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山景区的人文历史
天台山景区, 坐落于浙江省东中部的天台山,东连宁海、三门,西接磐安,南邻仙居、临海,北界新昌。是驰誉海内外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绵亘浙江东海之滨,因山有八重,四面如一,顶对三辰,当牛女之分,上应台宿,故名天台,以佛教天台宗祖庭、道教南宗祖庭所在地和济公“活佛”的故乡而闻名于世。景区内以“佛宗道源”着称于世的天台山是中国佛教第一个宗派天台宗的发祥地,又是中国道教南宗的本山。
B. 天台山算不算中国名胜古迹呢
天台山有国清寺1300年左右,城东北3公里有赤城山,因山体岩石呈暗红色而名、济公的出生地就在天台山、拾得和寒山子的故事出自天台、华顶国家森林公园都是天台、你说算不算中国名胜古迹
C. 成都天台山的历史渊源
天台山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巴蜀天台山古名东蒙山,早在远古时代,天台山即为古“邛”族生息繁衍之地;远古洪荒时期,大禹治水路过蜀国时,曾选此山为台登高祭天,故得“天台”之美名。
巴蜀开明时期,古蜀国国王鳖灵在此“登高祭天”;汉末道家在此相山凿洞,筑坛祭神,正式易其名为“天台山”,天台山便增添了宗教文化内容。三国蜀汉之初,诸葛亮曾到临邛察看“甲屯”垦植和开掘“火井”情况,乘坐“木椅车”上山眺望,留下了 “天车坡”、“望军顶”等地名。南北朝时期,西游僧人普达舍耶云游到此,创建了天台佛寺,隋唐时期,宗教漫延,初唐时火井县令袁天罡尊崇道教,因而天台山以道家势力为大。五代时,天台山又修一座规模宏大的城隍庙,两宋时期,天台山儒、道、佛三教并存,三家争山夺林,各营院园,道观佛寺,官房多达百余处,宗教势力泛滥,各派矛盾百出,于是出现了州通判、推官驻山主政之事。其时有文同(北宋画家)、陆游(南宋爱国诗人)等领衔管理天台山宗教事务。宋末及元代,天台山日渐衰微,于是又有明洪武年间“福琛开山”之事。明末(大顺三年),张献忠一支军马败退时路过邛州夹门关,有天台山三千棍僧堵截,张部于是绕青草坡从天台山后山而上袭击了宗教集团,于是天台山宫观寺庵尽毁。清代,道家、佛家力图光复宗教名山,但规模远不及昔日。民国年间,天台山一带兵匪肆虐,社会不安定,朝山之事几乎灭绝。天台山也是红军长征经过成都唯一战斗和工作过的地方,成都市唯一的红色旅游区,景区的红军长征邛崃纪念馆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都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革”期间,天台山宗教文化遭到极大破坏。
D. 拜求浙江天台山国清寺的资料。
浙江天台山的国清寺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占地7万多平方米,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后取“寺若成,国即清”,改名为国清寺。寺庙是隋炀帝杨广根据当时着名的智者大师描绘的一张草图修建而成。浙江天台山的国清寺依山傍水,四周五峰环抱,左右双涧萦流,极其清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是一座拥有19600平方米面积,600多间屋宇的大型建筑群,它以四条纵轴为主体,其中包括四殿(弥勒佛殿、雨花殿、大雄宝殿、观音殿),五楼(钟楼、鼓楼、方丈楼、近塔楼、藏经楼),四堂(妙法堂、安养堂、斋堂、客堂),二亭(梅亭、清心亭),一室(文物室),浙江天台山国清寺成为我国最完整的大型寺院之一。浙江天台山的国清寺的斋饭2元/人,进国清寺门后可以看到购买返券,最好在10点前购买,10点半斋堂开饭。这里的素斋材料都是寺院的僧人自己种的菜,山里的笋、菇、青菜,味道极其鲜美。2元的返券可以随意取食,吃饱为止,但是切记不可浪费,吃完以后自己清洗餐具。
E. 请介绍一下天台山,谢谢
天台山
