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马克思主义的什么世界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的什么世界历史观

发布时间:2022-07-12 19:19:16

1.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各指的是什么

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形成了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与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紧密联系,给予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

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指明了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方向和道路,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以及无产阶级建党学说,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 马克思主义五观的内容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五观分别指:

1、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3、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4、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5、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资料拓展:

一、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劳动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物,这个道理跟卢梭揭示的人类不平等起源是一样滴。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必然代表一个统治阶级意志滴。然后,中国就定位自己为无产阶级专政,永恒的压制资产阶级。

一个完美的人人平等的世界,一个消灭了私有制和人类不平等的世界,那还需要国家么?这就是马克思的理想国中最终的政治形态。国家,其起源就在于分工和私有制。这个定义,蕴藏着深刻的智慧。前面解毒的柏拉图主义对于公平的定义,就在于如何发挥劳动分工的本质,也就是维护国家和社会存在的本质,是集体主义。

看似很简单的国家概念的理解,都隐藏着极其深的思想内涵。之前,对哈耶克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解读,就很明显是反政府主义,渴望形成一个绝对小小的政府,让自由人联合起来随便干。后果呢?显而易见,干预主义必须要上台,国家变得越来越大,美国也只能遵循干预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1.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2.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
3.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
4.各民族平等的联合,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础理论或基本原理由宗教的本质,宗教的发生和发展,宗教存在的根源和消亡的条件,宗教的社会功能,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几方面构成。

由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中后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占有重要位置。其内容包括两方面:在理论方面,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及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分析了宗教的社会功能及其与社会生活各方面发生的关系;在基本政策方面,阐明了工人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提出了一系列处理宗教问题和涉教关系的策略方针。宗教观的核心是怎么看宗教和怎么对待宗教,前者属于认识问题,后者属于方法问题。与其他宗教理论的区别主要在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运用唯物史观对宗教的本质、根源、社会功能、发展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是我们认识宗教和宗教问题的科学理论。

研究证明,青年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活动是从对宗教的认识和批判开始的,关于宗教的观点散见于他们的诗歌习作与通信之中。从他们当时形成的思想看来,主要是高扬了人的主体性以及对自由的追求。他们认为社会存在是由于人有自我意识,只有人的自我意识才具有最高神性,不应该有任何“神”能够与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尽管后来他们的世界观经历了从有神论到无神论的转变,他们当时也不是研究宗教和宗教问题的专家,但由于他们能够很好地运用唯物史观这个“批判的武器”,尤其是随着《基督教的本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论着的撰写,便逐渐形成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对“宗教是什么”(即宗教的本质)这个问题,马克思在19世纪中期运用唯物史观进行了回答。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写道:宗教以通俗的形式,反映了“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构成了系统的世界观和包罗万象的形式,因而“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马克思接着写道:宗教一旦产生,便形成“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是颠倒的世界。”他进一步分析产生宗教的根源,是因为“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他得出的结论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 在现实生活中,万能的“神”是不存在的,为何人类社会却产生了宗教呢?因为“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以上论述说明,马克思虽然受过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关于宗教批判思想的影响,却走出了一条认识宗教的新路子。他系统地总结了德国哲学对宗教的批判,还原了真理——把人从“神”那里解放出来,并力图结合社会现实来批判宗教,从而使“人的全面自由解放”成为可能。马克思的宗教理论不仅是对宗教本身的超越,而且这个理论从批判宗教出发,进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马克思的挚友恩格斯对宗教的本质也有类似论述,从青年时期起就写下了一系列论述宗教问题的论着。他分析,最初的基督徒来自哪些人群呢?他认为,正像作为革命因素所应该的那样,最初的基督徒来自下层人民群众中“受苦受难的人”。他指出,宗教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不直接反映经济基础,而是被一系列中间环节弄得模糊不清,采取了人类自我异化的反映形式——对现象进行折射反映。即通过人对“神”的惧怕和崇拜,更有利于宣传和传播,便成了一种社会文化,于是宗教就产生了。他在《反杜林论》这部书中写道:一切宗教虽然都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只“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6]这段话的内涵非常深刻:说明了宗教世界是幻想出来的,在客观上并不存在;指出了宗教采取“超人间”的特殊表现形式,这些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只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之中;揭示了宗教的崇拜对象不是超出经验之外、不可捉摸的神秘物,而是与人类社会密切相关并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这里,恩格斯一针见血地剖析了宗教的本质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根源和社会作用,并把宗教这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作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


四、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普通称为唯物史观。但这不是马克思自己用的名称。此名称乃马克思的朋友恩格尔在一八七七年始用的。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恩格斯1892年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英文版导言中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历史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在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以前,人们总是从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即从某种精神因素出发去解释历史事件,说明历史的发展。其结果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资产阶级历史观用“人”的观点解释历史,比起中世纪用神的意志说明历史的神学观点是一个重大进步。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种抽象的人,即脱离历史发展条件和具体社会关系、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生物学上的人,或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虚的“自我意识”。从这种抽象的人出发,必然把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归结为人类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这仍然是用非历史因素、人们想象和思考出来的东西去解释历史,因而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历史以及历史研究的对象。
历史唯物主义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但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和离群索居状态的抽象的人,而是处于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只有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物质生活条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动,才能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以社会生活某一局部领域、某一个别方面为对象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不同,它着眼于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的结构和一般的发展规律。它的任务就是为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提供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五、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马克思就“文化”的界定,提出了“扬弃”的原则。文化是与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的历史性的情况密切相关的,可以说,历史造就了文化,文化就某方面展现了历史。

