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历史的总和讲什么

历史的总和讲什么

发布时间:2022-07-10 12:50:44

Ⅰ 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用了什么的方法

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
类的历史是复杂而残酷的,从自由平等的原始社会演变成奴隶社会,这是生产剩余价值孕育了奴隶主,统治文化从此时开始,从相互残杀的奴隶社会。

Ⅱ 历史是什么、为什么学l历史

北大教授讲解学习历史的意义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欧几里得讲授几何学,有学生问他这学问能带来什么好处?欧氏叫仆人给他一块钱,还讽刺道:这位先生要从学问里找好处啊!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临终时回顾了自己的一生思考,随后告诉人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作家王小波在他的《我的精神家园》里面提到,他的大学数学老师对他们说,我所教的数学你们也许一生都用不到,但我还是要教,因为这些知识是好的。王小波为此而深深感动了, 我也为此而感动。我也想说,历史知识是好的。史学是许许多多学问中的一种,它也跟各种学问一样,使我们聪明,给我们快乐。
靠历史知识能不能挣来钱,或者能不能赢得什么领导的惠顾垂青,都不是史学自身的价值所在。就算有人能用历史弄到很多别的东西,依然如此。史学仅仅是一门学术。它既有科学的精深严谨,又像艺术一样美妙动人。古希腊神话的九位缪斯(文艺女神,Muse)中,居首的是克莱奥(Clio),她是一位司历史的女神。史学的艺 术魅力,在人类社会中确实是永恒的。这魅力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根本上说,了解历史,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固有方面。
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说过,"人是有历史的动物";英国史学家卡来尔也曾谈到,"有些原始部族在算术上甚至数不到五,但是也有其历史。"即使是很原始的部族中,也往往有专门讲述历史的人,尽管讲述的内容充满了神话传奇。史学的起源,几乎和人类社会一样古老。传说中国在黄帝时就有了史官,包括发明文字的苍颉。比较能确定的早期史官大概有两种,一种是背诵史实和系谱的瞽蒙,他们大概更古老一些;另一种是用文书记事的史官。
在古罗马政治学家西塞罗看来:"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出生以前的历史毫无所知的话,这个人就等于没有长大。"动物就没必要知道自己的历史,这对它们的生活没有什么意义。但人类有精神生活、有自我认识的需要,而人性是由历史和传统所塑造的。人类自我认识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诉诸历史。科林伍德有言:"严格说来,没有人性这种东西,这一名词所指称的,确切地说,不是人类的本性而是人类的历史。"雅斯贝斯的一段话也说得很好:"对于我们的自我认识来说,没有任何现实比历史更为重要了",它显示了人类最广阔的境界,提供着生活所依据的传统,指点我们用什么标准来衡量现世,解除"当代"所施加的无意识的束缚,"教导我们要从人的最崇高的潜力和不朽的创造力出发来看待人"。
割断了数千年的深厚文明,只有"当代"而无"历史",我们的世界就只是个单薄贫乏的平面。但人类不是这样的,人类的生活有一个千万年的纵深。人们要了解古往今来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了解各时代、各民族对真善美、假恶丑的不同理解。人类一代一代地积累着这些知识和看法,正是它们的总和塑造了人的特质、人类的形象,使我们得以突破"当代的束缚",知道了我们正在做的是什么,我们应该做的是什么。
尤其是中国人,他们拥有强烈厚重的历史感。历史有如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沟通了过去和未来。个体生命汇入这条长河才能获得永恒,"名垂青史"几乎是人生的最大成功,为了"留取丹心照汗青"贤人们宁肯舍生取义。人们习惯于在历史中寻找自我:君主效法尧舜,大臣自比诸葛,武将则追踪岳飞。浩如烟海的史籍之中,潜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气质,凝聚着他们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特有看法。
史学就是这样一门学术,人类生活中有它的一席之地,会有一些人投身其中而以之为事业,也会有人关注他们的思考和探索。从事学术不比其他行当更高贵,但也并不更低微;史学不比其它的学科更高明,但也并不更低微。当然,学历史多少需要一点儿"傻气",因为得付出"机会成本"、牺牲另一诱惑,所以优秀的历史学者,较多出自淡泊执着的人。然而他们为什么执着于此?追寻悠久漫长的文明历程,洞察人群进化的内在奥秘,感受千百年的苦难和欢歌,审视千百年的坎坷和辉煌,以至从一片甲骨发现了一个古国的存在,由一块碑文澄清了一场战争的过程......是这些吸引了他们,足以使他们执着于此吗?
而我们该由怎样的态度,开始学历史呢?我建议,别把历史学习看成就业求职的培训,在北大历史系学习不该如此。史学提供一种特有的训练,我们从一些看似枯燥艰涩的东西开始,逐渐去领会一种学术的境界,去掌握一种求真的技能,去积累一种贯通今古的智慧、去培养一种对人类命运的关怀。那理性和良知的训练,才是使人终身受益的东西,也是我们的校园为什么会成为"精神家园"的东西

