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江南文化有多久的历史

江南文化有多久的历史

发布时间:2022-02-02 10:52:48

Ⅰ 江南有什么特点

一、江南文化特点:

1、江南山川秀美气候温暖水域众多,人性普遍较灵秀颖慧,利于艺术。

2、在长期的征服江河海洋的过程中,江南居民又养成刚毅的品性,形成心胸旷放、豪迈勇武的气质

3、江南文化具有突出的崇文特征,社会普遍崇尚文教,重视文化教育。

4、江南文化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的特点

二、地形特点:

江南地区的地形地貌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多丘陵多平原和多水。江南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地形上呈南高北低之势,其北部地势平坦,以平原、丘陵为主,南部则分布有一些山地;另外除了降水丰富以外,江南地区还拥有长江和钱塘江两大水系,两者通过运河相互连通。

(1)江南文化有多久的历史扩展阅读:

代表城市

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湖州、杭州、绍兴、嘉兴、上海、宁波、芜湖、宣城、黄山、马鞍山、池州、铜陵、安庆、九江、上饶、景德镇等。

气候条件

江南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是个很适合各种作物的生长和人生存的区域。虽然历史上江南区域的气候也并非一成不变,如有资料显示,良渚文化在太湖流域发展的突然中断,实际上是与太湖流域地面沉降、降雨量增多以及海平面上升而引发的特大自然洪灾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不少良渚文化遗址如吴江梅埝、袁家埭、大三瑾等的良渚文化层上都普遍覆盖着一层泥炭层,说明此地曾被洪水覆盖过。另外,据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书,中国的气候也有着从暖湿逐步变得冷干的总趋势。但总体上,江南区域的气候变化幅度要较其他区域小。

Ⅱ 江南文化在什么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

六朝时期(魏晋风度)和明清时期(昆曲小说)。

Ⅲ 江南最美古镇,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是哪里呢

江南,以才子佳人,富庶水乡,繁荣发达着称,自古以来就是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的地方,虽然不同地区的江南范围有所不同,但对江南文化的向往,却是很多人的情怀,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和杭州,就是江南文化的代表。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江南的城市,也大多都已经成为现代化都市,现在要去寻找江南水乡的痕迹,在大城市很难找到一个完整的印象,如果想要欣赏江南的风光,一些古镇,反而是最好的选择。

Ⅳ 江南文化与岭南文化的区别

1
江南文化与政治经济结合比较密切,特别是南宋、六朝时期、明朝初年,经济富庶的江南和政治结合,造就了江南文化的几度繁荣,文人才子辈出。岭南文化与商业联系比较密切,宋明以后海外贸易的发展,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才真正有大的发展。2
历史上的江南文化是士族文化,士族和庶族长期矛盾,造就互相歧视,即使在同一地区也排挤他人,标榜自己优越性。历史上的岭南是移民文化,土客矛盾也存在很长时间,最后发展成歧视外地人,特别是北方过去的。3
江南文化是江河水乡文化,小巧灵气,柔性十足,给人以文弱的感觉。几千年江南出了那么多文人、官员,但没有几个拿出手的,都是些按步照班的庸官和附作风雅的文人,相比临近江南的安徽历史上倒是出了几个杰出人才。岭南文化是海洋文化,既有柔性也有烈性。孙中山、洪秀全把岭南人的烈性表现淋漓尽致,康有为、梁启超的革新思想和举措差点就改变了旧中国。

Ⅳ 江南文化有什么你都知道什么

江南文化中的民间信仰是在江南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它与江南适应当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特点有关,具有多层次的丰富内涵,在江南的沉淀比较稳定,在人民日报的生活和价值观念中学不到,是江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构建长三角一体化的共同文化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深入挖掘。

传统农业正所谓 "靠天吃饭",对于农民来说,对气候的把握和预测是非常重要的。在江南地区,已经有很多关于气候的民间谚语。例如,江南地区的黄梅天通常在农历五月。根据当地的传说,每年的5月13日是关公的生日。在这一天,关公会带着青龙偃月刀到仙人洞磨刀。无字5月20日为龙日,据说有一天这条小龙在天空中随父母离去,因分离而流下眼泪,泪水汇成天下的雨水,人们把天下的雨水称为龙雨 "分",预示着好年景,所以江南的农谚中说 "五月二十龙雨,其裂为米"。虽然类似的谚语在想象中把气候的变化与神灵的活动联系起来,但实际上反映了江南人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和探索。