3. 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有哪些

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自然界规律和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组成部分之中,涵盖面非常广泛。比如,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观点;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关于社会形态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基本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基本观点;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观点;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观点等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包括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1. 基本立场是坚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 基本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 基本方法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 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观点有哪些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其主要方面的内容有:
一.生产是历史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
二.与生产力一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的现实基础,他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
三.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四.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无穷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暂时阶段,没有永恒的社会制度和形态,社会制度的发迹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社会关系要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从旧社会的基础中成熟,在它们的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社会形态是不会灭亡的。
五.现实存在的具体社会形态都是复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形态,又存在着其他社会形态的残余和萌芽。
六.人类社会的一般总规律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七.人类社会历史是不以研究者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人们研究历史,探索社会规律,必须要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详细的占有材料,分析他的各种发展形态,揭示其内在联系,得出相应的结果。
八.人类社会及其构成成分均以总体的体系方式存在,要从研究的对象的整体出发,从研究对象内部的相互作用与矛盾和研究对象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研究。
九.在客观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
十.人类社会是有规律运动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它显现为历史过程,构成历史过程的各种社会现象也是运动与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一切,用辩证法的观点去把握对象的本质联系与内部矛盾,又要把研究的对象提到一定的范围之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准确的把握对象。
十一.社会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有进化(改革)和革命两种方式。
十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是在于其种种复杂的内外部矛盾。
十三.在客观历史进行中,环境创造人,人又创造环境。
十四.社会历史的研究,不是一个简单的消极的反映过程,而是主客体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过程。

5.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第一次以实践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辨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有机的高度统一,因而是有史以来最科学、最进步的世界观,它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完成了时间先在性与逻辑先在性的辩证统一。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为,世界是统一于物质性,世界上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都是物质运动的不同表现形式。物质对精神起着决定作用,精神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们大脑中的反映,反过来又对物质发生反作用。在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基本矛盾的分析,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共产党员干部只有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从中获得思想指导、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解决好为人民的事业甘愿奉献的思想基础。

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是由哪几部分组成主要内容是什么

马哲主要分为四大块: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唯物论可概括为1+1=1。第一个1指物质,第二个1指意识,第三个1指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就是客观实在,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包括一切自然界的物质,也包括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的直接产物,它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又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其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由此引申出,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都要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同时,又要重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说到底,就是要处理好“心想”与“事成”的关系。
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2+3+5
2就是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与辩证法相对的就是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世界。3就是三大规律:对立统一(或称矛盾)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5就是五对范畴: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可能性与现实性;本质与现象;偶然性与必然性。对立统一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4性: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前两性叫做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后两性叫做矛盾问题的精髓。同一性是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贯...
马哲主要分为四大块: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唯物论可概括为1+1=1。第一个1指物质,第二个1指意识,第三个1指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就是客观实在,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包括一切自然界的物质,也包括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的直接产物,它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又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其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由此引申出,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都要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同时,又要重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说到底,就是要处理好“心想”与“事成”的关系。
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2+3+5
2就是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与辩证法相对的就是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世界。3就是三大规律:对立统一(或称矛盾)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5就是五对范畴: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可能性与现实性;本质与现象;偶然性与必然性。对立统一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4性: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前两性叫做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后两性叫做矛盾问题的精髓。同一性是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贯通互相转化的趋势;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制约的趋。普遍性和特殊性又叫共性和个性,或一般和个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调的就是矛盾的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就是说矛盾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特殊性有三层含义: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不同特点。如江苏的情况必定有和上海不同之处,中国的情况和发达国家的情况一定有不同之处,所以就要坚持中国特色。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有其不同特点。三,构成事物的矛盾是矛盾群,在这些矛盾群中必有某个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而同一矛盾的双方也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不同的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区别,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之区别;同一矛盾的双方又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区分。质量互变规律:两种规定性,质和量;两种状态,量变和质变;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及其复杂性。否定之否定规律:肯定和否定,辩证的否定;三个阶段、两次否定、一个周期;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认识论包括认识的本质、过程及最佳结果(真理)。唯物史观主要内容包括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展开

7.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什么论述的

唯物史观是指马克思主义者所揭示的历史观.具体包括;1.社会发展动力论,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有反作用;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论,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3.领袖和群众的关系论,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等

8.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识论在中国革命、建设中的具体运用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也就是唯物史观,他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然后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9.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由马克思提出的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中文名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又名
唯物史观
创立者
马克思
定义
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其主要思想有以下一些内容[1] 。
人与自然的关系
1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2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3 社会与人的关系是“社会生产人”与“人生产社会”,“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
5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对立统一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反过来对生产关系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
2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3 历史时代是现实社会形态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具体统一。
阶级、国家、革命
1 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
2 国家是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3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是整个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从旧的社会形态向新的社会形态的转变总是通过社会革命实现的。
4 人类社会从无阶级、无国家发展到有阶级、有国家,再到无阶级、无国家。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起反作用。

阅读全文

与马克思主义的什么世界历史观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2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3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1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3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4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5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