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想知道怎样才能写好历史论文
你读读已经有的历史论文,就知道别人是怎么写的,自然而然的就自己会写了。
另外,我个人推荐你读《君士坦丁大帝时代》,我比较喜欢这篇论文,它写作的方法为:先介绍历史——关于三世纪罗马帝国的变动、战争;然后写出这个历史最重要的事情——基督教成为整个欧洲的主流;接着讲述在一切变动之后,新的格局是怎样的。
这篇论文还试图将文化、政治、军事等,都降低到‘时代’这个词之下,你会发现,有些君主的决定改变了人民的生活,而有的人民则改变了他们的君主。
推荐你读读此书。
㈡ 如何写出一本好看的历史小说
首先你得对历史比较了解,然后文笔肯定要好啊,还要有故事情节之类的,不能脑洞太大,尊重一些历史,如果架空估计会好一些。
㈢ 写《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是何许人也怎么能把史书写的如此精彩
当年明月(原名:石悦)男,1979年出生在武汉一个普通干部家庭,原是顺德海关公务员。以《明朝那些事儿》成名于互联网,受到读者的热捧。当年明月堪称草根讲史的集大成者,大家的认可印证了当年明月的那句话:“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网络红人原被领导认为“很一般”,成名后获重用借调北京,现为中国海关总署缉私警察。2009年4月7日,作为全集结束本的《明朝那些事儿》第七册,已经完稿出版。
㈣ 怎样写类似于《明朝那些事儿》这种风格的历史小说
要是写小说,那还相对好说,因为你可以编。
但要写正史,那就困难多了,因为你不能编。
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必需要有一桶水。
如果是心血来潮,那还是趁早收手吧。
如果真的很想写,那请看一下几条建议。
1要把二十四史看全。
你可能会想,你要写的是宋朝的历史,为什么要通读二十四史?原因有两个,比较浅显的原因是:你要写宋史,那起码要知道宋朝之前和宋朝之后的事儿。比较深刻的是原因是:你能静下心把二十四史读透了,那你就打下了扎实的功底,然后当你写到某一个事件的时候,你就会不由自主的类比到其他的事件,这样你的视角就立体化了
2要把二十四史看透
如果只是看全,那只能说你知道了有这件事儿。光靠这就去写历史,那充其量只能算翻译。只有加入了你自己的思考,才能体现出深度。光靠所谓写作技巧是撑不起文章的思想的。
以上这两点只是最最基础的,光做到这两点就相当的困难,可以说没三年是绝对不可能办到的。如果你还有信心,那就接着往下看。
3钱穆的书一定要好好看
里面有很多对体制的分析,这就不是光思考就能得到的,有一个纲要性的指导,你得到质的提升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4史料要广
你采纳的史料绝对是少部分的。但那些不被采纳的史料同样很有价值,因为你要辨析它的真假。而史料到底孰真孰假,这个真的不敢打包票,多看是避免片面的最好方法。如果你去翻翻《明朝那些事儿》大结局的最后几页,也就是主要参考书目的目录(注意是主要)。后面不说了.........
