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破坏程度最深的全球性战争。对于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
一、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经济上,一战后德国利用英法矛盾和美国的经济扶植,再次超过英法;日本利用“一战”期间在远东、太平洋地区获得的利益,迅速发展起来。
政治上,德国、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过程中,较多地保留了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传统,经济大危机中更是建立了极权统治——法西斯专政;英、法、美则继续发展了民主政治。
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再次改变了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并且加剧了它们之间的矛盾,发展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按新的实力重新分割世界。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二战爆发的历史原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战胜国与战胜国、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矛盾重重,受压制国家一直希望能改变这一政治格局。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惩罚性的规定在德国人民心目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战胜国意大利因英法没有履行大战前的承诺而不满;华盛顿体系使日本在军事、中国问题方面受到压制。因此,德、意、日三国都迫切希望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三、经济大危机是二战的导火线
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引发了各国严重的政治危机,为摆脱经济危机打起了贸易壁垒战,严重依赖美国的德国与严重依赖外国市场的日本,都无法通过自身内部经济政策的调整来摆脱危机,只能借助原有的军国主义与专制主义传统,建立法西斯专政进行疯狂对外扩张,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四、法西斯国家蓄谋发动侵略战争,是二战爆发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从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5~1936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1939年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德国吞并奥地利、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和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初德国突袭波兰。这些事件充分说明德、日、意法西斯国家蓄意发动战争是二战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
五、英、法、美“祸水东引”战略以及“绥靖政策”和苏联的“祸水西指”,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英、法、美等国为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的既得利益,同时出于对社会主义苏联本能的仇视,尽可能将法西斯“祸水东引”,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来满足法西斯国家扩张欲望。这种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嚣张气焰,加速了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出于自身国家利益的考虑,为打破英法“祸水东引”战略,在与英法构筑集体安全失败后,苏联采用了“祸水西指”的方法,与德国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种中立自保的措施进一步促使了大战的爆发。
六、局部反法西斯战争的失败最终导致二战的爆发
二战爆发前就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尽管进行了抵抗,但由于这些国家不是力量过弱、便是战略失误,又未能及时得到大国援助,基本上处于孤立少援的境地,被法西斯国家各个击破,未能形成国家反法西斯联盟去遏制法西斯发动世界大战的图谋。
㈡ 1956年,1978年有两件大事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历史性转折,是哪两件大事,为什么会成为历史性转折的大事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对旧社会进行了全新改造。1978年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
㈢ 1、秋收起义后,中国革命道路发生了怎样的历史性转折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转折
秋收起义后,中国革命道路有以前的城市中心论变为农村包围城市,坚持武装斗争,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也叫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原因:
1、中国地域差别大,地域广,当时的交通通讯都不发达,具备武装割据的条件。
2、中国当时的社会环境复杂,民众愚昧,外强干涉,军阀林立,中央政府缺乏权威和有效的管理手段。
3、民族资产阶级刚刚出生,力量薄弱,不足以领导和推动社会的变革。工农阶层当时是社会底层,具有改善改变自身命运的需求,而且人数众多,是社会最大的一股力量。特别是农民阶层,追求简单,生活困苦,人数众多。
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武装斗争中公开打出了自己的旗号,人民军队历史上第一面军旗(带有镰刀、斧头、五角星的工农革命军军旗)的诞生,在全国人民面前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决心 。
(3)为什么能发生第二次历史性转折扩展阅读:
秋收起义是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控制下的武汉国民政府公开宣布“分共”,背叛了革命。
中国共产党从此转入地下,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在群众基础较好的湘鄂粤赣四省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
虽然秋收起义结果是失败的,但它却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也开辟了第一个在农村的根据地,为后来各地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
㈣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有哪些
1、1935年的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这次会议初步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为什么能发生第二次历史性转折扩展阅读
中国共产党能够在长征途中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在于伟大的长征精神,既包括甘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也包括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自我革新精神,以及顾全大局、团结统一的集体主义精神。
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正确的思想路线,停用“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提出改革开放的新政策,才能使中国的前进道路出现又一次伟大转折。
㈤ 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什么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
斯大林格勒肯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转折点,一个心理上和政治上的转折点。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信心。相反地,德国的卫星国和中立国对希特勒领导的信心开始下降,墨索里尼尤为如此。斯大林格勒的灾难在外交上和政治上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虽然其影响到了后来才完全为人们认清。
