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姓氏由来:卫:氏由来已久
由来起源
源出一
卫(Wèi 衞)出自姬姓,来源于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之后,以周国封地国名为氏。上古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被封于卫(今河南省淇县),接管旧殷都朝歌七族的遗民,建立了卫国。到春秋战国时,卫国被秦国兼并。卫国公族子孙就以故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卫。
卫国灭亡之后,其公族子孙以及国民中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卫氏,世代相传至今。卫氏族人大多尊奉卫康叔(姬封)为得姓始祖。
源出二
源于鲜卑族,出自十六国时期鲜卑昌黎卫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后燕录》记载:晋朝时期,居于昌黎地区(今河南昌黎)鲜卑民族中有昌黎卫氏、渴烛浑氏部落,为鲜卑族的两支氏族部落,北魏王朝建立后,皆隶属于鲜卑拓拔部。
源出三
汉成帝鸿嘉年赐侍者李平姓卫氏。
源出四
源于周室姬姓,出自汉朝时期朝鲜半岛卫满朝鲜,属于以国名为氏。卫满朝鲜灭亡之后,有其王族后裔子孙内迁中原,以故国名称为姓氏,称卫氏,主要分布在河南与山西交界处的焦作地区,逐渐生息繁衍,世代相传至今。
源出五
源于女真族,出自明朝时期建州女真首领、建州卫官阿哈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火儿阿豆漫古论·阿哈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早在明朝中叶就汉化称卫氏,为满族汉姓卫氏之先。
源出六
源于满族,出自明、清时期巴佳尔氏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巴佳尔氏,亦称巴佳拉氏,满语为Bajara mongu或Pajala mongu,汉义“皇帝卫士”,出自金国时期宫廷侍卫军,成员大多为完颜氏族人。“巴佳尔”,实际上原是一种官职称谓,相当于明、清时期的“大内侍卫”,在元朝时期演变为一批由原金廷侍卫组成的部落名称,后成为该部落的族人姓氏。这是非常古老的老满洲部族之一,人数甚少,有四个小分支。清朝中叶以后,巴佳尔氏大多冠汉姓为卫氏、富氏、巴氏等。
源出七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旺舒特部,属于以居邑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旺舒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奉命迁驻中卫(今辽宁沈阳)。明朝中叶以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angsut Hala,在明朝时期即已冠汉姓为卫氏。
⑵.蒙古族土默特氏,以部为氏,世居中卫(今辽宁沈阳)。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umot Hala。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卫氏。
⑶.蒙古族旺古尔沁氏,世居中卫(今辽宁沈阳)。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anggurcin Hala。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王氏,其中亦有部分族人以世居地名称为卫氏者。
② 明朝八卫是哪些
中都留守司:洪武二年(1369)置中都留守司,治中都(凤阳府)。
