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天津东丽区有哪些博物馆
天津东丽区的博物馆有:位于中心大道东九道交口天纺大厦内的天津纺织博物馆、位于东丽华明镇的天津华明机床博物馆和天津华明博物馆、位于军粮城新市镇中心的东丽博物馆。
1、天津纺织博物馆
天津纺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1898年成立天津织绒局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是我国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基于对天津纺织百年历史的自豪和眷顾,天津纺织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为传承历史、昭示未来、激励后人,创建了天津纺织博物馆,于2010年5月向社会开放。
博物馆坐落于空港物流加工区高新纺织工业园天纺大厦,建筑面积1800余平方米,共分古代纺织、近代纺织、现当代纺织和专题展四个展区。馆藏资料15大类,文献300余册,图片5000余帧,器具2000余件,展陈说明5万余字。
地址:天津市东丽区中心大道东九道交口天纺大厦内
2、天津华明机床博物馆
天津机床博物馆分为东丽航空商务区馆区和华明清华高端院馆区两处,总占地面积近6000平方米。馆藏瑞士、德国、美国、前苏联等十几个国窖制造的机器100余台,另有老缝纫机、老电话等民用机械500余件。其中有天津海鸥手表厂制造第一块手表时使用的铣床、“二百岁”的制鞋缝纫机以及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机等,都堪称精品。一台台沉默的机器,承载着一段段厚重的岁月,在灯光的照射下泛着诱人的金属光泽,散发出鲜活灵动的生命气息,用无声的语言和我们对话,犹如穿梭时空,触摸并领略着纯粹、大气的工业之美。
地址:天津市东丽区华明镇弘顺道东段科创慧谷园清华高端院5号楼西侧
3、天津华明博物馆
华明博物馆位于天津市华明镇辅仁路,又称“华明民俗馆”和“华明记忆馆”,是天津市首家乡镇级博物馆。建筑面积1150平方米,室内展示面积1000平方米。这里配有影视播放厅、民俗旧物陈列厅和名人书画作品展室等。展馆里的内容是以记录滨海华明湿地生态和民俗风情为主,分为湿地生态馆、生产劳作馆、生活民居馆、民俗风情馆、现代华明馆,五个展馆。
地址:天津市华明镇辅仁路6号
4、东丽博物馆
该馆总体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左右,通过大量实物、图片、文字生动地展示了东丽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展出的200多件馆藏文物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其中张贵庄战国墓出土的陶器、明永乐青花碗等文物十分珍贵。东丽博物馆一共四层,通过展出的图片、影像资料和出土文物,全面展现东丽区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的历史、经济、文化、科教和风土人情发展变迁,也清晰地记录了社会的时代面貌与发展变化。
地址:天津市东丽区军粮城新市镇中心
⑵ 天津县的历史沿革
1912年(民国元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北京政府"("北洋政府")成立。是年7月,撤销天津县的建制,保留了"府";1913年4月,又撤销天津府,重建天津县。 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占领天津,南京国民政府设立"天津特别市"。天津县划归河北省,县治迁到灰堆。1930年6月,天津特别市改为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管的直辖的天津市。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建立天津市(一说"区")军事管制委员会,同时成立天津市人民政府。1952年4月21日,天津县划归天津市,县治在咸水沽。1952年10月10日,天津市将原行政区合并为8个行政区。同时,将市区农村部分划归天津县,将原天津县的灰堆地区划入市区。1953年5月14日,天津县行政建制撤销,设立了东郊、西郊、南郊、北郊4个郊区。即现在的东丽西青津南北辰四区。
⑶ 我很好奇天津市东丽区程林的来历,谢谢了
东丽区程林道,有一个响亮而明确的科技园区 座28路,步行10分钟从终端。 28路(区间) 市区线路(中心广场4:55 - 22:40成林董啦呐5:10 - 22:45)天津市公共交通四公司 1.50元,IC,无人售票,月票有效 成林东,李 - 程琳村 - 网站 - 台湾青年 - 湾圣村 - 田山道 - 东儿童局 - 程琳 - 儿童村 - 制药 - 东风立交桥 - 东风路 - 15路 - 十三道 - 陆路口岸 - 公路7 - 天津站 - 中心广场(18站)
⑷ 天津市历史古镇有哪几个
⑸ 介绍一下 天津市 的历史!
天津地区从新石器时代始历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直至辽宋数千年的不断开发,在原始聚落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了早期文明。直金朝,天津地区因地利而成为戍守要塞-直沽寨;元朝又因海漕输转形成河港,在此建立海津镇;明朝设卫筑称之后,随着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天津渐渐发展成为一座新兴的商业城市;到清代中叶以前,天津得河槽、海运和芦盐之利,已迅速发展成为北方的商业集散中心、拱卫京师的畿辅重镇。从咸丰十年(1860〕被迫开端口至民国时期,是天津崎型发展阶段,一方面,作为工业大城市不断向近代化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日益加深。直到 1949年1月15日城市解放,天津才揭开了历史的崭新篇章。在距今约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便已开始在此聚居和劳动生息了。蓟县城东五里发掘的围坊遗址,即为原始社会至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殷商时期,天津北部山区分布着戌狄等少数民族的一些小国。西周及春秋时期,这一地区是召公姬百及其宗支的封地。战国时期,今海河南北大致分属赵、燕两国,为燕、赵、齐争雄角逐之地。
秦代天津地区属上谷郡。西汉时,天津地区南部属渤海郡的章武、东平舒、文安县;北部属渔阳郡的泉州、雍奴和右北平的无终县。泉州城遗址在今武清县的城上村,遗址范围内文物遗存丰富,有鬲、豆、陶釜、瓦当和印有“泉州”戳记的陶盆残片。在其东南11公里的双口镇也发现有“泉州”戳记的陶罐、陶钵等器物。东平村称遗址在静海西钓台村,遗址上散布着许多战国和西汉时期的文物。
