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淮阳伏羲庙有多少年历史

淮阳伏羲庙有多少年历史

发布时间:2022-07-13 12:26:24

① 远古传说的人物,伏羲故里到底在哪里

一、伏羲故里为甘肃省天水市,位于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素有“羲皇故里”之称,是中华古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二、太昊和伏羲是两个人。

1、太昊(公元前4354—前4239年在位),是上古东夷的祖先和首领,是东方祖神,也是东方天帝青帝。亦作大嗥、太皞、大皥,以木德王,是为春皇。汉朝后有时与楚帛书创世神伏羲氏合并。

在位115年,定都汶上,后迁都宛丘(今河南淮阳)。死后葬于淮阳太昊陵。

2、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与女娲同为福佑社稷之正神。

楚帛书记载其为创世神,是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风姓,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史记中称伏牺,在后世与太昊、青帝等诸神合并,在后世被朝廷官方称为“太昊伏羲氏”,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东方上帝)一说。

燧人氏之子,生于成纪,定都在陈地。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伏羲是古代传说中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


(1)淮阳伏羲庙有多少年历史扩展阅读:

伏羲主要成就:

一、创立八卦,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伏羲八卦中所蕴含的“天人谐和”的整体性、直观性的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原点。

二、教民作网用于渔猎,提高了人类的生产能力。同时教民驯养野兽,这就是家畜的由来。

三、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结束了长期以来,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

四、始造文字,用于记事,取代了以往结绳记事的形式。

五、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将音乐带入人们的生活。

六、将其统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员进行社会管理,为后代治理社会提供借鉴。

七、根据《长沙子弹库楚帛书》的记载可以伏羲时期已有天地,但仍是一片荒芜,于是伏羲娶妻,生子四,命名万物。

②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伏羲,其故里在哪个地方

伏羲是我们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传说中的三皇之一,传说正是因为伏羲和女娲的结合,我们华夏民族才得以繁衍生息传承至今。根据记载甘肃省天水市是伏羲诞生的地方,人们在这片土地上修建了伏羲庙来表达对伏羲的尊崇,今天就来伏羲庙一探究竟吧。

③ 伏羲台是什么时候建成的

传说伏羲台就是伏羲的时候建的,后来一直在翻修、重建。下面是网上说的后人翻修的历史。

元大德五年(1301年)进行了维修。
隋大业中,新乐籍着作佐郎郎余令归里省亲,为新乐敬题《羲皇圣里》。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伏羲台庙已有很大规模。
明万历年间,羲台城废,留下遗址。台上保留羲皇古庙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重修一新。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开始动工,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竣工。历时八年对伏羲台、庙进行了维修,将一个“台庙就圯”的古台破庙修成为台象八卦屹屹然,庙成具瞻巍巍然,廊祠门垣罔不翼翼秩秩然。
明天启五年(1625年)重修浴池亭。
清顺治二十七(1660年)重修伏羲台庙宇。
清干隆二十五年(1760年),对伏羲台、伏羲庙进行了维修。修复了浴儿池。
清干隆四十三年(1778年),伏羲庙诸庙已倾,对关帝、龙王、药王、马王、伏羲后宫以及娘娘、太尉等殿共七处进行修葺。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重修伏羲庙。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对伏羲庙进行了小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对伏羲台庙进行了维修。
清代中后期伏羲台庙产已达到二百多亩,庙宇一十五座,一百多间。
解放前后伏羲台配庙全部拆完。建国后至文革期间由人武部、商业、林业占其庙产。文革后期将龙师殿、寝宫拆除。
一九八五年新乐县文物管理所成立后,开始对伏羲台进行保护和管理。
一九九0年河北省文物局拨款由省古建研究所对六佐殿(原十王殿)进行了落架重修。
一九九四年河北省文物局组织历史、古建专家通过论证,批准复建了龙师殿、寝宫仿明制式的古代建筑。
一九九五年建成伏羲女娲业绩展室颂羲堂。对伏羲画卦台进行了加固和维修。根据原样重新制安了汉白玉石栏板。伏羲台北侧浴儿池、葫芦头、浴池亭修复一新。
一九九六年为有利于保护,在伏羲台周围修建了4800米长的保护围墙和与人祖庙格调一致的三个仿古出入门。
二00二年复建钟、鼓亭,修建了伏羲台管理办公用房。
二00二年新乐市委、市政府决定加强对伏羲台文物古迹保护和利用。以伏羲台、人祖庙为核心,着手兴建伏羲文化园,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做出全面规划,并通过国家级文物、历史、旅游专家组的论证。
二00四年复建华胥殿(俗称老娘殿)。
为加强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利用,一九九三年新乐市委、市政府决定以伏羲台为核心兴建伏羲文化城。经过几年的恢复建设伏羲台、人祖庙已初具规模,二00二年开始对外开放。

