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一九六0年的小学是几年制
一、学制
清朝末期,县初等小学堂学制为四年,高级小学为二年。
民国时期,学制为初级小学四年,高级小学二年。
东北沦陷时期,公立国民初等小学学制四年,公立国民优级学校学制二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县小学学制仍沿用“四·二”制即初级小学四年,高级小学二年。
1952年,根据中央政务院1951年8月发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规定”,缩短小学学制,取消初、高级两级分段制,实行五年一贯制。
1953年8月,遵照教育部的规定,仍恢复执行小学“四·二”分段制。
1960年秋,在临江镇建国小学和浑江市一中联合试行中小学十年一贯制(即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二年),因条件限制不到一年即停止。
1969年,贯彻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新”的主张、开始实行中小学九年一贯制(五、二、二学制),小学学制改为五年一贯制。
1978年,根据教育部《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规定,试行中小学十年一贯制(五、三、二学制)小学学制仍为五年。
70年代以后,由于学额的大量增加和校舍、师资的不足,城镇、乡村中的相当一部分学校实行二部制。在偏远的山区,采取复式班上课。
1984年秋,根据教育部《关于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的安排意见》,全市小学一、二年级开始实行六年制,三、四年级逐步由五年制向六年制过渡。
1989年以后,全市所有小学均实行全日制授课。
二、始业时间
清朝末期,本地学校实行春季始业。
民国初年,实行秋季始业,后又改为春季始业。1923年(民国十二年),改为秋季始业,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改为春季始业,1953年改为秋季始业,1969年改为春季始业,1978年至今又恢复秋季始业。
三、入学年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临江县规定初级小学的入学年龄为7—9周岁,高级小学的入学年龄为10—13周岁。但由于解放前群众生活贫困等原因,许多儿童错过了入学年龄,新生入学大都年龄偏高,入初小者多为9—15周岁,个别还有16—17周岁才入初小读书。
1954年4月,临江县规定初级小学入学儿童年龄不得超过12周岁,高小入学年龄不得超过16周岁。1960年秋,将小学入学年龄规定为7周岁。1986年《吉林省义务教育条例》第十条规定,义务教育入学年龄为6周岁。条件尚不具备的地区,仍可实行7周岁入学。盲、聋、哑和弱智儿童的入学年龄一般不得超过9周岁。
四、课程设置、教学计划
清朝末期,初等小学开设修身、读经(四书五经)、格致、国文、算术、中国历史、地理、体操、唱歌、图画、习字等科;高等小学开设的课程与初等小学相同。
1912年(民国一年)11月,执行教育部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废除读经讲经课。小学开设的课程为:修身、国语、算术、手工、音乐、图画、体操、常识等科,常识课讲授内容为中国历史、地理、自然。1921年修身改为三民主义。
东北沦陷初期,开设修身、国语、日语、历史、地理、算术、手工、音乐、图画、习字、劳作、团体训练等科。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以后,修身课改为国民道德,国语改为满语,同时增加日语课的授课时间。并向学生灌输“学会日本话、走遍天下都不怕”。
1949年10月起执行东北人民政府文化教育部制定的五年一贯制《小学教学计划》,临江县小学开设的课程为:语文、算术、自然、地理、历史、体育、图画、音乐共8科,每节课45分钟。语文包括阅读、说话、作文、语法、写字;算术包括珠算,珠算在四、五年级教学;第一、二、三年不设常识课(自然、历史、地理),要求教师将自然、社会常识,结合语文及其它各科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进行;第四、五学年自然科中包括卫生常识,图画包括绘画、剪贴等。
1953年秋,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草案》,在1952年所开设课程外,增加了手工劳动课,并将历史、地理、自然三科改设在五至六年级,珠算仍集中在四、五两学年教学、要求第四学年学会加、减法,使读完四年级后不再就学的学生,能应用于日常生活,手工劳动为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主要学科,教学内容为工艺和农艺技术,培养学生的生产技能。
1955年秋季开始起,小学各年级增设手工劳动科,取消中年级的社会科和高年级的政治常识科。增加自然、体育课教学时数,减少每周上课总时数。有条件的小学成立各种课外学习小组或兴趣小组,中、高年级学生自愿报名,由教师批准(成绩较差的学生不参加)方可加入。
1955年9月《四.二》制小学计划说明:
1、每学年实际上课时间为34周,每节课45分钟。
