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印章历史多久

印章历史多久

发布时间:2022-01-19 05:54:46

㈠ 介绍下印章的历史。

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的印独称“玺”,臣民只称“印”。汉代也有诸侯王、王太后称为“玺”的。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与“死”近音(也有说法是与“息”同音),遂改称为“宝”。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汉将军印称“章”。之后,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章”、“印信”、“记”、“朱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种称呼。先秦及秦汉的印章多用作封发对象、简牍之用,把印盖于封泥之上,以防私拆,并作信验。而官印又象征权力。后筒简牍易为纸帛,封泥之用渐废。印章用朱色钤盖,除日常应用外,又多用于书画题识,遂成为我国特有的艺术品之一。古代多用铜、银、金、玉、琉璃等为印材,后有牙、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后盛行石章。

㈡ 中国印章文化有上千年历史,印章起源于何时

史料记载:汉《春秋远计枢》云:“黄帝时,黄龙负图,中有玺者,文曰天玉符玺。”这传说说明,四千多年前的华夏族已使用印章钤盖龙图。1998年在安阳殷墟出土的饕餮纹铜玺,这是目前经考古发掘中最为古老的印章,那么,中国印章的历史应在商代以前。

㈢ 篆刻发展历史时间轴

篆刻发展历史时间轴
篆刻发展历史
先秦及秦、汉的玺印,是古代人们在交往时,作为权力和凭证的信物。此外,吉语印、肖形印、黄神越章等印,也反映了古代的社会生活习俗和人们的思想意识。

当时不分尊卑都称为玺。玺文分朱文(文字凸起,亦称阳文)和白文(文字凹入,亦称阴文)两种,古玺的形状、大小不一,有长方形、方形、圆形和其他异形。内容有官职、姓名、吉语和肖形图案等。古玺制作精工,或凿或铸;玺文精细,章法生动。朱文玺有的边栏宽阔,白文玺多有界格,还有一种朱白文相间的古玺也很别致,可见当时玺的制作已趋成熟。在河南安阳殷墟曾发现过3枚类似古玺的实物,有人据此推断古玺的起源当在商代,但尚须进一步探讨。到了秦代,皇帝的印称玺,一般人的则称印。秦印文字是秦书八体之一的摹印篆,与秦代使用的小篆相近。秦印印文庄重秀丽,在方形的官印上加"口"字格和"田"字格,在长方形印上(又称半通印)加"日"字格,这是秦印显着的特点。秦印除官印、私印之外,还有以成语入印的,已开后世闲文印的先河。
汉代是玺印发展空前灿烂辉煌的时期。汉代除帝王印仍称玺外,其余都称印。在官印中有的称章或印章,私印中有的称信印或印信。现代通常使用的印章一词,即来源于此。汉印无论从内容到形式比以前都更为丰富,尤以私印的种类最为繁多。汉印以缪篆体入印。这种字体与汉代隶书的兴起有关系,结体简化,笔画平整方直。汉印中还有以鸟虫书入印的,装饰性很强,是古代的一种美术字体。汉印分铸、凿两种。西汉的印章多为铸造,其中以西汉末年新莽时期的印章制作最为精美。东汉的印章以凿印最有特色,因为东汉末期社会动荡,战乱不已,官员将领经常调动或阵亡,造成封拜频繁,往往印章来不及铸造,就在预先准备好的印坯上临时急就刻凿而成,印文多不加修饰。汉代铸印庄重雄浑,凿印健拔奇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都给后世的篆刻以很大的影响和启发。
古代玺印的材料质地,多为金属和玉石等。这些印材虽有耗损极慢和垂诸久远的优点,但是由于硬度高,坚涩难刻,古代玺印制作须出自专门的工匠之手。据传元末画家王冕最早采用花乳石来刻印。早在古代的玺印中,曾发现有石质印章,在唐、宋私印中也有石刻的印章。花乳石易于镌刻,自王冕采用之后,就为文人和艺术家用刀刻印开辟了新的天地。明代文彭也有用灯光石(即冻石)刻印的记载。石质印材的广泛使用,为篆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物质条件。