④ 伏羲台的历史沿革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十七年王出九门为野台(野台即伏羲台)以窥齐中山之境。”《辞源》羊部有:“义台即古野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新乐县西南部,战国时赵武灵王……。见史记赵世家、读史方与纪要真定府新乐县。”
《魏书·地形志》载:“中山郡领县七……新市(二汉、晋属,有蔺相如冢,羲台城,新市城。”“皇始二年(公元397年)道武与慕容麟战于义台坞(义台即古伏羲台)大败之)。”
在伏羲台出土的石斧、石镰、骨刀等文物及伏羲台的地层、地貌都证明了伏羲台是新石器时期的遗址。
根据伏羲台周围裸露大量的商周时期的砖瓦等建筑构件,经河北省文物专家考证,伏羲台龙师殿、寝宫、六佐殿始建于商周。元大德五年(1301年)对六佐殿进行了维修。
隋大业中,新乐籍着作佐郎郎余令归里省亲,为新乐敬题《羲皇圣里》。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伏羲台庙已有很大规模。台高约五丈,正殿五间,寝宫三间,山门三间,司香火大小十五间,台庙所占香火地总约五十三亩。
明万历年间,羲台城废,留下遗址。台上保留羲皇古庙。《新乐县志》万历本载:“羲台,在县西南十五里,碑字剥落,不可睹视,有城见《魏书》,今城废,遗址屹然,其台高一丈八尺,东西阔十五丈有余,南北长二十五丈,上有羲皇古庙。”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重修三司圣母殿使殿宇三间焕然一新。
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开始动工,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竣工。历时八年对伏羲台、庙进行了维修,将一个“台庙就圯”的古台破庙修成为台象八卦屹屹然,庙成具瞻巍巍然,廊祠门垣罔不翼翼秩秩然。
明天启五年(1625年)重修浴池亭。
清顺治二十七(1660年)重修伏羲台庙宇。
清干隆二十五年(1760年),对伏羲台、伏羲庙进行了维修。修复了浴儿池。
清干隆四十三年(1778年),伏羲庙诸庙已倾,对关帝、龙王、药王、马王、伏羲后宫以及娘娘、太尉等殿共七处进行修葺。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重修伏羲庙。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对伏羲庙进行了小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对伏羲台庙进行了维修。
清代中后期伏羲台庙产已达到二百多亩,庙宇一十五座,一百多间。
解放前后伏羲台配庙全部拆完。建国后至文革期间由人武部、商业、林业占其庙产。文革后期将龙师殿、寝宫拆除。
一九八五年新乐县文物管理所成立后,开始对伏羲台进行保护和管理。
一九九0年河北省文物局拨款由省古建研究所对六佐殿(原十王殿)进行了落架重修。
一九九四年河北省文物局组织历史、古建专家通过论证,批准复建了龙师殿、寝宫仿明制式的古代建筑。
一九九五年建成伏羲女娲业绩展室颂羲堂。对伏羲画卦台进行了加固和维修。根据原样重新制安了汉白玉石栏板。伏羲台北侧浴儿池、葫芦头、浴池亭修复一新。
一九九六年为有利于保护,在伏羲台周围修建了4800米长的保护围墙和与人祖庙格调一致的三个仿古出入门。
二00二年复建钟、鼓亭,修建了伏羲台管理办公用房。
二00二年新乐市委、市政府决定加强对伏羲台文物古迹保护和利用。以伏羲台、人祖庙为核心,着手兴建伏羲文化园,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做出全面规划,并通过国家级文物、历史、旅游专家组的论证。
二00四年复建华胥殿(俗称老娘殿)。
为加强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利用,一九九三年新乐市委、市政府决定以伏羲台为核心兴建伏羲文化城。经过几年的恢复建设伏羲台、人祖庙已初具规模,二00二年开始对外开放。几年来由伏羲台的门票业务收入,应用于全市文物工作,给新乐文物建设事业带来新的生机。

