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历史观是什么
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与历史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由于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指出社会历史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初源泉;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打破了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一统天下的局面,是历史观的伟大变革。
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否认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把个人的思想观念、理性或“绝对精神”、“神”说成是历史
发展的动力,认为少数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1)什么样的历史观才是科学的历史观扩展阅读
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起来以前,手工劳动的生产规模狭小,人们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的封闭隔绝状态;交通和通讯的不发达,使得民族、地区和国家之间的交往只能局限于很小的范围。
社会的这种发展水平,一方面使得社会本身发展缓慢,内在的深层的东西不能充分展开和暴露,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看不到社会历史过程的共同性、重复性,从而无法发现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只能用想象的联系去取代社会历史本身的客观的联系。
在阶级社会中,广大劳动人民被剥夺了享受精神文化活动的权利,只能去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不可能产生系统的属于他们自己的历史观,更不可能产生出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都是掌握、垄断着精神生产的特权,但只占人口极少数的剥削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既得利益,必然要贬低广大物质财富创造者的作用而夸大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贬低劳动者创造的物质的力量而夸大统治者控制的精神的力量,不可能正确面对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建立唯物史观。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历史观
❷ 历史史观有哪几种,都是怎样区分的
有阶级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英雄史观。
区分方法是:研究世界的视角和角度不同,因此各种不同的史观拥有对世界不同的解读。
1、阶级史观(革命史观)
又称阶级斗争史观,从阶级的视角去研究历史,研究各个历史阶层中不同主导的阶级和各个阶级的发展状况对所在历史时期的影响。
主要观点是各个阶级为了适应自身发展对原有统治阶级开展了革命,开创了新的历史时期;
2、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文明史观的基本特征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
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人类历史是如何传承的,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文明类型为研究的基本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3、唯物史观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综合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及其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的发生变革。在阶级社会里,人类社会这一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
4、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其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欧洲,也包括广大亚非拉地区。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着《全球通史》中对全球史观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欧洲人或是非欧洲人。
此外,全球史并不等于国别史或地区史的简单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5、英雄史观
强调个人英雄对历史的突出和不可或缺的作用,不过往往会犯(课本上的)唯心主义错误,片面的强调个人对历史的绝对性作用。
❸ 什么是历史观历史观的分类是什么
历史观
历史观 又称“社会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
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与历
史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
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
历史领域的延伸。由于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
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
义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
成部分,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
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
在;指出社会历史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社
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
的最初源泉;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
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唯物主义历史
观的创立打破了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一统天下的
局面,是历史观的伟大变革。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意
识决定社会存在,否认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
把个人的思想观念、理性或“绝对精神”、“神”说成是历史
发展的动力,认为少数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
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缺陷是:“第
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
动机,而没有考察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
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
是这种关系的根源;第二,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
人民群众的活动。”(《列宁选集》第2卷第586页)在马克
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唯心主义历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
一直占着统治地位,这有其深刻的社会阶级根源和认识
论根源。社会阶级根源在于:(一)社会化大生产出现之
前,由于生产规模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因而难以揭
示社会发展的经济根源;(二)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体力劳
动和脑力劳动分离,一般说来,剥削阶级垄断了精神生
产,所以必然夸大精神的作用,抹杀物质生产者的决定作
用;(三)剥削阶级的偏见,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决定了
它们必然否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认识根源在于:社
会发展规律是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活动形成并发
生作用的,因此,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原因的研究,容易使
人停留于思想动因,将人的思想、意志片面夸大为历史的
决定力量,导致唯心主义。现在,唯心主义历史观在西方
仍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影响仍很深远。
❹ 简述3种基本历史学观,急需!
