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针灸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针灸学起源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说针灸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相传伏羲发明了针灸,他“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医学家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而据古代文献《山海经》和《内经》,有用“石篯”刺破痈肿的记载,以及《孟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再根据如今在我国各地所挖出的历史文物来考证,“针灸疗法”的起源就在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的时候,不自觉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砭石也之而生,随着古人智慧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针具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如今用的不锈钢针。相传,华夏文明的始祖伏羲是中医针灸的发明人。伏羲氏不仅画八卦,结绳为网,教民田猎,而且“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尝草制砭”(南宋罗泌记载于《路史》)。砭就是砭石,即华夏民族最早的针灸。灸法的起源与为的发现和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当身体有某种不适时,用以去烘烤得以减轻,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艾灸。
针灸治疗方法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其学术思想也随着临床医学经验的积累渐渐完善。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十一条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和灸法治疗等,已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黄帝内经》是现存的中医文献中最早而且完整的中医经典着作,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即有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以及与经脉系统相关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并对腧穴、针灸方法、针刺适应症和禁忌症等也做了详细的论述,尤其是《灵枢经》所记载的针灸理论更为丰富而系统,所以《灵枢》是针灸学术的第一次总结,其主要内容至今仍是针灸滨核心内容,故《灵枢》称为《针经》。继《内经》之后,战国时代的神医扁鹊所着《难经》对针灸学说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晋代医学家皇甫谧潜心钻研《内经》等着作,撰写成《针灸甲乙经》,书中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发展并确定了349个穴位,并对其位置、主治、操作进行了论述,同时介绍了针灸方法及常见病的治疗,是针灸学术的第二次总结。
唐宋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针灸学术也有很大的发展,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其着作《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彩色的明堂三人图,并提出阿是穴的取法及应用。到了宋代,着名针灸学家王惟一编撰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考证了354个腧穴,并将全书刻于石碑上供学习者参抄拓印,他还铸造了2具铜人模型,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作为针灸教学的直观教具和考核针灸医生之用,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发展。
元代滑伯仁所者的《十四经发挥》,首次将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合称为十四经脉,对后人研究经脉很有裨益。
明代是针灸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名医辈出,针灸理论研究逐渐深化,也出现了大量的针灸专着,如《针灸大全》、《针灸聚英》、《针灸四书》,特别是杨继洲所着的《针灸大成》,汇集了明以前的针灸着作,总结了临床经验,内容丰富,是后世学习针灸的重要参考书,是针灸学术的第三次总结。