天津地区濒临渤海,具有得天独厚的盐业生产条件,西汉王朝在全国公设盐官38处,条件地区就有泉州、章武两处,可见这里的制盐业在当时已占有一定的地位。天津枕河濒海,水运历史悠久。东汉末年,曹操破袁绍后北征乌恒,出于军事运输的需要,自建安十一年 (206)始,先后开凿了平虏渠、泉州渠和新河渠三条运渠,这是天津地区历史上最早的人工河流,也就自那时起奠定了华北平原上 300余条大小河道汇流至今天天津地区,循当时称作派河尾的今海河注入渤海的区域水文形势,同时还为这里后来发展成河海交通咽喉准备了条件。曹魏时处于派河口的漂榆邑(约今东丽区军粮城一带〕,无疑是这种有利条件形成之后不久出现的第一个原始河口港,输转、储存军需物资是它的首要职能。大业四年 (608),随炀帝为东征高丽,命令开凿永济渠,“自洛口开渠,达于涿州郡,以通漕运”,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从此形成。大运河把黄河、淮河长江和在派尾河入海的华北平原诸河汇成的水系(即今河海水系〕,联成水道交通网,遂使地近运河北端、兼有河海航运之便的派河尾的地位更趋重要。金元时期是天津城市形成的早期阶段。元代在大都(北京〕附近屯田,直沽成为军屯的重要地区。
"天津"这个名字出现于永乐初年,为朱棣所赐,意为天子渡河的地方。永乐二年(1404),天津作为畿辅要地正式设卫〔卫所是明朝的军事建置),故有“天津卫”之称。后增设天津左卫、天津右卫。天津三卫直隶于后军都督府,共有官兵1.6万余人(1493-1494)间,天津兵备道刘福将卫城用砖包砌,建四座城门,分别题额为“镇东”、“定南”、“安西”、“拱北”城中心建鼓楼,鼓楼下起空心方城,从此天津城初具规模。此后天津成了离京都既近且大的漕粮储囤所。
天津的集市和商业区正式出现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分布于城中心和四门,附近到弘治年间1488-1505,以增设五集一市,集市大大活跃了天津市场,这时的天津已成为中国北方的商品集散地,人口也比往昔大增。明中叶以后,渤海湾西岸盐场逐渐采用晒盐技术,从此天津地区的盐产量大大增加,且质优价廉。为清代芦盐产销中心转移到天津创造了条件。明崇贞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义军攻陷北京,建号大顺,次日,天津也成为大顺的辖区。 公元1644年清潮王朝入关后,随着统治地位的稳固和经济发展,天津卫作为京师门户的地位日益重要。雍正九年升为天津府,辖天津、青县、静海、南皮、盐山、庆云和沧州等6县1州。从此天津已成为畿辅首邑。清康熙年间,随着河海航运的发展,南北各地商品大量吞吐,使天津商业空前繁荣。18世纪初,由于端口际间商业的发展,天津出现了汇兑业务的钱庄,此后,南北商人竟相效尤。商业、金融业的发展使天津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北方的商贸中心。
第二次鸦片战争间,天津作为拱卫京师的军事重地,其作用更加突出。在三次大沽口之战中,列强均直取天津,以图威胁清政府,迫其签订城下之盟。根据1860年10月签订的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天津被迫开为商端口。随着天津的开端口,外商开始进入天津并设立洋行,天津也由一个内向的封建性商业城市逐步演变为以华北、东北乃至西北为腹地外向贸易中心。1870年廷任命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任此职二十余年间极力兴办洋务运动,通过创办天津机械局及开创近代矿业、交通、邮电事业,天津成为中国洋务运动的中心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华北,天津成为争夺的目标,通过划分租界,设立银行,天津的半殖民地化随之加深。辛亥革命后,天津改为天津县,直隶省省会设于天津。1928年6月28日,直隶省改称河北省,省会仍设天津,以天津城及附近地区设置天津特别市,是为天津市之始。民国时期,天津的文化教育事业继续有所发展。1919年10月17日,张伯苓创办南开中学大学部,两年后,正式改称南开大学。
天津人民具有爱国、民主的光荣传统,20世纪以来的半个世纪里,天津人民反侵略、反压迫的英勇斗争为天津历史谱写了光辉篇章。1948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了平津战役,1949 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天津城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畸形发展阶段宣告结束,开始跨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天津的城市建筑颇具特色。既有雕梁画栋、典雅朴实的古建筑,又有众多新颖别致的西洋建筑。有英国的中古式、德国的歌特式、法国的罗曼式、俄国的古典式、希腊的雅典式等,人们通常把这些西洋建筑称为“小洋楼”。在一座城市中,保存着大量民族风格的古建筑和如此众多的西洋建筑,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城市中都是少见的。故天津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
天津国内生产
总值2003年全年实现全市生产总值2386.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增速比上年加快2个百分点,创1996年以来最高增幅,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前列。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3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由上年的22380元增加到25874元,按当年汇率折算,折合3126美元,比上年增长13.8%。
GDP比重2003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89.7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是推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完成增加值1212.34亿元,增长17.8%,比上年加快3.5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8%。第三产业积极化解非典负面影响,完成增加值1084.9亿元,增长11.5%。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3.7%、50.8%和45.5%。
贫困人口和扶贫计划2001年,全市再就业人数为2万人,全年发放基本生活保障金3.15亿元,参加失业保险的参保人数为214万人。2002年,全市将创造8万个就业岗位,将城镇登记失业人口控制在4%左右。
财政收入2003年,辖区内财政收入718.3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其中全市财政收入完成451.74亿元,增长20.2%,增幅较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工业产值
和增长率2003年,全市工业完成增加值1103.37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完成总产值4370.76亿元,增长24.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027.79亿元,增长20.1%;完成总产值4049.61亿元,增长26.1%。
农业产值
和增长率2003年全年农业总产值193.50亿元,比上年增长6.2%。
外贸状况2003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293.7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7%。其中进口149.97亿美元,增长33.5%;出口143.74亿美元,增长24%。
