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靖江王府与岭南第一陵都有什么历史
据史料记载,西汉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始安县建立,这就是桂林城的前身。到唐代,桂林城已经呈现出“殿若长城,南北行旅皆集于此”的兴旺发达景象。公元1133年,桂林被南宋朝廷升为靖江府,成为“南控岭南,西抑滇黔”的西南都府,这种战略地位一直延续到近代。
公元1368年,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君临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继汉高祖之后又一位布衣出身的开国皇帝。他踌躇满志,希望江山永属朱明王朝,将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侄孙分封到全国重要州府,建藩封王。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其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驻藩桂林,统辖西南。洪武九年,朱守谦正式驻藩桂林。
“百僚已睡朕未睡,百僚未起朕先起。”当朱元璋日理万机,吃饭走路都想着政务时,朱守谦这个扶不起来的阿斗,却骄奢淫逸,“好比群小,粤人怨咨”。为了维护统治、稳固政权,朱元璋只得将其废为庶人,调离广西。建文二年(1400年),朱守谦的嫡长子朱赞仪承袭王位,永乐元年(1403年)到桂林复藩。自此世代相袭,靖江王在桂林统治共历时280年,王位共传14人,是明藩中延续时间最长的一个藩王。
靖江王府自洪武五年起在独秀峰下营建,历时20年建成,所耗人力、财力难以统计。王府占地18万平方米,王府建筑以独秀峰为中心,山南为宫殿,山北为“御园”,规模宏伟,堂皇富丽。
公元1650年,明朝灭亡后,定南王孔有德改靖江王府为定南王府。1652年,农民军围攻桂林时,孔有德力战不敌,举火自焚,王府也付之一炬。从王府的大火中逃出了一个小姑娘,她叫孔四贞,是孔有德的小女儿。小姑娘逃到了北京,得到了皇室的庇护,慢慢地长大了。为了笼络汉族将领,也为了巩固清王朝在西南地区的统治,深谋远虑的孝庄皇太后将在宫中生活了几年的孔四贞收为义女,并赐予“和硕格格”的封号,又把她下嫁给广西军事首脑孙延龄。但是,和硕格格的丈夫在西南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中早逝,她只能重返京城,度过孤独的后半生。后来,和硕格格郁郁而终,她的陵墓所在地至今仍被称为“公主坟”;再后来,这位汉族格格的传奇故事被一位叫琼瑶的作家演绎成了一部小说,这部小说又被改编成了清宫电视剧,曾经红遍大江南北,这就是大家熟知的《还珠格格》。
昔日的靖江王府走过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当年几乎焚烧殆尽,如今只有保存下来的宫殿基址、勾栏望柱、云阶玉陛、青石甬道及出土的琉璃瓦当,依稀可见王府当年的恢弘气势。清代,靖江王府改为“贡院”,民国时期成为广西省政府所在地,现在这里是广西师范大学的校园了。早已不见了龙子龙孙,只剩下院子里的龙爪树,仿佛还在述说着遥远的往事,渐渐变成若有若无的传说弥漫在校园的空气中,飘向它的归处——靖江王陵。
刚刚下过雨的清晨,天地有些迷朦,再加上草深林密,连向导也会一不小心走错了路。寻寻觅觅,直到发现地上的明代瓦片,才知道已经进入靖江王陵的地界。
在靖江王陵,随便捡起地上的一块砖瓦仔细观看,都能感受到那些绿色琉璃瓦的釉面上静静散发着的明朝的气息。
靖江王陵背倚桂林城东最高峰尧山,气势雄伟,占地105平方公里,共有明代王亲藩戚墓葬三百多座,其中王、妃合墓11座,现存石刻三百多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保存之完好为我国藩王陵寝中仅有,被称为“岭南第一陵”。
根据当时的墓葬规制,第八代靖江王朱邦宁的陵墓正面建有神道,神道两侧陈列着两米多高的石人、石兽组成的仪仗。石人有文臣、武将、侍者,石兽中,站兽有神兽麒麟、獬豸,蹲兽有猛兽老虎和狮子,跪兽有驯兽大象和羊,各种雕刻栩栩如生。这些石像用于王陵前,显示着靖江王族的高贵、权威和尊严。
松软的黄土之上却树立了这些坚硬的冷石刻,每二座陵园都像举起了一面面神圣的旗帜。石刻雕像是王陵的盔甲,为陵园抵抗侵犯;是陵园的衣裳,为王陵遮盖历史。
仪仗的最前面是华表,在王陵中称为“望柱”。立“望柱”寄兴旺家族之意,可叹的是靖江王府早已衰败,王陵前一侧的望柱也只剩下了莲花底座,徒然地面对着苍天。
在文臣石像的身后立有一块碑,以前一直以为是一块无字碑,后来有专家考证说,碑上应该是有字的。那么字的内容又是什么,它讲述了怎样的历史?现在已无人确知。我们知道的是,昔日森然的王家陵墓,如今也会有牧人在这里放牛。平民和贵族最后都归于一抔黄土,一切绚丽和辉煌,都在漫漫岁月中,被黄土掩埋成了一团迷蒙。
着名的北京十三陵也是明代的帝陵,陵前有一条总神道,这也是明代帝陵的一大特征;而靖江王陵中每一座陵墓前都有自己的一条神道。北京的十三陵里只有一套石座仪仗,但是靖江王陵里每一个陵寝都有一套完整的石座仪仗。目前已经发现的靖江石座仪仗大概有三百多件,在数量上大大超过了北京十三陵。从靖江王陵的规模上,专家推断出,明代的桂林是一座非常富庶的南方城市,而靖江王虽然只能称得上是南方的一个小王,但他所拥有的财富依然是非常可观的。
靖江庄简王陵刚刚完成修复工作,它分为地表建筑和地下墓室两部分,从地宫的入口看过去墓气森森。当年考古队进驻的时候,大部分的墓葬品都被盗走了,只剩下一些造型精美的梅瓶。与被盗的大量宝物相比,这些梅瓶虽然微不足道,却也是世所罕见、极为珍贵的物品。
靖江王陵共出土梅瓶二百多件,现在保存在桂林市博物馆。这些梅瓶口小、肩宽、体瘦,被当代学者誉为“桂林梅瓶”,其中一件“岁寒三友”美人肩青花梅瓶,是中国目前独一无二之作,堪称国宝。在桂林梅瓶的花纹中,还有大量龙的图案。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从汉代起,龙就是皇帝的化身和皇权的象征,而作为皇室亲族的靖江王爷们,自然也可以使用尊贵的龙图案。桂林梅瓶以青花为主,花纹图案还包括婴嬉图、仕女图、连年有鱼、缠枝等等,几乎件件价值连城。
B. 靖江王城的历史发展
从秦始皇北筑长城,南修灵渠开始,便有了桂林。到唐朝时期,李靖在独靖江王城秀峰下构筑子城,千余年来独秀峰和王城一直是政府和学府所在地,从来没有真正向市民和游客开放过,所以过去到桂林的游客,基本上无缘登独秀峰、游王城。
宋代时这里是铁牛寺,元代改为大国寺,后又称万寿殿。明太祖朱元璋封其侄孙靖江王城景色朱守谦为靖江王,此处是藩邸。朱守谦在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开始建府,历时20年才完工。桂林王城先后经历了14位靖江王,后来被清定南王孔有德所占而成为定南王府。清顺治九年,农民军李定国攻克桂林后,孔有德纵火自焚,使有250多年的王城化为焦土。
明靖江王以此地为奠王府基业,占尽桂林地利。明洪武五年(1372) 六月(7月) 改静江府为桂林府,设知府1人,辖2州7县。靖江王设藩于桂林,修建靖江王府于独秀峰南。
清政府将这座靖江王府改为广西贡院,从这里走出了4位状元、585位进士、1685位举人,堪称读书人的福地。走进贡院,不仅可以想象当年科举考试的盛况。还可以参与“模拟科举考试”,并获得“文凭”,亲身感受学子们“十年寒窗”的艰辛和“金榜题名”时的喜悦。
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曾在王城内设立北伐的大本营,运筹北伐大计,现于独秀峰下立有“中山纪念碑”,供后人瞻仰;后为广西省政府,桂系领袖李宗仁、白崇禧的大本营。沧海桑田,经历600余年风雨的王城,虽履遭兵变仍昂首屹立,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明代藩王府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靖江王城南北长556米,东西宽355米,占地面积19.78万平方米,始建于公元1372年,其城垣全部采用巨型方整的料石砌成,城墙厚5.5米,高近8米。王城周围是3里长的城恒,内外以方形青石修砌,十分坚固。城开东南西北四门,分别命名为“体仁”(东华门)、“端礼”(正阳门)、“遵义”(西华门)、“广智”(后贡门)。
坚城深门,气势森严。整个王城的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布局方式营造,中轴线上的承运门、承运殿高大华丽,气势非凡,体现了王权的至上的思想。
方城南面的正阳门,有清代两广总督为表彰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的临桂人陈继昌而立的“三元及第”坊,东华门上的“状元及第”坊则是为道光年间新科状元龙启瑞而建,西华门上的“榜眼及第”坊是为同治年间榜眼于建章而建。
