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湘潭韶山从古至今的历史情况
“韶”乃虞舜时乐名。《书·益稷》曰:“箫韶九成,引凤来仪。”史载:“韶山,相传舜南巡时,奏韶乐于此,因名。”(《湖南省志·地理志》引《嘉庆一统志》卷354)《辞海》据此诠释韶山:“相传古代虞舜南巡
韶山(1张)
时,奏韶乐于此,故名……山有八景,风景优美。
韶山(1张)
虞舜,远古时代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的部落联盟首领。姓尧,号有虞氏,名重生,世称虞舜。他是继尧之后被中华民族世代推崇的又一明君圣主。他为尧所器重,尧不但把盟主的尊位禅让于他,还把两位爱女娥皇、女英许配
韶山毛泽东故居
与他。
韶山毛泽东故居舜继位之后,为造福人类,开拓
疆土,辞别爱侣,甘冒苦辛,渡黄河,涉长江,深入荆楚蛮荒之地,探测山川利弊,规划拓垦宏图。南下途中舜与侍从宿营韶山,侍从们为舜帝载歌载舞,随着优美的音乐舞蹈,山崖翕然,山鸣谷应,声震林木,凤凰闻乐展翅,嘤嘤和鸣。山间胜境,人间盛会,亘古传诵。日久,人们便把舜帝欣赏过的音乐称为韶乐,把他赏韶乐的山岭叫
毛泽东同志故居
韶山。
毛泽东同志故居秦至西汉属湘南县,东汉至晋未
变。南齐废湘南县,遂属湘西县。隋开皇九年(589)入衡山县。唐天宝八年(749),改衡山县为湘潭县;自此至宋,属湘潭县。元湘潭县升湘潭州,韶山属相潭州。明代属湘潭县移风乡居义里;清代为湘潭县的第七部。
光绪十九年(1893)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于湘潭县七都韶山冲上屋场。
韶山
民国时期先后属湘潭县的西二区,第九区、清溪乡和银田乡、清田乡。
韶山
到20世纪30年代末,中共潭湘区委(下辖湘潭、湘乡)为适应对敌斗争需要,决定一分为二,划为韶山和白田两个区委。韶山区委下辖湘潭县清溪乡(即今韶山)和湘乡县湘西乡。1949年8月15日,韶山解放。新中国建立以后,韶山建制曾多有变化。
第一阶段:1949年10月—1968年,韶山为湘潭县属区,作为县政府的派出机构。这期间,韶山主要是发展农业经济,工业和旅游业等尚处于初创阶段。1967年底建成的韶山铁路,无疑为韶山的宣传接待、旅游观光提供了极为便利的交通条件。
第二阶段:1968—1980年。韶山被升格为湖南省政府直接管辖的地级行政区,简称韶山区。1968年12月,根据湖南省革命委员会有关文件,将原属湘乡县的白田公社祝赞大队划入大坪公社(毛泽东外祖家乡),并使其与原湘潭县的韶山区合并,组成韶山特别行政区,直属湖南省领导。这段时间,国家对韶山给予人、财、物方面的大力支持,使韶山以宣传接待为中心的各项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扩建和兴建了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韶山火车站、韶山宾馆、饭店等大量服务设施,还举办了一些工矿企业和农田水利设施,以毛泽东故居为中心,从清溪镇到韶山冲一线的旅游接待基本格局此时已初步形成。
韶峰
韶峰第三阶段:1981—1984年。省辖韶山区被撤销,韶山仍为湘潭县属
区。韶山的宣传接待由湖南省韶山管理局专事。从这时起,韶山区开始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轨道上来,农业和乡镇企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第四阶段:1985—1990年。1985年韶山又从湘潭县独立出来,为湘潭市属县级区。为了搞好韶山的宣传接待、旅游服务,1986年8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在韶山召开了现场办公会议,决定韶山进一步开放,并明确规定韶山的性质:既是革命纪念地,又是风景旅游区,同时还决定把滴水洞也对中外游客开放。从此,韶山的宣传接待、旅游服务出现了新的面貌。韶山管理局以宣传教育、纪念地管理、旅游观光和休息度假型的多功能服务,代替了过去单纯的宣传教育模式。
