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哪些原则
(1)全面性原则:坚持两点论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应从积极性和消极性、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方面全面评价。
(2)阶段论和方面论结合的原则:在纵的关系方面,历史人物有阶段上的划分,从不同阶段上作出不同的评价;在横的关系方面,历史人物又具有多重性,如有的人是英雄与暴君集于一身,评价时应采用方面论的方法。
(3)发展性和长远性的原则: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角度去评价,从是否顺应历史进步潮流、是否体现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角度去评价。
(4)主流性原则:要分清历史人物的主流与支流,政治活动与个人生活方面的差别,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以个人道德标准代替历史进步的标准。
(5)适度性原则:评价历史人物不能标新立异,不能违背主流学术观点,不能违背一般人的善恶标准。
(6)阶级性原则: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的观点与阶级分析的方法,但反对贴阶级标签,反对苛求古人。
(7)实践的原则:从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实践效果好坏及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等角度评价。
Ⅱ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什么
1.要确定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
在评价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时,都要把他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考察,即寻找该历史人物个人活动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绝对要求。
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都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舞台,个人的思想和活动受众多条件的制约,只有考察历史人物个人背后的社会历史条件,发现历史规律,才能了解历史人物活动的实质。
如评价秦始皇就涉及到怎样认识他残暴的原因。如果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就会发现他的残暴是秦统一六国后经济迅速发展加速了统治阶级腐朽的结果,是权力过分集中于君主一人的结果。
如果不考虑当时的历史条件,很容易把他的残暴归结为单纯的个人品德问题,这样的认识不仅流于浮浅而且还有很大危害,让人们把由根本制度带来的问题误认为是皇帝个人的品质问题,避重就轻,从而掩盖了历史真像。 在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背景时,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历史人物生活的时间、国家、时代特点以及他的活动所处的历史环境等。
2.要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不应停留在个人动机上面,而是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关系的环境。
这实质是寻找个人活动与本阶级的关系。恩格斯说:“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
如评价商鞅,就需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对他的主要活动,特别是变法措施逐条剖析,从而看到他的主要目的在于削弱和限制奴隶主贵族势力,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发展经济和掌握政权的愿望,最后得出“商鞅是新兴地主阶级代表”的正确结论。
3.要确定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主要看他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或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这是确定历史人物历史作用的最根本标准。对不同类别的历史人物,在确定其历史作用时应有不同侧重。
4.注意把握历史人物的总体特征。
对历史人物,不仅要一分为二,还要有一个总结论,亦即对历史人物做出定性判断。如对唐太宗应看其作为一代明君的一面;对康熙帝既要看到其维护统一的一面,又要从历史转型的角度看待他,这将有助于我们从客观的角度看待历史人物,从是否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来把握和评点历史人物。
在具体评定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从决定历史人物历史地位的最主要方面定性。二是在对政治性人物定性时,一定要指明他的阶级属性。如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
5.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和点评历史人物。
要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国,把历史人物放在世界大环境中去认识,采用中外对比的方法。如“康乾盛世”作为古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恰恰也是其走向衰落的转折点。如果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处于这一历史转折期的康熙,我们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2)评价历史人物应坚持什么选择扩展阅读:
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要正确处理历史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要明确以下四点:首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次是“时势造英雄”不是“英雄造时势”;再次要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同当时人民群众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之间的联系;最后还要确定历史人物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意愿。总之,对历史人物的作用要恰当评价、不能任意夸大。