1、阶级史观(革命史观)
又称阶级斗争史观,从阶级的视角去研究历史,研究各个历史阶层中不同主导的阶级和各个阶级的发展状况对所在历史时期的影响;主要观点是各个阶级为了适应自身发展对原有统治阶级开展了革命,开创了新的历史时期。
2、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文明史观的基本特征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人类历史是如何传承的,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文明类型为研究的基本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3、唯物史观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综合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及其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的发生变革。在阶级社会里,人类社会这一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
4、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其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欧洲,也包括广大亚非拉地区。
全球史观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欧洲人或是非欧洲人。此外,全球史并不等于国别史或地区史的简单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5、(近)现代化史观
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就是(近)现代化。现代化史观重点考察的就是这一发展演变的过程。
(近)现代化史观的基本特征是:认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学化、大众化和通俗化,以及社会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
❺ 怎样的历史观才是科学、理性的历史观
这个题目还是比较需要专业的回答啊,但是我想当个安静的搬运工~
都说唯物主义历史观是科学历史观,而所谓唯物历史观,就是把人类社会,这个特殊的自然现象摆回到与其他万物一样的位置,丢掉面对人类自身或是“上帝造物”的敬畏,像研究蒸汽机或是狼群那样研究人类自身。这种研究方式虽然不免对人类有点不敬,但有利于我们保持客观,这正是科学的要素之一。唯物主义历史观要称的上科学,必然要通过前面说的检验标准。其实光是一个“简洁”的标准就足以简化一半探讨——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必然否认历史有目的。
其实只要你愿意用心去重新审视下历史,相信你会获得不小的收获的。
❻ 为什么说唯物史观史科学的历史观
(1)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占绝对统治地位。那时,许多学者对社会历史问题进行过多方面的探索,力图揭开社会历史发展的奥秘。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这个历史性的任务他们无法完成。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历史哲学发展的全部积极成果,从而为发现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正确解决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开辟了现实的道路,终于使?过去在历史观和政治观方面占支配地位的那种混乱和随意性,被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的本质,回答了社会发展提出的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2)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经济活动在人类社会中的基础作用,又以辩证的方法分析人类社会,得出了人类社会是一个处于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有机体的科学结论。唯物史观阐明了构成社会结构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三者间的辩证关系,既重视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承认政治、文化等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因素的反作用,还论证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样的思想深度,是以往的历史学家和哲学家所未曾达到的
❼ 如何树立正确历史观
树立正确历史观,关键是坚持唯物史观。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能改变。我们党之所以能在革命、建设、改革征程中领导人民披荆斩棘、从胜利走向胜利,就在于始终坚持唯物史观,始终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以史实为依据,实事求是、理性客观,才是坚持唯物史观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7)什么样的历史观才是科学的历史观扩展阅读:
坚持唯物史观,要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要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要加强调查研究,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或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或昧于表象不明大势,或囿于一隅不顾全局,这些都是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表现。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历史性成就、产生全球性影响,为人类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了中国方案。事实证明,历史并未终结。
❽ 怎样的历史观才是科学、理性的历史观
现代的历史有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只会从物质面来看历史,而不是从每一个世代的人所具备的世界观来看历史。我们总是在谈哪一朝、哪一代有哪些知名的建筑、工事、工艺品、科技程度等等,却从不讨论那时候的人们怎么看待世界与自己。在这里所谓的“世界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的感受与想法”。比方说,在一座古老的佛寺里,宝塔不只是一栋建物,其实它展现的是建造它的那些人共同的世界观。
只有能够重新解读历史的人,看清自己所在位置以及那个可能的未来的人,才不会缩回去,才有机会跳出重复的生活。因为一个见过光明的人,绝不愿重回黑暗无明之中,也不愿意回到毫无方向的旷野里。
❾ 为什么说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伟大发现。
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的最初表述,见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如他后来所说:“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页)。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的系统概括,见于他与恩格斯合着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述它们产生的过程。这样当然也能够完整地描述事物(因而也能够描述事物的这些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指出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是,“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2页)。马克思在早期着作中,对黑格尔概括的“市民社会”,从广义上解释为社会发展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制度,即决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物质关系总和。
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以后,又回头用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先后写出划时代的名着《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资本论》等名着。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马克思所写的文章,几乎没有一篇不是由这个理论起了作用的。特别是《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这本书是运用这个理论十分出色的例子。《资本论》中的许多提示也是这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97页)。在实践的过程中,马克思检验和充实了唯物史观。他在1859年写成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强调,生产关系是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基本关系,并据此对唯物史观作了更加完整的经典性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