这一失败对德国民众的心理影响更为深远。尽管戈培尔狂热地呼吁进行“总体战”,在斯大林格勒惨败以后,那种把元首视为万无一失的天才而产生的那种神秘感和往往不可思议的信心开始消退了。正是从这时起在参谋总部的一些年轻军官中开始形成一个共同战线,反对希特勒对战争所作的愚蠢而又不光彩的指挥。他们步步进逼,准备采取行动。自斯大林格勒失败、直到今天为止,德国人对任何形式的领导,对军人的准则,对荣誉、服从、人的尊严和自我牺牲都产生了怀疑,这显然是由于希特勒如此明显地滥用而激起了反感。但是,客观地说,这些想法在当时都不算是邪恶的,现在也不能算是邪恶的。
就这样,由于它持久的影响,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德国的一个军事失败,它已经成为一个政治性的事件。在一九四二年的夏季攻势中,希特勒错误地把宣传、政治和战略混为一体。他最后不得不为这一错误付出代价——而全体德国人民也不得不随着遭灾。
㈥ 党的两次历史性转折指什么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领导班子。
十一大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两年中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这个伟大转折,是全局性的、根本性的
㈦ 为什么会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
主要有三大原因:
1、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经济上,一战后德国利用英法的矛盾和美国的经济援助,再次超过英法;日本利用战后在亚太所获得的利益也迅速发展起来。
2)政治上,德国、日本保留了军国主义的传统,经济大危机中更是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英、法、美则继续发展了民主政治。
3)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并且加剧了它们之间的矛盾,发展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按新的实力重新分割世界。
2、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影响。
1)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掩盖了战胜国与战胜国、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矛盾重重。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惩罚性的规定使德国盛行复仇主义;战胜国意大利因英法没有履行大战前的承诺而不满;
2)华盛顿体系使日本在军事、中国问题方面受到压制。因此,德、意、日三国都迫切希望打破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3、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引发了各国严重的政治危机,各国为摆脱经济危机进行贸易战。德国与日本无法通过经济政策的调整来摆脱危机,只能建立法西斯专政进行对外扩张,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7)为什么能发生第二次历史性转折扩展阅读:
战后影响
1、成立联合国
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烈,根据雅尔塔会议协定,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中、英、美、苏、法为首的同盟国,在1945年10月24日发起成立了联合国,中、美、苏、英、法则成为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2、民族独立
由于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在二战中受重创,亚非地区的殖民地人民发起了殖民地解放运动。印度的独立了,越南,埃及也取得了对帝国主义战争的胜利,中东,非洲先后独立数十个国家,最终导致由西方地理大发现后在全球形成的殖民地体系彻底瓦解。
3、两极阵营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和鼓舞下,东欧和亚洲大陆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最终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两大阵营。
4、科技发展
航空技术、重炮坦克、雷达导弹、核武器等科技的发展。
㈧ 中国社会历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生的“三次伟大转折”是什么
1、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社会实现的第一次历史性转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广大人民,深受三重大山的压迫。新中国的成立则使得广大的人民群众成为新社会的主人。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社会实现的第一次历史性转变。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社会实现的第二次历史性转变
1956年底,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标志着我国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性转变,“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1956年以后,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社会实现的第二次历史性转变。
3、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社会实现的第三次历史性转变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社会实现的第三次历史性转变。
㈨ 党的历史上经历了哪两次转折 其历史意义是什么
第一次转折是1935年的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核心。
第二次转折是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的领导核心。
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的历史上有着重大历史意义,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遵义会议“是中国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确定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9)为什么能发生第二次历史性转折扩展阅读:
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历史作用和影响,以其独特的历史地位载入了史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意义会愈加凸显。
我们要传承和弘扬好这两次会议的伟大精神,善于从党的历史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不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的联系
第一次伟大革命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第二次伟大革命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继续和发展,是创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动力和智慧源泉。
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贯彻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两点论”,全面辩证地看问题,才能正确地把握毛泽东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所处的时代特征相结合。也就是说,要从世界发展潮流中看待中国,从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中把握发展大势。没有这一条,我们在实践上就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在理论上也不能实现与时俱进,从而就会落后于时代,被时代大潮和历史潮流所抛弃。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也属于文化范畴,要使这样一种理论形态为中国广大人民所接受,就必须使之与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相融合,使之在中国真正落地生根,成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辩证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能力,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性与世界性,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面向未来、价值融通的基本遵循,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前发展的内在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