Ⅲ 历史的总和好看吗 历史的总和怎么样

比利时冷门佳片。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他们搞物理的,过去现在未来没啥分别,时间是一种幻觉。俺脚着这就和佛家讲的很接近了。妄想改变过去和妄想改变未来的人都差不多,贪呗。所以,要远离颠倒梦想。

Ⅳ 如何理解“历史是一切文化的总和”这句话

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这个对历史的定义,将历史与文化划了等号。
很明显,历史与现实相对。文化与经济、政治相对。
广义历史,指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
很明显,自然史,就不是文化的范畴。

Ⅳ 中国历史的定义是什么

中国历史悠久,从盘古、女娲、后羿等神话时代算起约有5000年;从三皇五帝算起约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约有近4100年;从中国第一次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秦朝算起约有两千年。中国历经多次演变和朝代更迭,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文化、科技世界瞩目。从中国史前时期炎黄二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公元21世纪,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出现。东周推进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公元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帝国—秦朝,西汉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魏晋南北朝时,中国陷入分裂割据局面,五胡乱华期间,异族融于中国趋势加强,诸多民族在分立政权的冲突中逐渐汇聚。隋唐时期,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联系更为密切,经济繁荣、科技文化高度发展。两宋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经济、科技发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明末出现资本主义萌芽。19世纪,清朝闭关锁国政策阻碍对外交流,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Ⅵ 世界史的内容

