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吴氏宗祠的建筑布局
吴氏宗祠是仿品官三进两明堂五开间的建筑规制而建造的,三进五间的祠堂在皖南仍属罕见。 门庭为五凤楼,八字墙须弥底座石刻与檐下砖雕、博缝板木雕均极华美。
中进院栏,由六块黟县青石板和八根石柱组成了一幅石雕的“西湖十景图”,全长约八米左右,不论是从选
材还是雕刻工艺上看,都堪称徽州石雕的一绝。徽州石雕始于汉代,鼎盛于明清,受雕刻材料本身的限制,不及木雕与砖雕那样复杂。主要是以动植物形象、博古纹样、书法等为雕刻的题材,而以人物故事和山水为雕刻题材的很少见。吴氏宗祠的这组石雕,就是以杭州的山水“西湖十景”为题材雕刻的。制作者采用平面雕、浮雕为主,刀法融精致于古朴大方,是吴氏巨商吴应晟为了让走不出大山的人们认识世界,特别花重金,聘请黟县石匠余尚相,落脚在杭州,经过半年的临摹,回到徽州后雕刻而成的。故西湖十景全面而真实,生动而俏丽,是新安画派山水技法和汉族石雕艺术的完美结合。 接着是祠堂的中进,也称之为“享堂”。北岸吴氏宗祠中进享堂的月梁,金柱,粗硕宏大,为徽州之最。 再向里走,就是后进了。后进的天井下是一个大大的池塘,正当中挖有一尺二寸深池,池底有泉眼,养有鲤鱼和荷花。池塘的北面围栏,就是着名的“百鹿图”。 “百鹿图”是吴氏宗祠石雕组图的又一绝,也是由七块黟县青石板组成,但是那种颜色较深的黟县青。它的雕工立体感甚强,一百只野外嬉戏的鹿,跃然画面之上。
天井之上是“寝堂”,寝堂又有上下两层,下为寝堂,上为阁楼。堂后壁旧时是用隔扇隔出约二米的狭长间,安置梯形龛座上下三大格,用以供奉吴氏祖宗的牌位。 西边山墙上嵌着一尊砖雕神龛,虽不足见方,却雕工华丽而细腻。它取当地生产的青灰砖为雕刻的原材料,此砖要选择精细的泥土,经人工淘洗,除去杂质和沙粒,做成砖坯经过特殊技艺烧制而成。如青砖中夹有沙粒和杂质,就会影响砖雕的细部雕刻了。砖雕是徽州传统的三雕之一,多用于徽派风格的门楼,门套,门楣等处,彰显建筑物的典雅、庄重,像吴氏宗祠这样的砖雕神龛,在徽州也是极为罕见的,堪称徽州汉族砖雕艺术的经典作品。 位于吴氏宗祠第三进天井下,池塘四周内测有清道光年间石雕组图“53件礼器”。道光六年(即1826年),在位于古徽州府治地歙县的北岸村,一个吴氏族人聚居的地方,“景隆号”茶庄的长子吴应晟主持了北岸吴氏宗祠的重修工程。他冒着欺君犯上的风险,在吴氏宗祠第三进寝殿天井下水池内壁上,镌刻了中国古代皇家祭祀用的五十三件中华传统礼器,供奉给自己的祖宗。一民间古祠堂,雕有皇家祭祀用礼器,这在全国也甚是罕见的。 2006年11月27日,中国日报新闻图片网《徽州惊现大面积中华礼器石雕》文:“他在建自家宗祠时,冒着欺君犯上的风险,将当时皇家的五十三件国宝礼器,雕刻在自家祠堂的天井水池内的围栏上,供奉给自己的祖宗,这在徽州乃至中国的宗祠中也是没有的。” 2006年11月27日,新华图片社《歙县一民间古祠堂雕有皇家祭祀礼器》文:“吴氏宗祠建于道光六年,建祠堂的吴氏先人吴应晟是当时清朝礼部太常寺典簿,专管皇家寺庙礼器。将皇家的祭祀礼器雕于自家祠堂内在当时有僭越之嫌。”
2006年11月27日,人民图片网亦有18幅照片同时刊登。
⑵ 请问吴氏在中国最大宗祠在哪里
北岸吴氏宗祠坐落于徽州歙县北岸村,始建于明早期。清道光六年的时候,由吴氏族人吴应晟出资二十二万两,集资两万两,共计二十四万两白银重新扩建。时占地约十亩,是目前中华吴姓现存最大的清代宗祠,1998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宗祠内的木雕圆润而饱满,宗祠内的砖雕细腻而大气,宗祠内的石雕闻名中外——西湖十景图,百鹿图,特别是53件礼器更是中华祭祀文化的瑰宝。吴氏宗祠通过自身的建筑形式和徽派三雕精品的奉献,对徽州的祭祀文化,宗族文化,雕刻艺术,绘画艺术及渊远历史做了无声的描述,是博大精深的徽文化的具体体现。