外资利用
状况2003年全年新批三资企业941家,比上年增长15.3%;直接利用外资合同额35.13亿美元,增长74.3%;实际到位16.33亿美元,增长62.9%。全年新批投资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198个,增长60.9%。
支柱产业汽车机械装备、微电子和通信设备、海洋化工和石油化工、优质钢管和优质钢材为重点的四大支柱产业。
回答者:wnc7188 - 护国法师 十五级 4-14 03:11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0 个人评价
好
50% (0) 不好
50% (0)
其他回答共 1 条
天津地区从新石器时代始历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直至辽宋数千年的不断开发,在原始聚落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了早期文明。直金朝,天津地区因地利而成为戍守要塞-直沽寨;元朝又因海漕输转形成河港,在此建立海津镇;明朝设卫筑称之后,随着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天津渐渐发展成为一座新兴的商业城市;到清代中叶以前,天津得河槽、海运和芦盐之利,已迅速发展成为北方的商业集散中心、拱卫京师的畿辅重镇。从咸丰十年(1860〕被迫开端口至民国时期,是天津崎型发展阶段,一方面,作为工业大城市不断向近代化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日益加深。直到 1949年1月15日城市解放,天津才揭开了历史的崭新篇章。在距今约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便已开始在此聚居和劳动生息了。蓟县城东五里发掘的围坊遗址,即为原始社会至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殷商时期,天津北部山区分布着戌狄等少数民族的一些小国。西周及春秋时期,这一地区是召公姬百及其宗支的封地。战国时期,今海河南北大致分属赵、燕两国,为燕、赵、齐争雄角逐之地。
秦代天津地区属上谷郡。西汉时,天津地区南部属渤海郡的章武、东平舒、文安县;北部属渔阳郡的泉州、雍奴和右北平的无终县。泉州城遗址在今武清县的城上村,遗址范围内文物遗存丰富,有鬲、豆、陶釜、瓦当和印有“泉州”戳记的陶盆残片。在其东南11公里的双口镇也发现有“泉州”戳记的陶罐、陶钵等器物。东平村称遗址在静海西钓台村,遗址上散布着许多战国和西汉时期的文物。
天津地区濒临渤海,具有得天独厚的盐业生产条件,西汉王朝在全国公设盐官38处,条件地区就有泉州、章武两处,可见这里的制盐业在当时已占有一定的地位。天津枕河濒海,水运历史悠久。东汉末年,曹操破袁绍后北征乌恒,出于军事运输的需要,自建安十一年 (206)始,先后开凿了平虏渠、泉州渠和新河渠三条运渠,这是天津地区历史上最早的人工河流,也就自那时起奠定了华北平原上 300余条大小河道汇流至今天天津地区,循当时称作派河尾的今海河注入渤海的区域水文形势,同时还为这里后来发展成河海交通咽喉准备了条件。曹魏时处于派河口的漂榆邑(约今东丽区军粮城一带〕,无疑是这种有利条件形成之后不久出现的第一个原始河口港,输转、储存军需物资是它的首要职能。大业四年 (608),随炀帝为东征高丽,命令开凿永济渠,“自洛口开渠,达于涿州郡,以通漕运”,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从此形成。大运河把黄河、淮河长江和在派尾河入海的华北平原诸河汇成的水系(即今河海水系〕,联成水道交通网,遂使地近运河北端、兼有河海航运之便的派河尾的地位更趋重要。金元时期是天津城市形成的早期阶段。元代在大都(北京〕附近屯田,直沽成为军屯的重要地区。
"天津"这个名字出现于永乐初年,为朱棣所赐,意为天子渡河的地方。永乐二年(1404),天津作为畿辅要地正式设卫〔卫所是明朝的军事建置),故有“天津卫”之称。后增设天津左卫、天津右卫。天津三卫直隶于后军都督府,共有官兵1.6万余人(1493-1494)间,天津兵备道刘福将卫城用砖包砌,建四座城门,分别题额为“镇东”、“定南”、“安西”、“拱北”城中心建鼓楼,鼓楼下起空心方城,从此天津城初具规模。此后天津成了离京都既近且大的漕粮储囤所。
天津的集市和商业区正式出现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分布于城中心和四门,附近到弘治年间1488-1505,以增设五集一市,集市大大活跃了天津市场,这时的天津已成为中国北方的商品集散地,人口也比往昔大增。明中叶以后,渤海湾西岸盐场逐渐采用晒盐技术,从此天津地区的盐产量大大增加,且质优价廉。为清代芦盐产销中心转移到天津创造了条件。明崇贞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义军攻陷北京,建号大顺,次日,天津也成为大顺的辖区。 公元1644年清潮王朝入关后,随着统治地位的稳固和经济发展,天津卫作为京师门户的地位日益重要。雍正九年升为天津府,辖天津、青县、静海、南皮、盐山、庆云和沧州等6县1州。从此天津已成为畿辅首邑。清康熙年间,随着河海航运的发展,南北各地商品大量吞吐,使天津商业空前繁荣。18世纪初,由于端口际间商业的发展,天津出现了汇兑业务的钱庄,此后,南北商人竟相效尤。商业、金融业的发展使天津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北方的商贸中心。
第二次鸦片战争间,天津作为拱卫京师的军事重地,其作用更加突出。在三次大沽口之战中,列强均直取天津,以图威胁清政府,迫其签订城下之盟。根据1860年10月签订的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天津被迫开为商端口。随着天津的开端口,外商开始进入天津并设立洋行,天津也由一个内向的封建性商业城市逐步演变为以华北、东北乃至西北为腹地外向贸易中心。1870年廷任命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任此职二十余年间极力兴办洋务运动,通过创办天津机械局及开创近代矿业、交通、邮电事业,天津成为中国洋务运动的中心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华北,天津成为争夺的目标,通过划分租界,设立银行,天津的半殖民地化随之加深。辛亥革命后,天津改为天津县,直隶省省会设于天津。1928年6月28日,直隶省改称河北省,省会仍设天津,以天津城及附近地区设置天津特别市,是为天津市之始。民国时期,天津的文化教育事业继续有所发展。1919年10月17日,张伯苓创办南开中学大学部,两年后,正式改称南开大学。
天津人民具有爱国、民主的光荣传统,20世纪以来的半个世纪里,天津人民反侵略、反压迫的英勇斗争为天津历史谱写了光辉篇章。1948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了平津战役,1949 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天津城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畸形发展阶段宣告结束,开始跨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天津的城市建筑颇具特色。既有雕梁画栋、典雅朴实的古建筑,又有众多新颖别致的西洋建筑。有英国的中古式、德国的歌特式、法国的罗曼式、俄国的古典式、希腊的雅典式等,人们通常把这些西洋建筑称为“小洋楼”。在一座城市中,保存着大量民族风格的古建筑和如此众多的西洋建筑,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城市中都是少见的。故天津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