凤阳卫:倚郭。洪武二年(1369)置凤阳卫于中都。
凤阳中卫:洪武十一年(1378)置凤阳中卫于中都西城西。
凤阳右卫:洪武十一年(1378)置凤阳右卫于中都西城西。
留守左卫:洪武十二年(1379)置留守左卫于中都西城西。
留守中卫:洪武十二年(1379)置留守中卫于中都西城西。
皇陵卫:洪武二年(1369)置皇陵卫于中都西南皇陵城。
怀远卫:洪武四年(1371)置怀远卫于中都。
长淮卫:洪武四年(1371)置长淮卫于中都西北长淮关。
洪塘湖千户所:洪武十一年(1378)置洪塘湖屯田守御千户所于临淮县东北洪塘湖。一卫5600人
③ 宁夏中卫在历史上是什么位置
中卫市 秦代属北地郡,西汉为安定郡,北魏属灵州鸣沙郡,北周置会州,隋置鸣沙县和丰安县,元设应理州,明永乐年间(1403年)置宁夏中卫,清雍正年间(1724年)改称中卫县(含今中卫、中宁和青铜峡部分地区),属宁夏府,海原县属平凉府。1933年中卫县分成中卫、中宁两县。1954年宁夏并入甘肃省,中卫属银川专区。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中卫、中宁先后划归银南、吴忠市管辖。海原县先后划归固原地区、固原市管辖。 2004年地级中卫市成立,中宁、海原两县划归中卫市管辖。中卫城区(原中卫县) 考古发现的长流水旧石器文化遗址、一碗泉新石器文化遗址、大麦地新石器等文化遗迹表明,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已有3万多年的历史。春秋时为羌族和戎族杂居地。秦时属北地郡;西汉属目旬卷县;隋唐置丰安县、丰安军;五代后唐置雄州,后晋改昌化军、昌化镇;西夏置力吉力寨;元升应理州;明永乐元年置宁夏中卫,中卫之名始此。清雍正二年裁卫置县,改称中卫县,属宁夏府。1911年中卫属甘肃朔方道。1933年分中卫、中宁两县。1954年,宁夏省裁撤并入甘肃省,中卫属银川专区。1958年宁夏区成立,中卫隶属之,1972年银南行署辖制,1998年银南地区撤地设市,中卫隶属吴忠市辖制。2004年2月,中卫撤县设立地级中卫市,原中卫县辖区改称中卫市城区,直属中卫市管辖。 中宁县 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设目旬卷县。西魏时设鸣沙县。北宋属西夏辖。元改鸣沙县为鸣沙州,属宁夏府路。明、清时属中卫县。民国23年(1934年)1月成立中宁县,以宁安堡为县治。1949年9月18日,中宁县人民政府成立。1954年宁夏并入甘肃省,中宁隶属甘肃省银川专区。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归属自治区管辖。1972年后属银南地区。1998年银南撤地设市,属吴忠市管辖。2004年2月成立中卫市后,归属中卫市管辖。海原县 早在新石器时期,境内就有先民居住生息,“菜园文化遗存”闻名区内外。春秋战国时期为戎人游牧区,秦汉时期属北地郡及安定郡,魏晋时期亦为少数民族居住,其时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畜牧为天下饶。隋唐时期置他楼县与萧关县,为最早的地方建置。宋夏金对峙时期,西夏置南牟会及行宫(亦叫离宫)。宋元符二年(1099)建西安州,为西北边陲军事要地。元属开城路,元豫王建国于海原西安州。明分赐藩王为牧地。成化年间设西安、镇戎、平虏守御千户所。清隶平凉府盐茶同知辖。干隆十四年(1749)同知移驻海喇都,建厅署修厅志。同治十三年(1874)裁厅设海城县。民国三年(1914)改称海原县,属甘肃省平凉专区。1936年10月20日,中国工农红军西征部队在境内建立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1949年8月11日,海原解放,属甘肃定西地区,1950年6月属甘肃平凉专区辖,1953年12月改属甘肃省西海固回族自治区辖,1955年12月归甘肃省固原回族自治州辖,1958年10月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地区,2002年至2004年2月属固原市辖,2004年2月10日,海原县整建制划入新成立的中卫市管辖。
