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三坊七巷简介300字
福州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城内的三坊七巷正是这个千年古城历史和文化的精髓所在。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和吉庇巷。三坊七巷始建于西晋末年。在王审知建罗城之前,唐代福州人还使用着晋代建造的子城,南门护城河外的南门大街(今八一七北路俗称南街)是一片繁华的商住文化区。当时闽江的沙洲沉积到那里,那里便出现了一片陆路与河道并存的"开发区"。"安史之乱"中原混战,南迁避难而来的各界人士很自然地选择了这片平整的土地,开始了为新一轮创业而组建家园。一个以士大夫阶层、文化人为主要居住民的街区,便在南街附近生成,这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三坊七巷街区。
三坊七巷街区,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四十公顷,白墙瓦屋,布局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自古以来,三坊七巷一直是福州最有文化气息的地方。三坊七巷人杰地灵,是出将入相的所在,历代众多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以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
‘贰’ 福州三坊七巷建于那一年
三坊七巷始建于西晋末年,当时闽江的沙洲沉积,形成了一片陆路与河道并存的“开发区”。“安史之乱”中原混战,南迁避难而来的各界人士在这里重建家园,一个以士大夫阶层、文人为主要居民的街区由此形成。
福州建城于汉代,距今已有两千两百多年的历史。也许是千年来偏安东南的缘故,自有一种慵懒闲适、宁静自守的性情。城内的三坊七巷正是这个千年古城历史和文化的精髓所在。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和吉庇巷。
1.据已故的南后街原永嘉玻璃店老板洪一棠先生生前告诉我:南后街林觉民、谢冰心的故居,亦是林长民、林徽因父女俩的祖居,因为长民与觉民是同曾祖父的堂兄弟,他们的祖辈已在此处居住了几代人。
2.林则徐三女婿仓山区胪厦人郑葆中的玄孙女郑家纯女士曾告诉我:宫巷沈葆桢、林聪彝故居斜对面坐南朝北的老房子,是郑葆中的故居。
‘叁’ 三坊七巷有多少年的历史
截至2021年,三坊七巷有1120年的历史。王审知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加授审知中书令、福州大都督府长史,又封为闽王。唐天复元年(901年),于小城外加筑城墙,称为“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2021-901=1110年,所以“三坊七巷”到现在有1120年的历史。
福州有着2200多年古老的建城史,在福州古城的中心,坐落着这片遐迩闻名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它占地约40公顷,由三个坊、七条巷和一条中轴街肆组成,分别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和南后街,因此自古就被称为“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国都市为数不多的“里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内保存有200余座古建筑,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九处,省、市级文保单位和历史保护建筑数量众多,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筑博物馆”。
‘肆’ 福州三坊七巷的由来
"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福州自汉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扩展,整个布局,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以南街(八一七路)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讲究对称,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条街(“街”指南后街)。
三坊七巷全貌“三坊七巷”形成于唐王审知 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这就是三坊七巷的由来。
‘伍’ 福州三坊七巷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摘要 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