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人文历史 > 历史名词解释三公九卿什么意思

历史名词解释三公九卿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2-07-14 19:04:08

Ⅰ 古代历史上的“九卿”是什么意思

九卿指的是三公九卿制中仅次于三公的九位国家机关的重要部门负责人。

三公九卿制

始皇帝一统天下后,在吸收周朝制度的前提下,建立的一套适应当时社会的官员机构制度,由三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和九卿(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组成。

三公

汉朝建立后,基本沿袭秦制,三公的位置得以延续。三公之一的丞相,是辅佐皇帝处理日常事务的百官之首。秦朝建立之初为左右丞相两位,刘邦建汉后,仅设立一位丞相,汉十一年改称相国。汉哀帝时期,相国改称大司徒。

7、宗正:负责掌管皇族以及宗室事务。汉平帝时期改为宗伯。

8、治粟内史:负责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汉武帝改为大司农。

9、少府:负责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

10、执金吾:负责掌管京城内的巡察﹑禁暴﹑督奸等任务,领北军。

《汉书》中有以下记载:

自太常至执金吾,秩皆中二千石

关于执金吾是不是九卿之一,个人认为应该是包含的,“九”在此处应该是泛指的意思而不是具体的数字。

隋朝建立后,三公九卿制被三省六部制所取代。

Ⅱ 三公九卿名词解释

三公九卿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政府高级官职,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下面设置九卿。秦朝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这九个部门的长官。汉朝改奉常为太常,郎中令为兴禄勋,典客为大鸿胪,治粟内史大司农。

三公九卿设立始于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更好地统治国家,开始设立三公。丞相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太尉主持军事。汉承秦制,也设三公。

三公:

丞相,政府最高行政长官,有一个秘书处十三曹,下辖九卿。

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掌握军权,战时听从皇帝的命令,可凭皇帝的符节调动军队。

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地位低于丞相和太尉,丞相和太尉品秩为一万石,御史大夫品秩为二千石。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侍御史,弹劾中央和皇宫一切事;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九卿:

九卿是指古时中央政府的多个高级官员,指官位很高的人。秦汉时期的卿,不一定是九个人,九卿言其官职完备。

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

Ⅲ 历史中的三公九卿是指什么

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晏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己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不设三公。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栩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

汉武帝刘彻为了加强集权制而削弱了丞相的权力。昭帝时,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职位辅政,以后享权重臣如张安世、史高、王凤等人,都居大司马大将军之位。于是大司马权越丞相之上。成帝绥和元年(前8),采纳何武的建议,将御史大未改为大司空,又把大司马、大司空的律禄提高到与丞根相等,确立起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哀帝元寿二年(前1)改丞相名为大司徒,和今文经所说的三公名称完全一致。又将原有的太傅和新增的太师、太保置于三公之上,头衔高而无实权。西汉未虽是三公鼎立,但仍以大司马权力最大,如董贤、王莽均以此职而专擅朝政。新时,沿袭了西汉三公制。

东汉初仍设三公官。公元51年,改大司马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主为司徒、司空。三公各置秩为千石之长史一人,又各置掾属数十人。以太尉为例,下有分管诸事的西曹、东曹、户曹、奏曹、辞曹、贼曹、金曹、仓曹等曹。三公府当时简称为三府。三公中仍以太尉居首位。

汉光武帝刘秀推行更极端的帝王集权,不使权归大臣,名义上仍设名位显贵的三公官,但实权渐归尚书台。和帝、安帝开始,外戚、宦官更更迭专权。外戚窦宪、梁冀等,都拜为大将军,大将军开府置官属,位在三公上。三公不仅受制于尚书,而目还要俯首听命于外戚、宦官,有的甚至就是他们的党羽和亲信。按照经学家的说法,丞相辅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如果出现各种灭异,皇帝丞相都要引咎自责。东汉时,皇帝犯罪责推向三公,故每有水旱等灾,三公常被策免。所以仲长统说三公有名无实,“备员而已”。

东汉末年董卓为相国,居三公之上。公元208年,曹操罢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操自为丞相。两汉时实行了两百年之久的三公制至此遂告终止。

曹魏重新恢冥三公之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依然位居极品,且开府置僚佐。但买权则进一步向尚书机构转移。至隋,三公不再开府,僚佐全部撤销,完全变成虚衔或“优崇之位”。宋代以后,往往亦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其虚衔性质不变,并渐次演化成加官、赠官。明、清同。

九卿

秦汉时掌管政务、魏晋以后逐渐不具实权的朝廷诸官。

各代“九卿”不一。西汉时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先秦文献中有三公九卿之说,但秦并没有这种制度,西汉初也不见九卿名称。仅武帝以后由于儒家复古思想的影响,人们就以秩为中二千石一类的高官附会成古代九卿。宣帝、元帝时,九卿称谓出现于诏书中。但《汉书》中所见的卿,有太常、光禄勋、太仆、廷尉、大行、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卫尉、执金吾、右内史、左向史、主爵都尉、太子太傅等十几种官。将九卿定为九种官职,则始于新,其制中以中二千石为卿。即以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羲和、作土、秩宗、典乐、共工、予虞为九卿,分属于三公。

东汉和新一样,中央政府中设有九卿的官职。《续汉书》将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定为九卿。九卿固定为九官后,和九卿相近的其他重要官员被排斥在九卿之外。东汉末到三国,有人就试图为这种不合理的现象辩护。刘熙《释名》否认汉有九卿之说,认为所置是十二卿;韦昭《辩释名》则认为九卿是指正卿,九卿之外尚有所谓外卿。

