 普济寺殿宇之前有一块宽阔的草坪,可供游人休憩娱乐。寺西南侧有一潭青泉,四季涌流。尤其具有特色的是普济寺的大殿,是由一整块一整块的铜瓦建盖的,虽失昔日的光彩,但仍不失其非凡的气势。
国清寺位于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城关镇,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后取“寺若成,国即清”,改名为国清寺。寺庙占地面积7.3万平方米。
隋代高僧智越在国清寺创立天台宗,为中国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发源地,[1] 影响远及国内外。鉴真东渡时曾朝拜国清寺。日本留学僧最澄至天台山取经,从道邃学法,回国后在日本比睿山兴建沿历寺,创立日本天台宗,后尊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为祖庭。
国清寺现存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敕重修。浙江天台国清寺与济南灵岩寺、南京栖霞寺、当阳玉泉寺并称中国寺院四绝。[2] 该寺曾驻锡不少有名高僧,包括唐一行法师、寒山、拾得、济公和尚、日本东密开宗祖师空海大师、日本台密开宗祖师最澄大师等。[3]
国清寺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宋嘉定《赤城志·寺观门二》“景德国清寺”条下称:“在(天台)县北一十里。旧名天台,隋开皇十八年为僧智顗建。先是顗修禅于此,梦定光告曰:‘寺若成,国即清’。大业中遂改名国清。李邕《记》所谓‘应运题寺’是也。唐会昌中废。”
国清寺始是依据天台
国清寺 景观(12张)
宗创始人智顗亲手所画的样式所建的。智顗开创天台宗后,想建一寺庙,作为该宗的正式祖庭,但限于资金,迟迟不得动工。他在临终遗书晋王说:“不见寺成,瞑目为恨”。晋王杨广(后为隋炀帝)见书后,极为感动,便派司马王弘监造国清寺。 初建的国清寺寺址在大雄宝殿后面约100米处的八桂峰前山坡上。
唐会昌中(约845年),原寺毁于火,旋即重建。
总的来说:国清的久点
2. 普济寺的介绍
普济寺(原东火神庙),位于川西北安县河清镇。占地面积约20亩,始建于元代,距今已有600余年的悠久历史,当今知名古刹。
3. 五台山的历史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位列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隶属忻州市五台县,西南距省会太原市230公里,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五台山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最早在五台山弘扬佛法的是光明法师桑王澳登(第三代伏藏法王生根活佛),于公元前710年亲自赴五台山传播佛教。《名山志》记载:“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寺院建筑最早地方之一。自东汉永平十年,摄摩腾、竺法兰两位尊者白马驮经,来到中国洛阳。次年(公元68年),摄摩腾、竺法兰尊者来到山西五台山时,发现五台山的山形地貌与释迦牟尼佛修行弘法的印度灵鹫山非常相似,遂奏请汉明帝在此修建佛寺。
寺院落成后,取名大孚灵鹫寺(现今显通寺的前身,有“释源宗族”之誉)。其中佛光寺和南禅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两座木结构建筑。
南北朝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北魏孝文帝对灵鹫寺进行规模较大的扩建,并在周围兴建了善经院、真容院等十二个寺院。北齐时,五台山寺庙猛增到二百余座。
到了隋朝,隋文帝又下诏在五个台顶各建一座寺庙。即东台望海寺、南台普济寺、西台法雷寺、北台灵应寺、中台演教寺。
唐代,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了第二个高潮。这个期间据《古清凉传》,全山寺院多达三百所,有僧侣三千余人。此时的五台山,不仅是中国着名的佛教名山之一,而且是名符其实的佛教圣地了,被誉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这是五台山在中国佛教界取得统治地位的发端,也是五台山在封建统治者的利用和主持下,发展成为名山圣地的开始。
唐朝经济繁荣,国势强盛,在国际上声望甚高,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五台山还受到印度、日本、朝鲜和斯里兰卡等国佛教徒的景仰。朝礼五台山和到五台山求取佛经、佛法的外国僧侣很多。
(3)五台县石咀普济寺有多少年的历史扩展阅读:
关于五台山的历史传说
相传五台山原名五峰山,气候异常恶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飞沙走石,夏天酷热难当,农民们根本无法到田里种庄稼。文殊菩萨碰巧到这里传教,看到人们遭受苦难,决定改变这里的气候。
文殊菩萨了解到东海龙王那里有一块神石叫“歇龙石”,可以把干燥的气候变得湿润,于是变成一个化缘的和尚,到龙王那里借歇龙石。
文殊菩萨来到东海,见龙宫外面果然有一块巨石。还没有走到跟前,已经感觉到一股凉气迎面扑来。文殊菩萨见到龙王,说明来意。龙王很抱歉地说:“大法师借什么都行,唯独这块歇龙石不能借。
因为它是花了几百年工夫从海底打捞上来的,清凉异常,龙子们每天工作回来,汗水淋漓,燥热难耐,便在上面歇息养神,你若借去,龙子们就没有歇息的地方了。”文殊菩萨反复说明自己是五峰山的和尚,是为了造福于人间特地来求援的。
龙王心里不愿意把神石借人,又不便直接回绝文殊菩萨的请求。估计这位老和尚一人无法将石头运走,龙王勉强答应说:“神石很重,没有人能帮助你,你如果能拿得动,就拿走吧!”
