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陕西省一个县,人口超70万,建县历史超1400年吗
是的,陕西的富平县。公元227年西晋时期开始建县,截止2018年底,富平县人口75万。
2. 陕西省一个县,人口超40万,建制历史超1400年吗
陕西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上古时为绝大部分在荆州、梁州、一小部分在雍州,是炎帝故里及黄帝的葬地。西周初年,周成王以陕原为界,原西由召公管辖,后人遂称陕原以西为“陕西”,其自然区划上因秦岭-淮河一线而横跨北方与南方。目前,陕西省下辖4个县级市、74个县和29个市辖区。其中,就洋县来说,人口超40万,建制历史超1400年!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洋县这一地名因一条河流而得名!
三
据《汉中府志》载:“洋以川名,旧治在西乡祥河之上,祥河之川,其后改祥为洋”。也即洋州、洋县这一地名是因为祥河(今泾洋河)这条河流而得名。隋朝炀帝大业二年(606年),撤州复郡,并梁、洋二州为汉川郡,县地属汉川郡兴势县、黄金县。唐朝武德元年(618年),罢郡复州,县地属洋州兴势县、黄金县。公元997年,也即北宋时期,县地属陕西路洋州兴道县、贞符县。南宋这一历史阶段,今洋县一带属利州东路洋州兴道县、真符县。
四
最后,元朝这一历史阶段,该地区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兴元路洋州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改兴元路为汉中府,降洋州为洋县。在此基础上,洋县隶属于陕西承宣布政使司汉中府。清朝时期,该地区属陕西省汉中府。清朝灭亡后,该地区属汉中道。1928年,洋县直属于陕西省。1996年7月至今,洋县属陕西省汉中市。如今,洋县总面积3206平方千米,总人口约为45万人。
3. 靖边县历史悠久,史称
靖边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偏西,榆林市西南部,无定河上游,跨长城南北。
历史文化
置县初县域无考。清干隆年间(1736~1795),新城堡为县城:“东与怀远县清平堡接壤,一百二十里;西与定边县柳树涧接壤,一百二十里;南与保安县牛头坡接壤,一百一十里;北至边墙十里”(干隆手抄本《靖边县志稿》)。光绪年间(1875~1908),镇靖堡为县城:“东至崔家畔一百里,与怀远县之狄青原接界;西至二道渠一百一十里,与定边县之茶店圾接界;南至黄花池滩二百一十里,与保安县之柳沟接界;北门外即边墙,出口至四朴树六十里,与怀远县之本塔儿梁接界;东南至沈家园子八十里,与安塞县之平桥接界;西南至阔阔川二百一十里,与定边县之侯家岔、甘肃省安化县之乱石头接界;东北至毛乌素六十里,与怀远县之许家沙畔接界;西北至史家地坑一百一十里,与定边县之二十里塘接界。计东西广二百一十里,南北袤二百七十里”(光绪本《靖边县志》)。
民国三十一年(1942)六月,吴旗县成立后,三边分区将靖边县的凤凰、罗涧两区划给吴旗。1949年吴旗县撤销,凤凰、罗涧两区划归靖边。1950年吴旗县恢复,上述二区又划给吴旗。
1954年,按照陕西省民政厅通知,将靖边县的巴兔湾划给乌审旗。
1958年,横山县的石湾、马家窑等6个乡划归靖边县。靖边县总面积为5300平方公里。1962年缩小区划,石湾等6个公社复归横山县。
1972年,靖边县杨桥畔公社的墩渠、八岔、清河3个大队划归横山县。到1989年,靖边县四界:东至青杨岔镇龙腰镇村,与横山县接壤;西至柠条梁镇西黄蒿塘村,与定边县接壤;南至周河乡东坪村,与志丹县接壤;北至红墩界乡白城则村,与乌审旗接壤。县境南北最长为116.2公里,东西最宽为91.3公里,总面积5088平方公里,占榆林地区总面积的11.8%,陕西省总面积的2.47%。
4. 陕西省一个县,建城历史超900年,是“兵家必争之地”吗
陕西,简称“陕”或“秦”,省会古都西安。该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上古时期,陕西为雍州、梁州所在地,是炎帝故里及黄帝的葬地。陕西自古是帝王建都之地,九个大一统王朝,有五个建都西安(咸阳),留下的帝王陵墓共79座,被称为“东方金字塔”。其中,就清涧县来说,人口超20万,建城历史超900年。作为兵家必争之地,清涧县在古代历史上是扼守关中之要地。
四
最后,公元1371年,也即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将青涧县更名为清涧县。嘉靖四十一年(1562),清涧县改属延安府。清朝雍正三年(1725)绥德州升为直隶州,领清涧、米脂2县。1913年,清涧县属陕西省榆林道。1926年,清涧县直属于陕西省。1961年,清涧县隶属于榆林地区。2000年,榆林地区改为榆林市,清涧县属之至今。如今,清涧县东西长95千米,南北宽55千米。面积1881平方千米,总人口约为23万人。
