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素纱襌衣的介绍
素纱襌衣是我国考古工作者于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出的一件文物,是西汉时期纺织技术巅峰时期的作品,为国家一级文物。产地为西汉陈留郡襄邑县(今河南省睢县)。
❷ 西汉素纱禅衣的价值与影响
西汉直裾素纱襌衣(“襌”音dān),国家一级文物,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此件素纱襌衣为交领、右衽、直裾,类似汉时流行的上下衣裳相连的深衣,而袖口较宽。除衣领和袖口边缘用织锦做装饰外,整件衣服以素纱为面料,没有衬里,没有颜色,故出土遣册称之为素纱襌衣。它由精缫的蚕丝织造,以单经单纬丝交织的方孔平纹而成,丝缕极细,轻盈精湛,孔眼均匀清晰,通身重量仅49克,可谓轻若烟雾,薄如蝉翼湖南省博物馆曾委托某研究所复制素纱襌衣,但成品出来后,重量却超过了80克。经研究,专家们发现,超重的原因在于蚕丝的重量,如今的蚕相较于古代要肥大许多,吐出的丝也更粗、更重,自然就增加了所织衣物的重量。后来,专家们又研究出了一种特殊食料,以控制蚕的重量,再采用“减肥”后的蚕丝复制素纱襌衣,终于织 成了一件重49.5克的仿真素纱襌衣,这一过程耗费了13年时间
❸ 西汉的素纱襌衣距今有三千多年对吗
西汉到今天两千多年。
❹ 素纱禅衣哪个朝代出土的如题 谢谢了
素纱襌衣(襌,也写作褝,音dān,是单衣的意思。经常被误写为“禅”),1972年在中国湖南省长沙马王堆汉墓 一号墓出土,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素纱襌(单)衣,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构成。交领、右衽(rèn)、直裾。面料为素纱,缘为几何纹绒圈锦。素纱丝缕极细,共用料约2.6平方米,重仅49克,还不到一两。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 且色彩鲜艳,纹饰绚丽。它代表了西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这件素纱襌衣中,襌衣用纱料制成,因无颜色,没有衬里,出土谴册称其为素纱襌衣。
❺ 历史上最悲催的国宝素纱襌衣薄若蝉翼,为何被冲入了下水道了呢
1972年,马王堆汉墓不仅出土了千年不腐的马王堆女尸辛追夫人,而且还出土了两件薄如蝉翼的素纱襌衣,简直是巧夺天工,令人惊叹不已。然而,就是这样两件国宝在出土后,竟然被人盗走了,其中一件素纱襌衣,还被冲入了下水道。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穿越历史了解真相。
现在,这仅存的一件49克重的素纱襌衣静静地躺在湖南博物馆中,向游客述说着几千年前我国高超的丝绸织造工艺。各位,有时间去湖南长沙,一定要去参观湖南省博物馆参观一下。
❻ 素纱禅衣出土于什么时候
素纱襌衣是我国考古工作者于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出的一件文物,是西汉时期纺织技术巅峰时期的作品,为国家一级文物。
❼ 西汉直裾素纱襌衣的流传过程
1972年,直裾素纱襌衣在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该墓主人为汉初长沙相利仓妻子辛追。除此件襌衣外,墓中还出土了大量绢、绮、罗、纱、锦等丝织品和衣物,展现出当时丝织业的发展水平和服饰风俗。此直裾素纱襌衣被收藏后,文物部门曾委托南京云锦研究所复制。历经13年的苦心研究,专家们才制成重49.5克的仿素纱襌衣一件。
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墓共出土素纱襌衣两件,这件49克重的是其中之一,另一件为48克重。
1983年,48克重素纱襌衣毁于被盗。这件49克重素纱蝉衣虽被追回,但也有所损伤。
后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直裾式
❽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哪些“逆天级”文物
宋代高尔夫、三国时期的饭盒、古代版暖手宝、牙刷、明代两用香皂盒
曾几何时,你是不是也悄悄地同情过古人——我们现在科技这么发达,生活这么方便、优越。然而,你错了!千万别把我们老祖宗想的太死板了,他们的爱美之心和创造发明的智慧一点也不亚于现代人。看看下面这些文物吧,看过之后你就知道他们曾经有多潮!
祖先生活的时代也不可能十全十美,没有槽点,但是我们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就盲目地秀自己的优越感,高高在上瞧不起先人,岂不是贻笑大方?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今天跟小编一起来领略一下吧~
山西省历史博物馆的“青铜小人”
先卖个萌:山西省历史博物馆的“青铜小人”
铜车马,值得一提的是铜车马最有技术含量的就是它的伞杆,铜车马的伞杆插在一十字带竖杆铜座上,铜座与舆底作不固定连接。伞柄中空,暗藏利器。柄底多机关,通过不同机括的推拉组合,可以灵活控制伞柄在十字底座上滑动,从而使得伞盖可以根据太阳方向的不同而调整合适的倾斜方位;不固定的连接使得铜伞打开机括后能取出,以其尖端插入土中,又可为歇息于野外路边的主人遮阳避雨;在有刺客袭击的时候,伞盖作盾,伞柄和内藏的利刃都可自卫反击。
古代版暖手宝这是唐代被中香炉,可以把辈子熏的香香的,还暖烘烘。
牛在任凭你在被子里怎么翻腾,这玩意永远都能保持水平,一点都不会洒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