④ 卫国的历史
卫国周朝诸侯国国君之姓姬姓卫氏,后为姬姓子南氏爵位侯爵卫嗣君时自贬为君国都1.朝歌(河南淇县治)2. 曹(河南滑县旧治)3. 楚丘(河南滑县东)4. 帝丘(河南濮阳县)5. 野王始封此国者周成王创始年前1112周成王4年始祖卫康叔封灭亡年前209年亡国之君卫君角灭亡原因秦二世废卫君角为庶人(普通百姓)史书记载史记卷37;春秋左氏传隐公元年 周文王正妃太姒,生子十人: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冄季载。
周公旦摄政时期,管叔、蔡叔作乱,而周公勘定内乱,命齐、鲁、燕诸侯平定夷狄之人,将原本管蔡监管的殷商之民迁到卫,立康叔封为伯,治理卫国。周公旦对这个弟弟十分的照顾与爱护,亲自写了康诰、酒诰、梓材等治国的条陈文章,交给康叔封,让他据此治理卫国之人。康诰称“命尔侯于东土”,又云“孟侯,朕其弟,小子封”,可知康叔封是卫侯。周成王执政后,以康叔封为司寇。
康叔封薨,子牟立,是为康伯。可见,康,并非康叔封的谥号,不然,父子同谥,不合常理。而《世本》则说康伯名髡。宋衷说“即王孙牟也,事周康王为大夫”。自康叔封开始,卫国就是侯,但是康叔封几代人都为方伯,监察诸侯,因此自康伯起,六代卫侯都称伯,是为方伯之伯,而非侯伯之伯,没有降爵,可见史记所载卫顷侯“厚赂周夷王,夷王命卫为侯”不准确。实际上,并不存在卫顷侯贿赂得侯的可能。至于卫顷侯不继续称伯,是因为他失德,只好降称本来的爵位,卫侯。 史载吴延陵季子美康叔、武公之德,可见康叔封、卫武公二者都是治国之君,广受赞誉。至于史记说卫武公杀兄而自立为君,不足信。杀兄之人,如何能称作有德之君。
犬戎杀周幽王,卫侯和将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于是,周平王命卫为公。卫侯和即是卫武公。
武公在位五十五年,时常自省,博采众谏,能与臣民共勉,颇有贤君之风。传说他九十五岁作诗以警惕自己“人亦有言,靡哲不愚,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温温恭人,维德之基”。
《国语·楚语》有相关记载:“昔卫武公年九十有五矣,犹箴儆于国曰: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于是作《懿戒》,更和《宾之初筵》,以诫嗜酒之风。 卫武公死后,卫国臣民感其德治,作诗《淇澳》歌颂:“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卫国似乎不是弱国,在春秋战国的争霸中,卫国一直都没有入列一等强国之中,这是为什么呢?考究其缘起,似乎可以从州吁之乱说起。
庄公娶齐国女庄姜,无子。于是庄公娶陈国女为夫人,陈女早死,其妹戴妫也受庄公宠幸,生子完。戴妫死,庄公让庄姜养育公子完,并立完为太子。庄公还有个宠妾,生子州吁。州吁好兵,而庄公让他将兵。上卿石碏劝谏,说庶子将兵,必然为乱。庄公不听,而州吁之乱因此埋下隐患。庄公薨,太子完即位,是为桓公。即位二年,桓公以州吁骄奢而赶走他。州吁与郑国的共叔段结交,收拢卫国流亡的人,发兵攻打,弑杀了桓公。州吁自立为卫国国君,并打算出兵帮助共叔段攻打郑国,同时还请宋、陈、蔡等国一同出兵。州吁弑君而自立,卫人不拥戴他,而上卿石碏与陈侯共谋,使大夫右宰丑进食,因杀州吁于濮。于是,迎立桓公弟晋,是为卫宣公。 献公十三年,献公让师曹教宫妾鼓琴,结果师曹很尽责,甚至把学不好乐器的妾鞭笞了。可惜他不是孙武,而卫献公也不是吴王,人家孙武杀了吴王最喜欢的妾而成为吴国大将,他却被卫献公鞭笞了三百下。