1990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湘潭市韶山区,建立县级韶山市,属湖南省辖,由湘潭市代管。时辖6乡2镇:清溪镇、银田镇、大坪乡、永义乡、如意乡、杨林乡、银田乡、韶山乡。
1997年10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如意乡升格为建制镇,全市辖5乡3镇。
2000年,韶山市辖3个镇、5个乡。
2001年底,银田乡与银田镇合并,建立银田镇,全市辖4乡3镇。
2004年,韶山市辖3个镇、5个乡。
2005年,韶山市辖韶山乡 杨林乡 大坪乡 永义乡 清溪镇 如意镇 银田镇四乡三镇。
❷ 湖南省湘潭县,为何会分出两个“地级市”和一个“县级市”
湘潭县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地区,南岳衡山北部,湘江下游西岸,长衡丘陵盆地北段,是湖南省湘潭市下辖的一个县。湘潭县地理位置优越,东临株洲市、株洲县,南接衡东县、衡山县、双峰县,西抵湘乡市、韶山市,北与湘潭市接壤。其中,地级市株洲市和湘潭市,以及县级市韶山市,都是从原来的湘潭县析出的。
隋朝,湘西、湘乡与衡山,合为衡山县,属长沙郡。历史上第一次在今天湘潭地域上设县,是在唐天宝八年(749),将原湘潭县北部南起凤凰岭、东至军山、北达淦田、西至马家堰和茶恩寺一片土地并入衡山县北部,组成新的湘潭县,移县治于洛口(今易俗河),属潭州(今长沙)。
至此县境初定。宋因唐制,湘潭县属长沙郡。元湘潭县升为州,属天临路。明降州为县,属长沙府。清代属长沙府。
❸ 湖南的湘潭是市还是县
湘潭是湖南省辖地级市。
1950年7月,经中南军政委员会批准,改湘潭县城关区为湘潭市,隶属由岳阳迁至湘潭的长沙专署(1952年10月改名为湘潭专署),湘潭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953年04月,政务院批准湘潭市为省辖市,由湘潭专署代管。
1980年10月,湘潭市革命委员会改名为湘潭市人民政府,同年湘潭市改为省直辖市。
(3)湘潭多少年历史扩展阅读:
湘潭的着名人物
1、毛泽东,韶山人,20世纪对中国及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之一。
2、彭德怀,湘潭县人,中国共产党军事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曾任国防部长,指挥过百团大战和抗美援朝等战争。
3、曾国藩,湘乡人,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近代散文湘乡派的创始人,湘军的创建者。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4、蔡和森,湘乡人,中国无产阶级杰出的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着名政治活动家、理论家、宣传家,新民学会发起人之一。
5、齐白石,湘潭人,二十世纪十大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是中国20世纪着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被授予“中国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金奖。
❹ 你知道湘潭吗
湘潭,别称“莲城”,又称“潭城”,是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南地区工业重镇,湖南省重要的科教、旅游城市和长株潭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现辖岳塘、雨湖两区,湘乡、韶山两县级市和湘潭县,是湖南省面积最小的地级市,但人口密度和人均GDP均仅次于省会长沙。作为湖南历史文化名城,湘潭历史悠久、名人荟萃。城市发祥于唐天宝八年(749年),是一座有着1200余年历史的古老城市,明清时期曾作为“中国内地商端口之巨者”的商贸重镇,繁盛一时,有着“小南京”、“金湘潭”的美誉;也是毛泽东、彭德怀、齐白石、曾国藩、马英九、贺国强等着名人物的故里,作为湖湘学派及湘军的发源地而蕴含着独特的文化传统。
