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1844年英国传教士在哪里首创女校
1844年英国传教士在宁波城西祝都桥(今中山西路182弄36号附近)。
载入《教育大辞典》的中国第一所女子中学-宁波甬江女中,其前身为宁波女塾,1844年由英国东方女子教育协会会员、基督教会传教士爱尔德赛女士创办,选址在宁波城西祝都桥(今中山西路182弄36号附近),1857年发展为崇德女校。
此后,一位美国女士也在宁波开办了圣模女校。1923年春,崇德、圣模两所女校的中学部合并,在甬江之滨的战船街新建校舍,易名私立甬江女子中学。
1925年“五卅”运动后,全国各地展开收回教育权,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奴化教育的斗争。1927年7月,宁波当局和教育界人士以“宁波收回教育权急进会”名义,在浙江率先将甬江女中教育权收回,驱逐外籍校长,并成立校董会。校董会聘请奉化籍女教员兼任教务主任的沈贻芗(1900-1989年)为首任国人校长。
28岁的沈贻芗从外国人手里接过这所中国第一所女校,即向中国政府(省教育厅)注册立案,跻身省立中等学校行列,大长了国人的志气,在我国的女子教育史上谱写光辉篇章。1934年,沈贻芗受校董会派遣,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就读,后获硕士学位,成为宁波第一位女硕士。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师生安全计,1937年底,沈贻芗决定将学校迁往自己的家乡-奉化亭下村,另在鄞西高桥“接待寺”设立分校。1941年4月,宁波、奉化相继失手后,学校又从亭下村迁至四明山区的岩坑、董村。
1945年抗战胜利,沈贻芗率师生返回宁波战船街甬江女中,但见教学大楼已付之一炬,学校只得暂借临近的圣模小学及裴氏旷宅复校。1948年,学校重建教学大楼,并于1949年初夏完工。
1951年5月,宁波市人民政府接收教会学校,翌年2月甬江女中更名为宁波市女子中学。1958年,学校改名为市第六中学;但翌年又恢复宁波女中原名。1968年,学校再度改名为市第六中学。1995年,又易名为宁波市甬江职业高级中学。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甬江女子中学
② 中国最早的教会学校是哪里中国最早的教会女校是哪里
教会建立的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齐鲁大学等很多的。1844年英国传教士爱尔德赛(A1dersay)在宁波建立的女塾,是中国本土上的第一所女校。
资料之一:
1900年,中国的庚子义和团运动引致八国联军武力干涉。1901年9月7日上午,清廷全权代表奕匡力和李鸿章与11国代表,在最后协定书上签字,签下了将中华民族推入苦难的《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第六款议定,清政府赔偿俄、德、法、英、美、日、意、奥八国及比、荷、西、葡、瑞典和挪威六“受害国”的军费、损失费等款项本息合计982238150两白银,由1902年起至1940年止,分39年还清,以海关、常关及盐政各进款作抵押,按照条约所列办法及汇率,折合各国货币偿付,是为“庚子赔款”。其中俄国以出兵满洲,需费最多,故所得额最大,为1亿3037多万两。中国当时的人口大约45000多万人,庚子赔款每个中国人被摊派大约一两银子。庚子赔款,超过以前所有赔款之总和,至此,中国财政、经济全面破产。近代中国向帝国主义国家总共支付的战争“赔款”为16亿多两白银。在所有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中,日本掠夺中国的财产最多。
1901年签定的《辛丑条约》中规定,清政府向西方八国共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美国应得到其中的3200多万两,折合美金2400多万元。
1906年3月6日,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在白宫向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建议,用清朝政府的“庚子赔款”在中国兴学和资助中国学生来美国留学。在明恩溥等人推动之下,罗斯福总统向国会提出赞助中国教育的谘文,1908年5月25日由国会通过。
1908年,美国正式宣布退还“庚子赔款”的半数,计1160余万美元给中国,作为资助留美学生之用。为了开展派遣留美学生工作,清朝政府于1911年在北京开设了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4年改名为“清华大学”。
我们不要否认基督教随着帝国主义时期的进入,这是历史没有办法去涂抹!但是我们要懂得,部分的传教士不能代表整个信仰的至高无上和拯救的影响!办学、通商!贩卖鸦片的东印度公司怎么关闭的,难道是中国人大炮打关闭的吗?那是来华基督教传教士联合英国政府中的官员抗议关闭的!