献公十八年,献公说晚上要跟卿大夫孙文子林父、甯惠子殖两人吃饭,二者穿戴朝服,随时候命。结果天快黑,而献公像完全忘记了这回事,竟然去射鸿。孙、 甯二人跟着,而献公不换下皮冠、射服,就直接跟他们说话,这简直就是侮辱了两位重臣。而师曹痛恨自己被鞭笞,就唱献公私下里的话“彼何人斯?居河之麋。无拳无勇,职为乱阶”。孙林父问蘧伯玉有没有这么一回事,蘧伯玉说不知道。于是,孙、甯发兵攻打献公,将其赶走,立其定公弟秋为国君,是为殇公。殇公时期,甯喜与孙林父争宠夺权,殇公让甯喜攻孙林父。孙林父逃到晋国,寻找卫献公,而卫献公在齐国。齐景公率卫献公到晋国,而晋平公诱卫殇公结盟,当场抓住他,而卫献公顺利回国,并诛杀甯喜。 灭和废应该是两个概念,战国后期各大国争霸,卫国日渐衰弱,到了最后只剩下了濮阳城这个弹丸之地了。公元前242年,秦国置东郡,公元前241年秦取濮阳等地,卫元君被迫迁往野王,卫也就名存实亡了。但是一直到公元前209年卫君角被废为庶人,卫国才彻底灭亡。应该是公元前209年被秦二世给废了的。公元前254年魏取秦陶郡时,顺便把附秦的卫国也灭掉了,可能还给卫君留了个名义,比同魏国的小封君而已,卫至此时最多是“名存”罢了。秦二世废的也就是这个名义。
诸侯国的封臣才叫“君”卫国在被魏灭之前就自贬号为君了.始皇帝连六国都灭了,要彻底消灭小小的卫国不过是举手之劳的事情,但是终他一世,始终容许卫国的存在。不加以侵害。由此可见,第一,始皇帝是注意舆论影响的。第二,他并不是一个无目的的暴君,不轻易感情用事。咸阳学宫。始皇帝相当重视文化建设,他要他的传之万世的帝国不是一群文盲统治的帝国,而是文化极度繁荣的文明国家。咸阳学宫的建设,是为了比拼战国极负盛名的齐国稷下学宫。而且在初期应该说他也给了那些博士们极大的言论自由。只是到后来实在容忍不了以淳于越为首的六国那些顽固派们的无礼攻击,他终于下了焚书令。 焚书和坑儒不是一回事。坑儒这件事情,主要是由几个术士引起的。术士们老虎头上拔毛,当然没有什么好结果了。皇帝一气之下活埋了大约460个儒生术士。始皇帝为了这件事情被儒生们骂了2000多年。实在是有点冤枉。这个数字事实上是非常小的。在长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杀人成千上万的事情多不胜数。但是,这件事情最大程度上得罪了文人儒生集团,所以遗臭千年。试想一下假如杀的是农民而不是儒生,恐怕那些大儒们哪怕多写一句话也未必愿意。第三,卫国长期附秦,等于是秦的属国,两国关系也一直不错,吕不韦,商鞅也都是卫国人,废卫没多大必要了。
尽管如此,卫国却成为生存时间最长的诸侯国之一,立国前后共计838年,传35君。康叔立国时,定都朝歌。公元前629年卫成公迁都帝丘时,占卜说可以在这里立国300年,后来帝丘(卫迁于帝丘及改名濮阳)果然成了卫国的福地,卫国人在此立国达388年。随后,卫元君十四年卫国被秦国迁到野王县(今沁阳),又生存了几十年。在众多曾经声名赫赫的诸侯国纷纷被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卫国却奇迹般地躲过无数次灾难,生存到了秦国统一天下之后,到秦二世时才灭亡。很多人对此觉得难以理解。究其原因,人们认为这是因为卫国多贤才,就像“燕赵古来多慷慨悲歌之士”一样,“卫地自古多君子”。孔子周游列国14年,其中在卫国长达10年,也就是因为这里有很多和他性味相投的“君子”。吴王的弟弟季札曾经周游列国,以其远见卓识闻名天下,他在卫国得出的结论是“卫多君子,其国无患。”
⑤ 请教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的历史沿革
中卫市-历史沿革 秦代属北地郡,西汉为安定郡,北魏属灵州鸣沙郡,北周置会州,隋置鸣沙县和丰安县,元设应理州,明永乐年间(1403年)置宁夏中卫,清雍正年间(1724年)改称中卫县(含今沙坡头区、中宁县和青铜峡市部分地区),属宁夏府,海原县属平凉府。1933年中卫县分成中卫、中宁两县。1954年宁夏并入甘肃省,中卫属银川专区。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中卫、中宁先后划归银南地区、吴忠市管辖,海原县先后划归固原地区、固原市管辖。 中卫县历史悠久,境内发现有“细石器文化”遗址,4000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秦属北地郡。