㈣ 印章的历史

历史:
走过你征我伐、割据政权多如牛毛的南北朝,历史终于又一次挣脱窄狭的瓶颈,豁然开朗。但古代印章艺术并未随历史的前进而再度辉煌。以典淳平正的缪篆为基础的秦汉印风在劲吹印坛800年后,终于退出历史舞台,九叠文主宰了公印,公印也因之丧失了管领印艺风骚的地位,几百年在实用道路上机械盘曲,终为明清兴起的文人篆刻的光焰所掩盖。
隋唐印章
隋代继秦代之后,开启了中国古代印章制度与风格的又一新的历史阶段。这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简牍早已全面退出日常生活,纸张在政府公文等方面的普遍使用,公印不再局限于简牍上所能取得的狭小平面,边长从2.3厘米左右(秦汉一寸)猛然增大到5.4厘米左右(约合隋二寸)。由于印体加大,公印不像秦汉时代那样刊刻职官名而发给官吏本人佩带,而是转为发给以官吏为代表的官署,完成了由职官印向官署印的转变。公印不再佩带而变为匣装,置诸衙署。
唐代公印
首先,出现了“宝记”“朱记”等新的印章自名。
其次,唐初印章钮式从隋代接近汉魏的鼻钮向宋以后的橛钮又跨进了一步,鼻钮升高,钮穿渐向竖长方形发展。唐代后期印穿已消失,完全演化为橛钮,如西安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唐“千牛府印”。
第三,印背多刻楷书印文,如唐“武夷县之印”背款刻“武夷县之印”5字,不再像隋公印印背凿刻造印时间。
第四,出现了新的印章门类鉴藏印和斋馆印。
宋代公印
宋初百废待兴,官印一度袭用五代旧印。不久重铸公印时,印文多嵌“新”或“新铸”字样,以区别于五代公印,如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东关县新铸印”等。百官印一律用铜铸造,大小依官阶高低而有所区别。
宋早期公印印文与印边粗细相若,以后印边逐渐加宽,如989年铸“拱圣七都虞侯朱记”印边已比印文宽近1倍,达0.1厘米。到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铸“嘉兴府金山防海水军统领印”,印边已宽达0.3厘米。
宋公印印文不再如隋印那样用蟠条法制造,而是直接铸造,印文笔画间已不似隋唐印疏阔。方长形柄钮已不见穿孔。
与隋唐公印偶有背款不同,北宋早期公印多刻有年款,标明铸印年月,如“东关县新铸印”背凿“太平兴国五年九月铸”。中期以后,在刻凿年款的同时,还凿有兼管颁发铸造的机构“少府监”的名称。如“保捷弟一百三弟六指挥使朱记”。南宋公印转由文思院统管,背款中“少府监”遂为“文思院”取代。
靖康元年(1126年)靖康之难后,宋代官员仓皇南渡,印信多有遗失。南宋又重铸公印,不过在印文前“加‘行在’二字,或冠年号以别新旧”(《宋史·舆服志》)。

㈤ 中国的印章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

印章
印章的分类与材料鉴别

印章起源很早,是人们交往时的信誉保证。它可用各种材料制成(铜,木,石等)。

按材质分可分为:夀山石,巴林石,青田石,鸡血,朝鲜石等其中尤以寿山石为上品又以寿山石中的田黄为极品。

按刻工分:薄意,圆雕,巧色,透雕等又以巧色,薄意最难。

印章一出现便与中国绘画结下不解之缘,它为绘画增色。同时随着文人的加入也使印章的装饰日渐精美,刻制越来越精湛,艺术性越来越高成为艺术品。鉴赏一块印章优劣先看材质,好的材料看上去色纯有玉的质感,材质内无结晶,放在手中有一种凉中带温的感觉,表面有滑腻感。然后,检验适刀性(石料对刀的接受力,好石料刻上去力量适中柔韧性强)经过上述鉴定一般来说应鉴别出材质的优劣了。

印章是我国的书法和雕刻相结合的独有的工艺美术。因其所具有的书法艺术属性,与一般的工艺美术略有不同,故又叫作“篆刻艺术”。印章的名称几经演变,各个朝代的称呼各不相同,以下作简要介绍。

[玺]

“玺”是印章最早的名称。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不过这“玺”的写法或为[金尔]、或为[土尔],因材料为铜、土不同而名。秦统一六国后,制定一系列等级制度,在少府中设置了专门掌管印章制度的“符节令丞”。当时规定皇帝独称“玺”(从这时[金尔]都写作“玺”),其材料用玉,臣民只称“印”,且不能用玉。汉代基本沿袭秦制,但制度已略放宽,也有诸侯王、王太后称为“玺”的。

[印]

“印”最早见于秦官印中,不过都是一些地方官用印才称为“印”。《汉旧仪》中也规定:二百石至六百石的都称“印”,而一般姓名印都称为“私印”,新莽私印又有称为“印信”或“信印”的。“印”的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宝]

据《唐书.舆服志》记载,唐武则天因觉得“玺”“死”同音,在延载元年(公元694年)改称为“宝”。后来唐中宗即位,又沿用旧制称玺。唐玄宗时也称宝。唐至明清各代,“玺”“宝”并用。

[章]

汉魏将军印一般称“章”。这些印章往往是在行军中急于临时任命,而在仓促之间刻凿成的,称之为“急就章”。这类印是直接以刀在印面上刻凿而成,往往天趣横生,风格独特,对后世篆刻艺术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官印中“太守”、“御史”也有称“章”的。

[记]

“记”一般见于唐宋官印中,也有“朱记”名称的印。

[其他]

南宋发行的一种纸币交子,在它的背面都用“合同”印。宋代还出现一种“押”印,到了元代非常盛行。印章的名称还有:“关防”、“图章”、“图书”、“符”、“契”、“戳子”等。