文殊菩萨谢过龙王,走到神石跟前,口念咒语,立刻使巨石变成了小小的弹丸。文殊菩萨将弹丸塞进袖筒,然后飘然而去。老龙王惊得目瞪口呆,后悔莫及。
文殊菩萨回到五峰山时,正是烈日当空,因为久旱不雨,大地干裂,人们遭受着深深的苦难。文殊菩萨把神石安放在山中间的一条山谷中,奇迹发生了:五峰山立刻变成一个清凉无比的天然牧场。于是,这条山谷被命名为清凉谷,人们又在这里建了一座寺院,起名叫清凉寺,五峰山也改名叫作清凉山了。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五台山
4. 普陀山普济寺介绍
http://ke..com/view/193575.htm?fr=ala0_1#2
网络里就有详细的,在浙江舟山普陀山普济寺那个条目下
5. 普济禅寺建于哪个朝代
创建于唐朝咸通年间,703年前后
历史
据宋代《庆元志》载:唐武后(则天)于长安三年(703)曾敕建瞿像宝塔于武安寺。唐肃宗,干元三年(760),有一高僧简大师率俩弟子来游武安寺,遂栖止于寺,并扩建武安寺,更名为“宝林寺”,至宋初始改为“广安教寺”与吴郡(苏州)的瑞光、妙严、明觉及万等寺交称为江左五名寺。
另据《吴门有隐》(道光版)及《直塘里志》所载:在北宋真宗祥符年间,有吴中鲁国公,闵荣献罗法堂一座(十八尊)于广安教寺,并重行掘池建塔及募建寺前之桥,桥初名“香化”,亦称“寺前”桥,至明正德年间改为三墩拱形石桥,桥名“普济”。
至明兴武十五年(1382)寺庙奉诏归并,寺更名为“丛林寺”。昔时诗人崔华对古寺盛况有诗云:“一寺千松内,飞泉屋上行”句,描述了当时殿宇之高耸,古林森森,飞檐相接之。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拱宸大师修建,复名“广安寺”。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直塘受倭寇洗劫,寺院被毁大半。
清康熙初,广安寺长云畴大师及普济益修理残寺,遂更名为“普济寺”。清嘉庆年间重修,据《直塘里志》载:道光年尚有部分殿宇。在民国初镇上遗老秦介甫记得在光绪年间殿宇受火灾而毁,所剩无几。至解放初,仅存庑屋十余间和山门,“文革”期间,被改为民宅和工厂。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为满足广大佛教信徒宗教生活需要,1995年6月,经太仓市政府批准恢复开放,现建有山门、大雄宝殿、三圣殿等附房,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
僧侣
普济寺于1996年5月,经正式登记为宗教活动场所。现有尼众7人,圣柱法师任该寺监院。
6. 建昌药王庙,普济寺的历史资料
药王庙
名称来历
清朝崇德年间,当地连年发生自然灾害,传说供奉药王孙思邈,能够感动上帝,免除自然灾害。于是建庙朝拜药王,由此得名药王庙
●地理位置
药王庙镇位于建昌县东部,东经120°3′12″,北纬40°1′9″,南与兴城市三道沟满族乡、建昌县八家子镇相连,东面与兴城市药王满族乡、连山区新台门镇相邻;北与小德营子乡、二道湾子蒙古族乡接壤,西与巴什罕乡、杨树湾子乡接壤。境内有魏塔铁路由东至西通过,省级318公路由东至西北通过,朱小线公路贯穿镇区,建兴高速公路有38公里着手筑建。药王庙镇总面积为216.7平方千米。
●政区沿革
1949年冬,建昌县第十区药王庙区公所,撤销中心村,将54个行政村合并为23个行政村。
1950年夏,遵照中央人民政府《区乡(村)各界人民代表会和区、乡(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建立药王庙区人民政府和各村人民政府。
1956年3月,改药王庙区人民政府为区公所,药王庙区共有11个乡。
1958年春,成立药王庙区级农业生产合作社,9月20日,成立药王庙人民公社,下设11个管理区,292个生产队;
1968年5月成立药王庙公社革命委员会,下设14个大队革命委员会。
1984年1月,根据上级指示,撤销公社和大队的组织机构,建立乡政权。党委改称:0药王庙乡委员会;公社改称药王庙乡人民政府,下设122个村民组。
1986年12月8日,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药王庙乡成立药王庙镇。
●政区划分
2002年9月5日,原药王庙镇和鸽子洞乡合并成新的药王庙镇,下辖18个行政村:药王庙村、杜杖子村、邱营子村、红旗村、上窑村、康家沟村、杨树屯村、隆合公村、鸽子洞村、高家杖子村、四家屯村、林家店村、于家屯村、响鸡村、安桦村、药王石村、兴铺村、施家杖子村。
●自然条件