中文名称: 湘潭
外文名称: Xiangtan
别名: 莲城、潭城
行政区类别: 地级市
所属地区: 中国湖南
下辖地区: 岳塘、雨湖、湘潭县、湘乡、韶山
政府驻地: 岳塘区芙蓉中路
电话区号: 0731
邮政区码: 411100
地理位置: 湖南省中部偏东,湘江下游
面积: 5006.5平方公里
人口: 常住人口278.1万(2012年)
方言: 湘语(湘潭话,湘乡话)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着名景点: 韶山,乌石,水府庙,东台山国家森林公园,齐白石纪念馆、昭山等
机场: 距长沙黄花国际机场50公里
火车站: 湘潭站,湘乡站,韶山站
车牌代码: 湘C
主要高校: 湘潭大学,湖科大,湖南工程学院
市树、市花: 樟树、菊花
主要领导: 市委书记:陈三新 市长:胡伟林
湘潭精神: 坚韧不拔,敢为人先
行政代码: 4303
❺ 湘潭的史载历史开始于什么时候
湘潭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居住,到新石器时代,其文化与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发展脉络近相一致。大约距今5000多年前,湖南开始进人父系氏族社会,与长江中游的屈家文化时期相近。到商代,湘潭地区的文明向前推进了一大步,青铜文化得到很好的发展,而到春秋战国时代,属于楚国南部的湘潭地区的战略位置已显重要,湘乡、易俗河一带还非常繁荣。在秦汉时期,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王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湘潭地区属于长沙郡湘南县管辖,西汉湘南县城在湘潭县花石,公元前3年,长沙王子昌被封为“湘乡侯”,湘乡之名始于这个时候。东汉湘南县迁址湘潭县古城乡,古城遗址至今仍在。到唐、宋、元时期,唐玄宗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原衡山县改为湘潭县,当时的范围与现在的大体一致,唐代湘潭县治设在易俗河到了宋朝,湘潭县治迁址现在的市区城正街。这时的湘潭,思想文化相当繁荣,以佛教为主的宗教得到长足发展;而到了明清时期,湘潭属长沙府管辖,商业、手工也空前繁荣,交通发达……
注:商周:属荆楚。
春秋战国:属楚国。
秦:属长沙郡。
西汉:为湘南县地。
东汉:为湘南侯国地。
三国时期吴国:主要属湘南县,为衡阳郡郡治所在。
晋:主要属湘南、湘西与建宁三县,湘南县为衡阳郡郡治所在。
隋:为衡山县(非今衡山县)。
唐:唐天宝8年(749年)衡山县改湘潭县县治洛口(今易俗河)。是为湘潭城市的发祥。
南宋:湘潭县城迁至今湘潭市城正街,直到20世纪90年代一直为湘潭县治所在,与湘乡县同属荆湖南路潭州。
元:元贞元年(1295年),湘乡,湘潭县为州,属湖广行省潭州路。
明:湘潭,湘乡仍为县,属长沙府。
清:湘潭、湘乡县同属湖南省长沙府。
民国:民国3年属湘江道,11年撤道,属省直管,湘潭、湘乡均为一等县,湖南省共6个一等县。
1949年8月,湘潭县人民政府成立。1949年设长沙专区,专署驻湘潭县。辖湘潭、长沙、岳阳、醴陵、浏阳、湘阴、平江、临湘等8县。
1950年7月,经中南军政委员会批准,改湘潭县城关区为湘潭市,隶属由岳阳迁至湘潭的长沙专署(1952年10月改名为湘潭专署),湘潭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1951年由湘潭县析置株洲市;长沙专区辖湘潭、株洲2市、湘潭、长沙、岳阳、醴陵、浏阳、湘阴、平江、临湘、望城9县。
1952年长沙专区改称湘潭专区,专署驻湘潭市。原衡阳专区所属茶陵、攸县2县及原益阳专区所属宁乡县划入湘潭专区。辖湘潭、株洲2市、湘潭、长沙、岳阳、醴陵、浏阳、湘阴、平江、临湘、望城、茶陵、攸县、宁乡12县。