清初至民国时期,针灸医学由兴盛逐渐走向衰退。公元1742年吴谦等撰《医宗金鉴》,其《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不仅继承了历代前贤针灸要旨,并且加以发扬光大,通篇歌图并茂,自干隆14年以后(公元1749年)定为清太医院医学生必修内容。清代后期,道光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的荒谬理由,悍然下令禁止太医院用针灸治病。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加之当时的统治者极力歧视和消灭中医,针灸更加受到了摧残。尽管如此,由于针灸治病深得人心,故在民间仍广为流传。针灸名医李学川公元1817年写出《针灸逢源》,强调辨证取穴、针药并重,并完整地列出了361个经穴,其仍为今之针灸学教材所取用。民国时期政府曾下令废止中医,许多针灸医生为保存和发展针灸学术这一祖国医学文化的瑰宝,成立了针灸学社,编印针灸书刊,开展针灸函授教育等,近代着名针灸学家承淡安先生为振兴针灸学术作出了毕生贡献。在此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明确提倡西医学习和应用针灸治病,在延安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开设针灸门诊,开创了针灸正式进入综合性医院的先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十分重视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制定了中医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中医事业,使针灸医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50年代初期,率先成立了卫生部垆的针灸疗法实验所,即当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的前身。随之,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针灸的研究、医疗、教学机构,从此以后《针灸学》列入了中医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绝大多数中医院校开设了针灸专业,针灸人才辈出。40多年来在继承的基础上翻印、点校、注释了一大批古代针灸书籍,结合现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和科研成就,出版了大量的针灸学术专着和论文,还成立了中国针灸学会,学术交流十分活跃,并在针刺镇痛的基础上创立了“针刺麻醉”。针灸的研究工作也不单纯仪在文献的整理,还对其治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系统观察,并对经络理论、针刺镇痛的机制、穴位特异性、刺法灸法的高速功能等,结合现代生理学、解剖学、组织学、生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声、光、电、磁等边缘学科中的新技术进行了实验研究。临床实践证实了针灸对内、外、妇、儿、骨伤、五官等科多种病证的治疗均有较好的效果。
针灸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科学。早在公元6世纪,中国的针灸学术便开始传播到国外。在亚洲、西欧、东欧、拉美等已有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应用针灸术为本国人民治病,不少国家还先后成立了针灸学术团体、针灸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着名的巴黎大学医学院就开设有针灸课。据报道,针灸治疗有效的病种达307种,其中效果显着的就有100多种。1980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43种推荐针灸治疗的适应病症。1987年,世界针灸联合会在北京正式成立,针灸作为世界通行医学的地位在世界医林中得以确立。
2010年11月16日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 针灸是谁发明的
伏羲。
针灸学起源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说针灸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相传伏羲发明了针灸。
当时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的时候,不自觉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砭石也之而生。随着古人智慧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针具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如今用的不锈钢针。
(2)针灸有多久的历史了扩展阅读:
针灸申遗成功
2010年9月,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透露,“中国针灸”申遗方案已提交给联合国。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2010年9月13日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证实,我国已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将“中医针灸”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
新华网快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16日在内罗毕审议通过中国申报项目《中医针灸》和《京剧》,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 中国针灸的来历是怎么来的!
针灸疗法最早见于战国时代问世的《黄帝内经》一书。《黄帝内经》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流行,并传播到了世界。而针灸的出现,则更早。
远古时期,人们偶然被一些尖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等碰撞了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疼痛被减轻的现象。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