C. 我想收集一切关于靖江王的历史资料和民间故事,谢谢大家了!
http://www.qpgzs.com/cgi-bin/lb5000/view.cgi?forum=16&topic=40
http://www.cafair.com/staticpages/20051216/newgx43a1a7ab-522177.html
尧山, 是桂林城东北十余里的一脉山系, 因先秦时山上有尧帝庙而得名。桂林多石山, 尧山却是不可多得的土山丘陵。因此, 明朝封地桂林的靖江藩国就将此地选为王室落葬的风水宝地。靖江王国前后二百六十余年, 逐渐在尧山一带形成了一个方圆百里的王室墓群。现在得到较好恢复的, 是第三代靖江庄简王的陵墓。其它的王陵, 基本上还保持在荒墓残垣的状态。
在这些荒凉的王陵里, 就有第八代靖江恭惠王朱邦苎和他的滕王妃的合葬墓。陵墓已经被发掘过, 出土的几块石碑, 代替已沉默数百年的墓主人,向今天的人们讲述了一个凄凉的故事, 昭雪了一段深宫中湮灭久远的奇冤。
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 已是靖江安肃王朱经扶去世的第三年了。守孝期满的少年朱邦苎, 已经十五岁了。
就在这年九月, 他接任了父亲的王位, 成为新一代的靖江郡王。
隆重的典礼过后, 穿着庄重繁复冠服的朱邦苎来到了后堂, 拜见自己的两位母亲。
看着面前风度翻翻的儿子, 嫡母太妃徐氏和生母次妃刘氏都是满心欢喜。作为皇族妇女, 在丈夫去世后的这一段日子里, 她们承担了许多力所不能及的责任。现在儿子长成, 这个重担终于放下了。眼下她们最关心的, 就是什么时候可以抱孙子了。
成婚, 才意味着成人。因此, 早在向朝廷请封郡王之前, 王府便已先向朝廷请旨, 为朱邦苎选妃了。
虽然在现代人眼里, 十五、六岁的少年还未到恋爱的合适时候, 但在从前,这却已经是一个可以做父亲的年龄了。在王宫里面, 多得是年少的宫娥侍女,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得到小王爷的青睐。猜想朱邦苎和他的许多堂兄弟们一样, 不可避免的, 和其中的一些女孩子有过亲密的关系。然而即使真有这样的女孩子, 她们也不可能得到任何正式的名份: 因为没有谁能够为朱邦苎生下孩子;更因为小王爷还没有正式娶妻, 按宗法制度他不能够先纳小妾。在这方面, 两位太妃对儿子是管得极严的。
选妃事宜就此紧锣密鼓的开始了。
先在桂林本城寻找, 没有找到符合条件的女孩。于是寻找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终于在清湘找到了一个几近完美的人选, 准备立为正式王妃。这就是本文的第一女主角: 滕王妃。
滕妃美丽善良, 品德才华均无懈可击, 唯一的不足之处, 只是她出身平民,要追溯到远祖才有做过小官的纪录, 祖父也只是因为高寿而得到过一个空衔。虽然她祖母的兄弟做到过户部尚书, 但是那毕竟与滕氏家族关系太远了。因此我们所知道的滕家, 只能算是一个还过得去的乡绅之家而已。
但是除此之外, 滕妃还有着不同一般的身世来历。她的父亲滕榆, 字德收。可是虽然名字好, 平日里又行善积德, 妻子张氏却老大年纪也生不出一男半女来。滕榆着了急, 便叩神求天, 请求老天降福。果然灵验, 张氏不久就有了身孕, 怀胎的时候, 张氏还做了一个奇异的梦, 在梦里, 自己虽然挺着大肚子,却能飞天乘云。
到了张氏孕满生产的时候, 更是有异样的祥瑞降临: 产房里彻夜光明耀眼,整个清湘城都降下了胭脂般的红雨。
生下的是一个漂亮的女孩。滕榆夫妇啧啧称奇, 都认为这个女孩子就是梦中的贵人, 应该郑重其事地养育。因此, 滕氏从小就象男孩一样接受正规的教育。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 女孩最大的富贵无非是成为后妃。为此, 在读书、针线、琴棋之类常规内容之外, 滕榆还特别要小小的滕氏学习封建社会的女性道德准则, 并要求她严格遵守。
果然, 这年的七月二十日, 在朱邦苎受封为靖江郡王之前两个月, 品貌出众的滕氏被作为靖江王妃的唯一候选人, 被送进了王宫。这消息立刻就轰动了清湘城, 人们奔走相告, 滕氏降生时的奇景更是被说得神乎其神。
正当滕家沉浸在一片欢欣之中的时候, 他们并不知道, 桂林城中却有另一家人, 正在因为滕氏的入选而一片愁云惨雾。
王府常常要从民间挑选侍女入宫, 以替换入宫时间已久、要放出嫁人的年长宫女。因为朱邦苎与滕氏缔姻的原因, 王府这年又特地增选了一批侍女, 并将其中出色的几个拔做侍候滕氏的贴身婢女。在这些婢女中有一个郑氏, 她的父亲是王府的护卫军士, 对靖江王府一向忠心耿耿, 而郑氏本人也聪明温驯, 颇得朱邦苎和滕氏的好感。
嘉靖己丑年秋天的一个清晨, 滕妃按礼节送朱邦苎出门, 无意间一回头, 却发现侍立一旁的宫女中, 有一双忽闪的大眼睛正在偷偷的凝视朱邦苎的背影。这双眼睛的主人就是郑氏。当一时忘情的郑氏发现滕妃微笑的目光投向自己时,心中一跳, 脸一下子红了。
这天傍晚, 朱邦苎回到后宫, 邀滕妃共赏菊花。漫天红霞、满园花香, 滕妃见朱邦苎心情极佳, 便主动向丈夫提起纳侍女郑氏为妾的事情。
朱邦苎没有料到滕妃居然会如此大度, 主动劝自己纳妾。其实郑氏脉脉含情的眼神他早已经看在了眼里, 只是与滕妃情投意合, 又尚在新婚, 他不想招惹得小妻子伤心而已。现在滕氏主动将郑氏送进自己怀里, 朱邦苎只觉得心花怒放,哪有拒绝的道理?