5文笔
文笔这个就因人而异了,有自己的特色就行,一味的模仿某个人就太无趣了。
有一个很好的练法就是,看完某段史料(最好是很长的)后,试着自己来表述(也就是像明月那样写文章),写完后搁在那,过一段时间再来看,挑出不满意的以后,重新再写一遍。反复多次,什么提纲 线索通通驾轻就熟。
6品德
这点无比重要。不能为了炒作自己或者排挤对手采用非正义手段,因为你可以欺骗某人于一世,但只能欺骗所有人于一时。真相总会大白于天下,而大白的那天就是你人格尽失之时。要有这样的打算:宁可文章没人看,不能无端惹是生非。
详情参考某大王
个人认为比较重要的就这些,其它肯定还有,但多说无益。
LZ看着办吧,如果觉得太困难,还是尽早知难而退吧。写正史不是小说可比,这活儿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干的。
㈤ 怎样写一篇优质的历史文章
一身历史知识一定要储备够,然后文章诙谐易懂就可以啦。最好把不同时日得相同类似事件放在一起写,这样子比较新颖。
㈥ 如何才能写好一部历史性(类似金庸)的武侠小说,求指点
先说名一下,金庸得历史并不好。。。很多观点很愚蠢,比如乔峰是契丹人,所以他是坏人。。。
我个人并不喜欢武侠小说,所以单纯说下怎么写好历史部分吧。
想好你想写的时代背景,比如你想写五胡乱化或者吐蕃入侵或者蒙古入侵或者三国时代。然后就是想办法用你的人物来表现这些时代中的大事。比如安史之乱,你的角色可以是一个步兵,在事变之后一直在打仗。又或者是紧抓一场记载清晰的战役,然后把你的角色安排进去。
㈦ 如何写一部历史小说。
㈧ 历史好难呀!!怎么才能写好啊,快高考啦
对于历史,我想说的是:关键在平时,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尤其对考小综合或大综合的同学来说,平时的基础是决定胜败的关键。我自己就曾经吃过这样的亏。教我历史的魏献策老师是一位非常尽职尽责的好老师。他的课仿佛有一种魔力能把你紧紧地吸引住,浩浩历史长河在他的讲解下仿佛一下子就与我们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总能引导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去思考它们背后的联系与实质。这是学习历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导下,高一时我的历史学得很顺利。也许是让胜利冲昏了头脑,高二时我开始偷懒了,不再注重基础知识的及时掌握。只是到了考试前才临时背一背。到高三下学期总复习时,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愚蠢。高一的知识由于有扎实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费多少力就能轻松地回忆起全部内容。而高二的课文我即使读了好几遍还是有忘的可能。我这才知道为什么老师总让我们“抓基础、重平时”
高中历史的学习与初中完全不同,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解决问题的。高中历史更需要的还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复习一次,每个月再总复习一次。复习时关键是要反复地看书,在反复中提高。书才是最根本的。离开书本谈能力是不现实的。
在读每一节的内容时,要想想在一个历史事件之前之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能够说明什么历史道理。也可进行历史事件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例如,某两场政变或两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说明了什么。分析异同点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从背景、性质、影响等几个固定的版块去想。有的书上说,要把历史学成“立体”的。我想,所谓的“立体”,大概也就是这种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吧。经常这样思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我们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是读书时要注意的问题。书本决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相信你不久就会发现,历史是越读越有味的。
其次,做题当然也很重要。做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再回顾再思考的过程。现在的历史题,单纯考知识本身的已经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对某一事件的分析。这就需要用到读书时积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选择题时,常常碰到一些诸如问“根本原因”、“实质”之类的问题,这通常要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关于这几方面的选项,一般来说就是正确的。再如“直接”与“间接”这样的问题,在我看来,其实也很简单。答“直接”时,你就让头脑变简单些,一开始想到什么就是什么,完全不必拐什么弯。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归入“间接”那部分去了。
至于问答题,则更需要你的思考与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题目是你曾经见过的,更不必费心去背某道题,只要掌握了方法,问答题也是很好解决的。首先是分析。通过回想老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的介绍,尽量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不要担心想太多,只要你觉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确的。更何况现在的考试一再强调“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要有创新,有自己的观点”,所以你就要尽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达。最好是分条阐述,一点写一两行,不必太嗦,关键是把要点写出,因为评卷时也是按点给分的,写得太多,一个要点绕了好几个弯才讲完,不仅会喧宾夺主,使老师因找不到要点而扣分,还会浪费许多时间,以致来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条时也有一个技巧,即根据所给的分数决定要分几条。一般一个要点是两到三分,如果一道题是八分,那么很可能它的要点就有四个。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实在想不出还要答些什么,也要尽可能写满那个推算出的条数。同时,还要注意序列号的安排。大点小点用不同的序列号标出,就会显得层次分明,逻辑性强,这样也就不容易丢分。最后,字迹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个老师要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改完那么多的试卷,如果字迹潦草,有哪个阅卷老师会有好好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