药王庙镇地处六股河的中上游阶段,峰岭连绵,沟壑纵横,五条大沟围绕着一川谷盆地构成了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自然地貌。药王庙一年四季分明,属于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温度8.2℃,最高气温40.7℃,最低气温-26.9℃,年有效积温3700—4200℃,日照2915小时,无霜期165天左右,年降水量560mm左右。六股河流经该镇7个自然村,红旗河流经3个村,两河水质较好,两岸土质肥沃,盛产粮棉,亦宜水果,为建昌东岭下的棉果林区。药王庙镇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辖区内藏有大量的石灰石、白云石、玄武岩、重晶石和煤、铁、锰等矿产资源,具有开采价值。镇内另有丰富的温泉和冷泉水资源,两泉开发将成为药王庙镇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普济寺,俗称前寺,位于舟山市普陀区普陀山白华顶的灵鹫峰南麓,创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后屡兴屡毁,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南巡时下诏重建寺庙,后又赐题额"普济群灵"。
2.普济寺,俗称前寺,位于舟山市普陀区普陀山白华顶的灵鹫峰南麓,创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后屡兴屡毁,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南巡时下诏重建寺庙,后又赐题额"普济群灵"。
普济寺是普陀山的佛教活动中心,一切重大的佛舜活动在此举行。十年动乱中,殿宇佛像受到破坏。1979年,国家重视名山修复,贯彻落实宗教政策,今殿堂楼阁,已修葺一新。每日来普济寺进香的善男信女和寻胜探幽的旅游者络绎不绝。
普陀山佛协第二届代表大会于1993年11月23日至27日在普陀山普济寺隆重召开。
7. 普济寺的历史沿革
普济寺在西海南沿48号。始建年代无考,重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因地势高而俗称高庙、关帝高庙,也叫华陀庙。清康熙年间曾为大学士明珠家庙。清咸丰十年(1860) 恭亲王奕欣将关押在刑部监狱的英法联军代表巴夏礼等人送至此处囚禁。原为道观,民国期间改为佛寺。
8. 普济寺正门最后一次开门是哪一年让一生改变
没有记录最近一次开门时间。但是60年开一次。
简介
普陀山普济寺又名“前寺”,是普陀山上最大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寺院,里面供奉着世界上唯一一座观音正身像。坐落于普陀山白华顶南、岭鹫峰下,它的前身就是有名的“不肯去观音院”,终年香火缭绕。康熙曾下旨修建保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并赐匾额“普济群灵”,称“普济禅寺”至今。
占地3.7万平方米的普济寺的山门不同于别的寺院,正门每隔60年开一次,延续至今。寺内共有大圆通殿、金刚殿等十大殿、十二楼、七堂等总计231间。大圆通殿是主殿,宏大巍峨,可容近3000人。这里供奉的观音圣像是世界上唯一观音正身像。
(8)五台县石咀普济寺有多少年的历史扩展阅读
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浙江普陀山的普济寺有三扇山门,正中为大,叫中山门;它的东边是东山门,西边是西山门。中山门的几扇大门长年累月关闭着。人们平时只能从东、西边门进出。全国解放后至今,虽开了几次,但次数并不多。
普济寺中山门为何不轻易开,据说这是观音菩萨立下的规矩。
9. 普济寺在哪里谁给介绍一下
普陀山:普陀山(Mountain Putuo)是舟山群岛1390个岛屿中的一个小岛,形似苍龙卧海,面积近13平方公里,与舟山群岛的沈家门隔海相望,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7年5月8日,舟山市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普陀山以其神奇、神圣、神秘,成为驰誉中外的旅游胜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在浙江省舟山岛东侧。属普陀县。浙江沿海渔民早就来此捕鱼,最早寺庙建于858年,由日僧慧锷主持其事。现有普济寺、法雨寺、盘陀庵、灵石庵等寺庙和潮音洞、梵音洞等名胜。 普陀山是全国着名的观音道场,其宗教活动可溯于秦,原始道教及仙人炼丹遗迹随处可觅。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梵僧来谒潮音洞,感应观音化身,为说妙法,灵迹始着。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僧慧锷大师从五台山请观音像乘船归国,舟至莲花洋遭遇风浪,数番前行,无法如愿,遂信观音不肯东渡,乃留圣像于潮音洞侧供奉,故称“不肯去观音”。后经历代兴建,寺院林立。鼎盛时期,全山共有3大寺、88庵、128茅蓬,4000余僧侣,史称“震旦第一佛国”。 