印 章 种 类

--------------------------------------------------------------------------------

[战国古玺]

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这些古玺的许多文字,现在我们还下认识。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印文笔划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官玺的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徒”等名称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物图案。

[秦印]

秦印指的是战国末期到西汉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书体和秦汉量,秦石刻等文字极相近,所有较战国古文容易认识。秦印多为白文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为多,低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长方形,作“日”字格,称“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长方形,此外还有圆和椭圆的形式,内容除官名、姓名、吉语外还有“敬事”、“相想得志”、“和众”等格言成语入印。

[汉官印]

广义地说是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印的统称。印文与秦篆相比,更为整齐,结体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典重。西汉末手工业甚为发达,所以新莽时代,(?“新”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为精美生动,汉代的印章艺术登峰造极,?因而成为后世篆刻家学习的典范。

两汉官印以白文为多,皆为铸造。只有少数军中急用和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凿而不铸,这在后面还要介绍。

[汉私印]

汉私印即为汉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数量最多、形式最为丰富的一类。不仅形状各异,朱白皆备,更有朱白合为一印,或加四灵等图案作为装饰的,进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带钩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还加上吉语、籍贯、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辅助文字,钮制极为多样,充分显示了汉代工匠的巧思。两汉私印仍以白文为多,西汉以凿印为主,东汉则有铸有凿。

[将军印]

将军印也是汉官印中的一种。这些印章往往是在行军中急于临时任命,而在仓促之间以刀在印面上刻凿成的,所又称“急就章”。将军印风格独特,天趣横生,对后的艺术风格有很大影响。汉代的将军用印,普通都不称“印”而叫做“章”,这是军印的一大特点。

[汉玉印]

两汉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贵稀少的一类。“佩玉”在古代也是名公贵卿和士大夫的一种高雅风尚。一般玉印制作精良、章法严谨、笔势圆转,粗看笔划平方正直,却全无板滞之意。由于玉质坚硬,不易受刀,也就产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谓的“平刀直下”的“切刀法”。又由于玉质的不易腐蚀受损,使传世下印得以比较好地保留了它的本来面目。

[魏晋南北朝印]

魏晋的官私印形式和钮制都沿袭汉代,但铸造上不及汉印精美。传世的给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较多,用刀如刻如凿,书法风格表现为舒放自然,从而成为一个时期篆刻风格的代表。南北朝各国传世印章不多,官印尺寸稍大,文字凿款比较草率,官印未见铸印。

[朱白文印]

朱白文相间的印式在汉印中很见巧思,据说起自东汉。它的方式极为多样,朱白文字的位置安排及字数均可灵活变化不受局限。这里例举的数印就可见一斑。朱白的原则大致根据笔划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笔划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笔划较少,白文则相反,从而达到朱如白,白如朱的和谐效果,这类印大多工稳的私印,未见用于官印。

[子母印]

子母印又称“玺印”,起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六朝,是大小两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印章。人印腹空,可以合宜地套进一方或二方小印,形成母怀子的形状。也有套进一方两印(如右栏“郭意”印)成一组三方的。在一方印章的体积中,兼备了几方印的使用价值,古代印匠的工艺水平由此可见。

[六面印]

传世六面印实物较少。这种呈“凸”字形的印章,上面的印鼻有孔,可以穿带而佩,鼻端作一小印,连同其余五个印面故称六面印。传世六面印的一种典型风格为带边白文,每字为一行,密上疏下,印文竖笔多引长下垂,末端尖细,犹如悬针,所以有“悬针篆”的俗名。这种风格虽然尚有笔意舒展、疏密相映的好处,但很容易流于庸俗,远不及汉印的相茂,故历来篆刻家只偶一为之。

[缪篆印](附鸟虫书)

缪篆印及与它相近的鸟早虫书均是汉印的“美术字”,前者屈曲回绕,?后者则在基础上加上了鱼形鸟头等装饰。这种文字最早多见于古代的兵器上或乐器的钟上,有的还依文字的笔划嵌以金丝,很有独特的风格。鸟虫书印只见于私印,以白文为多。

[杂形玺]

战国以来的印章中,杂形玺也是甚为别致的一类。其式样没有定例,大小从数寸至数分不等,变化极为丰富,除了方圆长宽更有凹凸形印、方、圆、三角合印,二圆三圆联珠,以及三叶分展状等,朱白都有,不胜枚举。杂形玺因其独特的谐趣与官印的庄严、沉着的要求不同,故只用于私印。

[图案印]

图画入印自战国到汉魏都有,以汉代为最多。又称肖形印或象形印。形式多样,简练生动,除了人物、鸟兽、车骑、吉羊、鱼雁等图案外,常见以吉羊的四灵(?龙、虎、雀、(凤、龟)入印的,这类印又称为“四灵印”。

[成语印]