第二,要正确处理阶级分析与个人出身的关系。不能仅依据个人出身来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因为单独的个人并不总是以他所属的阶级为转移(中国近现代许多革命家的经历即为证明)。也不能以贴阶级标签的方式代替阶级分析。如对剥削阶级出身的人物或其代表人物统统加以否定就是一种典型的“贴标签”。
第三,要正确处理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既要注意主观动机,又要看客观后果,尤其应把客观后果放到评判的首位。这样处理二者的关系是历史的复杂性所要求的,动机和效果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又是矛盾的,“好”的动机有可能带来“坏”的后果;“坏”的动机 在特定条件下又能带来“好”的结果。
第四,要正确处理道德评价和历史评价的关系。不能用一些过时的或抽象的道德标准来评价历史人物,也不能用现在的道德观去苛求古人。主要应着眼于他的历史作用。如有人把曹操说成是“汉贼”,就是从封建正统的道德观出发,用道德评价取代了历史评价,是错误的。
Ⅲ 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有哪些试着以这些原则评价一个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1500字左右)
一、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坚持两点论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应从积极性和消极性、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方面全面评价。
2、阶段论和方面论结合的原则:在纵的关系方面,历史人物有阶段上的划分,从不同阶段上作出不同的评价;在横的关系方面,历史人物又具有多重性,如有的人是英雄与暴君集于一身,评价时应采用方面论的方法。
3、发展性和长远性的原则: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角度去评价,从是否顺应历史进步潮流、是否体现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角度去评价。
4、主流性原则:要分清历史人物的主流与支流,政治活动与个人生活方面的差别,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以个人道德标准代替历史进步的标准。
5、适度性原则:评价历史人物不能标新立异,不能违背主流学术观点,不能违背一般人的善恶标准。
6、阶级性原则: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的观点与阶级分析的方法,但反对贴阶级标签,反对苛求古人。
7、实践的原则:从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实践效果好坏及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等角度评价。
(3)评价历史人物应坚持什么选择扩展阅读
评价人物: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两个光辉的名字枣孙中山、黄兴。孙中山是革命先行者,黄兴是革命实干家。他俩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长沙起义失败后,黄兴于1904年底到日本避难。 次年7月,孙中山为发动革命,亦从海外来到日本。经老友宫崎寅藏的介绍,次日,孙中山就赶到黄兴寓所。黄兴把孙中山领到一个名叫凤乐园的中国餐馆,短暂寒暄之后,他们就转入革命的话题。
将近两个小时孙黄两人既不吃菜,又不饮酒,推心置腹地谈话。最后,他们举杯庆贺他们的愉快会晤。不久,他们共同主持了中国同盟会的正式成立,并分别被推举为同盟会的总理和协理。
1910年6月,黄兴为躲避日警搜捕,隐居在横滨的福住旅馆。中旬,孙中山从夏威夷来到日本。那天,他乘坐的美国轮船刚刚靠岸,冒着危险前来迎接他的黄兴就跳上船去和孙中山紧紧地握手,一直护送到孙中山下榻的旅馆。两人久别重逢;却很少谈论私事,话题很快转入对革命形势的讨论。
他们对各种重要问题变换了意见,并对未来的若干方针大计取得了一致看法。孙中山还在美国华侨中为黄兴回国发动革命募集了不少资金。
同盟会的成立,使全国分散的革命小团体联合起来,形成了反清革命的统一力量。但由于它只是各革命团体的联盟,组织得还很松散,各个组织间的意见也不大一致。出于偏狭的个人成见,总是竭力攻击孙中山,诋毁孙中山在同盟会中的领导威望,严重损害了革命派内部的团结。
1907年间,属于光复会的章太炎、陶成章等人以潮州起义失败为借口,鼓动一部分人要求罢免孙中山的总理职务,另举黄兴担任。
黄兴坚决反对,他从海外来信劝告这些同志说:孙总理德高望重,是我们的领袖,大家既然希望革命成功,就请不要搞出这些名堂来影响团结,而应当全心全意地拥护孙先生。在黄兴的劝告下,一场风波才平息下去。
Ⅳ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原则是什么
(1)必须坚持历史主义原则、深入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要件
(2)必须坚持阶级分析方法,深入了解他们所代表那个阶级的
(3)必须坚持用必然性和偶然性辨证统一的观点来分析杰出任务的历史作用
(4)必须坚持用全面分析与评价的原则,既不能肯定一切又不能否定一切
Ⅳ 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面目
一、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的就是从古代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身上吸取一些对当下政治有益的部分,而不是单纯为了评价而评价,更重要的是发掘其对后世的现实意义,从中可以吸取哪些好的方面,去除一些不好的方面,使今人更好地看待我们的社会,看待他人与自己的关系,看待事业的成败得失,从而升华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力量,这便是强调了历史对现实的指导作用。
二、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建立在历史史实的基础上,用事实说话,让事实说话
评价历史人物说到底就是评价其一生的事迹及其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而这就要求对历史事实进行负责任的考证和修订,只有事实首先正确,才可能使结论正确,否则,基本史实不明,张冠李戴甚至存在“莫须有”的史实,则从中得出的结论一定是错误的。
我们所要评价的历史人物,一般都会有众多的历史事件贯穿其一生,所以必须首先广泛的了解、占有这些基本的事实材料。通过占有丰富的材料,对不同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正确的史实进行研究,才是有意义的。所以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必须坚持史论结合原则:论从史出、史由证来,这样评价的历史人物才具有真实性,可信性。
三、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将人物尽可能还原到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