2、语文课包括阅读、作文、写字,每周上课时间,阅读:一、二年级9课时,三、四年级8课时,五、六年级2课时;写字:一、二年级3课时,三、四年级2课时,五、六年级1课时。一、二年级阅读包括识字、作文,识字为重点。三至六年级每两周用一节课时间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3、算术中包括珠算(四、五年级开始),每周1课时。
4、课外集体活动时间,每周120分钟至240分钟。
1957年9月,执行教育部公布的《1957—1958学年度小学教学计划》。各年级设周会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时事政策教育。农村小学五、六年级第二学期开设农业常识课。把原来规定各年级开设的手工的劳动课改为只在市、县重点小学和18个班以上的小学开设。课外活动每周3次,农村小学和城市二部制小学每周2—3次,每次45分钟。农村小学年龄大需要回家参加劳动的学生可不参加。
1957—1958学年度小学教学计划说明:
每学年实际授课34周;每节课45分钟。
1958年,教育革命中,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重点小学试行五年一贯制。有的重点小学试办6岁班。同年9月,省教育厅通知小学各年级一律增设社会主义课,每周1课时。1960年3月,开始在浑江市建国小学和浑江市一中进行中小学九年一贯制的学制改革试验。组成“一条龙”式的教学连结线(小学5年,中学4年),根据省教育厅制订的(1960—1961学年第一学期九年一贯制教学计划),组织六年制小学向五年制全面套级过渡。试验面过宽,各年级同时过渡,3套教学计划并用,造成教学秩序混乱。学制缩短,课时减少,教材偏深,学生负担过重,质量降低。1961年1月,省教育厅根据“适当缩短年限,适当提高程度,适当控制学时,适当增加劳动”的原则和“争取主动,留有余地”的精神,决定在普通中小学只试行十年制(小学五年,中学五年),并缩小试验面,其余小学恢复六年制小学分为三类,有五年、六年两种学制,使用3种过渡性教学计划。学制改革试验面仍然偏宽,试验学校分散,不便领导。1963年秋季开学,在六年制小学中从一年级起试行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使用全国统一的《全日制小学新教学计划》(草案),不试用新教学计划的小学和班级执行省教育厅制订的《1963—1964学年度全日制小学教学计划》。二部制小学语文、算术及五、六年级自然、历史、地理等科执行《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的规定。课外自习每天2—3课时。
1963年9月全日制小学新教学计划说明:
一、二、三年级全年教学时间九个半月,共41周,其中上课38周,复习考试2周,机动时间1周;四、五年级全年教学时间九个月,共39周。其中上课36周,复习考试2周,机动时间1周;六年级全年教学时间为38周,其中上课35周,复习考试2周,机动时间1周,寒暑假每年两个半月,四年级以上学生每年劳动时间半个月。
1964年2月3日,省教育厅颁发《农村简易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在各市县农村简易小学试行。
1964年农村简易小学教学计划
1964年,教育部通知“小学五年制可行,试验面可适当扩大”。临江镇根据省教育厅决定,小学五年制学制改革试验学校由1所增加到8所。继续试用《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1961—1962年间,语文、算术、军体、革命文艺(包括图画、唱歌)劳动6门课程,四、五年级开设语文、政治、算术、农业基础知识,军体、革命文艺、劳动7门课程,用自编教材。1972年秋,根据吉林省的规定,小学开设语文、算术、军体、音乐、图画,从第四学年增设政治常识。1973年,又改为十年制(小学5年),根据省教育局制订的教学计划,将语文、数学两科改称“社会主文化课”并减少教学时数;增加各年级政治课教学时数;取消历史、地理课;改自然课为常识课。每周教学总时数各年级一律为24课时。五、六年级进行军事训练,每年1周时间。学工、学农时间1—3年级每年2—4周,4—5年级每年6周。教学时间(包括社会调查、参观学习、现场教学、教学实践、复习考试)每年38—40周,寒暑假6周。
1964年,教育部通知“小学五年制可行,试验面可适当扩大”。临江镇根据省教育厅决定,小学五年制学制改革试验学校由1所增加到8所。继续试用《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小学停课“闹革命”。1967年3月相继复课。1969年8月,浑江市革命委员会教育革命办公室规定:小学一、二、三年级开设政治、语文、算术、军体、革命文艺(包括图画、唱歌)劳动6门课程,四、五年级开设语文、政治、算术、农业基础知识,军体、革命文艺、劳动7门课程,用自编教材。1972年秋,根据吉林省的规定,小学开设语文、算术、军体、音乐、图画,从第四学年增设政治常识。1973年,又改为十年制(小学5年),根据省教育局制订的教学计划,将语文、数学两科改称“社会主文化课”并减少教学时数;增加各年级政治课教学时数;取消历史、地理课;改自然课为常识课。每周教学总时数各年级一律为24课时。五、六年级进行军事训练,每年1周时间。学工、学农时间1—3年级每年2—4周,4—5年级每年6周。教学时间(包括社会调查、参观学习、现场教学、教学实践、复习考试)每年38—40周,寒暑假6周。
1977年1月小学教学计划
1977年1月小学教学计划说明:
各科教学时数,可根据开门办学需要集中安排。