这年的十一月初九日, 是一个吉利的日子, 朱邦苎郑重其事地向自己的两位母亲提出纳郑氏为妾的请求, 没想到, 立刻就得到了应允。
徐、刘两位太妃其实早就想要朱邦苎纳妾了, 因为在王府中, 不知何时开始有一种流言在悄悄传散, 说是滕妃的母亲老大年纪才生了这么一个女儿, 只怕滕妃和她的母亲一样, 是难以产育的。两位抱孙心切的太妃早被这些流言搅得心神不宁。现在滕氏如此表现, 真是大合她们的心意。于是两位太妃趁机向朱邦苎提出: 既然要纳妾, 自然是多多益善, 也好多生几个子女。
从小在这方面对自己管得颇为严格的母亲们居然会要自己多纳妾室? 这个突如其来的转变, 令少年朱邦苎措手不及。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表示不必如此。这倒不是他不愿意享齐人之福, 而是觉得自己不过十八岁, 有了一妻一妾也就够了, 再要纳妾也得过几年再说。
母亲们却是不会依的, 而且说做就做, 立即就把王府中的管事秦得叫了来,商量为小王爷选妾的事宜。
秦得等这个机会已经很久了。所谓滕氏可能有不育之症的谣言, 正是他有心散布出去的。
秦得的外甥就是桂林右卫指挥使刘经。刘经那个漂亮非凡的女儿虽然当年失意于王府选妃, 但是由于目高于顶, 虽然三年来求亲的人不少, 却至今还没有找到合意的婆家。而滕氏入宫已两年有余, 可不知道为什么, 册封她为靖江王妃的圣旨却迟迟没有下来(这件事情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我们在后面将会讨论)。秦得与刘经注意到了这个奇怪的现象, 并且一厢情愿地认为, 定是朝廷觉得滕氏不符要求。因此早已经心痒难熬, 想趁这个机会赌上一把, 想法子把滕氏挤走, 好将自己家的女孩推上靖江王妃的宝座。
于是秦得装模做样地在桂林城里城外选了一通, 然后向徐、刘两位太妃禀报说:“省城里待嫁的女孩不少, 但是查找之后并没有很出色的。只有右卫指挥刘经的女儿长得貌若天仙, 求婚的人络绎不绝。太妃们宜速速求娶, 迟了恐怕就来不及了。”
两位太妃听后, 因为秦得与刘家有亲的原因, 对刘氏貌美的说法仍有些将信将疑, 还是要求秦得再多挑几个女子以供自己选择。
秦得为了能让自己的外甥孙女顺利入宫, 冥思苦想了一夜, 终于想出了一个万无一失的办法。
到了太妃亲自为朱邦苎选妾的这一天, 秦得请人将刘氏精心打扮了一番, 和百户陈镛、军士伍用琦两家的女儿一起送进王宫去候选。陈镛和伍用琦的女儿都是相貌平平、品性粗浅的女子, 和盛装打扮的刘氏站在一起, 更显得黯淡无光。越发衬托得刘氏光彩照人。两位太妃一眼就相中了美貌非凡的刘氏。所谓“娶妻取德, 选妾选色”,刘氏既美如天仙, 装扮之后看上去又纯真淑惠, 再加上出身官宦名门, 在两位太妃的眼中简直是十全十美。她们甚至觉得, 就算与滕氏比起来, 刘氏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于是两人都决定选刘氏入宫。
秦得的第一步成功了。现在他又趁机向两位太妃提出: 刘家门第颇高, 因此刘家人并不愿意自己的女儿去做妾室。如果王府一定要纳聘刘氏的话, 需要王府纡尊降贵, 按民间习俗赐槟榔给刘家求聘。这么做虽然不是很合适, 但也算安慰了刘氏的父母。
送槟榔给女方这一习俗, 虽然并没有列入皇家的礼制之中, 但却是民间迎娶正妻的风俗。太妃们认为这个要求有点过分了, 刚开始并不肯答应。但是秦得多年侍奉王族, 对太妃们的心思看得极准。在他的千般哄劝下, 太妃们终于被诱得点了头, 同意秦得将一对槟榔荷包送到刘家去。
秦得有了太妃们的首肯, 自然趁机将这个送槟榔的仪式搞得热火朝天、路人皆知, 为刘氏入宫后的身份能够更进一步而预先大造舆论。随后他回报太妃, 说是刘家已经服从王室的意思, 同意送女入宫了。(了解这件事来龙去脉的人, 都讥笑秦得与刘家不顾廉耻的做法。可是闭处深宫、不谙世事的太妃们对此却一无所知, 压根儿不知道自己上了大当, 为日后多事的后宫种下了祸根。)
这年(嘉靖庚寅年, 也就是纳郑氏为妾的第二年), 十月十四日, 与滕妃同龄的刘氏被郑重其事地迎进了靖江王府, 成为朱邦苎的第三位妻妾。
这年(嘉靖庚寅年, 也就是纳郑氏为妾的第二年), 十月十四日, 与滕妃同龄的刘氏被郑重其事地迎进了靖江王府, 成为朱邦苎的第三位妻妾。
虽然她是妾室, 但由于家世背景在三个女人中最为显赫, 所受的聘礼又超乎礼制, 又或者是因为纳娶刘氏的过程颇为曲折, 所付出的努力也较多的原因, 太妃们对刘氏明显是另眼相看的。所以, 刘氏在王府中的地位颇为特殊, 享受了与滕氏相同的待遇。太妃们甚至还要求滕氏, 应该与刘氏姐妹相称,以完全平等的态度礼遇刘氏。
而朱邦苎呢, 早已经从身边人的形容中对刘氏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在那样的年代, 又身为皇族, 朱邦苎虽然爱着妻子, 却做梦也没想过什么专一。因此我们可以说,秦得不但成功地利用了少年王爷风流多情的天性, 而且还巧妙地吊高了他的胃口。
果然, 刚入王宫, 有备而来的刘氏就立即将十九岁的朱邦苎迷得神魂颠倒。
秦得与刘经对刘氏的信心倒也不是凭空得来的, 新婚燕尔的朱邦苎, 不但看到了一个比自己想象中还要美貌的女子, 更从任性娇媚的刘氏身上感受到了与端庄的滕氏、温驯的郑氏完全不同的万种风情。
善解人意的滕氏宽容地迁就了丈夫,甚至有意给他制造机会。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 朱邦苎几乎寸步不离地呆在刘氏的身边。
所有这些非同寻常的事情, 在秦得的导演下, 在王府中形成汹涌的暗流。对于尚未得到朝廷正式册封的滕氏来说, 身边充满了各种极其危险的信号。甚至于有些势利的奴婢, 都在对这位出身寒微的少女白眼相向。然而滕氏对这一切都无能为力, 只能听天由命。她所有的目的只是让丈夫愉悦, 却从没想过怎么才能保护自己.