成语印自战国开始就有,使用的格言、成语达百余种。如“正行”、“敬事”、“日利”、“日入千万”、“出入大吉”等,成语字数不等,自一、二字始,多达二十字,其用途除了表示吉祥之外,也有为死者殉葬之用。

[花押印]

花押印又称“押字”,兴于宋,盛于元,故又称“元押”。元押多为长方,一般上刻楷书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从实用意义上说历代印章大都有防奸辨伪的作用,作为个人任意书写,变化出来的“押字”(有些已不是一种文字,只作为个人专用记号),自然就更难以摹仿而达到防伪的效果,因而这种押字一直沿用到明清时代。

[封泥]

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保留下来的珍贵实物。由于原印是阴文,钤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封泥的使用自战国直至汉魏,直到晋以后纸张、绢帛逐渐代替了竹木简书信的来往,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后世的篆刻家从这些珍贵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鉴,用以入印,从而扩大了篆刻艺术取法的范围。基本训练与创作

[钮制]

古代的玺印大多有钮、以使在钮上穿孔系绶,系在腰带上,这就是古代的“佩印”方式。自汉代开始,以龟、驼、马等印钮来分别帝王百官。例如高级官史使用龟钮、驼钮、蛇钮则是汉魏晋时授与兄弟民族等官印常见的钮制。历代钮制形式为丰富,其中以坛钮、鼻钮、复斗钮为最常见,现将部分钮制列举于右,以见一斑。

[隋唐以来的官印]

官印到了隋唐时代,印面开始加大。随着纸的普遍应用,朱文逐渐替了白文。许多官印印背上开始有年号凿款。在文字上隋印多用小篆,并开始运用屈曲的“九叠文”入印(古代的“九”为数的终极,故有此名,并不一定要九叠,?可以随笔划的繁简而变化)以便填满印面。唐宋时代开始以隶楷入印,清代官印满文,?汉文两体兼用,同刻于一印之中。无明清代各代农民政权留下的官印,也是值得我们珍视的革命文物。

[宋元圆朱文印]

魏晋以来,纸帛逐渐代替竹木简札,到了隋唐,印章的使用已直接用印色钤盖于纸帛,到文人画全盛时期的元代,由文人篆写,印工携刻的印章已诗文书画合为一体,起到了鲜艳的点级作用,为书画所喜爱。在这个阶段,首先是宋未无初的书画家赵孟fu 对篆刻艺术人力提倡,由于书法上受李阳冰篆书的影响,印文笔势流畅,圆转流丽,产生了一种风格独特的印章一“圆朱文”的印,为后世的篆刻家所取法。

[兄弟民族文字的印章]

宋以来的兄弟民族在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下,曾依据汉字书法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并把他们的文字仿效汉字篆体用于官印,传也较少,所见的印文有金国(女真)书和元代八思巴文及西夏文篆书,其中有许多文字还不认识。

[今体字印章]

在汉字书法中,篆书由于具备很强的装饰性成为印章艺术的主体至今不衰。但秦汉以后,随着书体的演变篆书已不是印章使用的唯一的书体。除了唐宋的隶楷印章和元代的押字,在魏晋时代就出现了隶楷入印的先例。清以来的篆刻家亦好尝试以今体(隶、楷、行草)入印,其中不乏佳作。由此使我们认识到,印章艺术的体现并不限于某一书体的使用,关键在于章法、书法、刀法的高度运用能力。

[收集印 斋馆印 闲章]

印章发展到了唐宋两代,作为欣赏艺术的一支日益发展。用以收藏、鉴赏、校订的专用印记开始出现。钤之于书画藏品,种类繁多。“斋馆印”是以文人书房、住室的雅称刻制的印章,如“楼、阁、馆、巢、院、斋、轩、堂”不胜枚举,其实许多有名无实的(文征明就说过,他的书屋大都是建筑在印章上的)只不过是知识分子思想性灵的表现方式罢了。闲章源出古代吉语印,这些以诗文、成语、名言、俗谚入印的作品,进一步使篆刻由以往单纯的镌刻官职,名号的实用艺术,发展成为独立的具有文学含义的欣赏艺术、与诗文书画交相辉映。

印 章 材 质

--------------------------------------------------------------------------------

印材(即印坯)是篆刻艺术最基本的凭借材料。宋元以前制印大多用质地较为坚硬的金、银、铜、玉或水品、犀角、象牙、竹、木等为材料。及至元代,王冕始试以花乳石作印。由于花乳石质地细腻温润,且容易受刀,一时间成为擅长书画的文人治印的普遍用料。到了明代,石质印材越来越被印人广泛采用。石章质地松脆柔糯,易于人刀,加上刀法不同会产生出比其他印材更为丰富的艺术效果,所以深受历代篆刻家的青睐。此后印坛即以石章作为刻印的主要材料,并一直延续至今。