吴氏宗祠是仿品官三进两明堂五开间的建筑规制而建造的,三进五间的祠堂在皖南仍属罕见。
⑶ 安徽有哪些文化古迹
安徽的文化古迹有:合肥三河古镇、黄山宏村古民居、淮南寿县古城、蚌端口双墩新石器遗址、滁州古城遗址等。
一、三河古镇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南端,地处肥西、庐江、舒城交界处,古镇总面积2.9平方公里。三河古镇原是巢湖中的高洲,因泥沙淤积,渐成陆地。南北朝后期称三汊河,明、清置三河镇。
二、宏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东北部,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公元1131年)。名叫“弘村”,清干隆年间改为宏村。整个村落面积19.17公顷(300多亩),至今已有870多年的历史,原为汪姓聚居之地。
三、寿县古城位于安徽省淮南市,淮河南岸,依八公山。寿县古城始建于宋朝(1068~1224年),是棋盘式布局的一座宋城。寿县总面积2986平方公里,现城内总面积3.65平方公里。
淮南寿县,古称寿春,自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迁都于此,曾10次为郡,并屡为州郡治所。明清以来,按照防御战争和防洪的需要,又不断进行整修。
四、双墩新石器遗址距今7000年左右,共出土了607件陶器刻划符号,包含内容丰富,内容涉及双墩人的衣食住行以及天文历法、宗教信仰等,涵盖了生产、生活、精神方面的全部内容,堪称原始社会的“档案馆”。
五、滁州古城遗址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老城区。东晋为顿邱县城,东魏为南谯州城。唐以前州城罗城东临广惠桥,设临清门;南抵龚家园,设丰泰门。城周长3里320步。
遗址分布有:赤湖城遗址、荻港城遗址、薄阳城遗址、唐堆城遗址、龚家城遗址、蒋家城遗址、闪州城遗址、花山古城遗址。
⑷ 我是湖州的我妈祖上是吴氏延陵堂的,以前老家具桌背面椅腿上有“延陵佩记"字样,现问下吴氏宗祠在何处
吴氏宗祠简介:
坐落在北岸村中央的吴氏宗祠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重建于道光六年(1826年)。三进五间的祠堂在皖南仍属罕见。门庭为五凤楼,八自墙须弥底座石刻与檐下砖雕、博缝板木雕均极华美。中进亨堂之月梁,楹柱粗硕宏大。檐前由黟青石栏、望柱头刻有石狮。栏板六块镌杭州西湖风景,洗练精致。寝殿台基前立石柱,与两边台阶垂带石栏相接。七方栏板刻有百鹿图通景,群鹿隐现山林间,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中进后廊天井栏杆,由十三块栏板组成。望柱上饰以石狮,栏板上镌礼器,亦极工丽。
⑸ 后吴村的历史文化
后吴虽历经沧桑,全村至今保留着永康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据有关资料初步显示,计有明清时期建造的祠堂、厅等建筑十多处,古民宅大院,精舍20多幢。