世界史世界史,一般是指有人类以来地球上历史的总和,虽然世界历史本身早在人类文明出现后就出现,但人类一直到近现代才真正用这个概念来研究和述说历史。
“世界史”概念和研究的演变
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所着历史一书,虽然实际只记述地中海、西亚等地中心的地区,但其目标即在写一部世界的历史,是目前所知较早具有世界史观念的着作。在东方中国历史着作如司马迁的史记,以中国为中心,旁及四夷,但也可大致代表当时中国人所知的世界。
中世纪以后,西方史学受到基督教影响,开始有将全世界视为统一的,将世界历史作为走向天国历程的观念出现,最明显所此影响的艾克哈德的《世界编年史》,可以说是最早的一本“世界史”着作。
但早期的“世界史”不可能记述本身文明之外的历史,因此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则必须要近代地理大发现以后才可能逐渐出现。但早期受文艺复兴的人文思潮影响,是先开始对各地区而不是整体的世界历史发生了兴趣,而启蒙运动促成西方真正对于全世界的历史发展产生兴趣,到十九世纪史学更进一步发展,并形成许多解释世界历史的理论,虽然当时对于世界史的了解,常是西方中心而进化史观式的,但是已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这种世界史的概念也在西方向外发展的过程中影响到世界各地,如日本在19世纪 末开始发展世界史的研究,中国知识分子也开始对世界历史感到兴趣。但在西方,一直到20世纪晚期,西洋史仍然一直是学术主流,直到1980年代,以来,打破西方中心的努力下,欧洲以及美国的历史课程主流,才开始由西洋史转向世界史。 [编辑本段]世界史四言记忆法四大发明,进步杠杆。技术进步,分工扩展。城镇增多,关系改变。庸佣不同,性质迥然。地中海岸,萌芽出现。
新航路开,有其根源。商品经济,货币贪婪。商业危机,道路阻断。为去东方,起锚开船。西葡两国,率先扬帆。
远达印度,达氏航船。哥氏船队,大洋彼岸。麦船环航,证实地圆。新路开辟,意义深远。商价革命,资义发展。
白人上岸,凶相毕现。烧杀抢劫,贪得无厌。亚非拉美,沉重灾难。原始积累,手段野蛮,世界形势,由此改变。
文艺复兴,意为首源。人文主义,集中表现。强调人行,反对神权。面向现实,尊重实践,自然科学,重大发展。
天主教会,封建集团。神职人员,腐败贪婪。宗教改革,新教出现。革命旗帜,飘扬荷兰。首次资革,发展领先。
英处中线,海外利便。制呢利大,养羊地圈。新的阶级,实力发展。斯氏王朝,君主制专。引发革命,为镇筹钱。
新会召开,限制王权。查理一世,挑起内战。处死国王,共和创建。克伦威尔,独掌大权。王朝复辟,反攻倒算。
政坛分化,两大集团。辉格托利,联合政变。光荣革命,新主威廉。为限王权,权利法案。统而不治,君主立宪。
资本发展,借助王权。法俄普奥,顺势改变。重商主义,加强集权。打击分裂,削弱特权。增强国力,对外扩展。
为争利益,西欧混战。英法西葡,再加荷兰。英国取胜,殖民霸权。抢劫掠夺,肆无忌惮。种族灭绝,贩奴黑船。
理性阳光,驱散黑暗。自由平等,消灭特权。开明专制,分立三权。社会契约,人民主权。启蒙思想,直指封建。
法国社会,等级森严。启蒙运动,舆论宣传。第三等级,限制王权。人民起义,监狱攻占。掌权派别,君主立宪。
制宪会议,最高机关。改造旧制,人权宣言。颁布宪法,对外宣战。国王卖国,再起云烟。攻占王宫,推翻立宪。
吉伦特派,掌握政权。国民公会,瓦密大战。一共创建,国王头断。物价飞涨,复辟危险。反对限价,也被推翻。
雅各宾派,力除封建。农民获地,支持政权。全面限价,惩治疑嫌。抗击外敌,全国动员。形势好转,一七九三 。
内部分裂,热月政变。法国革命,历时五年。人民群众,力挽狂澜。规模巨大,欧洲震撼。革命思想,不断外传。
热月党人,政如秋千。军人上台,雾月政变。一八零四,称帝加冕。财政改革,颁布法典。发展教育,对外征战。
前期帝国,强盛空前。后期战争,性质改变。征俄惨败,财政困难。莱比锡役,民族之战。帝国辅网,波旁掌权。
北美拓殖,总共十三。交往密切,共同语言。民族形成,亚美利坚。英国压迫,阻碍发展。积极斗争,倾茶事件。
费城会议,决心更坚。来克星顿,枪声一片。大陆会议,独立宣言。萨拉托加,形势改变,赢得独立,建设政权。
制定宪法,分配职权。总统国会,最高法院。虽为民主,局限难免。种族歧视,奴制依然。独立战争,性质两面。
西葡殖民,广建庄园。加紧搜刮,矛盾日尖。美国鼓舞,启蒙宣传。西葡衰落,提供条件。拉美风暴,海地开端。
西属拉美,驱逐殖官。多洛雷斯,呼声震天。波利瓦尔,由北向南。圣马丁军,配合南面。纷纷独立,多个政权。
德川幕府,天皇无权。幕藩体制,武士特权。闭关锁国,与世隔断。高丽大将,改号朝鲜。朋党倭寇,内忧外患。
资本积累,资制创建。圈地运动,市场扩展。需求增加,手工有限。交通革新,工厂出现。蒸汽时代,机器生产。
美法同时,一快一慢。工业革命,影响深远。技术进步,社会改变。自由主义,经济概念。密切联系,商品价廉。
欧洲大陆,恢复封建。英国分赃,巩固霸权。神圣同盟,高压手段。专制加强,资产无权。爆发革命,体系崩坍。
资义发展,暴露弊端。经济危机,矛盾体现。工人运动,三大来源。科学理论,发表宣言。马恩合作,战斗并肩。
指导工运,蓬勃发展。世界危机,矛盾凸显。国际共运,新的阶段。巴黎公社,工人政权。伟大尝试,提供经验。
领土扩张,太平洋岸。西进运动,促进发展。两种经济,工商奴园。发展迅速,矛盾日尖。奴隶存废,是其焦点。
总统选出,亚伯拉罕。南方结盟,发动叛乱。宅地之法,解放宣言。南北统一,结束内战。黑白不等,歧视依然。
沙皇俄国,落后封建。农奴制度,危机连连,亚历山大,废奴令签。农奴解放,高价出钱。重要转折,加快发展。
四分五裂,阻碍发展。统一大业,由普承担。铁血宰相,战争手段。完成统一,格局改变。侵略成性,军国习惯。
撒丁王国,君主立宪。渴望统一,谋求发展。两加两路,统一实现。封建顽固,缺乏资源。资义发展,重重困难。
幕府晚期,社会巨变。外国叩关,人民不满。倒幕力量,西南强藩。明治天皇,巩固政权,明治维新,振兴实现。
加强集权,废藩置县。四民平等,废除特权。土地私有,兴业殖产。推行征兵,积极备战。文明开化,西学东渐。
原料掠夺,市场抢占。廉价商品,炮利船坚。殖民体系,中期初建。亚非拉美,饱受灾难。经济破坏,丧失主权。
亚洲风暴,烽火连天。反封反殖,规模空前。巴布焦土,平分共产。印度民族,维护尊严。打击侵略,成为顶点。
电气发明,应用广泛。内燃机车,远洋轮船。电报电话,通讯手段。化学工业,促进发展。前后对比,以下特点。
紧密结合,科学贡献。速度较快,同时开战。交叉进行,日本明显。生产资本,集中垄断。局部调整,适应生产。
美德较快,英法缓慢,日俄落后,残余封建。资本输出,瓜分毕完。世界体系,最终创建。帝国主义,过渡实现。
帝国侵略,殖民灾难。亚洲觉醒,领导改变。非洲翻地,英勇抗战。拉美革命,任务两面。驱逐外侵,拆散地产。
理论传播,政党广建。第二国际,巴黎创建。内部派别,左中右三。修正主义,错谬之言。列宁主义,科学论断。