⑤ 伏羲庙的景观景点

进大门牌坊,即入正门。此门五间门面,共宽十八米,进深两间。正中门楣,原挂有祖籍天水的明代着名书法家胡缵宗所书与天地准巨匾一方,现悬挂太昊宫匾一,含义同与天地准相似,都是颂扬伏羲造福人类的恩德广大无边。伏羲庙的这座正门,虽也经清代局部修缮,但其主体部分,仍然保留了明代建筑风格,实为难能可贵。至今,屋顶完整无损,正脊两端施龙吻,尾向内,背兽齐全,中央置宝瓶;脊身饰缠技牡丹。这套质朴典雅、玲斑剔透的饰品构件,工艺、艺术价值相当之高,曾引起国内不少建筑专家和艺术家的重视。步入前院,可见院东有棵古槐,传为唐代栽植。岁月流逝,已逾千年;虽然屡经兵燹天灾,阅尽人间春色,至今依旧昂然挺拔,令人叹为观止。
文祖殿,迎面为一座碧瓦覆项、结构宏伟的大型古建筑,就是文祖殿。此殿虽系清干隆三年(公元一七三八年)重建,但其彩绘风格却保持了明代暖色基调,向为专家所称道。穿过仪门,来到中院。由于场面开阔,令人襟怀顿觉释然。这里是伏裁庙建筑群的中心部分。正中位置为一月台,殿、阁、亭、榭,高下相间,与院内星罗棋布的株株参天古柏,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妙趣横生。民间说法,前后院内原来共有古柏六十四株,是按照伏羲八卦推演的六十四个方位栽植的。现在尚存三十七株,冬夏常青,生机盎然。这些忘年古柏,现已成了珍贵的文物树了。
先天殿,又称正殿、大殿。在中院后部正中,是伏羲庙建筑群的主体建筑。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创建的太吴宫是其前身,但原宫址未必是今殿址。嘉靖二年(1523年)扩建,时榜书“先天”。嘉靖十年、清顺治十年(年)、干隆四年(1739年)、嘉庆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间、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间屡经重修,始成今制。面阔7间计26.4米,进深5间计14.05米。殿宇雄踞宽阔的露台之上,庄严宏伟,重檐歇山大顶衬以龙吻脊、雕花天宫宝刹,显得高贵典雅,气度非凡,虽屡经重修,依旧呈明代风貌。上檐殿身七架,下檐周匝回廊,间架结构自然,比例尺度合理。正面明间、次间、尽间隔扇门窗雕以盘龙、团凤、仙鹤、糜鹿等吉祥物图案,饰以牡丹、艾叶、松枝等植物,华丽精美。因阅历久远,色彩斑驳,时显沧桑气息。殿内伏羲圣像高3米有余,手托八卦,目光如炬,正襟危坐神龛之中,灵气逼人。像右原有龙马雕像、左置河图洛书石盘,民国30年(1941年)被十三临时教养院生产合作社拆除,现已依原样恢复。殿顶棚以井口天花和藻井(在正中)相伴装饰,井口天花镶嵌伏羲六十四卦卦象图①,而藻井施绘河图和伏羲先天八卦图,将装饰和伏羲氏的业绩紧密结合,别具特色。明月之夜,置身中院,月光从古柏枝桠缝中筛落下来,银辉泻地,而先天殿檐牙上的老铁钟迎风摇曳,叮当声轻盈入耳,犹如超人化境。
朝房,中院、第三院都有,分列先天殿前东西两侧和太极殿前东西两侧,相向对称分布。明嘉靖二年(1523年)创建,时有房20间。清顺治十年(年)重修,干隆四年(1739年)修葺6间,新建14间。嘉庆十年至十二年间(1805-1807年)重修10间,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间改建为16间,即中院先天殿前东西各5间,第三院太极殿前东西各3间,现存太极殿东侧3间。房为悬山顶,土木结构。1989年12月,在先天殿露台前东西两侧重建朝房各5间,出廊式顶砖木结构。朝房是仿宫殿式建筑设置的,按古代惯例,文武官员上朝前先在朝房做准备活动,或面浴或整衣冠,而后静待金銮殿的上朝钟鼓声。文官居西朝房,武官居东朝房。
钟楼(鼓楼),分列先天殿露台东西。宫观寺院的常设建筑,所谓暮鼓晨钟。清嘉庆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间创建,均呈六角攒尖顶,小巧玲珑。原来都是封闭式的,只留一面为门,现柱间的雕花窗棂已全部拆去,与亭无二致。钟楼在民国29年(1940年)第十三临时教养院进驻伏羲庙后,因失火被焚毁,清代的大铁钟下落不明。现存的钟亭是1988年天水市博物馆复原重建的。民间祭祀伏羲的组织“上元会”补铸铁钟一口,悬置其中。鼓楼依旧,而鼓早已不知去向。依据采访所知,原来鼓楼的鼓很大很响,民国33年(1944年)中国戏剧学社戴涯话剧团来天水演出话剧《雷雨》,还曾借用这面鼓伴奏雷声。
碑亭(碑廊),原在先天殿西侧。创建时间不详,干隆《直隶秦州新志.建置》提及庙内有“碑亭”,据此,疑创建于明代。有史可证为清嘉庆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间重建,时有碑亭6所。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间改建为碑廊一列,共5间。1955年,天水师范搬入伏羲庙后,占用碑廊,将碑碣放翻另置。1990年,在仪门内侧东西新建碑廊两列,共10间。卷棚顶,砖混结构,所有碑碣都得以安置。
中院,处仪门和先天殿后墙之间,是伏羲庙的主体院落。先天殿居后、居中,东西两侧分列朝房、碑廊、钟鼓楼,构成典型的四合院。
太极殿,又称退殿、寝殿、寝宫,在第三院后部正中,依“前宫后寝”惯例而建。明嘉靖二年(1523年)创建,时榜书“太极”。清顺治十年(年)、干隆四年(1739年)、嘉庆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间、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间屡经重修,始成今制。太极殿面阔5间计17.7米,进深3间计9.38米。单檐歇山顶。正面装饰不及先天殿华丽,但尽间龙凤呈祥雕刻,鲜明生动,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殿内设神龛,供伏羲圣像,比先天殿像略小而形体相似。不设顶棚,较先天殿简陋。
第三院,处先天殿和太极殿之间。殿前东西列朝房。有侧门和中院、后院相通。
后院(后陵),又称第四院,处太极殿和伏羲城北城墙之间。明嘉靖二年(1523年),院内设置见易亭、水池、桥亭等,并植有花木,经嘉靖十年(1531年)整修,成为风景幽美的园林,类北京故宫的御花园。明胡缵宗有《与赵太史见易亭小坐》诗,正是在此院中吟作的。为体现建筑群的完整,明代创庙时,仿河南淮阳伏羲陵形制,天靖山麓半山设有象征性的伏羲陵标志。庙前又置大片庙地,有“负山带河”之说。山即指天靖山,河即藉河。明末兵燹不断,于是筑小西关城环围庙宇及附郭居民,伏羲庙后院和天靖山割裂。以后逐渐荒废。清干隆四年(1739年),秦州知州李铉主持重修伏羲庙时,院中的亭、池、桥已不复见,亦未完全恢复,只是在庙西北余地,种花构亭,以供游憩。民国时人称“后陵”,认为是归葬伏羲的地方。院内杂草丛生,大蛇屡见,人迹罕至。民国28年(1939年),第十三临时教养院进驻之后,在院内修建工房等。1955年天水师范学校迁入之后,又在这片空地上修建教室等。1970年后归部队使用,2002年正式退还地方。