天台山,又名天太山,古称西泰山。因顶峰有天台莲座,三峰耸立,状如天桩,其前伏卧形似莲花,故全称天台莲花山。天台山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亦是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宝鸡市南30公里的秦岭主梁两侧,天台山展现了秦岭雄伟博大的气魄,最高峰天柱峰,海拔2198米。天台山树木履盖率在90%以上。全区划分为嘉陵江源头、九龙泉、烧香台、杨家滩、莲花顶5个景区,有景点、景物150多个,其中主要景点50余个。景区相对高差1850多米,现有种子植物1000余种,其中观赏植物300多种。杜鹃花、报春花和龙胆花被誉为"秦岭三大名花",还有紫斑牡丹、砂玉兰、兰花等野生名贵花卉。野生动物有200多种,金钱豹、青羊、豹猫、红腹锦鸡、大鲵等属国家重点保护珍贵野生动物。嘉陵江源头景区内的上千棵奇树异木最为诱人。有的松抱柏,有的柳抱藤,有的同根异树,有的多树同生,有的只开花不长叶,有的只结果不长叶的树,实属罕见。还有茂密的冷杉原始林、关公大刀石、三柱香、七女峰、杜鹃山、大王山、八卦庙、南北阁、风雪亭、秦岭碑、和尚原宋金古战场、古大散关等景点。天台山,是华夏始祖--神农炎帝的故乡。这里有关炎帝传说极多,如炎帝诞生地--蒙峪、洗浴的九龙泉、神农祠、炎帝陵、姜炎圣母庙、烧香台、轩辕剑劈石、神农采药洞、白马关、太阳市遗址、荞麦山、神农骨台、三寝殿等,记述了神农炎帝在此诞生、采草药、尝百草的许多丰功伟绩。天台山还遗留有关道教始祖老子及姜子牙、孙膑在此活动的诸多遗迹。如伯阳山、玄关、老君庙、月南洞、论道处、点将台等。民间神话"赵颜求寿",对奕仙翁说:"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山高谷深,峰峦叠嶂,奇峰怪石,景物天成,是天台山自然景观的一大特色。
天台山风景名胜区景区。
1.蒙峪沟景区:以蒙峪炎帝出生地为中心,辅以神农泉、姜炎圣母庙和茹家庄古遗址等,展现久远的古代文明。
2.烧香台景区:以烧香台为中心,包括伯阳山、猴娃石、玄关和十二湾等景点。
3.杨家滩景区:以农家滩缓坡谷地为中心包括白马关、千尺崖、跃马涧、东西湖及养麦山。
4.莲花顶景区:包括天台山庙区、老君顶、观景点、莲花顶、系马桩、人头峰等景点。
以上景区面积总计124平方公里,位于海拔798米至2198米的秦岭褶皱山系,气势博大,山体雄伟、陡峻,山脊突兀、延绵,多嵯峨山峰;水系丰富,河流湍急,多溪泉瀑布;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森林密布,物种丰富,自然地理景观独具特色。
位 置:
天台山风景名胜区位于邛崃市境内,距成都有120余公里,总面积109平方公里,山顶面积约40平方公里。是省政府批准的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景区特色:
景区内林木繁多,森林覆盖率95%,植物5000种,是都市人的天然氧吧。夏日“十里林荫”,冬季“林海雪原”。春天山花烂漫,深秋层林尽染。有山奇、水美、林幽、石怪之美名。
管理机构:天台山风景区管理处
地 址:邛崃市天台乡
电 话:(028)8731360
门 票:30元/人(一票制);游人如有兴趣还可坐人力滑杆至山顶,价格约为20元/人。 进入十八里香草沟10元/人。
当地特产:
文君酒、文君绿茶、瓷胎竹编工艺品、邛陶、邛竹枚
交通指南:
成都经双流、新津至邛崃到景区130公里;经温江、崇州、大邑至邛崃到景区为145公里。前者在新南门、高笋塘等处上车,后者在金沙汽车站上车。在青羊宫、城北汽车站乘长途汽车也可到达。
沿途路况:
从成都至邛崃为108国道,路况较好,一小时一班车,车票约为12.5元;从邛崃至天台山景区为一般公路,路况一般,车票约为10元。
租车前往旅游价格:
20座左右中巴车:900元/天
12座面包车:700元/天
7座丰田或三菱越野车:700元/天
F. 天台县的历史沿革
天台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
夏商周三代,天台属扬州之域,春秋战国时为瓯越地。公元前323年越为楚灭,属楚。
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以原东越地置闽中郡,天台属之。
西汉初,高祖刘邦封韩信为楚王,天台属楚;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立刘贾为荆王,转属荆国。惠帝三年(前192年)越功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天台属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闽越伐东瓯,东瓯举国迁徙江湖间,其地遂虚。至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于该地置浦县,属会稽郡。
东汉光武帝建武初改名章安,天台仍属之。