其中吴氏宗祠建筑占地1140多平方米,始建明嘉靖26年(1547),已有450多年历史,吴氏宗祠结构合理,技艺精良,分前、后、后三进两厢,前厅三开间,中厅五开间,后寝七开间,为五明二暗,两蝴蝶均施高深精美浮雕。人物、走兽飞禽、花卉、鱼虫皆栩栩如生。柱头、檀坊,玲珑剔透,牌坊、桁条都金珠彩绘,且保存完整完损,真是富丽堂皇。
澄一公祠,始建于明崇祯三年(1630);仪庭公祠,建于清光绪初年,均为三进三厢,建筑楼牌坊,玲珑剔珑,牌坊基座,前墙全部用水磨于砖精工雕砌,前面多数建有月池塘一口,极具地方建筑文化特色和民俗特色,为别处不多见。另外,还有其它类似的古宅 。
此外,后吴村还有30多幢多宅大院,小院,精舍,多数建自清末民初,建筑档次很高。后吴今存明清古建筑多处,旧时营造风格清晰可见,或简洁明快,或繁缛典丽。自名传杭沪后,中外观光者不绝于途,皆交口称誉。村民淳朴,古风犹存。
⑹ 吴氏宗祠的介绍
徽州歙县吴氏宗祠是一处始建于明代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宗祠内的木雕圆润而饱满,宗祠内的砖雕细腻而大气,宗祠内的石雕闻名中外——西湖十景图,百鹿图,特别是53件礼器更是汉民族祭祀文化的瑰宝。吴氏宗祠通过自身的建筑形式和徽派三雕精品的奉献,对徽州的汉族祭祀文化,宗族文化,雕刻艺术,绘画艺术及渊远历史做了无声的描述,是博大精深的徽文化的具体体现。
⑺ 吴氏宗祠的简介
吴氏宗祠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龙华镇貂峰村,是一处始建于明英宗天顺二年(公元四六二年)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占地面积十亩,明朝嘉靖的国师吴大田威望,仿皇宫式样建造的,内有金阶丹墀,规模宏大,有宋清年代墓志铭一块。广场门前有古井,正门前上方悬挂“吴氏世居”系明探花郎朱迷祚手书,正厅后堂悬挂“黉宫师表”系明代国师吴大田门第。现已列入莆田市名祠,也有水泥村道直通,交通极为方便。
⑻ 徽州三雕的历史源流
木雕,清末民初,绩溪县胡国宾、汪聚有名噪一时。歙县李祥顺善雕,作品有歙县深渡下铺姚氏祠堂、大茂村朱氏祠堂、定潭张翰飞宅等。民国期间,歙县吴炳烈、汪叙伦、王金九俱擅木雕,20世纪30~40年代,结为木雕团体在歙行艺。吴氏等人以徽剧为内容,丰富了木雕题材,他们曾参加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木雕制作,流传于世的主要作品有《喜庆丰收》、《郑成功解放台湾》、《和平颂》、《牛》、《耕织图》、《黄山风景》、《雷锋》、《红灯记》等。民国初年,黟县宏村怡和堂(承志堂)梁架和门窗、楣罩分别聘请歙县方子贵师徒5人和黟县程双喜师徒3人雕刻,十分精细。
石雕,相传黄鼎、朱云亮、余香等善石雕,余氏为清干隆年间黟县人。歙县北岸吴氏宗祠“叙伦堂”于清道光六年(1862)重修,祠内西湖景石雕拱板为黟县余忠臣所刻。歙县王仙伯曾赴京参加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石雕制作。1979年以后,歙县吴观光在徽州古建公司耄期授徒,吴氏石雕构图严谨,刀法细腻。屯溪区冯有进、程佑福等人俱擅石雕,建石坊多座,并擅硺石狮。
据史记记载,古徽州历史悠久,从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古徽州建郡之始迄今近两千年。它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黄山脚下,山水秀丽,人杰地灵。历以商贾众多、文风兴盛而蜚声海内外,徽商的发展繁荣了文化教育事业,造就了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州篆刻、徽派建筑、徽雕等徽州文化,成为我国三大学派之一。徽州三雕就是在这样发达的徽文化大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产物,是能工巧匠的佳作。