我们不能拿今天的标准去评判当时的古人,不能从今人的喜恶出发,去不负责任地指责古人的缺失和错误,甚至拿今人和古人做牵强附会的类比,这些都是不恰当的做法。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孙中山》一文中讲到:“像很多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大都有他们的缺点一样,孙先生也有他的缺点方面。这是要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这虽然是对孙中山个人作出的评价,但实际上,不苛求古人是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评价历史人物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从历史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列宁在《评经济浪漫主义》一文中讲得好:“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四、评价历史人物要做到一分为二,实事求是
邓小平曾说过:“评价人物和历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
比如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的评价,既高度赞扬了资产阶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空前成就,又对它所具有的弊端和腐朽的一面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只有一分为二看待历史人物的功与过两个方面,才能真正了解历史人物,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此外,评价历史人物还要遵循一些原则。如时代性原则: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史料的发现可能会颠覆之前的某些论证,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也要做到与时俱进;发展性原则:人物是变化发展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对于不同的时代要赋予历史人物不同的内涵;多边性原则:同一人物同一事件可能会产生不同评价,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评价也不尽相同,评价人的阶级身份、个人修养、 知识储备等不同也会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青史凭谁定是非?”“千秋功过,留与后人评说”。历史人物的风风雨雨、起起落落、功功过过都已成为过去,但是作为历史工作者肩负着崇高的社会责任,必须以崇高的使命感和科学严谨的态度做好历史人物评价这一重要工作,才能无愧我们的历史,才能无愧我们的时代。
Ⅵ 评价历史人物应坚持什么原则
能几个这个这个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什么原则呢?就是要从各个角度去哦,我们是这个读历史,他分很肿很肿很肿,这个嗯,观点啊,就是社会史观啊国际士官啊,顾金使馆啊,有很多种方言的角度去看透这个历史人物。
Ⅶ 评价历史人物应坚持什么原则
评价历史人物应坚持以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坚持两点论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应从积极性和消极性、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方面全面评价。
(2)阶段论和方面论结合的原则:在纵的关系方面,历史人物有阶段上的划分,从不同阶段上作出不同的评价;在横的关系方面,历史人物又具有多重性,如有的人是英雄与暴君集于一身,评价时应采用方面论的方法。
(3)发展性和长远性的原则: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角度去评价,从是否顺应历史进步潮流、是否体现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角度去评价。
(4)主流性原则:要分清历史人物的主流与支流,政治活动与个人生活方面的差别,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以个人道德标准代替历史进步的标准。
(5)适度性原则:评价历史人物不能标新立异,不能违背主流学术观点,不能违背一般人的善恶标准。
(6)阶级性原则: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的观点与阶级分析的方法,但反对贴阶级标签,反对苛求古人。
(7)实践的原则:从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实践效果好坏及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等角度评价。
Ⅷ 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是什么
1、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身体锻炼应全面发展身体的各部位,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并且追求身心的和谐发展。
坚持两点论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应从积极性和消极性。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方面全面评价。
2、阶段论和方面论结合的原则
在纵的关系方面,历史人物有阶段上的划分,从不同阶段上作出不同的评价,在横的关系方面,历史人物又具有多重性,如有的人是英雄与暴君集于一身,评价时应采用方面论的方法。
3、发展性和长远性的原则
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角度去评价,从是否顺应历史进步潮流、是否体现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角度去评价。
主张学生在动态学习环境下,形成动态思维结构,达到情感能力的协调发展,这种发展是在开放思维条件下,全时空发展的学习方式。
4、主流性原则
要分清历史人物的主流与支流,政治活动与个人生活方面的差别,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以个人道德标准代替历史进步的标准。
精准把握社会焦点,坚定持股信心,每波主流性行情结束后,股指都会出现一个中等级别的市场调整,这个时候要有足够的耐心,判断和等待下一波行情的到来。
5、适度性原则
事物余败悔保持其质和量的限度,是质和量的统一的一种基本原则,而且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只有真正的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认识事物的质,才能在实践中掌握适度的原则,适度的意思就是把握分寸。
评价历史人物不能标新立异,不能违背主流学术观点,不能违背一般人的善恶标准。
6、阶级性原则