江南许多地方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还要举行祭祀春神巨莽的仪式,称为启春节。在传说中,神莽是伏羲的后裔,是重要的农业神。他的传统形象是左手拿着种子,右手拿着罗盘,象征着对大地的测量,播种植物,给人们带来春天的希望。在今天的浙江衢州,仍有一座梧桐树祠堂,其中的主神是春神秋芒。2016年,"二十四节气 "充满了中国民间农业的智慧,所以它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衢州的瞿昙神崇拜是春节开始的代表。

Ⅵ 为什么江南文化在历朝历代的官方意识形态里地位这么高

江南,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
在不同历史时期,江南的文学意象不尽相同。江南最早出现在先秦两汉时期。在东周时期是以吴国、越国等诸侯国为背景所指的长江中下游,即今上海、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西北部、江西东北部等长江中下游以南的部分地区
江南曾经被中原称为吴越,后来随着中原汉人大量南迁,江南成为一个美丽富庶的地区。
江南往往代表着繁荣发达的经济和美丽富庶的水乡景象。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北方劳动人民不断南迁,既提供了大批的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北劳动人民相互学习、辛勤劳动,是江南经济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原因。经济发展首先表现在农业上,垦田面积日益增多,耕作技术有很大改进,牛耕已经普遍推行,粪肥也在推广,单位面积产量增加,麦、菽等北方作物开始在江南种植。三吴地区的农业尤其发达,水利工程的兴修很受重视,如东晋在曲阿(今江苏丹阳)修新丰塘,溉田8百余顷;在吴兴乌程(今浙江吴兴)筑荻塘,溉田千顷;在会稽句章(今浙江慈溪西南)修复汉代旧堰,溉田2千余顷。南朝在乌程修吴兴塘,溉田2千余顷;修赤山塘(今江苏句容县西南),上接九源,下通秦淮。人们在河道建立堰闸以控制水位,旱则开启,引江水灌溉;涝则关闭,避免泛滥成灾。又筑堰围湖,开垦出土壤肥沃、产量很高的“湖田”。因此,三吴成了江南粮食的主要产区,“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宋书·孔季恭等传》史臣语)。其次表现在手工业,冶铁作坊如梅根冶(今安徽贵池县)与冶唐(今湖北武昌),除兵器外,多为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技术也有显着进步,创杂炼生鍒法,即把生、熟铁混杂冶炼,反复锤打,成为质量较纯的钢铁,养蚕缫丝技术大见提高,豫章郡(治今江西南昌)蚕茧一年收获四五次,而永嘉郡(治今浙江温州)一年收获八次。国家专门设立锦署,使丝织业逐步发展起来。由于江南河流纵横,为适应经济、军事的需要,造船业特别兴旺,既能制造载重2万斛(约2千吨)的大船,又能制造速度很快的舰只。其它如烧瓷、造纸、漆器等也都具有很高的水平。经济的发展促进商业和城市的繁荣。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是最大的城市,南朝萧梁时拥有140余万人口,成为各地农产业、手工业品的集散地,城内外的贸易市场10多个,来往船只成千上万。建康之外,又有成都、江陵、京口、襄阳、寿阳、番禺等地,也都是有名的商业城市。