三雕的历史源于宋代,至明清而达极盛。明代初年,徽派木雕已初具规模,雕风拙朴粗扩,以平面淡浮雕手法为主,一般只有平雕和浅浮雕,借助于线条造型,而缺乏透视变化,但强调对称,富于装饰趣味。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财力的增强,炫耀乡里的意识日益浓厚,木雕艺术也逐流向精雕细刻过渡,多层透雕取代平面浅雕成为主流。
清代雕刻细腻繁复,构图、布局吸收了新安画派的表现手法,讲究艺术美,多用深浮雕和圆雕,提倡镂空效果,有的镂空层次多达十余层,亭台楼榭,树本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虫鱼集于同一画面,玲现剔透,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栩栩如生,显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艺术才能。
到了明清年间,三雕艺术发展最为鼎盛,尤其是其刀功、技艺已到了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的艺术意境。雕者执刀有力,运刀自如,刀随意动,意指刀达,刀中有笔,相得益彰,体现了刀法与艺术一致,内容与风格统一的手法。三雕真可谓是徽州人民的艺术创造、智慧的结晶。它深深地吸引了中外游客和考古者。
始建于宋,大修于明嘉靖年间的绩溪县龙川胡氏宗祠的木刻花雕艺术就是一个佐证。古祠木雕采用浮雕、镂空雕和线刻相结合的手法,除了梁勾、梁托和门楼的雕龙画凤、历史戏文之外,整个落地门窗的木雕布局有荷花、花瓶、百鹿三种图案。在艺术上有千姿百态、亭亭玉立的各种荷花随风招展;有悠悠漫步、回眸引侣、幼鹿吮乳、母鹿抚舔等各种形态的梅花鹿在自如生活;各种形状、千刀细刻、精致美观的花瓶,犹如仙境般的雕板令人陶醉。要是从含义来看,荷花图意味着和为贵,教育后人清清白白做人做事;百鹿图意在祝愿祖祖辈辈延年益寿;花瓶图象征着世世代代平安的生活憧憬。
⑼ 吴氏宗祠的北岸吴氏宗祠
坐落于徽州歙县北岸村,始建于明早期。清道光六年的时候,由吴氏族人吴应晟出资二十二万两,集资两万两,共计二十四万两白银重新扩建。时占地约十亩,是目前中华吴姓现存最大的清代宗祠,1998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宗祠内的木雕圆润而饱满,宗祠内的砖雕细腻而大气,宗祠内的石雕闻名中外——西湖十景图,百鹿图,特别是53件礼器更是中华祭祀文化的瑰宝。
⑽ 吴氏宗祠的历史
据《吴氏宗谱》记载:吴氏始祖吴澄,进士出身,随宋室南渡,时任湖州长兴县令。先祖吴椿,宋理宗绍定三年庚寅(1230)随父路过三衢,到西安清源乡游览胜境,择居卢田,元末至正年间兵焚,由第五世祖吴世贤自卢田迁居王车塘。
第七世吴赈荣、吴赈隆两兄弟,积赀巨万,应诏输粟二千斛以济通州之欠,并输白金一百七十两于京,景泰帝恩赐七品散官以荣之,并于景泰四年(1453)恩旨立“旌表吴荣隆尚义之门”坊旌表,同时建造宗祠,又名“光裕堂”。
明嘉靖九年(1530)焚毁,现存吴氏宗祠及门前牌坊于嘉靖十一年(1532)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