总之,基督教在中国会大面积的复兴!我在乌鲁木齐!这里是伊斯兰教的势力范围,但是基督教信徒很多很多!希望这里是基督教传回耶路撒冷的一条道路!
③ 女校的历史
9世纪前,单性别教育十分常见。17世纪时,女性被社会允许开始接受教育,但仅限于圣经与针线。到19世纪,学校仍以性别分割学生,男女学生在不同校门进入,在不同范围活动,随着教育的普及化,越来越多的男女校得到建立。1917年,苏联规定所有学校必须为男女校。据科尼利厄斯·赖尔登(Cornelius Riordan)所写:“到19世纪末,美国大多数公立中小学已转为男女校。
而20世纪末,男女校已在世界范围内普及。最后,到2003年,全球只有几个国家的男校、女校的数量占所有学校的数量的百分率超过2%。但仍有国家、地区的男校、女校的数量占所有学校的数量的百分率超过10%:比利时、智利、新加坡、英格兰、香港、以色列、新西兰、澳大利亚、韩国与大部分穆斯林国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男学生与女学生在数个领域上分别有着各自的优势。这个发现支持了单性别教育理论,现代社会的公立、私立单性别教育的兴趣再度兴起。
④ 第一所女子学校你知道吗
1913年,在美国女子学院留学期间的宋庆龄(右)、宋美龄和宋子文
美国的女子学院诞生于19世纪初、女子没有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学习权利的大背景下。此后,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美国的女子学院在全国蔓延开来,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共有女子学院300多所。
很多颇具影响的女性精英都有女子学院学习的经历。例如美国第一位女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等。
香兰犹存
随着时代的变迁,那些气质高贵的名媛学堂似乎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历经磨难为传统女性打开了通往公共教育的大门,促进了时代的发展,又培养了众多才貌双全的佳人,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潮。
在男女平等、社会开放的大背景下,如今的女校逐渐被传统的高校合并、吸纳,成为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一部分。
根据美国的一项调查,现在仅有3-5%的适龄女子愿意考虑单一性别的女子教育机构,实际上真正到女子学院就读的女生仅有2%。
生源问题使得众多女子学院不得不与男女合校的大学进行合并,将自己的特色转化为大学里的特色学科。在国内,以培养“名媛”为目的的女子大学更是只剩下一个个美丽的传说。
国外也是仅有少数国家保留了女校,日本的圣心女子大学、白百合女子大学和清泉女子大学并称为日本三大名媛学校,但是这些大学都是学费高昂的贵族学校,不是一般老百姓所能承受的起的。
时代的气质在改变,随着那些老牌名媛的远去,曾经培养了她们的女校也将寻找更新的历史使命。
(作者:陈杰)
看历史微信公众号:EYEONHISTORY
⑤ 圣玛利亚女校的历史沿革
圣玛利亚女中创办于1881年,前身是文纪女中与俾文女中,校址在白利南路(今长宁路1187号)。
1851年,美国基督教圣公会琼斯女士在上海虹口礼拜堂后设立一座女校,命名为文纪。刚开始,文纪只有8名学生,上午学浅易的《圣经》和《四书》,其余时间学习纺织、缝纫、烹调、园艺等。10年后,另一名传教士——— 美国基督教圣公会格兰德女士,为纪念故世的丈夫俾文先生在上海又设立一座女校,并以其夫“俾文”名之。这里的女学生们除了学习圣经、国文、算术以外,还学习缝纫、刺绣。
1861年俾文女校创建。 1881年文纪、俾文两校合并成立圣玛利亚女中(St. Mary’s Hall),校址在万航渡路圣约翰大学校园内,第一年招生28人,首任校长为中国人黄素娥女士。
1881年6月,美国圣公会施主教将文纪、俾文两校合并,成立了圣玛利亚女校。新校舍建在梵王渡圣约翰书院后面,整个校园的建筑呈古希腊风格。此时的圣约翰书院和圣玛利亚女校仅一墙之隔,然而除了星期日在教堂分座“做礼拜”之外,男女学生从不允许交谈。学校开始时招生40余人,以后每年陆续增加。1931年6月25日圣玛利亚女校举行50周年校庆,此为学生表演。也是50年前即上海自有女校之初的女学生装束及其上课情形
1885年女校附设育婴堂,黄素娥兼管其事。