和滕氏的委曲求全角成鲜明对比的是: 秦得的计划初战告捷, 得意非凡。一时间, 他和刘家、包括刘氏本人, 都喜形于色地认为, 靖江王妃的凤冠就要戴在刘氏那颗千娇百媚的头上了。
但是秦得和刘家暗地里庆贺的酒席还没有喝完, 才高兴了两个月, 同年(嘉靖九年)十二月初十日, 京城的使臣就来到了桂林城。
使臣是武靖伯赵世爵、礼科给事中曾仲魁。他们不远万里来到桂林, 就是奉了嘉靖皇帝和皇太后的旨意,正式册封已入宫三年的滕氏为靖江王妃的。
人算不如天算, 所有的人都低估了结发妻子在朱邦苎心目中的份量。
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数砸得刘氏头晕眼花。她万万没有想到, 入宫前经过舅爷和父母精心安排的事情, 如今竟会成了一场春梦。自己居然就这样再一次地与王妃的宝座擦肩而过。----自己真的只有做一个小妾的命运了吗? 她实在不甘心。
更令刘氏愤怒的是: 朱邦苎虽然身在自己的闺房中, 却向朝廷上了一道请封滕氏为嫡妃的奏章。这使刘氏非常敏锐地明白到, 自己不过是在以美色事人而已, 一旦色衰便会爱驰。在丈夫的心目中, 自己的真实地位是怎么也比不上滕氏的。
如果说, 进宫前刘氏一心想的都是出人头地的话, 那么, 当她真正看见朱邦苎的时候, 少年郡王俊美潇洒的外表、儒雅出众的才华就更是令她致命的吸引力。她不可抗拒地爱上了这个出类拨萃的少年, 并希望他也能如此疯狂地宠爱自己。----同时获得爱情与荣耀, 已成为刘氏最大的梦想。
而现在, 刘氏却以女人特有的直觉, 比所有的人(甚至包括朱邦苎),都更早地意识到: 朱邦苎真正所爱的女人是滕氏。这一惨痛的认知, 给正沉浸在新婚喜悦中的刘氏以沉重的打击。从这一刹开始, 她的心理失衡了;从这一天起, 她便陷在了终生不得解脱的狂妒里。
不过奇怪的是, 虽然名份已定, 太妃们却依旧对刘氏极为偏爱。她们依旧要求滕王妃必须对刘氏平等相待。在生活待遇上, 刘氏的宫室、侍从及赏赐也绝对不是一个妾室所能够得到的。刘氏甚至还可以和王妃平起平坐。这就很耐人寻味了。至于与刘氏尚在新婚中的朱邦苎, 对这个美貌非凡的女人也仍旧迷恋。这一切使得忿忿不平的刘氏多少找回了一点安慰。
但是刘氏和她的家族并不是这样就能够满足的。在秦得的提醒下, 刘氏想尽办法要把朱邦苎抓在自己身边, 并巴望着能抢在前面生出王子来。与此同时, 刘家开始在王府内外大造谣言, 说滕妃命硬, 不但不能生育, 更将不利于王爷, 乃是克夫之相。
说来也真不巧, 滕氏封妃不到一年, 朱邦苎就患上了当时几乎是不治之症的“痘疮”, 即天花, 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善良的滕妃不愿让侍女们冒染病的危险, 而是自己不分日夜地守候在病榻边。她还向天祷告, 祈求天神让丈夫痊愈, 如果一定要有人死去的话, 就让自己去代替丈夫。
然而有一天, 朱邦苎病情却突然加重, 高烧不止, 昏厥过去。
然而有一天, 朱邦苎病情却突然加重, 高烧不止, 昏厥过去。
太医们跪了一地, 个个面如土色, 乱糟糟地想法施救。
滕妃呆呆地注视着床上任凭太医摆弄, 却毫无知觉的丈夫, 半晌没有言语。
她忽然跪在了太妃的面前, 说:“请母亲们不要悲伤, 这是天神责备我不肯当真替王爷去死, 因此发怒, 现在我就去履行誓言。假如王爷仍旧不能侥幸, 就算是让我为他殉葬吧。”
明朝自朱元璋始,就创下了残酷的后宫殉葬制度。直到明英宗时, 才有一个不忍娇妻爱妾死于非命的亲王在重病时上书, 请求皇帝饶恕他的妻妾。
英宗曾在土木之变中一度失去了帝位, 被弟弟幽禁南宫。曾经向他宣誓效忠的大臣都转投新帝, 只有钱皇后和后宫嫔妃陪伴他度过战战兢兢的幽囚岁月。所有的费用都靠这群女人做针线来换得。钱皇后为了救他, 甚至还失去了一只眼睛和一条腿。这段时光使得明英宗和他的后妃间产生了相依为命的感情, 他早已经不能象别的皇帝那样,仅仅把他的女人看作是泄欲的工具了。堂弟的重病中的恳求再次触动了他,他颁下了旨意。
然而这道救命的圣旨到得太晚了。年青的亲王没能等到圣旨就遗憾地死去了,他没有孩子,身后也就没有一个人为他的女人做主,经办丧事的宗室干脆将他的七位妃妾都送上了不归路。
这件事极大地打击了英宗。几年后,当英宗自己也走到人生尽头的时候,留下了遗诏,从此废止了这条祖宗留下的残忍宫规。
然而几十年后,滕妃却自己提出了代死和殉葬的要求。
话音入耳, 刚刚还在哭泣的太妃们脸色都变了。
殿中一片死寂。
正当滕妃向不知所措的太妃磕下头去的时候, 屏风后忽然传来了一声长长的呻吟。
两个太医跌跌撞撞地奔了出来, 上气不接下气地报信:“太妃……王爷他、他醒了,他没事了。”
朱邦苎的苏醒似乎坚定了滕妃的决心,她站起身来, 向殿外走去。所有的人都呆若木鸡地看着她。
另一个太医却突然从屏风后跑出,不顾礼法地叫道:“王妃留步, 王爷他……他要你去喂……喂药……”
…………
老天这次似乎真的听到了滕妃的祈求, 怜惜她的真情, 一个多月以后, 朱邦苎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 每日寸步不离侍奉汤药的滕妃也没有染上什么病症。被折磨得憔悴不堪的滕妃不禁对朱邦苎说:“幸亏王爷的身体康复了,这也是我的万幸, 否则的话, 我也不能活在这世上了。”
凝视着花容憔悴的妻子, 死里逃生的朱邦苎满怀感激. 他不禁向滕妃倾吐心声:“病中危急的关头,如果不是听到你的呼唤, 我早已经回不来了。爱妃呀, 我多怕你当真会为我殉葬啊。”
滕妃羞红了脸。 她没想到, 自己在丈夫晕厥时发下的誓愿, 丈夫居然全都听在了耳中。她这才明白了病中的丈夫不让自己离开的真正原因。
朱邦苎托起妻子低垂的面颊, 惊讶地发现这张早已看熟的脸, 居然有那么美丽的神采。
滕妃抬起头来, 看见丈夫的眼神里多了一种她从来没有见过的光芒。
寝殿里的侍丛都悄悄地退了出去。
微风吹过, 殿外的桂花散发着阵阵的清香, 在月光下投射出它错落的影子。
但是靖江王府并不仅仅是属于有情人的。
早已被被谣言吹得发昏的太妃们, 并不因为滕妃的求殉以及朱邦苎病愈, 就对“克夫不育”的滕妃放松警惕。她们敦促朱邦苎应该多亲近“旺夫益子”的“名门闺秀”刘氏。
有了长辈的偏袒, 刘氏更是施展浑身解数, 利用每一个可能缠着朱邦苎不放。她还私下向朱邦苎的母亲们故意担心地说:“王妃不该在神明面前许下那样的愿望, 现在王爷又不肯放她去, 不知道会不会触怒上天呢?”
这一点朱邦苎的嫡母徐太妃倒是不以为意, 生母刘太次妃毕竟是妾室出身, 也不好多说什么, 但是小媳妇的“担心”显然对爱子心切的她很起作用。
“丈夫的病刚好, 也不让他休养休养, 就呆在他的寝宫里不出来了吗?”