5. 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的历史概况
汉高祖元年(公元206年)始置鹿县。后秦姚苌建初八年(公元388年)分鹿县北部设洛川县,因洛河水穿境而过故名。
洛川县辖5个镇、14个乡:凤栖镇、旧县镇、交口河镇、老庙镇、土基镇、菩堤乡、黄章乡、洪福梁乡、永乡乡、后子头乡、京兆乡、杨舒乡、槐柏乡、石泉乡、武石乡、秦关乡、百益乡、石头乡、朱牛乡。
2000年,洛川县辖6个镇、13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00573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凤栖镇 21060 、旧县镇 13148 、老庙镇 13422 、土基镇 9537、 交口河镇 10083 、石头镇 11717 、菩堤乡 6050 、洪福粱乡 2231、 黄章乡 8524 、永乡乡 13257、 后子头乡 21115、 京兆乡 6158 、杨舒乡 14824 、槐柏乡 12141 、石泉乡 5494 、武石乡 4476、 秦关乡 9731 、百益乡 7739 、朱牛乡 9866。
洛川县 洛川在中国西部延安以南,历史悠久,“秦开仟佰,汉主限田,后秦建置”,黄河中下游早开发区之一,中国革命的摇篮之属。
地处北纬35°-36°,东经109°,土地广阔平坦、肥沃,塬面平均海拔1100米,黄土层厚80-140米,年均气温9.2℃,昼夜温差12.8℃,降雨量620毫米,日照2525小时,日照率达58%,是国内外专家公认的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是国家生态建设示范试点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近日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小型公益设施建设项目县。1974年被国家外贸部特定为苹果外销基地县。1994年被联合国计划开发署确定为无毒矮化和水果多样化栽培示范区。洛川县是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和中国苹果优生区的核心地带,迄今已有50多年的苹果栽培历史,为陕西苹果的发源地。洛川苹果以其“个大、色艳、细脆香甜,耐贮藏,无污染”六大特点享誉中外。
6. 介绍一下蒲城县的历史
蒲城县历史悠久。夏商属雍州,周封贾国,春秋属晋,秦置重泉,北魏名南白水,西魏始称蒲城,唐名奉先,宋后名蒲城至今。蒲城县历史悠久。
7. 陕西省蒲城县有哪些历史个性名片
蒲城县历史悠久。夏商属雍州,周封贾国,春秋属晋,秦置重泉,北魏名南白水,西魏始称蒲城,唐名奉先,宋后名蒲城至今。境内文物荟萃,城外桥、景、光、惠、泰五座唐代帝王陵依山为墓,彼此烘托,尤以桥陵石刻最为精美,气势雄伟,为唐十八陵之冠,一九八八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内南寺唐塔,北寺宋塔,遥相呼应,明清考院、六龙壁、勿幕图书馆、杨虎城将军纪念馆、王鼎纪念馆、将相故里牌坊保护完好。县博物馆内,历史文物琳琅满目,《大唐故金仙长公主志石之铭》、《云麾将军李思训碑》、《大唐代国长公主碑》、《高力士碑》、《义门王氏先茔碑》、《苏孝慈墓志》等闻名遐迩,一九八八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蒲城历史上文化昌盛,人才辈出。党怀英、王鼎、井勿幕、李仪祉、杨虎城等先贤志士均出生于此。能源矿产储量大,易开采,品味高。蒲城县处于国务院能源基地规划办公室的山西能源基地范围。煤储量丰富,发展能源电力工业条件优越。石灰石、大理石、铝土矿、粘土矿、白云岩、硫铁矿、芒硝等矿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开发前景十分广阔。煤炭:煤田占有面积52.9平方公里,已探明储量1037亿吨。煤质属中灰至高灰、高硫、低磷的集煤及瘦煤。水文地质结构简单,可选性中等,易于开采。石灰石:主要分布在县城以北的诸山中,总储量为450亿吨,其中水泥石灰岩主要分布在岳王山、尧山和孙镇中尧地区。硫铁矿和芒硝:我县化工资源丰富发展化学工业具有一定的优势、硫铁矿分布在蔡邓三眼桥地区,总储量约113-150万吨,芒硝产于我县南部泊滩地区,总面积170平方公里。大理石和白云岩矿:储量分别为300、500万吨,500-1000万吨逐级开发。陶瓷粘土:主要分布在蔡邓三眼桥地区,地质储量289.5万吨,发展陶资工业具有一定基础。蒲城县地貌单元界限分明,地域差异明显,宜农、宜林、农副土特产品十分丰富。在“八五”期间已建立了小麦、棉花、玉米、油菜、苹果、酥梨、牛、羊、鸡等十大农牧业商品基地。素有“陕西粮仓”之称,苹果、酥梨、金丝蜜枣等农特产品享誉海内外,远销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农业综合开发的潜力很大。