汉属安定郡朐卷县。南北朝时属灵州薄骨律镇。隋属灵武郡丰安县。唐属西会州鸣沙县。宋、辽、西夏时期属西夏应理县。元属宁夏应理州。明废应理州,于建文元年(1399年)置宁夏中卫指挥使司,属陕西都指挥使,中卫之名由此始。清雍正三年(1725年)废卫改中卫县,属甘肃省宁夏府。 1933年,中卫县一分为二,在其东部新置中宁县。1941年,宁夏省将中卫县香山地区划出,设香山设治局。1945年,宁夏设置建了行政专员督察区,中卫属第二督察专员区。不久,香山设治局撤销,并入中卫县;专区也撤销,中卫县直属宁夏省。 1954年宁夏省撤销并入甘肃省,中卫县属甘肃省银川专区。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甘肃省银川专区撤销,中卫县直属自治区。1972年,银南地区成立,中卫归属其管辖。 1933年以来中卫辖地未变更,实行区、乡、保、甲制,全县分为4个区,16个乡,81保。1936年改乡为联保。1940年废联保,复为乡。1941年撤区,实行乡、保、甲制,全县辖16个乡,81保。 1949年9月中卫县人民政府成立,实行区、乡、村制。全县设7个区,38个乡,1964个村。城厢区,驻县城,辖教育、太平、民乐、平等、东关等5个乡;第一区,驻西夹道,辖瞳庄庙、西园、黑林、西夹道、白家桥、东园等6个乡;第二区,驻莫家楼,辖柔远、五里墩、施庙、镇靖、莫家楼、砖塔、新墩等7个乡;第三区,驻镇罗堡,辖凯歌、九塘湖、镇罗、镇南、观音寺、沙渠等6个乡;第四区,驻宣和堡,辖赵家营、旧营寺、宣和堡、佛门堂、东狱寺等5个乡;第五区,驻刘家湾子,辖沙滩、永康、申家滩、常乐堡、水车等5个乡;香山区,驻上石棚,辖校尉川、上石棚、三眼井、陈家水等4个乡。 1952年,城厢区改为第一区;原第一、二、三、四、五区分别改为第二、三、四、五、六区;撤销香山区,将原香山区辖地分为两个区(第七区和第八区)。第七区驻上石棚,辖校尉川、苦水沙河、上石棚、深井4个乡;第八区驻陈家水,辖牛条沟、峡门、陈家水、小井子4个乡。 1955年,第一至第八区依次更名为城关、沙渠桥、莫家楼、镇罗堡、宣和堡、申家滩、上石棚、梁水园等8个区。 1956年2月,8个区建制撤销,将原43个乡合并为21个乡。半年后,21个乡调整为12个乡(城关、西园、东园、镇罗、柔远、宣和、永康、常乐、三眼井、上石棚、梁家园、陈家水)。 1958年9月,设置甘塘办事处。10月,人民公社化,原12个乡和1个办事处撤销,组建为5个人民公社。由原城关、西园2乡及甘塘办事处组建东方红公社,驻县城;镇罗、柔远、东园3个乡组建先声公社,驻红庙墩;宣和、永康(不包括三滩社)2乡组建灯塔公社,驻宣和堡;常乐乡和永康乡的三滩社组建为卫星公社,驻大路街;上石棚、梁水园、三眼井、陈家水4个乡组建香山公社,驻梁水园。 1959年4月,卫星公社更名为常乐公社。 1960年在县城内组建城市人民公社,不久后撤销。 1961年5月,东方红公社析置为城关、西园2个公社;先声公社析置为东园、柔园、镇罗3个公社;灯塔公社析置为景庄、红泉、三眼井、陈家水4个公社。全县共分为12个公社。 1964年5月,设置香山区,管辖原香山公社析置的4个公社。10月,城关公社改置为城关镇。 1965年4月,将城关镇所辖的蔡桥、新墩、韩闸、官桥、南园等大队析出,置为城郊公社,驻旧鼓楼南巷。 1968年10月,撤销香山区。 1969年2月,撤销陈家水公社,将其所辖的黄泉、石门大队划归景庄公社;黄套、小井子大队划归常乐公社。 1983年,所有公社全改为乡。 1984年,自西园乡析出碱尖湖以西至营盘水地带,设置甘塘镇,驻甘塘。 1985年,在新开发的南山台灌区增置东台、西台2个乡。 1988年,在北干渠沙漠地开发出的灌区增置新北乡。 1992年8月,宣和、常乐、镇罗3个乡改置为镇;至此,全县共辖城关、甘塘、宣和、常乐、镇罗等5镇和城郊、东园、西园、柔远、永康、东台、西台、红泉、景庄、三眼井、新北等11乡。 (* 资料出处:《宁夏现代政区变迁沿革》,冯茂着,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银川) 2000年,中卫县辖6个镇、11个乡。