1900年,学校举行第一次毕业典礼,仅有一名学生朱静贞毕业。
1908年添设师范科、图书馆。此后圣玛利亚女校有较大发展,正式成立英文部、中文部和音乐部,学制定为8年。
1920年购买白利南路70亩地建造新校舍(今长宁路凯旋路口)。
1923年,圣玛利亚女校迁入白利南路(今长宁路)新校舍,并改名圣玛利亚女子中学,招生对象多为中上等家庭的女子。到1929年为止,学校共计有八年制毕业生100人,师范毕业生17人,初中毕业生137人,高中毕业生145人,中文特级毕业生63人。这时的圣玛利亚女校,已经成为一所贵族女子学校,学校完全按照美国式方法教育:除必修课外,还有宗教活动,家政训练和音乐舞蹈表演等选修课,传授西方上层社会的礼仪、社交知识。它一年学费一般学生是84元,相当于普通工人10个月的工资;专学西文的一年学费是168元,其他伙食、杂费尚且不包括在内。这样高的费用,普通人家显然是难以支持的。自此,圣玛利亚女中开始成为继中西女中后的上海第二所贵族教会女校。
钟楼
1937年借南京路大陆商场临时上课。
1939年圣玛利亚女校又在圣约翰大学校园里建斐蔚堂(Grave’s hall),学生全部走读。
1952年7月上海市教育局接管了中西女中和圣玛利亚女中,并把两校合并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 而原圣玛利亚女中的校址上则建立起了一所新的大专院校———上海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1999年8月,该校被并入东华大学,成为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长宁分校区,共占地面积64000平方米。
2009年,除了钟楼外,都是废墟。
⑥ 贝满女中的办学历史
贝满女中的校舍原是明代嘉靖年间宰相严嵩之子严世蕃的府邸,清初,它被赐给顺治皇帝的佟妃——康熙皇帝的母亲佟佳氏的家人使用,因而称为“佟府”。学校的大门是一座檐牙高啄、红柱绿椽、彩绘缤纷、青瓦灰墙的典型的明代建筑。大门道中间有一块 长6米、宽2米的汉白玉石,雪白的石料上有天然的黑色花纹,从门口向里望,可看到玉石中间有一个坐像观音。墙上的砖面,多刻有明代大明年间的印号。这些都显示着王府贵族的豪华气派。大门内原是一个小院,有三个门通向后面。中间是府邸的二门,两侧的门通向东、西跨院。二门是个描金彩绘的垂花门,走进去,原是一座座典型的王府院落,如第一座院落正房是原名“训怀堂”的大殿; 第二座院落有一架长得枝繁叶茂的紫藤,北房则称“紫萝轩”;第三座院落内原栽有能结丰硕果实的扁桃树和葡萄架;最后一座院落原有一丛绿竹依墙摇曳,正房因而称为“翠竹馆”。东跨院原有一行松树,几株合欢……西跨院则被发展改建为学校的操场、食堂、宿舍等。这里的一切显示着幽静、和谐,又美丽而庄重。以后几经沧桑,改建了不少房屋、场地,拆掉了平房,矗立起新型的高楼,但有的地方还隐留着王府的痕迹。早一些毕业的校友,都会记着它原来的面貌,都喜欢仍用“佟府”称呼它。可以说,“佟府”的称呼,不单纯是指佟妃娘家府邸的含义,其中还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即大家对于母校幽雅安静的环境,严整独特的布局,和谐统一的结构留下的深刻记忆,以及这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学校,给予它培养的无数英才的强大的精神凝聚力,等等。
贝满女中当初是由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创办的,其创始人是来中国的传教士艾莉莎贝满夫人。贝满夫人于1864年在北京设立贝满女子小学,校址在灯市口大街北面的大鹁鸽市胡同,规模较小,由她一人主持校务。以后有了中国教员,逐步发展,到 1895年,已初具规模,开始成立四年制女子中学,校名为贝满女子中学。1902年,校舍往南扩建,校门建在灯市口大街路北公理会大院内。1905年,在贝满女子中学课程的基础上,又增设了大学课程,名为协和女子大学。后因学生增加,遂于1916年将协和女子大学移到伶府这个地址。灯市口的校址则仅为贝满女子中学所在地。1920年,协和女子大学与通州的协和大学(由潞河书院升格成立,其中“斋”部后来更名为潞河中学,建国后曾一度改名通县一中,现又恢复潞河中学名称)、北京汇文大学(校址在东城区盔甲厂,其中学部分称汇文中学,建国后曾一度改名为二十六中学,现恢复原名汇文中学)合并成立燕京大学。协和女子大学改称燕京大学女校,仍设在佟府。1923年,贝满女中改为三三制完全中学,学生人数剧增。