三国吴大帝黄龙三年(公元231年)分章安、永宁置始平县(南始平),属临海郡。这是天台置县之始,辖境包括今天台、仙居两县。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因雍州亦有始平县(北始平),遂更名为始丰县。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从南乡析出置乐安县(今仙居县)。章安令孙绰(341-371)作《游天台山赋》,从此天台山闻名遐尔。
南朝宋沿袭晋为始丰县,属临海郡。齐、梁改为始平县,梁武帝大同六年(公元540年),属赤城郡。陈复为始丰县,仍属临海郡。
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平陈,废始丰并入临海县,属处州(括州)。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属永嘉郡。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平吴李子通,分临海县置始丰,属海州,寻属台州。八年(公元625年)又废始丰。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再置始丰县。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改名唐兴,属台州。
五代后梁太祖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封钱?为吴越王,台州属焉。开平三年(公元909年),以境内天台山而改唐兴县为天台县。后唐同光(公元923-926)初,复名唐兴。至后晋天福年间(公元936-942年)改名为台兴县。
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定名为天台县。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天台随台州归宋。终两宋三百余年,均属台州。
元改台州为台州路,天台属之。
明代,改路为府,天台属台州府。
清沿袭明制,天台县仍属台州府,分三十七都。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十月下旬,太平军攻占天台,建政权,设乡官。次年二月,复为清统治。
中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府存道,天台改属会稽道。1927年取消道制,实行省县两级制,天台直属浙江省。1940年,在临海设浙江省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通称浙江第七区,管辖原台州六县(后增新折的三门县),天台属之。抗日战争时期,成立浙东行署,主管浙东旧八府各县,驻节天台街头。
1949年5月24日,天台解放。
G. 成都天台山景区的历史文化
天台山古称蒙山,为蒙山五岳之首,曰东蒙,自汉时始称为天台。民谣云:天台天台,登天之台。天台山不仅风光秀丽,有奇特的自然景观,而且历史上是一处宗教胜地,有独特的人文景观。远古的传说、三教合流的遗迹,扑朔迷离,为这座名山添上了一层神奇诡异的色彩,让人思接千载,去追寻遥远昨日的文化踪迹。
天台山的得名,与一个神话传说有关。远古时代,临邛是属于古羌—蜀先民的邛人聚居之地。据说也是羌人的大禹,原为夏后氏部落首领,奉舜之命治理洪水。大禹为治水,走遍了大地四方。在蜀地邛人居地,他登上一山,以山为台,祭拜天地。此山就是天台山。大禹得天神帮助,十三年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古蜀时期,传说鱼凫王也曾登上天台山,祭祀山川神灵。
汉代时期独尊儒术,儒家学者纷纷设坛讲经。临邛人胡安,为西汉景帝时经学大师,聚徒于临邛白鹤山书院,讲授儒学经典。胡安也常卜居天台山,隐山究《易》。辞赋家驷司马相如少时在白鹤山书院,聆听胡安讲经,他亦曾随胡安登临天台山,与老师一起读《易》。相传司马相如与临邛才女卓文君亦曾携手游天台,瑟音相和,在琴台石留下了千古美谈。
西汉成帝时,临邛人严君平好黄老之学,他亦数上天台,登峰观星象,卜天地未来。他着有《老子指归》,阐发老子的言论,成为道家和道教的思想源泉之一。
东汉顺帝年间,张道陵入蜀,创立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道家既在天台山凿洞,筑坛传道。
唐代帝王尊崇老子,邛州县令袁天罡广为立庙祭祀,天台山道教遂为之兴旺。
五代时期,中原战乱,不少僧人道士避乱蜀中,前后蜀主也力倡宗教。天台山建一城隍庙,为道教宫观,规模宏大,香火旺盛。