天津国内生产
总值2003年全年实现全市生产总值2386.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增速比上年加快2个百分点,创1996年以来最高增幅,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前列。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3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由上年的22380元增加到25874元,按当年汇率折算,折合3126美元,比上年增长13.8%。
GDP比重2003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89.7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是推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完成增加值1212.34亿元,增长17.8%,比上年加快3.5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8%。第三产业积极化解非典负面影响,完成增加值1084.9亿元,增长11.5%。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3.7%、50.8%和45.5%。
贫困人口和扶贫计划2001年,全市再就业人数为2万人,全年发放基本生活保障金3.15亿元,参加失业保险的参保人数为214万人。2002年,全市将创造8万个就业岗位,将城镇登记失业人口控制在4%左右。
财政收入2003年,辖区内财政收入718.3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其中全市财政收入完成451.74亿元,增长20.2%,增幅较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工业产值
和增长率2003年,全市工业完成增加值1103.37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完成总产值4370.76亿元,增长24.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027.79亿元,增长20.1%;完成总产值4049.61亿元,增长26.1%。
农业产值
和增长率2003年全年农业总产值193.50亿元,比上年增长6.2%。
外贸状况2003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293.7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7%。其中进口149.97亿美元,增长33.5%;出口143.74亿美元,增长24%。
外资利用
状况2003年全年新批三资企业941家,比上年增长15.3%;直接利用外资合同额35.13亿美元,增长74.3%;实际到位16.33亿美元,增长62.9%。全年新批投资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198个,增长60.9%。
支柱产业汽车机械装备、微电子和通信设备、海洋化工和石油化工、优质钢管和优质钢材为重点的四大支柱产业。
⑹ 东丽经济开发区的基本概况:
天津是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工商业港口城市,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同时天津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和中国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直辖市。总面积为11305平方公里,人口1001万。
东丽经济开发区地处连接天津市区和天津新港的津塘公路沿线,中心坐标北纬41度、东经117度。据北京120公里,距天津市中心14公里,距天津新港30公里。处于素有“金色走廊”美誉的东丽区的中心位置。
2012年4月24日,在天津市市级高新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中,东丽经济开发获得批准成为首批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批准更名为“天津海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6月16日,东丽经济开发区举办了“怀壮志发轫前行 携梦想创新未来”——天津海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揭牌暨东丽经济开发区成立二十周年纪念大会。
⑺ 谁知道天津东丽去的发展史
东丽区位于天津中心市区和塘沽区之间。区境介于北纬39°— 39°14’,东经117°13’—117°33’之间。约在3800年前和2000年前,先后成陆。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境内已有人聚居生息。区政府驻地张贵庄曾出土战国古墓。在务本二、三村、大郑庄、西南堼等地出土的文物,证明汉晋时代已有人在当地从事制陶、煮盐等劳动,并建有漂榆邑城。唐代,由于海运事业发展,军粮城成为繁华重镇,有驻军把守。城,即是当时一级军事建制。宋、辽时代,境内属辽国,由于连年混战,许多人背井离乡,境内荒芜。元代,军粮城的地理位置又一次重要起来。元丞相伯颜开辟从崇明岛取海道直达直沽的海运线路,从至元二十年(1283)开始从海道运粮,至“泰定、天历间(1324——1329)海运额之多,自208万余石,以至3522163石”(《中国交通史》)。所运粮食皆从军粮城转运。明清时代,境内村庄多已建立。 春秋战国时期,东丽区为燕国辖地。秦汉时,属渔阳郡泉州县。北魏时,属雍奴县,唐代改雍奴县为武清。北宋时属辽,为析津府武清县。南宋时属金,由大兴府武清县管辖。明永乐二年属顺天府天津卫管辖,清雍正九年(1731),军粮城、无瑕街、赤土镇一带属宁河县管辖,其余由天津县管辖。1949年9月,分属天津县和宁河县管辖,1953年5月,建立天津市津东郊区,1955年5月,更名为东郊区,1992年3月,更名为东丽区。全区总面积为477.34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0万。境内居住着汉、回、朝鲜、满、蒙古、维吾尔、壮等16个民族。 东丽区境内地势平坦,西高东低,间有洼地和堤状地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1.8℃,年均降水量598毫米,无霜期188天。区内地热资源丰富。 东丽区大规模地开发,始于清同治五年(1866)。清政府在军粮城以西开渠三道,分地成排,共分五十六排,计得地五百余顷。从此,天津有了排地这个名称。排地因地处海河下游,接近海口,河流南北相通,水源充足,成为盛产水稻、鱼、蟹的鱼米之乡,素有“小江南”之称。