1978年秋季开学起,执行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在小学试行五年制教学计划,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外语、自然、常识、体育、音乐、美术8门课程。从一年级开始一律使用全国十年制新编教材。
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小学教学计划(小学部分)
说明:全年教学时间52周(包括复习考试),1—3年级42周,4—5年级38周,学工、学农时间四、五年级每年4周。寒暑假9周。每周自习4课时,文体、科技活动4课时。形势教育和班队活动2课时。每周在校活动时间为36课时。
1981年秋季开学起,开始执行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计划》规定:将政治课改为思想品德课;自然常识课改为自然课,并提前从三年级开始;四、五年级恢复历史、地理课;将劳动课纳入课表。寒暑假10周。有条件的小学试行每天各年级增加文体活动20—30分钟,安排在放学前进行。
1981年4月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
说明:从1984年秋起,全镇根据教育部的安排意见,向六年制小学过渡,全日制六年制小学开设课程为:
城镇小学:思想品德、语文(讲读、说话、作文、写字)、数学、外语、自然常识、地理常识、历史常识、唱歌、音乐、美术、劳动12科。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小学停课“闹革命”。1967年3月相继复课。1969年8月,浑江市革命委员会教育革命办公室规定:小学一、二、三年级开设政治、
农村小学:思想品德、语文(讲读、说话、作文、写字)、数学、自然常识、农业常识、地理常识、历史常识、体育、音乐、美术、劳动11科。
1985年,大多数小学改为六年制,只有建国小学继续实行五年制。城乡小学分别执行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六年制城市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全日制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学计划》(草案)。
1984年全日制六年制城市小学教学计划(草案)
1984年全日制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学计划
1985年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草案)
1985年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草案)
附记:1、各项活动根据农村实际情况酌情安排。
2、集体教育活动机动时间全年两周。
新教学计划规定:全日制六年制小学全年上课34周,复习考试3周,寒暑假12周,国家规定的节假日1周。农村小学用一部分假期和劳动时间放农忙假。每节课一般为40分钟,低年级为35分钟,有条件的小学试行每节40分钟和30分钟并行的课时制度。自然课一般从三年级开设,条件较好的学校从一、二年级开设,每周各1课时。有条件的小学可在中、高年级安排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农村全日制六年制小学四、五年级单独开设珠算课。农村简易小学设定在执行新的教学计划时,作如下变通:说话训练课,先由县(区)实验小学试点,总结经验,于1986年秋季开学再在城市小学全面开设;珠算课,自1985年秋季开学起,农村小学从四年级起开设,每周1课时;农业常识课,1985年暂不开设。从1985年开始,寒假从1月17日起至2月28日止,暑假从7月20日起至8月31日止,共12周。农村小学寒暑假和平时农忙时间由县(市、区)自定;城市二部制小学执行省教育厅制订的《小学六年制二部制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1985年城市小学六年制二部制教学计划(草案)
贯彻邓小平关于“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做起”的指示,浑江市建国小学高年级试开电子计算机课,每周1课时。
1989年又执行《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
1989年六年制城市小学教学计划
1989年六年制农村小学计划
1994年,执行调整后全日制小学课程计划。
同时执行吉林省教育厅的要求:在小学3—5年级开展《绿色吉林》课程,每周用机动时间一课时;在小学四年级开设《民族常识》,在活动课时间每学期8课时。
1998年执行义务教材课时计划。
1998年义务教材课时计划
2001年执行义务教育课程计划。
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
❷ 小学几年级开始学历史地理
小学不学物理地理历史的,小学只学语文,数学,英语,政治,音乐,美术,体育等科目。物理是初二开始学习的,地理历史是初一开始学习的,每个年级学的什么都是有规定的,虽然每年每个地方都会有所改变,但是大同小异不会相差太大的。
小学介绍:
小学(Primary school),是人们接受初等正规教育的学校,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九年义务教育范围之内。