天台山开山建佛寺,大约是在西晋。西域高僧佛图澄来华弘法,所到之处,建立寺庙。他尝游天台山,为山中梵宇为吸引,以至停车不前。
佛教净土宗高僧慧持亦曾游历天台山,驻锡山中佛寺,总摄蜀西禅证。
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天台山的佛教亦得到了蓬勃发展,寺庙林立,香客如云。唐僧面壁静修的传说,在蜀西禅林影响深远。
两宋时期,天台山声名日隆,文人雅士,游踪旅迹,留下了许多轶事佳话。
文同以学名世,多才多艺,苏轼称他有诗、词、书、画四绝。北宋英宗年间为汉州通判,摄守邛州,亦曾数上天台山,寓居三虚楼。有诗云:散人无俗事,天天山中行。寄情山水,操韵高洁。今之山中的文同砚,传说为当年文同当年画竹研磨之处。
南宋大诗人陆游曾以通判之职,赴任邛州,留迹天台山,为这一宗教胜地增添了新的光彩。
两宋时期,天台山香火达于鼎盛,成为蜀西宗教胜地,尤以佛教为盛,据说有佛寺一百三十余座,僧尼逾万。自山门至峰顶,蜿蜒五十里,香客不绝于途,盛况空前。
陆游在山中除游访佛寺道院外,也为僧民办实事、好事。陆游了解到,佛、道二教并于一山,由于教宗不同,相互之间互有诋毁;僧、道共居一山,也难免有利益冲突,因此屡有事端滋生。陆游遂上书言状,即由四川省置制使任命,承领崇道观主管,摄天台并蜀西宗教执事。陆游于是设立官房亲自审理讼案,于是衅端渐息,山林复归于宁静。管房之设,类似于宗教法庭,百姓俗称为和尚衙门。为解决天台山僧众,朝山香客的衣、食问题,陆游还在正天台主持修建了一条天街,俗称和尚街。和尚街以街为市,互通有无,公平交易,街市买卖兴旺,僧民皆得便利。如今和尚街早以湮没在岁月之中,之留下石板、石基供后人凭吊。
南宋末年,战乱祸及,天台山渐趋衰弱。及至元代,寺庙毁弃,僧道尽散,不复有昔日景象。
明代洪熙年间,僧人福琛重开天台山,振兴佛教,天台山再现辉煌。万历年间,天台山广兴土木,扩建和重修寺庙,尤以雷音寺规模蔚为壮观。如今雷音寺等殿早已湮没,仅存柱殿、台阶、照壁、石师。石师造型生动,仍兀自职守在这片宗教胜地。万里甲寅年,天全六番招讨使在山中建一牌坊,正中横额前刻“第一禅林”,后刻“雪巢名胜”。据说“第一禅林”为神宗皇帝所题写,牌坊今尤在。
崇祯年间,天下大乱,天台僧人欲图自保,组织僧兵三千,号令森严,威播八方。然而,纵有僧兵三千,也逃不过一场劫乱。丙戍年,张献忠败走夹门关,从山后突袭天台山,僧兵仓皇回救,自是一场血战。战斗结束,僧兵败于张部。天台山遭遇空前浩劫,寺庙宫观被焚毁,僧人道士被杀戮,未死者一时逃散……。可叹闻名千年的宗教胜地,顷刻间灰飞烟灭。
至清代,天台山佛教一度复兴。寺观虽经重建,但规模远不及昔时据同治八年的《西竺天台山佛会寺全图》,佛寺道观多在正天台以下。高山密林之处,不复有香火映照。
两千多年来,天台山集三教于一山,传播学术经籍,弘布宗教文化,为蜀西宗教名山,然而朝代兴替,又几度衰败,最终归于沉寂。这是历史的错位,亦是历史的必然。今日的游人,留踪胜迹,俯拾历史的碎片,庶几可感天地悠悠,悟沧海桑田;为旅途增旅游兴,于游山玩水中获取文明的信息。
H. 天台山的历史沿革
天台山最早建庵是在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始建者为碧云大法师,碧云,系浙江仙居人,学佛于浙江天台,学成之后,即芒鞋衲衣,云游天下,寻觅修行胜地。一日,来到此山,见此地层峦叠嶂,松竹奇幽,奇花似锦,百鸟和鸣,且又远离尘俗,不禁大喜过望,连声赞叹:“此处有灵鹫(印度一佛教名山)之气势,天台之灵秀,真乃吾息杖参禅之美境也”。遂选定此山稍东一块园形平地,此地似铜锣,故称天罗山。碧云在此结茅为庵,暂作栖身之地。然后拜访山主,告以自愿在此山上建寺,并建议改名为“天台山”,山主感其愿力宏大,允其建庵,并得善男信女相助,遂于贞观二年动工建寺。两年后竣工。相传,建成之后,寺院充满奇香,多日不散,故佛寺命名为“香城院”。寺院建有九幢二十七间,十八阁,七十二殿。
寺院建成后,碧云开辟佛堂,广收僧徒,由于他学识渊博,四方僧徒,无不慕名前来求教,不到两年,僧徒达四、五百人。
明洪武五年(公元1312年)重修,是本县较早的寺院之一。寺院座北朝南,砖木结构,房屋二十七间,占地2000平方米。左边三栋是佛殿,右边三栋是书院落,中间三栋为神座,往东西步行半里许,有灵普塔,上有石碑上刻有众多大师的法讳,末尾一行刻有“龙飞天启三年葵亥孟春月吉旦重立”等字样。普塔旁有石板数块,掀开石板有一暗巷,人可下,至两层阶石处,有一圆形地下室。此处现已先后建成大雄宝殿、天王殿、燃灯阁、山神庙、千手观音殿等,是我县佛教中心,也是永丰县旅游重点景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