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辰日、六月十九观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四方信众聚缘佛国,普陀山烛火辉煌、香烟燎绕;诵经礼佛,通宵达旦,其盛况令人叹为观止。每逢佛事,屡现瑞相,信众求拜,灵验频显 。绵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动,使普陀山这方钟灵毓秀之净土,积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观音大士结缘四海,有句俗语叫:“人人阿弥陀,户户观世音”,观音信仰已被学者称为“半个世界的信仰。” 普陀山四面环海,风光旖旎,幽幻独特,被誉为“第一人间清净地”。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涛声,皆充满佛国神秘色彩。岛上树木丰茂,古樟遍野,鸟语花香,素有“海岛植物园”之称。全山共有百年以上树木66种、1221株。不仅有千年古樟,还有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普陀鹅耳枥。岛四周金沙绵亘、白浪环绕,渔帆竞发,青峰翠峦、银涛金沙环绕着大批古刹精舍,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岩壑奇秀,磐陀石、二龟听法石、心字石、梵音洞、潮音洞、朝阳洞各呈奇姿,引人入胜。普陀十二景,或险峻、或幽幻、或奇特,给人以无限遐想。不少名胜古迹,都与观音结下了不解之缘,流传着美妙动人的传说。 普陀山主要景点有三大寺:普济禅寺、法雨禅寺及慧济禅寺,普陀标志为南海观音大铜像。令人驻足观望、超尘脱俗、渐近禅境、乐不思蜀的还有自然景观和庙宇相结合的西天景区,尤其是紫竹林风景区,包括紫竹林禅院、不肯去观音院、南海观音立佛等六个风景点,以上景点是普陀山的精华所在。每到夏日来临,来山避暑的游客纷纷聚集到浙江省第一个海滨浴场——百步沙,使普陀山又增加了一道亮丽的景观。普陀山凭借其特有的山海风光与神秘幽邃的佛教文化,很早就吸引众多文人雅士来山隐居、修炼、游览。据史书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普陀山即为道人修炼之宝地。秦安其生、汉梅子真、晋葛雅川,都曾来山修炼。普陀山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唐代就成为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交往的必经通道和泊地。至今山上仍留有高丽道头、新罗礁等历史遗迹,流传着韩国民族英雄张保皋等事迹。 自观音道场开创以来,观光揽胜者络绎不绝。宋陆游、明董其昌等历代名士,都先后登山游历。历朝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或吟唱,或赋诗,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诗文碑刻,使普陀山文物古迹极为丰厚;唐宋元明清五朝近20位帝王为了祈求国泰民安,特遣内侍携重礼专程来普陀山朝拜观音。明太祖朱元璋、清圣祖康熙还多次召见普陀山高僧,赐金、赐字、赐佛经、赐紫衣,礼遇有加;新中国历任中央领导人也都亲自莅临普陀山视察、指导工作。五朝恩宠,千年兴革,佛国香火,由是鼎盛,赫赫声名,广播远扬。 历经数十年艰辛的建设、开发和保护,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日趋规范化、制度化,旅游秩序井然,景区社会稳定,相继荣获了“国家级安全山、文明山、卫生山”、国家5A级旅游区、全国旅游消费者权益示范单位、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等荣誉,还通过了ISO14001环境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和获得全国第四家ISO14001国家示范区荣誉等。 优越的人文环境、一流的旅游服务使普陀山常年游人如织,四季佛事不断。2004年接待游客 230多万人次。每年三大香会节以及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普陀山之春”旅游节期间,游客更多,香火更旺。 路上行人摩肩接踵,虔诚朝拜,一派“海天佛国、琉璃世界”庄严而又繁荣的景象。 普陀山已经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成为集礼佛观光、避暑度假、文物考古、海岛考察、书画写生、影视摄制、民俗采风于一体的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