人们已掌握了挖制、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于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砭石。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
(3)针灸有多久的历史了扩展阅读;
中医针灸的功效
一、调和气血
针灸是通过针法刺入人体穴位,来达到保养身体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的作用,通过刺激穴位,能够调节体内的经脉,通过刺激可以让经脉得到扩张,气血运行会更加舒畅和平稳,气血冲和身体健康就可以得到很好的保证了。
二、平衡阴阳
人体内部阴阳失衡就会引发多种疾病,所以在平时养生的时候要注重平衡阴阳。可以通过针灸的方式来平衡身体内部的阴阳,是一种最佳的手段。因为针灸的穴位分布在不同的经脉上,当人体阴阳失衡的时候,就可以通过针灸刺激不同经脉的穴位,能够让体内阴阳达到平衡,可以减少患疾病的几率。
三、调节脏腑
人体的五脏六腑如果出现了问题,就会容易导致重大的疾病出现,但是通过针灸刺激特定穴位,就可以很好的调节五脏六腑功能,也是保护身体健康的最佳方法。
4. 针灸由来
针灸医学起源于我国远古时代、古代原始社会的人类,由于居住在山洞,地处阴暗潮湿,加上与野兽搏斗,故多发生风湿和创伤痛,当身体某处有了痛楚时,除祈祷鬼神外,很自然地会用物去揉按、捶击以减轻痛苦,或用一种楔状石块叩击身体某部,或放出一些血液使疗效更为显着,以而创用了以砭石为工具的医疗方法,这就是针刺的萌芽。《山海经》记载有“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箴。”这是远古人类以砭石代针治病的佐证。1963年内蒙古自治区多伦旗头道洼在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1根磨削的石革,椐鉴定为针刺的原始工具。《素问·异法方宣论篇》记载:“东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而嗜咸……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说明了砭石治病与当时人类所处的环境和历史条件是分不开的。随着人类智慧和社会生产工艺的不断发展,针具由石针、骨针逐步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至现代的不锈钢针。
灸的发明,当是人类知道用火以后。当身体某一部位发生病痛时,受到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适或缓解,故认识到久熨可以用于治疗,继而从各种树枝施灸发展的艾灸。《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芮。故灸芮者,亦从北方来。”说明灸法的发明与寒冷的生活环境有着蜜切的联系。
针灸学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地和,近年来在甘肃,宁夏,河南马迹山、淮阳、禹县,江苏镇江市等地,均发现了夏商时其骨制铜制的医疗针具,反映了早期针灸医学面貌的一个侧面。
5. 中国针灸的发展历史
针灸的历史久远。
据考证,它起源的传说可以追溯到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制度时期,有伏羲氏“尝味百草而制九针。”
真正诞生时间应是新石器时代,《内经 素问》载有砭石治病,这最初是用于刺破脓疡,刺络泻血之用——这就是针灸的起源
从战国至秦汉时期,以《内经》成熟为标志,形成了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其中《灵枢》所载针灸理论更为丰富和系统,故《灵枢》又被称作《针经》。
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发展简要——
魏晋隋唐时期,皇甫谧编撰《针灸甲乙经》成为一部最早的、体系比较完整的针灸专书,是继《内经》之后对针灸学又一次总结,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宋金元时期,王惟一设计了两具针灸铜人
明清时期,杨继洲完成《针灸大成》,在腧穴里列出来“奇穴”这个类别
近代,鸦片战争之后,针灸学术受到严重挫折。
-----------------------------------------------------------------
希望能帮到你哦亲~
6. 针灸是中国医学的宝贵遗产.针灸治病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中国人喜欢夸张,
其实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针灸有千年历史,
就像中国人都知道夏朝存在,但是却无法证明。
7. 针灸是谁发明的
【针灸的起源】 针灸医学最早见于二千年多前的《黄帝内经》一书。《黄帝内经》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流行,并传播到了世界。而针灸的出现,则更早。 远古时期,人们偶然被一些尖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等碰撞了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疼痛被减轻的现象。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相当于氏族公社制度的后期,人们已掌握了挖制、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于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砭石。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砭石在当时还更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切开排脓,所以又被称为针石或 石。《山海经》说:"有石如玉,可以为针",是关于石针的早期记载。