在历代治印所选用的石材中,最常见的是青田石、寿山石和昌化石三大类,另外还有被引入印坛不久的内蒙石和东北石。各类石章由于产地不同,其质地、性能和色泽也各不相同,各有特点。一方名贵的石章,不但有其本身的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所以名贵印石的收藏也代不乏人。

青田石产于浙江省青田县,并因此得名。青田石质细腻温润,极易受刀,且刀趣表现力丰富,为篆刻家最爱使用的印材之一。青田石有青、黄、淡红及青灰等色彩,其中以灯光冻、白果冻、松花冻较名贵,上品封门青最为着名。

--------------------------------------------------------------------------------

寿山石产于福建寿山。由于出产坑口不同,各种寿山石的质地也不尽相同,有的在品性上甚至还有很大的差别。寿山石有田坑、水坑和山坑之分。就品质而论,田坑第一,水坑次之,山坑又次之。寿山石品类繁多,常见的有白芙蓉冻、脑脂胭脂冻等。向有“石中之王”雅号的田黄石是寿山石中的佼佼者,其表层透明色黄,肌里透澈规则。其中“黄金黄”、“桔皮黄”最为稀贵,“枇杷黄"、“桂花黄',与“熟粟黄',也为珍品。对于田黄石历来就有“黄金易得,田黄难求”之说。普通的寿山石,不如青田石细糯,运刀有一种粗涩感。

昌化石产于浙江昌化县。其石也有水坑与旱坑之分,水坑石质理匀恬粉洁,旱坑石则粗涩坚顽,且常与砂钉同生。但无论水坑、旱坑,总的受刀感觉皆紧滞阻涩。昌化石有红、黄、灰等色,且往往交织在一起。其中有一种犹如煮熟藕粉状的“藕粉冻"(昌化冻)较为上乘,一种在石中凝有像鸡血色状的称为“鸡血石"。“鸡血石”中以其石底质地越佳,血色越多,越鲜,越活,越为珍贵。一方石上如有黑白红三种色块组成,又被称为“刘关张”(即刘备、关羽和张飞之喻)。如一方石上布满鸡血,则有“大红袍”的美称,最为罕见珍贵。

内蒙石亦称蒙古石或巴林石,是近年来新行于市肆的石种,因产于内蒙而得名。此石最初被作为工艺美术品石雕石刻件的原材料,后被引进试用并由专家鉴定而作为印材。蒙古石晶莹洁亮,绚丽多彩。石中佳品为一般质性的青田、寿山所不及,因而很受印人刻家的青睐。

石质印材历来具有两种价值。从实用方面说,它可以用来镌刻印章,但同时,它本身又是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收藏品。因此自古以来就有“一印在手、金石同寿"之说,更从人生吉祥物的角度,指出了它的存在意义。

--------------------------------------------------------------------------------

对于篆刻艺术来说,如何选择印材是一门学问。而选材5经验,只能得之于经常接触实物、不断进行比较的实践积号。在着手选择印材时,一般首先要弄清印石的产地。优良。印材必然来自可靠的产地,换言之,如果不是出产于上述的日大产地,也就谈不上印石的品级了。

在确定了印石的产地之后,观察印石本身的透明度和匀洁度很重要。通常情况之下,一方印石的透明度越高,其匀洁度相对亦高;石质越是洁净,它的纹理必然越是细腻,容易受刃进刀。另外印石无论产自何地,皆以老坑出品为佳。所谓老坑,是指年代既久、素以出产量大且质精而着称的石材坑口。要识别印石出产于新坑还是老坑,根据多数人的经验,一是凭肉眼辨别,二是靠手掂试重量。

老坑由于历代久远,形成时间长,故而所出石材从表面上看色泽温润沉浑,火气褪尽而显自然状态,这种情形犹如一件上了年份的古董,使人一望而知其年资已深。新坑石材因其形成时间较短,往往给人一种质感单薄的直觉,有的虽然色彩夺目,但细观之则感燥气厌人,华而不美。老坑的石质缜密紧重;新坑则多松粗软嫩,稍加磕碰,极易坏损。因此,印材在透明匀洁的前提之下,以份量较重的为好。有些手感明显的“轻量级”石料,即使鲜艳洁透、秀色可餐,亦不足贵,甚至根本无法携刻。另外,在具体挑选印材时,还应留心石中有无暗钉或裂纹。所谓暗钉,是指夹生在印石中大小如钉眼的硬粒,其粒虽小,却坚硬无比,令人无法下刀。石中有裂纹的情形更多,近年来石矿开采多用炸药,打磨成形后即漫浸于油蜡,由此形成的暗纹令人难以察觉,故更应注意。辨认的方法是购得后先拭去油渍,或刮去蜡衣,并在亮光下反复映照和用力挤压,这样就能及时区别良秀,以免上当。

印章流源

印章篆刻是我国特有的一门艺术。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中,发现棺椁两厢整齐地堆放着一排排竹笥,每个竹笥都用绳索包装捆扎,在捆扎接结的地方都用青泥团包裹着,青泥团上有很清晰的凸起印文——车大侯家丞,这便是古代使用印章的遗迹。