⑥ 堪称“天下第一庙”的伏羲庙,在哪里呢

后来炎帝最后一代与新郑有熊氏的黄帝作战失败,只好称臣,被黄帝封疆于现在洛阳—带。而现在的具茨山、风后岭、天心石等是黄帝时的遗迹,而不是伏羲、女娲的发祥地。建伏羲庙、女娲庙祭拜祖先没毛病,千万要尊重历史是实,不要把河南硬说成是伏羲女娲发祥地。

⑦ 伏羲故里到底在那里

伏羲故里在甘肃省天水市,太昊伏羲是两个人。

甘肃省天水市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位于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素有羲皇故里之称,是中华古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1992年8 月,江泽民同志视察天水时亲笔题词羲皇故里。甘肃省天水市作为伏羲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境内留有大量的伏羲文化遗存。

太昊:

太昊,是上古东夷的祖先和首领,是东方祖神,也是东方天帝青帝。亦作大嗥、太皞、大皥,以木德王,是为春皇。在位115年,定都汶上,后迁都宛丘。死后葬于淮阳太昊陵。

(7)淮阳伏羲庙有多少年历史扩展阅读:

太昊执政时期,其活动区域主要在太行山以东和山东半岛的山地,《淮南子、时则训》记载:“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国。

东至日出之次,樽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昊,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这里清楚地说明,当时伏羲女娲政权所统治的区域在中国的北方和东部。

而在长江流域和岭南地区及西部高原,同时还活动着其它部族的中华人,他们分属于不同的氏族联盟政权。

阅读全文

与淮阳伏羲庙有多少年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2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3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1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3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9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4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5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