为了贯彻执行**关于“在100万人口左右的大县,领导困难,可以划小”的指示,1951年,析湘乡县第九、十区及其他县的部分区域置蓝田县(后更名涟源县),析湘乡县的三、六、七区建立双峰县。其时湘乡县属益阳专区。
1953年湘潭、株洲2市改为省辖市,湘潭市由湘潭专署代管。
1958年湘潭市划归湘潭专署领导。
1959年将长沙县划归长沙市领导。湘潭专区辖1市、湘潭、岳阳、醴陵、浏阳、湘阴、平江、临湘、茶陵、攸县、宁乡10县。
1961年由岳阳县析置岳阳市,属湘潭专署领导。复设酃县;将湘潭市领导的湘潭县划归湘潭专署领导。辖湘潭、岳阳2市、湘潭、岳阳、醴陵、浏阳、湘阴、平江、临湘、茶陵、攸县、宁乡、酃县11县。
1962年撤销岳阳市,并入岳阳县;将宁乡县划归益阳专区。湘潭专区辖湘潭1市、湘潭、岳阳、醴陵、浏阳、湘阴、平江、临湘、茶陵、攸县、酃县10县。
1964年将岳阳、湘阴、平江、临湘4县划归岳阳专区。湘潭专区辖湘潭1市、湘潭、浏阳、醴陵、攸县、茶陵、酃县6县。
1965年原属邵阳专区的湘乡县划入湘潭专区。辖湘潭1市、湘潭、浏阳、醴陵、攸县、茶陵、酃县、湘乡7县。
1970年湘潭专区改称湘潭地区,地区驻湘潭市。辖湘潭市及湘潭(驻湘潭市)、浏阳、醴陵、攸县、茶陵、酃县、湘乡等7县。
1981年撤销韶山区,并入湘潭县。
1983年撤销湘潭地区和县级湘潭市,设立地级湘潭市;将原湘潭地区的湘潭、湘乡2县划归湘潭市管辖,将醴陵、攸县、茶陵、酃县等4县划归株洲市管辖,将浏阳县划归长沙市管辖。2月原娄底地区双峰县、涟源县划归湘潭市。撤销娄底市,设立湘潭市娄底区。实际并未实施,7月即撤销湘潭市娄底区,恢复县级娄底市,双峰县、涟源县复归娄底地区。
1984年设立湘潭市韶山区,以湘潭县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
1986年撤销湘乡县,设立湘乡市(县级)。以原湘乡县的行政区域为湘乡市的行政区域。
1990年撤销湘潭市韶山区,设立韶山市(县级)。
1992年撤销湘潭市雨湖区、湘江区、岳塘区、板塘区、郊区,以湘江为界设立雨湖区、岳塘区。
1992年湘潭县人民政府驻地由湘潭市市区迁至湘潭县易俗河镇。
❻ 湘潭的历史沿革
湘潭市境内自汉代设立第一个县治--湘南县并构筑县城(今湘潭县石潭镇古城村)。自唐移湘潭县治于洛口(今湘潭县易俗河镇)基本确立今湘潭市区和湘潭县的境域有1200余年。湘潭境内的古代居民,已知的至迟在距今5000年前 。 汉代,当今市境湘河口以上,涟、涓二水流域属湘南县(今长沙)。西汉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从湘南划出西部一片地域作为湘乡侯国,后转为湘乡县。湘乡的划出,有助于保障以临湘为中心的中心文化不受开化较晚的蛮族文化的干扰。因而自战国至汉,乃至其后几百年,湘乡都成为中原文化与南方文化的撞击点。
东汉末年,曹、刘、孙相争,市境初随荆州属刘备,后属孙吴政权。湘乡人蒋琬以州书佐随刘备入蜀。诸葛亮死后,继承相位,位至大司马。
南朝齐,湘南县分解,划地给湘南县周围各县,主要部分入衡阳县,衡阳郡治一度迁至原湘南县城。南朝齐将连道并入湘乡,加强湘乡的力量,一直待续至解放初期。 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1874年),湘乡人曾国藩办团练、建湘军,与太平天国战,与捻军战。湘军名噪一时,仅湘乡一县以战功敍官见于地方志的达7800余人,文官知府以上86人,武官副将以上1153人。湘军的中、上级军官,湘乡人几达半数,时有“无湘不成军”之说。湘军在反对外来侵略中亦多立战功。尤以刘锦棠为前敌总指挥,蒋凝学以布政使兼理粮台专司粮秣供应的西征军最突出。两个湘乡人配合默契,率“老湘营”扫荡阿古柏、白彦虎匪帮,为收复新疆建立了赫赫战功。从此,部分湘军留守新疆、甘肃、宁夏一带,其后裔有的定居于此,甚至自成村落,保留湖湘习俗、方言,故有诗称“湖湘子弟满天山”。
鸦片战争后的清末民初时期,随着湖南行政中心长沙开端口、粤汉铁路通车以及广州贸易地位的相对下降,湖南商业活动向长沙转移,湘潭商业渐趋凋敝。