1926年,燕京大学女校与男校合并迁往城外(今北京大学所在地),贝满女中高中部遂迁佟府,初中部仍在灯市口公理会院内。1927年经北洋政府教育部批准立案,定名为北平私立贝满女子中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学校被日伪当局接管,曾一度改名为北京市立第四女子中学。1945年抗战胜利,学校又于当年9月恢复贝满女中校名。此时学校已发展到高中有9个班、初中有12个班的规模。1949年北平解放,学校于1951年改名为五一女中,高中部仍设在佟府内(1952年定名为女十二中),从此结束了贝满女 中前后长达87年的时代。是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
⑦ 历史上哪位名人出自女校
七姐妹(Seven Sisters Colleges)是美国历史悠久、声名远播的女校传统联盟。这七所包括联盟院校包括:巴纳德学院(1889),布林莫尔学院(1885),曼荷莲学院(1888),拉德克里夫学院(1894),史密斯学院(1871),瓦萨学院(1861),韦尔斯利学院(1861)。
美国七姐妹女校联盟每年为美国及全世界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女性人才。而随着历史变迁、观念的变更,如今“七姐妹”已变成了“五朵金花”:瓦萨学院自1969年开始招收男生;拉德克里夫学院在1999年正式并入哈佛大学 。这剩下的这五所女校依然屹立美国教育界的前沿,孜孜不倦的为着独立自主,聪明干练的新女性提供良好的教育“土壤”,成就了许多美国政、商、学、艺各界的“女强人”。
-----------例如: Barnard College 巴纳德学院
坐落于繁华纷扰的大都会纽约,比邻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是一所精致小巧的女校。她既拥有这文理学院的亲密的小规模教学体制,亦兼获常春藤大学和纽约都市所提供的丰富资源。在校时巴纳德女生们迈着自信的步伐穿梭于课堂与社团之间,与哥大学子同场竞技。学习之余,巴纳德女生们踏出校园,亦或去参加实习,亦或去观赏演出,
融入了纽约大都市的人流中。巴纳德培育了许多优秀杰出的女性,美国的“家政皇后”Martha Steward便是其中之一。
校友代表:玛莎•斯图沃特Martha Steward
毕业于巴纳德学院的Martha Steward在辞去了华尔街工作之后,做起了家庭主妇。在投身于烹饪,园艺和缝纫的同时,Martha
Steward仍保持着她敏锐的商业头脑。身为曾经的职业女性,Martha
Steward深知这个群体在家务与工作间奔忙的不易,以及其中潜藏的商机。看好家政行业的发展前景,Martha开始创办自己的家政服务公司。从最初的家宴服务,到家政杂志,家政电视节目,再到以自己命名的家居用品店,Martha
Steward一步步打造着自己的家政王国。至今”Martha
Steward”这一家政品牌仍是哈佛大学商学院课堂上参考借鉴的一个经典品牌营销案例。
⑧ 女校的中国
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是由英国女传教士奥特绥小姐(1797-1868)于1844年投资兴办的宁波女塾。第一所由中国人自己投资兴办的女子学校是上海经正女塾。其他还有务本女塾、贝满女中、江南女子公学、平阳“益智高等女学校”等。
亦称“贝满中斋”,基督教新教教会学校,北京最早的西式学校,也是北京最早的女子学校。1864年由美国公理会创办,创办人裨吉励莎(Eliza Jane Bridgman),为纪念其亡夫公理会传教士裨治文而建。最早在灯市口大鹁鸪胡同,1926年搬迁到灯市口同福夹道。1941年被日伪改为北京第四女子中学,1945年恢复北平私立贝满女子中学名称。1951年改为五一女中,1952年改为北京市第十二女子中学,现为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
贝满女中的校训是“敬业乐群”。“敬业乐群”是中国古代的一句成语,出自《礼记*学记将》,它的基本含义是要学生们敬重 自己的学业,专心致志地学习,不断前进;又要乐于生活在群众中间,同学们彼此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互相切磋琢磨、共同努力提高。