发展失衡,争夺霸权。三对矛盾,两大集团。萨拉热窝,引发大战。帝国争夺,塞族保权。三条战线,三大阶段。
俄国革命,退出大战。德国投降,历时四年。经济破坏,倒退多年。四国解体,革命不断。近代史上,重大事件。
补充: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14—1918年,它是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它在世界军事发展史上处于划时代的地位。
这次大战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面临危机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德国早在1879年就与奥匈帝国结成反对俄、法的军事同盟,1882年意大利加入这个同盟,从而形成了一个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称“三国同盟”(即同盟国)。俄、法对此很快作出反应,1891~1893年建立了俄法联盟,英国随后加入,形成了协约国。这样,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就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而展开了激烈斗争。1914年6月28日,奥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这为竭力想吞并塞尔维亚的军国主义分子,携同妻子到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在萨拉热窝遭到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暗杀。这次事件成了战争的导火线。7月28日,奥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把塞尔维亚视为争霸前哨的俄国于7月30日宣布总动员。8月1日、3日,德国分别向俄、法宣战,因为比利时拒绝接受德军通过本国领土的最后通牒,俄国同时向比利时宣战。英国曾要求德国维护比利时的中立,遭拒绝后于8月4日对德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就这样打了起来。前后卷入战争的有六大洲的33个国家,15亿人(占当时地球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大战期间大约有7000万人被动员参军。
大战开始后,欧洲大陆上出现了三条战线:西线,从北海延伸到瑞士边境,由英、法、比、三国军队对德作战;东线,北起波罗的海,南至罗马尼亚,由俄军对德、奥作战;另外有巴尔干战线,由塞尔维亚军对奥军作战。战争在陆上、空中、海上和海下同时进行,战场遍及欧、亚、非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平洋等海域。欧洲特别是法国是决定全局的主战场,海上以北海为主战场。各主要交战国的战略方针的共同点是:片面强调战略进攻,轻视防御;企图依靠一两次总决战决定胜负;立足于依靠战前物资储备打短期战争。
战争第一年(1914年),速决战计划即遭破产。在欧洲战场上,德军同英法联军进行了“1914年边境之战”,法军南撤。德军推进到巴黎以东的马恩河地区,遭到法军大规模反击(史称“1914年马恩河会战”),德军退至埃纳河一线。9、10月间,为相互迂回对方的翼侧,进入法国北部地区的德军河英法联军实施连续机动,直到海岸方止。(史称“奔向大海作战”)。至11月,整个西线从运动战转入了阵地战。这一年,由于土耳其的参战,近开辟了新战场;8月23日,日本对德宣战,出兵占领中国山东,出现了远东战场。英德海军的主要战役是北海的两次赫尔戈兰海战(8月,11月)和南大西洋的福克兰岛海战(12月)。
1915年,各参战国由于后备兵员和后勤保障发生严重问题,被迫将国民经济纳入战时轨道。战争重心由西线转到东线。俄军同德军之间先后进行了东普鲁士冬季战役(1~2月)、咯尔巴阡冬季战役(1~3月)、果尔利策进攻战役(5月),俄军损失惨重,德军乘胜深入俄境,但未能迫使俄军退出战争。9~10月,整个东线也从运动战转入阵地战。5月,意大利从同盟国转入到协约国,在奥匈东南开辟了新战区。10月,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之后,德奥保联军以优势兵力占领了塞尔维亚。
1916年,战争重新再次转入西线。德局对法军实施了“凡尔登战役”(2~12月),英法联军则对德实施了“松姆河战役”(6~11月)。东线俄军的西南方面军对奥匈军也发动了大规模进攻(6~8月),5月31日至6月1日,英德海军主力在日德兰半岛以西进行了整个大战期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从这一年开始,同盟国开始丧失战略主动权。
1917年,德国被迫在东西两线转入防御,同时在海上开展“无限制的潜艇战”,给英法海运造成极大困难。法军在埃纳河地区对德实施“尼维尔攻势”(4~5月),法军损失惨重,英军单独对德连续发动进攻,稳住了法国。9月,德国发动“里加战役”,这是东线最后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宣布退出战争。在意大利战线,德奥联军实施了“卡波雷托战役”(10~11月),迫使意军全线后撤。同年4月,在交战双方都陷于困境的情况下,美国伺机加入协约国一方。8月,中国北洋军阀政府也在协约国帝国主义推动下对德奥宣战。
1918年,协约国发动总攻,同盟国土崩瓦解。7至9月,西线的英法军接连拔除了德军防线上的三个突出部。9月26日,协约国发动总攻。至11月,同盟国中的土、保、奥、匈先后投降。11月11日,德国也被迫投降。历时四年又三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遂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战争期间,被击毙和因伤致死的总计达850多万人,负伤的有2000多万人。交战双方直接战费约为1863亿余美元。
大战为革命创造了客观前提,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高涨。1919年~1920年举行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分赃会议——巴黎和会,作为协约国的一员的中国在会上成了列强宰割的对象,日本勾结英法美等国,妄图迫使中国承认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导致伟大的“五四”运动。
