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什么
《史记》。《史记》是我国西汉着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着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1)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什么扩展阅读:
《史记》的影响
《史记》所写的虽然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但是,通过“互见”即突出人物某种主要特征的方法,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以及在细节方面的虚构,实际把人物加以类型化了。
《史记》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后代的小说、戏剧中,所写的帝王、英雄、侠客、官吏等各种人物形象,有不少是从《史记》的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
在武侠小说方面,除了人物类型,它的体裁和叙事方式也受到《史记》的显着影响。中国传统小说多以“传”为名,以人物传记式的形式展开,具有人物传记式的开头和结尾;
以人物生平始终为脉络,严格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并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评论,这一切重要特征,主要是渊源于《史记》的。
2. 什么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大部分。《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着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着作而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着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
《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着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猴岛论坛欢迎你。冷美瞳�ID:23456780为您解答。望采纳。
3.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哪本书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司马迁所撰写的《史记》。现如今的我们之所以能够知道历史上的中国曾经经历过什么,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有史书的存在。史书,顾名思义就是记载历史的书籍。早期史书主要以“编年体”的形式进行记载。所谓“编年体”,简单来说以时间作为叙事顺序,这一类型的史书有《春秋》、《竹书纪年》等。而编年体史书其实又可细分为断代史与通史,其中前者大都是一个朝代一本史书,后者则是贯通了多个朝代史实的史书。
《史记》这本史书原本叫做《太史公书》,司马迁在这本书中从黄帝时期一路记载到了汉武帝时期,前后的时间跨度长达三千多年。因为时间跨度长,再加之所涉及的地理范围也非常大,所以司马迁在以时间为序的基础之上又增设了“人物纲目”。《史记》全书共130篇内容,其中记录帝王事迹的《本纪》有12篇,记录重要历史人物事迹的《列传》共有70篇。此外,还有《世家》30篇,《表》10篇,《书》8篇。
像《史记》这种以人物为纲的史书在当时是非常新颖的,此前从未出现过。然后再加上这一史书的主体内容是《本纪》与《列传》,所以该史书所开创的这一新记载模式便被冠以“纪传体”之名。
4.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什么
《史记》。
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列“二十四史”之首,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本书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品详实地记录了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史记》被近代大文豪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5.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哪一部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130篇,52.65万余字。司马迁参考了众多典籍,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和诸子百家等,同时参考档案、民间古文书籍。司马迁还亲自采访,进行实地调查。
河南洛阳汉武帝陵内的汉武帝塑像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也堪称是一部优秀的文学着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人们将司马迁的《史记》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而二人也被并称为“史学两司马”。
《史记》作为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网罗百代的通史名着,不仅在古代中国史学史研究上具有辉煌的成就,甚至在世界古代史学史的研究上也是成就非凡的。《史记》开启会通古今撰成于一书的先例,树立了榜样,于是仿效这种体裁修史的史学家也就相继而起了。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
我国古代,史学是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的。所以史部之书在刘歆的《七略》和班固的《艺文志》里,都是附在《春秋》的后面。自从司马迁修成《史记》以后,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着作越来越多。于是,晋朝的荀勖适应新的要求,才把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记诸子兵术,丙部记史记皇览,丁部记诗赋图赞。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正在修史的司马迁像雕刻
6.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什么
《史记》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西汉司马迁撰。
初名《太史公书》,又称《太史公记》、《太史记》、《太史公》。
起于传说中之黄帝,止于汉武帝时期,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本纪”按年月编写历代帝王事迹,为全书纲领。
“表”用表格形式谱列人物和史事。“
书”记典章制度。
“世家”载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历史。
“列传”人物传记。
全书规模宏大,体制完备,首创以本纪、列传为主,书、表相辅的编纂方法,为后世纪传体史书所取法。
因记叙详实,内容丰富,材料系统,文字生动,成为人们研究汉武帝以前中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据《汉书·司马迁传》,东汉时本书已缺十篇,有录无书。
三国魏张晏认为,所亡诸篇为《景帝纪》、《武帝纪》、《礼书》、《乐书》、《兵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元帝、成帝之间褚少孙补作《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列传》、《日者列传》。张晏之说不可尽信,但今本《史记》确有残缺,并杂有后人续笔。
书中标明“褚先生曰”以下文字,即为褚少孙补作。
后人注释之作主要有南朝宋裴骃撰《史记集解》,唐司马贞撰《史记索隐》,张守节撰《史记正义》。清梁玉绳作《史记志疑》,侧重考订史事。日本泷川资言作《史记会注考证》,汇集了各家注释和考证成果。近人尚有多种注释、考证之作。
7.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什么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人们称为“信史”,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花了13年的时间所完成的。全书共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它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史记》它不同于前代史书所采用的以时间为次序的编年体,或以地域为划分的国别体,而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的一种体例。从此以后,从东汉班固的《汉书》到民国初期的《清史稿》,近两千年间历代所修正史,尽管在个别名目上有某些增改,但都绝无例外地沿袭了《史记》的本纪和列传两部分,而成为传统。同时,《史记》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着作,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8.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着是什么它的作者是谁
我们在上初中学历史的时候就知道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作者是西汉着名史学家司马迁。《史记》记载了上至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同时它也位列二十四史之首,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中国的“史学双璧”。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比如:屈原投江、陈涉起义、鸿门宴等都出自于《史记》,另外还有很多我们熟知的成语比如先发制人、指鹿为马、沐猴而冠、四面楚歌、运筹帷幄、毛遂自荐、歃血为盟等同样出自于《史记》。学习和阅读《史记》对提升我们的历史文化修养,增加知识储备量是大有裨益的。
自《史记》成书以来得到了后世历代名家的推崇,比如梁启超评价说: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鲁迅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9.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体通史
《史记》是二十四史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着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司马迁,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着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着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