排地瓜甜米香,久负盛名。 新中国成立后。区人民政府大力发展水稻生产和蔬菜生产。水稻总产量最高年份曾达到9194万公斤,亩产量最高曾达到558公斤。蔬菜总产量最高年份达到24593万公斤,蔬菜品种逐年增加,蔬菜质量不断提高。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东丽区的工业生产也从无到有,日益壮大。1999年,全区第二产业产值22.6亿元,第三产业28.9亿元,全区社会总产值达到147.1亿元。 1881年,清政府建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京山铁路,从东丽区穿过。1939年,日本人在东丽区内建成张贵庄机场,建国后成为新中国第一个民航机场(即今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东丽区的交通日趋发达,现有津塘公路、京汉公路、津京塘高速公路、杨北公路以及外环线等公路网络。铁路除京山铁路、北环铁路外,还有民办铁路16股,总长18.91公里,与国有铁路相接。 改革开放的东丽区,现正以崭新的姿态,欢迎海内外宾朋来开展交流与合作。 东丽区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1.8摄氏度。区内地热资源丰富,地热面积337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70.6%,其地热梯度值高达8摄氏度。军粮城山岭子一带1000米以下的水温可达80-98摄氏度。目前地热资源已开发利用到农业、建筑、取暖、旅游和医疗保健等行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区内有市十大旅游景点和七大生态自然保护区之一的东丽湖温泉旅游度假区,规划占地面积为22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为8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1.5倍。湖区不仅开采生产有高品质的矿泉水,还盛产银鱼、甲鱼、河蟹、虾等20多种水产品。优越的发展条件吸引了广大中外客商前来投资,已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功能区之一。天津市东丽区位于天津市中心市区和滨海新区之间。全境东西长30公里,南北宽25公里,总面积477平方公里,行政区辖张贵庄、丰年村、万新、无瑕、新立5个街道,军粮城、大毕庄、华明等3个镇和么六桥乡。全区总人口30.4万,其中农业人口19.6万,非农业人口10.8万。全区总人口30.4万,其中农业人口19.6万,非农业人口10.8万。境内居住着汉、回、朝鲜、满、蒙古、维吾尔、壮等16个民族。
⑻ 天津有什么名胜古迹
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位于天津东部的东丽、津南、大港、塘沽、汉沽、宁河一带。国务院于1993年4月批准建立。包括总面积200平方公里,距今7000年的古代海洋遗迹--贝壳堤、牡蛎滩、七里海湿地生态系统。贝壳堤和牡蛎滩都是7000年来特定环境下形成的古海洋遗迹。天津的四道贝壳堤与现在的渤海湾大体平行,略呈半月形,由西向东推移。牡蛎滩是由牡蛎壳体堆积而成,直观地反映出古代海滩的变迁。宁河的七里海,是典型的泻湖湿地生态系统,这里水域辽阔,芦苇繁茂,生物种类繁多。自然保护区的贝壳堤、牡蛎滩和滨海湿地的规模之大,为西太平洋各滨海平原所罕见,也是世界淤泥质海岸所罕见的珍贵海洋地质现象,对于古地理、古气候、海洋生态、海陆变迁等多学科研究有重要科学价值,是极其宝贵的天然海洋博物馆。
围坊遗址
【围坊遗址】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天津城北蓟县围坊。南北70米,东西50米,为原始社会至商周时期文化遗存,是目前天津地区发现最早的古文化遗址。围坊遗址的堆积大致从距今6000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3000年前,长达3000年。其堆积包含新石器文化和青铜文化两大历史时期的遗存。新石器时期的遗存又分为两层,下层出土以黑灰陶为主,接近龙山文化。在夏、商、周时期的遗存中,发现有房基、窖穴、陶器和青铜器。陶器上出现了三角划纹,此为京、津、唐地区独具特色的遗存。
巨葛庄遗址
【巨葛庄遗址】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天津城东南津南区巨葛庄。因此处有巨大的蛤蜊岗子,又称巨蛤庄。是距今3800~3000年前的海岸线遗址,其贝壳堆积厚2.5米,长约5公里,宽200多米。此处分布有一片面积达数十万平方米的古文化遗存,是天津滨海平原上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属战国时期的一处村落遗址。
西钓台贝壳墓
【西钓台贝壳墓】位于天津城西南静海县西钓台村北。贝壳墓较为罕见,其墓底铺贝壳,四壁以贝壳砌成后经火烧烤,并以贝壳封顶。随葬品有陶制礼器、生活用具和青铜武器,均为战国中、晚期遗物。贝壳墓的发现,丰富了战国时期丧葬礼俗资料。
邦均西周遗址
【邦均西周遗址】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天津城北蓟县邦均镇,面积约6万平方米。这里是西周前期的居住址,西周中期以后至战国的墓葬区。出土有铭文为"十乍氏鼎"的青铜鼎、铭文为"戈父丁"的簋和其它陶器、铜器等物。
张贵庄战国墓
【张贵庄战国墓】位于天津市东丽区张贵庄南2.5公里处贝壳堤上。发现于1956年,曾进行过两次发掘,清理了战国墓葬33座,其中18座墓中发现陶器、铜器、象牙、水晶随葬品,具有燕国文化特征,属战国早、中期墓葬。
田庄坨先秦遗址
【田庄坨先秦遗址】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天津城东北宁河县田庄坨村,面积25万平方米。是天津滨海平原上最早发现的先秦古遗址。出土有夹砂红陶、灰陶及筒瓦、陶纺轮、板瓦等。较珍贵的有"半两""燕明刀"币、青铜器、铁器等。
秦城遗址
【秦城遗址】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天津城北宝坻县辛务屯潮白河北岸。遗址大体为长方形,东西约800米,南北约600米,城墙尚存,但西南角已遭潮白河侵蚀破坏。城墙残高5米,宽20多米,为夯土筑墙,夯土层厚10~20厘米。此城废弃约在西汉末年。出土文物以秦汉时代居多,有石斧、青铜剑、陶器残片等。较有价值的是秦塔式纽铜印、汉青铜盆、"大富牢罂"陶瓮。该遗址为天津市早期城址之一,处于西汉雍奴县治的位置。
泉州故城
【泉州故城】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天津城北武清县城上村。泉州是西汉时期设置的县治。遗址东西600米,南北500米。城墙为夯筑,宽17米,夯层厚10厘米,残高约2米。城址东北部是永定河。城址内遗存丰富,出土文物较多,并曾在东南11公里处的双口镇发现印有"泉州"二字的陶罐、陶钵和陶盆残片。初步分析,该遗址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是建有豪华建筑的聚落址,在西汉初年又筑起城墙。
邦均汉墓群
【邦均汉墓群】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天津城北蓟县邦均镇盘山南麓的丘陵地带,分布范围约1平方公里。大部分是长方形单室砖墓,也有的墓有前室、后室和耳室。随葬品有罐、盘、耳杯等陶器,还有半两、五铢等铜钱。已发掘的最大的一座墓长10米,宽6米,随葬品数量也较多,除陶器外,还有奁、熏、灯、龙柄勺及铜镜、玛瑙珠等。