大战揭示了战争对经济和后方的巨大依赖性。战争中,飞机、坦克、潜艇和毒气等新式武器开始大量装备部队,并首次出现了集团军群(方面军)战役。大战的经验对战后20年各国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总体战、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以及依靠坚固战略防御工事制胜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这次大战经验的结果。
着名战役:马恩河战役 凡尔登战役 索姆河战役 [编辑本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所进行的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造成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战争最高峰时期,全球有60%的国家参战,战火遍及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五大洲;交战双方同时也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及北冰洋四大洋展开战斗。二战的交战双方是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法国等国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与以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组成的法西斯国家轴心国集团。
尽管在1939年9月前,中国的抗日战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等反法西斯的抵抗已经开始,但一般认为战争从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开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国投降而告结束。
二战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争所带来的血腥杀戮,所造成的巨大破坏,长久的反映在战后人类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战争的结果使得法西斯这一人类社会的毒瘤被铲除。战后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很大程度上是战争结果所带来的。在军事领域,战争发展了现代军事技术,并产生了大规模使用装甲部队进行作战的主要方式,同时,战略轰炸也成为一种直接影响战争结局的重要军事手段,战争后期,核武器第一次投入战争并体现了其巨大的杀伤力。二战的结果充分证明,在现代技术条件下,战争的胜负与交战双方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工业技术水平,人员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二战也对军事武器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雷达,喷气战斗机,火箭及导弹,电子计算机,核武器等高科技武器都在战争中投入使用并发挥了重大作用。而这些军事领域的突破又直接催生了战后人类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在这场血腥的战争中,无辜平民的伤亡是历史上最惨重的,其中包括了纳粹德国针对犹太人和其他东欧人种的大屠杀、日本对无数中国与朝鲜平民的屠杀,以及战争末期盟军针对德国与日本境内民用目标的轰炸。第二次世界大战总共导致了全球5千万人的死亡,超过历史上任何一次战争。
着名战役:不列颠之战 偷袭珍珠港 中途岛之战 斯大林格勒会战 诺曼底登陆战 攻克柏林

Ⅶ 人们常说上下五千年,这五千年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算的

其实我们所说的上下五千年是没有一个具体的划分阶段的,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也只是一个泛指,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很悠久了。具体从什么时候算起,说法也是不一的。

上下五千年是指中国五千年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没有一个具体的年代划分。但最令人信服的说法是上下没有具体的时间界限概念,只是一个形容词,是中国历史的总和。就像编纂《史记》一样,司马迁时期不是“五千年”这个说法,而是以“黄帝,邵甸之子,姓公孙,姓宣元”为起始点的。

总而言之,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是我们文明的不断延续。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我们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

Ⅷ 什么是历史为什么叫历史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Ⅸ 为何说历史是人类活动的总和

因为有了人,人发了文字,记录了自己的活动轨迹及对大自然的体悟,所以说历史就像一本书,每一页都带着人类的活动

阅读全文

与历史的总和讲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2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3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1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3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4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5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