“装模作样地去替死, 弄了半天, 只不过是狐媚的手段而已! ”
不久, 类似这样的指责便透过刘太妃的宫婢传到了滕妃宫中, 滕妃只能在暗中哭泣, 她知道婆母对自己的反感, 只好尽量回避与丈夫亲近的可能。
朱邦苎并不知道所有这些事情的来龙去脉。他不过是个粗心的少年, 他不明白一向温柔的小妻子为什么无缘无故地逃避自己, 每当他询问滕妃、或者爱抚她的时候, 滕妃总是默默无语, 然后礼节性地退开, 令朱邦苎狼狈不已、又羞又恼。
(大家可能不明白, 皇室的生活不象平常人那样, 既为显示身份, 也为安全起见, 他们的身边是随时都围着一大群人的, 而不是只有夫妻两人单独相处那么简单。如果滕妃不想触怒婆母, 惹翻母子关系的话, 只能这样做。)
朱邦苎不敢相信这就是他曾经拥在怀里, 温驯可爱的妃子。他找不出原因,只觉得非常困惑, 不知道妻子为什么忽然这么反感自己。
刘氏抓住这个大好机会, 趁机向朱邦苎搬弄是非: 滕妃原本以为做出为夫纳宠的姿态, 可以取得贤德的名声, 没想到丈夫真的陪伴在妾侍的身边以后, 滕妃就开始嫉妒了, 她忿恨丈夫移宠, 所以才干脆对丈夫避而远之。
这个颠倒黑白的解释似乎也头头是道。当朱邦苎从母亲那里也得到了类似的假设之后, 他不禁怨恨滕妃, 是她一手将自己推给别的女人, 却又在自己身上撒气。自己向她深情的表白就这样被抹杀了吗? 正在情热如火的他被兜头泼了一桶冰水。这个从小就骄傲的男人被狠狠地刺痛了。
(我们在这里要解释一下, 现在的人恐怕想象不出王爷是个什么东东, 他们是被从小教育得与众不同的一类人, 他们的手中掌握着身边人的生死贵贱, 他的妻子也是要向他跪拜的臣子之一。朱邦苎就是这样一群王爷中的一个, 当他的初恋被所爱的女人刺伤以后会做什么反应, 大家各自发挥想象力。)
刘氏当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
总之, 朱邦苎从此迷失在刘氏妩媚的眼波里。
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 刘氏的固宠都是非常成功的: 这三年间, 滕妃和郑氏都没有生育儿女。刘氏的肚皮倒也特别争气, 在她入宫的第二年(嘉靖十一年), 就生下了长子朱任昌。这更是使得两位太妃和初为人父的朱邦苎欣喜万分。
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 刘氏的固宠都是非常成功的: 这三年间, 滕妃和郑氏都没有生育儿女。刘氏的肚皮倒也特别争气, 在她入宫的第二年(嘉靖十一年), 就生下了长子朱任昌。这更是使得两位太妃和初为人父的朱邦苎欣喜万分。
刘氏本人更是得意非凡。一时间, 她成了靖江王府里最受关注宠爱的人。于是她专横的大小姐脾气又开始发作了。如果说, 这两年来她囿于名份, 还按捺着内心的妒忌,对滕妃还保持着表面的客套的话, 那么现在, 她则认为自己已经有了儿子做靠山, 终于可以跟滕妃算帐了。
刘氏在娘家的时候, 倒也颇读了一些诗书, 可惜的是, 这些先人圣哲的文章并没有陶冶她的情操, 只是使得她加倍的伶牙俐齿、富于机变。她在话里话外都想方设想地敲打滕王妃, 尤其是对于滕妃没有子女这一点, 她更是不愿放过。背着婆母和丈夫的时候, 她的冷嘲热讽就象针一样, 不断地刺进滕王妃的心里。
然而滕妃对此都容忍了下来。她仍旧认为这只是因为刘氏在娘家时过于娇惯, 所以不懂事, 过于任性而已。自己身为嫡妻, 便应该有嫡妻的气度, 何况刘氏生育有功, 自己更不应为这种小事计较。她时时刻刻都在提醒自己,小心地收藏起自己的哀伤和对心爱丈夫的渴望, 恪尽职守地扮演一个“贤妃”的角色。
然而, 滕妃的迁就并不能够感悟刘氏, 相反更加助长了她嚣张的气焰。她越发不把滕妃看在眼里了。除了滕妃, 王府中那些曾经对她不够恭敬、让她看不顺眼的宫女内侍, 尤其是那些与朱邦苎有过亲密关系的侍女(看官们千万不要以为与多情郡王朱邦苎有关系的女人仅三人而已啊,哈哈), 这些女人虽然连郑氏那样的身份都没有得到,但也不幸列进了她秋后算帐的名单里,她利用每一个机会, 向太妃们告状。
太妃们当然偏袒生育有功的刘氏。只要刘氏说了谁的长短, 谁就逃不过一场斥责, 甚至还有人因此被赶出王府的。
滕氏对这种状况深为担忧。后来, 每当宫中有人得罪了太妃被斥责的时候,滕妃都要站出来婉言解劝, 尽量将宫人们所要受的惩处降到最低,甚至不惜将这些过错自己承担下来。太妃们半是偏心、半是糊涂, 往往转而斥责滕妃一顿。无论太妃说什么, 滕妃总是恭恭敬敬, 一定要想方设法使得她们转怒为喜才罢。
滕妃甚至还向入宫问安的父母劝说:“我今天能够当上王妃, 家中因此富有, 父亲也做了官, 这都是上天的厚爱。虽然如此, 滕家的人也不要因此作威作福, 还是应该谦恳礼让才是。”滕榆本就忠厚,听了女儿的话,就更是谨慎了。
郑氏对滕王妃的这些举动深为不解, 滕妃便解释给她听:“偌大的王府里, 王族的人口稀少、人丁单薄, 侍从的人数是我们的几十倍、上百倍之多, 王府外的宗室更是数以千计。他们都是为王族效力的人。现在他们因为小事就被严加惩处, 如果我不为他们说话, 也一味地责备或嫁祸他们的话, 怎么对得起他们的忠心耿耿呢? 至于那些宫姬, 其实和我们一样都是陪侍王爷的女人, 可她们不但没有得到一点特殊待遇, 现在还要因此受到折辱, 实在也很可怜,时间长了, 只怕会因此祸及王爷和整个王族。”
郑氏听从了滕妃的劝告, 此后对盛气凌人的刘氏也常是谦让自制, 衣饰食用也与做侍女时相差无几。
滕妃的话在王府中不迳而走, 宫内宫外感激她的慈惠, 都对王妃敬仰不己。但是这番语重心长的话传到刘氏那里, 却并没有使刘氏有所触动, 她认为滕妃是在收买人心, 完全是在和自己过不去。现在就连自己亲生的儿子都变得让她恼恨起来: 这个小小的人儿, 看见嫡母滕妃时的笑容似乎都分外的灿烂, 自己这个生母却不曾得到他什么特别的优待。——先是地位和丈夫, 眼下连自己的儿子都被滕妃抢了去, 这更令刘氏痛恨不已。
但是刘氏没有想到, 还有更让她头痛的事情跟着来了: 在最初的迷恋之后,朱邦?r渐渐觉得, 刘氏并非如她的外表那么的讨喜。俗话说“江山易改, 本性难移”, 刘氏本是个刻薄骄纵的大小姐, 在郡王丈夫面前, 要她一直谦恭小心地扮演一个“臣妾”的角色, 真是难如登天。生子之前她还有所顾忌, 等到生出了儿子, 她就很快原形毕露了, 而且还屡教不改, 常把朱邦?r气得头晕眼花。这时他开始怀疑刘氏了, 也重新思索滕妃回避自己的真正原因.