总人口320474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60726 甘塘镇 3149 镇罗镇 30890 宣和镇 36059 常乐镇 18195 迎水桥镇 12599 城郊乡 24436 西园乡 19440 东园乡 34328 柔远乡 28115 永康乡 19303 新北乡 6966 东台乡 6064 西台乡 8904 红泉乡 2292 景庄乡 3438 三眼井乡 5570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满意请采纳
⑥ 卫姓的历史起源
源出一
卫(Wèi 衞)出自姬姓,来源于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之后,以周国封地国名为氏。上古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被封于卫(今河南省淇县),接管旧殷都朝歌七族的遗民,建立了卫国。到春秋战国时,卫国被秦国兼并。卫国公族子孙就以故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卫。据《辞源》记载:卫,古国名。周武王弟康叔封地。至懿公为狄所灭。戴公野处漕邑,文公又什居楚丘。秦始皇既统一。全国独置卫郡,为附庸。至二世元年废;卫,姓。周文王子康叔封于卫,子孙以国为氏。汉有丞相卫绾,见《元和姓篡》。
卫国灭亡之后,其公族子孙以及国民中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卫氏,世代相传至今。卫氏族人大多尊奉卫康叔(姬封)为得姓始祖。
源出二
源于鲜卑族,出自十六国时期鲜卑昌黎卫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后燕录》记载:晋朝时期,居于昌黎地区(今河南昌黎)鲜卑民族中有昌黎卫氏、渴烛浑氏部落,为鲜卑族的两支氏族部落,北魏王朝建立后,皆隶属于鲜卑拓拔部。
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在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昌黎卫部随之进入中原,在北魏孝文帝进行的汉化改革政策实施过程中,昌黎卫氏、渴烛浑氏皆汉化为单姓卫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出三
汉成帝鸿嘉年赐侍者李平姓卫氏。
源出四
源于卫国公室,出自汉朝时期朝鲜半岛卫满朝鲜,属于以国名为氏。卫满朝鲜,亦称卫氏朝鲜,公元前195~前108年,是汉朝初期由故燕国流亡者卫满推翻了原朝鲜半岛上的箕子朝鲜自立的一个政权,是朝鲜半岛历史中最早得到考古及文献证明的国家。在战国时期,燕国在全盛时期势力曾一度进入朝鲜半岛,其地域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后,朝鲜就成了辽东郡以外的边界国家。据史籍《史记》的记载,汉朝初期,有一个名叫卫满的故燕国人,原来是燕王卢绾的属下。后燕王卢绾背叛汉朝,汉高祖刘邦率军镇压,卢绾亡命匈奴,卫满亦一同前往。后卫满带同千余名党徒进入朝鲜半岛地区。汉武帝之后,西汉在朝鲜半岛北部的郡县(比如汉四郡:临屯郡、真番郡、乐浪郡、玄菟郡)设置情况有所变化。汉昭帝刘弗陵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罢去临屯、真番二郡,并入乐浪、玄菟二郡。乐浪郡治所仍在今朝鲜平壤,管辖貊、沃沮等族;玄菟郡治所则初在夫租(今朝鲜咸兴),后因受貊所侵而迁往高句丽西北(今辽宁东部新宾地区),管辖高句丽、夫余等族。汉王朝在朝鲜北部地区进行郡县统治,客观上大大促进了汉与朝鲜半岛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助于汉朝先进文化在朝鲜汉朝郡县地区的传播。当时不仅有汉人官吏到朝鲜四郡去任职,更有很多富商大贾与农民前往经商、垦荒,史学家将这一时期朝鲜半岛的文化称作“乐浪文化”,其实也就是汉文化。