中国使用印章的历史,从考古所得的遗存看,可上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约公元前16世纪至前11世纪),河南安阳商代墓葬遗址中曾出土过印章,印面是四角内收的方形,称为亚字形,印文是小鸟的图像。这种印章在春秋战国时也很普遍,称为肖形印。中国的文字经历了甲骨、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几个书体演进阶段,印章肇始于篆书盛行的时代,篆书字体的构成适宜镌刻,以至于形成以篆书为主的制印传统,再加上印章制作的工艺特点,因而印章艺术又称为篆刻艺术。

有人认为印章只是实用的符号,或不过附属于书画作品的点缀,“雕虫小技,壮夫不为”。对于这种说法,笔者不能苟同。印章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生存发展与时代息息相关。在先秦时代,礼乐信义的伦理观念在社会生活中占支配地位,印章曾作为信物和人格风采的标志。中国的旧制是帝王用者曰玺曰宝,官吏曰印、秩卑者曰钤记,其制度严明,秩序井然。帝王用玺的制度为封建时代历代王朝沿袭。皇帝的玉玺成为皇权交替、册封的凭据和镇国之宝,玉玺作为国之重器被礼敬珍藏。

在字画上钤章,能使得一幅以墨色或青绿为主的作品,由于朱色印泥的衬托而格外生动,有画龙点睛之妙。我国唐代初期就建立了宫廷收藏艺术品机构,凡经皇帝看过的收藏品,都加盖“贞观”年号印章,作为内府收藏的记号。此后相继沿制,使收藏鉴赏印逐渐形成专门的印种,在追求与书画艺术协调一致中,转为匠心经营的艺术创作,收藏印的出现,对促进篆刻艺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后,宣布以国师巴思巴制定的文字为元帝国的国书。仿效唐宋制度,为各级政权官员颁行印章时,均以巴思巴文制作印文。受这种印风的影响,当时的蒙古族贵族私人印章,也以巴思巴文的签名字样入印,作为凭信用的专门符号。花押印皆朱文,印形以长方形居多,也有葫芦形或琵琶形的。流行的印文款式是上面一个汉字楷书体姓氏字样,下加一个签名押文。因盛行于元代,又称为元押。

元代的文职官员及广大汉族民众仍沿用以篆书入印的印章。元代是文人画形成的时代,文人画追求诗、书、画、印结合。流行在绘画作品上加诗文题跋及钤盖作者姓名、字号、别号及诗词格言印章。赵孟兆页的篆书,吸收唐代李冰玉筋篆的特点,用笔圆润、线条匀净、风格透逸。他自创印文,疏朗空灵,典雅秀丽。这种印文形式被称为圆朱文,深受后世印坛推崇。

明清以降,文人雅士篆刻之风大行,流行于市面的闲章常有奇趣,或摘取诗句或引用典故,或直抒胸臆。艺术印章是明清篆刻艺术繁荣的标志,明清两代书法、绘画艺术的发展,也带动篆刻艺术同步发展。石质印材的发现为大批具有较高艺术修养的文人、书法家、画家参与篆刻创作提供了契机,也因此推动了篆刻艺术风格多样化的形成。文字训诂学和考古学的发展,又为篆刻家提供了借鉴古代篆刻艺术传统的有利条件。在经济发达地区,篆刻家相对集中,他们师生相继,师友交流,逐渐形成集于某一地区的篆刻艺术流派。如文彭、何震曾一起倡导以六书为篆刻准则,共同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志趣,使他们结成了篆刻史上第一个艺术流派,史称“文何”。另有徽派程邃、浙派“西泠八家”以及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黄士陵和之后的齐白石,他们对篆刻艺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㈥ 篆刻距今有多少年历史

比喻精心书写或过分修饰文字及雕刻印章。

因印章多用篆文刻成,故称篆刻。篆刻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传统艺术,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历经了十余个朝代。又称玺印、印或印章等。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

㈦ 印章的起源

印章源于实用记号,是人类文明发展初期,为了适应社会物质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随着物质生产的不断丰富,人类便产生了归属观念,由此发明了用记号来标志物质产品的归属权,即用一种类似于图形的硬器物在自己制造的产品上按压固定形状的记号。

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印章至少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战国时期,主张合纵的名相苏秦佩戴过六国相印。近几年来,出土的文物又把印章的历史向前推进了数百年。也就是说,印章在周朝时就有了。

(7)印章历史多久扩展阅读

印章按所篆刻的内容来分,主要分为名章和闲章,名章之外,统称为闲章。送礼的印章,印面的内容一般刻姓名居多,但也视需求而定。如对方爱好藏书,可送藏书章;如对方热爱书画创作,则除了送落款姓名章外,还可以送引首章。