8. 请教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的历史沿革
镇安县历史悠久。夏朝属酆(丰)域之地;殷商、西周为蜀地。春秋时属楚之酆地,战国时归楚郇阳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镇安属汉中郡辖地。 西汉时,镇安属汉中郡西城县辖地。东汉末期(公元188年—220年),镇安归益州汉中郡。三国时属郇阳辖地。西晋泰始二年(266年),分京兆南部及平阳北部设置丰阳县,属上洛郡,辖今山阳、镇安、柞水。东晋建武元年(317年)撤丰阳,镇安属上洛郡辖地。北魏太安二年(456年)复设丰阳县,属上庸郡。武则天通天元年(696年)分丰阳西(即今柞水县界牌湾以南、宁陕县的东北部及镇安县辖地)置安业县,属商州。镇安从此时起开始设县。唐景龙二年(708年)安业县属京兆府。景云元年(710年)改属商州。乾元元年(758年)改名乾元县,属京兆府,继还属商州。后汉乾祐二年(949年)改名乾佑县,属京兆府。北宋开宝九年(976年),乾佑县属永兴军路。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县属该路京兆府。金朝废县,降为乾佑镇,入咸宁县隶属西安府。元代,咸宁属陕西行省;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复设乾佑县,属金州辖。明洪武八年(1375年),复为乾佑巡检司,属咸宁县辖。 明景泰三年(1452年秋),因咸宁、长安二县民居分散,故在乾佑巡检司北置县,取名镇安,属西安府。成化十三年(1477年),改属商州。清雍正三年(1725年),镇安属商州辖,商州直隶陕西省。民国二年(1913年)撤销西安府建制,镇安由汉中道管辖。民国22年(1933年)废除道的建制后,镇安由陕西省直辖。民国24年(1935年),镇安县改属中华民国陕西省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至1949年。 1949年11月,镇安县全境解放。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驻地县城前街原国民党镇安县银行(现镇安县工商银行址),隶属商洛地委、商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领导。1958年12月,柞水县并入。1961年9月,恢复柞水县。
采纳哦
9. 陕西省一个县,人口超40万,建县历史超1500年吗
陕西省,简称“陕”或“秦”,省会是千年古都——西安市。该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如今,陕西省这一历史文化大省有4个县级市、74个县和29个市辖区。其中,就三原县来说,史称“甲邑”,古称“池阳”,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因境内有孟候原、丰原、白鹿原而得名。三原县建县历史超1500年,不仅是历史上的繁华之地,而且现在也是富得流油!
四
最后,明清这一历史阶段,三原县属西安府。1913年,三原县隶属于陕西省关中道,后直属于陕西省。1984年,咸阳地区改市后,三原县为咸阳市辖县至今。对于三原县来说,不仅历史上非常繁华,而且现在也是非常富裕,县城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是咸阳乃至关中地区人气最旺、人口最多、商贸最繁荣的县城之一。如今,三原县整体地貌以平原、台原为主,占总面积的72%。河流主要有清峪河、浊峪河和赵氏河,总人口约为43万人。
10. 陕西神木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为何会出如此“刁民”
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绝不能一杆子打翻一船人,个体并不能代表全部。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接受的教育、家长和师长的教导、同伴的影响及自身的原因等各方面的因素对其日后行为、三观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其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变化。
美丽、历史悠久、物产丰富的神木县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在各个领域都有一定成就的伟人,但同时也滋养着不被众人接纳的“刁民”。个别“刁民”不能代表整个神木。中国有几十亿来自不同地方的人,没有一个人能代表一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