“江南”的含义在古代文献中是变化多样的。它常是一个与“中原”“边疆”等区域概念相并立的词,且含糊不清。从历史上看,江南既是一个自然地理区域,也是一个社会政治和人文区域。根据历史传统和文化形成的大江南地区是苏南、皖南、上海、浙江、江西东北部、江西北部。江南核心区是所谓“水乡江南”,是江南文明的一个生态型,因其位于平原泽国之上,故和山地江南滨海江南相区别,因其最具代表性,所以也被认为是狭义江南。
江南文化下的一些次文化区域,如吴文化、越文化、徽文化、金陵文化、楚文化、江淮文化。
上海师范大学刘士林教授认为,自成一体的、具有独特的结构与功能的某种区域文化,通常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区域地理的相对完整性;二是文化传统的相对独立性。江南文化正是这样一种相对独立的区域文化,从审美文化的角度看,江南文化的本质是一种诗性文化。也正是在诗性与审美的环节上,江南文化才显示出它对儒家人文观念的一种重要超越。由于诗性与审美内涵直接代表着个体生命在更高层次上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说人文精神发生最早、积淀最深厚的中国文化,是在江南文化中才实现了它在逻辑上的最高环节,并在现实中获得了较为全面的发展。
区域文化精神是在人类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的长期交互作用下逐步整合显现出来的,它包含对人自身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认识的总和。一方面,它不断变易、逐渐丰富,随着人类各种活动的渐次展开而不断有新的内容补充并沉积;另一方面,它又相对稳定,始终保持着一些使之区别于其他区域的独特品质。而在此过程中,自然环境如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等,常常是作为一个最基本的限定,规定了这一区域文化精神的历史走向。
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度里,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了缤纷多彩、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仅就汉民族文化圈而言,大体可以以长江为界分为江南和江北两大文化区域。“杏花春雨江南,骏马秋风冀北”的清辞丽句形象地概括了两地基本的自然地理特征——南方草木葱茏、清奇瑰丽,北方则土厚水深、雄浑阔大,在这样有着显着差异的自然环境中孕育成长的人文风气亦因此而各具特色。
而在大的江南文化区域中,东南地区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亚文化区域。特别是唐宋以来,东南地区逐渐成为天下财赋之所区、士大夫渊薮,“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也从‘开封——长安’东西向轴线彻底移向江南地区,最终落在‘杭州——苏州’南北向轴线上。” 也正如宋史专家刘子健先生所认为的那样:“中国近八百年来的文化模式,是以南宋为领导的模式,以江、浙一带为重心。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皆聚在一起,这是史所稀见的。”
江南地域博大,文化上也有些区别,其中人文江南多指的便是苏南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皖南的芜湖、池州、铜陵、宣城、黄山、马鞍山,浙北的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和宁波以及上海。有时地处江北的安徽安庆和江苏扬州和江西上饶、景德镇、九江也被归纳到江南文化的范畴。从唐宋起所赋予江南的文化,让江南从一个地理名词真正变为一个包含着美丽、文气与富庶,被世人不断向往和憧憬的词。在经济重心不断南移中,江南地区也逐渐取代中原地区,到了北宋中期,江南经济已经成为全国经济最重要的核心地位,而如今的长江三角洲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至迟在明代,苏松常、杭嘉湖地区就已是一个有着内在经济联系和共同点的区域整体,官方文书和私人着述中往往也将五府乃至七府并称,因此,最早的江东经济区(严格地说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事实上已经初步形成,而且这个经济区当时是以苏、杭为中心城市(苏州是中心的中心),构成了都会、府县城、乡镇、村市等多级层次的市场网络。

Ⅶ 江南水乡有多少年的历史

江南水乡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传承着一切居住、生活方式。商代,这里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民居聚落。从汉代起,这里开始居住官吏,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战乱局面使大批人向南迁徙,这一趋势使南方的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经济重心从此南移。

Ⅷ 在远古时代,江南地区的代表文化是什么

在远古时代,江南地区的代表文化是【吴越文化】。
江南,字面上的含义为江的南面,但作为一个典型的历史地理概念,江南本意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在古代,江南往往代表着繁荣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美丽富庶的水乡,区域大致划分为长江中下游南岸的地区,江南代表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希望。

地域文化上,江南文化和吴越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吴语有时也被称为江南话,吴语和雅言融合而成的官话有时也被称为江南官话。

【吴越文化】又称江浙文化,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浙的地域文化。吴越文化区以太湖流域为中心,其范围包括今上海、江苏南部、浙江、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以钱塘江为界,吴越文化可细分为“吴文化”和“越文化”,两者同源同出。

从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一路走来,历经数千年的风雨同舟,吴越文化风采依旧。“吴文化”和“越文化”“同俗并土、同气共俗”,逐渐在相互交融、激荡、流变与集成中形成统一文化类型。

吴文化、越文化都起源于长三角地区,随着历史的演变,吴越文化所蕴涵的内容和精粹,不断丰富和促进长三角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研究吴越文化,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与关注,对长三角地区乃至其他地区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Ⅸ 什么是江南文化比如说是什么

杏花春雨的江南,曾是无数中国文人的精神故乡。“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江南文化,则以其超越功利的审美气质与诗性精神,蕴藉和催生了历代文人无穷的想象空间和巨大的创造潜能。在工业文明迅速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我们再次领略江南的人文气息,品读这一方山水间千年不绝的韵味,不啻是一次精神世界的回乡之旅。