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兴起,该境内率先投入斗争者刘道一、刘揆一,为黄兴引荐了湘潭会党首领马福益,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筹划了“甲辰起事”,不料事泄流产,次年,马福益牺牲。光绪三十二年,湘乡人禹之谟发动湘乡学生反对知县陶福曾,掀起一场震动全省的学生运动,不久,禹之谟冤死狱中。同年,刘道一奉命发动“萍浏醴起义”,湘潭会党成员参加者众多,起义坚持近月,后遭湘、鄂、赣三省五万余官兵反扑,因力量不敌而失败,刘道一牺牲。辛亥革命失败后,各派军阀连年混战,多在境内进行拉据战,弄得兵灾不断,民众叫苦不迭。此后,湘潭工商业日渐衰落,仅滴水端口之石膏、鹤岭的锰矿和谭家山的煤矿先后得到开采,产业工人达到一定数量,湘潭也成了中国的“锰都”。
湘潭县境内民国时开始修筑铁路,粤汉、浙赣、湘黔交汇在县城以东30公里的株洲,湘潭县城的交通枢纽地位逐渐由其取代,株洲镇快速发展,并最终脱离湘潭独立成市。
1936年,当时的国民政府决定在湘潭下摄司地区兴建中央电工器材厂(电机厂)、中央机器厂(飞机厂)、中央钢铁厂、电厂,并修筑湘黔铁路,然而由于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入华北、华中,致使机器厂、钢铁厂、电厂和铁路、铁桥停建,所征9000亩土地后来修成飞机坪,湘潭失去了一次复兴经济的机会。以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有烧杀掳掠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湘潭经济更加萧条,人民生活十分贫困。抗日战争等战争的毁灭性破坏彻底结束其作为消费性贸易城市的阶段,其后湘潭逐渐转入了工业城市的阶段 。 1949年8月,湘潭和平解放,湘潭县人民政府成立。
1950年7月,经中南军政委员会批准,改湘潭县城关区为湘潭市,隶属由岳阳迁至湘潭的长沙专署(1952年10月改名为湘潭专署),湘潭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1953年4月,政务院批准湘潭市为省辖市,由湘潭专署代管。
1968年9月成立湘潭市革命委员会,1980年10月市革命委员会改名为湘潭市人民政府,同年湘潭市改为省直辖市。
1983年8月,湘潭地市合并,将其原湘潭地区的浏阳县划归长沙市,醴陵、攸县、茶陵、酃县划归株洲市,湘潭、湘乡两县划归湘潭市。湘潭实行市管县体制。全市辖湘潭、湘乡两县和雨湖、岳塘、湘江、板塘、郊区五个区。
1984年,将湘潭县的银田镇和韶山区划出设立县级韶山区,由湘潭市管辖。
1986年湘乡县改市,仍由湘潭市辖。
1990年韶山撤区建市,1992年湘潭市城郊区由雨湖、湘江、岳塘、板塘、郊区五个行政区以湘江为界调整为雨湖、岳塘两个行政区。
2005年8月12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5]72号):将湘潭市人民政府驻地由湘潭市雨湖区雨湖路迁移至湘潭市岳塘区芙蓉路。
2009年,根据湘潭市政府决议,将面积138平方千米的响水乡成建制划归雨湖区,由九华示范区托管,雨湖区面积由74平方千米扩大为212平方千米。
2010年,将响塘乡、姜畲镇成建制划归雨湖区,雨湖区的面积增加到451.39平方公里,由全省35个行政区中的第32位提升到11位,两年时间面积扩大5倍多。
2012年3月20日,湘潭市委决定将湘乡市龙洞镇的7个行政村和金石镇的2个行政村成建制划归韶山市,调整后,韶山市的面积由原来的211平方公里增加到247.3平方公里。 “湘潭”之名来源于它的地理特征。一说为此地因处湘江之曲而多“潭”乃得名“湘潭”,另一说则更广为接受,即得名于昭山下湘江中的湘州潭,即昭潭,此潭实际为湘江中较深的一段,但因为传说中与周昭王的联系而颇为有名,以至于作为一个主要地理特征自唐朝起赋名其所在的地域为湘潭县。
❼ 有谁知道湘潭的名字的来历
湘潭位于湖南中部,地处湘江中游,为湖南省直辖市和全国甲类开放城市。总面积5015平方公里,总人口280万,其中市区人口78万。