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 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在用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身体某部位的病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或解除,继而学会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热的石块、砂土进行局部热熨,逐步发展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经过长期的摸索,选择了易燃而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叶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于体表局部进行温热刺激,从而使灸法和针刺一样,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于艾叶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芳香、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因而后来成为了最主要的灸治原料。 "砭而刺之"渐发展为针法,"热而熨之"渐发展为灸法,这就是针灸疗法的前身。 【针灸的历史】 据古代文献《山海经》和《内经》,有用“石篯”刺破痈肿的记载,以及《盂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再根据近年在我国各地所挖出的历史文物来考证,“针灸疗法”的 起源,可能就在石器时代。 针灸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科学。早在公元6世纪,针灸学术便开始传播到国外。目前,在亚洲、西欧、东欧、拉美等已有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应用针灸术为本国人民治病,不少国家还先后成立了针灸学术团体、针灸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着名的巴黎大学医学院就开设有针灸课。据报道,针灸治疗有效的病种达307种,其中效果显着的就有100 多种。1980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43种推荐针灸治疗的适应病症。1987年,世界针灸联合会在北京正式成立,针灸作为世界通行医学的地位在世界医林中得以确立。
8. 针灸是我国传统文化产物,历史上最早可以追踪在哪个时代
针灸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治病方法,它是专属于中医方面的,据史料记载,针灸是来自于三皇五帝时期,那时的伏羲研发了针灸,用途就是治病。而《黄帝内经》是对针灸这项优秀技术记录的最为全面的一本书了。直到现今,很多人还喜欢用针灸去治疗一些类似于头疼、胃痛、消化不良等等疾病,这也证明了针灸在我国地位是非常高的。
可见,中医上的针灸是非常厉害的一门技术,它的治愈能力也是极强的。中医上讲,通则不痛,就是指用针灸疗法打开刺激人的穴位,将经络疏通开,就会缓解疼痛感。
9. 针灸是什么时候或年代出现的
火针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应用。
1、火针针具的名称在历史上是不同的。
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学专着,其中就有了关于火针的记载。此后古代的医学文献对火针均有论述,但对火针名字的称谓却各不相同。
《黄帝内经》称火针针具为“大针”、“燔针”。
《资生经》称火针针具为“白针”,
《备急千金要方》称火针针具为“煨针”。
《伤寒论》是汉代医学经典之作,为医圣张仲景所着。《伤寒论》将火针针具称作为“烧针”。
晋代陈延之所着《小品方》一书,则最早提出了“火针”的名称。
2、火针疗法的称谓在历史上是不同的。
《黄帝内经》将火针疗法称为“粹刺”法。主要治疗痹症,筋骨痛,骨关节痛。
《灵枢•经筋》将火针疗法称为“燔针”法。其中详细论述了全身十二经筋病症,治疗都强调“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灵枢•官针》中也记载有“淬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
《素问•调经论》中也指出:“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
《伤寒论》将火针疗法称作为“温针”。对火针的适应证,非适应证,及误治后的处理作了详细论述,并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火针疗法的内容,促进了火针疗法的发展。
晋代陈延之的《小品方》一书,不但明确提出火针疗法为“火针”的称谓,还将火针疗法用于了眼科。
唐代孙思邈所着《千金方》中有“处疖痈疽,针惟令极热。”的论述。这是火针治疗热症的最早记载,从此进一步扩展了火针适应症的范围。
元明时期的高武所着《针灸聚英》系统而全面的论述了火针的疗法,指出“凡症块结积之病,甚宜火针”。标志着火针疗法的渐趋成熟。
明代的杨继洲所着《针灸大成》中总结了明以前用火针治疗的经验,并把火针列为针灸疗法的一种针法。明代的火针疗法,已成熟地走进上针灸的圣坛。
直到明清以后,火针疗法才统一了称谓,统称为“火针”。这是历代医家对火针疗法都有所发展的结果。
3、火针的针具在历史上被张冠李戴。
《黄帝内经》记载了九种不同形式的针具,即:馋针、圆针、鍉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解释说:“针名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
既然不同名,不同形,不同任的针具,是针灸用针的关键,那么九种针具中为什么没有火针这一针具?火针哪里去了?
《灵枢•官针》中云“淬刺者,刺燔针。”说火针啊,是燔针的刺法。既然有燔针的刺法,为什么九种针具中没有燔针这一针具? 燔针又哪里去了?
历史上没有任何医学文献上记载过燔针的具体形状、尺度、来源、作用。那么一针一法,九针中的大针如何就下岗了,没有了位置呢?这九种针具与九种刺法中的矛盾,说明了什么呢?