卫满朝鲜灭亡之后,有其王族后裔子孙内迁中原,以故国名称为姓氏,称卫氏,主要分布在河南与山西交界处的焦作地区,逐渐生息繁衍,世代相传至今。
源出五
源于女真族,出自明朝时期建州女真首领、建州卫官阿哈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阿哈出,完颜氏族成员,是明朝时期建州女真的第一任行政长官,原为女真胡里改(火儿阿)部首领。胡里改部,源出宋朝时期的女真族英雄完颜·胡里改(乌延·胡里改),曷懒路星显水人(今黑龙江牡丹江),公元1010~1170年,后为爱也窟(今黑龙江图们江一带)谋克,后授世袭河东南路婆朵火河(今山西汾阳河)谋克,其族逐渐来壮大为胡里改部。“胡里改”,就是金国东北部边境地区的总称,镇所在今黑龙江省的依兰市。北宋末期的公元十二世纪初,女真统领完颜·阿骨打统一了女真民族各部,建立了强大一时的金国政权。以后,部分女真族人迁入中原,逐渐与汉族融合。留居在东北地区的部分女真族人,在元朝时期归合芝府水达达等路管辖,在明朝初期,被分称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三部分。
在火儿阿豆漫古论·阿哈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早在明朝中叶就汉化称卫氏,为满族汉姓卫氏之先。
源出六
源于满族,出自明、清时期巴佳尔氏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巴佳尔氏,亦称巴佳拉氏,满语为Bajara mongu或Pajala mongu,汉义“皇帝卫士”,出自金国时期宫廷侍卫军,成员大多为完颜氏族人。“巴佳尔”,实际上原是一种官职称谓,相当于明、清时期的“大内侍卫”,在元朝时期演变为一批由原金廷侍卫组成的部落名称,后成为该部落的族人姓氏。这是非常古老的老满洲部族之一,人数甚少,有四个小分支。
清朝中叶以后,巴佳尔氏大多冠汉姓为卫氏、富氏、巴氏等。
源出七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旺舒特部,属于以居邑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旺舒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奉命迁驻中卫(今辽宁沈阳)。明朝中叶以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angsut Hala,在明朝时期即已冠汉姓为卫氏。
⑵.蒙古族土默特氏,以部为氏,世居中卫(今辽宁沈阳)。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umot Hala。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卫氏。
⑶.蒙古族旺古尔沁氏,世居中卫(今辽宁沈阳)。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anggurcin Hala。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王氏,其中亦有部分族人以世居地名称为卫氏者。 卫康叔。据《姓纂》的考证,卫姓的开山祖是康叔。上古周文王第九子叫康叔,被封于上古商代首都朝歌,商朝已为周朝代替,原商遗民,有七族归康叔管理,康叔于是建立卫国,即河南省淇县,就在卫地繁衍了40余代。后卫国迁至濮阳,至春秋战国末年,卫国才被强秦所灭,卫并入秦,卫国公族的后代,遂约定以国名为姓,子孙都姓卫,称为卫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