湘潭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便是湘中重要的商业中心,早在十七世纪就是全国着名的“米市”和“药都”。湘潭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全国重要的粮猪生产基地,因盛产湘莲被称为“中国湘莲之乡”。湘潭是新中国重要的机电工业基地,现已形成以冶金、机电、纺织、化工、建材为主体并极具竞争力的支柱产业。湘潭是享誉中外的湖湘文化发源地,风光秀丽,人杰地灵,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着名军事家彭德怀元帅、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大师的故乡。
新世纪开放的湘潭因实施长株潭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而倍受国内外投资商的高度关注。长株潭城市群已被国家“十五”计划列为全国重点支持发展的七
湘潭县这块土地,商周时期为荆楚之地,战国时属楚国。秦置湘县,今县地属临湘县,今县地属临湘,隶长沙郡。西汉,分临湘县置湘南县,今县地湘河口(涟口)以北属临湘县;以南属湘南县,县治在今石潭镇古城村。古城村,解放初期残存长约1000米、高2米、底宽5米的夯土城墙,其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300米,东南长约200米。尚存护城沟(河)遗址,当地群众称之为“古城间子”。1976年,这里曾出土汉代铜盆6件,铜鼎、宝剑、古币、城墙砖和陶器残片。南朝齐建元二年(480),湘南县废,其他分入湘西、湘乡、新康(今宁乡)、衡山县,今县地分属湘西、湘乡、新康三县,隶衡阳郡。
梁天监年间(502—519),分阴山县置湘潭县。县名由此起,但县地在米水流域,大部分在今衡东县。今县地属衡山县,隶长沙郡。唐天宝八年(749),将梁天监年间所设的湘潭县地大部分划属衡山县,将其剩下的南起凤凰岭、东至军山、北达金田、西至马家堰和茶恩寺一片土地与衡山县北部合并,新设湘潭县。县治设洛口(今易俗河镇)。至此,湘潭县名地一致。后县域基本稳定,跨湘江、洛水(今涓水)、涟水流域。至民国时期,无大变化。县域面积4586平方公里,东至株洲白关源头坳,西迄韶山湘潭坳,南达龙潭双石门,北达南谷大目寺。
新中国成立后,湘潭县属长沙专区(1952年改称湘潭专区)。1950年1月湘潭县城关区成立县辖湘潭市。1950年4月撤市,仍为湘潭县的城关区。1950年7月再次设湘潭市,属湘潭专区。1951年5月从县析出株洲市。1950年1月,从县析出五星(三门)、卫星(金田)、星星(八斗)、上游(朱亭)4个人民公社和红旗(易俗河)人民公社原马家河、伞铺、妙泉3乡及雷打石镇入株洲县。1968年12月,析出原韶山区5个公社,与湘乡县大坪公社及白田公社祝赞大山区析出为县级区,为湘潭市辖。县内几次共析出面积2053.77平方公里,全县面积减至2512.23平方公里。
❽ 介绍湘潭
湘潭别称“莲城”,是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工业城市、湖南省重要的科教和旅游城市、长株潭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综合实力列湖南省第三位。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湘江下游。北接长沙市,南连衡阳市,西抵娄底市,东与株洲市相邻,下辖岳塘、雨湖2区、湘潭县、湘乡、韶山2县级市,总面积501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74万,是湖南省面积最小的地级市。湘潭历史悠久、名人荟萃,是毛泽东、彭德怀、曾国藩、齐白石、贺国强、马英九等着名人物的故乡,同时因为作为湖湘学派及湘军的发源地而蕴含着独特的文化传统。
http://ke..com/view/21265.htm
个人感觉虽说现在长株潭一起了,但各方面湘潭都比不上株洲和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