朝有三思,一思就是百年,思来想去,一一对号之后,只能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张冠李戴了,九针中的大针即为火针。
何以见得?究其因而有三者:一是大针与火针,其形状相似;
《灵枢.九针十二源》云:“九曰大针,长四寸……” 长四寸,按李锄《骨度研究》中引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的周尺计算,一尺合市尺0.5973尺,四寸则合现代的二寸四分。针身若太长,则不能保证其疾刺时的灵活度和硬度。古时烧针沾取麻油,麻油烧针时针身若太短,又易于将施术者的手灼伤。
又云:“大针者,尖如挺,其锋微圆……”针挺尖圆,则是对针体高温速刺的要求,不然用火烧针, 由于古时金属不如现代精良,故根据当时的针具材质,针尖在烧红后很易弯折,所以针锋制得微员。可见大针之形状与火针之要求是如此一致,故言大针与火针,其状相似也。
二是大针与火针,其针具性质相通。
大针源于锋针。九针中记述了大针的来路及性能,却未记载大针的刺法,反倒被人插足,挤进了一个刺法――燔针。
燔针针刺的部位为“寒痹者,关节前后”,适应证为痹证及伴水肿者,这极符合大针针具的性能。
大针在原着中所治病症,与火针针具的性能最为相当,几乎一样。
大针、燔针门当户对,燔针刺法又乃火针别名。这难道还不可推之,“大针”、“燔刺”乃同类异名,如此,大针揭去头盖,所露当是火针。
三是大针的“大”字与火针的“火”字,两字字型相似,极易相混,造成笔误。
《灵枢》的成书年代久远,又非一人一时所作,后世历代医家在传承上也各有建树。对于此书,当时只能手写抄传。汉代以前使用的文字是小篆,小篆中的“大”与“火”两字的字型颇为相似,两字在传抄书写过程中非常容易混淆。古人有云:“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是说字经过多次抄传,鱼字可能就误抄成鲁字了,虚字就误抄成虎字了。误字的情况经常发生,大与火二字误书也就在所难免,张冠李戴也就可以理解了。
九针是古代医家创立的并广泛应用于针灸临床的治疗工具,后世已有诸多先贤认识到“大针”确实属“火针”,只是不称火针,而名燔针、煨针而已。如《针灸大成》中就指出“大针一名燔针,长四寸。”《针灸集成》中也指出“九曰大针……一名燔针。”《针经摘英集》中也说“九针式中没有大针,而只有燔针。”
但是,是尊古的顶礼,还是崇师的膜拜,对于“大针”,各医书术经中只是转载,而从未做过订证。先贤祖师们称火针还只是燔针、煨针。
真乃是言不由衷,让先贤祖师千百年来,心是口非。一传千百年,留下蹊跷问苍天。何为?为何?什么原因使其这样?这样又是为了什么?于是全国高等中医校院成人教育教材《针灸学》做了回答:“大针,长四寸……后人用作火针。”那么先人用作什么呢?
直到1997年天津的两位李姓同仁大胆对“大针”进行考证,并提出了“九针中大针当为火针”,“火针应正式列入九针式中”的观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本的镰仓时代(1192~1333年),相当于中国宋朝之末、元朝之初,也有火针疗法的记载。
嘉元二年(1304年),日本医人原性全,折衷采录汉、魏、唐、宋医方,加上自己的经验,以日文撰写成《顿医抄》五十卷。《顿医抄》为大型综合性医学全书,在第十九卷中有用铜火针治疗鼻痔的内容。这说明早在七八百年前火针就由中国传到了国外。
火针疗法始见于《黄帝内经》,成熟于《针灸大成》。火针疗法鼎盛于明代,衰落于前清。这又是为什么?
这是由于清朝限制中医的政策,导致中医药事业衰落,致使火针的发展亦受到阻碍,陷入了停滞不前的地步。清朝道光皇帝就曾说“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皇帝说啊,毕意这针法灸法不适合在宫中治疗啊。于是下令永远废止了太医院的针灸科。
30年代骂中医竟也成了时髦,当时大名鼎鼎的动物学家丁文江给他的朋友高梦旦祝寿时写了一个祝寿联:上联是“吃肉/走路/骂中医/人老心不老;”下联是 “喝酒/写字/讲官话/知难行亦难。”
大学问家鲁迅、胡适也曾反对过中医,当时的教育部听了他们的话,还颁布了“废止中医法案”,好在最高当局没有批准,才未实施。
火针疗法源于古时,发展于当代,这是火针沿着今天中医正确发展道路,不断改革、不断创新的结果。火针名符其实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