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多久
从甲骨文开始算,约4000多年。
㈡ 中国历史有多少年
中国历史是指中国从中华文明产生到现在的历史,大约5000年。中国历史悠久,自黄帝王朝的姬轩辕(也称公孙轩辕)时期算起约有5000年;从三皇五帝算起约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约有近4100年;从中国第一次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秦朝算起约有2240年。
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两个,即: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中华文明主要是由这两种区域文明交流、升华的果实。
有历史学者认为,在人类文明史中,“历史时代”的定义是从产生文字之后算起,之前的时期称之为“史前时代”。史前时期的: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黄帝时期:
黄帝(姬轩辕)是4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原始部落的部落联盟首领。他提倡种植五谷、驯养牲畜,促使这个部落联盟渐渐强大。他曾率领部落打败黄河上游的炎帝部落和北方的蚩尤部落。
后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在黄河流域长期生息、繁衍,构成了以后华夏族(汉族古称)的主干成分。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这就是把中华民族称为炎黄子孙的由来。
黄帝是三皇五帝之中的杰出代表,奠定中华魂,是现在中国人70%的祖先。其余30%也大多可以追溯到燧人氏。
㈢ 中国的文字有多少年历史
中国的文字有8000多年历史。
中国的文字演变历史:
中国文字的演变,大体经历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这是符合文字的发展由繁到简,由不规范到规范的规律的。甲骨文、大篆、小篆可以合称篆书。那么,篆、隶、楷、行、草书便构成了中国书法的五种字体。
1、贾湖刻符
八千多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9000—7800年),出土了一批刻符,号称贾湖刻符。有的学者认为只是刻符,有的认为是文字。
2、双墩刻符
七千多年前的蚌端口双墩遗址,发现630多刻划符号,丰富多样,就同期国内外文化遗存来说,都十分罕见,惊人。双墩刻符的功能可以分为表意、戳记、计数三大类。双墩刻符已经具备了原始文字的性质,是汉字源头之一。
3、半坡陶符
距今6000年前的属于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的陶钵口沿上刻的二三十种刻划符号,即半坡陶符,于省吾认为“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其中一些是数字。
4、青墩刻符
属于长江下游区域良渚文化的江苏省青墩遗址,距今5000年前,有数字刻符。
5、庄桥坟刻符
属于长江下游区域良渚文化的浙江省庄桥坟遗址刻符,距今5000年前,有的连字成句了。
6、骨刻文
骨刻文是指在兽骨上刻画的符号——象形文字或图形文字,在山东集中发现(赤峰、关中等地也有发现),是我国最早的以记事为主的可识文字。
7、陶寺朱文
山西省襄汾县的陶寺遗址,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其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前1900年。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陶寺遗址中发现一片扁壶残片,残片断茬周围涂有红色,残片上朱书两个文字,其中的一个字为“文”,另外一个字专家们有“尧”“易”“命”等多种解释。
8、夏代水书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二里头夏墟出土的陶器有24个水书文字。一种比较折衷的意见认为中国文字“形成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则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中、后期。当然,这不是公认看法,因为夏代出土的文字还少。
9、甲骨文
1959年,在山东大汶口出土了一些陶器,上边刻有一些符号,可以看成是早期(约公元前4300年)的雏形文字。但如今看到的,已经初具规模、比较完备的文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清朝末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了许多龟甲和兽骨,上面刻有文字,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兴趣,并把这种文字叫作甲骨文。
10、金文
从殷商到秦统一之前的金文,就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金文是铜器铭文的通称,古代的铜器多为钟鼎,所以也叫钟鼎文。
11、大小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文字统一为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呢,就称为大篆。
12、隶书
相传隶书的创始人是程邈,因他得罪了秦始皇,下了监狱,在狱中用了十年的工夫,整理出一套应用简便的新字体,被后人称为隶书。到了汉代,隶书逐渐成熟,占据了主要地位。
13、楷书
隶书进一步演化而成为楷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用的字体,它比隶书更丰富而完备。
14、草书
草书并不是在楷书出现以后才有的。作为一种专门的字体,是汉代才有的。到汉末,草书才大为风行,先为章草,又为今草,最后发展为狂草,还有小草。草书种类繁多。
15、行书
这是介乎楷、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产生于东汉之末。真正繁荣时期是东晋,被称为书圣的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就是行书。由于行书比较实用,书写比楷书更为便利,又不像草书那样难认,所以直到今天仍是最常用的字体。
(3)中华历史有文字记载的有多少年扩展阅读:
中国文字的起源: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㈣ 中国古代一共有多少年历史了