他终于明白, 真正能令自己身心愉悦、有所寄托的, 始终还是温婉体贴的滕王妃。他常常听到人们赞扬王妃的品德, 渐渐地也对太妃们关于王妃“克夫不育”的说法满怀疑窦: 无论在什么时候, 王妃的品行都是无懈可击的; 自己的大病也是在滕妃的陪侍下才得以痊愈的, 她请求殉死时哀伤的神情依旧历历在目;刘氏二十岁才生下孩子, 而王妃当年不过十九岁, 怎么就成了不能生育的呢? 自己为了几句听来的话就狠心将她抛在一边, 这样看来,即使王妃当初真的怨恨自己移情别恋,那也是没有错的。 反省之后, 他为自己几年来对王妃的冷落深感内疚, 对妻子的委曲更是心生怜惜。
于是, 当滕妃再一次依礼节来到朱邦?r的寝宫问安的时候, 朱邦?r不顾身旁众多侍从的眼睛, 紧紧地抓住了妻子的手。这时他惊讶地发现,三年后再次牵起这双手, 依然能令自己的心弦颤动。
三年前那个相依相偎, 倾诉衷情的夜晚重新浮现在眼前。朱邦?r头一次觉得自己的心似乎就要跳出自己的胸口。他暗暗地发誓, 再也不要让眼前的可人儿离开自己了。
旧情重温、不断缠绵的结果是令所有人都震惊的
D. 关于靖江王城的资料(最好简单一点点哦!要历史资料)
靖江王城坐落于桂林市中心,它是明太祖朱元璋其侄孙朱守谦被封为靖江王时修造的王城。城垣左为宗庙, 右为社稷。城内有承运门, 承运殿。围绕宫殿主体建筑, 还广建楼堂厅院, 亭阁轩室, 构成一个金碧辉煌、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明太祖朱元璋封其重孙朱守谦为靖江王后,此处设为藩邸。朱守谦在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开始建府,历时20年才完工。它有承运门、承运殿、寝宫,左建宗庙,右筑社坛,亭台阁轩,堂室楼榭,无所不备,红墙黄瓦,云阶玉壁,辉煌壮观。王城周围是3里长的城恒,内外以方形青石修砌,十分坚固。城开东南西北四门,分别命名为“体仁”(东华门)、“端礼”(正阳门)、“遵义”(西华门)、“广智”(后贡门)。坚城深门,气势森严。桂林王城先后经历了14代靖江王,后来被清朝定南王孔有德所占而成为定南王府。农民军李定国攻克桂林后,孔有德纵火自焚,使有250多年的王城化为焦土。现在王城尚完好,还有承运门、承运殿的台基、石栏和云阶玉陛供人游览。靖江王府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至明洪武二十五(1392)年。王府按照朝廷对藩王府所作的规定构筑, 其主要建筑前为承远门, 中为承运殿, 后为寝宫, 最后是御苑。围绕主体建筑还有4堂、4亭和台、阁、轩、室、所等40多处, 占地19.78公顷, 规模宏大。从建成到明代覆灭的257年中, 这里住过12代14位藩王。
王府建造前, 在独秀峰下, 唐有学宫, 宋有铁牛寺, 元称大圆寺, 后改万寿殿。王府被毁后, 顺治十四年(1657)建贡院。1921年, 孙中山集师北伐曾驻节于此。民国初年, 这里先后为第二师范学校、模范小学、第三高级中学、甲种工业学校校址。民国14年(1925)冬, 辟为中山公园。1937年为广西省政府所在地, 抗日战争期间被毁, 后重建。现为广西师范大学校址。独秀峰巍然矗立, 王府旧物, 唯余承运殿前的雕栏与“云阶玉陛”, 有道是“无情最是此中山, 阅尽王孙只等闲”。
独秀峰位于桂林王城内,它是王城景区不可分割的部分。
最早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句就刻在独秀峰上。“桂林山水甲天下”800年一直作为点评桂林山水景色的不朽名句,但在20世纪80年代前,此语出自何人之口却悬而未决。有的说它最早起源于宋朝末年李曾伯“桂林山川甲天下”诗句的一音之转,也有的说它是来自于清代金武祥诗中的辞句。
20世纪80年代中期,桂林市文物工作者对独秀峰石刻进行全面调查清理,发现一块自明清以来就从来没有被人知道过的摩崖石刻,上面一字不差地刻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字句,书写者是南宋庆元、嘉泰年间担任过广西提点刑狱并代理静江知府的四明(今浙江宁波)人王正功,从而结束了百年的不休争论。王正功的诗句极好地凸现出桂林的山青、水秀、洞奇和石美,确立了桂林作为风景旅游城市在中国乃至国际上的地位。
独秀峰与桂林着名的叠彩山、伏波山三足鼎立,是桂林主要山峰之一,相对高度66米。由3.5亿年前浅海生物化学沉积的石灰岩组成,主要有3组几乎垂直的裂隙切割,从山顶直劈山脚,通过水流作用,形成旁无坡阜的孤峰。独秀山体扁圆,东西宽,端庄雄伟,南北窄,峭拔峻秀,有“南天一柱”之誉。山上建有玄武阁, 观音堂, 三客庙、三神祠等,山下有月牙池。晨熹夕照,披上太阳的光辉,俨然一位紫袍玉带的王者,故又被称为“紫金山”。南朝宋颜延之诗,“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唐张固诗谓“孤峰不与众山俦,直上青云势未休”。都突出写它介然兀立的气势。
独秀亭在独秀峰顶, 为二层、红柱、六角、重檐、瓦顶的仿古亭。高7米, 长宽各4.8米, 面积23平方米。柱间有通透花窗, 东西向双开门。亭侧另有方亭, 高6米, 长宽各4.7米, 面积22平方米, 原为空袭报警设施。亭前有10平方米平台, 周有栏, 高踞悬崖之巅。登临四望, 云生足下, 星列胸前,桂林奇山秀水一览无余。独秀峰园内还有读书岩、月牙池、中山纪念塔等景点。读书岩相传为南北朝文学家颜延之读书处。
E. 靖江王城的由来是什么
在明代,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朱明王朝的一统天下,实行“列土封王”,把桂林作为首选的10个藩封重镇之一。1370年,朱元璋将长兄南昌王朱兴隆之孙、侄子大都督朱文正之子朱守谦分封于桂林,称“靖江王”。
相传,朱守谦幼年被封为王,与他的父亲、曾被朱元璋誉为“天下第五名将”的朱文正关系极大。朱文正曾因誓死坚守洪都,取得了洪都保卫战的最终胜利,改变了元末的整个局势,并决定了朱元璋的霸王事业。
1372年,还在南京的靖江王府派出长史赵埙一干人来到桂林,踏勘风水,寻找吉壤。他们发现,元顺帝的潜邸万寿殿内的独秀峰,平地拔起,众山环绕,孤峰独秀,为我独尊,颇有天然的王者气势。他们很快就商议选定了在独秀峰南麓的万寿殿遗址基础上建造靖江王府府邸。
当年11月,15岁的靖江王朱守谦手捧明太祖朱元璋的诏令和祖父的主神位牌,来到桂林就藩,成为桂林靖江王府的第一位藩王。
靖江王府在1372年破土动工,至1376年竣工,是最早建成的明朝王府。就在当年,靖江王府还在龙腾虎踞的东郊尧山西南麓开辟王陵。
靖江王府之所以最早建成,部分原因是其规模小于其他正支亲王府,少了承运殿后面的圆殿和存心殿及其附属建筑,城垣也相对矮小一些,但是其余的宫殿建筑和宗庙、社稷与正支亲王府是一样的,这正体现了靖江王的旁支亲王地位。