魏晋以后九卿多同东汉之制,仅廷尉有时改称大理;北魏改少府为太府。故隋唐九卿为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己无行政之权。南宋、金、元,九卿多有省并。明、清遂改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使为九卿,以前的九卿之官或有保留,但己成虚衔或加官、赠官。

秦朝的中央行政机关实行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三公为:

(1)丞相,承受皇帝之命,辅助皇帝掌管天下的行政的官;

(2)太尉,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吏;

(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掌管图书秘籍,同时监察文武官吏;侍御史,掌管文书;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三公之下设九卿,作为中央行政机关分掌具体行政事务,如祭祀、礼仪、军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包括:

(1)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3)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4)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8)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9)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

Ⅳ 三公九卿制度名词解释

三公九卿(sān gōng jiǔ qīng)据史记记载“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今吾已见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试之卜数中以观采。”三公是中国古代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Ⅳ 三公九卿制历史名词解释

秦王朝在确立皇帝尊号的同时,总结了战国以来各国的官僚制度,建立起了一套适应封建统一国.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机构,这就是“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九卿制决策体制是指我国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的中央集权的决策体制。

(1)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3)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4)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8)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9)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

Ⅵ 古代朝代的“三公九卿”,究竟是什么官职

公元前221年,秦国造百万兵,出兵东方,灭齐,最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消灭了中原,建立了统一的大王朝。为了进一步稳定王朝的发展,以前所未有的头脑实施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措施。比如朝廷官员的统治,就采用了三公九卿的制度,那么什么是三公九卿呢?

什么是“三公九卿”,为什么对秦朝影响这么大?

为了巩固国家的统治,秦王嬴政在中央朝廷中设置了三个重要的职位,即宰相、秋微和古代学者。三公掌管不同的职位,有两个宰相分左右成员,就是我经常听到的左右宰相,负责处理全国的政治事务。我们的邱主管全国的军事,古代的监察官管理监察事务。

以上三所公立学校听起来像不像我们在国外学到的分权原则?我想说他们完全不一样。秦三公本质上属于皇帝,皇帝说了算。根本没有分权。况且古代大夫也只是相当于宰相的助手,主管监察事务,只是一个科员,不可能监督宰相等人。所谓九清,就是掌管秦朝廷各重要部门的官员。不同朝代的官名略有不同。他们管理中央政府在财政、教育、法律等方面的事务。但有一点要知道,他们都是总理手下的下属官员,也就是说他们的一切重大事务都要向总理汇报。这样总理的权威就很大了,难怪说总理是一人之下一万人之上的职位。

秦朝在中央采取了这样的措施,极大地稳定了国家统治。它能有效地管理国家的一切事务,降低以往事务的复杂性,真正高效有序地管理国家。这项政策对古代影响深远。此后历代朝廷官员的设置都是以此为依据的。在此基础上,基本框架不会改变。但据说,三公九卿是中国古代宫廷官员统治的基础。

三公九卿有序设置朝廷官职是为了治国,但本质上只是皇帝手下的幕僚。皇帝的一个命令,他们要有人头落地,所以别看他们的权力有多高多重。在封建王朝,他们只是普通人。正是因为这种“三公九卿”的制度,所以无论如何都不会挑战皇帝自己的王权,所以大家都有默契地保持使用,直到清朝。虽然后来他们的名字变了,他们的核心没有变,但是他们改了名字,重新进入了历史的新阶段,等等。

战国以前,“王”是天子的称号。战国时期,诸侯纷纷加冕称王,周王已无威望。秦始皇统一天下,觉得“王”不值钱,又相信自己在黄三德高望重,优于五帝,于是将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合二为一,称皇帝。皇帝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

“完颜政”,又名“完颜政府”,王莽当政时改称“宗伯”,是主管皇族和外戚事务的官员。相当于清朝的办公室经理。

“少府”起源于周官的“太傅”,掌管山海关的税捐,供朝廷使用,是皇帝的私邸,排行九清。沿着汉朝,只有王莽曾经被改为“公公”。相当于主管工商部门,担任皇家采购员。

Ⅶ 三公九卿是什么意思又是什么工作

三公九卿是什么意思?据史记记载“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今吾已见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试之卜数中以观采。”三公是中国古代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己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

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相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西汉时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先秦文献中有三公九卿之说,但秦并没有这种制度,西汉初也不见九卿名称。仅武帝以后由于儒家复古思想的影响,人们就以秩为中二千石一类的高官附会成古代九卿。

三公九卿的具体工作:

三公

丞相,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

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掌管图书秘籍,同时监察文武官吏;侍御史,掌管文书;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九卿

九卿是指古时中央政府的多个高级官员,指官位很高的人。秦汉时期的卿,不一定是九个人,九卿言其官职完备。

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

Ⅷ 三公九卿制名词解释

三公九卿制决策体制是指中国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的中央集权的决策体制。秦王朝的中央机关设有三公九卿等官职。
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总管政治、军事、监察等事务;
九卿指治粟内史(国家财政)、廷尉(司法)、典客(民族事务)、奉常(宗庙礼仪)、郎中令(皇帝侍从)、少府(皇家财政)、卫尉(宫庭警卫)、大仆(皇帝车马)、宗正(皇家宗族事务)。

阅读全文

与历史名词解释三公九卿什么意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0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2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3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2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1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4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2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3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997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4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4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4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29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0