随着社会发展,在其前又开设了幼儿园。一般3—6岁为幼儿园适龄儿童,6-12岁为小学适龄儿童,现阶段小学阶段教育的年限为6年(少数地方仍是5年)。小学教育阶段后为中学教育阶段,即从小学升级到初级中学(简称:小升初)。
❸ 小学几年级开始学地理和历史
小学没有地理和历史学科。地理和历史学科是在初中才有的。
初一就开始学了历史地理,进入初中,学生学习的课程与小学有很大的不同。学生们会接触到一批新的学习科目,初中新设的课程有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而每个年级会变更一些科目。
简介
进入初中,学生学习的课程与小学有很大的不同。学生们会接触到一批新的学习科目,初中新设的课程有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而每个年级会变更一些科目。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等科目将贯穿初中三年。
而地理、生物、历史会在七年级开设,物理会在八年级开设,化学会在九年级开设。之所以初中课程这样安排,主要是考虑到学生们的接受能力,刚进入初中的初一学生仍然受到小学学习思想与习惯的影响,因此在初一并不适合开设物理,化学等理论性较强的科目,并且需要初中数学知识作为铺垫。
❹ 小学几年级有历史课
哈哈,现在小学早就没有历史课了,不过,品德与社会课本中会渗透学生一些历史知识
❺ 小学历史课那一年取消的
对于学生们来说,学生时代不仅仅都是幸福和无忧无虑的,其中也会夹杂着一些“痛苦”,那就是每天都有着写不完的作业,也有着看不完的书。
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好,在学生有空闲时间的时候送孩子去补习班、兴趣班以及辅导班等等。
❻ 历史上小学的成立是哪个朝代
你如果是说蒙学的话,在汉朝时就已经出现了,属于族学中的启蒙学校。只有世家大族才能享受到。到了隋唐,开始在民间推广。五代开始到宋朝,已经大规模普及了,在宋朝时期由国家提供财政支持,其规模数量比的上现代的教学规模。
❼ 中国历史几年级开始学
小学四年级。
学习历史十分重要:
1、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
学习历史能使我们更好了解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将往哪里去。马克思说过,我们只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历史学。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有几千年不间断历史记录的国家。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创造历史中积累的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了她的昨天,才能知道她从哪里来、将往哪里去。认识当今中国,要从了解她的历史开始。
2、学习历史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
历史是前人的实践和智慧之书。中国历史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创业史和发展史,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包含着许多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的思考。
今天的中国是从昨天发展而来的,今天遇到的许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影子。只有认真学习总结中国历史,才能充分运用中华民族5000多年积累的伟大智慧来化解前进道路上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3、学习历史能够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国人有骨气、有底气。作为世界上唯一历史记载不曾间断的文明古国,5000多年文明史是中国人骨气和底气的精神源泉。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内生力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通过学习了解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传承祖先的成就与光荣,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使我们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更好地服务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
❽ 八十年代小学有地理和历史课吗
八十年代小学有地理和历史课吗?
没有,一、自从七十年代恢复高考后,各地的初中和高中已经有了历史课和地理课
二、只是当时都是高考按制度,也就是说,全部科目都要考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