着名作家冰心,原上海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中国第一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王琇瑛,物理学家王承书,化学家蒋丽金,以及戏剧家孙维世,表演艺术家张筠英,钢琴演奏家鲍蕙乔等许多名人都曾在学校就读。 是一所由美国美部会于1853年(清咸丰三年)在福州创办的私立教会中学。是教会在福州设立的最早女子学校。1952年8月, 文山女中由福州市人民政府接办, 并接收私立开智中学、榕工中学部分师生组建成立福州第八中学。标志性建筑“文山楼”于1998年被拆除。
早年学校主管称“主理”,由教会指派美籍女传教士担任。经1927年收回教育权的斗争后,学校移交中华基督教会闽中协会管理,由中国人担任校长,先后为黄文玉、孙淑贞、王秀贞。黄、王2人同为文山校友,3人大学毕业后均曾留美,为文山女中的发展做了积极贡献。
1872年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宣教士那夏理女士在广州沙基创办的“真光书院”。校名“真光”,出自基督教《圣经》:是乃真光普照乎万事之人人。
初期只有六名学生,学生膳宿费全免,为南中国首间为女子而设的中学。1909年,校董会任命刘心慈为副校长。同年,真光书院改名为真光学堂,并增设“师范班”。1912年,辛亥革命后,真光学堂又改名为真光学校,同时建立校董会。1948年易名为香港真光中学。
1949年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私立真光女子中学校董会决定学校再度迁往香港,由马仪英负迁校之责。马仪英抵港后,选定九龙塘窝打老道115号为校址,向香港政府登记注册,定名为“九龙真光中学”,由马仪英任校长。广州真光人去楼空,剩下的两校区校舍。真光中学最终改为公立学校,男女皆收。 上海市第二中学(男女同校)的前身,创始人吴馨,字怀久,上海县人。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以邑庠生入南洋公学师范院,三年学成。他目睹当时妇女习于脂粉华服,金莲三寸,弱不禁风,立志兴办女学。 1902年10月,吴馨将家塾迁至上海小南门内,扩大规模,改名务本女塾。由吴综理、陆仲炳、陈菊生等任专任教员,沈颂平、沈叔逵、沈硕庵、王季贞、陈景韩等任义务教员。该校以培养学生成为贤母良妻为宗旨,注重家政,认为“女子为国民之母,欲陶冶健全国民,根本须提倡女教”,故取名“务本女塾”。女塾首次招生,学生仅7人,分寻常和高等两科。后由于学校教育质量高,学生人数激增。
1913年,吴将务本女塾捐给上海县,校名改为上海县立第一女子高等小学校。 1916年,在中学部和讲习所基础上设立上海县立务本女子中学。1929年,上海市政府和市教育局委派王孝英为校长。小学部改为附属小学(现卢湾区第二中心小学前身)。高中分普通与师范二种。1937年8月,黄家阙路校舍在八一三事变中被日军炮火夷平。学校改名怀久女子中学,分南北校舍上课,学校设董事会。1942年,日军侵占了上海租界,学校停办。1945年,抗战胜利后,务本女中复校。名称为上海市市立务本女子中学。1949年5月,上海被解放。9月1日,上海市政教育处任命左淑东为校长,陈蕙瑛为副校长。1952年,学校改名为上海市第二女子中学。1959年学校经市教卫部批准,为上海重点中学。1967年11月,学校改名上海市第二中学,开始男女生兼收。2005年9月,由上海市教委命名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益智高等女学校位于浙江省平阳县南雁荡山区风景秀丽的顺溪北岸,清朝光绪二十七年(1901),由当地开明士绅、实业家——“南雁主人”陈少文先生所创办。益智高等女学校位于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顺溪古建筑群”中的“适舫”(建筑物名) 。该女校是属地平阳县最早的女子学校。该女校招收一批又一批姑娘为学生,免收学费。学校设有语文、算术、唱歌等诸多课程,以不同于私塾的办学形式上课。益智高等女学校门联:“德张民智开明范;学领女权炳耀风”系楹联艺术家陈志岁先生所撰书。校名系一代大儒孙诒让题匾。
鄂东女子学校座落于历史文化名城黄州,东与遗爱湖风景区为邻,南与鄂州市隔长江相望,北依千年古园东坡赤壁,是鄂东地区唯一一所女子特色学校。学校各类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完善、先进。学校开展中职教育、中小学教育,还设立了“鄂东国学教育中心”和专业性极强的“鄂东艺术培训中心”。
鄂东女校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仅在课本,也在课外。