在特殊的节日,或需特别的纪念,如出生、百日、成年、结婚、金婚等,均可以用一枚闲章表达恭贺之意。日本、韩国、东南亚地区的收藏家认为汉文篆刻名贵印章既是贤达的表现,又是贵重礼品,根据对象、目的的不同,送礼有不同的讲究。

印章的美学价值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印章的艺术美和印章的材质美。印艺之美则可分化成四个部分:印文、印款、印谱以及印饰。

鉴赏印章文字,先要把握艺术表现手法的特征,如书法、章法、刀法,再要体会印文内容中蕴含的情趣、意味,综合起来细细品鉴、慢慢欣赏。

㈧ 中国印章艺术始于哪一年

中国印章起源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一般研究者认为大致在春秋战国之交。这种说法过于保守,从目前存世的大量战国时期古印章来看,其制作、使用已经相当成熟。若以1998年安阳殷墟出土的一方饕餮纹铜玺为现今所能证实的经考古发掘的年代最为久远的印章的话,那么,中国印章的历史应在商以前。
与印章自身的发展相比,印章与书画的联姻则相对要晚得多,而这也影响到今日书画家用印的实践。纸张发明之前,人们以竹、木简为书写材料。印章施用的载体为封泥——盖有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封泥的使用自战国直至汉魏时期。约在公元3世纪到4世纪,随着造纸技术的改善和推广,纸张、绢帛逐渐代替了竹木简,封泥的使用习惯也就不再流行。印章的施用,也逐渐由钤于封泥转换为蘸朱红印泥钤于纸上。纸张的普遍应用,不仅改变了印章的使用方式,也为印章与书画艺术的结合创造了条件。
就目前所知,唐代书画家尚未见有把自己的印章用在作品上以取信的做法。据《十国春秋》记载,前蜀茂州刺史许承杰“每修书题印,微有浸渍,辄命改换,书佐苦之”,这里“题印”即盖印、钤印,与“题款”意义一样。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前蜀时期已有人在书信来往中开始钤印了。正是私印介入信函和公文,才使书画款印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融合发展——宋元
有宋一代重文轻武,在经济、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堪称整个封建时代的最高峰。由于宋徽宗、宋高宗等皇帝兼书画家的提倡,鉴藏印在文人士大夫中风靡一时,书画款印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北宋时期使用书画款印,目前可见最早的实物是欧阳修的《致端明侍读书》,这件尺牍上钤押“六一居士”印。欧阳修平时所用的“修”字印和“醉翁子孙其永保之”都是兼具收藏意义的印。《尚恩帖》中也有欧阳修的“六一居士”印。宋徽宗设立画院,其本人也是诗书画的践行者,在自己的画作和古书画的签名题记上都可见到其“御书”长方形印和葫芦形印等款印。南宋吴琚的自书二帖中有白文“云壑道人”印,《四清图》卷上有杨无咎的朱文“草玄之裔”、“逃禅”,白文“杨无咎印”等。通过书画家们的艺术实践和推动,在北宋后期,印章已经成为书画作品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书画作品上署款钤印的格式,也已被当时文人们广泛接受。但真正在书画作品上大量使用款印,并且所用印章名目繁多的,当以米芾为先驱。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在政治上实行野蛮落后的等级制度,使得许多文人绝心仕途,转而寻找新的心理寄托。而社会上“政统易于上,而道统则仍存于下”,于道如此,于艺亦然。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有助于艺术传统的一脉相承,诗书画印的融合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中最为着名的人物首推赵孟頫、王冕。
赵孟頫在诗书画印多方面颇具才华,所使用的印章从篆写文字到章法布局皆出于自己的创作。其开创的圆朱文印章,以小篆入印,将优美清逸、线条婉转而富于弹性的“玉箸篆”用于篆刻之中,因而印面神韵俱全,具有一种流动鲜活的文人印气息,与其书画作品相得益彰。赵孟頫对书画用印的推广应用,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与米芾一样,关于赵孟頫能否自己刻印之事,现在还没有确切的材料能够证实。
中国使用石质印章的历史久远,早在印章的创制时期就有,从已考古发掘的资料来看,历代都有。仅长沙一地,新中国成立后至70年代就发掘出土西汉时期滑石印44枚,还有少量的战国时期的石质官私印。但是这些滑石印的用途都是陪葬所用。现藏故宫博物院的汉新莽时期的石质两面印“洽平马丞印”和“巩县徒丞印”是作为铸印母范用的,这是石印的另一用途。但宋元之后文人参与刻治石质印章的性质就不同了。今天,我们可以从宋元有关文献和文人篆刻家的史料中得到证实,宋代文人亲自篆刻石质印章已是很普遍的事了。然而,以石入印、自篆自刻,有确切记载并可见到印痕施之于画面流传至今的,元代的画家王冕是第一个。自宋元开始,石章在文人中成为普遍乐于采用的篆刻材料,使文人们不再处在篆刻的门槛之外,而是登堂入室,使文人篆刻集书篆、设计、奏刀镌刻为一体。从此以后,印章艺术成为文人气质、思想和审美趣味的直接体现,并真正成为诗、书、画不可或缺的有机成分。
闲章风气——明清
篆刻艺术在明代中叶有了新的突破,文彭、何震作为明清流派篆刻辉煌业绩的开拓者,在印坛上一反浅陋怪诞的九叠文,力追秦汉,开辟了明清篆刻艺术的昌盛局面。自此之后,掀起了一股篆刻艺术的热潮。篆刻作为文人艺事的一种,已为人们所接受,求名家篆刻也蔚然成风。同时绘画发展到明清,抒情写意的文人画占据了主流地位,出现了一大批兼工书画、篆刻、诗文的艺术家,使得书画与印章结合得更加紧密。书画家能随心所欲地刻治印章,使之成为与诗文、书画并列的文人墨客的消遣之道。
