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历史上告御状是什么意思

历史上告御状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2-07-07 13:47:39

1. 清朝秀才千里告御状,被关押12年,是为了何种冤情

这位秀才的名字叫做李燧,他之所以会告御状,那完全是因为他生活的地方,眉山县当地的县令胡乱征税,这严重加大了百姓的负担。当地的县令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钱财,除了每年一贯的税收之外,还会征收一些额外的赋税,就比如说他规定了每一户人家在每一次缴纳税收的时候就必须多缴纳一钱八分钱,虽然说这点钱并不是特别多,但是积少成多,加上眉山县当地的百姓非常的多,这也因此让当地的县令每一年都可以收敛接近百万的钱财,非常的可怕。而这个叫做李燧的人,他是一个正义的秀才,他看不惯这样的做法,因此他就做了一个决定,来到了千里迢迢的京城,准备告御状。

因为当地的官府,他知道了这个秀才前去告状的这个事情,因此他们就诬陷李燧在当地非法敛财,来到京城花天酒地,所以说李燧他的这个御状非但没有告成,反而被关进了监狱,并且他秀才的这个资格还被取消了,这可谓是人财两空呀,但是好在苍天有眼,在关了12年之后,这位秀才被信任的县令给释放了出来。而这些原来的额外征收的钱财制度也被废除了。

2. “犯跸告状”是什么意思

跸 指的是(1)帝王出行时清道,禁止行人来往。 (2)泛指帝王出行的车驾。 犯跸指冲撞了车驾或违反紧行令,跸 指的是(1)帝王出行时清道,禁止行人来往。 (2)泛指帝王出行的车驾。 犯跸指冲撞了车驾或违反紧行令。就是越级告状,这个是古代的说法,比如说地位低下的平民要告状的话要先向县令再向知府这样一级级地来告状,如果一次性越级太多,不经过县令就直接向皇帝告状的话就叫犯跸告状,这是要受到惩罚的,而且是很严厉的体罚就是草民告御状,抱着必死的决心,一路跪着走,脖子上挂个木桶,准备接被砍的脑袋。因为过去律法规定告御状即使伸冤也必须一死,这就是犯跸告状

3. 古人是怎样“告御状”的

清朝民告官算犯罪。而明朝如果是举报地方官员腐败、相护、徇私枉法等,或者是举报官员军户策划谋反等,只要拿一本《大诰》(明朝刑法法典)就可以进京告御状了,阻拦者按说得处以死刑,但是实际案例是把膝盖挖出来。

4. 告御状为什么要用刑

告御状,不像影视剧里那样轻描淡写,敲一通鼓就行。真正的告御状就是上面那样。很惨,但也无可奈何。告御状,或称京控,是我们通常的说法。

在清朝,它有一个官方司法名“叩阍”。也就是扣击宫门的意思,以此来表示官吏、百姓到朝廷诉冤,类似于现在上访的一种制度。

告御状:

这对纠正地方司法不公、减少冤假错案、缓和社会矛盾等,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出现了很多弊端,比如上诉事实严重失实、受他人唆使的虚假上诉等等。时至今日,这种直诉制度已经不存在,也没有了存在的意义。

5. 影视剧常常看到敲登闻鼓告御状的,登闻鼓是从什么时候设立的,有什么典故吗

在很多的 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百姓如果有了什么冤情冤屈,都会跑到县衙门前,对着衙门的大鼓敲击,让大鼓发声。这个鼓是衙鼓,是为了给百姓申冤用的。


对于登堂鼓的设立以来,出现有意思的故事最多的就该数在宋朝了。有一个故事就非常有意思:在赵匡胤还在位的时候,有一天有一个百姓敲了登闻鼓。这下子把赵匡胤吓了一跳,以为民间出现了不得了的大事情,就在自己政事繁忙中接见了他,并且和颜悦色的问百姓是出现了什么事情。可这个百姓却说,自己的猪丢了,这下子吧宋太祖气坏了,可是赵匡胤还是忍下了火气,给了百姓一千钱,算是对猪丢了的补偿了。不过怎么说,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出来登闻鼓的作用。