西钓台古城遗址
【西钓台古城遗址】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天津城西南静海县西钓台村。城垣大体呈方形,东西520米,南北510米,城址文化层距地表1.4米,文化层厚0.5~1.1米。城内以西汉时期文化遗物为主,也有战国时期的遗物。城址周围分布有较多的汉代墓葬及战国时期遗址。该城址为西汉时期"东平舒"县治所在,是天津市南部近海地区较重要的一处西汉城址。
鲜于璜墓
【鲜于璜墓】位于天津城北武清县高村乡兰城村东南。鲜于璜在东汉安帝初年任雁门太守,食俸2000石,死于安帝延光四年(125),终年81岁。其墓早年被盗,1977年发掘时,尸骨和随葬品均凌乱。墓为中型砖室墓,通长14.7米。虽曾被盗,但发掘时仍获铜、玉、石、陶等随葬品70多件,有不少罕见珍品。有一件通高85厘米的陶仓,准确塑出建筑结构和扛粮入仓的人物。出土最为珍贵的是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该碑现存天津历史博物馆。圭首、额阳篆书"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两侧线刻青龙、白虎;额阴线刻朱雀。碑通高2.42米,宽0.82米,前后两面篆刻隶书铭文,共827字,书法端庄凝重,笔触浑厚有力,在汉书中独树一帜,为汉碑中的珍品。碑文也有一定史料价值。
别山汉墓群
【别山汉墓群】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天津城北蓟县别山镇。墓群所在地势较高,据县志记载,此地原有"七十二坨子"。坨子直径50米以上,经考古工作者调查和发掘,证实此处是一规模宏大的东汉豪强家族墓地。有一座未曾被盗的墓出土有金、玉、铜、陶、琥珀等各种随葬品150多件,有成套的青铜兵器、车马器和"七窍玉",其中"金马书刀"的鎏金字细如发丝,铜镜、玉猪等工艺奇巧。
东滩头墓地
【东滩头墓地】位于天津城西南静海县东滩头村东。1982年清理了3座墓,其中以1号墓规模最大。这是一座东汉晚期墓葬,整座墓室按汉代庄园建筑布局修造。前面有3条墓道,中间一条长达10米多。墓室长15.4米,宽10.1米,筑4个主室和2个耳室,后面又修有甬道和墓道,全墓通长39.7米。另有围绕墓室的回廊,修有14个可容入人的小室,全墓达22室。在墓道、回廊和墓室入口留有多处题记。这种完整庄园结构的墓室在全国是首例发现。此墓早年被盗,所剩随葬品几乎都是陶器、陶偶,皆施绿釉,富丽多彩。其中尤以一座陶制方形望楼颇为壮观,高1.36米,边宽0.7米,3节6层,惟妙惟肖。
军粮城遗址
【军粮城遗址】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天津市东丽区军粮城镇西。为高出地面近1米、边长数百米的方形土台,当地居民称为"土城子"。古时,唐朝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在幽、蓟一带驻扎重兵,所需粮饷均由海路运至军粮城一带转输,故在海口北侧建城储粮,称军粮城。城址遗存散布大量瓷、陶碎片,均为唐代瓷器,数量最多的是青釉瓷碗,深肚实心圈足,为唐代早期出品。在城址东南的塘洼、杨台等地,还有多处唐代墓葬,曾出土带有青龙白虎浮雕的大理石棺,唐代流行的海兽葡萄铜镜和大批唐代风格的胡人俑、陶制明器等。
黄崖关古长城
【黄崖关古长城】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绵延于天津城北蓟县北部的崇山峻岭之中,建于北齐天宝初年。明隆庆初年,抗倭名将戚继光任蓟州总兵,又对长城进行了整修。蓟县境内长城长41公里,其中石墙21.5公里,砖墙2公里,敌楼52座,墩台14座,利用山崖为天然屏障而未筑城墙的16.5公里。东起河北省遵化县马兰峪,西止北京市平谷县将军关。设一关六寨,即黄崖口关、左强峪、船仓峪、连道峪、青山岭、太平寨。全线寨堡墙垣皆存,沿线有水关、拦马墙、哨铺等建筑。1984年9月,天津市开展了"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社会赞助活动,集资修复了太平寨和黄崖关两段,全长3000多米,是目前全国已修复长城中最长的地段。黄崖关长城集中了各种类型长城的建筑形式,与周围山岭的奇、险、秀融为一体。修复时,在黄崖关正南建立了黄崖关长城博物馆,展示各种出土文物,还建造了长城碑林,人们能够观赏到歌颂长城的墨迹碑刻。
千像寺石刻
【千像寺石刻】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天津城北蓟县盘山。千像寺建于唐开元年间,辽统和、明正统年间曾重修,全称为千像佑唐寺,得名于寺前溪谷间巨石岩壁上的千佛像。佛像共150多尊,均为摩崖线刻,最高者2米有余,颇具盛唐风格。寺后有"契真洞",洞口刻"无量寿佛"四篆字,洞内有浮雕菩萨坐像一尊,近2米高,为天津仅存的石窟佛像。千像寺碑有"京东第一碑"之誉,为辽统和五年(987)立,通高3.3米,碑文行、楷兼用,1600余字,记载唐辽时期盘山史况和千像寺来历,有较高史料、书法价值。
天成寺
【天成寺】位于天津城北蓟县盘山莲花岭北。又名福善寺。唐建,辽重修,清亦修葺并扩建。1942年为日本侵略军焚毁。1980年重建。天成寺倚翠屏峰,分上下两层。上层有大殿、配殿、月亮门、古佛舍利塔及砖砌长老和尚灵塔、普化和尚塔和清干隆"御制盘山碑记"等。下层有"江山一览阁"和游廊。寺外复建卧云楼。
古佛舍利塔
【古佛舍利塔】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又称天成寺塔。位于天津城北蓟县盘山天城寺大殿西侧。始建于唐,辽天庆年间重修,明末又作修葺,为盘山最高大的古代建筑,通高22.63米。塔为八角密檐13层,每个檐角悬挂铜铎,风吹声响悦耳。塔基以花岗岩须弥座和3层砖雕仰莲组成,塔身有仿木砖雕,通体饰浅黄色。1980年又修葺。
定光佛舍利塔
【定光佛舍利塔】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天津城北蓟县盘山主峰--挂月峰顶,海拔864米。塔旁峰壁刻"去天五尺"、"一览众山小"等摩崖题记。定光佛舍利塔传说因山顶显现佛灯而得名。塔为3层八角形,下为石砌须弥座,塔身砖砌,中空如亭,通高13米。建于唐代,辽、明两代重修,1985年又大规模修整。定光佛舍利塔凌云指天,百里可见,成为盘山风景区的标志。
独乐寺
【独乐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天津城北蓟县城内。始建于唐代,辽统和二年(984)重建。因建于独乐河畔,故名为独乐寺。占地面积1.05万平方米,由山门、观音阁和东、西配殿组成。主建筑观音阁为3层,通高23米,是全国现存较古老的木结构楼阁。阁中央耸立辽代所塑的"十一面"观音像,高16米,是全国目前最大的泥塑之一。四壁是明代重描的彩绘明王及十六罗汉壁画,高3米,总长45.35米,风格开朗奔放,姿态各异,是研究中国绘画和佛教史的重要资料。阁下檐上悬"观音之阁"额匾,相传为唐代诗人李白所书。山门面阔3间,进深2间,斗拱相当于立柱的一半,显得粗犷有力,是典型的唐代风格,为全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山门。山门内塑有哼哈二将分列左右,是辽代泥塑的上品。独乐寺已有1000余年历史,历经20多次地震考验均安然无恙,被誉为建筑史上的奇迹。
白塔