荷尔德林曾经说过:“人,诗意地栖息于大地之上。”江南在中国历史上,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个地域概念,而更应理解为一种文化概念。这片诗意的土地,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接纳了无数疲惫的灵魂。

江南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它政治、经济地位的提升。公元四世纪,晋室南渡,在南京建立政权。此后,宋、齐、梁、陈依次更迭,统治江南达272年之久。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南北分治,大大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五代时期,吴、吴越、南唐相继在江南割据,江南地区日益繁荣。特别是公元十二世纪,靖康之变后,宋室南渡,定都临安,全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据史书记载:“今之沃壤,莫如吴、越、闽、蜀”,“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江南已完全拥有与北方抗衡的实力。

然而,历代定都江南的朝廷,似乎无一例外地,缺乏统一中国的魄力和雄心。金戈铁马的英雄气概,在秦淮烟水姑苏画廊西湖山色间,消磨殆尽。即便是汹涌如斯的钱江潮,也只能激起文人墨客的几声赞叹,却激不起统治者的半分豪情。于是,“偏安江左”,就成为中国史册中一个无可奈何却又顺理成章的词汇。

军事上的孱弱苍白,反倒成就了江南地区的安宁,使其不至像中原那样赤地千里、战火纷飞。与此同时,江南文化从不同方面展现出盎然的生机:诗词歌赋、音乐美术、宗教哲学……可以毫不费力地举出一大串中国文化史上熠熠闪光的名字:萧衍、沈约、萧统、王羲之、谢灵运、谢朓、庾信、江淹、李煜、范仲淹、王安石、陆游、唐寅、文征明、顾炎武、钱谦益、龚贤、李渔、袁枚以及唐宋以来大批的诗人词人,其中包括文治武功的君王,名位隆显的重臣,落魄江湖的世族,孤独寂寞的太子,长歌当哭的后主,历经世变的遗民,告老还乡的罢相,钻营仕途的考生,寄情青楼的名士,息影林泉的隐士,怀古伤今的吟者等等。每个人都以其特有的灵性,在江南尽情挥洒不羁的才华,同时也在浩如烟海的文字中,留下江南的丽影,留下自身的生命烙印。

江南无疑是美的。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是南梁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看似闲情的一笔。据说叛降北魏的陈伯之,面对字里行间的故国风光,骤然思乡,很快率众归梁。“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的词句至今脍炙人口,而《忆江南》这一词牌也千古流传。“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这是刘禹锡在金陵徘徊。“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杜牧在扬州游览。“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是苏轼在西湖泛舟。“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这又是韦庄的赞叹了。杏花春雨的江南是这般绮丽,激发了文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而文人的生花妙笔,又使江南的自然风光更添姿色。无怪乎金主完颜亮读到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后,便欲兴师南下,“立马吴山”了。

不独完颜亮,富饶美丽的江南,曾吸引无数塞北首领垂涎的目光。胡人的铁骑,多少次越过长江,企图用刀与剑、血与火,征服这方土地。然而,游牧民族的戾气,反被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包容。可以说,每一次游牧民族的南向牧马,汉文明的衣冠南渡,都是对江南的一次开发、拓展和提升,也是对江南这个概念的锤炼。正是在这一次次的锤炼中,江南长大了,成熟了,它的形象越来越鲜明了。

然而,不可否认,这种形象,并不完全是江南真实的样子,而是人们希望江南应该有的形象。“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孜孜不倦地编织的一个梦。江南二字,经过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苦心经营、情感浸润,更多地成了一种人文概念。

其实江南的概念体现了一种终极追求:乌托邦情结。这种情结,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当中原的厚重底蕴无法满足人们的渴望时,江南,就成了中国人心目中理想的栖居地,世外桃源。

如今,当物质与功利成为一些人追逐的目标时,我们再次想到了江南。在这方神奇的土地上潜伏隐跃的不是别的,正是历史,正是诗意的灵魂。唯有重新拾起这深藏于吴风楚韵中的文化碎片,才不至于在工业文明的喧嚣中失语;也只有踏上回归江南之旅,才能让我们体会到神州大地对华夏子孙的脉脉深情。

阅读全文

与江南文化有多久的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2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5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08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5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6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57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68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4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0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5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21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29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3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5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49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