在课堂上,女校实施小班教学,每班人数不超过35人,这样在教学中,老师会更方便地开展差异化教育,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求知的过程中体会到乐趣。结合每天晚上的功课辅导及周末的作业辅导,老师们能很好地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学校以国学教育中心为依托,以国学经典名着为载体,坚持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每学期,学校在开展每周主题班队活动以外,还陆续开展了中华经典诗词诵读活动、“书香满校园”读书活动、“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宣传普及活动、交通安全主题教育活动等等。
学校还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艺术特长。她们希望孩子能具备健美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独特的艺术气质。
学校免费开设了多个兴趣班:钢琴兴趣班、舞蹈兴趣班、书法兴趣班、绘画兴趣班、古筝兴趣班、武术兴趣班等等。从我们的经验来看,艺术课程的开设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了他们的学习生活,更提升了她们的气质,为她们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由珠海恒隆集团投资的民办女子学校,选址于交通便利的珠海市主城区中轴线迎宾北路。2011年9月1日正式开学,是一所初中与高中齐备的完全中学。采用全寄宿教育管理模式,主要为满足具有良好经济条件并对女孩培养有更高要求的家庭需求,培养具有独立、知性、平和、关爱、美丽特质的,知书达礼、秀外慧中的国际化现代女性。
除文化课外,珠海女子中学还开设思维训练、国学、家政、形体礼仪、美术、第二外语、品德、领袖等重视女性艺术及气质修养的课程。
⑨ 弘道女中的历史背景
教会学校起初都由外国传教士掌权,从贞才等三女校合并(1912年)到1927年(民国16年)共15年间,都由美籍人士任校长,共五任,其中裴德生任校长最久。(1916年到1925年)。由于这一时期发生了“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内反帝斗争形势日益高涨,反映在教育方面是反对教会学校。中华基督教教育会不得不同意各教会学校实行“新学制”和新学制课堂,教会学校自成独立的教育系统,调整了课程,宗教课程相对减少。后来,中华基督教教育会又通过“将学校逐渐交还给中国人管理”,“由中国人做校长”。1927年(民国16年)秋季起由中国人自任校长。首届中国校长是倪雪梅(女),她是1913年弘道女中第二届毕业生,在她任内,弘道女校由原创办的三个美国基督教团体移交给中华基督教华东大会及沪浙浸礼会两个中国基督教团体接管,并正式更名为“杭州市私立弘道女子中学”,小学和幼稚园仍附属于中学部。
1929年(民国18年)秋季起,周觉昧(女)任校长,她是1919年弘道女中第八届的毕业生。她任期最长,直到杭州解放。前后达20年之久。周觉昧任校长以后第一件大事是争取向国民党教育厅“立案”。到1931年(民国20年)顺利批准。弘道女中初露头角。 抗战期间,弘道女中先迁建德,继又去沪,与华东区基督教15所学校合并成为“华东联合中学”,后又到绍兴借越光中学(教会学校)校舍,和嘉兴秀州中学、杭州惠兰中学等校合办联合中学。1938年(民国27年)绍兴沦陷,弘道女中被迫停办。
1945年(民国34年)8月抗战胜利,弘道女中回杭复校。当时,校舍虽在,但内部一切设备损失甚大,图书、仪器已经荡然无存,课桌椅等也仅有200多件,而且还残缺不全。钢琴从原来30多架锐减至7架。所幸弘道女中在抗战前已有相当声誉,校友中有不少是在财政各界都有地位和相当实力的官员眷属,她们出于对母校热爱,都慷慨解囊资助,基督教原创办的三团体也积极赞助,国民党政府给予补助,学校很快恢复旧观。到1946年(民国35年)秋季开学时,钢琴又增加到17架。全校有高中部和初中部,高中部有三个年级三个班,初中部除三年级外,一、二年级都设春秋班,初一秋季班还有甲乙班,全校学生300多人,教师20多人(包括外籍教师5人)济济一堂,校园内又书声朗朗,弦琴不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