【白塔】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天津城北蓟县城内。建于辽统和年间,辽清宁四年(1058)重建,明嘉靖、万历和清干隆年间重修。砖结构,通高30.6米。塔基由花岗岩砌成,呈八角形。塔为须弥座,塔身出檐3层,下层为密檐式,砖雕斗拱、栏杆等仿木结构;上层作喇嘛式;塔顶为十三天和铜刹,造型特殊,为印度?堵波和中国传统风格相结合的形式。清干隆年间在白塔前修建观音寺一座,故白塔也称观音白塔。1983年修缮时,发现许多塔藏珍贵文物,如辽代刻花玻璃瓶、琥珀小塔、水晶龟形盒和明代鎏金铜像等。
漕运遗址
【漕运遗址】位于天津城西北武清县河西务镇西北3公里处东仓村和西仓村一带。是元朝管理漕运的总司所在地和元大都外围最大的仓储基地。元代大都的供给完全依靠江南漕运,漕运管理机构称京畿运司,其总司即设在河西务。下设14座储仓,各仓遗址下埋藏丰富,历年出土大批文物,以瓷器居多,包括全国各名窑产品,不乏珍品。
御衣局记碑
【御衣局记碑】现存天津市蓟县文物保管所。元大德八年(1304)邵权记。碑阳顶端篆刻"御衣局记",碑文正书,记载御衣局建立经过及规模。该碑文是重要的地方手工业史料。
天后宫
【天后宫】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天津市区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的三岔河口西岸。俗称"娘娘宫"。与福建莆田湄州妈祖庙、台湾北港朝天宫并称中国三大妈祖庙。初为船工祭祀海神天妃、举行酬神演出及聚会娱乐的场所。始建于元泰定三年(1326),明永乐元年(1403)重建,以后曾多次扩建修葺。建筑物有戏楼、幡竿、山门、牌坊、钟鼓楼、前殿、正殿、后殿,是市区现存年代最早的古建筑。1985年进行了大修,辟为民俗博物馆,展示天津历史发展、民间风俗等。天后宫附近还是天津早期商业和民俗活动繁华之处,现已辟建为富有中国味、天津味、古典味、文化味的"古文化街",古朴典雅,热闹异常。
潮音寺
【潮音寺】位于天津市塘沽区海河西岸的西大沽境内。始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当时名为"南海大寺"。明嘉靖年间重修,御笔更名为"潮音寺"。民国初年,大沽籍海员捐资修葺了山门、正殿和后殿。1992年,又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占地5124平方米,由三层大殿、四座配殿、一座柳仙亭和南北跨院园林组成,古朴典雅。潮音寺历史悠久,曾经是塘沽地区经济、贸易、文化和民俗活动的中心。
玉皇阁
【玉皇阁】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天津市南开区玉皇阁大街。建于明宣德二年(1427),万历年间重修。玉皇阁原建筑包括牌坊、山门、钟鼓楼、配殿、六角亭、大殿和清虚阁,是天津市区规模最大的道观。观内主体建筑清虚阁是市区现存年代最早的木结构高层建筑,上层内供玉皇铜像,周围有回廊栏杆,可登临远眺。
文庙
【文庙】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天津市南开区东门里大街。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后又几经扩建。占地13万平方米,因天津历史上行政设置的变化,而形成东侧为府庙,西侧为县庙。两庙规模略差,但布局大致相同,均由万仞宫墙、泮池、明伦堂、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和东、西配殿组成,是布局严谨、层次分明的传统式建筑群,雕梁画栋,黄琉璃瓦顶,金碧辉煌。庙前横街上有两座二柱三楼式木牌坊,分别镶"德配天地"、"道冠古今"额匾,为天津市区仅存的两座过街牌楼。文庙是天津市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建筑群,1985年修葺并重建县庙影壁、泮池和棂星门。
渔阳鼓楼
【渔阳鼓楼】坐落在天津城北蓟县县城中心十字街北口的墙门洞之上。是天津地区仅存的一座钟鼓楼建筑。原有钟、鼓二楼,明天顺三年(1459)合建为一楼。明正德、嘉靖和清顺治、康熙、干隆年间多次重修,最后一次重修在清道光十四年(1834)。通高7米多,上为青瓦九脊大顶的木结构建筑,墩台为砖石砌成,四面设有拱型券门通道,巍峨壮观。前檐正中是"古渔阳"三字匾额,为康熙二十三年(1684)蓟州知州张朝宗所题。后檐门额"畿东锁钥"为道光十四年(1834)蓟州知州华浚手迹。登上鼓楼,蓟县古城风光一览无余。
文昌阁
【文昌阁】坐落在天津市西青区南运河畔的杨柳青镇。始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阁中供奉文昌帝君和魁星。天启二年(1622)曾焚毁,崇祯七年(1634)重建。清咸丰三年(1853)再次重建。通高15米,砖木结构,三层,六角型,六脊瓦顶,有6个龙头各衔一脊,正中为宝珠,设计奇巧。六面檐角悬铃铎,朱椽黛瓦,风吹铃摇,为运河上一大景观。旧时,每逢农历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诞辰,文人墨客、社会名流集聚祝寿,钟鼓喧天,十分热闹。
清王爷陵
【清王爷陵】位于天津城北蓟县小港乡和孙各庄乡。与清东陵隔山相望,重山环绕,风光秀丽。6座陵墓现尚存部分建筑遗迹和墓碑,自东向西分别为和硕荣亲王陵、和硕理密亲王允?陵、和硕宪亲王福全陵、和硕纯靖亲王陵、贝子品级直郡王陵、多罗恂勤郡王陵。各陵之间相距100~500米,均南向,有陵园、亲殿、配殿、地宫及宝顶等,地宫多用汉白玉或青条石建造,两侧一般都有陪葬墓。各王陵中以和硕宪亲王福全的陵墓最大,福全为顺治之子,康熙的亲兄,战功卓着,陵寝结构与皇陵大致相同,建筑宏伟。
大悲院
【大悲院】全国重点佛教寺院,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天津市河北区天纬路26号。是天津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寺院。由东西两院组成,西院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因供奉一尊3.6米高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而被称为大悲院。初时规模不大,至清康熙八年(1669)重建时扩大。东院建于1940年。大悲院内珍藏着魏、晋、南北朝至明、清各代铜、铁、石、木佛像数百尊。并曾供奉过唐玄奘鼎盛大法师灵骨。1976年地震时损坏较重,1980年整修一新。院内正殿供奉明代所铸7米高的铜铸鎏金释迦牟尼佛像。
天尊阁
【天尊阁】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天津城东北宁河县丰台镇。建于清康熙年间,咸丰年间重修,是供奉元始天尊的道观。天尊阁通高17.4米,宏伟挺拔,为三檐歇山式木结构楼阁,下层是天尊阁,中层是王母殿,上层是紫微殿,九脊歇山顶。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附近建筑全部倒塌,惟天尊阁巍然屹立,为震中地区仅存的古代高层建筑。
清真大寺
【清真大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天津市红桥区大寺前街。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建,后经多次重修和扩建。为木结构宫殿式伊斯兰教古建筑群。其主体建筑礼拜堂可容纳1000人同时礼拜。所有建筑的屋顶瓦件、门窗装修和砖雕、木刻都采用花卉或几何图案,既严格遵循不使用偶像和动物纹饰的伊斯兰教义,又保持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风格。大寺内外悬阿拉伯文、汉文匾额和楹联61幅,是全国保存古代匾联最多的清真寺。该寺规模大于天津其他清真寺,故称清真大寺,天津市伊斯兰教协会设在该寺。