从上面的出现可以看得出来,登闻鼓的作用还是很大的,也确实可以看得出来,这个鼓对百姓的申诉有着很大的帮助。

6. 古代告御状之前的层级

告御状,在古代称为“叩阍”,“阍”即“宫门”。在“皇权”至高无上的中国古代,允许老百姓告御状,算是一项“德政”。这项“德政”起源于儒家的治国理想。《周礼·秋官》有所谓“肺石听辞”一说,即百姓有冤,可以立于“肺石”之上向周朝主管司法的大司寇申诉。“肺石”就是红色的石头。“立于肺石”就表示控告者“赤心不妄告也”。周朝是否真有这样的制度姑且不论,但这至少反映了先秦儒者亲民的政治理想。从此,“肺石听辞”成为后代“叩阍”制度的理论依据和榜样。汉代已有击鼓鸣冤的事例。唐的匦院,宋的登闻鼓检院,明代的六科与通政司都是专门接受“叩阍”案的机构。

清代以后,将告御状分为两类:一是直接跪拜宫门、击登闻鼓,或拦御驾告状,称为“叩阍”。另一种则是赴京城指定衙门投进状纸,由他们转交皇帝,称为“京控”。清朝初年皇帝经常出巡,比较多的是拦御驾告状,康熙皇帝对拦御驾者常予优容。到干隆时,拦御驾则要冒很大风险,往往因“冲撞仪仗”罪受到惩处。嘉庆以后,很少再有人拦御驾,告御状者大都改为京控。清朝的都察院、刑部、步兵统领衙门等都有接受京控的职责。清代的京控制度在嘉庆以后逐渐成熟,成为独立于州县司法体系以外的又一个司法体系,完备程度为历代之最。

7. 古代的喊冤方式有哪些呢

古代封建王朝时期,国家行政制度并没有那么的规范严谨,所以对于罪犯的审判基本上也都是在当地的县衙或者官府。当然了,这指的只是普通百姓而言。一般来说,县衙门除了是一县的行政单位之外,它还是国家最初级的审判机构,同时县衙也是普通百姓日常所接触的司法机关。古代不等同于现代,初级法院可以申诉到中级法院,中级法院可以申诉到高级法院。古代百姓如果遇到冤情想要申诉的话,那是十分麻烦的。而且一般来说,在古代民告官,即使有理也是需要受到杖刑的。

两宋时期,当犯人不服判决临刑称冤或家属代为申冤时,则改由另一个司法机关重审或监司另派官员复审。按照法律规定,翻异可三至五次。宋朝这种制度非常的人性化,同时也是宋朝统治者慎刑精神的表现。犯人只要有冤屈就可以直接申诉,不需要自己找门路上访。宋朝的这种刑勘制度,在中国古代也算是头一份了。

8. 古代农民告御状叫什么

就叫告御状呀,就是向皇帝告状

9. 生活在明朝的人如果想要告御状需要经历怎样的磨难

在明朝,告御状绝对是个技术活,如果一个人真的拿着状纸,甚至空着手,往皇帝车驾里闯,准备鼻涕一把,眼泪一把地吐露情绪。那这个人基本上就可以领盒饭了。

不过,一定要保证自己能赢,否则很可能要被打板子,几十板子下去,半条命也就差不多交代了。

10. 古代告御状的难度到底多大,会有怎样的过程

明太祖朱元璋则规定,庶民的冤情,可直接向皇帝反映,官员不得阻拦。清初,勤政的康熙多次深入民间,探访民间,民众告御状的机会自然不少,但这样体察民情的皇帝毕竟不多,因此,告御状对民众而言,大多是一种艰难而痛苦的经历。


但是对这种制度其实是对平民的一种折磨,平民要想告赢御状是很困难的,不但费力不少,还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

根据统计,清朝末期,告御状纠错的效率越来越低。

一件御状案件,少则三年二年,多则十年二十年才可结案。到光绪年间,关于“近几年各省御状,未见平反之例”,极为普遍。

阅读全文

与历史上告御状是什么意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2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3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1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3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4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5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