闲章的广泛使用,也成为一时风气。徐康《前尘梦影录》记载了这样一条逸事:“衡山有‘惟庚寅吾以降’印,以生年值寅。文二水(嘉)印曰‘肇赐余以嘉名’,文三桥郡博(彭)印曰‘窃比于我老彭’,均按切名字运用成语。”文氏父子的成语入印,既告诉人们自己的生年,又显示出自身修养的博雅与灵敏,还可以表现出他们篆刻技巧的精湛,一箭数雕,可谓妙极。
技艺高峰——吴昌硕
作为篆刻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清末篆刻走上了一条“印从书出”、“印从刀出”、“印外求印”的复合型创作道路。吴昌硕篆刻融浙皖两派之大成,错综秦汉而又归于秦汉,气息雄厚,超越前哲,印史上被称为“后浙派”。
吴昌硕的篆刻得力于他在书法上的精湛造诣。其书法五体兼擅,苍劲郁勃,雄厚朴拙,尤以篆书成就最高。吴昌硕的篆书以石鼓文为根柢,融进三代钟鼎陶器、刻砖等文字的体势,并打破陈规,融入己意,将结体改作长形而带斜势,以增长气势和增加变化,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他又把石鼓篆籀和草书的笔法,融入于画法之中,恣肆烂漫、神雄气畅,具有浓重的金石气息。几十年的苦心经营,使得吴昌硕在篆刻、书法、诗文、绘画4个方面同时达到游刃自如、出神入化的境界。
近现代书画名家用印的实践
近现代书画名家无不注重书画印的融合。许多书画家本人即是治印高手。陈师曾、齐白石、来楚生、余任天等,都是集书画印三位于一体的大师。而有的书画家虽然不是以印人的身份着称于世,所治之印的数量也不多,但其对于作品中印章的运用却有着独到的见解,如黄宾虹、潘天寿、张大千等,其中张大千对于用印的讲究程度几乎到了苛刻的程度,且能根据各个时期的书画风格不同配以与之相匹配的印章。如其早期画学石涛、八大,其款字多用带有隶书味较浓的清道人体,用印则多为己刻的苍润遒劲一路的风格。而上世纪30年代后画风多构图清雅,款字也改用兼有章草、瘗鹤铭意趣的行书,用印则选择了方介堪、陈巨来等所治的浑穆流利、古茂圆转的工稳一路印章。对于用印,他还有一番理论:“印章也是方形的最好,圆印还可,若腰圆天然型等,都不可用。工笔宜用周秦古玺,元朱满白。写意可用两汉官私印的体制,以及皖浙两派,其中吴让之的最为合适,若明朝的文何都不是正宗。”观其用印,此言的确不虚。潘天寿所用印章多出自来楚生、余任天、沙孟海等之手,属苍莽浑雄一路印风,与其书画相得益彰。自刻印虽少,与专事治印的高手相比也不逊色。傅抱石亦擅治印,画风雄奇深邃,款字瘦硬劲挺,印风简淡空灵,整体归结于清、逸二字。陆俨少用印多出自韩天衡、石开之手,且每人皆刻成批的印章,二人皆印坛高手,风格独具,空间布局与线条质感同陆画极其吻合。刘一闻刻魏启后用印,朱培尔刻李世南用印,吴子健刻谢稚柳用印,均可称书画印和谐统一之楷模。

㈨ 请问这枚印章上刻的什么字,看得出历史多久吗

100多年,寿山石。

㈩ 最早的印章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中国最早普遍使用印章的时代大约在东周战国时代(西元前403--221年),这是有许多战国古墓出土的玺印为证。不过根据古籍文献的记录,印章的使用则可推前至东周春秋时代(西元前771--403年)。而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两方商朝古玺,学者根据印貌及印文的考证,推定应属于殷商晚期(西元前1050年以前)的印章实物,但此二印缺乏实际的考古记录,遂也有学者对此二印抱有存疑的态度。

阅读全文

与印章历史多久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0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06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5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45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86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0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03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2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58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87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7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0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39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51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5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88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