吕祖堂
【吕祖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天津市红桥区如意庵大街何家胡同18号。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是供奉八仙之一吕洞宾的道观。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天津兴起,"乾"字团首领曹福田率静海一带义和团来津,在此设总坛口,领导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侵略。为中国惟一保存较完整的义和团总坛口遗址。1976年地震中遭到严重破坏。1985年修复后辟为天津义和团纪念馆。
大沽口炮台
【大沽口炮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天津市塘沽区大沽口海岸南岸。大沽口是京津门户,海防要隘,自明代中期开始便在此构筑炮垒,以后经多次扩建加固,逐步形成海防要塞。至清光绪元年(1875)时,还增设了欧洲铁甲快船、碰船、水雷船,使大沽海口成为中国人民抗击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前沿阵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义和团运动时期,大沽口炮台多次受到帝国主义侵略军的破坏,至今尚存以"威"、"镇"、"海"三字命名的3座炮台,成为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见证。
望海楼
【望海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天津市河北区狮子林桥口北端,原名"圣母得胜堂",清同治八年(1869)由法国天主教会建立。占地面积3608平方米,砖木结构,正面为3个塔楼,呈笔架形,南北长53.5米,东西宽16.2米,高12米,钟楼约高10米。同治九年(1870)六月爆发了举世震惊的"火烧望海楼事件"。光绪二十三年(1897)重建。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将教堂再次焚毁。光绪三十年(1904)再次重修。1976年地震损坏严重,1983年进行了大规模修缮,面目一新。1985年进行了近20年来的第一次大弥撒。
红灯照黄莲圣母停船场
【红灯照黄莲圣母停船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天津市红桥区旧贾胡同北口南运河岸。是当年义和团妇女组织"红灯照"的水上坛口。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的义和团运动中,妇女组织"红灯照"的首领林黑儿自称"黄莲圣母",领导青少年妇女协助义和团站岗放哨,救治伤员,其所乘大船常停泊于贾家胡同北口的南运河上,成为水上坛口,香火极盛,深得民众拥戴。
鲁班庙
【鲁班庙】坐落在天津城北蓟县县城。占地800平方米,由山门、大殿和东西配殿组成。中国民间奉鲁班为木工祖师,各地祭祀鲁班,往往于某寺庙一隅设位,而天津蓟县单独建鲁班庙,属全国罕见。蓟县鲁班庙大殿为砖木结构,一斗三升交麻叶斗拱,九脊歇山顶,绿琉璃瓦剪边,用料精良,工艺精细。
石家大院
【石家大院】位于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原是天津"八大家"之一石元士的住宅。始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后陆续扩建。占地6082平方米,建筑以北方四合院为基础,集南北建筑之大成,还融合了西洋建筑风格。整个宅院建筑有3条主轴线,中轴线为通道、垂花门;东侧主轴线以内外4个四合院贯穿;西侧主轴线还有佛堂、穿山游廊院、抄手廊院、戏楼、花厅等。院内建筑大多是磨砖对缝,门窗柱廊均有十分精美的雕刻,其中砖雕出自清末砖雕艺术家"砖刻刘"之手,为民间工艺之精品。石家大院幽庭深院一层接一层,走马观花也得1小时,被誉为"华北第一民宅"。
广东会馆
【广东会馆】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天津市南门内大街。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在天津的广东人集资兴建。建筑规模宏大,具有岭南建筑风格,华丽精美,为国内罕见。主体木结构的戏楼更是独具特色,十几吨重的螺旋藻井高悬舞台之上,不仅突出了建筑和装饰雕刻精美技巧,而且起着共鸣音箱的作用,使全场声响效果极佳。广东会馆也是一处革命旧址。1912年孙中山首次路经天津赴京,曾在此发表重要演说。五四运动期间,邓颖超和觉悟社部分成员在此演出过革命戏剧;五卅运动期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此成立了天津市总工会,领导工人的罢工斗争。1985年维修加固,辟为天津戏剧博物馆。
霍元甲故居和陵园
【霍元甲故居和陵园】坐落在天津市西青区小南河村。霍元甲是近代爱国武术家。1989年按旧制修复的故居为青瓦土坯墙农家小舍,北房3间,堂屋挂有1909年在津拍摄的霍元甲遗像。像两侧为次子霍东阁题写的唁联"一生侠义,盖世英雄"。东屋为霍元甲生前卧室。东西屋陈列有各种珍贵实物资料及霍氏生前所用兵器、家具、农具等物。故居院内西南有兵器房,为霍元甲当年习武放兵器之地。故居周围空地辟为"元甲公园"。霍元甲1910年9月14日逝世于上海精武会。次年,其弟子扶柩归里,葬于小南河村南。1991年建成霍元甲陵园,包括陵墓、纪念碑、演武场、纪念馆等。这里将成为霍元甲研究中心、武术训练中心和国际精武交流中心。
梁启超的"饮冰室"
【梁启超的"饮冰室"】坐落在天津市河北区民族路。是两座毗邻的意大利式小楼。梁启超字卓如,号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维新变法的先驱,大学问家,康有为的门生和得力助手。1915年举家定居天津,初时是梁亲自设计的一座两层意式小楼。1924年,在楼旁又由意大利建筑师白罗尼欧设计,再建一幢典雅的书斋,取名"饮冰室"。"饮冰"典出《庄子·人间世》,在此借以铭刻革命维新之时内心焦灼之感。饮冰室为灰白相间的两层楼,正面3个拱门,两侧9级台阶,前有一水池,上塑一喷水石兽,常年喷水不断。梁启超后期的学术研究、着述以及为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所作的学术讲演均在此进行,直至病逝。
李叔同故居和书法碑林
【李叔同故居和书法碑林】李叔同即弘一法师,是天津出生的中国文化名人,被誉为"津门才子"。故居坐落在天津河北区粮店街62号。宅院规模宏大,占地1400平方米,有60多间房屋,虎座的大门楼内,有四套成"田"字排列的四合院,除居室、客房、书房外,还有游廊和花园。室内陈设古朴别致,院内有一西式书房名"意园"。1990年为纪念李叔同诞辰110周年,在故居附近一座占地625平方米的传统园林式建筑中建立了李叔同书法碑林,在近百米的展线内镌刻有李叔同一生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74件,真、草、隶、篆各种书法齐全,展示了李叔同高超的书法艺术,书法内容也反映了他的爱国理想和品德。碑林有李叔同铜像,高1.2米,像背后大理石上嵌刻有李叔同青年时代所作《满江红》词记。碑林中还镶刻有着名书画家咏怀李叔同的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