具体是新闻媒介和新闻机构表达的立场、观点、思想、主张代表某一阶级或阶闻的利益,新闻的阶级性来自新闻记者、主持人、编辑以及新闻机构及其支持者所固有的阶级性,这个概念出现于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中,在一些工人政党的新闻理论中是主要的论点之一。
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的观点与阶级分析的方法,但反对贴阶级标签,反对苛求古人。
7、实践的原则
人们在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必须参与实践,必须在实践中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在实践中检验思维成果的正确性。没有实践,思维的发展就失去了动力,就不会有创造性的思维。没有实践,创造性思维其他原则就会变形或是被误用。
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实践效果好坏及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等角度评价。
Ⅸ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什么样的科学方法
全面、历史、辩证的科学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现象都要放在它的历史形态中去观察,一切都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就要求我们对待历史事件和领袖人物必须全面、历史、辩证地研究和评价。人的活动都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地去评价一个人,而应把领袖人物的活动联系起来进行考察;领袖人物不是神,
应以发展的观点如实地做出评价;人不可能孤立于时代与社会之外,领袖人物也只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提出自己的思想,当然也会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要把领袖人物放到整个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来考察;研究领袖人物不应概念化、贴标签,要对领袖人物的思想和活动进行具体的、全面的分析。
(9)评价历史人物应坚持什么选择扩展阅读
评价历史人物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做到“六个不能”,即:
1、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
2、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
3、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
4、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
5、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
6、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
Ⅹ 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1、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所处的“时代”这个大背景中去,不能以今天的标准苛求古人。
2、要对历史人物的功和过进行全面的分析,一分为二,切忌绝对化,任何绝对肯定或否定都不能得出正确的论断。
3、要对这一人物的所有事例全面地了解,不能以点带面。
4、要史论结合,不能空下结论。先要叙述史实依据。然后得出结论,做到有理有据。
5、要有正确的评价标准,看其历史活动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促进还是阻碍,或个人品质是优是劣来进行评价。然而许多历史人物的活动充满矛盾,评价时要看其主流(主要方面),依据主流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10)评价历史人物应坚持什么选择扩展阅读
评价历史人物是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个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考古学佐证。历史简单的概括:以前发生的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事,历史人物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就是在这些事件中起主导作用的人了。
历史人物是构成历史的重要要素,构成历史的要素有很多,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如果单讲事物,在事物里面,人便是非常重要的要素。
历史人物评价五大原则:
1、阶级原则
简言之,也就是阶级分析的原则。在历史研究中,运用阶级分析的原则,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应该是毫无疑义的。即使是现在,也应该运用这个有效的原则。当前,不是运用不运用的问题,而是如何运用的问题。
2、历史原则
这是一个不可或缺而又经常被乱用的原则。历史原则,就是要用彼时彼地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不能超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
我们不能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这里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把历史人物现代化,赋予他们很多现代色彩。
3、大节原则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历史上的伟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伟人往往不是圣人。伟人也有凡人的一面,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喜怒哀乐。因此,伟人也必然有失误,也必然有错误。这些,有的是有意为之,有的是不得已而为之。
4、双赢原则
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的泱泱大国。在她形成的历史进程中,在现在疆域的版图内,曾经多次出现过国中有国的历史现象。这就是历史上常说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5、两点原则
评价历史人物,应该两点论,不能一点论。如评价曾国藩,就存在这个问题。曾国藩曾经严酷镇压过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由此,他数十年来一直被定为刽子手、卖国贼、卫道士等,成了历史上反面的典型。
参考资料网络-历史人物
参考资料人民网-陈云党史观的鲜明特色及其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