1393年时,明太祖朱元璋又命重修靖江王府,重修的原因并不是宫殿破旧了,而是要改变其规格。这次重修,是靖江王府建设历史中,规模最大的一次。除城垣、四门城楼和宗庙社稷未改建外,其余宫殿、诸衙门俱重起造。
当年6月,朱元璋命令广西都指挥同知徐溥、工部主事戈祐韩以及宦官毛知理等主持扩建靖江王府,“其宫殿诸衙门俱重起造,焕然一新”。稍后又修整了城墙。比北京故宫早30多年,酷似南京明内宫的靖江王府。
当时,在独秀峰西麓,有着名的天然洞穴,原名“西岩”,是靖江王拜仙修炼之处,供奉着玄武帝及六十甲子保护神像,其中六十甲子保护神像摩崖石刻是国内唯一。相传,后来因为靖江王在岩中发现“太平通宝”铜钱一枚,以为祥瑞之兆,更名为“太平岩”。
六十甲子保护神,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60个“太岁”。据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太岁”,而本命年通常容易“犯太岁”。因而,民间流传有本命年拜自己太岁的习俗,而且还有手势和程序上的讲究。
据明代宣德年间版本《桂林郡志》所绘的王府图来看,重修后的靖江王府宫殿建筑均为单檐,而未重修的四门城楼均为重檐。显而易见重修的靖江王府的规格比初建时有所降低。
明太祖虽然降低了靖江王府的规格,但却又特许其小院宫室任从起盖,不算犯分,而这种特许其他王府是没有的。
后来,靖江王府经过了建文、永乐二朝削藩的沉沦,但在永乐时代,靖江王仍然享受“禄视郡王、官属亲王之半”的待遇,但册、印均“制如郡王”。到宣德时期,靖江王的境遇有所好转。
到正统时基本上恢复了旁支亲王的名分,朝廷按亲王府例为靖江王设置官属、护卫,按亲王礼仪册封袭爵者,在例行赏赐亲王时也算上了靖江王。于是靖江王开始援用明太祖的特许在府中兴建小院宫室。
到明代万历年间,靖江王府在独秀峰上修建了一座镇守龙脉的圣庙,名为“玄武阁”。因左侧露天供奉有极其罕见的天然龟蛇合形玄武像,加上右侧石壁上天然生成有一个“寿”字,玄武阁理所当然成为方圆千里诸法场之首。
此后,玄武阁因历代靖江王在此祈求风调雨顺,王位永固,长命百岁,而被靖江王府列为皇家禁地,就是后来的清朝时期也只有极少数政界名流、文坛泰斗有幸登临此处。
作为一个藩王的王府,其地位低于皇帝,但又高于一般臣民和大臣们,所以明代靖江王府发展到万历年间时,经数代修缮与扩建,其王府规模已经非常宏大,四周以巨石砌城垣,方正庄严,在桂林城中自成一城,所以又称“靖江王城”。
F. 我想了解桂林靖江王陵的文化历史和旅游价值
靖江王陵是朱明王朝分封在靖江(桂林)历代诸王的陵园,靖江王陵位于桂林市东郊尧山西麓,靖江王陵距市区约5公里。公元1368年,朱元璋创建明朝,先后分封24个儿子和一个侄孙到各要塞重地建藩为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封其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靖江王从册封到灭亡共存280年,先后承袭王位的有14人,其中有11王葬于尧山,这11王的陵园加上其他藩戚王室墓葬,构成一个方圆百里,气势磅礴,极富江南特色的墓群。
王陵的建筑布局均呈长方形,中轴线上序列有陵门、中门、享殿和地宫。各陵都有两道陵墙,通常可分为外围、内宫两大部份。外围有厢房、陵门、神道、玉带桥以及石人、石兽等;内宫则有中门、享殿、石人和地宫等。已开放的靖江庄简王陵享殿内陈列展出部份靖江王陵的出土文物,其中造型精美的青花梅瓶,世上罕见,极为珍贵。
靖江王共十三个,有十一个葬于桂林。现在可供游者游览的是近年修复的第三王庄简王朱佐敬与王妃之合葬墓。陵园占地八十七亩,分外园和内宫两大部分。进入陵门,有三条砖墁神道,中为王径,左右为陪径。神道两旁对列着既显示了明代的规制,又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的石作。由神道进入内宫可登享殿,此殿高大宏伟,富丽堂皇,是祭祀的主要场地。殿后即“宝城”是死者的“寝宫”。墓的左右是两条带状丘陵,遍植苍松翠柏,与红色围墙,朱漆殿宇交相辉映,历史古迹与自然景致融为一体。
明朝分封在靖江 ( 桂林) 历代诸王的陵园,位于尧山西南山麓。承袭王位的 14 位靖江王,其中有 1l 王葬于尧山,这王的陵园加上其他藩戚王室墓葬,构成了一个方圆百里、极富江南特色的藩工墓群。整个陵园气势磅礴,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藩王墓群,素有“岭南第一陵”之称。 靖江王陵背靠尧山,正前方奇峰对峙,山峰之间形成天然陵口,视野开阔,左右群山拱卫。王陵布局呈长方形,中轴线上依序列有陵门、中门、享殿和地宫。各陵都有两道陵墙,大的占地 270 多亩,小的不到 1 0 亩,通常分为外围、内宫两部分。外围有厢房、陵门、神道、玉带桥以及石人、石兽等内宫则有中门、享殿、石人和地宫等。 目前,对游人开放的是经整修后的靖江王庄简王与王妃的合葬陵,在享殿内,陈列展出了部分靖江王陵的出土文物,其中有造型精美的青花梅瓶,世上罕见,极为珍贵。 如果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或是还想了解更多的,你可以到易途旅行网上看看。
G. 明清时靖江王城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明代的靖江王城平面布局呈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占地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城池南北长556.6米,东西宽335.5米,通高约6米,墙底厚6米、顶厚5.5米,四城门的墙体比其余城墙高出约1.9米、向内凸出约16米。
整个王城建筑遵循我国传统宫殿建筑“坐北朝南”、“中轴对称”和“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原则,以独秀峰为王城的南北中轴线。王城中央为承运殿,殿之南为承运门,采用“六门金钉朱户”之制。
王城布局严谨,在中轴线东西侧,宫院楼宇均呈对称布局,有4堂、4亭和台、阁、轩、室、所等40多处。
所有建筑系大式歇山顶,殿堂巍峨,亭阁轩昂,红墙碧瓦,坚城深门,规模宏大,气势森严,水光山色,恍如仙宫。经多次重修和扩建,靖江王府便成了与独秀峰名胜不可分割的部分。
靖江王城的城垣全部采用巨型方整的料石砌成,城墙厚5.5米,通高近8米,城墙上基本没有什么装饰。王城周围是3里长的城垣,内外以方形青石修砌,内充片石浇灰浆,十分坚固。
靖江王城当时辟有四门:东为体仁门,后改名为“东华门”;南为端礼门,后改名为“正阳门”;西为遵义门,后改名为“西华门”;北魏广智门,后改称“后贡门”。
在古时,只有王宫贵族的居室才能叫做宫殿。承运殿为靖江王府主殿,明朝时期为靖江王处理军政要务的地方。承运门是靖江王府正门,取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之意。