中国古代一共有五千年的历史。此外,若是从三皇五帝算起约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约有近4100年,从中国秦朝算起约有2240年。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4)中华历史有文字记载的有多少年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史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原始社会(170万年前-公元前2070年)、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和封建社会。
中国的原始社会,约从一百七十万年前的元谋人开始,到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前夕为止,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氏族公社包括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是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从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止,中国奴隶社会延续了一千五六百年左右。
㈤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多少年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㈥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到底有多少年啊如题 谢谢了
八千多年。
八千多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9000—7800年),出土了一批刻符,号称贾湖刻符。有的学者认为只是刻符,有的认为是文字。
香港中文大学饶宗颐曾对贾湖契刻进行了深入探讨考证,提出“贾湖刻符对汉字来源的关健性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资料”。北京大学历史系古文字学家葛英会也认为“这些符号应该是一种文字”。
1、半坡陶符
距今6000年前的属于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的陶钵口沿上刻的二三十种刻划符号,即半坡陶符,于省吾认为“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其中一些是数字。
2、青墩刻符
属于长江下游区域良渚文化的江苏省青墩遗址,距今5000年前,有数字刻符。
3、庄桥坟刻符
属于长江下游区域良渚文化的浙江省庄桥坟遗址刻符,距今5000年前,有的连字成句了。
4、骨刻文
骨刻文是指在兽骨上刻画的符号——象形文字或图形文字,在山东集中发现(赤峰、关中等地也有发现),是我国最早的以记事为主的可识文字。2005年,着名考古学家、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发现并命名,始称“东夷文字”,后称“骨刻文”。
㈦ 中华上下五千年,已证实的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多少年呢
这个应该还是要从商朝算起,现在最早的文字应该也就是商朝时期的甲骨文,所以说距今大概是三千五六百年左右,难在文字产生之前,或者说甲骨文出现之前肯定还存在其他的文字,因为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形式,它肯定还是存在发展的阶段,所以说在这之前的历史应该也是很长,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说,只是没有发现甲骨文之前的文字,但是甲骨文之前肯定是存在文字的,这个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㈧ 根据《中华史表》记载,中国的历史一共有多少年
根据《中华史表》记载,中国的历史一共有6500年。
早在1972年,钱钟书先生就指出,对中华文明源头的考查限制在《竹书纪年》确定的“共和元年”不可取,应依晋代皇甫谧的《帝王世纪》重新编制《中华史表》。栾贵明、田奕等社科研究人员,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优势,以“中国古典数字工程”为技术平台,参考《帝王世纪》、二十五史、《资治通鉴》、《明实录》及《历代纪元编》等可信古籍文献,经30多年搜集、研究、整理,编成《中华史表》(新世界出版社出版),明确考得中国历史纪年当从距今6477年的燧人氏肇始,并与裴李岗文明(约8000年前)、仰韶文明、良渚文明、红山文明等大量无字或有字的考古资料互相释证,一驳中国商文明(始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以前统统是“传说时代”的结论,确立华夏文明不止是上下五千年,而为实实在在的6500年,必将引发世人对中国文化悠久历史之再认识。
《中华史表》得益于钱钟书先生亲自倡导、构建的“中国古典数字工程”。该工程以构成历史的四大核心元素——人、时、地、事为切入点,建成以人名库、日历库、地名库和作品库为主体的构架,将纷繁复杂的古籍文献史料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数据库,对之深度挖掘,将陆续生成《中国历史日历》、《中国人名大典》、《中国地名大典》和《万人集》等集大成的古籍整理丛书。
㈨ 中国文字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公元多少年
中国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旷古悠久,自黄帝王朝的姬轩辕(也说公孙轩辕)(公元前2717-前2599年)时期算起,至今已有约5000年的历史了。中国史前时期炎黄二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中国历史中有传说“伏羲创造八卦”,黄帝时期的“仓颉发明文字”等等,但都无证可考。近代考古发现了3350多年前(公元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约4000年前至5000年前的陶文、约5000年前至7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质的龟骨契刻符号。
(9)中华历史有文字记载的有多少年扩展阅读: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发现于云南元谋的猿人化石表明,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原始人类。距今近60万年前居住在北京周口店一带的“北京人”,能直立行走,能制造、使用简单的工具,并知道了用火。
距今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遍布中国各地。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和西安半坡遗址,发现了人工栽培的稻谷和粟粒及农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