承运门内为高大的台基雕栏、云阶玉陛,为进入承运殿的必经之道,用桂林独有的灰白石雕刻而成,雕的是“如意祥云”,意喻“吉祥如意”。左右两个石阶为不同的官员行走,“左文右武”。
为了体现不同的等级,古时一般都从基座上考虑。据《礼记》记载:
天子之堂九尺,诸侯启齿,大夫五尺,士三尺。
“堂”,指的就是“台基”。记载说明,台基的高度很早就列入了封建礼制的等级限定。台基中衍生出一种高等级的须弥座台基,用于宫殿、坛庙、陵墓和寺庙的高等级建筑。
须弥座台基本身又有一重、二重、三重的区别,用以在高等级建筑之间作进一步的区分。而平民百姓的房子就没有什么基座了。靖江王城的承运殿基座是两重的,北京故宫的基座都是三重的。三重是最高的等级,只有皇帝才可以使用了。
在材料上,故宫宫殿的须弥座材料等级最高,是最好的汉白玉,而靖江王城须弥座材料则是普通的石料。
此外,在须弥座上的装饰物也很讲究。靖江王城的须弥座雕刻了一些龙,但北京故宫的须弥座上龙的数量及其体型上,都要比靖江王城的多和大。
古时,建筑装饰的伦序等级也十分明显。装饰色彩等级等级制对内外檐装修、屋顶瓦兽、梁枋彩绘、庭院摆设、室内陈设都有严格的限定。按等级采用,对建筑物的装饰色彩也有等级划分,总的说以黄色为尊,其下依次为赤、绿、青、蓝、黑和灰。
宫殿墙面用金、黄、赤色调,而民居却只能用黑、灰,白为墙面及屋顶色调。靖江王城的宫殿墙面是黄色的,瓦顶是黑色的。
宫殿的墙面是红色的可用黄色琉璃瓦顶、斗拱、重檐、藻井以及各式彩绘图案,瓦顶是黄色的,整个建筑群金碧辉煌。宏伟而华丽,体现着最高等级的威严。
我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在房屋的建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屋顶的等级限制十分严格,从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庑殿、歇山、攒尖、悬山、到最低等级的硬山顶,形成了完整的等级系列,对于不同建筑的等级面貌,起到了十分醒目的标志作用。
庑殿顶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屋顶,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重檐就是在单檐之下又加一短檐,重檐庑殿顶最为尊贵。
故宫的太和殿代表的就是后一种。故宫是皇帝居住的地方,当然是宫殿屋顶的最高等级的庑殿顶了,而王城的承运殿是悬山顶的,就没有故宫的等级这么高。
在封建时代,不同等级的道路的宽度和长度都不同的。王宫贵族们的宫殿有许多道路,而且宽大,通常都有道路间隔。从靖江王城的承运门到承运殿之间的石头路,就是进入靖江王城走的主路,俗称“王道”。
王道有一米多宽,几十米长,是靖江王府铺设的青石板路,旁边花团锦簇,十分怡人。王道为身份、权力、地位的象征,只有尊贵的王爷、王妃可走,王道是整个王城的中轴线,也是桂林的中轴线,桂林城以此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开来。
在承运殿后面,有一棵“夫妻树”,就是“藤缠树”。龙马潜形,阴阳相生;槐榕合抱,奇趣盎然。但靖江王城里的“藤缠树”与别处不同的是,树干伸出的藤条居然像蛇头似的,酷似一条“小龙”。
王府的寝宫及月牙池位于独秀峰东北麓。寝宫在明代时为王爷王妃住所。其中,月牙池被辟作亭台桥榭相连的御花园。
月牙池原为独秀泉,可泛舟其上。明代初年因泉凿池,形如“月牙”而得名。月牙池与圣母、春涛和白龙并称为桂林四大名池。月牙池中曲栏水榭,池畔垂柳依依,为王府御园一景。池水冬夏不涸,峰影倒浸其中,山翠尽落。
在御花园内,名贵花木众多,而其中的龙爪树仅树龄就长达200余年。龙爪树原名“厚壳树”,因其树形极像龙爪,又称“龙爪抓青天”。树身几次被烧,却仍然顽强生存着,是靖江王府的历史见证。
天启、崇祯年间靖江王府逐步呈现衰败之象。南明时期,靖江王城因南明皇帝永历帝朱由榔蒙尘曾驻跸在此,又被人们称为“皇城”。
1649年,清将孔有德率领军南下,占领桂林,靖江王府成了孔有德的定南王府。关于明末时的靖江王城,清代诗人戴文灯当时曾有诗留传:
朱户爱开厥,雕楹更枕岗;
绮疏承爪渭,碧瓦戏鸳鸯。
曲沼龙头泻,高亮鸥吻张;
暗风金屈戊,明月玉琅珰。
靖江王城从明太祖朱元璋侄孙朱守谦受封靖江王起至被占,前后共有12代14位靖江王在此居住,历时270余年,是有明一代封藩最长的一支。
1652年,靖江王府因新主人孔有德兵败而被焚。王府被毁后,原来的靖江王府只剩下了承运殿前的明代石道以及府第的门、殿、宫须弥座台基及石雕栏柱、陛阶和城垣等。
1657年,清朝在靖江王府废墟上修建贡院,创建了孔庙,作为清代乡试考生祭祀孔子的场所。同时,清廷将王府改成了广西贡院,成为桂林当时的文脉所在。
1841年,在靖江王城东华门上,清廷为新科状元龙启瑞建造了一座状元及第坊。在王城西华门上,1865年为于建章而立。于建章是永福人,任过翰林院编修、贵州乡试典试、山东学政等职。
后来,靖江王府又出了张建勋、刘福姚分别于1889、1892年登上殿试第一榜首。在此后4年的两科中,桂林继唐赵观文和陈继昌、龙启瑞之后,一连出两名状元,震惊了全国,一县八进士,三科两状元传为佳话。
在1900年,状元及第坊就已被毁,但后来就是因为连出两名状元的缘故,状元及第坊得到了重建,4人的名字被并列在坊前。
当时,为了表彰连中“三元”的临桂人陈继昌,清代两广总督在方城南面的正阳门附近建造了“三元及第”坊。
广西桂林靖江王城月牙池
H. 桂林靖江王府历史简介
洪武五年(1372)在独秀峰下营建靖江王府,洪武二十五(1392)年建成。王府按照朝廷对藩王府所作的规定构筑, 其主要建筑前为承远门,中为承运殿,后为寝宫, 最后是御苑。围绕主体建筑还有4堂、4亭和台、阁、轩、室、所等40多处,占地19.78公顷, 规模宏大。从建成到明代覆灭的257年中,这里住过12代14位藩王。据明王士性《广志绎》载宗室二千人,岁食藩司禄米五万两,故藩贮不足供, 而靖宗亦多不能自存者。
可见,家族的人口之多,盘剥民脂之钜,地方财政负担之重。即使这样,王子王孙的日子还不大好过。顺治九年(1652)农民军攻克桂林,王府的新主人清将孔有德兵败自尽,纵火焚烧,王府化为灰烬。王府建造前,在独秀峰下,唐有学宫,宋有铁牛寺,元称大圆寺,后改万寿殿。王府被毁后,顺治十四年(1657)建贡院。
1921年,孙中山集师北伐曾驻节于此。民国初年,这里先后为第二师范学校、模范小学、第三高级中学、甲种工业学校校址。民国145年(1925)冬, 辟为中山公园。1937年为广西省政府所在地,抗日战争期间被毁,后重建。现为广西师范大学校址。独秀峰巍然矗立,王府旧物,唯余承运殿前的雕栏与云阶玉陛, 有道是无情最是此中山, 阅尽王孙只等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